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涵盖了政治、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体现在政治观念的改变上。

中国在19世纪中叶遭遇到列强侵略,社会发生严重危机,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无法应对这些挑战。

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强调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观念,认为只有革新政治制度才能拯救中国,例如洋务运动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之后,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成功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始了建立现代国家的努力。

这些政治观念的转变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也体现在哲学思想的变革上。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的科学、哲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对传统中国哲学产生了巨大冲击。

一些思想家开始接受西方的启蒙思想,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主张西学东渐,提倡科学、民主与自由等观念。

而另外一些思想家则提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复兴,如胡适、钱玄同等人,他们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概念,主张以新文化思想取代旧的封建文化观念。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还在文化领域体现出来。

近代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变。

传统的封建文化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接受新的艺术、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

一些文化思想家开始提倡以科学为基础的文化艺术,如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就是这一思潮的表现。

近代中国的文化也开始注重民族自尊,倡导民族精神的复兴,例如维新运动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谓是多元而复杂的进程。

政治观念的改变、哲学思想的转变、文化领域的变革都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程,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身国情的新的思想观念。

这一过程为中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主要涉及三方面,即政治、文化和社会。

在政治方面,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
件的影响,形成了宪政、民主、科学和人权等思想。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的存在,开
启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篇章。

五四运动则呼吁以民主与科学为主,倡导知识分子独立思考。

新文化运动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它试图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这些思想都反映了人们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探讨和改革的呼声。

在文化方面,近代中国思想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文化自觉的觉醒、科学精神的鼓励和艺
术创新的推进。

通过洋务运动和科学局的建设,启发了中国人民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的
追求。

同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变革和进步,例如左翼文艺運動,
提高了文学艺术作品的水平和质量,从而也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在社会方面,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也体现在意识形态中的变化上。

通过新文化运动对
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科学、生产、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随着外国文化的输入,中国社会
也正面临严峻的文化认同危机,文化自觉的地位也受到挑战。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富有多元性的过程。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现代思想中融合和交融,独有的文化特质和也受到了来自外部的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
中国人民必须融合创新、求同存异,探索出适合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近代史中的政治思潮与知识界变迁

中国近代史中的政治思潮与知识界变迁

中国近代史中的政治思潮与知识界变迁中国近代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思潮与知识界的变迁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这一时期,中国历经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列强侵略的屈辱、国家的解体与文化的重塑等诸多重大事件,而在这些事件背后,是不同的政治思潮以及知识界的演变与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近代史中政治思潮与知识界的变迁。

一、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潮1、洋务派思潮洋务派思潮是指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一种政治思潮,其主要目标是采取“中西合璧”的方式,推进国家现代化事业。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在他们的推动下,洋务派思潮开始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由于洋务派思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轻视和忽略,导致了后来的“百日维新”失败。

2、民主革命思潮民主革命思潮是指早期的中国近代思潮,其主要目标是推动革命,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他们的推动下,辛亥革命爆发并成功推翻了封建王朝。

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为中国的自我解放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持。

3、共产主义思潮共产主义思潮起源于俄国,20世纪初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中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

共产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人,他们致力于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并最终在中国大陆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然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开始逐渐减弱。

二、近代中国知识界的变迁1、知识分子的兴起19世纪末,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渐瓦解,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崛起。

他们有着广泛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是推动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经历了多次革命和战争之后,他们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自觉的觉醒在经历了长期的列强侵略和封建社会的崩溃后,中国的知识界开始觉醒。

他们开始注重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并反对西方文化的过分介入与渗透。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是鲁迅、胡适等人,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倡导,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界涌现出了一批思想家和学者,他们积极探索中国的现实状况,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和观点,试图为中国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两种主要的思潮:维新思潮和革命思潮。

维新思潮是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一群思想家所倡导的。

他们试图通过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国,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应该实现近代化”等主张。

他们认为,要想摆脱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文化,必须引进西方的现代文明,并进行改革。

革命思潮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和革命家所倡导的。

他们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源在于旧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主张用武力推翻清朝政府,并建立一个民主的、现代的国家。

他们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要以人民为中心”等口号,试图动员广大民众参与到革命中来。

在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思潮和观点。

陈寅恪提出的“返回自然”、“还乡园”等主张,强调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性;郭松坡提出的“中国农民社会主义”等理论,试图以农村为基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这些思潮和观点都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中,思想家们对于中国的未来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

有人主张全盘西化,希望中国完全摒弃传统文化,与西方国家接轨;也有人主张“中国道路”,认为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来发展自己的模式;还有人主张文化自觉,希望中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同时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

这些设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们对于中国发展的种种矛盾和困惑。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既积极吸收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先进成果,又保持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思索。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于中国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启示,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是一段充满悲剧和血泪的历史。

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思想也经历了极大的变革和转型。

本文将从哲学、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梳理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中国今天的影响。

一、道家、儒家思想的演变近代以前,中国的最高哲学理念都被集中在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体系中。

随着西方的先进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这两种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挑战和冲击。

在道家思想面前,西方文明强调的是权利和个人意志的发挥,而道家认为一切皆无常,只有守一,无欲则刚。

这种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中被一些人视为封建思想,但也有人认为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可取的。

相比之下,儒家思想的演变更为复杂。

在近代以前,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精神指南,但在清末民初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越来越大,对儒家思想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一些人认为儒家思想具有封建主义、等级制度等弊病,需要进行改革和革新,而另一些人则坚持古代儒家思想延续到现代仍有其价值。

这种争议在20世纪初期达到了顶峰,在思想界和政治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

二、西方科技进步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初期,随着西方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开始经历了著名的“西化运动”。

一方面,这些新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和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习惯。

在科技方面,西方最大的贡献莫过于轮船、火车和电报等交通工具设施的引进。

这些新的交通手段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和交通方式,也促进了地域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

在思想方面,西方的科学理论和人文主义思想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许多有力的支持。

三、中国近代思想的趋同和差异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是一分为二的。

一方面,它受到了来自西方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影响,学者们纷纷提倡学习西方文明,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也不能被忽视,由此演变出一种含有独特特色的现代化思想,即“孔孟复兴”。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思潮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思潮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思潮与制度变迁近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激荡与制度变革的时代。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接连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思潮与制度的变迁,这些变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分析近代中国的思潮发展与制度变迁,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洋务运动与思潮兴起19世纪末,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一度陷入危机之中。

为了摆脱危机,清政府提出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技术为目标,兴办近代工业,提升国力。

同时,中国的社会思潮也开始出现变化。

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潮相互碰撞,新学、维新思潮逐渐兴起。

二、戊戌变法与思潮的挫败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晚期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旨在推行近代制度。

变法的力量源于思潮的觉醒,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先进制度。

然而,戊戌变法在清政府的内外敌对下无法顺利推进,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辛亥革命与思潮的胜利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时代。

辛亥革命的背后,是思潮的胜利。

清政府的统治日趋腐败,各种社会思潮逐渐融合,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四、五四运动与思潮的觉醒五四运动是1919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青年运动。

由于巴黎和会的失败,引发了中国学生对外国列强及其传统文化的激烈抗议,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民主思潮与国家意识。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思潮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五、思潮与制度变迁的影响思潮与制度变迁相互交织,互相影响。

思潮的觉醒推动了制度的变革,而制度的变革又进一步激发了思潮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潮与制度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现代化的冲击,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中国向世界现代文明迈进。

六、近代中国的启示与展望近代中国的思潮与制度变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思潮对于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需要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社会思潮。

第12讲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12讲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

材料三
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
介绍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
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 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司法、文部、
农商务、递信凡九省,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
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 言”。 ——以上均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
要提炼概括,不要照抄、照搬材料原句,围绕问题 去调动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有两种类型,一是调 动所学知识,即教材中的知识;二是运用试题所提 供的材料中的知识。此题主要是要求运用材料中的
知识去探讨问题。
答案 (1)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
(2)宣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 亡,发展资本主义。 (3)过程:从议会制度到宪法思想,再到责任内阁 制。
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政策,阐述了两类矛 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3)评价: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 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产物,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使20世纪的中国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错因分析 学生易错选C。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④说法错误。答案为A。 答案 A 纠错心得 巧解组合型选择题的好方法——排除法
组合型选择题是近两年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
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 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解答这类题既快又准的方法是 排除法。排除法运用的一般步骤是:
世纪60~ 90年代,是地主阶级发动的。主要是通过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

考情分析专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

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知识结构重点强调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在中国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的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强国御侮,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先后成为主流思想。

特别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把它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的了重大的胜利。

一、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鸦片战争以前,在思想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被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加上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政策,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死气沉沉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思想界开始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从而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序幕。

导致新思潮萌发的原因主要有:①随着清朝末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一部分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主动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这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到“中体西用”,到自由平等博爱,再到民主和科学,最后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最终找到了一条真正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思想领域的探索主要活动或主张认识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在中国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的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强国御侮,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先后成为主流思想。

特别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把它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的了重大的胜利。

一、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鸦片战争以前,在思想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被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加上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政策,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死气沉沉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思想界开始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从而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序幕。

导致新思潮萌发的原因主要有:①随着清朝末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一部分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主动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这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到“中体西用”,到自由平等博爱,再到民主和科学,最后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最终找到了一条真正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思想领域的探索主要活动或主张认识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这些变迁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一、哲学思想的演变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的演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

此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西方的思想观念逐渐传入中国。

这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们进行全面变革的欲望。

其中,代表性的思想家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他们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试图将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开创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20世纪初,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哲学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此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标准。

同时,胡适、郭沫若等人也倡导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提倡自主思考和创造性的思想,这为后来的文化革命提供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又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变迁。

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积极借鉴并学习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和先进技术。

此时,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世界观相对主义等思想观念在中国社会扩散开来,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思想选择。

二、文学艺术的革新中国近代文学艺术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迁。

19世纪末,李鸿章提出“西学中用,中学西用”的口号,鼓励文学艺术界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审美观念。

这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得以重大变革,成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

20世纪初,“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盛行。

此时,许多中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加入了反封建的行列,提倡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倡导文化自觉和文艺自由创作的思想。

同时,文艺也开始大量吸收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试图带来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文学艺术,这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此时,流行文化、现代艺术等新领域不断涌现,中国文学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现代化的面貌。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归纳: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归纳: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体系构建:时期特征表现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从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层面,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历程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线索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六大思想理论成果重点突破一: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明初两个时期中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带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代表:利玛窦,徐光启。

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进行,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但是仅仅停留在器物层次,未学习制度和思想。

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日益暴露,许多有志之士开始更加积极全面的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家。

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学堂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主要窗口;以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为主要内容;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1)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述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述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述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鸦片战争引发中国历史出现第三次礼崩乐坏级别的变革,让此前在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制度范式开始崩溃。

中国进入第三次制度范式变革期,目前依然处于这一过程之中。

在制度范式变革期中,旧的制度范式被推翻,新的制度范式将建立。

中国历史上一共存在了三个制度范式,三个制度范式变革期。

第一制度范式是三皇时代的契约范式,第一制度变革期是以黄帝战蚩尤开始的五帝时代;第二制度范式是三代时期的礼乐范式,第二制度范式变革期是从春秋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制度范式是从汉、唐、宋、元、明、清,大六朝时期的儒法范式。

第三制度变革期,是从鸦片战争至当下,尚没结束。

旧的制度范式已经被打破,但新的制度范式尚未被真正建立。

制度范式变革期,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不仅有制度层面变革,而且有思想文化层面的。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出现了四种文化。

对其进行回顾和分析,对把握中国之现在,展望中国之未来,非常重要。

这四种文化分别是:洋务文化、民国文化、红色文化、改开文化。

洋务文化是中国应对西方列强之侵略,所形成的第一种文化。

企图在维持制度范式不变的前提下,引入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御西方之侵略。

其基本原则是“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1894年开始的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给日本,也被认为是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中国和日本在同期遭遇西方侵略,但是做出了不同的回应。

中国的回应是“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日本的则是“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

甲午战争就被看成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间的竞赛,继而是作为其基本原则的“中体西用”和“脱亚入欧”间的竞赛。

战争中中国惨败,也就被看成了洋务运动的惨败,进而是“中体西用”的惨败,于是中国转向明治维新,转向“脱亚入欧”。

“脱亚入欧”是什么?即“脱中入西”、“脱儒入西”也。

即便自发生在唐朝时期的大化改新算起,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已经1000多年,他们的学术系统也是中国之儒学。

但是,日本也一直将儒学认为是外来文化,而并真正将其内化。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转变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转变

近代的中国,屡遭列强的侵略和宰割,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为了探索救国之路,先进的中国人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促成中国思想界的三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从闭关自守到学习西方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坚船利炮粉碎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进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开眼看世界’,面对现实,探索新知,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第二次转变:从学习西方技艺到学习西方社会制度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并开展了洋务运动。

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宣告了单纯学习西方技艺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方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破产。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欲自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技艺,更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改造社会现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进入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时期。

第三次转变: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系统地提出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开展了“百日维新”,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结合中国实际,把从西方学到的资本主义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但是,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正当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为找不到革命的正确出路而痛苦的时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先进中国人开始把眼光集中到苏俄身上,他们从学习欧美转变为“以俄为师”;从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学说转变为学习马克思主义。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演变

中国近代思想演变

中国近代思想演变自主复习部分:1.“开眼看世界”的背景如何?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主要活动有哪些?怎样评价“开眼看世界”?2.洋务运动开展的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实践活动、评价。

4.康、梁维新思想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活动、思想主张、评价。

5.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出现标志、代表人物及活动、内容、评价。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呈现什么特点?背景:①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闭关锁国,对世界一无所知。

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侵略中国。

代表人物及活动、主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立译馆、编译资料《四洲志》内容:介绍世界三十余国地理、历史和政情。

地位: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各国律例》魏源1842年,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地位:当时介绍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意义: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评价进步性①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揭开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序幕。

局限性②没有迈出封建主义的门槛,停留在技术层面。

结果③主张在当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也未收到明显的实践效果。

2.洋务运动开展的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实践活动、评价。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实践①创办军事工业(自强)②创办民用工业(求富)③筹建海军④开设新式学堂,选出留学生留洋评价进步性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局限性(目的)维护封建制度3.早期维新思想的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评价。

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展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

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③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7、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德儒家思想。

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②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9、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⑵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⑶直接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⑷重要原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B、传播过程(略)②毛泽东思想A、背景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⑵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 兴起原因:内忧外患+学术流变( 汉学和宋学的弊端) • 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阮元、林则徐(《四洲志》)、龚 自珍、魏源(《海国图志》)、徐 继畲(《瀛环志略》)、黄爵滋、 包世臣、姚莹(《康輶纪行》)等 。
• 近代经世思潮的主要内容
• 批判现实: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想对社 会现实的批判,在深度、广度和历史影响 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社会批 判思想,其代表人物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大 势、君主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学 术风气和对外政策等,都进行了冷静的审 视和深刻的批判。 • 改革弊政:四大政:漕运、盐法、河工、 兵饷
• 经世思想 •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 • “经世”一词首见于《庄子 齐物论》:“春秋经世, 先王之志”。此处作典谟、规则解。《后汉书 西羌传 》:“忘经世之远略”,此时才具备了经世致用一词 中“经世”的涵义。 • 经世致用观念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 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 ,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 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 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 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 近代中国进步思潮的基本特点
• 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 • 具有争取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改革开放意 识和逐步深化的科学民主意识。 • 具有向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学习的追求和一定 程度的“西化”倾向。 • 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批判和保 留。 • 理论体系尚显浮浅、粗糙,思想内涵不够精 致、深刻。
背景
崛起,加紧侵略中国。③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惊醒了中国的有识之士,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 习的思想。
时间 主张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师夷长技以制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情分析专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

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及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及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知识结构重点强调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及中国落后的现实。

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及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2、学制度、体制:①学西方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启蒙思想家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的君主立宪主张,学习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度。

②学西方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学说,学习美国、法国民主共和制度。

③学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中国无产阶级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学思想、观念:①学民主和科学思想,如新文化运动。

②学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进行探索。

4、以俄为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5、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①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革命实践。

②建设道路:从探索时期到新时期的建设实践及探索。

三、发展阶段和主要史实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19世纪40~60年代)背景: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使先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向西方学习。

内容:林则徐在广州设译馆,编译的《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造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这些思想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作用。

洪仁玕通过《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是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1901年)背景:内忧外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民族危机加深。

内容: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进行洋务运动。

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主张在经济上商战(市场竞争)、在文化上建立新式学校,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核心)。

实质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君主立宪)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核心主张是君主立宪。

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背景: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

内容: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孙中山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评价:尽管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内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

新文化运动兴起。

前期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

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李大钊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影响: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及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明确反帝、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及权利、节制资本等内容。

新三民主义成为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内容:毛泽东通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意义:马克思主义及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典范;探索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路:推动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

6.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背景:全民族抗战兴起。

内容: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

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7.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毛泽东思想发展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内容:1949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同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典型例题】1、郑观应在《公法》中说:“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

”“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

”依据以上言论判断,郑观应主张()A.依法制国B.维护专制C.主权平等D.公平贸易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题。

不需要过多复杂的历史背景,能够阅读理解题干中的文言文材料,勾画出关键词,即可作答。

关键词是“各国之权利……他人不可侵夺”,由此对应到C选项“主权平等”。

另外,郑观应、王韬属于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家,伴随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而出现,其主张为“君主立宪”及“商战,发展资本主义”。

高考对此考点均有涉及,要注意。

答案:C2、日本学者说:“幕府末期一些进步的日本学者、文化人,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所学到的西学情形及一般近代文化,并不比经过荷兰所学到的有何逊色。

”下列各项中体现了日本学者所说的“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主要思想是()A.“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亡”B.“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C.“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心天下地价”D.“师夷长技以制夷”答案及解析3、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以及当下的“孔子热”,反映了不同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观点是()A.“历史就是昨天及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D.“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答案及解析4、下图为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

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及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近代中国民主发展的因素。

本题可从时间限制入手,用排除法解答。

①是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③始于1915年。

排除①③。

1905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些都使得“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答案为D。

答案:D5、分析类似的历史现象,寻找其异同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的真谛。

清朝在新政期间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大学堂“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毕业考试获中等以上者,均作为进士出身授以官职。

到1911年,中国创办的真正的大学仅5所(不算教会学校),毕业生民国政府1912年颁布《大学令》,规定以“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提出了七条标准:“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3.谋个性之发展……”同时许多实业家也投(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清末及民国初期高等教育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