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古文运动..

合集下载

韩愈和古文运动

韩愈和古文运动

• 3、古文运动以“古文”说为创作目标。韩柳古文运 、古文运动以“古文”说为创作目标。
动的创作目标就是古文,以反对骈文。因而他们的复古是复先秦两汉 之古。如韩愈在《答李翊书》一文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长短与声 之高下者,皆宜。”这里他论述了气与言的关系,“气”是指文章的 气势。而“气盛”是指作者的道德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认为, 只要气盛,就应该发言、写文章,无论言之长短,声之高下,都是适 宜的。这“盛气言宜”之说是对孟子“养气”说与曹丕“文气”说的 进一步发展,为古文创作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柳宗元在《答韦中 立论师道书》中也认为古文应该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又要博取诸 子百家之法。说明了韩柳的文学视角不同于早期的古文学家只局限于 儒家的典籍而有了很大的突破。这对后来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 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 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 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 道》、《原性》、《答李翊书》、《师 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 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 等。
•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 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 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 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 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 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 《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 张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谒衡 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秋怀诗》11首、 《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石鼓歌》等。

中唐古文运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文体之变

中唐古文运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文体之变

中唐古文运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文体之变
何蕾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中唐古文运动关涉文学思潮的变化,历来解释颇多,一般说法多从革新说、复古说、创新说等等阐扬开来.然而,以刘勰“文变染乎世情”的视角对此进行观照,加以还原,古文运动实际上是唐宋社会转型背景之下的文体之变.,是社会转型在文学领域的表现.特定的文学思潮并非孤立的现象,而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中唐古文运动在唐宋社会转型加剧和明显的背景下发生,是中唐实用主义思潮在文学领域的渗透和表现.
【总页数】7页(P156-162)
【作者】何蕾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423
【相关文献】
1.从华夷之辨到古今之辨——关于中唐古文运动发生背景的再思考 [J], 杜光熙
2.社会转型背景下如何实现旅游发展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评《旅游发展与社会转型》 [J], 李梅
3.诏敕文体改良与中唐古文运动 [J], 张超
4.试论儒学复兴背景下的古文运动与史传书写的关系 [J], 田恩铭
5.基于社会转型的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及实践思考——评《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J], 谢文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重点(26)

2021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重点(26)

2021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重点(26)第八章唐代散文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识记:中唐古文运动。

发生于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一场由骈体到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它有很现实的目的,有鲜明的理论主张,有较为广泛的参与者,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影响极为深远。

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

(1)是借助于儒学复古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情况有密切的关系。

(2)受文体文风自身演变规律的支配,与唐代骈体文的发展有关。

综合运用: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文以载道与文以明道,陈言务去的不雅点对文学革新运动的鞭策作用。

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不雅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化带动形式的变化,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1.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不雅念。

“文以载道”是支配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理念。

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示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2.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3.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标语。

把“明道”与对现实的批判联系起来,使文章不仅是明道的工具,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使文章的思想性和现实性都得到了加强,为古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也包管了文体革新能够成为现实。

4.在文学语言方面,韩愈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

5.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

6.“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示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

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

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理解:韩愈在文体改革上的彻底之处,亦即他提倡古文得以成功的原因。

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许多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化带动形式的变化,使“文以载道”说产生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促成了散文体裁和语言艺术的全面革新,形成既宜于实用,又便于进行艺术创作的新文体。

中唐古文运动

中唐古文运动

沉浸醲(nóng)郁,含英咀华,作为 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 无涯;周诰(gào)殷盘,佶(jí )屈 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 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 ,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 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着它们的菁华,写起文 章来,一屋子堆得满满的。上取法于虞、夏之书,那是多么的博 大无垠啊,周诰文、殷盘铭,那是多么的曲折拗口啊。《春秋》 是多么的谨严,《左传》又是多么的铺张。《易经》奇异而有法 则,《诗经》纯正而又华美。下及《庄子》、《离骚》、太史公 的《史记》,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的著述,它们虽然各不相同, 美妙精能这一点却都是一样的。先生对于文章,可以说是造诣精 深博大而下笔波澜壮阔了吧。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 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 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 司之不公。”
梳理搜罗人才、改变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只有才行不
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长却没有被推举的人
呢?各位学生,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不要担心选拔人才的 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就,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
抵制排除那些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 说,补充完善儒学理论上的缺陷与不足,阐发光大 其深奥隐微的意义;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 学说,还要特别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 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向东海排去,把将被 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对于儒家学说 ,可以说是立了功劳的吧。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同“无”),计班 资之崇庳(bēi),忘己量之所称,指前 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yì , 小木桩)为楹,而訾(zī)医师以昌阳引 年,欲进其豨苓(xīlí ng)也。”

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

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

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在進入主題之,想對「古文運動」概念稍作檢討。

本文所的中唐古文運動,是指從史之亂前後到九世紀初憲朝,一個持續性的批判近代華麗文、主張文章復古的潮流。

文運動最早的倡導者蕭穎士、李華、賈至等九世紀初的領袖則以韓愈、柳元為最著名。

這和一般論性文史書籍的用法是致的,但因本文考察的範止於韓、柳的世代,及晚唐,題目特別在「古文運」前加上「中唐」,以時限。

宋古文傳統文學批評關心的一個重點,關的討論極多,但「代古文運動」一詞,則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才出現,一直用至今。

這個概念的適當性最近十幾年受到了挑戰,由於本使用這個詞語,似應對新近的戰有所反應。

學者對唐代古文運動」概的批評,大約包含了兩要點。

首先,所謂文運動的參與者,在觀念上很多歧異,並不能成一個運動整體,把韓愈以前──至初唐──的某些文士視為古文家可能不妥當。

有人認為,韓愈關「古文」觀念的考慮,有重大廣泛的道德意義,在性上迥異於李華諸人的文學思想。

[1]還有學者指出具有文體意涵的「古文一詞是韓愈提出的,以前無人使用。

[2]其次,唐代,古文只是個人提,少數人附和,不足當「運動」之名。

[3]日本者小野四平特別強,「古文」文體的確韓愈、柳宗元等人手中完成,但在們之前的先驅,並沒有一致而明確文學理念,只能算是零星的頭。

何況唐代古文在韓柳後很快就衰落了,若「古文運動」之名,怕只有歐陽修以後的北宋古運動足以當之。

[4]以上引述的對「唐代古文動」一詞的質疑,有助於學更深入考慮中唐思想與文學的一基本問題,但依個人之見,乎還不足以動搖這個概念的在基礎。

這個概念還是有使價值的。

對於「古文動」之說最根本的質似乎是,明確的古文思想──別是有關文、「道」關的看法,以及成熟的古文文體,是韓愈、柳宗元這一輩人立的。

把韓愈以前張文章復古的文士當作古文家,一種時代倒錯的說法,這種觀忽略了韓愈的世代與先文士之間的斷裂性因此,在「唐代古文運動概念的課題上,關鍵點是韓柳等人的主張和寫作與前十年的某些文人有有緊密的歷史關聯?如果有,些關聯是否能說構成了某種潮流這兩個重大的問題,當然不是此處短的導言所能充分討論這也不是本文的目的。

第6讲 中唐古文运动

第6讲 中唐古文运动

(4)句法自由多变
文章句法以自由多变的单行散句为主,也
常常有意运用一些骈文的句法。
二、柳宗元的散文
1、类型
A.讽刺性寓言:《蝜蝂传》 、《捕蛇者 说》、《种树郭橐驼传》 B.传记散文:《段太尉逸事状》、《童区 寄传》 C.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2、艺术成就
雄深雅健,精警犀利,简古峭拔。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 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 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 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 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 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 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 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 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 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二、韩愈的散文 1、类型
(1)论说文
☆ 哲学论文:《原道》、《原性》、《原人》 等。 ☆ 政论散文:《论佛骨表》、《讳辩》、《诤 臣论》、《师说》、《马说》等。 ☆文学论文:《答李翊书》等。
(2)记叙文:传记文和碑志文,如《张中丞传
后叙》、《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
(3)序文:《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
序》等。
(4)抒情文:《祭十二郎文》等。
2、艺术特点
( 1)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 情充沛。 皇甫湜:“茹古涵今,无有端涯,浑浑灏 灏,不可窥校。”(《韩文公墓铭》) 苏洵:“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 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2)说理、叙事、言情三者在不同文体中虽有 侧重,却也常常妙合无垠。 论说文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气势宏伟,说 理透辟,逻辑性很强,感情强烈。 记叙文常常采用叙事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 的手法,既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又 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张中丞 传后叙》。

第五章唐代古文运动和韩柳

第五章唐代古文运动和韩柳

第五章唐代古文运动和韩柳————————————————————————————————作者:————————————————————————————————日期:一、第五章第一节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学习方法、内容提要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能够:对中唐古文运动的形成发展过程有大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了解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文学实践对唐代散文文体文风转变和发展中的作用,中唐散文繁荣的局面和标志。

教学要求1.理解古文运动的概念,主要理论主张;2.掌握韩愈、柳宗元散文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了解作品《杂说》、《进学解》、《段太尉逸事状》、《小石潭记》等;4.了解古文运动的形成过程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用。

学习方法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讲授基本要点,着重要求学生自学:1.《中国文学史》(二)之第八章之第一、二、三、四节的内容;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之《杂说》、《进学解》、《段太尉逸事状》、《小石潭记》等内容提要本章分以下两节:一、中唐古文运动;二、韩愈和柳宗元着重讲授和介绍唐代古文运动的概念、形成背景,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的地位作用及代表性作品等。

文本材料一、“古文运动”1、古文运动:简单地说,就是提倡散文,反对“时文”即骈文的一种文学运动。

之所以称为古文运动而不称之为散文运动,是因为它在形式方面是“反六朝,复古体”,在文体上要求恢复先秦两汉古代文章的传统。

骈文:讲究辞藻典故、声律对仗,全文语句多组成整齐的对偶形式,这种两两对称的语句如同二马并驾,所以称之为骈文。

古文:是指古代的散文,是和骈文相对立的。

它的特征是散行单句,朴实自然,不拘格式。

2、古文运动的过程:隋唐之前就有人出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到了唐代,在陈子昂革新诗风主张的鼓舞与启发下,萧颖士、李华、柳冕、独孤及、元结等起而提倡古文。

他们或提出“尊经”“载道”的主张,或提出文道合一的意见,不但初步奠定古文运动以儒家思想为根据的理论基础,而且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扩大了古文的影响,不过声势不够浩壮,成就也不够显著,并未能形成一种运动。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复古思潮及意义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复古思潮及意义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复古思潮及意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复古思潮就像海上的浪涛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数量之多,难以数计。

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有以下三次:(1)中唐古文运动①从初唐以来,就不断有人对骈体文风提出批评,陈子昂还明确提出要继承“汉魏风骨”。

天宝中期以后,元结、李华、萧颖士和继之而起的独孤及、梁肃、柳冕、权德舆等人,或友朋游从,或师生相继,形成了若干个文人群落。

他们以复古宗经相号召,以古文创作为旨归,从文体的角度倡导改革。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主要有: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由此出发,他们进一步主张广泛学习经书以外的各种文化典籍,即使对他们一再指斥的“骈四俪六”,也未全予否定,而注意吸取其有益成分;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在韩愈、柳宗元倡导文体文风改革并从事散体文创作的同时,中唐文坛还活跃着一大批古文作家。

他们或自出机杼,或受韩、柳影响,纷纷投入散体文的写作。

如刘禹锡、白居易等。

②韩愈、柳宗元在散文文体文风改革上的成功,一是文以致用,从空言明道走向参预政治,参预现实生活,为散文的表现领域开出一片广阔天地。

这就使它不仅在文体上,而且在文风上与六朝骈文区别开来。

二是它虽言复古而实为创新。

它不仅吸收秦汉各家散体文之所长,而且充分吸收六朝骈文的成就。

“韩、柳文实乃寓骈于散,寓散于骈;方散方骈,方骈方散;即骈即散,即散即骈”。

这极大地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技巧,把散文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①宋初,王禹偁首先站出来反对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但是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则首推柳开,他把道统与文统合为一谈的观点,对后来的古文家和理学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尽管他大声疾呼,却应者寥寥,没有对文坛产生实际的影响。

1098唐代古文运动

1098唐代古文运动
唐 Nhomakorabea古文运动
“古文”是韩愈开始提出的,指的是上继三代
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 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
内容上——推尊儒学,排斥佛老,明道载道, 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
形式上——反对骈丽文风,提倡散体,由骈体 发展成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
盛唐后期至中唐前期,相继出现一批崇儒复古、 谋求革新的作家,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 梁肃、柳冕等,先后出来提倡散体,反对骈文。
中唐后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古文 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达到全盛期,一直发展到唐 末五代。
全盛时期:“韩柳”、白居易、樊宗师、刘禹 锡。后起者有刘蜕、孙樵、杜牧诸人。
唐末五代: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被鲁迅 誉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中唐古文运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中唐古文运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中唐古文运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中唐古文运动是指唐代(618年-907年)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和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古文运动”。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后世的文学风格、文学思想和文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唐古文运动的兴起与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唐代是一个开放、多元、繁荣的时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然而,随着唐代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的到来,这种繁荣也走向了衰落。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文学之士开始反思传统的文学形式和价值观,倡导一种新的文学风格和文学思想。

中唐古文运动的主要特征包括:
1. 强调文学的实用性:中唐古文运动强调文学的实用性,即文学作品应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2. 推崇自然之美:中唐古文运动强调自然之美,主张文学作品应该以自然为素材,表现出自然的清新、自然的美好。

3. 推崇古文传统:中唐古文运动推崇古文传统,即推崇唐代之前的传统文学,反对明清小说等新兴的文学形式。

4. 强调文学的个性化:中唐古文运动强调文学的个性化,主张文学作品应该表现出作者的个性和情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5. 推崇思想性:中唐古文运动强调文学的思想性,主张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中唐古文运动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和文学风格,促进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思想
和文学流派。

中唐古文运动所提倡的文学实用性、自然之美、古文传统、个性化和思想性等特征,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发展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中国古代文学:第九章 中唐古文运动

中国古代文学:第九章  中唐古文运动
因論今日舉業不佳,曰今日要做好文者,但讀史漢 韓栁,而不能便,請斫取老僧頭去。甞與後生說若 㑹将漢書及韓栁文,熟讀不到不㑹做文章。
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順之。順之喜唐宋諸大家文, 所著文編唐宋人自韓桞歐三蘇曾王八家外無所取。 故坤選八大家文鈔,其書盛行海内,鄉里小生無不 知(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潮州韓文公廟碑 蘇軾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則,是皆有以參天 地之化,闗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 為矣。故申吕自嶽降而傅説為列星,古今所傳不可 誣也。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是氣也,寓於 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卒然遇之,則王公失 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 秦失其辯。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 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 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
刻和景韩诗文的拓片。拓片从曹吉家中阁楼中找出,共有200余张,不
少是碑刻已毁的孤本。其中韩文公全身像拓片原拓于钓鱼台韩文13祠壁,
是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阳山知县熊北师所镌,由陈昂写像,具
有十分宝贵的研究价值。如今,200余张拓片已使阳山成为全国拥有韩
愈遗迹、景韩遗迹拓片最多的韩愈故地,这些拓片也成为韩愈研究的珍
二、 唐代散文的发展过程
散文是与骈文相对的概念。
唐初三四十年的文风仍延江左之旧,特别是官场文 章与科考文章,以骈文为之,文章浮华雕琢。
从陈子昂开始,直至开元末,写散体文的人数开始 增多,散体文的表现领域也日趋扩大。如姚崇的 《十事要说》、张说的《并州论边事表》等文。
这一时期最有生气的散体之作,是那些出自诗人之 手的书信和抒情小文。李白和王维是其中的典型代 表,他们将诗人的激情和意绪注入文中,使文既具 有诗的特点,又不失文的本色,形成了盛唐时期特 有的“诗人之文”。

第十六讲中唐古文运动-何思莹..

第十六讲中唐古文运动-何思莹..
韩愈把古来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庄子、孟子、老子、韩非子、 杨朱、墨翟、张仪、苏秦他们的著作都说成是不得其平而鸣的产 物。他们心中有不平,要说出来,于是写成了书。汉代他认为司 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最善于鸣者也”,唐代的陈子昂、元 结、李白、杜甫,所谓鸣就是表现表达抒发的意思。他把文化精 华,以上这些人的著作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把他们和文学 创作的发生以及一些社会矛盾普遍地联系起来了,有了矛盾,不 平衡感才有文章,才有文化的精华。这要比文以明道范围要超出 了。儒家是讲教化论的文章是为教化服务的,这个不平而鸣就比 教化要超出了,由这个又派生出“穷言亦好,穷苦之言也好”。
中唐古文运动提出文以明道,强调言之有物,反对形式主义。
※中唐古文运动的文章改革※
以上我们从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来看古文运动,现 在我们要说古文运动的最大功绩,还是文学运动,就是 文章改革这方面。
其代表人物就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提出来了一系 列的积极可贵的文学理论主张,并取得大批优秀散文创 作成就,从而使中国散文史进入一个光辉灿烂的新时代。 韩愈和柳宗元提出来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主张主要观 点是以下几点。
柳宗元在政治上比韩愈要激进,他参加了永贞革新。他思想 上既崇儒但不排佛,他肯定道家的《列子》、《文子》和《关子 》这些书。柳宗元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都有可贵的唯物主义因素, 当时不为人所重视,甚至不理解,但是后世得到很高的评价。尤 其是五十年代以后,古文运动还有一个骨干叫李翱,他是韩愈的 学生和直系,他吸收了佛学把儒学发展成为道学,他的思想开宋 明理学的先声,他使唯心主义体系更完备了,当然体现的消极因 素也更多一些。
以上这些人,都是从不满骈体文的内容虚华出发,还没有考 虑怎么样用新的文体来代替骈体文。前面一讲讲过初唐时节是反 对“淫巧”文风的,但是并不否定骈体文。陈子昂大力提倡汉魏 风骨,批判齐梁靡靡之音,提倡复古当时人学。他《旧唐书》说 “文体一变”,所谓“文体”这个“文”是泛指文学,而不是专 指散文,这个“体”指体性、体势,而不等于说文章的体裁。但 是陈子昂的主要成就和影响在诗歌方面,在散文界由于骈文积习 甚久,势力太大,还没有能够掀起一场古文运动。

中唐古文运动名词解释

中唐古文运动名词解释

中唐古文运动名词解释
中唐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被称为“韩、柳、欧阳、司马、李”等五家文学流派的兴起时期。

在唐朝中期时,由于诗歌的创作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且唐代的文学已经趋于成熟,于是有些文人便开始转向古文的创作和研究。

中唐古文运动主要是指唐代中期,从安史之乱后到后晋、后汉时期之间的文学活动。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古文为主,涵盖了诗、文、史、传、经、论等多种文体,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古文作品和理论研究。

中唐古文运动的特点是主张“文以载道”,即注重文学作品的表达思想、宣扬道德、反映社会现实。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一般以简练、明了、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所以文风比较朴素,不拘泥于华丽的修辞和花哨的文辞。

此外,中唐古文运动还重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趣味,要求语言具有音韵、韵律和节奏美,以及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中唐古文运动最出色的代表作品包括柳宗元的《三戒》、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

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在思想、艺术、文化等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唐时骈文之弊

中唐时骈文之弊

中唐时骈文之弊
1、中唐古文运动反对六朝的骈文,实质就是力求一改空洞文风。

魏晋南北朝,骈文开始盛行,以四六字句为主,讲求对仗。

事实上,骈文的艺术手法效果极好,可是往往由于形式的过分追求而失去了内容的表达力,言之无物、堆砌辞藻而流于浮华。

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以散行单句为主流,形式不拘一格,是用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文人骚客的理想。

2、韩X写了《原道》等论文排斥释老,重申儒家之道,力图恢复以孔孟为正统的思想体系。

大力宣传孔X的儒家道统,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远不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因而自然要求掀起一个以文风、文体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新运动。

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的联系,就体现在韩愈文道合一的主张里。

为了宣传儒学必须进行文风、文体改革,而文风文体改革又要以儒家之道作为指导思想。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

论古文运动名词解释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唐代起因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

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

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

1,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2,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3,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发展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

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

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

其后,萧颖士、李华等继起,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中唐时期虽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衷弱,但贞元以后,社会暂时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希望。

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中国古代文化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化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化史笔记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唐文1、古文运动(名词解释)兴起的背景、原因一是中唐古文运动是借助于儒学复兴运动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受文体、文风自身演变规律的支配,这是文学本身更加直接的原因。

(骈文内容的深化,体式上难以满足表达的需要)2、简答: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有哪些?韩愈一是“文以载道”到“文以明道”:表明“道”与“文”的关系,韩愈十分强调作家思想修养,作家的人格是文以明道的根本所在。

二是创作上提出“不平而鸣”,出于《送孟东野序》,认为一切文辞与道都是不同时代不平现实环境的产物。

将“明道”与对现实的批评联系起来了。

三是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创新观念,不袭蹈前人,文从字顺,辞必己出,表达要流丽畅达,合乎语法。

四是创作技巧方面提出“气盛言宜”,注重作家养气功夫,这深受孟子“浩然之气”的影响,强调在创作中形成气势。

柳宗元:大体与韩愈相似,不如韩系统、简明:一是密切联系现实,“辞令褒贬”“导扬讽喻”。

二是强调古文创作还应尊重文学自身规律。

三是更加重视散文的文学性与审美特征。

3、古文运动的影响一是并非单纯的文学复古运动,更多的推动了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复兴。

二是散文代骈,创造了一种题材广阔、精炼畅达、富有表现力的新文体。

(将诗赋情韵风神以单行之气运之,形成散文,这是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最为成功之处)三是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代,直接影响到了北宋的文学革新。

简述中唐古文运动

简述中唐古文运动

简述中唐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以复兴儒学为号召,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为旗帜的文学革新运动。

韩愈、柳宗元是这一运动的代表。

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他们强调“养气”,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主张“非三代两汉书不敢观”,重视学习经史和屈原、司马相如等古人的作品。

他们不仅重道不轻文,还要求自创新词新意,反对模仿因袭,做到“唯陈言之务去”和“文从字可见,他们在文学上是以复古为旗帜,从事真正的革新的。

在他们自己的努力和他们的学生李翱等人推动下,古文运动取得了成就,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

唐代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

第十一章唐代古文运动今天开始学习唐代的古文运动, 将依次分析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和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在开始学习主要内容之前,我们将先介绍一下什么叫“古文〞.古文作为一个文体概念是中唐韩愈时才产生的.唐以前虽然有古文这个概念,但它的内涵与韩、柳等人所使用的古文完全不同,它分别指以下三种东西:一,指秦以前遗留下来的文字,这是古文的本义;二,司马迁又把古文用来指称古代的典籍文献,?太史公自序?说:“年十岁,那么诵古文.〞三,汉人常把所发现的“壁中书〞称为古文,以区别于流行的今文.韩柳的古文是同当时流行的骈文相对的概念,其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运用灵活,不像骈文那样要求对偶、辞藻、音韵和典故.由于这种新兴的文体恢复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它为古文.第一节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散文自身开展的规律都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一)古文运动是借助于儒学复兴运动的旗帜而开展起来的,而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生又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阶级变动的结果.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事实上已割据的状态, 强藩名为王臣实为敌国,疆土、甲兵、政令、赋税各自为政,朝廷根本上失去了对各藩镇的限制.唐宪宗虽然取得了对藩镇用兵的暂时性胜利,但骄兵捍将的实力并未真正瓦解,不久河北藩镇变乱又起.晚唐人甚至认为“与其闭门作天子,九族涂炭,不假设开门作节度使用使, 终身珍贵无忧.〞〔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六〕肃宗、代宗、德宗都是暗弱昏耳贵的君主, 任其宦官、奸佞和各地藩帅暗中勾结, 朝官也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纲纪混乱,政出多门.唐王朝统治下的人民更是“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旧唐书?卷一二三〕但是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经济仍在不断地开展,刘晏理财使江南财富直抵关中,杨炎改用两税法使国库收大增,国家的统一和强盛是上下一致的要求.政治上的统一必然要求意识形态的统一,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一些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积极地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树起从尧舜、周公、孔子到汉以后的道统,他们首先要求在思想界天下只此一家,古今相承一脉.因此,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学复兴思潮,是一次有广泛社会根底的思想运动,很快得到了庶族士人的响应.大家明白,对儒学君臣父子社会秩序的动摇,对“夷夏之大防〞种族界限的混淆,就意味着大唐帝国的瓦解与崩溃.韩愈写了?原道?等论文排斥释老,重申儒家之道,力图恢复以孔孟为正统的思想体系.大力宣传孔孟的儒家道统,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远不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因而自然要求掀起一个以文风、文体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的联系,就表达在韩愈文道合一的主张里.为了宣传儒学必须进行文风、文体改革,而文风文体改革又要以儒家之道作为指导思想.(二)古文运动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在经济、政治、军事各个领域内全面掌权的世俗地主阶级,对封建社会前期门阀贵族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的扬弃.中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折,世俗地方取代门阀贵族,日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占统治地位.“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青门〞〔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世俗地方由初唐入盛大唐而崛起,经中唐到晚唐而稳固. 跟六朝以来以玄学为其思想根底的文学艺术不同,以中唐文学家、艺术家和诗人为代表的封建社会后期文学艺术要求以儒家之道为哲学根底.他们在诗歌、散文、书法各个艺术领域内猛烈地抨击前期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认为诗歌诗歌“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韩愈?荐士诗?〕,“晋宋以还,得者盖寡.------至于梁陈间,卒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白居易?与元九书?〕对“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骈文也心生厌恶,希望创造一种内容充实而又富于表现力的新文体,要求在比拟通俗和具有标准的形式中,表达本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这与他们逐渐讨厌王羲之父子那潇洒妩媚、婀娜多姿的草书,转而欣赏颜真卿“稳健而利民用〞的浑厚刚健的楷书有着相同的心理根源. 与书法要求稳健朴实而便于书写, 诗歌要求“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相一致,散文创作也要求“文以载道〞、“文从字顺〞,以灵活的散行单句表现充实的内容.这是以世俗地方为核心以儒家道统为思想根底的新美学观念.〔三〕古文运动的产生也是我国古代散文自身开展的必然结果.散文由先秦两汉的质朴逐渐走向东汉六朝的华美,由形式自由的单句开展为形式严整的排偶,本来是文学走向自觉的一种的进步,但到后来把形式美强调到了极端,成了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束缚.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又不断向骈文提出了挑战.〔四〕韩柳以前不少人从创作和理论上为古文运动的兴起作了充分的准备.如初唐四杰、陈子昂,盛唐的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为新兴文体的出现作了可贵的探索.第二节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古文运动是中唐由韩、柳倡导的关于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由于这个运动的宗旨在于恢复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所以后人称之为古文运动. 这次运动在倡导者们系统明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古文运动的旗号虽然是复古,但它的实质是在继承传统的根底上对散文进行改造和革新.古文运动的理论包括文学和文体两个不同性质的组成局部,但对文学的见解通常是通过对文章的阐述表现出来的, 对文体的理解要比对文学的理解深刻和丰富.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散文家的人格修养、创造新型文体的途径和方法、对文章语言要求.(一)首先确立了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文以明道〞.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是古文理论的根本前提.韩愈反复申述自己关于文与道的观点:“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那么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文道兼备而道为主宰,如果把它理解为对文章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规定的话,那么,韩愈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 韩愈虽然在理论上把道解释为传统的儒家之道,但在具体阐述时却将道规定为封建等级和伦理,尽管他的创作常常冲破这种陈腐的见解,可是作为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不能不影响运动的成就.当然,文以明道的进步意义是明显的,强调充实的文章内容,反对浮艳雕琢的末流,这个口号对于大多数世俗地方文人来说肯定是有号召力的.(二)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这是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强化内容决定形式的主张,认为文章形式是作家人格气质的外化.韩愈认为:“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竣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答尉迟生书?〕柳宗元在?送豆卢秀才南游序?中也讲到修养问题:“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韩愈还强调作家创作时要有气势和力度:“气盛那么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低者皆宜."〔?答李翊书?〕(三)在主张文以载道的同时, 也十分强调文章应表现真实的思想感情,认为文章必须“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不能为文造情无病呻吟,并提出了著名的“大凡物不得其平那么鸣〞的命题,同时他还认为:“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四〕认为创造新型文体的途径在于广泛地学习先秦两汉丰富的文学经验和高度的写作技巧.韩愈的?进学解?一文反映了他广泛的师承:“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鳌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柳宗元也认为应从古代的丰富遗产中汲取创作经验:“博如庄周,哀如屈原,奥如孟轲,壮如李斯,峻如马迁,富如相如,明如贾谊,专如杨雄〞,都应广泛地涉猎的细心地品味.(五)要求作家从词汇和语言两方面进行文学语言的改革.词汇应该“惟陈言之务去〞一一语言必须新奇生动,语法应该“文从字顺各识职〞一一文句必须准确流畅.这两方面是相互补充有机统一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个性,又要符合散文的语言规那么.总之,创造一种融化古人词汇而又有表现力的语言,并在这种语言的根底上,产生一种自由、流畅、散行单句的散文形式,这是文体革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古文运动的主要成就.第三节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韩愈字退之,原藉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由于父亲在外地作官的关系,他可能出生在今天的南京市.至于他常自称昌黎〔今辽宁省义县〕人是指郡望而言,昌黎韩姓为海内望族.他父亲韩仲卿曾官铜鞋〔di 〕县〔今山西省沁县〕县尉,安史之乱时调任武昌县令,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说,促卿是一个贤明能干而又有政声的地方官吏.仲卿有三个儿子: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次子早天,韩会是当时德才兼务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韩愈三岁时父母先后去世,靠韩会兄嫂抚养成人. 韩会受到政治牵累贬官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两年后韩会也逝世,韩会在嫂郑夫人的带着下读书求学,他在中年时曾说:“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以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贞元二年十九岁的韩愈去长安应试,连考三次都名落孙三,在长安考进士的五年期间,他为生活所迫写了不少阿谀奉承的文章.贞元八年才以第十三名中进士.后来韩愈广泛结交文坛上的新秀,倡导了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他在哲学上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来排斥给当时社会构成危害的道教和佛教,自己以儒家道统的传人自居.不过他的哲学思想在理论上比拟粗糙贫乏,其思辩力远比不上他运用语言的出色本领,宋代的进学家曾批评他“因文害道〞.他根本上是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尤其是散文家和语言大师活在人们心中的.苏轼对他的散文成就、承续道统、忠君爱国等历史功绩和道德文章推崇备至:“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潮州韩文公庙碑?〕但苏轼对韩愈的哲学思想在理论上的严谨却不以为然:“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何者其为认甚高,其待孔子、孟轲甚尊, 其距杨、墨、佛、老甚严,此其用力,亦不可谓不至也.然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 往往自叛其说而不知.〞〔?韩愈论?〕理学家朱熹甚至说他“只是要作好文章,令人称赏而已〞 , 〔?朱子语类?〕清人田北湖更说“事理不辨,学理不精,发为文章,已弗能达,况根柢浅薄, 有文无质哉〞〔?与某生论韩文书?〕当然田氏又说得太过了.韩愈竭力维护国家的统一, 晚年曾孤身去镇州叛军王迁凑军中,向叛军陈述统一的大义;他僻佛、道的勇气也令人敬佩,元和十四年谏宪宗迎佛骨险些掉了老袋,他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说:“一封朝奏上九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本为圣明除弊害,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文的艺术风格过去有人以“韩潮苏海〞喻韩文和苏文,意谓韩文气势澎湃,苏文汪洋浩瀚.自唐至清都有人把韩文比为江河,唐皇浦混说韩文“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冲%激浪,瀚流不滞〞〔?渝业?〕宋苏洵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书?〕.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昌黎之文如水,柳州之文如山.〞这些评论都肯定韩文的气势很盛.如果说意境是中国诗论的核心, 那么,文气那么是中国文章之所以为文章的内在本质.许多历史著作、学术论文、书信、奏章等,都被人们当作文学散文来读,其关键就是这些文章有气势,韩愈大多数散文也是应用文,不少代表作品甚至是没有任何形象的议论文,之所以为人称道也主要在于其“气〞.说到文气,在五四运动以前被文论家们说得有些玄乎神秘.由于文章的气势神韵只有凭感受印象才能把握,古人对文章气势神韵的感受比我们细腻些,读惯了现代散文的青年,已经很难领会文章的气势神韵了.今天我们只把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小品文称作文学作品, 史书、书信、论文和其他应用文都属非文学作品,原因是它们缺乏形象.既然形象成了判别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文的标准,我们读散文就不需要诵读而只宜默读了.默读比诵读更容易感受形象性,而且现代散文的节奏感也不强,即使诵读也缺乏音乐美.古人以文气作为文学散文的准绳,文章的气势只有在诵读时才能领会,清朝桐城派散文家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假设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尺牍•与陈硕士书?〕为什么要“放声疾读,又缓读〞,才能领会文气呢由于文章的气势不是通过形象而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所以桐城派古文家主张因声求气:“欲学古人之文,其始在因声以求气,得其气,那么意与辞往往因之而并显,而法不外是矣.〞〔张裕钊?答吴至甫书?〕文章的“声〞又是在字词中表达的, 所以要分析“声〞就须进而分析字词.我们先分析虚词的运用.(一)虚词汉语中的虚词与英语中的虚词不同,后者重在表达意义和语法结构,前者虽然也表达意义和语法结构,但重点是表达文章的语气.古诗中的抑扬通过平仄来表现, 古文中声调的抑扬那么通过虚词来表现.近人刘淇在?助词辨略自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虚字实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轻异情,虚字一乖,判于吴越.〞古人写文章不分段不标点.只靠感情的起伏来组织结构,虚字在表达感情抑扬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以?杂说?之四为例来谈韩愈散文的文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柄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篇文章通过一那么历史典故,抒写作者怀才不遇的委曲和沦落不偶的感伤, 对英雄和天才被社会埋没和扼杀提出强烈的控诉. 作者的感情虽然悲切哀怨,文章却气盛词壮,矫健挺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不是转折而是顺承而下,语气很轻.课本上用分号是不妥的.如果把四句放在一句内,语意就正好相互反对.“然后〞不是指时间的前后关系, 而是指逻辑的前后关系,伯乐是千里马产生的充分条件一一有伯乐才能有千里马.清李刚己说:“将通篇主意一笔揭明.〞姚鼐也评说:“一句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字作连词用时可以顺接也可以逆接,此处是逆接,通过转折掀起波澜,语气重.〕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柄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故〞一一由于,承接上说,“虽〞表示让步,退一步说,“只〞肯定唯一的结果,“也〞表示否认句判断句.这几句仔细陈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原因,连用四个虚词使语意很慢、很缓、很轻.李刚己评说:“此段反对起句,言无伯乐那么无千里马,意较浅,笔较轻.〞首句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无伯乐那么无千里马.〕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之------者,使用权句子语气拖宕,使语气纾缓,“或〞,或然,也许,表示其数目不是绝对的多少,语气缓而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句子很绵长,语气也很纾缓,“也〞在此只表示一般说明性的判断,说明原因,句子绵长,语气和缓、轻徐.这几句是抑,也即为感情的扬一一爆发蓄势,可以说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在经过感情的压抑、语调的轻缓之后,重笔提起;“是------也〞把对千里马的同情和赞叹突显出来,“虽〞字“折笔以取遒劲之势〞;连用三个“不〞字奔腾而下,三个句子都短峭,语气转急,“且欲〞又在上句“虽〞的根底上更折入转进一层,加深了“不可得〞的感慨;“安------也〞将这一长句的意思一齐收尽,强烈的反问语气沉着痛快,语气急、重;句末不用疑问词“乎〞而用偏于肯定语气的“也〞表示反问,更加重了论辩的力量.李刚己评此段说:“此段创造无伯乐那么无千里马之故,意较深,笔较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不以“、“不能〞、“不能〞,三个句型相同的否认排比句式,“纯用逆笔喷薄而出〞〔李刚己语〕,也就是从反面忽然爆发,陡然而来,感情又急又陡;“而------ 之〞中的“而〞用作连词,连接两个动作,“之〞此处用作批示代词,代指千里马,用“而〞字连接两个动作,语气快、急,“天下无马〞没有用语气词“也〞,这是个判断句,根据古代汉语的要求,本应在句末加“也〞字,作者之所以只用光秃秃的四个字,活画出了鞭打马者的简单、愚昧、颠预和无知的神情,语调含讥带讽.〕鸣呼!其真无马邪〔“鸣呼〞用轻轻摇曳之笔表达出哀惋、叹息之情,“其------牙是一种感慨、拖宕的语调,既有惋惜之情又有讥讽之意,语气缓而轻. 李刚己说:“前文语气过于峻急, 故用宕漾之笔以疏其气.〞前几句语气过于陡急奔腾,如果一味地又快又急,到后来就会因疲倦而失去力量,所以又用感慨摇曳之笔,将感情的怒涛轻轻压一下,为下一次感情的高潮到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也〞在此表示肯定的判断,对所肯定的事不容置疑,毫无商量的余地,斩钉截铁,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笔力千钧.此句既反驳上句又收尽全篇,语气狠重.“也〞字的这种用法在先秦两汉散文中常见,如?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当然“也〞字的常见用法是解释原因.重复地使用“其〞字,前者表示反诘,后者表示肯定,一问一答,排比整洁,简劲有力.〕第三段进一步申论无伯乐那么无千里马,写愚民对千里马的扼杀和践踏,语气愤激狠重.这篇只有一百五十一字的短文,行文像潮水一样波涛起伏,忽抑忽扬,笔力健举,气壮词盛.它的抑扬之气当然是通过多种因素来实现的,但虚词起子很大的作用, 古文在骈文之后重新又恢复了虚词表达语气的功能.在论证方式上取其逆势,也就是说正面提出问题,从反面进行论证,〔有A那么有B,无A那么无B, 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论证时那么说:没有A那么没有B,没有前提那么没有结果〕所以行文用峭折之笔,以逆笔取势,恰好表现了作者的愤激之情,加之否认性的排比句喷薄而出,增加了文章的波澜气势.接下来再讲一篇他的代表文章?师说?:议论正大文气浩瀚一一析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之学者必有师〞中插一“必〞字, 语气斩绝不可移易,这是统摄全文的中央论点,下文都是从正反两方面围绕它展开的.“古之学者〞不仅指青少年学生,也包括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那么师是什么东西呢“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师〞这一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表示判断,这是古代判断句的典型结构,“所以〞的“所〞字为指示代词,“以〞是介词,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意思是:行为所发生的处所、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如“彼兵者,所以禁暴徐害也〞.这一句指出师的作用和性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一句承“解惑〞说,由于人人有惑,所以离不开“师〞,“者〞为语气词,“其〞为指示代词,原意是“那,那些〞的意思,这里指那些迷惑的问题.“生乎吾前,------ 师之所存也.〞这一句承“传道〞说.“道之所存〞中的“所〞字是代词,通常用在一个及物动词前面表示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或者“所------的对象〞,指代的是行为的对象.由于它与动词结合带有名词性,所以能被定语修饰,如“须臾之所学〞、“群之所为"、“道之所存〞等.这一段是提出论点, 并从正面进行论述. 文章的气势很盛,如长江狂潮一气直下.在语言技巧上使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种句法像快马注坡不可抑止. 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的使用,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文气充分旺盛.第二大段以“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领起,使文思陡转急下.它在文中像一座陡立的奇峰,将上文的狂潮拦住, 使文章掀起一道波澜. 这一声唱叹又使一二段转接无痕.“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连两个长句,文气浑激流转.语气词“也〞字的运用,使全句顿宕咏叹.接着分三层对照来写.第一层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照,以至贵者形今人之不从师;第二层用为自己的子弟请师而自己本人不愿从师比照,以不从师者自己行为的矛盾来指出不从师的荒唐;第三层又用巫医乐师与“士大夫之族〞比照,以至贱者形今之人不从师.文中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对偶句式,在重重比照之中展开论证, 比照手法让是非黑白清楚,使句式整饬庄重,给文章带来了力度, 但对比排偶多了又容易造成句子的呆板滞重,为防止这种情况,作者每一个比照的语言形式都有变化,第一层比照最后以委婉的问句结尾:“其皆出于此乎〞“其------ 乎〞结构的疑问句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第二层比照的结尾是一个判断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把话说得斩钉截铁;第三层比照结尾那么以感慨句作结:“今其智乃不及此, 其可怪也欤!〞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对论敌表示了鄙夷蔑视.从委婉的疑问、肯定、感慨,一次比一次肯定,增强了文章论辨的逻辑力量.又如第三层比照上下句都是散句,间以“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的骈句,既收束上文形成警策,又逼出下文“呜呼〞的嗟叹,随势再以散句泻出贵不及贱“其可怪也欤〞的感慨,文气淋漓酣畅.骈句在这一层起了凝结的作用,形成放一一收一一放的节奏, 它在文中像狭口,上游的奔腾激流至此一束, 然后再破狭口而出, 造成文章的浩然之气.第三大段又以圣人的言行为例,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所从为师者都不及圣人,但孔子仍然师事他们,文章就此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最后一段交待作文之由,但重要的是一方面树立一个“不拘于时〞的典范,与“今之众人〞形成对照,一方面点明“嘉其能行古道〞,又与篇首“古之学者〞相应.更可注意的是两次提到“余〞,公开犯众忌抗颜为师,拔俗超群以开宗立派者自居,自有一种倔强傲兀意态在.文气至末未尝稍衰.文章的中央论题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又围绕这一点推演出第二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这二点为总纲,先以事理上正面阐述“学必有师〞的道理, 再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况, 批驳在师道这一点上三种错误态度,采用比照论证的方式, 层层剥笋,深入到问题的实质,最后又通过历史上圣人的实例,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连圣人就从师,古之学者谁还没有师呢论述的过程是正一一反一一正.(二)句型与节奏骈文的句型与节奏都是固定的, 后来的骈文句型凝固为四六句, 全文由四字句和六字句交叉组成,如王。

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

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

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唐代古文运动是以儒学复古为号召,用质朴刚健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的目的。

它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酝酿准备过程,从理论到实践凝聚着文坛反对骈文桎梏发展散文的努力和探索。

从西晋到隋朝,是古文运动的萌芽期,这时已有人追求易骈为散。

西晋武帝时名士夏侯湛的《昆弟诰》,是易骈为散的尝试。

北朝西魏的宇文泰,指令苏绰作《大诰》,以反对骈文,这时扫荡绮靡文风已成为社会要求。

到隋代,文帝有“公私文翰,评议实录” (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的诏书,李谔有要求革除华伪文风的上书。

但因骈文根深蒂固,写作骈文以成积习,虽有多人努力,而社会文风变化不大。

初、盛唐是古文运动的准备期。

隋唐之际的王通提出文章应该“贯乎道” 、“济乎义” (《中说.天地》篇),初具文以载道的观念,改变了过去单純易骈为散的形式追求。

这是古文运动“文以贯道”的理论先声。

唐初文风,沿南朝骈俪之习,王勃、杨炯等虽对当时文坛有所不满,但他们还是以骈文名重一时。

陈子昂出来,有大张复古的旗帜。

他的功绩,虽然是在诗的革新方面,但对文风的转变也起了一些促进的作用。

他的《谏用邢书》指事理论明确干净,旁征博引气势十足。

在盛唐,特别是天宝以后,古文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大大的推进。

萧颖士、李华、元结、梁萧、柳冕等人继起,复古思潮进一步高涨。

他们研习经典,以儒家思想为依归,真正成为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

他们关于文章必须宗经载道取法三代两汉的思想,基本精神是和韩柳一致的。

只是他们在创作实践中,都还未能彻底摆脱骈文家的积习,改革一代文风,但其主张,或创作中的努力,是为韩、柳“古文运动”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

“古文运动” 所以在中唐这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发生和发展,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客观的现实社会条件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使盛唐时代强大繁荣、昂扬阔大的气象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贫政乱以及吏治日坏、士风浮薄等一系列问题,整个社会已处于一种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魏征:《十思疏》、《十渐疏》。 2、王绩:《五斗先生传》、《醉乡记》 3、“四杰”:《滕王阁序》、《代李敬业 传檄天下文》。 4、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5、张说和苏颋:“燕许大手笔”。
(二)盛唐散文
1 、李白:《与韩荆州书》、《春夜宴 从弟桃李园序》。 2、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3、李华:《吊古战场文》。 4、元结:《右溪记》(试与柳宗元 《小石潭记》对读)。
时代背景
思想基础 文学基础
古文运动是在复古旗帜下,对六朝骈文 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其内容的革新与唐 代的政治改革要求相适应。 古文运动兆端于武后新政时期,酝酿于 安史之乱后,高潮于永贞改革前后和元和 中兴之际。
返回
儒学是古文运动的基础。古 文运动者反对进士科以诗赋取士, 批评明经以章句为学,要求务通 经典大义,行经术之道,欲振儒 学以兴唐。陆贽、啖助的《春秋》 之学的启发。
(三)中唐散文
1、韩愈的古文理论及创作 2、柳宗元的古文创作 3、其他作家作品 白居易:《醉吟先生传》 《草堂记》。 刘禹锡:《陋室铭》。
(七)晚唐散文
1、杜牧:《阿房宫赋》; 2、李商隐:《李贺小传》;“三十六体”骈 文 3 、皮日休《皮子文薮》:《读司马法》、 《原谤》; 4、陆龟蒙《笠泽丛书》:《野庙碑》、 《招野龙对》、《记稻鼠》 5、罗隐《谗书》:《英雄之言》、 《荆巫》、《越妇言》等。
返回
唐代散文继承和借鉴前人散文创作 的成就。 萧颖士、独孤及、梁肃等人的探索。 广泛汲取其他文学创作的营养,如 诗歌、骈文等。 古文运动是个循序渐进的酝酿过程, 其主将是韩愈和柳宗元。
返回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其一、在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 规范,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途径, 在创作实践中追求“务去陈言”的创新精 神,把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 文学散文。 其二、散文情感化,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 征和艺术魅力,文章讲“气”、重“势”, 艺术个性极其鲜明,把古文提高到了美学 的境地。
古文运动
中唐时,藩镇割据,佛道盛行,宦官专权,韩愈 等人试图通过提倡古文和复兴儒学来振兴唐王朝。 因此,他们以复兴儒学为旗号而进行了文体、文 风、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要求恢复秦汉时的单 行散句的“古文”,史称“古文运动”。这是中 唐时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领袖、有广泛 参加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韩、柳是 “古文运动”的主帅。唐代的这次散文改革是和 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的,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联系, 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性格。
韩愈名作:
1 、闳中肆外的论议文:《原道》、《原 毁》、《师说》; 2 、 生 动 传 神 的 记 叙 文 : 《 张中丞 传 后 叙》、《蓝田县丞厅壁记》; 3 、婉而能讽的小品文:《杂说》、《毛 颖传》; 4、情至而深的抒情文:《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名作 1、寓言:《三戒》; 2、游记:《永州八记》; 3 、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种树郭橐陀 传》、《捕蛇者说》; 4、政论:《封建论》。
唐代散文 古文运动
韩愈
柳宗元
唐代散文

清嘉庆年间董诰等人奉敕编《全唐文》,收 录作者3042人,作品18488篇。同治年间陆 心源又补辑3310篇。编者使用大散文的概念, 相对于诗歌、小说而言。 唐散文有骈体有散 体,骈体占主导,公文等都是以骈体写成。 古文,相对于六朝时期盛行的骈体而言,因 通行于六朝以前的先秦两汉的古代,称古文。
古文运动的理论
1、“文以明道”——古文运动的理论核心,道即儒 家的伦理道德。实际亦扩大到社会人生道理等。 2、蓄情养气——重视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要“不平 则鸣”、理直气壮。自内容而言,就是把散文引向 政教之用。 3、独立创新——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的革新。 文体——以散体代骈体。但并不一味摒弃,而是吸 取精华,去其程式化、形式美的糟粕。文风——反 对浮艳空洞的文风,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文学语 言——提倡“文从字顺”,也提倡“惟陈言之务 去”、“词必己出”,贵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