第5课《我的童年》教学设计(最新教案)

合集下载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我的童年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童年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品味隽秀的语言,在头脑中再现优美的画面;2,感受并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3,培养学生的感悟创新能力及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隽秀的语言,理解作者对童年的爱教学难点:感悟创新,阅读中再现优美画面,课型:赏读活动课教法与学法:朗读品悟法;赏析再现法;课前准备:录音机、轻音乐伴奏磁带; 多媒体辅助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创意说明: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选用了唐弢先生的《童年》。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语言秀美生动,画面丰富多彩,情感真挚充沛。

本着“美文美教”的原则,我将其设计为赏读活动课,采用板块式的设计思路,在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想的活动过程中,感受美、表现美、品味美、评说美、畅想美。

本课注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表达出来,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发现美,用自己的头脑领悟美,用自己的语言传达美,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浪漫、有一点创造、有一点畅想、有一点感悟。

意在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交流,让学生真正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激情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

那么,就让我们说童年是一首诗吧,让色彩、旋律、情感共同燃烧成澎湃的诗篇,奉献给我们所挚爱的童年!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那么,今天让我们随着唐弢先生深情的目光,一起走进他的《童年》,领略散文诗中讴歌的童年生活之美吧!第一板块:“ 美美地听”——激趣感知活动1、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快速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5.《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5.《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5.《我的童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教学重难点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走近大师,引童年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先生部分:(屏显)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吗?认识他吗?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岁月吧!(板书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知童年1.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2.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和感触。

(问题预设:学生的问题呈现可能有:①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他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暗呢?②他为什么以能有“山大王”的同学为荣呢?③离开故乡,他过上了好日子,为什么还宁肯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呢?……)3.在学生疑问和感想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内容:投:作者都是从哪些方面回忆了童年的生活片段呢?作者是用哪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童年生活的感受的呢?明确:一共从五个方面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家庭、父辈、“享受”(吃食)、识字、离乡。

这一切都是“灰黄”的。

(板书:家庭、父辈、“享受”、识字、离乡灰黄)4.如果用“金色”来形容我们的童年的话,那你是怎样来理解季羡林先生对童年的感觉——“灰黄”的呢?仔细品读课文,试着换一个词来诠释“灰黄”,并结合课文说明你这样表述的理由。

(屏显)灰黄的童年就是的童年。

灰黄的童年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他心里回事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

我曾有几次……就苦咸菜。

教师总结:其实,我不难发现作者谈到了灰黄就是心灵的苦难,苦难是家庭的贫穷,苦难是生活的艰辛,苦难是求知的单调,苦难是心灵的孤独。

《我的童年》教案

《我的童年》教案

《我的童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了解学生的童年生活,培养学生回忆和叙述的能力。

2.通过童年回忆,让学生感受童年时光的美好与快乐,培养学生对幸福的感恩之情。

3.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幻灯片:展示与童年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回忆与想象。

2.黑板、白板和书写工具:用于记录学生的回忆和提示写作技巧。

3.教学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童年的故事或引导问题,以帮助学生回忆与表达。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幻灯片上的童年图片,引发学生对童年的回忆与思考。

2.教师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一段童年回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与兴趣。

步骤二:回忆与讨论(15分钟)1.学生一起讨论并回忆童年时的一些经历,如喜欢玩的游戏、孩童间的友谊、与家人的互动等。

2.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如:“你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你和朋友们一起有过什么放学后的有趣经历?”等。

3.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记录学生的回忆内容。

步骤三:个人写作(20分钟)1.教师给学生讲解写作方法和技巧,如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细节等。

2.学生根据自己记忆中最深刻的童年回忆,进行个人写作。

3.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有关写作的提示,如“我小时候最开心的一天是...”“我最难忘的一次旅行是...”等,供学生参考。

步骤四:互相分享与赏析(15分钟)1.学生交流并相互分享自己的作文,鼓励学生感受彼此的童年经历。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赏析他人的作文,鼓励学生欣赏他人的回忆与想象。

步骤五:集体写作(20分钟)1.教师将学生的个人回忆和想象进行整合,进行集体写作。

2.学生们共同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个人回忆串联成一个连贯的故事,体现集体童年的特点与情感。

3.教师适时进行修改与指导,确保故事的连贯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步骤六:反思与总结(10分钟)1.学生回顾整个教案,描述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忆童年的重要性,如何通过回忆童年获得成长和幸福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我的童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我的童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我的童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童年的特点。

2、品味质朴语言,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3、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童年的特点。

2、品味质朴语言,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教学难点】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季羡林的资料,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给课文作批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中对一位老人的颁奖词说“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位老人是谁呢?对,他就是季羡林先生,这样一位“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经历了怎样的童年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季老的《我的童年》。

板书课题。

二、出示活动任务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童年的特点。

2、品味质朴语言,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3、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检查课前自学情况,多媒体实物投影给课文作批注的情况。

2、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我的童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我的童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我的童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我的童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作为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教学教案,《我的童年》这篇文章涉及到了很多与童年有关的主题,比如成长、亲情、友情等。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堂教学实施等方面介绍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文章《我的童年》的结构及内容特点,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重点句型。

2. 理解作者对于童年的不同理解,领会不同形式的亲情、友情的深刻内涵。

3. 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关系,领会不同情境下截然不同的心情和思考。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童年的生活经验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重点句型。

2. 理解作者对于童年的不同理解,领会不同形式的亲情、友情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难点角色思考:如何从角色的地位、性格等方面深入理解文章并进行分析?四、课堂教学实施Part 1 了解文章背景教师先简要介绍《我的童年》的背景及作家的主要信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目的。

Part 2 词汇重点掌握文中的一些词汇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尝遍酸甜苦辣、心急火燎、神彩飞扬等。

关于这些生字生词的学习可以通过情境、配图等方式展开,让学生通过与现实的联系来理解生词的意义。

Part 3 分析文章结构通过对文章的标题、整体结构、段落结构的分析,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的主旨等。

Part 4 角色分析考虑到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的《我的童年》一文中所涉及的人物比较多,且家庭亲情和友情这两种人际关系都比较丰富,为此,我们可以采用“角色卡”的方式,将文章中的人物和重要情节分析出来。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特点,并从中发现文章深层次的意义。

Part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一个感性话题,比如:什么是真正的友情?父母是什么?如何保持童心,等等。

[推荐学习]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课《我的童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推荐学习]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课《我的童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5课我的童年教学目的1.理解、积累“伶仃”“相依为命”“不折不扣”“溺爱”“不以为然”“家徒四壁”“光大门楣”“浑浑噩噩”,了解作者。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解童年生活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解童年生活对作者的影响。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学界泰斗”、“国宝”。

但他他待人十分谦和。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本文选自《季羡林自传》。

该书分为为“我的童年”“小学记忆”“中学时光”“清华学子”“教书谋生”“去国途中”“留德十年”“滞留欧洲”“游子途中”“在北京大学”“耄耋之年”等章节,请叙自己从一个贫苦家民家庭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经历,记叙了他九十多年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感情世界。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1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我的童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我的童年》,流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体会本文语朴情醇的写作风格。

3.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看似平淡实则充盈的情感,提高认识,珍视生活,热爱生活。

【课型与课时】1.自读课,读写结合课2.一课时【预习要求】1.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课文简析】这篇课文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追忆人生,感悟奋斗的意义。

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一段段难忘的人生经历的,《我的童年》正是这样一篇文章,它记叙了季羡林先生童年的苦与乐,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着复杂而又真挚的感情。

【教法学法】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2.朗读感悟3.情感体验法4.小组合作法【核心问题】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写法【教学过程】一、知其人1.请大家一起来看一张照片,照片上的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大屏幕展示季羡林先生年老时的照片2.大家再看看季羡林先生的相关介绍,你觉得他又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大屏幕展示季羡林先生生平成就3.就是这样一位国学大师,他研究精深,著作等身,却念念不忘童年的记忆。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季羡林《赋的永久的悔》【设计意图:未见其文,先知其人,引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二、读其文1.速读课文,体会季羡林先生笔下的童年最真实的模样。

默读课文,把握内容2.请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自由发言,初步感知3.结合具体内容来说说句子的含义抓住关键,加深感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4.小结:社会的时局动荡,家族的生计惨淡,都是季羡林先生童年抹不去的苦难记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课《我的童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课《我的童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5课我的童年教学目的1.理解、积累“伶仃”“相依为命”“不折不扣”“溺爱”“不以为然”“家徒四壁”“光大门楣”“浑浑噩噩”,了解作者。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解童年生活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解童年生活对作者的影响。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学界泰斗”、“国宝”。

但他他待人十分谦和。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本文选自《季羡林自传》。

该书分为为“我的童年”“小学记忆”“中学时光”“清华学子”“教书谋生”“去国途中”“留德十年”“滞留欧洲”“游子途中”“在北京大学”“耄耋之年”等章节,请叙自己从一个贫苦家民家庭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经历,记叙了他九十多年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感情世界。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课《我的童年》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课《我的童年》教案 新人教版

5 我的童年【学习目标】1.了解季羡林的人生经历。

2.学会概括课文每一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3.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文章流露的感情。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每当我们回想起童年趣事时,脸上总会泛起幸福的光彩,那些童年往事就像潺潺的小溪在我们心中流淌。

我们的童年如此让人留恋,那么,本文作者季羡林的童年是怎样的呢?他对他的童年怀有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等。

他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背景资料季羡林出生在一个最穷村庄中最穷的家庭,他眼中的龙肝凤髓不过是白面馒头,他六岁就不得不远赴他乡,饱尝思念的酸楚。

七十年后,这个穷孩子早已成为博古通今的大学者、成就斐然的散文家,他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灰黄色的童年,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复杂而又真挚的感情。

3.字音字形溺.爱(nì) 生疏.(shū)琐.事(suǒ)椽.子(chuán)肃.然起敬(sù)孤苦伶.仃(líng) 家徒.四壁(tú)浑浑噩.噩(è) 万象.更新(xiàng)4.词语解释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

万象更新: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

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然,是,对。

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习,习惯。

5.按照小标题的划分,本文一共分为五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我的童年》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我的童年》教案新人教版

《我的童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童年的特点。

2、品味质朴语言,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3、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童年的特点。

2、品味质朴语言,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教学难点】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季羡林的资料,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给课文作批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中对一位老人的颁奖词说“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位老人是谁呢?对,他就是季羡林先生,这样一位“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经历了怎样的童年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季老的《我的童年》。

板书课题。

二、出示活动任务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童年的特点。

2、品味质朴语言,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3、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检查课前自学情况,多媒体实物投影给课文作批注的情况。

2、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我的童年(老舍)》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老舍)》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老舍)》教学设计我的童年(老舍)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本教学设计是为高中语文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为研究老舍的短篇小说《我的童年》。

本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老舍生平和文化背景。

2. 理解小说《我的童年》的主题和情节。

3. 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4. 能够用恰当的文学语言表达对小说的审美评价。

教学内容
课前预
1. 自主阅读《我的童年》。

2. 翻阅老舍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文化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介绍老舍的生平和文化背景,并和学生就其影响和贡献展开讨论。

2. 正文:讲解《我的童年》的主题和情节,并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变化。

3. 实践: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比较小组成员对小说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
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并就学生观点展开进一步讨论。

2. 正文:继续讲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

3. 实践: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对小说的文学评论。

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阅读和写作等方面。

2. 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老舍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资料
1. 《老舍小说选》
2. 《老舍作品研究》。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①欣赏文学,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②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③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我的童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

这是人教版教材中新选入的季羡林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记叙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情况及童年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难以忘怀。

文章灵活运用小标题的形式,全文按时间顺序进行叙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结构完整。

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复杂而又真挚的感情。

3.学情分析在本单元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学了四篇散文了,具备了一定的散文知识。

本文介绍我的童年生活,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把童年故事贯穿起来;按时间顺序叙事;季羡林散文语言质朴纯真,情感真挚。

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

能力上学生对散文常识的把握也问题,主要是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学生能提高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课时】:一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季羡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本篇散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梳理文章的线索;用心品味本文平实自然却又蕴含着挚爱深情的语言。

3.体会文中蕴含的复杂而有特殊的情感,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美好生活。

【评价任务】:任务一:针对目标一,设计三个活动:1.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学生读准字音。

(多媒体显示)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季羡林相关知识及轶事。

3.学生听读课文,借助小标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任务二:针对目标二,解决两个问题。

1.明确文章中的两条线索,理清全文思路,能简要复述全文。

2.本文用词准确,意蕴深长,用心品味本文平实自然却又蕴含着挚爱深情的语言。

任务三:针对目标三,设计2个活动。

1.赏读文章,解决针对课文的几个问题2.媒体显示问题,要求学生揣摩,体会文中蕴含的复杂而有特殊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我的童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通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我的童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通用)

5 《我的童年》【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一、导入童年是五彩缤纷的;童年是最令人怀念的,是最无忧无虑的……想到那童年的幼稚,会令人发笑,我们儿时的无知、天真、稚气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的,只有曾经拥有,现在才有所感悟。

同学们的童年生活是无比幸福、充满快乐、自由自在的。

那么季羡林先生眼中的童年又是怎样的?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解决字词。

3.认识作者。

当代学者、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三、概括内容,理清结构1.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

5分钟后谁先完成好,请举手示意。

明确:①童年生活一片灰黄;②交代家庭情况;③写父辈们的艰辛生活;④奶奶给“我”白面馒头、偷吃白面饼子;⑤学习认字、交代小伙伴的情况;⑥到济南求学、思念故乡与亲人。

2. 理清课文结构一(1):童年生活一片灰黄二(2-13):写“我”的童年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时在家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思念故乡与亲人。

四、走进文本,合作探究细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钟后比谁能够回答地最到位。

1、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

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

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

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

2、“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部分中,作者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课《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课《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5课我的童年媒体运用:多媒体图教学重难点:一、欣赏以童年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感受其艺术特色。

二、能口头或用简短语言描述出自己对艺术品的感受。

三、让学生喜欢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设计思路:一、学习评述的方法。

教师通过语言的引导和板书的解释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

二、运用评述的方法来欣赏作品。

用学过的评述方法描述出自己对艺术品的感受,进一步提高评述的水平。

三、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体验成功的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一、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童年话题。

1. 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2. 师:八、九岁的你们,正处在美好的童年的美好时期。

3. 让学生说说童年的趣事。

二、看自己的照片感受童年,回忆童年三. 欣赏书中图片,认识其他人的童年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

1. 出示《艰苦岁月》的图片。

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

2.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作品,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

表情什么样?衣服什么样?他们的姿势呢?小结:潘鹤用了红军生活的一个小细节,它以小见大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革命精神,它动人的形象激起了观者的共鸣,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艺术感染。

我们在观察一件作品时,不仅要看整体,还要看细节,这才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的地方。

我们刚才介绍作品的。

3. 这件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雕塑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材料体现了作者对作品的不同理解。

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百子图》。

《百子图》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经常表现的题材,百子有百福的意义,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整幅画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

《百子图》的形式很多,表现的方法也很多,这幅只是其中的一种。

”5.《又一个二分》画家画的非常像,表情也很逼真。

前苏联画家列歇特尼夫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孩子又得了一个二分后内心的愧疚,以及母亲的担忧,姐姐的不满和弟弟的嘲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6. 总结:我们欣赏了三幅表现童年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角度,感人的画面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传递出自己对童年独特的感受,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些童年的作品吧! 三、学生欣赏多媒体图片-童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媒体运用:多媒体图
教学重难点:
一、欣赏以童年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感受其艺术特色。

二、能口头或用简短语言描述出自己对艺术品的感受。

三、让学生喜欢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设计思路:
一、学习评述的方法。

教师通过语言的引导和板书的解释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

二、运用评述的方法来欣赏作品。

用学过的评述方法描述出自己对艺术品的感受,进一步提高评述的水平。

三、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体验成功的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一、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童年话题。

1. 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
2. 师:八、九岁的你们,正处在美好的童年的美好时期。

3. 让学生说说童年的趣事。

二、看自己的照片感受童年,回忆童年三. 欣赏书中图片,认识其他人的童年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

1. 出示《艰苦岁月》的图片。

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

2.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作品,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

表情什么样?衣服什么样?他们的姿势呢?
小结:潘鹤用了红军生活的一个小细节,它以小见大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革命精神,它动人的形象激起了观者的共鸣,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艺术感染。

我们在观察一件作品时,不仅要看整体,还要看细节,这才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的地方。

我们刚才介绍作品的。

3. 这件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雕塑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材料体现了作者对作品的不同理解。

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百子图》。

《百子图》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经常表现的题材,百子有百福的意义,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整幅画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

《百子图》的形式很多,表现的方法也很多,这幅只是其中的一种。


5.《又一个二分》
画家画的非常像,表情也很逼真。

前苏联画家列歇特尼夫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孩子又得了一个二分后内心的愧疚,以及母亲的担忧,姐姐的不满和弟弟的嘲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6. 总结:我们欣赏了三幅表现童年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角度,感人的画面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传递出自己对童年独特的感受,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些童年的作品吧! 三、学生欣赏多媒体图片-童年。

这些作品让他们感到亲切,也让他们感动,更容易打动他们,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四、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童年是风车,童年是花朵,童年是爷爷胡子里的故事,童年是妈妈背上的歌谣。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这么多表现童年的作品,我想你们一定对童年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后你们可以把对童年以及对这些作品的看法用笔记录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在不同的年龄段体味到人生不同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随着童年的歌声来结束这节课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