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小品作家文学思想探源
略论陆龟蒙的赋体小品
作者: 李秀敏
作者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出版物刊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7-79页
主题词: 陆龟蒙;晚唐小品;赋体小品
摘要:晚唐小品作家陆龟蒙,既以小品真实地表现社会现实,阐发对社会、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发抒幽愤抑郁之情,又以小品记录自己隐居生活的闲适恬退。
在晚唐绮靡的文风中,这些小品突破形式主义局囿,而令陆龟蒙同罗隐、皮日休一道成为晚唐小品代表作家。
其中,赋体小品共计21篇,构成其小品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或具有诗化特征,或具有议论化、散体化特征,或保留骈俪化特征,彰显出不同的特色。
晚唐皮日休的小品文的艺术成就
晚唐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小品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而皮日休作为晚唐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更是成为了该时期文学的精华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晚唐皮日休的小品文艺术成就进行深入解析。
一、文学风格独特皮日休擅长以轻松幽默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中的琐事,他的小品文大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如《卖油郎独占花魁》、《故园雜咏》等作品,描写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琐事和社会风尚。
他的文笔清新、活泼,语言简练,让人读起来心情愉悦,仿佛置身其中。
这种文学风格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中是独树一帜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角度独特新颖皮日休的小品文在选材上独具匠心,他以平民百姓的生活为题材,对社会风尚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揭示。
例如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他以卖油郎逆袭成为富翁,并赢得美丽花魁的心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对那个时代社会等级固化现象的嘲讽和讽刺,展现了他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批判。
这种新颖而独特的角度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因而在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三、写实生动皮日休的小品文作品写实、生动,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出当时的社会风土人情。
他能够以简短的语言描绘出深刻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物在文中生动起来。
例如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对卖油郎和花魁形象的描绘,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特点,皆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写实生动的表现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富有哲理皮日休的小品文中不仅仅只是描写生活琐事,他的作品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哲理思想,启迪人心。
他能够从生活中的点滴之事中发现人生的真谛,并通过作品表达出来。
例如在《故园雜咏》中,他通过描绘故园的景色和人物,表达了对故园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思考,启迪了读者对生活的感悟。
这种富有哲理的表现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超脱凡尘。
五、影响深远皮日休的小品文作品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容,影响了后世文学家,成为了他们的学习范本。
鲁迅“晚唐小品论”刍议
所要的也是耸立于风沙 中的大建筑 , 要坚 固而伟大 , 不必怎样精 ; 即使要满 意 , 所要 的也是 匕首和投
枪, 要锋利而切实 , 用不着什么雅 。 ” ‘ 而小 品文的生存 , 也 只仗 着挣扎 和 战斗 的。晋朝 的清 言 , 早 和它 的朝代一 同消歇 了。… …明末 的小 品虽然 比较 的颓放 , 却并非 全是 吟风 弄月 , 其 中有不 平 , 有 讽刺 , 有攻击 , 有破坏 ……” 鲁迅 的 言论一 出 , 立 刻便拥 有众 多 同盟 军 , 他们对 林语 堂之论极 力抨 击, 一致认为林语 堂所倡导 的闲适小 品和闲适笔调 在三四十年代 的中国有些 不合时宜应 自处 边缘 。 鲁迅与林语 堂此番争论 , 无非是他们 文学思想 之分歧 在小 品文 的本 质特征 问题 上 的投 射 。林 语堂 因更为重视文学 的审美功能与艺术性 , 坚持认 为闲适是小 品文的本质 特征 , 小品文创作 仅是作者个 性情趣与主观情感的 自我 自由彰显 , 绝非满 足某种社 会教化 与现 实批 判功能 。而 鲁迅则更 侧重文
[ 作者简介 ] 李秀敏 ( 1 9 7 5 一) , 女, 河北唐山人 , 陕西 师范大学 中国语 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 陕西师范 大学文学 院副教 授
主要 从 事 唐 宋 文 学 与 文 化 研 究 。
① 鲁迅 : 《 小 品文的危机》 , 载《 鲁迅全集》 ( 卷 四) 《 南腔北调集》 , 北京 : 人 民文学出版社 1 9 8 1 年版 , 第5 7 5页。
全部是抗 争和愤激 之谈 , 皮 日休 和陆龟蒙 自以为是 隐士 , 别 人也称之 为隐士 , 而看他 们在《 皮子 文 薮》 和《 笠泽丛 书》 中的小 品文 , 并没有忘记 天下 , 正是一 塌糊涂 的泥潭里 的光彩和锋芒 。 ” 鲁迅 的 这一评论 , 因其准确地揭示了晚唐小 品的主流 面 目和特征 , 具有 一定 的历 史合理性 , 一 向被研究 者 们奉为圭臬—— 提及 晚唐小 品 , 大多数 学者们 往往将之 等 同于晚唐讽刺小 品。但从 晚唐 小 品创 作 实际来 看 , 鲁迅这一评论却并不全面 , 其缺欠 在于过分 强调 晚唐小 品的批 判性 , 而忽 略 了晚唐小 品 的审美性 , 过分夸大晚唐小品作 家的愤激 心态而忽视他们清 闲遣兴 、 享受人生 的生活态度与 自娱 心 态。不过 , 鲁迅此论 , 不仅是他深刻洞悉 晚唐 小品 的创作 环境 的结果 , 而且显 然与现代小 品文论 争
晚唐小品文篇幅短小过分追求形式声韵的谐场用典繁复辞藻华丽不关
晚唐小品文篇幅短小过分追求形式声韵的谐场用典繁复辞藻华丽不关晚唐小品文,是以《唐诗三百首》为代表的唐诗散文作品,是在晚唐前期出现的一种全新文体。
晚唐时期,士大夫们的生活日渐殷实,文人生活日渐糜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晚唐小品文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晚唐时期,由于文坛风气尚古,文人之间交往更加频繁融洽、彼此理解更加深入,故而此类作品有了更多机会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然而此类小品文在当时缺乏一定的基础和技巧,文章整体内容贫乏且辞藻华丽并不突出。
故这些作品以散曲为主、文体短小、篇幅短小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小品文的体裁和题材晚唐时期,因文人社会风气尚古,文人生活日渐糜烂,这就给小品文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而从文学传统来看,小品文又有文体之分:长诗、赋、散文、杂文等;其中散曲是主要形式之一。
在文体上,主要有《诗》、《长短句》等。
主要题材为诗歌、散文、小说等。
其中小品文最具代表性者是王勃、白居易、王之涣等人所作唐诗。
1、诗歌。
王勃《滕王阁序》,《贺新郎》、《无题》、《南楼望海》、《望庐山瀑布》、《滕王阁序》等都是其诗歌的代表。
这些诗歌大多写于山水田园之间。
王勃运用拟人手法渲染氛围,将“江山”“水云”“明月”等意象通过对比,使人联想到山水美景之间的各种景观,从而产生出丰富生动地效果。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利用谐场来增强音韵美,使其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如白居易诗歌《长相思》通过“长相思”二字将相思之苦刻画得淋漓尽致:“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用得“无以言表”;“黄叶”、“垂下”二字用得“哀婉凄凉”;“夕阳西坠”用得“凄风苦雨”。
2、赋。
赋体诗的创作背景很特殊,除了传统诗体和诗歌创作的规律外,文学传统也为赋带来了诸多创作元素。
赋在形式上分四种:一是《五十二章》类赋体;二是《四十三章》类短赋;三是《三言二拍》类短诗;四是《四言》类诗创作基础。
如《李思训五言赋》、《白居易四言赋》、《王昌龄五言赋》等都属于此类。
而在《李思训赋》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是作者的自撰赋作。
简述晚唐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简述晚唐小品文的艺术特色晚唐小品文的艺术特色:唐末部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不满回潮的骈体文和一些古文家的新形式主义。
他们继承古文运动的精神,发展杂文的形式,写出了一批极富现实性和斗争性的小品文。
晚唐小品有三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随所著立名,而无一定之体”;二是笔锋犀利,多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三是情感炽烈。
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陆龟蒙与皮日休并称“皮陆”。
他的小品文颇有成就,均收入其自编的《笠泽丛书》。
其代表作如《野庙碑》、《招野龙对》、《蠹化》。
这些作品或托物寄讽,或借古刺今,手法灵活,笔锋犀利。
罗隐有文集《罗昭谏集》、诗集《甲乙集》传世。
罗隐文多愤世嫉俗之作。
其小品文代表作《英雄之言》、《汉武山呼》、《越妇言》。
这些小品文,或议论成章,或寄兴托讽,无不嘻笑怒骂,涉笔成趣;明快泼辣,发人深省。
晚唐小品文是晚唐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它的繁荣是晚唐文坛一种特殊现象,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放出异彩。
然而,晚唐小品文未能挽救古文衰落的大趋势。
简述晚唐小品文的艺术特色晚唐小品有三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随所著立名,而无一定之体”;二是多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三是情感炽烈。
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晚唐小品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到后人喜爱和称赞。
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小品文的危机》)这段话,可作为晚唐小品的定评。
简述晚唐小品文的艺术特色之小品:(1)晚唐讽刺小品文异军突起,大放光彩。
晚唐小品文多为刺世之作,篇幅短小精悍,批判性强,有如匕首与投枪,激烈而尖锐。
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和罗隐,代表作品为《读司马法》、《野庙碑》和《英雄之言》等。
简述唐晚小品文的思想内容
简述晚唐小品文的思想内容
晚唐小品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鲁迅誉为“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它们以抨击时弊、讽刺揭露晚唐黑暗统治而独树一帜,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刻性、广泛性及出色的讽刺艺术而大放异彩,形成了小品文创作的一个高潮,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如果说晚唐诗歌主要表达诗人的情绪,那么同时代的散文则更侧重剖析和批判现实,无情暴露它的黑暗丑恶,揭示封建制度逐渐显露的痼症病兆。
尤其是应运而生的小品文,更如匕首投枪,刺向现实。
层层面面,不拘一例,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显而易见,较之诗歌,短小精悍的小品文更利于议论讽刺,是更为便当的战斗武器。
因而晚唐许多诗人,同时又是小品文作家。
晚唐小品文的思想内容尖锐深刻,现实性强,反映生活面广,突出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腐败的吏治,是晚唐小品文作家所极力揭露和抨击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相当数量的小品揭露了贪官污吏鱼肉人民的情景。
二、晚唐小品文还大胆地将批判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
皇帝的软弱、昏庸和荒淫暴戾,都被予以充分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三、大凡一个朝代处于末世,社会风气的败坏总是难免的,晚唐也是如此。
道德败坏者有之,欺世盗名者有之,薄情寡义者亦有之。
晚唐小品文对此种种丑恶的人情世态都有所反映。
晚唐小品文的表现手法多样,艺术技巧灵活,语言朴直明快。
大多数作家都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借古讽今。
也有就时事或某一事物抒发感慨的,往往夹叙夹议,既有形象性,又能给人以思想启示。
他们从容娴熟,仿佛信手拈来,即成妙文,而立意谋篇,整体构思,又都各有独创,自具特色。
晚唐小品文
晚唐小品文
晚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多变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变革为许多文人提供了创作的动力。
晚唐小品文作为一种文体,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形式,成为了当时文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理想方式。
晚唐小品文常常以寥寥数百字的短篇形式呈现,通过描写微小的事物、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现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形式的小品文常常以幽默、讽刺、反讽等手法展现,给人以思考和反思。
例如,一篇晚唐小品文可以以描述一个市井小贩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通过让读者感受到小贩的辛苦和无奈,来反思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善恶。
通过对小贩的描写,展现了晚唐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他们面临的困境,进而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另外,晚唐小品文还可以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的塑造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以一朵盛开的花为主题,通过对花的描写来展示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使读者产生共鸣。
这种形式的小品文常常给人以深思熟虑和内省的空间,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晚唐小品文的创作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既可以通过写实的手法呈现
生活的细节,也可以通过幻想的方式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无论是以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弊端,还是以诗意的笔触展现自然之美,晚唐小品文都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成为这个时期文化繁荣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晚唐小品文是晚唐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形式,通过描写微小的事物和抒发情感来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它不仅丰富了晚唐文学的形式,同时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晚唐小品文——精选推荐
晚唐小品文第九章晚唐诗文晚唐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亡,共七十多年,是唐诗的夕阳返照时期。
中央王朝日益衰微,藩镇势力日益强大,人民遭受重重剥削,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874年,终于爆发黄巢起义。
晚唐诗呈现不同局面。
杜牧、李商隐的诗歌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那些沉溺声色的诗,则显示出精神的没落和空虚;皮日休、杜荀鹤、陆龟蒙等继承白居易新乐府及韩柳古文运动传统,以锋芒锐利的诗歌和小品文反映唐末的阶级矛盾。
第一节杜牧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26岁举进士,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淮南做了十年幕僚。
36岁迁京,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
李德裕失势,官中书舍人。
杜牧抱负远大,继承了杜佑《通典》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很想建功立业。
诗歌创作上,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他的诗歌创作追求的是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
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他自己亦多绮情柔思;他强调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杜牧的咏史诗很著名,有的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
如《过华清宫》P225: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此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
起句描写骊山景色,次句展现雄伟壮观的行宫,宫门一道道打开。
三、四两句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
“妃子笑”令人想起“烽火戏诸侯”的史实。
取材典型,以小见大;语言平易,用典自然。
有些作品带有明显的史论特色。
如《赤壁》P227: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古战场,有感而写。
前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后两句议论:假使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晚唐小品文与晚明小品文的价值取向
2008/11179 晚唐小品文与晚明小品文的价值取向胡 垚 郑岁黎摘 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赫王朝,然自“安史之乱”,国运一落千丈,晚唐小品文于是怀着对苍生的同情和历史王道的使命感,大都张指朝政之弊。
文人们在精神上也就陷入了信仰崩溃的困境。
晚唐小品文中的嬉笑怒骂正是在这种困境中的“呐喊”,而在“呐喊”的背后,是深沉的自苦。
晚明小品文相比于晚唐小品文在风格上倾向于轻灵隽永,崇尚自然本性。
从晚唐到晚明,文人们找到了从“自苦到自救”的精神路径,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中国文人面对历史的心境转变。
关键词:历史王道;精神困境;自足;独立人格;儒道合流中图分类号:I 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 (2008)11-179-03作 者:胡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5;郑岁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四川,汶川,623000一 自苦与自救之表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赫王朝,然自“安史之乱”以来,昌盛的国运一落千丈,朝政改革连续失败,党争频繁。
进入唐朝季世以后,古文运动衰微,小品文却异军突起,成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①。
晚唐小品文以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为代表,其创作愤世嫉俗、幽默讽刺、深切犀利,大都张指朝政之弊。
罗隐《谗书序》云:“丁亥年春正月,取其所为书诋之曰:‘他人用是以为荣,而予用是以辱;他人用是以富贵,而予用是以困穷。
苟如是,予之书乃自谗耳。
’目曰《谗书》。
”对世道的颠倒与黑暗进行满腹怨怼的发泄与辛辣的讽刺,在讽刺中宣泄的,是一种对社会既扶不起又放不下的痛苦。
这种自我煎熬的痛苦成为晚唐文人的普遍情绪。
他们怀着对苍生的同情和历史王道的使命感,以小品文为武器,对黑暗的统治展开口诛笔伐。
皮日休《读司马法》曰:“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非兵不能威,非战不能服,不曰取天下以民命者乎?由是编之为术,术愈精而杀人愈多,法愈切而害物益甚。
晚唐小品作家文学思想探源
第 2期
李 秀敏 :晚唐 小 品作 家文 学思 想探 源
17 5
主张 , 以明道 济物为 己任 。 年辈稍晚于孙樵的皮 日休 , 也强调文学裨补 时政的社会功能, 为文 学应做 到“ 认 上
《 门 隐 书 》 中更 以 药 为 喻 , 告 诫人 们应 重 视 文 学 的 鹿
实用性 :“ 文学之于人也,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 反为害 。” 】 ) 【( 由于重视文学的实用价值 , 更强调以 l 兜 他
我将 以明道 也 。” 】 ) 楚表 明 自己的创作 宗 旨就是 [ 6清 5 【
“ 明道 ” ,即以文章作为表现儒家 思想 的载体 。与韩 愈 同为古文运动领袖 的柳宗元 ,也强调“ 与“ 的关 文” 道”
系。 他在 《 报崔黯秀才论 为文书 》 中指 出: 圣人之言, “ 期 以明道 ,学者务求诸道而遗 其辞。辞之传于世者 , 必 由于书 。道假辞而明,辞假 书而传,要之 ,之道而 已耳 。’l 为写文章 的 目的是“ ’( 认 [ 6。 明道” 读文章的 目 , 的是“ 之道 ” ,文 辞只是传达“ 的手段 、工 具。他在 道” 《 答韦 中立论师道书》 中又 说: 始吾幼且少, “ 为文章 , 以辞为工 。及长,乃知文者 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 煨娘 ,务采色 ,夸 声音 而 以为 能也 。” ] 。 明确地 【 ’ 6 更 (
也’ 】 m ’ ( ,抑 或是根据 自身创作经验 的‘ 【2 。 ‘ 古之士 ,穷达 必形于歌咏,苟欲 见乎志,非文 不能宣也 ,于是为其 词’ 】 、“ ’( 【 l 文病而后奇 ,不奇不能骇于俗’ ] 之论 , ’( [ ) 4 均能从韩愈、柳宗元的文 学思想 中探得源头 。晚唐小
僮志》)】 他本人的小 品创作 ,也实践了这一理论 【( 3 6
晚唐前期古文创作的思想突破与文体新变--以李商隐与刘蜕为中心
在 了李 商 隐和刘 蜕 的创 作上 , 以此 透 视 晚唐前 期古 文创 作 的思想 特 色与 艺术 新变 。
韩、 柳 古 文的成 功 在 中唐时期 带 来 了古文 革新 的高潮 , 但他 们 以复 古 为创 新 的理 念 却 在此 后 并 未 得 到很 好 的贯彻 , 尤其是 以李翱 、 皇 甫 浞等 人 为 代 表 的韩 门弟 子 在创 作 中模 拟韩 文 的痕 迹 太 过 明显 ,
圣人 的复 古思 想 , 虽然他 们 没 有 直 接受 学 于韩 愈 , 但 也 可从 一个 侧 面 反 映 出 当 时古 文 创作 的 大 体 风 气, 如 孙樵 在《 与贾 希逸 书 》 中评 述 了贾希 逸 的文 章特 色 : “ 今足 下立 言必 奇 , 摭意 必深 , 抉精 剔华 , 期 到
收 稿 日期 : 2 0 ] 5 —0 4 —0 5
基金项 目 :国家社 科基 金项 目“ 隋唐墓 葬 出土铜 镜及 其所 反 映的社 会生 活研 究” ( 1 3 C KG 0 1 8 ) ; 济南 大学博 士基 金项 目“ 晚唐 古
文研 究” ( B1 2 0 5 ) 。
作者 简介 :李伟 , 济南 大学 文学 院讲 师 , 文学博 士 ( 济南 2 5 0 0 2 2 ) 。
① “ 晚唐 前期 ” 是指 穆宗 长庆 至宣 宗大 中这 段时 期 , 以成 通 作 为 晚唐 前 后期 的分 界 时 限 , 叮参 见 范仲 淹《 尹 师 鲁集 序 》 、 王 禹 僻《 五哀诗 》 和清代 毛凤枝《 剑 南西川 节度使李 德裕题 名》 中 的认 识 。 当 代 学 者 刘 宁 曾对 晚 唐 文 学 的 分 期 有 详 细 说 明 , 参 见 其
以 致 丧 失 了 自我 的 创 作 个 性 。李 翱 重 视 “ 道 统” 的 观 念 自不 殆 言 , 韩 愈 的 门 人 李 汉 在 理 论 上 也 过 分 突
论陆龟蒙隐逸题材小品
论陆龟蒙隐逸题材小品李秀敏【摘要】晚唐小品作家陆龟蒙在长期的隐居生涯中创作出大量隐选题材的小品.综观其内容,或借评价历代隐逸高士的事迹表达自己的高洁人格与隐逸情怀;或展现自己饮酒、读书著述、品茗、探胜、垂钓等高雅的隐逸生活情趣;或通过影射利令智昏、堕入统治阶级欺骗罗网无力自拔的利禄之徒,以彰显自己坚守洁品的隐逸之志.陆龟蒙的这类小品,兼具犀利冷峻、疏淡自然与沉郁哀婉等多种风格,不仅丰富了陆龟蒙自身小品的内容,也拓展了晚唐小品的题材领域.【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7)001【总页数】4页(P81-84)【关键词】陆龟蒙;晚唐;隐逸;小品【作者】李秀敏【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陆龟蒙字鲁望,号甫里先生、江湖散人、天随子,苏州吴县人。
他少年时期就怀有济世之志,自认有治国的雄才大略,可以登台辅,应帝王,成就一番功业。
其《杂讽》第九首云:“终为万乘友,谈笑无所隔。
致君非有书,乃是尧舜画。
……可拍伊牧肩,功名被金石”。
但晚唐腐败的科举,积重难返的社会现实——“及第不必读书,作官何须事业”[1],“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节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血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2],无情地碾碎了他的理想。
一试不第后,陆龟蒙愤懑不已,因肩担奉养母亲之责,不得不受张抟之辟为其幕僚,其后虽亦拜谒过刺史郑仁规,却无所遇。
兼济的理想在乱世之中屡屡碰壁,他在《素丝》一诗中痛苦地倾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我意岂如是,愿参天地功,为线补君衮,为弦系君桐”,理想虽难以实现,他却仍执著于理想的追求。
他在《中酒赋》中言“屈大夫之独醒,应难共语;阮校尉之连醉,不可同行”,表明自己既不效法屈原身处浊世自沉汨罗江的过分清醒,也不效仿阮籍买醉以远祸的做法。
独具光芒的晚唐小品晚唐小品
独具光芒的晚唐小品晚唐小品摘要:晚唐小品深受韩柳古文运动的影响,表现出对古文传统的继承;同时,又受到唐末社会历史时代背景及作家自身创作观念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政论性,在发展中表现出对古文传统的创新,从而展示了鲜明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晚唐;小品;继承;创新晚唐时期的散文发展中,小品异军突起,罗隐、皮日休、陆龟蒙、孙樵等文人,创作出政论性与文学性紧密结合的小品。
晚唐小品是“韩、柳杂说、寓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下的产物”[1]P383既深受韩柳古文理论及创作的影响,有所传承继续,可视为古文运动的余波与复归;同时又受到唐末社会现实、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有所发展创新,成为“匕首”与“投枪”[2]P503,具有鲜明的政论性与强烈的战斗性而独具特色。
正如鲁迅所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2]P503一、思想内容:继承与发展晚唐时期,唐王朝已经无法在安史之乱的重创下实现再度辉煌,农民起义、天灾人祸、党派纷争等等内忧外患使昔日强大的唐帝国在混乱与危机中摇摇欲坠,一切所谓的“中兴”都只能昭示唐王朝“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日薄西山之命运。
在这样前途黯淡而矛盾激化的社会背景里,晚唐小品的作家们在作品思想内容方面对儒家道统与文统的态度首先表现为继承。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文以明道”,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指出古文要明的“道”主要是指仁义,要用儒家道统重建儒学的权威,排斥佛老。
[3]P115柳宗元的“明道”则如其文《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所云,开始是“以辅时及物为道”,意即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行“辅时及物”之“道”,而改革失败后,知“辅时及物之道”不行,于是想要陈之于文章,留之于后世。
晚唐皮日休的小品文的艺术成就
晚唐皮日休的小品文的艺术成就引言晚唐时期,皮日休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小品文作家。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晚唐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全面探讨晚唐皮日休的小品文艺术成就,从其写作风格、主题思想、语言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写作风格皮日休的小品文以其简洁明快、幽默诙谐的风格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夸张、讽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生动有趣,引人发笑。
例如在《饥饿》一文中,他写道:“我饿了!这是由于我吃得少;我吃得少!这又是由于我没钱。
”通过夸张手法,他抓住了生活中常见且普遍的情感和现象,将之放大展示,并以幽默方式呈现给读者。
此外,皮日休还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和观察。
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细小瞬间,将其转化为文字,并以独特的视角呈现给读者。
这样的描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细腻、丰富,让读者感受到真实而独特的人生百态。
二、主题思想皮日休的小品文主题多样,从生活琐事到社会现象,无所不包。
他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与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对人性、社会和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在他笔下,普通人成为了他作品中最重要的形象。
他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困境和无奈,在作品中表达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关切。
例如在《乡村一日》一文中,他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却仍然贫穷落后的现状,并呼吁改变这种不公平待遇。
此外,皮日休还关注人性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他通过对个体命运起伏变化进行深入剖析,呈现出人生百态。
在《梦魂记·寒夜》一文中,他以一个虚构角色“梦魂”为载体,描述了一个人在命运的摆布下逐渐走向失败和绝望的过程。
这种对命运的思考,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哲理性和思考性。
三、语言技巧皮日休的小品文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表现力。
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产生共鸣。
其中,皮日休善于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
他通过对事物进行比较和联想,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呈现给读者。
例如在《落花》一文中,他以落花比喻人生短暂而美丽的一瞬间,并表达出对时光流转和生命脆弱性的深刻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唐小品作家文学思想探源李秀敏(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摘要:晚唐小品作家在诸多篇章中明确阐明自己的文学思想,而这些文学思想均源自于中唐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是在继承韩柳所倡导的“文以明道”、“不平则鸣”等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充实丰富了中唐古文运动的理论内涵,并对后世,尤其是北宋古文运动产生一定影响,在文学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关键词:晚唐小品;中唐古文运动;文学思想以罗隐、皮日休、陆龟蒙为代表的晚唐小品作家创作出众多内容充实、技巧成熟的小品文,令小品文于晚唐形成了一个创作高峰,而对晚唐小品产生直接影响的,应是韩愈与柳宗元极力倡导的中唐古文运动。
晚唐小品作家不仅于艺术手法、风格、文体、题材等众多方面继承了古文运动的传统,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拓展了古文运动所开辟的散文疆域,显示出在中唐古文运动影响下散文创作的新形态,而且他们的文学思想亦源自于中唐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可以说是在继承韩柳文学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文学思想充实丰富了中唐古文运动的理论内涵,并对后世,尤其是北宋古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文学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一“文以明道”“文以明道”是中唐古文运动的核心理论,是韩愈、柳宗元在总结前人关于“文”、“道”关系论述的基础上,确定的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
韩愈《争臣论》云:“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我将以明道也。
”清楚表明自己的创作宗旨就是“明道”,即以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的载体。
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领袖的柳宗元,也强调“文”与“道”的关系。
他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指出:“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
辞之传于世者,必由于书。
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而已耳。
”认为写文章的目的是“明道”,读文章的目的是“之道”,文辞只是传达“道”的手段、工具。
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又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
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彩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更明确地提出“文者以明道”的原则。
晚唐大多数小品作家在思想上继踵韩愈、柳宗元,也将“明道”作为为文的宗尚。
孙樵较早在创作中承继韩柳“文以明道”传统,重申文学经世致用的主张。
他明确提出为文的目的应是“上规时政,下达民病”(《骂僮志》)。
他本人的小品创作,也实践了这一理论主张,以明道济物为己任。
年辈稍晚于孙樵的皮日休,也强调文学裨补时政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应做到“上剥远非,下补近失”(《文薮序》),否则就失去其存在价值。
他在《陆贾序》中云:“圣贤之文与道,也求知与用”,明确表明自己为文旨在明圣贤之道,以求有用于世。
他在《悼贾》篇中谈及贾谊《新书》时也说:“余尝读贾谊《新书》,见其经济之道,真命世王佐之才也。
……《新书》之文,灭胡越而崇华夏也。
是以其心切,其愤深……”,从文章经世致用角度赞颂《新书》的优长。
在《桃花赋序》中更是郑重地宣称,自己为文是“非有所讽,辄抑而不发”,将文章视作讽刺、鞭挞丑恶社会现实的载体,强调文学作品干预现实的社会功用。
他于《请孟子为学科书》一文中说:“夫庄、列之文,荒唐之文也,读之可以为方外之士,习之可以为洪荒之民,有能汲汲于救时补教为志哉?”又于《移成均博士书》中云:“夫居位而愧道者,上则荒弃业,下则偷其言。
业而可荒,文弊也”,对无益于裨补教化之文进行严厉指斥。
罗隐在《〈谗书〉重序》中同样声称:“君子有其位,则执大柄以定是非;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
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
”他虽牢落不偶,对于文学仍抱有讥刺时弊、救济时政的期待。
刘蜕在其文集自序中也说:“盖覃以九流之旨曰文,配以不竭之义曰泉,崖谷结珠玑,昧则将救之;雨雷亢粢盛,干则将救之。
予岂垂之空文哉!”显示出自己为文的宗旨与抱负。
黄滔在《与王雄书》中则更明确地说,自己为文虽是“出于穷愁”而有意识的创作,但宗旨则必定为“指陈时病俗弊”。
陆龟蒙在《〈苔赋〉序》中批评江淹所作《青苔赋》缺乏惩劝之道,废弃化下讽上之旨;在《〈蚕赋〉序》中又云“荀卿子有《蚕赋》,扬泉亦为之,皆言蚕有功于世,不斥其祸于民也。
余激而赋之,极言其不可。
能无意乎?诗人硕鼠之刺,于是乎在”,更鲜明地表明自己针砭时弊,发挥文学裨补时政功用的为文主张。
晚唐小品作家在将“文以明道”作为创作宗旨的同时,也不断更新着这一理论。
诚如葛晓音所言:“继承和发展古文运动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韩柳变革古文的基本精神,不断适应现实的需要更新‘道’的内容和文的形式,提高古文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曲解和模仿必然使散文走向衰落。
”[1]这从侧面道出小品于晚唐所以繁盛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社会现实出发,更新了“道”的内涵。
如皮日休继承古文运动传统,强调儒学道统,以明道济物为散文创作宗旨,这是他与韩愈、柳宗元相同之处;不过他更想以文为工具,明“经济之道”。
他曾在《桃花赋序》中言:“呜呼!圣人之文与道也,求知与用”,强调文章的实用性;在《鹿门隐书》中则以药为喻,告诫人们应重视文学的实用性:“文学之于人也,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
由于重视文学的实用价值,他更强调以“文”来“裨造化、补时政”,凡有所作,必须针对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锋芒。
综观皮日休一生中的优秀作品,特别是编入《皮子文薮》中的前期之作,确实贯彻了这一主张。
正如他于《文薮序》中云:“赋者,古诗之流也。
伤前王太佚,作《忧赋》;虑民道难济,作《桥赋》;念下情不达,作《霍山赋》;悯寒士道壅,作《桃花赋》。
《离骚》者,文之菁英者,伤于宏奥,今不显《离骚》,作《九讽》。
文贵穷理,理贵原情,作《十原》。
太乐既亡,至音不嗣,作《补周礼九夏歌》。
两汉庸儒,贱我左氏,作《春秋决疑》。
其余碑、铭、赞、颂、论、议、书、序,皆上剥远非,下补近失,非空言也。
”与韩、柳相较,皮日休更强烈地强调文章现实针对性与批判的深广度。
可见,从“文以明道”的角度来看,皮日休的理论直契韩、柳,但就强调批判现实、有补政教而论,又胜过韩、柳。
陆龟蒙也强调文章应具惩劝之道、化下风上之旨与美刺精神,与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理论相近。
不过不同的是,“惩劝”、“化下风上”、“美刺”本是儒家传统诗学理论,陆龟蒙不仅将之引入自己的散文创作理论,并以之指导自己的实际创作,令其讽刺小品成为鞭挞黑暗腐朽社会的锐器。
韩愈与柳宗元本着“文以明道”的观点,对当时过分追求文采而无益于世的文风加以批判。
柳宗元甚至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一文中言:“夫为一书,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益之以诬怪,张之以阔诞,以炳然诱后生而终之以僻,是犹用文锦复陷阱也”,认为专务文采,崇尚藻饰,歪曲事实,以致于诬怪、阔诞的作品,对后世危害尤大。
可见,柳宗元基于“文以明道”的原则,从文章内容本身出发,对过分追求文采,陷入虚浮藻饰的形式主义怪圈中的作品进行强烈驳斥。
秉承韩愈、柳宗元创作精神的晚唐小品作家,居于风气败坏的晚唐文坛,他们对浮靡文风有种本能的排斥。
罗隐在《河中辞令狐相公启》中言:“某闻歌者不系声音,惟思中节;言者不期枝叶,所贵达情”,认为文章的优劣不在夸饰,乃在于准确表达作者的情感。
他又在《理乱》中云:“然夫文者,导之以德,德在乎诚,不在乎夸饰者也。
”确切表明写作应重视文章内涵,亦即有德,而德之来源,则源自文人内心之诚,显然,他认为创作应着重于文章所展现的内在精神,并非夸饰的外在形式。
此文又云:“且夫文者,示人有章,必存乎简易。
简易则易从,将有耻且格。
……有耻且格,则教化无不行。
”从文采与内容的关系角度,再次坦言自己重内容轻形式的观念。
孙樵在《乞巧对》中言:“彼巧在文,摘奇搴新,辖字束句,稽程合度,磨韵调声,决浊流清,雕枝镂英,花斗窠明。
至于破经碎史,稽古倒置,大类于俳,观者启齿。
下醨沈、谢,上残《骚》、《雅》,取媚于时,古风不归”,明确表明对追求华艳声韵的便巧文风的强烈不满,与柳宗元的观点自有相侔之处,这些对于矫正晚唐的华靡文风,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晚唐小品作家对“文以明道”这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于衰败腐朽的晚唐,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使他们的讽刺小品在批判现实方面表现得特别尖锐,显示出引人注目的气势与锋芒。
二“不平则鸣”与“穷苦之言易好”中唐古文家们在提出和实践“文以明道”这一理论的同时,又提出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这就是“不平则鸣”说。
这一理论见于韩愈的《送孟东野序》,认为文章创作乃是主体由于外物激发而产生的思想感情的宣泄。
序中指出,作者的感触既与时代、国家的兴亡盛衰有关,又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所谓“不平”,泛指心灵的感触,并非专指郁闷、愤慨而言。
诚如钱钟书所言:“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他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
先秦以来的心理学一贯主张:人‘性’的原始状态是平静,‘情’是平静遭到了骚扰,性‘不得其平’而为情。
……不论什么情感都是‘性’暂时失去本来的平静,……”[2]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在言及情感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时,虽就书法而论,但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理论:认为情感是创作的动力,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并且强调进行创作时作者须将浓烈的情感倾注其中;而情感既包括源自人生遭际的“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也包括观赏外物而产生的审美感受,二者均是由外物激发而致。
在这篇序中,韩愈还明确指出,作者须“利害必明,无遗锱铢,情炎其中,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作者只有内心时常激动不平,方能创作出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
韩愈虽一再说明,“不平所鸣”的情感既可为欢乐愉悦之情,亦可为怨悱愤激之情,不过对他而言,则更偏于因怨愤不平而鸣的一面。
他在《上宰相书》与《士兵部李侍郎书》中就明确表明自己常自觉以诗文宣泄心中的忧愤。
和韩愈一样,柳宗元也极力主张以诗文舒泄愤懑,其言论虽不及韩愈多,却也说得明白透彻。
他在《娄二十四秀才花下对酒唱和诗序》中云:“君子遭世之理,则呻呼踊跃以求知于世,而遁隐之志息焉。
于是感激怨悱思奋其志,略以效于当世,必形于文字,伸于歌咏,是故有济世之具而未得行其道者之为也。
”其中也明确表明自己以诗文释忧抒愤之意。
晚唐小品作家生逢垂垂末世,世衰俗弊,个人的沉沦不偶,激荡着小品作家们的心灵,因而在创作理论上易与“不平则鸣”说达成共识,更为强调以文章宣泄郁积于胸的愤闷。
皮日休在《松陵集序》中:“古之士,穷达必形于歌咏,苟欲见乎志,非文不能宣也,于是为其词”,即是将创作看作宣泄心中情感的一种方式,这一观点直接继承了韩、柳所提出的“不平则鸣”说。
与韩柳相比,皮日休则更重视作家抒写个人失意不偶的情怀,这一点,在他的《九讽系述并序》里,有着比较详尽、深入的阐述。
序文开篇即直言屈原的作品源于放逐时抑郁难遣之怀:在昔屈原既放,作《离骚经》,正诡俗而为《九歌》,辨穷愁而为《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