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的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Chorale'傲然屹立在浩瀚的交响乐之海。

文学家罗曼?罗兰这样描写道:“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汇流点,从非常遥远的地方,而且是从完全不同的地方汇集来的许多奔流,一切时代的、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梦想和希望,都混杂在里边。而且,它和另外8部交响乐也不一样,也可以说它是从山顶俯瞰过去的一切。由于《第八交响曲》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之间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它的视野变得格外宽阔,所以才能俯瞰着他的‘生涯的全书’而飞翔。”这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可以说就是贝多芬的“生涯的全书”。他还

说:“贝多芬的一生,有如暴风雨的一天。”

是的,他的一生就是悲惨的苦难的延续。他出生在“不幸的星光”之下,少年丧母,他不得不为了照顾酗酒的父亲和弟弟们而苦斗,好不容易才盼到他和朱丽叶塔?格依恰尔蒂的恋爱将要成熟,却又横道失败,26岁就患了可诅咒的耳疾,终于导致他决心自杀。

“我向你们(弟弟们)告别。我本来相信能够治愈到某种程度,但是,连这一线希望也失去了。就像秋天的树木叶落枯萎……”

这是摘自俗称“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中的一段。是1802 年10月10日写给他的弟弟们的。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悲痛的遗书,

贝多芬在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中写道:

“唉,我总不能不完成应该做的工作就离开这个世界吧。我就是抱着这个心愿,才继续活下去的。”

鲍尔?贝加说:“尽管尘世的欢乐拒绝了他,但是,他深知亲手创造的喜悦远远大于那些。”

贝多芬鼓起勇气站起来了,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而且是挤命地把它咬断。现在,在他的面前闪烁着晨曦,一条新的道路敞开了。罗盘针恢复了正常,扬帆启程了。他那英勇的求生的精神,终于赶跑了死神。

他的第二人生,是他奋发图强、勇于创造的时代。他从社交场里摆脱出来,与大自然和自己的心灵作伴。他逐年胖起来了。名曲也逐年多起来。交响乐从《第三交响曲》(英雄)到《第八交响曲》,相继问世,到他45岁时(1815年),又开始了他的第三人生。

“在痛苦中求欢乐”是贝多芬当作信条的高尚的语言,他

默默地忍耐着像潮水一般涌上来的桎梏之苦,期待着欢乐,期待着不知何时才能实现的人生的目标……。

那一天终于来了。1824年5月7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使他戴上了桂冠。贝多芬那年54岁,也就是他逝世前3年。

奥涅格尔说:“贝多芬的失聪促成了他内在的成熟,有助于集中他的天才,把他从时代的无聊和庸俗中解放了出来。”可以说是中肯之言了。假若贝多芬生于富家、或者他是个常见的脆弱的天才、而且没有完全耳聋的恶运,恐怕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那样的杰作也就无法诞生了。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痛苦的过程成长其后盛开的欢乐之花就愈高洁、愈鲜艳!

然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由两股力量促成的。按罗曼?罗兰的说法,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就是两大河流的汇合点。一条河流是席勒的《欢乐颂》,另一条河流则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本身。只有这两者完全融合时,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才能诞生。

贝多芬从青年时期就敬爱诗人歌德和席勒,尤其是对席勒的崇敬,终生未渝。因为席勒的理想主义和贝多芬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1785年席勒写出以欢乐、仁爱、和平为主题《欢乐颂》,这首诗是他在德累斯顿一个俯瞰易河的美丽的葡萄园中写的。促成他写作这首诗的动机之一,是他和挚友克里斯朵夫?戈特弗利特?凯尔纳之间的深厚的友谊。这首诗翌年发表在他主编的杂志上,感动了许多德国(那时,贝多芬16岁,是否读过这诗,不得而知,但是,当时的波思青年们是尊它为盟约之歌的。

那时,贝多芬有一位名叫路特维希?菲谢尼希的朋友,是

一位青年教授。他在大学里教法律,但他热爱席勒的诗,甚至常常在课堂上停下正课来吟诵席勒的诗句。因此,他在热情、正义的学生当中人缘儿很好。菲谢尼希教授从1791年开始,大约两年之间,和席勒交往密切,对席勒颇为了解,贝多芬从他那里听到有关席勒的情况,于是,比从前更加尊重席勒了。

这里引用菲谢尼希教授写给席勒夫人的一封信。发信日期是1793年1月26日,贝多芬这年23岁。

“在波思有一位很有希望的青年作曲家。我观察到,这位青年完全倾心于伟大和崇高的理想,而且,他正在打算为席勒的《欢乐颂》谱曲……”

信中所说的青年作曲家,指的就是贝多芬。贝多芬那时已在为《欢乐颂》写草稿,而且,当这封信发出时,他已经怀着凌云之志离开故乡波思,成为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居民了。

这首《欢乐颂》经过了29年之后,直至1822年才完成,那就是在最终乐章里加入大合唱《欢乐颂》的《德意志交响曲》的构想。

让我们顺便看一看他作曲时的笔记吧。笔记上有这样的记载:“《德意志交响曲》,在合唱之后变奏,或者删去变奏也可。在交响曲的最后,加上土耳其风格的音乐和合唱。”原来是把《欢乐颂》构思为《德意志交响曲》的一部分的。

另外,几乎同时,他又在构思另外一部交响曲,那就是他的第九交响曲。这个第九交响曲的构思在1812年完成《第七》和《第八》之前就已经以《德意志交响

曲》为名构思完成,于1822年迅速进入创作阶段了。原因是那年10月10日,贝多芬最信赖的伦敦爱乐乐团来请他创作新交响曲了。这时,贝多芬想到这也许是他最后的一部作品了,何不写成一部音乐史上空前规模的大交响曲呢。于是,他放弃了业已完成的《德意志交响曲》的构想,重新设计《第九交响曲》。他把《欢乐颂》当作一生的最后的而又是最重要的阶段的壁画,也就是当作“遗言”(罗曼?罗兰)写在《第九交响曲》的最终乐章。

于是,这部交响曲从1823年8月,进入了正式作曲,翌年1824年2月完成。席勒的《欢乐颂》在这里终于结出了硕果。你不必惊奇,他开始构思至今已经31年了。他的孜孜不倦的努力,现在得到了报答。

贝多芬并不是莫扎或者舒柏那个类型的天才,虽然他也是天才,但他是一个勤奋型的伟人。如果你注视他的生涯,聆听他的音乐,你就会认为只有用“伟人”这两个字来概括他才最恰当。特别是听过《第九交响曲》,就更加确信无疑了。

在贝多芬完成第九交响曲之前的五六年,是贝多芬一生当中受到最严酷的肉体折磨的时期。耳病愈来愈严重,和别人说话不得不借助于笔谈。肺炎、黄胆病、眼疾、肠胃病,相继缠身;经济上也十分贫苦。

然而,贝多芬铭记着“卓越的人的特长是在不幸和痛苦的境遇里,默默地忍耐”,长年忍受痛苦、寻求“欢乐”,他终于在音乐史上建起了永恒的金字塔。

在贝多芬57年生涯当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天终于到来了。1824年5月7日(星期五),晚7点,在维也纳科隆特纳托阿剧院举行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

那天的节目顺序是:

1(序曲《献堂式》

2(《主啊,怜悯吧》(选自《弥撒?索里莫尼斯》)

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