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际上,安贫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 的事。
【解读】 *孔子在《易·系传》中说:“显诸仁,藏诸 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 *《孟子》最后一篇《尽心》章的上章里所提到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 ,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 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 体,四体不言而喻。” *孔子学说主要精神是“仁”。孔子对于“仁” 的注解全部都在《里仁》这一篇中,谈“仁” 的用,多于谈“仁”的体。 孔子的“仁”的用和体,到底在讲什么?我们
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并不是说早上闻了 道,晚上就可以去死了。
它其实说的是对生死的态度,得道的人可以乐天知 命,知足常乐。他不会终日忧戚,担心老病,恐惧死 亡,人只要得了道就可以从容地面对宇宙,面对世界 ,面对人生,面对生死。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 ( è )食者,未足与议也。”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 矣。”
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 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 了!”
【解读】
孔门为人做事的四大原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 仁,游于艺。”这个“道”是什么道?与“朝闻道, 夕死可矣。”有什么关系?
这就要先了解古人的对道的解释。
上古时代的“道”字与“天”字,都有几个意思。
【解读】
1、孔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但如果不是正 规得来则不要。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要以正规的 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没有“仁”这个 境界,靠什么成名呢?
3、“无终食之间违仁”,“食”就是吃饭,“终食 ”,吃完一顿饭,“终食之间”就是指一顿饭的工夫 。是说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君子也不会违背仁德境 界。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 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 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 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 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卒匆 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 定和仁德同在。”
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
【4·1】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 ②仁,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这里可看作动词。居住。 ②处:chǔ,居住。③知:同“智”, 论语的“智”字都如此写。
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 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 聪明呢?”
【解读】 照译文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我们 所住的乡里,要择仁人的乡里,四周邻居, 都是仁人君子,就够美了。”假使不住在仁 里的当中,这个人就不算有智慧的聪明人。 那么,是不是坏蛋们就没有住处了?显然不 可理喻。
正如耶稣的爱13: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
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13:5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13: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凡事忍耐。13:8 爱是永不止息。也是 讲不清楚的,似乎与墨子兼爱同义。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 所恶( wù)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wū,乌)乎成名?君子无终 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 是。”
【解读】
1、“约”不是契约之约,也不是约束之意,而 是与“俭”同义,有简朴之意。“不仁者,不 可以久处约,”是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 不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
2、“不可以长处乐”,也不能长处于乐境。没 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 形。
3、“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 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 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解读】
※汉唐之学讲仁,是讲如何用。如韩愈 的“博爱之谓仁”,他是研究墨子的专 家,将兼爱思想融入到儒家思想里了。
※宋代的理学家,讲的仁,则扯到哲 学里面讲体。
※孔子是“吾道一以贯之”,既讲用 ,也讲体,体用一贯,有体有用。
所以,“里仁”就是我们随时要把修 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
【本篇引语】 本篇计26章。主要内容 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 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 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内容。是孔 子针对春秋末年礼乐崩坏、世风日 下开出的药方:以仁为体,以礼为 用,有仁而致礼,天下违礼的病也 就药到病除。
一起往下探究。
【4·3】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1) 人,能恶(wù)(2)人。”
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 爱某人,厌恶某人。”
【解读】“好”就是爱好的“好”。 “恶”字读去声,就是厌恶的意思 。不少人评判是非是以一己之私心 为标准,不是以仁德之公心。所以 孔子说真正有“仁”的修养的人, 真能喜爱别人,也真能够讨厌别人 。是接着“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 (2)人。” 一句话来说的。
孔子说:“我不曾见到爱好仁德的人,也不 曾见到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 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实行仁德,只是不 让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能一天把自己 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 够的。大概这种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 了。”
[提示: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 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 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 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 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 达到仁的境界的。]
【解读】 上面的译文是朱子学说及继承者演义 ,认为爱好道德的人,讨厌、看不起不道德的人 ,就是仁的境界。下面是南怀瑾先生的解释:
1、“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没有看 到一个真正喜欢仁的人,讨厌不仁的人,讨厌一 个不道德的人。为什么?如果讨厌、看不起不仁 的人,那么他还不能说是个仁者。
2、“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说,一 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想办法怎样把他 改变过来,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们讲道德, 别人不讲道德,我们就非常讨厌他,那么我们是 同样以“不仁”的心理对付人家,所以孔子说: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孔子讲的忠恕之道 ,推己及人的写照。
按南怀瑾先生的解说,我的译文是:人们 要力争达到“仁”境界才是尽善尽美,如果 不去选择追求“仁”,怎么能算得上智慧呢 ?
下一章则是对进一步阐释“仁”。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① ,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 者利仁。”
【注释】①约 :穷困。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 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 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 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 实行仁德]。”
【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
( è )也。”
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 仁德,总没有坏处。”
【解读】
“苟”就是如果的意思,“志”就是立志。本 章传统解释如上面的译文,但与前面三章的内 涵接不上。如果解释成“一个真正有忠于仁的 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就通了。
例如:一个大宗教的教主,对好人固然要去爱 他,对坏人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最 好也使他进天堂,这样才算对。这才是孔子的 “仁”。
【解读】
3、“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这是孔子 在讲“仁”的用。他说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 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处世,完 全合于仁道。
4、“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 也。”意思是:只要立志,没有说因力量小而 达不到仁的境界。也许有力量不足而达不到的 ,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形。
儒家的学说是超功利的,读圣贤书不是为了 升官发财、荣华富贵,而是为了让人超越名利 ,心不被外物所累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的,平常 人确实很难把持。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 ( dí,敌 )(1)也,无莫( mù,慕 )(2)也, 义(3)之与比( bì)(4)。”
◆有时候又是指心性而言,是心性的本体,也就是理性 、理念的最高境界叫作道。因此,本章里“道”可做 如下理解:道是仁之体,仁是道之用。
【解读】 早晨听闻大道,晚上就可以去死。这种解释,明显
是不对。 所以还要了解儒家的生死观:“道者,事物当然之理 ”,“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朝”和“夕”,是说间隔短,并不是确指早晨或 晚上。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 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 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启示: ①不要固执己见; ②尊重客 观规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解读】
“适”就是这样,“莫”就是那样,不 这样,也不那样。以什么作为原则呢?以 道义。这里的“比”当“从”,表示以义 相从,以义为原则。一个大政治家处理国 家的事情,没有自己固执的成见。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 但又以自己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这 种人,不值得同他谈论什么了。”
[启示:人的虚荣性,是人性的弱点。]
【解读】
这个“修道”不是出家当和尚、当神仙的道 ,而是儒家那个“道”,也就是说以出世离尘 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
一个士人(读书人)如果志于道,而讨厌没 有好的衣服穿,没有好吃的,就不足以与他谈 论大道了。
4、“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说“造次”指 仓促紧迫之时,另一说“造”就是创造、作为,“次 ”就是这个情况。“颠沛”是指颠沛流离之时,“是 ”做代词,在这里指代仁德。这句话是说人在得意的 时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败了,也要依靠“仁”而 安慰。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 ( wù )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 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 见也。”
◆“道”有时表示形而上的本体,就是先有鸡、先有蛋 的问题;也是指人生宇宙万有最初的那个本体。如老 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指那个本体。“ 可道”说可以用一个方法,一个原则把它假设说明。 “非常道”,非常难以可以表达。
◆有时候表示形而下的法则、原则、守则,如治道。“ 兵者,诡道也。”
◆有时候是道路的道。
[启示:错误更能考量一个人的品行。]
【解读】
朱子注解说“党,类也”。“党”字,它的 繁体字上边是“尚”,指崇尚,下面是“黑” ,按照字面推导,崇尚黑的就是党,这是“党 ”字的本意。结党就会营私,中国人自古以来 是很讨厌结党的。孔子说“君子群而不党”, 君子可以与人交朋友,但绝对不会结党。按照 这个意思讲去,就要说说中国古人对党的释义 了。
◎古人所讲的党是乡党,包括了朋友在内。 儒家思想,时常用到这个乡党的观念。古代宗 法社会的乡党,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交 朋友等社会人际的关系对一个人影响很大。所 以译文的解释就要小心了,不要将你引入歧途
【解读】 正解是:
◎孔子说一个人会有过错,往往都 是社会关系的因果。
◎“观过,斯知仁矣。”你看到别 人的过错,你就能知道什么是仁德了 。别人的错误可以成为你的反面教材 ,认识了这一类型的错误,你不会再 去犯它,这就是所谓知仁了。正所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义就是仁的用,只问应不应该做,为道 德应该做的就做了,不应该做就不做,以 义作比对。推之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是一 样的道理,这是讲仁的修养条件。
《论语》解读 里仁第四
【解读】
1、“里”字应该作为动词看,当然也指居住的 地方。有处的意思。“居、住、处”在古文 中,有时是表示站或坐在那里,是动词。因 此,本章的“里”的意义就是“自处”“自 立”。
2、中国古代“仁”字就是这样写:人两足走路 旁加个二,“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 之间的事,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 的问题,就是仁。而时习之,学的是什么? 学的是仁。“仁”是什么?两千年以来,莫 衷一是,这真是一个大问题。
本篇从第一章,到第七章,都是讲仁的体与用 。所谓体是内心的修养,如何做到仁、爱人; 仁的用,有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宽大,包容 万象,能够感化他人,这是仁的用。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 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 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 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 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 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