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角色地位的转换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女性角色地位的转换及意义

2009-11-17 23:20:56|分类:默认分类阅读513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女性的定位,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建构着、维系着。透视中国的社会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女性角色在社会地位、权力方面,经历了

曲折复杂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发现,女性角色转变中,也包含着诸多的辛酸和无奈。审视这一过程,我们不想从中仅仅发掘出一些女性的血泪与屈辱;相反,而是从对这一曲折过程的回顾中,引发更多人们去关注历史,同时也关注女性,更重要的是关注今天。

一、中国女性角色地位转变的表现

数千年来,中国女性尝尽辛酸、受尽压迫,背负着封建道德的枷锁。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女性得到了彻底解放,成为与男性一样,平等地获得权利,对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中国女性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角色地位的转变,对社会

文明和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一)中国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

在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历程中,中国女性曾长期处于受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在经济上不独立。1949年以后,女性才真正大规模地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经过无数次的抗争,中国女性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

1 •女性是父权社会的经济附庸

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能依附于男子,男主外,女

主内” 男治国,女持家”的角色定位,沿袭数千年,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极为顽固的社会观念,死死地束缚着一代又一代的妇女,性别角色差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在经过几千年的变迁形成的观念中,男性与女性不仅是

生理上的差异,更是心理上,社会上和政治上的不同” [1操持家务,为家庭需要而进行生产劳动,似乎女性的美德与个人价值仅存在于家庭事务之中,女性以夫

唱妇随,相夫教子主持家务作为自己与身俱来的天职。她们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但是并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男人是家庭经济的提供者,拥有决定权和支配权,而女人则因经济上不能独立而丧失了独立人格,成为男性的附属物。

2 •新时期职业女性应运而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当代女性带来了更多的社会发展和竞争机会。新的社会原则和价值观将锻炼出女性新的品格和价值取向。现代中国社会,大量职业女性涌现,改变了传统女性角色定位。

对于一个现代职业女性来说,最幸福的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 [2现代职业女性一般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摆脱了传统思想对女人的束缚,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职业,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己的活动圈子,能够代表时代女性的大部分。她们从几千年妇女的生存状态的演变中得到只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才能

取得与男子真正的平等,为了适应工作她们不断更新自己、充实自己,塑造坚强,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并在工作中不断缩小性别差异,与男性在同一架天平上体现个人魅力和自我价值。(二)中国女性受教育地位得到保障

受教育程度,常常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而女性受教育程度更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3中国女性教育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与女性摆脱传统的束缚,争取自身的解放斗争紧密相连。度量女性受教育程度有三个指标即文盲率、受各种程度教育的女性在女性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和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受教育程度。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看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发展状况。

1.中国女性文盲、半文盲状况中国漫长的教育史上,广大妇女长期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以外。直

至鸦片战争后,女学才开始兴起。民国初年的妇女文化教育运动有所发展。“如初等教育,1907 年全国有女校391所,学生1936人,占学生总数的2%,至V 1918-1919年度,全国初等小学女生达到90882人,占初等小学生总数的4.3%。” [4]到五四运动时期,女性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立大学开女禁,大学男女同校标志着女性在社会地位上进一步提高,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值得大书的一件事。此后,高等小学,中学也实行男女同校同班,开启了一代社会之新风。虽然这一阶段女性教育较前一阶段有所提升,但是由于男女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能够上小学的也只是少数上层妇女,绝大多数妇女只能通过家庭和社会接受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因此,旧中国90%的妇女是文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从法律上赋予了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自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免费以后,教育中性别差异逐渐缩小,女性受教育程度呈上升趋势。“至2004年,城镇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文盲率为8.2%,农村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文盲率为16.9%。”[4]

2.女性入学率和男女学生比例状况这是衡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另外两个标准。据统计资料表明,1998 年北京市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9.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倍,位居全国首位;女性文盲率为1.9%,位于全国最低。反之,全国女性文盲率最高的地区是西藏,为70.4%,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0.2%,即每1万名妇女中仅有两名女大学生,居全国最低水平。另从对15岁和15 岁以上人口男女文化程度对比来中看出:无论哪个层次的教育都是女性所占比例小于男性;教育层次越高,男性所占的比例越大。

表2000年15岁以上人口按性别、文化程度分组构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与中华妇女联合会2000)

长期以来,在女性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扫盲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的基础上,女

性高等教育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1949年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女学生仅有2.32万人,到1995年增至102.35万人,是建国初期的44倍多。自1981 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1982 年全国在校女研究生人数为3550 人,占研究生总数的16%,到1995 年增至27123人,占研究生的28%,是六十年代的(以1963 年,在读女研究生人数是790人为例)近34倍,到2004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中女硕士达到了44.2%,博士研究生中女博士的比例达到了31.4%,比1995 年分又提高了13.6和15.9个百分点。”[4]但从经济发展对女性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及人类发展对女性高素质的要求来看,中国女性受教育状况的改善仍然任重道远。(三)中国女性婚恋从“女奴-女人”的变迁爱情的主题古老而年轻。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中国女性婚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传统女性对男性极强的依附心理渐进地向新时期自主独立的新女性转变。女性婚恋的历史转变不仅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折射女性自身发展状况的一面镜子。

1.传统女性的“女奴”生活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灌输,中国女性在这样的长期奴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男性极强的依附心理,在婚恋上自然地表现出一些相应的特征。

(1)家庭主义婚恋观在包办婚姻制度下的婚姻大事完全听从父母之命,根本谈不上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婚姻的缔结基本上由父母安排,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的权衡利弊得失的事情,是一种以家庭为本位的家族主义婚恋观。女性作为婚姻当事人并非婚姻的缔结主体,自始至终都以服从家庭的利益和需要为本,以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为最高准则,女性再婚恋上的自主意识根本无从谈起。她们从小被养在深闺,被隔绝了与异性的接触,无法与某个异性了解和爱慕。而她们的父母则待她们成年后,从家族利益出发,为她们择定婚姻对象。即使是有幸与某位青年男子产生了爱情,也还会因为需要服从家长的意志而难以有结果。

(2)信奉男主女从、男尊女卑,表现出来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分工模式下,女性将生命的全部意义局限于家庭。婚姻由此被视为女人最后的归宿和最大的幸福所在,这样形成了女性对男性的极大依赖。男人是女人生命的中心,女性“在家从父,出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