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用】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
[转载]《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原⽂地址:《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作者:草⽊百合《论语.⾥仁篇第四》1、⼦⽈:“⾥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孔⼦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是最理想的。
⼀个⼈选择住处⽽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怎么算得上明智呢?”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孔⼦说:“不⾏仁的⼈,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
⾏仁者是⾃然⽽然,⾛在⼈⽣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正途的重要,⽽作此选择。
”(或:孔⼦说:“⼀个不⾏仁的⼈,不能够长久处于贫困的地位,因为他不知道仁的重要;同理,⼀个不⾏仁的⼈,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富贵的地位。
⼀个有仁德的⼈能以仁⼼待⼈接物,使他⼈获得安宁;⼀个有智慧的⼈,知道⾏仁对⾃⼰有利,对他⼈也有利。
”)3、⼦⽈:“唯仁者能好⼈,能恶⼈。
”译⽂:孔⼦说:“只有⾏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厌恶坏⼈。
”(或:孔⼦说:“唯有仁厚有智慧的⼈,能够知道哪些是值得喜欢的⼈,哪些是值得憎恶的⼈。
”)4、⼦⽈:“苟志于仁矣,⽆恶也。
”译⽂:孔⼦说:“只要⽴志⾏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说:“⼀个⽴志于⾏仁的⼈,没有所憎恶的⼈,也没有所憎恶的事。
”)5、⼦⽈:“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孔⼦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个⼈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接受的。
贫穷与卑微,是每⼀个⼈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逃避的。
君⼦如果离开了⼈⽣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不会有⽚刻的时间,脱离⼈⽣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时候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的时候也坚持如此。
”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论语·里仁》“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解
《论语·里仁》“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解《论语·里仁》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章节,其中提到了“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的观点。
这句话所传递的哲理与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密切相关,反映了儒家对待刑罚与仁爱的观念,下面将对这句话进行解析。
“君子怀刑”可以理解为君子心怀刑法之严明,倡导以法治国,以正义、公平、公正的方式对待罪犯和不法行为。
在儒家的伦理体系中,君子应当秉持法律秩序,依法治国,坚持公正执法,不偏不倚地对待一切违法行为。
君子怀刑,意味着他们尊重法律,尊重正义,同时也表现出对社会秩序的责任与担当。
相对地,“小人怀惠”则意味着小人心怀仁爱,倡导以宽容、善意、宽恕的方式对待他人。
小人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道德品质的人,他们心怀仁爱,倡导宽容与仁慈的行为。
这种观念反映了小人对待罪犯或不法行为时采取宽容的态度,更多的是基于人道主义的考量,而非基于法律的严明约束。
由此可见,“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句话,实际上是在比较君子与小人对待刑罚和仁爱的态度。
君子强调以法治国,维护社会秩序的严肃和公正;而小人强调以仁爱宽容对待,倡导宽恕与宽容。
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代表着不同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也反映了儒家对人性、社会秩序、道德伦理的思考。
儒家强调君子怀刑的道理,反映了儒家对社会秩序、法治和正义的高度重视。
在儒家伦理中,君子作为道德榜样,他们应当引领众人遵守法律,执行正义,维护社会秩序,使社会和谐稳定。
君子怀刑是从法律秩序的层面上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旨在确保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儒家强调小人怀惠的道理,则从仁爱、宽容、宽厚的品德层面上着眼,倡导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体现出尊重人性、体谅他人的品格。
小人怀惠也是在以仁慈与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追求人道主义的价值,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怀刑和小人怀惠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君子怀刑倡导以法治国,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而小人怀惠强调以仁爱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弥合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和分歧。
六年级下册国学《论语里仁篇》注音版
第十二册论语里仁篇zǐ yuē lǐ rén wéi měi zé bù chǔ rén yān dé zhì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zǐ yuē bù rén zhě bù kě yǐ jiǔ chǔ yuē bù kě yǐ cháng chǔ l è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rén zhěān rén zhì zhě lì rén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zǐ yuē wéi rén zhě néng hào rén néng wù rén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zǐ yuē gǒu zhì yú rén yǐ wú wù yě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zǐ yuē fù yǔ guì shì rén zhī suǒ yù yě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bù yǐ qí dào dé zhī bù chù yě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pín yǔ jiàn shì rén zhī suǒ wù yě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bù yǐ qí dào dé zhī bù qù yě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jūn zǐ qù rén wù hū chéng míng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论语》中英文版 第四章 里仁篇
《论语》中英文版第四章里仁篇(1)子曰:“里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The Master said, "It is virtuous manners which constitute the excellence of a neighborhood. If a man in selecting a residence, do not fix on one where such prevail, how can he be wise?"【原文】子曰:“里仁为美①。
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今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之风的地方居住,怎么说得上明智呢?”【注释】①里:居住或相处的意思,作动词用。
②处(chǔ):居住,停留。
③焉:怎么,哪能。
知:同“智”。
【评点】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相沿成习,尤其对孩子和青年人,注意择邻而居,是明智的。
这也是我国古代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
孟母发现邻里的作风不正,就搬家,最后终于迁到有仁德之风的好地方。
孟子以后所以能成为亚圣,与他有一位贤德母亲能择邻而居分不开的。
人生一世,就是处在各种选择,不断选择之中。
有选择就有标准,择居就该有仁德的村风和民风的地方,这样能为培养人创造条件,就是智者的做法。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郭沫若先生指出:“仁的含义是克已而为人的一种利他行为,‘仁道’实在是为大众的行为”,“它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
”有良好乡风的居住环境,就为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四章里仁篇(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The Master said, "Those who are without virtue cannot abide long either in a condition of poverty and hardship, or in a condition of enjoyment. The virtuous rest in virtue; the wise desire virtue."【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
20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年版)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
20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7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仁爱看做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大吗?死了以后才罢休,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作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
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1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
而这句话表面看来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不变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
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人指君子。
“过”指过错。
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为仁如何。
此解较为妥当。
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
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2第十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此章重点在于说君子所言所行、所作所为的标准就是一个义字。
谁是君子君子是孔子时代的士大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至少也是属于士了。
可是在礼崩乐坏的那个时代,传统意义身份的君子真能按照君子之礼处事待人吗不一定!所以身为君子,其处事标准就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凸现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孔子首先关注的是天下,“君子之于天下也”,也就是说,君子所作所为是关乎天下百姓的事情了。
一起学《论语》4.5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一起学《论语》4.5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一起学《论语》4.5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白话】孔子说:“富有与尊贵,这是人所想要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君子不愿意安处其中。
贫困与低贱,这是人所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君子不愿意违离其中。
君子如果违离仁德,怎么能成其为君子呢?君子连一顿饭的时间都不会违离仁,即使仓促急迫中也必定处于仁,即使困顿流离时也必定处于仁。
”【释词】富与贵:富指财富多,富有;贵指地位高,尊贵。
欲:想要。
不以:不用。
以,用。
朱子: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
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
道:正确的、正当的方法。
得之:第一个“得之”是顺着“所欲”,因想要从而希望“得到”;第二个“得之”是顺着“所恶”,因厌恶从而希望“摆脱”。
故而“得”者,谓一得一去也。
处:安处其中。
贫与贱:贫指财富少,贫穷;贱指地位低下。
恶:厌恶。
去:弃,引申为违背离开。
钱穆:常人,富贵则处,贫贱则去;君子,仁则处,不仁则去。
恶乎成名:怎么成其为君子这个名呢。
恶,同“乌”,怎么。
成名,即成为(君子)这个名。
此句就是说如果违离了仁德,君子就不能成其为君子了。
终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
违:违背。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即“此”,指的是“仁”。
造次,仓促急迫。
颠沛,困顿挫折、颠沛流离中。
这几句形容君子无时无刻违离仁,哪怕是人生不得志甚至是困顿危难时都不违离仁,可见君子居仁之坚定。
【先贤精义】《四书讲义》曰:此章是孔门勘法。
(反求诸己,自我勘验。
)《论语注疏》曰:人欲为君子,唯行仁道乃得君子之名。
仁不可斯须去身,故君子无食顷违去仁道也。
君子之人,虽身有急遽(jù)、偃仆之时,而必守于是仁道而不违去也。
一起学《论语》4.8里仁篇——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起学《论语》4.8里仁篇——朝闻道,夕死可矣一起学《论语》4.8里仁篇——朝闻道,夕死可矣【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白话】孔子说:“早上悟闻大道,就算晚上死去也可以了。
”【释词】朝:早上,早晨。
闻道:悟闻大道。
《论语正义》曰:闻道者,古先圣王君子之道。
李恕谷曰:“道,犹路也,有原有委:性与天道,道之本也;三纲五常,道之目也;礼乐文章,道之事也。
经有统言者,有专言者,当各以文会之。
”夕:晚上。
朱子: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先贤精义】朱子曰: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胡炳文曰:闻道所谓豁然贯通也,然非有平日积累之功,必无一朝顿悟之妙。
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
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
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论语正义》曰:闻道者,古先圣王君子之道,已得闻知之也。
闻道而不遽死,则循习讽诵,将为德性之助;若不幸而朝闻夕死,是虽中道而废,其贤于无闻也远甚,故曰“可矣”。
张栻曰:人为万物之灵,其虚明知觉之心,可以通夫天地之理,故惟人可以闻道。
人而闻道,则是不虚为人也,故曰“夕死可矣”。
然而所谓闻道者,实然之理,自得于心也。
非涵养体察之功精深切至,则焉能然?朱子曰:若知得真实,必能信之笃,守之固。
幸而未死,可以充其所知为圣为贤。
万一即死,则亦不至昏昧一生如禽兽然。
是以为人必以闻道为贵也。
又曰:圣人非欲人闻道而必死,但深言道之不可不闻耳。
郑汝谐曰:道无古今,无存亡,觉此,则死生之变犹夜旦也。
栾肇曰:道所以济民,圣人存身为行道也。
济民以道,非为济身也。
故云“诚令道朝闻于世,虽夕死可也”,伤道不行,且明己忧世不为身也。
钱穆曰:因道亘古今,千万世而常然,一日之道,即千万世之道。
故若由道而生,则一日之生,亦犹夫千万世之生矣。
本章警策人当汲汲以求道。
徐英曰:闻道非耳闻于人。
盖心有所悟,六通四辟之谓。
孔子此语,盖发于五十知命之后与?李中谷曰: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起学《论语》4.1里仁篇——里仁为美
一起学《论语》4.1里仁篇——里仁为美《论语》里仁篇导读《论语注疏》曰:此篇明仁。
仁者,善行之大名也。
君子体仁,必能行礼乐,故以次前也。
钱穆曰:孔子论学论政,皆重礼乐,仁则为礼乐之本。
(注:前四篇备矣。
)孔子言礼乐本于周公,其言仁,则好古敏求而自得之。
礼必随时而变,仁则古今通道。
故《论语》编者以《里仁》次《八佾》之后。
《论语义疏》曰:此篇明凡人之性易为染著,遇善则升,逢恶则坠,故居处宜慎。
徐英曰:此篇说诗礼教义。
朱子曰:凡二十六章。
一起学《论语》4.1里仁篇——里仁为美【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白话】孔子说:“乡里仁厚淳朴是最美的。
选择住处而不居于仁厚之地,怎么算得上是智慧呢?”【释词】里:乡里,住处。
仁:仁德,可引申理解为风俗淳厚、民风淳朴而归向于仁善。
另一解:仁指仁人君子,“里仁”即有仁人所居之处。
两种解释不相违背,都可通。
美:美善。
择:选择、拣选。
另一说法:汉代或写“择”为“宅”字,意为“居”,可备一说;青州本地方言中至今两字都读为“zhei”(阳平),备存;《九经古义》惠栋案:“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
”焉:安,怎么。
知:即“智”。
(《论语》常“仁智兼言”)【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居必择仁也。
朱子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
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郑康成曰:里者,仁之所居。
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
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智。
《论语全解》曰:仁人之于里,犹玉之于山,珠之于渊。
玉在山则木润,珠生渊则厓不枯。
则里之有仁,犹当知以为美;里之有仁以为美,则自择而不知处仁者,焉得为智乎?沈居士曰:所居之里尚以仁地为美,况择身所处而不处仁道,安得智乎?《论语义疏》曰:中人易染,遇善则善,遇恶则恶,若求居而不择仁里而处之,则是无智之人。
黄幹曰:熏陶习染,以成其德;赒恤保爱,以全其身。
择居岂细故哉?《荀子·劝学篇》曰: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国学经典:《论语》第四至第六篇原文
【导语】《论语》由孔⼦的弟⼦及其再传弟⼦编撰⽽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集中体现了孔⼦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第四⾄第六篇原⽂。
欢迎阅读参考! 【⾥仁篇第四】 4.1⼦⽈:“⾥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4.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4.3⼦⽈:“唯仁者能好⼈,能恶⼈。
” 4.4⼦⽈:“苟志于仁矣,⽆恶也。
” 4.5⼦⽈:“富与贵,是⼈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4.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有能⼀⽇⽤其⼒于仁矣乎?我未见⼒不⾜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4.7⼦⽈:“⼈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 4.8⼦⽈:“朝闻道,⼣死可矣。
” 4.9⼦⽈:“⼠志于道,⽽耻恶⾐恶⾷者,未⾜与议也。
” 4.10⼦⽈:“君⼦之于天下也,⽆适也,⽆莫也,义之与⽐。
” 4.11⼦⽈:“君⼦怀德,⼩⼈怀⼟;君⼦怀刑,⼩⼈怀惠。
” 4.12⼦⽈:“放于利⽽⾏,多怨。
” 4.13⼦⽈:“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14⼦⽈:“不患⽆位,患所以⽴。
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 4.15⼦⽈:“参乎!吾道⼀以贯之。
”曾⼦⽈:“唯。
”⼦出,门⼈问⽈:“何谓也?”曾⼦⽈:“夫⼦之道,忠恕⽽已矣。
” 4.16⼦⽈:“君⼦喻于义,⼩⼈喻于利。
” 4.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 4.18⼦⽈:“事⽗母⼏谏,见志不从,⼜敬不违,劳⽽不怨。
” 4.19⼦⽈:“⽗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 4.20⼦⽈:“三年⽆改于⽗之道,可谓孝矣。
” 4.21⼦⽈:“⽗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则以喜,⼀则以惧。
里仁篇译文
里仁篇译文好嘞,那咱开始翻译《论语》里的里仁篇哈。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夫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一块儿那才叫好呢。
要是选住的地儿不挑有仁德的人在的地方,那咋能算聪明呢?嘿,你想想啊,周围都是仁德的人,那氛围多好呀,天天都能受熏陶呢。
可要是不找这样的地儿住,那不是傻嘛。
就好比你找朋友玩,你不得找那些心地善良、为人好的呀,谁愿意跟那些坏心眼的人凑一块儿呢,对吧?所以呀,住的地方也得挑挑,得挑那些仁德之人多的地方,这样自己也能变得更好哇。
这可是孔夫子说的哟,那肯定错不了。
这是出自《论语》哈。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夫子又说了哈:“那些没仁德的人呐,可不能长时间处在穷困的状态,也不能长时间处在安乐的状态。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没仁德的人,一穷了可能就会干坏事,一安乐了可能就会放纵自己。
但是有仁德的人就不一样啦,他们会安心于仁德,觉得这就是应该的。
聪明的人呢,会利用仁德来让自己更好。
你看哈,仁德多重要呀,能让你不管啥情况都能稳住。
没仁德的人遇到点事儿就不行了,不是堕落就是犯错。
所以呀,咱都得向有仁德的人学习,让自己也变得仁德起来。
这可是从《论语》里来的哦。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夫子讲:“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咋喜欢人,咋讨厌人。
”哎呀呀,你想想,没仁德的人喜欢人或者讨厌人可能都是瞎搞,没准就是看人家有钱或者长得好看就喜欢,看人家穷或者长得不好看就讨厌。
那可不行!有仁德的人就不一样啦,他们有自己的标准,不会随便就喜欢或者讨厌谁。
他们看的是人的品德、行为这些重要的东西。
要是一个人品德好,那有仁德的人就会喜欢他;要是一个人品德不好,那有仁德的人就会讨厌他。
这样多公正呀!这道理可是孔夫子在《论语》里说的呢。
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夫子说:“要是真的立志于追求仁德了,那就不会干坏事啦。
”你想啊,心里一直想着仁德,那肯定就会往好的方面去做呀,就不会去干那些坏事儿啦。
一起学《论语》4.19里仁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一起学《论语》4.19里仁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起学《论语》4.19里仁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白话】孔子说:“父母在世,子女不出远门,如果出远门也要有常所。
”【释词】游:游学、游宦。
古时交通不便、通讯不便,如若远游,父母思己不得见,或者有非常之时、非常之事,一时间不能赶赴父母面前,甚至有事之时父母联系不到子女,也容易造成不孝,所以“不远游”,或者“游必有方”,容易找到。
钱穆:远方从师,或向远方谋职,皆须长时期从事。
顾念父母之孝养,故不汲汲也。
方:方位、方向。
远游要有恒定的方向、固定的去处。
方又可以看作“常”。
综合起来译作“常所”。
钱穆:有须远游,则必有一定的地方;而近游之须有方位,亦可推知。
既有方位,父母有事,召之必知处。
徐英:有方故有常,有常故有方。
【先贤精义】《论语义疏》曰:《曲礼》:“为人子之礼,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是必有方也。
若行游无常,则贻累父母之忧也。
《论语注疏》曰:父母既存,或时思欲见己,故不远游,游必有常所,欲使父母呼己得即知其处也。
朱子曰: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
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
陈祥道曰:传曰“孝子曾参不一宿于外”,此所谓不远游也;礼曰“所游必有常”“亲老出不易方”,此所谓游必有方也。
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
《论语稽》曰:假令父母得上寿中寿,其尽养亦不过二三十年,否则十数年耳。
多为一日之游,即少尽一日之养。
况寿夭生死本属无常,偶违寒暑之和,保无风木之痛?近而有方,即急走追反,尚得于弥留时一诀。
远游则势有不及,游而无方则信无可通,汤药不得奉,含殓不得视,附身附棺,能无悔乎?一自高堂之别,遂抱终天之恨,不孝之罪,百身何赎?及至匍匐归来,不过辟踊哭泣而已,即令极意体贴,于父母所未了之事、未了之愿一切了之,以慰先灵;而扪心自问,毕生果可无憾乎?故可已则已,其或家贫累重,菽水难谋,不能不出求生计以佐旨甘,则非有方不可;然究不如不游之为得也。
论语4里仁篇课件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 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②有之矣,我未之见 也。”
【注释】 ①尚:动词,超过。 ②盖:副词,大概。
孔子说:“我不曾见到爱好仁德的人,也不曾见到厌恶不 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 他实行仁德,只是不让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能一 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 的。大概这种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
【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 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 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②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注释】 ①恶乎:wū,何处,“恶乎”即“于何 处” 。 ②违:离开。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如 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 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君 子不摆脱。君子一旦抛弃了仁德,还怎么去成就他的好 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 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是 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启示:错误更能考量一个人的品行。]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 么遗憾了!”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 者,未足与议也。”
•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 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同他 谈论什么了。”
——《里仁篇》
论语《里仁篇》翻译及原文
论语《里仁篇》翻译及原文论语《里仁篇》翻译及原文《论语》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美好蓝图的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论语《里仁篇》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里仁篇》作者:佚名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篇》翻译: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一起学《论语》4.25里仁篇——德不孤,必有邻
一起学《论语》4.25里仁篇——德不孤,必有邻一起学《论语》4.25里仁篇——德不孤,必有邻【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白话】孔子说:“有德之人不孤立,必定有亲近他的人。
”【释词】德:有德之人。
不孤:不孤立。
必:必定。
邻:近、亲近。
有邻,即有亲近他的人。
邻,另一解“邻居”,亦可。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勉人修德也。
颜师古曰:邻,近也。
言修德不独空为之而已,必有近助也。
《论语集解》曰: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
朱子曰:德不孤立,必以类应。
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张栻曰:德立于己,则天下之善斯归之,盖不孤也。
如善言之集,良朋之来,皆所谓“有邻”也。
至于天下归仁,是亦“不孤”而已矣。
李炳南曰:不论世道如何,但行善德,终必有邻,而不孤也。
《论语正义》曰:《易·坤·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言内外皆有所立,故德不孤。
(《韩诗外传》:至德不孤,善言必再。
)钱穆曰:有德之人纵处衰乱之世,亦不孤立,必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邻,如孔子之有七十二弟子。
王夫之曰:“德不孤”是从原头说起,朱子所谓以理言是也。
唯有其理,斯有其事。
不然,则古今俱为疑府,如何孔子之门便有许多英材?事既良然,而所以然者不易知也,则唯德之不孤也。
至于德之所以不孤,则除是孔子见得真切,说得如此斩截,不但有上观千古、下观万年识量,而痛痒关心之际,直自血脉分明。
邻者,如居之有邻,偶然相遭而遂合,非有心招致之也。
其为德先于天则志动气,其为德后于天则气动志,特不可为无德者道耳。
蕅益大师曰:千里比肩,百世接踵。
卓吾云,有一善端,众善毕至。
【附录】《论语注疏》曰:有德则人所慕仰,居不孤特,必有同志相求与之为邻也。
案《坤卦·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言身有敬义以接于人,则人亦敬义以应之,是亦德不孤也。
【本章参考书目】《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癸巳论语解》、《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点睛》、《论语集释》、《韩诗外传》、《汉书》注、《读四书大全说》。
一起学《论语》4.16里仁篇——君子喻于义
一起学《论语》4.16里仁篇——君子喻于义一起学《论语》4.16里仁篇——君子喻于义【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白话】孔子说:“君子看到的是义,小人看到的是利。
”【释词】君子:成德之人。
或解曰“在位之人”,在上者诚然应该如此;然而“在位之人”如不能成德亦不会“喻于义”,所以仍需成德,然后才可以立于“义”以导天下。
喻:晓(知晓、了解、明白)。
钱穆: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用心不同,故其所晓了亦异。
利:利益。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明君子、小人所晓不同也。
喻,晓也。
君子则晓于仁义,小人则晓于财利。
程子曰: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
唯其深喻,是以笃好。
张履祥曰:事物之来,君子动念便向义,小人动念便向利,虽在己有所不知也,由其平日用心各执一路故耳。
故念虑之微,辨之不可不早。
蕅益大师曰:“喻”字,形容君子、小人心事,曲尽其致。
喻“义”,故利亦是义;喻“利”,故义亦是利。
张栻曰:其所趣所行,久且熟也,能无喻乎喻,则好笃而不可反矣。
此君子小人之分也。
(熟习之,则在此。
)李炳南曰:君子但知公义,小人但知私利。
小人所知之利,不只在钱财,一切有利于己者,皆必为之。
范宁曰:弃货利而晓仁义则为君子,晓货利而弃仁义则为小人也。
陆象山曰: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
志乎义,则所习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
志乎利,则所习在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
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
钱穆曰:(陆象山)拈出“习”字“志”字,可谓探本之见。
读者当以此章,与“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章合参。
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
小人反是。
徐英曰:充义之量,推之于天下,斯天下之大利矣;充利之量,推之于天下,斯天下之大害矣。
以义安天下,斯周公、孔子之心;以利利天下,斯卫鞅、安石之术,终以败国丧身,而遗患于无穷。
义利之辨,即王霸之分。
《论语》里仁篇
[思考:少说、少做,过错就少了。难道就不作为? (沉默是金?)]
【4·24】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于行② 。 【注释】 ①讷:nè,语言迟钝。②行:工作。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
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 ②小 人:这里的“小人”是指不在位者,还是指无德者,还
是两者兼指,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 。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孔子不反对“小人”求利。(子贡做买卖发财, 孔子并不反对)]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见 到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 的毛病。)”
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 【4·1】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这里可看作动词。居住。 ②处:chǔ, 居住。③知:同“智”,论语的“智”字都如此写。
孔子说:“居住的地方,要有仁厚风气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厚风气,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 ,不可以 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启示: ①不要固执己见; ②尊重客观规律。]
【4·11】子曰:“君子①怀德,小人②怀土③ ; 君子怀刑④ ,小人怀惠 。”
【注释】 ①君子:指在位者。 ②小人:指不在位者。③土:
乡土。解为田土,亦通。 ④刑: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 “刑”,刑罚的“刑”作“㓝”,从刀井,后来都写作“刑” 了。这里的“刑”字应该解释为法度。
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过错也是 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 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也就可以知道他是 什么样的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
( è )也。”
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 仁德,总没有坏处。”
【解读】
“苟”就是如果的意思,“志”就是立志。本 章传统解释如上面的译文,但与前面三章的内 涵接不上。如果解释成“一个真正有忠于仁的 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就通了。
例如:一个大宗教的教主,对好人固然要去爱 他,对坏人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最 好也使他进天堂,这样才算对。这才是孔子的 “仁”。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 但又以自己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这 种人,不值得同他谈论什么了。”
[启示:人的虚荣性,是人性的弱点。]
【解读】
这个“修道”不是出家当和尚、当神仙的道 ,而是儒家那个“道”,也就是说以出世离尘 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
一个士人(读书人)如果志于道,而讨厌没 有好的衣服穿,没有好吃的,就不足以与他谈 论大道了。
儒家的学说是超功名利 ,心不被外物所累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的,平常 人确实很难把持。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 ( dí,敌 )(1)也,无莫( mù,慕 )(2)也, 义(3)之与比( bì)(4)。”
【解读】
※汉唐之学讲仁,是讲如何用。如韩愈 的“博爱之谓仁”,他是研究墨子的专 家,将兼爱思想融入到儒家思想里了。
※宋代的理学家,讲的仁,则扯到哲 学里面讲体。
※孔子是“吾道一以贯之”,既讲用 ,也讲体,体用一贯,有体有用。
所以,“里仁”就是我们随时要把修 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
【本篇引语】 本篇计26章。主要内容 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 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 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内容。是孔 子针对春秋末年礼乐崩坏、世风日 下开出的药方:以仁为体,以礼为 用,有仁而致礼,天下违礼的病也 就药到病除。
【解读】
3、“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这是孔子 在讲“仁”的用。他说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 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处世,完 全合于仁道。
4、“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 也。”意思是:只要立志,没有说因力量小而 达不到仁的境界。也许有力量不足而达不到的 ,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形。
按南怀瑾先生的解说,我的译文是:人们 要力争达到“仁”境界才是尽善尽美,如果 不去选择追求“仁”,怎么能算得上智慧呢 ?
下一章则是对进一步阐释“仁”。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① ,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 者利仁。”
【注释】①约 :穷困。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 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 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 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 实行仁德]。”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 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 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启示: ①不要固执己见; ②尊重客 观规律。]
【解读】
“适”就是这样,“莫”就是那样,不 这样,也不那样。以什么作为原则呢?以 道义。这里的“比”当“从”,表示以义 相从,以义为原则。一个大政治家处理国 家的事情,没有自己固执的成见。
本篇从第一章,到第七章,都是讲仁的体与用 。所谓体是内心的修养,如何做到仁、爱人; 仁的用,有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宽大,包容 万象,能够感化他人,这是仁的用。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 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 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 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 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 人了。”
【解读】 上面的译文是朱子学说及继承者演义 ,认为爱好道德的人,讨厌、看不起不道德的人 ,就是仁的境界。下面是南怀瑾先生的解释:
1、“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没有看 到一个真正喜欢仁的人,讨厌不仁的人,讨厌一 个不道德的人。为什么?如果讨厌、看不起不仁 的人,那么他还不能说是个仁者。
2、“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说,一 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想办法怎样把他 改变过来,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们讲道德, 别人不讲道德,我们就非常讨厌他,那么我们是 同样以“不仁”的心理对付人家,所以孔子说: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孔子讲的忠恕之道 ,推己及人的写照。
孔子说:“我不曾见到爱好仁德的人,也不 曾见到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 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实行仁德,只是不 让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能一天把自己 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 够的。大概这种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 了。”
[提示: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 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 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 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 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 达到仁的境界的。]
◆有时候又是指心性而言,是心性的本体,也就是理性 、理念的最高境界叫作道。因此,本章里“道”可做 如下理解:道是仁之体,仁是道之用。
【解读】 早晨听闻大道,晚上就可以去死。这种解释,明显
是不对。 所以还要了解儒家的生死观:“道者,事物当然之理 ”,“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朝”和“夕”,是说间隔短,并不是确指早晨或 晚上。
一起往下探究。
【4·3】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1) 人,能恶(wù)(2)人。”
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 爱某人,厌恶某人。”
【解读】“好”就是爱好的“好”。 “恶”字读去声,就是厌恶的意思 。不少人评判是非是以一己之私心 为标准,不是以仁德之公心。所以 孔子说真正有“仁”的修养的人, 真能喜爱别人,也真能够讨厌别人 。是接着“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 (2)人。” 一句话来说的。
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并不是说早上闻了 道,晚上就可以去死了。
它其实说的是对生死的态度,得道的人可以乐天知 命,知足常乐。他不会终日忧戚,担心老病,恐惧死 亡,人只要得了道就可以从容地面对宇宙,面对世界 ,面对人生,面对生死。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 ( è )食者,未足与议也。”
义就是仁的用,只问应不应该做,为道 德应该做的就做了,不应该做就不做,以 义作比对。推之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是一 样的道理,这是讲仁的修养条件。
【解读】
1、孔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但如果不是正 规得来则不要。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要以正规的 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没有“仁”这个 境界,靠什么成名呢?
3、“无终食之间违仁”,“食”就是吃饭,“终食 ”,吃完一顿饭,“终食之间”就是指一顿饭的工夫 。是说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君子也不会违背仁德境 界。
实际上,安贫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 的事。
【解读】 *孔子在《易·系传》中说:“显诸仁,藏诸 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 *《孟子》最后一篇《尽心》章的上章里所提到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 ,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 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 体,四体不言而喻。” *孔子学说主要精神是“仁”。孔子对于“仁” 的注解全部都在《里仁》这一篇中,谈“仁” 的用,多于谈“仁”的体。 孔子的“仁”的用和体,到底在讲什么?我们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 矣。”
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 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 了!”
【解读】
孔门为人做事的四大原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 仁,游于艺。”这个“道”是什么道?与“朝闻道, 夕死可矣。”有什么关系?
这就要先了解古人的对道的解释。
上古时代的“道”字与“天”字,都有几个意思。
【解读】
1、“约”不是契约之约,也不是约束之意,而 是与“俭”同义,有简朴之意。“不仁者,不 可以久处约,”是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 不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
2、“不可以长处乐”,也不能长处于乐境。没 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 形。
3、“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 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 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启示:错误更能考量一个人的品行。]
【解读】
朱子注解说“党,类也”。“党”字,它的 繁体字上边是“尚”,指崇尚,下面是“黑” ,按照字面推导,崇尚黑的就是党,这是“党 ”字的本意。结党就会营私,中国人自古以来 是很讨厌结党的。孔子说“君子群而不党”, 君子可以与人交朋友,但绝对不会结党。按照 这个意思讲去,就要说说中国古人对党的释义 了。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 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 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 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 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卒匆 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 定和仁德同在。”
◆“道”有时表示形而上的本体,就是先有鸡、先有蛋 的问题;也是指人生宇宙万有最初的那个本体。如老 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指那个本体。“ 可道”说可以用一个方法,一个原则把它假设说明。 “非常道”,非常难以可以表达。
◆有时候表示形而下的法则、原则、守则,如治道。“ 兵者,诡道也。”
◆有时候是道路的道。
4、“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说“造次”指 仓促紧迫之时,另一说“造”就是创造、作为,“次 ”就是这个情况。“颠沛”是指颠沛流离之时,“是 ”做代词,在这里指代仁德。这句话是说人在得意的 时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败了,也要依靠“仁”而 安慰。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 ( wù )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 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 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