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特点与心理教育方式

浅谈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特点与心理教育方式
浅谈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特点与心理教育方式

浅谈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特点与心理教育方式

浅谈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特点与心理教育方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家庭的婚姻观和社会意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加上个别突然事故的发生,原来由父亲、母亲和孩子共同组成的稳定的家庭“三角架”因缺失了一条腿而失去了平衡。种种单亲因素,使得一些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变得内向、孤僻、自卑,甚至误入歧途。因此,拨开单亲的阴云,让这些孩子重见温暖阳光,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共同关注和迫切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就是在此社会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给单亲孩子的教育提供一些帮助。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方法:个别谈心家访勾通调查问卷课外活动

思路:在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找出身边单亲家庭的学生,将这部分学生作为本课题追踪研究的对象,每周同其谈话一次,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同时通过调查问卷、电话交流、面谈、课外活动等形式定期和家长、任课教师、与之交往密切的朋友、同学以及单亲学生本人进行勾通,了解并掌握单亲学生的心理、以及在校内外表现,通过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促进单亲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收获。

(一)、单亲学生的状况:

通过近一年的观察、调查、谈心,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的单亲孩子内心深处都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他们的家中因家庭成员的改变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1、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影响:

利益之争,让孩子首当其冲,担负起解决矛盾的重担。由于家庭成员的变化,许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来由父亲母亲共同支起的经济支柱变成由一人承担或由两人按比例分担,经济的变化是单亲学生各种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调查,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伤亡而形成的单亲家庭中的单亲孩子相对显得成熟,他们对父母没有成见,对突然下降的经济状况基本都能接受,这些孩子大多比较体贴父亲或母亲,有的还能适时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赚点零花钱补贴家用。而因父母离婚造成的由父母双方按比例分担的单亲孩子,他们的情况就相对显得糟糕一点,这些孩子本来就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认为父母离婚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可是许多父母却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向对方要些钱,把孩子推到矛盾的焦点上,使得孩子在做事之前总是得先考虑费用该向谁要的问题,是父亲还是母亲,是继父还是继母,是爷爷还是奶奶,是姥爷还是姥姥?经济上的左右为难势必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学生张某,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成

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离婚后成绩直线下降,可惜的是,同张某一同生活的母亲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她对张父有外遇一事一直耿耿于怀,不想让这个新时代的“陈世美”过安生的日子,所以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张某去影响邱父的生活,常常以各种借口就让张某找父亲去要,由于有时张某找不到父亲,所以各项费用常常是一拖再拖,张某思想负担很重,害得上课老是分心,成绩也一直不见起色。还有许多类似张某的例子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对这些原本很优秀的学生感到痛惜。

2、家庭的压力:强拉阵营,使孩子左右危难。

因突发事故个体死亡而形成的单亲家庭在单亲家庭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尚不足10%,其他的90%还要多的单亲家庭都是由父母离婚造成的。凡是离婚又都有一个对与错的问题,这个相对的对与错,往往会成为以后两个人甚至两个家庭讨论和指责的焦点,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见面开始列举对方的不是之处,说着说着就吵或是打了起来,有时甚至将第三者之类大人应该面对的问题也在孩子面前拉了出来。特别是无过错一方,总是觉得自己委屈,得理不饶人,把对方的错误添油加醋给孩子道了出来还不解恨,一些带有诽谤和侮辱性的话也随口而出,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看看自己有多么委屈多么不容易,希望孩子能站在自己的一方去指责对方,让对方多拿些钱或搅和对方过不好日子。在这种无形的斗争中,孩子是他们最锋利的武器,他们挑着孩子和对方敌对,甚至是强迫孩子去干扰对方。殊不知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们在失去家庭的温暖之后,他们最怕失去的

是父母的爱,他们不想再与任何一方为敌。父母在无形之中把自己的情感强加给孩子。该怎样做,才能让父母满意?成了孩子巨大的精神负担,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面对大人的争吵,孩子们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孤独无助,他们要么哇哇大哭,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大声反抗,要么置之不理,他们弄不懂为什么本来是自己最亲的两个人现在却反目成仇,有的孩子干脆就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使父母合好这一件事情上来,曾经有一个孩子在努力了三年之后对我们说:“老师,我心死了!”。还有的孩子经常面对大人的争吵,久而久之显得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学生王某甚至这样对我们说:“老师,他们俩为什么不死!他们死了我或许会好过些!”

3、社会舆论对孩子的影响:社会舆论,让孩子无可奈何。

父母离婚之后,离婚的缘由有一段时间会成为一些爱说闲言碎语的人的闲谈之词,他们“××的父母怎样”的闲言碎语无形之中会被孩子们听到,给这些单亲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觉得好像父母离婚是自己的过错,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们会尽量少与他人接触,免得人家问起自己时难堪。为了不被同学和朋友知道,他们干脆就少交或不交朋友,朋友越少知道的人就越少。他们很少出门,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过着形影相伴的生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与人交往,特别是与同龄人一起学习、游玩,自我封闭的日子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学生王某的母亲姓李,父母离婚后一直同母亲一起生活,后因母亲又成家后继父不姓王,王某就一直怕别人知道自己不是父亲的亲生儿子,虽然一再搬家,但他出门总是遛着墙跟走,平

时也不请同学去自己家玩,下楼时老爱抱个小狗,上小学时自作主张一直随母亲姓李,同学们也都习惯叫他王某。上中学的前几天,这孩子一连好几天睡不着觉,哭着问妈妈:“你说我到底姓啥好?!”原来孩子怕报李姓影响考学(学籍和户口本上名字不一致),报王姓让同学知道自己既不随父姓又不随母姓一定有问题,从而瞧不起自己。可见这些单亲孩子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

4、学生性格的变化:难负重压、心理扭曲。

(1)、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变化:父母情感的变化和家庭征战、以及父母对孩子态度的变化,使得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过去相比发生的重大的变化。又由于缺少及时而正确的家庭教育、亲情的关怀和温暖,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指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弯曲甚至是扭曲。其一、怀疑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存在。他们对未来丧失信心,有的还对父母和周围的人有仇恨感。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对人对事缺乏热情,一切都那么淡,万念俱灰。其二、对自己存在价值持怀疑态度。夹在战争之中,有“生我干啥?”、“为什么要生我”抱怨心理。其三、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不相信父母、也不想再依赖父母。生活中追求自我享受、认为有钱就可以拥有一切。他们自尊心很强但行为偏激、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的考验,他们厌学贪玩,情感表现异常,难以接纳陌生人,他们不了解父母赚钱的艰辛,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极强的虚荣心,他们大把大把的花钱,日消费有的远远高于大人。学生商某是个外表挺文静的小姑娘,自从父母离婚以后很少与她谈心,父母都觉得欠孩子太

多,总想在经济上予以弥补,亲戚们觉得她可怜,谁见了都给钱。周围无形的影响使得刘某从小就一幅公主习气,周身上下全是名牌,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老师同学都不放在眼里,作业一向是雇人做,这个不做找那个,高价之下必有勇夫。如果不能如愿,她就会故意找茬,后来激起班里众怒,刘某只好转学了事。

(2)学习纪律状况

单亲学生由于父母离开的原因不同和分开后的管理方式不同,他们的在校表现及学习状态也出现了与过去明显的不同的状态,有的显得比过去成熟,学习方法得当、学习的主动性很强、和师生相处得也十分融洽,有的干脆就破罐子破摔,自己不学习还对主动帮助他的老师和同学存有敌意,怀疑是别人在可怜或变相嘲笑自己。学生李某,父亲患精神病,犯病时曾经捅过母亲一刀,是李某主动鼓励母亲离婚的,所以李某从小就深知母亲的苦楚,学习生活上特别自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实际生活中这样单亲孩子很少,多半的单亲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仅与班里很少的几个同学来往密切,约三分之一的单亲孩子在学校抱着混日子的想法,他们对家庭对自己失去信心,很少认真学习。

(3)交友状况

单亲学生由于其独特的身份和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内心异常孤独和自卑,常常是小心谨慎地与人相处,唯恐不小心伤害别人或被别人伤害,他们很少有交心的朋友,特别是男孩,然而一旦他们认为有

了真正的朋友,他们会时时处处为朋友着想,不顾一切地去保护朋友,既使这个朋友的做法不一定正确。上面提到的学生王某就是一个处处小心谨慎、唯恐自己被别人伤害的一个典型的案例,为了不让同学知道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几乎不与同学来往,为了不让街坊邻居们知道他的单亲身份,他能一天到晚闷在家里,偶尔出门时也不主动与人打招呼。同学们都说他是一个内向的孩子,邻居们对他的描述就是出门溜着墙跟走。这种交友方式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成长隐患呢?

(4)待人接物

单亲孩子在父母一方缺失或离异之后,他们比起双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优秀者普遍早熟,凡事懂得换位思考,待人接物冷静、宽容,早早地成为父母的分担者和分享者。学生谢某,虽是单亲,但热爱生活,与人友善,珍惜与自己相伴的每一件什物,理解父母的做法并体贴父母的艰辛,与老师同学都能和睦友好地相处,属于少见的优秀者之一。而有自弃心理的孩子却很容易成为不稳定分子,他们敏感脆弱,对人冷漠且存有极强的戒心,有的还会对父母存有偏见和仇视心理,恨父母对自己不负责任;他们不理解父母离婚的苦衷,还想尽办法来干扰父母离婚后的生活;他们对自己身边的物品不够爱惜,甚至恶意毁坏。这也是怨恨心理的一种宣泄吧。而学生李某、孙某、黄某、刘某则是另一种代表。他们都是单亲孩子,除了他们四人之外很少与其他的同学很少来往,他们彼此是好朋友却又互相猜测。他们不理解父母离婚的苦衷,想使父母合好就采取一些过激的手段,处处找茬想使继父或继母尽快离开。有一次,他们突来

兴致,一起出去孙某家玩,晚饭后已是大黑天,考虑到黄某是个女孩,家住的又远,孙某的妈妈对他们说:“你们回去吧,天黑了,黄某的父亲该担心了。”谁知孙妈妈话音刚落,孙某就接过话荐说:“她爸才不会着急呢!她爸给她找后妈去了。”孙妈妈担心黄某受不了刺激,正想着该如何安慰她时,不料黄某的话接得更快:“你爸给你找后妈,我爸就也去找后妈啦?你让他找找试试,只要能在我家呆够一天算她能!”几年过去了,孩子们的话仍让孙妈妈记忆犹新,从那件事以后她就积极投身到单亲孩子的教育上来。

(5)独立性和毅力

单亲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除了个别受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娇惯的孩子外,多数孩子的生活独立性都很强,都能自己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的孩子实际上就是父母给了钱之后在自己生活,他们自己做饭自己上学自己购买所需的一切。但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制力很差,能力培养上具有很大的弹性,缺少家长适时的督促与培养,学习和生活中就会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单亲学生这样的孩子就很多。有的学生也能意识到学习书本知识和其他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不下来。学生张某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属于在家里独自生活的那种,母亲早年去世,父亲再婚后给了钱就不管了。孙某的自理能力很强,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可学习成绩却一直上不去,班主任知道他的情况后一直想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张某曾对老师说:“老师,我也不想过这样的日子,我想好好学习!”但张某的父亲一心不想供孩子读书不仅不督促他学习还拖他的

后腿,张某的每一次决心都半途而废了。五年过去了,班主任印象中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张父曾亲口说过的一句话:“老师,这样的学生你们咋不把他开除了!你们把他开除了算了!我正不想让他上学呢!”如果不是亲耳所听,老师真的不敢相信天底下还有这样的父亲!

5、监护人的变化

据了解,单亲孩子在父母离婚或一方死亡后他们的监护人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些孩子原来都是随父母一起生活,父母自然而然是他们的监护人。而现在,这些孩子中大约有48%随父亲生活,44%随母亲生活,还有8%的单亲孩子只能寄居、寄养在祖辈或父母的亲朋处。他们的监护人也就由原来的父母两人变成父母中的一人或临时与他们相伴的亲戚。随着监护人的变化,孩子们的教育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跟着父母一方生活的孩子如有继父或继母,其继父或继母一般是不参与孩子的教育的,因为他们觉得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自己是严了也不是松了也不是,严了怕孩子起逆反心理与自己作对,松了怕配偶说自己不负责任,干脆就不参与了之。但这样的孩子起码有自己的一个亲人在身边,还有人能够正面面对孩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那些随祖父母或别的亲戚一起生活的孩子在教育上可就走弯路了。祖父母对单亲孩子比较溺爱,总觉得孩子失去的太多,应该多给一些补偿,很难正确面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再由于精力或是认识上的偏差,对一些原则上的问题也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顺其自然,这样无形之中就纵容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随亲戚生活的孩子就更差一些,有时连一些基本的要求都满足不了,更别说

教育问题了。在他们眼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孤独和无奈。我们认识的单亲孩子中有好几个是随着叔伯或姑姨生活,其中一个姓赵的孩子印象给老师的印象最深,赵某跟着伯伯一家生活,伯母对孩子的要求倒还严格,一直觉得孩子的母亲打完电话后孩子的情绪半天稳定不下来影响学习,就建议孩子的母亲少给他打些电话,一次孩子实在想母亲了就主动打了一次电话,结果却因影响了学习,挨了伯母一顿揍。还有一年冬天,这个孩子放学后想去看后山的羊,结果却迷了路,最后还是找到同学的叔叔把他送回了家。孩子的伯母知道后见谁都说孩子胆大敢自己乱跑差点给丢了,还兴师动众地给孩子的父母打电话说。全天下的人都在教育孩子‘你要是丢了或被坏人拐走了咋办!’只有我们教师陷入了深思,试想如果是孩子随父母一起生活,孩子决不会因为想母亲而挨打,说不定现在正躺在母亲怀里撒娇呢!如果是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他放学后也绝不会自己去看羊而是会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想看动物,星期天带我去森林公园吧!”。

6、单亲学生的简单分类与帮助方法:

(1)、早熟型

A、早熟型孩子的特征:这类孩子多出在父母一方死亡或由于家庭暴力而离婚的家庭,这些孩子深知父亲或母亲的苦衷,生活自立,学习努力,能够正确面对各种不良诱惑,话语少但自尊心很强。

B、早熟型孩子的帮助方法:孩子一起生活的家长要及时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通过实例告诉他们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财富,一切困

难在父母和你的努力下都会迎刃而解。教师要密切与家长联系,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号召他们多多参加社会活动,通过参加学习小组、参加游戏等形式默默地帮助他们,安排他们多与性格活泼乐观向上的学生交往,引导他们放开思想包袱,乐观开朗地面对生活。

(2)乐观型

A、乐观型孩子的特征:这类孩子在单亲学生中所占比例极少,他们有志向有追求,性格开朗、目标明确、学习积极主动,与老师同学都能融洽相处,对父母也能充分理解,相对其他单亲孩子显得单纯活泼,但并不缺乏思想。

B、乐观型孩子的帮助方法:这类单亲孩子属于单亲孩子中最容易帮助的一种,你不需要单独来对待他们,只需与正常家庭的学生一样关心和鼓励即可,过度强调他的家庭反而会对他产生负面影响。

(3)厌世型

A、厌世型孩子的特征:这类孩子总觉得这个世界对自己不公平,因而对世间的一切都充满厌烦的情绪。他们敏感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同时也易攻击别人,别人无心的言语和行动常常让他们把这些言语和行动与自己联系起来,觉得人人都在藐视自己,对世间的人和事物充满厌烦甚至敌意,这种厌烦和敌意表现于对人对万物不屑一顾,这种厌烦和敌意的极端是报复,报复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对物品的故意毁坏,有的是对人的精神以及肉体的伤害。

B、厌世型孩子的帮助方法:对厌世型孩子,父母和老师要善于找出他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认真分析身边的人和事,让他们知道应辩证的看世界,有正义和非正义、有善良与邪恶、有光明也有黑暗,看多聚焦在那个点上。人也如此,并不是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有意伤害自己,引导他们乐观地看待一切。对于厌世型的孩子来说采用所谓的“曲线救国”是最有效的方法,即发现他们的某一个特长或其他的闪光点,然后抓住这个特长或闪光点来表扬他们,以此激励他们的成长,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用之才,觉得周围的人真的是在关心和鼓励他,觉得这个世界本来是一个和美温馨的世界。慢慢地,他们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

(4)干扰型

A、干扰型孩子的特征:干扰型孩子多出现于父母再婚的家庭,这样的孩子觉得自己的不幸都是由继父或继母带来的,所以他们处处干扰父母的新生活,觉得只要能把继父或继母赶走父母就能和平地在一起,自己也就能过上有亲爸亲妈在身边的幸福生活。这些孩子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干扰上,他们会找借口诉说继父或继母的不是,会在外人面前故意制造难堪场面,会在继父母的物品上制造一些小插曲。总之,什么样的事能让继父母没脸面,让继父母生气他们做什么,直到把继父或继母赶走。

B、干扰型孩子的帮助方法:首先父母应该对孩子讲清楚离婚的原因,让孩子明白父母是不适合在一起生活才分开的,对父母来说

是一种解脱,与继父母无关,即使是父母与继父母分开他们也走不到一起,分开可能对双方更好。父母还可假设一下如果父母真的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孩子从思想上真正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其次,父母特别是无过错方应该多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因为你的话会更有说服力。要明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切忌不能将怨恨的种子埋在孩子心里,父母在孩子心中播下快乐和善良,孩子将收获理解和宽容,这样就能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点。对所谓的过错方,应更诚恳的把孩子当朋友,较客观地告诉孩子事实,同时告诉孩子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对你的爱永远不会变,祈求能得到孩子的理解与宽容。并在今后的日子里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真正地感受到来自你的真爱。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原谅并信任你。你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快乐、健康、懂事的孩子。

(5)逃避型

A、逃避型孩子的特征:逃避型孩子性格上懦弱。一般是从思想深处觉得对现实生活很无奈,他们不愿面对生活中的诸如父母吵架、父母一方离开、学习成绩不好、师生同学关系不合协之类的烦心事,能躲即躲,能藏即藏,他们在父母吵架时离开,在不愿上的课上逃课,在班级选举时回避。他们想用走来逃避一切不愿意面对的事。

B、逃避型孩子的帮助办法:父母应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杜绝在孩子面前吵架的现象,遇事时争取像对好朋友一样坐在一起商量一下,说到孩子问题时不妨心平气和地让孩子也参与进

来,要让孩子觉得他是家庭的一分子,和父母是平等的,与父母在一起说事是在行使自己的作为家庭分子的一项权力。教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多与这类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世事是逃避不了的,需要我们坚强面对,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员,我们有权力也有义务为这个集体服务,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发扬主人翁精神,认真寻找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大家分工合作,力争圆满地解决问题。

(四)社会、家庭、学校如何共同担负起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

我们不是悲观主义者。我们认为,适当或良好的教育和环境刺激,能重新塑造人,能转变单亲学生所附着的依恋,能帮助他们从分离或丧亲所造成的爱的剥夺中恢复过来。研究单亲学生的心理与教育对策,应该是整个社会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必须重视的课题。它既是为了单亲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需要。

1、全社会正确的引导。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乃至大人都因曾经沧海而敏感、脆弱、多疑,他们中的好多家长都是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离婚的。像上面提到的学生李某的母亲,如果不离婚的话她很可能就被犯病的丈夫砍死了。这些家庭中的孩子面对大人的选择更是痛苦和无奈,他们想逃避却又逃避不了。父母有选择孩子要还是不要的权力,可孩子是没有权力选择父母的,面对这样的家庭,孩子们只能默默地承受。所以社会大众应该给这些孩子以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具有号召性的媒体杂志应该充

分发挥自己的力量,正确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评价意识,社区可以通过一些宣传画和一些有特色社区活动进行说服教育,让那些旁观者们理解单亲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孩子,以一种平常心来宽容地对待他们,不要动不动就指着孩子来议论,要保护孩子脆弱而又敏感的心灵。少年杂志也可以通过一些文章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父母离婚的问题,让单亲孩子们意识到父母离婚不是幸福生活的结束而是新生活的开始,自己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融入新生活而没有理由去干扰父母的新生活。

2、父母应转变观念,正确对待对方和孩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的单亲孩子,他们的父母对待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有以下几种方式:(1)父母都管。(2)父母一方管,管的一方用一些手段强制对方也管。(3)父母都不管。父母都管的是因为离婚之后双方都放心不下孩子,老觉得自己的离开愧对孩子,所以总是想方设法在经济上给孩子弥补。他们给孩子转最好的学校、买最好的衣服,认为多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可以弥补自己的愧疚。这样的家庭如果夫妻双方商量一下倒还好一些,最起码不会使这些孩子因身上的零花钱暴涨而去干一些他们这样的年龄不应当做的事,但如果夫妻双方由于离婚对对方还存有忌恨、有事从不跟对方商量、只是一门心思地可怜孩子,那可就麻烦了!他们的孩子往往是从父亲那得一点,从母亲那得一点,再从爷爷奶奶或姑姨叔伯那得一点,从而成为学生中的暴发户,在没有大人约束的情况下为所欲为地花钱,买玩具、

玩游戏、上网吧,有的甚至还供给给自己心仪的异性,俨然一幅小少爷小公主形象,仅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学习则是一塌糊涂。父母一方管,管的一方用一些手段强制对方也管的是因为离婚之后有一方觉得孩子是个累赘,为了自己今后的新生活不想要孩子,仅按离婚时法院的规定掏一些抚养费了事。可另一方总觉得现在孩子需要的费用和关心那么多,就让他或她只掏一点抚养费太便宜他或她了,于是就想方设法去干扰对方的生活,时不是让孩子去要些钱要些物什么的,有进干脆就自己亲自出马,反正是不让你消停。这样一来二去,父母双方时不时就当着孩子的面吵上或者是打上了,对孩子来说父母因我打架——无聊,我呢?——多余,这样极大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父母都不管的是因为离婚后两个人都不愿管孩子,想拿些钱把孩子放在一方的父母或兄弟姐妹处了事。这种方法往往使得孩子在教育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上面提到的同伯伯伯母一想生活的赵某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因此奉劝那些即将离婚和已经离婚的父母们,请你们在作出决定前慎重考虑,不要义气用事,冲动之下贸然离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会让你后悔一辈子!孩子的健康成长最需要的是父母双方的共同关爱,他们就像小树一样需要浇水、施肥和修芽,他们不能像断线的风筝一样随风飘荡。父母双方在给钱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两个人要放弃离婚前的对和错,像一对好朋友一样耐下心来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认真探讨一下,不要动不动就指责对方,孩子的教育两个人都有责任,孩子的现状也不是一个人的责任造成的,要针对孩子的现

状探讨一些力所能及的办法。父母双方要常到学校看看,及时了解学孩子的在校状况,和教师多交流多沟通,多给予精神上慰藉,让他们觉得你时时就在他们身边,让他们感受到真挚的父爱和母爱。

3、学校应该做到的。

学校关心主要还是教师的关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所有关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单亲学生的教育不够重视,或者思想上重视,但关心的方式和程度不是很到位,致使出现了许多南辕北辙的情况。我们认为教师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及时了解班里的单亲学生。

调查中还发现,许多单亲学生和家长觉得单亲属于自己的家庭隐私,不愿暴露单亲身份,想方设法进行隐瞒,这就给孩子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增加了难度,再加上个别教师意识不到单亲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不主动地去了解班里的单亲孩子,使许多单亲学生失去了教育的良机。我们单亲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小组在问起个别班主任班里有几个单亲学生都有谁时,许多班主任都是列举一二三之后说,肯定还有,但有的学生不愿说我还不知道。就拿我们小组中的一个老师所带班级来说,班里有个学生张某,是个很乖的小姑娘,从来不大声说话。数学老师一直号召学生坚持作业面改,有问题要踊跃找老师问,可即使办公室人头攒动、拥挤不堪时也见不到张某的身影。在教室,当班主任和其他的任课教师号召参加某次活动大家都跃跃欲试时,张某却表现的异常冷静。但每次考试,张某总是班里的前五名,所有的任课教

师对张某的评价是:心里有数的一个小姑娘,宠辱不惊。可当有一次张某的成绩出现下降叫来张某的父亲时我们才发现张某原来是个单

亲孩子!那一刻,我们几个任课教师的惊吓程度不亚于六月的桃花雪,我们深为自己的失职而羞愧。从此之后,几个任课教师对班里的学生一一进行调查,在不影响学生的个人的情况下又从家长和周围邻居中查出好几位单亲学生。

(2)注意关心的程度和方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觉得单亲家庭学生应该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群体,这部分孩子敏感脆弱,稍不注意思想就可能出现大的波动,影响孩子的一生。可是在教学中,由于家长和学生的有意隐瞒等原因,教师往往不能全面了解班里的单亲状况,或者是在得知学生是单亲之后本想多多关照结果却适得其反。上面提到的学生马某,在得知她是单亲之后我们几个任课教师商量着下学期开学得好好商量一下如何打消该生的顾虑、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不料开学后马某突然转学。我们一直在反思自己,是不是我们找张某父亲的一次谈话让他担心孩子的真实身份暴露以后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可当我们从张某父亲的话中有话中听出张某是单亲后我们只说了一句:“我们应该早点知道您的家庭情况,这样好针对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由此可见,方式不当好心会办坏事,如果我们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只是默默地关注学生张某,结果可能会好一些。

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班里的单亲学生,不要在孩子出现大的波动之后才知道他们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更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让孩子走了弯路。发现孩子有什么苗头要及时同家长联系,尽量把事情解决于萌芽状态。教师和家长要一块儿教育孩子,父母离婚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更不是你的过错,父母分开以后对你的爱依然不会变化,父母的共同心愿还是希望你能成才,你只有努力学习才是正确的选择。相信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单亲孩子们会放开思想包袱,轻装前进的。

五、结束语

我们《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特点与心理教育方式的研究》小组在这一年里调查了身边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虽然未研究出解决单亲学生心理问题的系统理论,但只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找出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能给家长和教师以及那些接触单亲孩子的人以启迪!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下简称《指南》),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的重要作用,通过向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有效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为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预防原则: 有效监测、危机干预、及时转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长期性等特点,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有可能导致其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以致阻碍身心健康成长,甚至做出自伤、他伤等极端行为,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及早发现,有效干预,防患于未然。 《指南》要求了解和监测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监控、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减小危机事件对师生的消极影响。 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和转介。 在危机干预方面,《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明确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出现危机事件时能够做到发现及时、处理得当,给予师生适当的心理干预,预防因心理危机引发的自伤、他伤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在及时转介方面,《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应与相关的心理诊治部门建立畅通、快速的转介渠道,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或发现其他需要转介的情况,能够识别并及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转介过程记录详实,并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室的功用,《指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心理辅导室原则上每天均应开放,课间、课后等非上课时间应有一定时间向学生开放,并安排专人值班。 专家指出,中小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应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矫正为辅”的方针,防患于未然。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课程体系,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辅导伦理: 遵循保密原则,禁止给学生贴“标签”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个体和群体贴“标签”的做法并不少见,如:在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许德斌时间:2011年4月3日 同学们: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你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你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你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你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你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你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一旦成绩不

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你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小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冲突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自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你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使你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一方面你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你们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遇到因与家长和教师难以沟通而苦恼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一些学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见其心理上压力之大。我们现在许多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主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易怒、羞怯、嫉妒、恐惧等心理问题。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是: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 看这样的一个案例:洛虹是独生女,12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视其为掌上明珠,爱护备至,期望极高。洛虹生性活泼,聪明伶俐,上学后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不仅父母,老师同学也都非常欣赏她,对她很是推崇,洛虹本人也意识到自己的出色,很自负。然而,正当大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 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家庭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教案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教案 课题:了解并学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2.为何会出现心理问题. 3.学会解决留守儿童心里问题. 教学重点: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里问题 教学过程: 一、玩游戏观察学生心态; 二、了解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大量的调查研究数据显 示“留守儿童”比较 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 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

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笔者 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 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 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 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这 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 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 “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 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4、学习心态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 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 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 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 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 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 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 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 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 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一、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福兴镇小学随班就读资源室教师培训材料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教育的对象 1、广义:即把正常发展的普通儿童之外的各类儿童都包括在内,这里有各种能力超常的儿童、行为问题的(包括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智力发展低常的弱智儿童、视觉或听觉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儿童(包括盲童、低视力儿童、聋童、重听儿童)膨体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感障碍儿童、多重障碍儿童等。有的国家近年统称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2、狭义:专指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残疾儿童,包括的仅是智力、视觉、听力、肢体、言语、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身体病弱、多种残疾等儿童,故又可称“缺陷儿童”或“残疾儿童”。 二、常见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智力落后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一般指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导致适应性行为的缺陷右与之同时存在并表现于发育时期。三个标准:1、智商低于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 2、且有适应性行为缺陷; 3、发生在18岁以前。 ★智力落后儿童的分类、分级 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分类有多种形式。在特殊教育中,普遍运用的是依据智力水平分级和教育可能性分类两种方法。 1、依智力水平分级 这一分类方法是根据智商值的大小划分智残等级,有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四个等级。 我国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分级标准,制定了我国的智残分级标准。 智残级别分度IQ值(智商)适应能力 一级极重度20以极重度适应缺陷 二级重度20——35 重度适应缺陷 三级中度35——50中度适应缺陷 四级轻度50——70 轻度适应缺陷 2、依教育可能性分类 这一分类方法是根据智力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将他们分为可教育的、可训练的、需监护的三种水平。 以上两种分类的方法虽然不能完全一一对应,但总体而言,轻度的相当于可教育的,中度的相当于可训练的,重度以下的需监护的较为一致。轻度的智残儿童有

浅谈对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 对小学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浅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3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儿童正处于深信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人才的需要。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矩,有针对性地实践教育。 2.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活动,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正确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从而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和胎期环境;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每个人入学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等都是这几个方面影响的结果。我个人认为,在现代社会,系统的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一).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家庭不仅对儿童早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会持续的影响。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等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素质、教育方式等文化环境。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将全部的爱和期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给予孩子过多的关怀和照顾,花费更多的财力和精力用于孩子的教育,使独生子女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优于多生子女;独生子女有较强的求知欲,自信心和成就动机。但也要看到由于独生子女处于优越的地位,家长的过分宠爱、保护、照顾、过高的期望使独生子女承受着凯子承认世界的相当大的心理,导致独生子女在个性品质发展存在不足,如人性、懒惰、不合作、不合群等,这是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和父母不恰当的期望及教育方式造成的。 (二).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学校成为儿童最主要的社会生活场所,成为儿童接受社会化影响最集中、最丰富的社会生活环境。 1. 教学内容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施加影响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 保证。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文化的一种选择结果,是对全部社会文化的一种不断提炼、浓缩、改造和序列化,反应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和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水平,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人的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向儿童解释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仿效的模式。 2.教师的影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邹连娣 摘要: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可见3-6岁的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因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它对幼儿学生的性格塑造和健康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健康含义不仅是身体的健全,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和道德的健全。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所处的现状,每个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生活节奏的加速、养育方式的变化等影响因素下,面临家长所给与的过多压力,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承受着各方面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幼儿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家庭教育中都只片面的注重智力的开发,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大量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健康状况问题的存在和发生非常普遍和严重,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妨碍着幼儿

身心健康发展及良好品德的形成,还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很多幼儿园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园内的心理教育等实施活动中只满足幼儿生理方面和基本物质的需求,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的真正内在需求。并且实践过程局限,忽视幼儿实际接受能力,进行矫正采用的方法也只是行为治疗,未考虑对幼儿是否真正适用。 (二)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由于我国幼儿心理教育理论研究起步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时间来说年限短、理论研究少,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其水平仅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水平上;幼儿心理健康的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分散、凌乱、没有集中性,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与幼儿年龄差异较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整合力度不够。 (三)师资力量缺乏,家庭不同步 国家对幼儿教师培养的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导致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标准及效果的评价把握不准,在实际情况中面对幼儿的心理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法及时正确纠正。 从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来看,幼儿园教育中未把心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而主要是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模式,设置的课程也基本停留于传授某些知识及养成某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层面,尽管实际上幼儿园的德、智、体、美等教育中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但却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人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这对我们从事教育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学生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地健康教育光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需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自我控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2、学会正确的认知自己,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3、学会自我激励,了解兴趣的来源及其产生的神奇效果。 4、学会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了解一些评价他人的技巧。 5、学会和谐地与人沟通,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培养良好的个性。 6、学会调节自己的心境,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 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是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

2013__2017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寸塘口小学2013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根据《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切实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二、工作对象 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本校学生 三、工作定位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组成 部分,是在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领导下开展工作,依托心理咨询室采取个体心理咨询、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面向全体留守儿童,普及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建立必要时求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 四、工作目标 1、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

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和适当求助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物质、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的工作机制。 3、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心理咨询室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工作原则 1、全体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格和健全人格。尊重留守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自立、自强。 2、实践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原则。亲身实践,以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及开设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和心理咨询技术,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开展系统性的教育活动。 4、整合性与互补性相统一原则。将团委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的工作经验、理念和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整合起来,开展工作。要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与学校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团委其它工作,与校内外、课堂内外,其它健康教育活动相互补充。共同完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教育的一般问题 1.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所进行的达到一般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 2.广义和狭义的特殊教育对象 广义和狭义的特殊儿童 对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即把正常发展的普通儿童之外的各类特殊儿童都包括在内,这里有各种能力超常的儿童、行为问题的(包括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智力发展低常的弱智儿童、视觉或听觉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儿童(盲童、低视力儿童、聋童、重听儿童)、肢体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感障碍儿童、多重障碍儿童等。有的国家近年统称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另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专指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残疾儿童,包括的仅仅是智力、视觉、听觉、肢体、言语或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的儿童,又可称为“缺陷儿童”或“残疾儿童”。 广义和狭义的特殊教育 根据对特殊儿童的两种理解,有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特殊教育。广义的解释是:对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包括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狭义的解释是:对身心有缺陷的儿童的教育,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目前很多国家使用时多取的狭义,我国也是用的狭义的概念。 3.特殊教育对象的分类 分类的目的

对特殊儿童的分类工作要服从于分类的目的。分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一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必须根据各类特殊儿童的特点培养、教育他们。 分类的原则 分类的最基本的根据和原则是按照特殊儿童的医学分类来分类,同时还应注意到与此相关的残疾发生的时间、程度和原因。 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由各个部门或专家对特殊儿童的分类不尽相同。在我国, 二、各级各类特殊教育 (一)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 1.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征 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方面 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因其不同的缺陷程度和原因而有比较大的差别。一般而言,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与正常儿童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在身高、体重方面与同龄正常儿童没有明显差别。随着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会越来越差,生理和健康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智力落后儿童的认知特征 智力落后儿童感知觉速度缓慢,容量较小。感知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智力落后儿童的记忆存在两个主要缺陷,一是识记速度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困难或不准确。在学习新知识时,智力落后儿童只有在多次重复练习之后才能掌握,且容易忘记。二是记忆的目的性差,选择功能薄弱。智力落后儿童往往只是依据记忆材料的外部联系,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去记忆,不善于有目的地去发现记忆材料的内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记忆。 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落后儿童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也要迟缓些。正常儿童通常1岁左右开始说话,入学时基本上掌握了口语交际技能。能比较流利地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智力落后儿童总体水平低得多。有的儿童两三岁才会说出一些单个的词,五六岁才会说简单的内容贫乏的句子。在所拥有的词汇量方面,智力落后儿童也要少得多,且理解不全面,不准确。除此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3~6岁的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可塑性强,但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极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吸吮手指、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幼儿的发展。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因此。我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相继拉开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序幕。 一、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孩子,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要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孩子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二、具体工作: 1、加强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培养; 2、为了更好的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集体备课工作; 3、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 三、具体实施: 1、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崇高的特殊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职称评定、业务竞争、应试教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生活中的压力和工作中的竞争,会让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成长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让幼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我园制定了以下措施: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更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急需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保健,对家庭、学校、社会及儿童青少年本身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由上海市卫生中心、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组织的一项对上海市的24000名4~16岁的儿童进行一项调查中发现,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2~14.5%。其中第一位是多动症占7%左右,第二位的是情绪障碍3%左右,占第三位的是社会交往问题1%左右。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保科的张劲松、沈理笑、许积德等综合医院心理门诊中的儿童病例分析,说明症状类型主要有:情绪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其中情绪障碍占34.25%;适应性问题占2.8%;多动性占11.65%;品行问题占3.9%;睡眠问题占1.7%;学习困难占8.8%;内趋力不足占13.3%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对2055名9-15周岁的困境儿童所做心理健康调查时,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儿童有223名,占到10%左右。 一、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都存在发展性的特点,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主要心理问题。通过调查显示: 1、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通过对全国22个城市26个单位的24000名4-16岁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后,指出4-5岁(学前期)主要为社会交往问题;6-11岁(小学时期)主要为注意缺损障碍;12-16岁(少年时期)主要为情绪障碍。 2、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在困境儿童的心理咨询过程中,统计出:0-18岁的儿童主要存在六类问题,比例从高到底依次是:行为问题(47.77%)、情绪问题(27.23%)、学习困难(23.21%)、多动(22.325)、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7.41%)、适应不良(6.25%),并且发现:11岁(尤其6岁)以下(含11岁)主要是"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2岁以上(含12岁)主要以"行为问题"为主。 二、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课题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首先要从个体自身、社会、家庭、教育机构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必须坚持"社会-心理-生物"的综合模式,在社会大系统中形成医疗、心理、教育、福利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网络,以早期干预、及时干预、系统干预、发展性干预等为原则,在干预策略上提倡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并重: (一)直接干预:对儿童直接实施咨询在咨询中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积极实施干预策略(如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与塑造),另外还有通过教育、指导、训练,使其心理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儿童摆脱心理困扰。对特殊儿童,则更注意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从儿童需要出发来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另外还要积极联系社会工作者,对儿童给以社会性的关注和支持。 (二)间接干预:主要是进行儿童生存、发展环境的创设和优化,通过客观因素(尤其家庭环境)的完善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具体措施有: 1.社区建设:在社区建立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为社区儿童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家庭随访、专家咨询等,及时为家庭及儿童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技术支持。同时,利用社区力量进行儿童心理健康观念的宣传和普及,使心理健康成为社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校园建设:积极做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包括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科研等等,尽可能使学生在良好身心状态中获得发展。学校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品质明显下降,有不少学生心理上存在着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轻生、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的和谐、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教育方法和社会家庭环境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综合性矛盾,只有了解了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学习竞争激烈,面临升学就业的压力过大。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很多家长和老师要求学生十分高,为了让学生学文化知识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把学生置身于“题海”中,加大学习量,终日“考考考”,“分分分”,致使学生吃消不了,成天忧心忡忡,一旦成绩落后轻则挨骂,重则挨打,学生心理负担重,或以为自己蠢笨,理想灰色,从此消沉忧郁,丧失斗志,破罐破摔;或选择过激行为,如自杀、杀双亲、杀师长、杀同学。 教育不适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被教育者深受教育者的影响。学校教育在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品质方面起主导作用,但由于有些教师对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特别是在教育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当学生需要爱心,理解、尊重时,有的教师反而冷言冷语,挖苦,讽刺、甚至让学生当众出丑,势必使他们难堪,甚至无地自容,更有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和心灵虐待,用直接的或间接的手段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它会产生自卑、逃避、反抗、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行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一教师因某学生上课迟到,不仅责骂他,而且当众侮辱其父母,致使该学生对老师敌视仇恨不能自拔,最后走向杀师之路。 社会家庭环境因素,学生适应不良而成为心理问题。由于学生不能全面认识社会,对目前社会的一些现象无法理解,缺乏辨识能力。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盲目模仿,造成了一些学生的不正常心理和非科学的价值观。而在学校所学习的社会科学又仅仅限于考试内容,不能全面满足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需要,致使心理非常空虚,随意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填补空虚的心灵,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变异。此外,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心理表现异常。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化”,表现出家庭中的霸道作风,养成任性、抗拒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等也会严重破坏一些学生的心理平衡,容易产生痛苦、抑郁、脆弱、自卑、孤僻等的心理问题。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些家长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在我们农村小学,有很多孩子生活在没有父母关爱的“空巢”中,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都外出务工,很多孩子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家长也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所以在农村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 就我校的留守儿童来看,我们做了调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占57% ,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占29% ,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占5% 目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抚养人没能力辅导孩子,所以孩子在校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在家看电视成瘾,迷恋上网,玩电子游戏等。作为一名教师,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题界定: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导致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生活中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调查显示:我国有 1.2 亿农民常年在外地打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 万

留守儿童, 其中14 岁以下的占85.6% 。因此,我们应该去关注这个群体目前,留守儿童并没有一个严格而清晰的定义,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指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做生意,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让孩子托付给祖辈或其他亲戚照看,经常不与父母见面的孩子。留守儿童一直被看作缺乏来自家庭的“爱”的象征,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的情绪会躁动不安,需要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赏识与沟通。 研究目标: 1. 通过研究,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留守 儿童进行测查,比较,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2. 结合我校实际,我们要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孩子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让孩子摆脱心理障碍,让其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3,通过研究,探索在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还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研究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李明容 摘要: 心理健康是人类最重要的健康目标,是社会的基本要求。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康分析身心并重问题列举 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如何健康成长。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当我们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那么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大体上分这几个方面: (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