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合集下载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师夷长技的历史背景“师夷长技以救中国”是清末时期一位变法家的倡议,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制度来救中国于危难之中。

这一观念源于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实力的崛起和中国政治经济的衰落导致许多中国人意识到中国必须吸取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知识来拯救经济和政治困境。

在这一时期,慈禧太后和清政府大力推行“师夷长技”政策,派遣大量留学生赴外国留学,并且聘请外国专家前来中国传授先进技术和制度。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是同样也引起了许多争议和反对。

二、师夷长技的争议和反对“师夷长技”在中国引起了许多争议和反对,其主要原因是师夷长技只是解决了一部分问题,而并没有解决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

首先,师夷长技的实施过程中,学习和吸取了许多外国的制度和技术,但是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中国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价值。

这会导致一些异化现象,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一些对本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否定和忽视。

其次,师夷长技的实施过程中,许多外国的制度和技术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这会导致一些非理性的盲目模仿和盲目转移。

在一些领域,外国的制度和技术在中国不一定适用,必须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改进和适应。

最后,师夷长技只是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

学习外国的技术和制度只是让我们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并不能保证我们能够摆脱困境,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三、维新变法的兴起维新变法是指在清朝末年,中国国内一些进步派人士倡导的对中国各个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的运动。

这一运动的发起人包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

他们认为,中国必须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进行全面的变革才能摆脱困境。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制度的改革,思想文化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改进。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戊戌变法。

这项变法在国内引起剧烈反响,最终以失败告终,然而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戊戌变法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推动了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进程。

1819 第5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819 第5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合 作
6.意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 历程的第一步。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返 首 页













[概念阐释] “中学”与“西学”



“中学”意为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其核心是纲常名教。“西
合 作
学”则指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资产阶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难
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 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 思想特点
性和合理性 康有为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 势力,被称为“思想界 思想作用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返 首 页






习 •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则徐探求西方新知识的影响。



(2)结合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并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分析这种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 户”的。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返 首 页

【提示】 (1)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 当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 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07版][课件3]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07版][课件3]

中 国 欲 自 强 , 则 莫
之 , 学
之 ,
维新派: 维新派:梁启超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中国人向西方 学习的渐进过程, 学习的渐进过程,是西方文化向中国传 播的历史过程。 播的历史过程。 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 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 逐渐的接受。 到逐渐的接受。
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材料中的裱糊匠指的是什么人? 材料中的裱糊匠指的是什么人? 洋务派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来东贴西补?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来东贴西补? 西方科技 阻挠李鸿章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阻挠李鸿章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顽固派的阻挠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VS
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 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主张原 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体用之争

洋 务 派
物 质 文 化
要 不 要 学 习 西 方
顽 固 派
地主阶级
合作探究 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 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 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 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 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 破屋子, 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 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 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 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 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 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 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 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 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此外,我还运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例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研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最后进行成果分享,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历史素养。
在案例反思环节,我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民族危机的根源,以及改革派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从而更加坚定地信仰社会主义道路。
5.教学内容与过程紧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紧密结合,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知,再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通过对比分析、问题驱动、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本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危机和改革派的在导入新课时,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鸦片战争时期的画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然后,我会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背后的历史吗?”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以对比分析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两个历史事件。首先,我会详细讲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局限性,让学生理解“师夷长技”的实践。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维新变法的发生、发展和失败原因,与洋务运动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改革道路的曲折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我会提出以下讨论问题:1.洋务运动为何要以“师夷长技”为指导思想?2.维新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最终失败?3.改革派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不同 :(1)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 方的先进科技; (2)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 原因:洋务派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新派代 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本课小结
地主 阶级
抵抗派:林、魏
“师夷长技以制夷”(未实 践)
民 族 危 机 不 断 加 深
①政治: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②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思想教育: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思考题3: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借经学
和孔子名望来宣传变法?
1.当时人们的思想守旧顽固,借经学和孔子 的名望更让人容易接受,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3.维新派的变法理论具有保守性和局限性。
评价: 积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重点)
——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政治: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重,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经济: 文化: 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西学的不断传入
4、实质:
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 技术,巩固封建统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指什么? 封建伦理纲常
“西学”指什么?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中学”“西学”的地位:统治
6、评价
积极性
(1)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实践); (2)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的窗口; (3)冲击了守旧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舆论环境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 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1. 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异同的深入理解。

2.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其事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维新变法时期先进人士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师夷长技”的内涵、内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 讲解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其他重要的改革运动,拓宽知识面。

3.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后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

(2)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激发学生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思想解放潮流,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

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

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

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主流思想。

★新课学习与探究:一、“开眼看世界”:(林则徐)1、林则徐生平简介:林则徐祖籍福建省莆田县,清代初期迁至福州。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号旸谷,29岁中秀才,37岁有了第二个儿子林则徐,因为长子夭折,所以将林则徐视为掌上明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6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6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含解析)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魏源的这一言论表明( )2.有学者说:“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

”这说明魏源( )“中体西用”思想束缚3.严复说:“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他认为西方各国“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

严复认为( )4.19世纪末,梁启超认为“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知;由学堂出身者,于中学亦茫然不解。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其意在( )5.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新学伪经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走向成功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6.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一再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等都是从中国学来的;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认为:“孟子言治天下,皆曰‘与民同之’,此真非常异义,全与西人议院民主之制同。

”这两人有如此认识是基于( )“华夷之辨”的需要7.19世纪60年代,“以西法为可行者,不过二三人,以西法为不可行、不必行者,几乎盈廷皆是”,而早期维新思想家几乎一致认为,“今日之时务,洋务而已矣”。

他们纷纷打着“洋务”的旗号提出自己的变法自强主张,有的直接投身于洋务运动的实际活动。

这反映出,早期维新派( )8.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得强……致治固有本也……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3.分析比较:分析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历史事件。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2.讨论议题:针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设置讨论议题,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救亡图存”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剧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引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真实案例,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采用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旨在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艰难历程,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4课 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

第14课 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
【解析】 由材料中的“保其身体”“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可知,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近代 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清廷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 位,故D错误。
4.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时,将其沿途见闻编成《使西纪程》,但 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禁 其流传。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国内传播西方文明。 B.严禁官员私自著书出版。 C.极力维护“中体”的地位。 D.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
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开明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抵抗派
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
维新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早期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器物层面
制度层面
C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 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 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 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 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 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探究二:再碰撞----实践之必需
奕䜣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内忧
外患
2.含义:中学:中国传统文化(儒家)
西学:西方文化(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把儒家纲常名教作为国家命运根本;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总结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总结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总结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总结一、“开眼看世界”(新思潮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学器物1、背景:1)政治上: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阶级矛盾尖锐,闭关锁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加紧对外殖民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违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3)军事上:军备松弛4)思想上:天朝上国观念、骄傲自大、愚昧无知,传统观念受到冲击2、概况1)XXX: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民族英雄。

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

2)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核心内容:研究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抵抗外来侵略4、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指导着人们存眷天下情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紧张启迪作用,启迪人们面对现实,放眼环球,探索救国之路。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研究的第一步。

但是没有进行实践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学器物1)内涵: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

2)背景:内忧外患(内忧为太平天国运动,外患为西方殖民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思想的传播,对儒家文化产生猛烈冲击3)代表人物:XXX、XXX、XXX等人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直接目的:镇压农民起义5)实践:洋务运动--失败(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新式学堂等)6)影响:为中国近代产业奠基了开端根蒂根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甲午中日战役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完全破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3、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脱胎于洋务派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的产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传入2)代表人物:XXX、XXX应等3)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贸易,与外国进行商战;政治上主张革新,实施君主立宪制度,文化上主张兴办黉舍,研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A.林则徐、魏源等人 B.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C.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D.慈禧、光绪等
3、右图所示著作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师夷长技以制夷
B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4、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作的评论:
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
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为奇书。”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 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3、维新变法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 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 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2)结果: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 势力的利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下很 快失败。
包权
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3、意义(影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 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 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林则徐、魏源等只是引导了人们关注世界,而没能付 诸实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 )
但是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反而传到日本 去了。日本人从这本书了解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在 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本书翻刻了25版,这本书对日本后 来的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明治维新之 后,日本变强大了,反过来侵略了中国,这确实是个历 史的悲剧啊。
②早期维新思想的局限性 :
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1)背景: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 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史实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引导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师夷长技”的背景与内容:鸦片战争后,清朝面临列强侵略,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强国富民。

2. “师夷长技”的影响:引发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奠定了基础。

3. 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变法救亡图存。

4.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推行洋务运动,提倡科学、民主、法治,改革教育、军事等。

5. 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6. 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清朝面临的民族危机。

2. 讲述“师夷长技”的背景与内容,分析其影响。

3. 过渡到维新变法运动,讲述其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

4. 分析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影响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

4. 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作业等。

2. 考试成绩:考查学生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知识掌握程度。

3. 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史料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代史》等相关教材。

高二历史必修3_《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步导学

高二历史必修3_《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步导学

界知识书籍的出版。
返回
[探究升华]
《海国图志·序》中说:“是书何以
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作者著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当时 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1)学习西方科技,抵御列强侵略。
(2)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 重要启迪作用。
返回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四海披图当泛槎”可知该著述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各国的历
史地理。1842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的《海国 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A正确;《资
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
设想,B错误;《变法通议》是梁启超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 害和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的著作,C错误;
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
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返回
文中所提到的“破屋子”“裱糊匠”分别指什么?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提示:(1)“破屋子”指腐朽的清王朝。
(2)“裱糊匠”指洋务派。 (3)“材料”指西方的先进技术。
返回
三、维新变法思想
1.出现——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 资本主义 的产生而产生。 (2)代表:王韬、 郑观应 等。 (3)主张: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 内忧外患 的形势,清 政府内部形成了以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为代表的洋 务派。
2.思想
他们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 强 ”的思想。
返回
3.目的 挽救封建统治。 4.实践 创办了一批 近代企业 ,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5.影响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 1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 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 制。 ( 2 )原因: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植根 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 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阻力太大。 借用儒学来宣传更适合中国国情,易 为国人接受。
②最根本的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由此导致民 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具有 软弱性和妥协性。面对强大的封建 势力,他们不敢打出自己鲜明的旗 帜,而只能采取曲折、隐蔽的方式 表达自己的主张。③民族资产阶级 也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
课本习题提示
一、学思之窗:魏源从反侵略的立 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 “制夷”为目的。但当时洋务派 “师夷”的首要目的却是镇压农民 起义,因此两者之间尽管有继承关 系,但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二、本课测评:激发人民的爱国思 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潮 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 的觉醒。 三、学习延伸:“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因 而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而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提出古 文经是西汉末年刘歆为了替王莽篡权 建立“新(王莽称帝后定的新国号)” 朝提供理论根据而伪造的,不是经过 孔子删定的“真经”。它是新莽一朝 之学,所以叫“新学”,属于伪 经”。实际上古文经不一定是伪造的 东西,康有为的考证,主要是为宣传 政治改革而制造历史根据,以论证变 法理论的合理性。
《新学伪经考》之“新学伪经”: 这里指古文经。在中国历史上,从 西汉开始有一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 学之争。今文经是在秦始皇焚书坑 儒后,后人根据一些老人记忆口授 用当时通行的隶书笔录的。而古文 经据说是从曲阜等地夹墙中发现的, 是用秦以前篆文书写的。历来统治 者都认为古文经是真的,用来作为 指导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思想主张:
严复(1854—1921)
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他借“ 物竞天择, 适 者生存”的原理,阐 明中国必须变法
(2)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
代表人物
代表论著
主要主张
影响
康有为
梁启超 伪 经 考 》 立宪法,开国 《孔子改制考》 会 , 建 立 君 主 立宪制
为变法提供理 论依据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
1)
19世纪60年代以后: 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不断加深 2)洋务运动展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出现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2)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商战; 思想主张 4)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技;
政治: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阅读教材P68——P70,思考:
在鸦片战争之后的西学东渐浪潮中, 涉及到哪些力主学习西方的社会政 治派别?请列举派别及其代表人物?
器物(科技)
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 洋务派
地主阶级
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维新变法(维新派) 辛亥革命(革命派)
思想(民主和科学\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 马克思主义传播
②开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③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什么是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分解如下:
”?
简称 “ 中体西用
① 体 : 主体、本质 ② 用 : 为主体服务的形式和手段 ③ 中学 :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④ 西学 : 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思想,主要指科技 ⑤ “ 中学为体 ⑥ “ 西学为用 ” : 以中国的封建纲常名教作为国家的根本 ” : 采用西方近代实用科技,挽救清王朝 采用西方近代实用科技,挽救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编自《清实录》等
大碰撞下的雾里看花
1814年 游学岳麓,
习经世致 用
1840年 浙海御敌, 感旧学无用 为救时弊 欲再辑良方
《四洲志》 《各国律例》
开眼看世界第一 人
1794年 生于邵邑,
政, 睹满目疮痍 溯古著述, 寻救世之道
1841年 知音相遇, 负扩书嘱托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大冲击下的移花接木
1865年,薛福将自己为补救时弊、变通旧 法的对策,概括成“治平六策”和“海防 密议十条”,其中这十条密议讲的是洋务, 是效法西方的“自强之道”,归纳起来, 主要有五方面的内容,即改善外交工作、 培养新式人才、重视科学技术、加强海军 力量、发展商业、矿业。
(国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 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 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 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朝川济世 《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 日本的不同影响 》
《海国图志》在日本大受欢迎。“成为急用的御用之书”, 从1854年到1856年,短短数年,出现了21个版本,占同一时 期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的一半;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 的价格涨了近三倍。
——郑观应《盛世危言》
大图存下的时代强音
甲午中日战争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维新派的回应:变法图存!
2020/6/15
17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变什么?
维新派
顽固派
社会 风俗
主 张 辫发不雅观、不卫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以上材料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结合相 关史实谈谈你对其看法的理解。
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 ”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进行。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 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 贾,造船、制器,……将谓造船、制器 ,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 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近代中国错过了“海国图志”》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 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 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可惜道光、咸 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站 前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 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 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目标解读
学习目标
1.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 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 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020/6/15
2
闭目塞听下的盛世回光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 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宋)石介《中国论》
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
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臣民曾经常到贵国经商,无疑
双方都能因此受益。但双方往来需要行为规矩而不至于违反对方
国家的法律和风俗。希望我的臣民不会在外生事,当然,我们也
希望他们不会受委屈。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柄之人常驻贵国,
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屈也可以保护他们。这样的办法可保
诸事平安。
—摘自《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反映中英两国外交观念有何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 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 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 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 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远人 狄
远人 戎 华夏
蛮 远人
2020/6/15
夷 远人
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 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 教也。仁之所施也,诗书礼乐 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 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 行也。——《战国策 赵策二》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
夷。
——孟子
4
在皇帝陛下的统治下,贵国国家兴盛,为周围各国所敬仰。如
光绪十六年(1890)三月十三日日记记 载:“昔郭筠仙侍郎,每叹羡西洋国政 民风之美,至为清议之士所抵排,余亦 稍讶其言之过当。……此次来游欧洲, 商战为本,兵由战巴为黎末至。伦教,始信侍郎之说,当于议 欲自强,必先院致、富学;堂欲、致监富狱,、必医首院在、振街工道商证;之欲。振”工 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 ,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体也。
1842年 研究西学,
成《海国图 志》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
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序》
“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三卷—第七十六卷 介绍各国史地时,介绍了各国的政治体制。 第八十三卷 介绍西方各国律例。 第八十四卷—第九十五卷 附有轮船、大炮、火枪、水雷等器物或技术 的图纸。 第九十六卷—第一百卷 介绍了天文学等近代科学知识。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
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而必无悖于经义。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 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理解“中体西用”
中 学: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伦理道德封建制度)
西 学:西方文化(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纲常名教为国家命运根本
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方法手段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
实质: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 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材料:“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 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 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 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 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 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