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常州、江阴、靖江三地的历史渊源

常州、江阴、靖江三地的历史渊源

常州、江阴、靖江三地的历史渊源常州常州是一座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龙城等名称。

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延陵,汉高帝五年(前202)改称毗陵。

西晋太康二年(281),毗陵郡,辖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无锡7县。

隋文帝九年(589),置常州,辖晋陵、无锡、义兴、江阴元世祖十四年(1277)改置常州路,辖晋陵、武进、宜兴、无锡。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改常州路为长春府,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4县。

明永乐七年(1409年),改长春府为常州府,辖县增靖江(成化十五年从江阴分出),计5县。

清雍正四年(1726年),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8县,史称“八邑名都”。

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后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属江苏省。

自此,老建制解体。

江阴江阴历史1739年,曾有暨阳、澄江、芙蓉城等别名。

汉高帝五年(前202)为毗陵县暨阳乡,西晋太康二年(281)置暨阳县,为建县之始,建立之初辖境约为今江阴市、张家港主城区、靖江市三地面积之和南朝梁绍泰元年(555)置江阴郡隋文帝九年(589)重置江阴县,属苏州唐武德九年(626)江阴县改隶江南道-江南东道-常州南唐,置江阴军(937-990)北宋淳化元年(990)江阴为江阴县,属两浙路常州北宋淳化三年(993)复置江阴军,熙宁四年(1071),为江阴县南宋时期(1127-1157,1161-1277),为江阴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江阴路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降为江阴州,属常州路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为江阴县,属常州府明朝初年,江阴、武进、无锡、宜兴四县属常州府明成化十五年(1471),应天巡抚滕昭上书朝廷,以“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为由奏分江阴之马驮沙,成化帝同意设县,置靖江县。

清朝,江阴县与靖江县、无锡县(金匮县)、宜兴县(荆溪县)、武进县(阳湖县)五县(或八县)同属于江苏省常州府。

常州概况

常州概况

常州概况简介市(江苏的吴文化地区)3200年左右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

春秋末期(前547年)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

武进郑陆镇三皇庙村寺墩遗址,距今约4500期,出土的玉璧和玉琮为国家一级文物。

武进春秋淹城位于武进区中心城区,距今约3000年,春秋晚期。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281年),改置589年)始有常州之称。

于1949年设市。

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天宁、武进、新北、钟楼、戚墅堰五个市辖区,以及两个新区------常州高新区和武进高新区;37个镇、25个街道办事处,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00万。

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南无与常匹俦。

”陆游赞常:“儒风蔚然,为东南冠。

”自古以来,常州人杰地灵、崇文重教、名家辈出,市内名人居旧址众多。

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共出过9名状元,1546名进士。

60多名,目前有56名,在全国位列第4古代名人“东林八君子”清代“阳湖文派””况周颐;清代“常州画派””代“江左才子近现代名人“孟河医派”代表“辛亥革命”“爱国七””常州主要物产有:常州三宝景泰蓝掐丝工艺画、中国彩绒画、武进夏溪花木、金坛刻纸。

历史沿革延陵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

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

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毗陵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

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

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

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

常州市的历史沿革

常州市的历史沿革

常州市的历史沿革常州位于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处江苏省南部,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

处于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现辖金坛、溧阳2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5个行政区。

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总人口349万,其中市区面积1864平方公里,人口217万。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可追溯到4500万年前。

当时人类祖先脊椎动物“中华曙猿”生活于溧阳上黄一带,比北非的“人类祖先”早800——1000万年。

6000余年前,原始居民聚居于戚墅堰圩墩村一带。

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吴王封季札于延陵,此为常州文字记载第一名称,别名龙城。

公元前202年改称毗陵,公元304年,改毗陵为晋陵。

此后城名多次更迭为毗坛、兰陵、南兰陵、尝州、武进等。

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

清代,常州是赋税主要来源地区之一,时称“江南财赋甲天下,苏松常镇课额尤冠于江南”。

雍正四年(1726年)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常州”之名始于隋, 583年,隋文帝废郡,以州统县,于589年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名,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后,城乡分别设常州市和武进县,隶属于苏南行政区常州专区。

1953年,常州市升为省辖市。

1958年至今,先后历经约30次改革。

现常州共有两个县级市:金坛、溧阳,五个区: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

常州简介

常州简介

常州简介常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它坐落在长江和淮河之间,北临扬州,南依苏州,东临上海,西靠南京,是连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沿海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常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出土文物表明早在那个时期,常州就已经有人类聚居。

据史书记载,常州的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名称为“常山”。

随着时代的变迁,常州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成为了一个文化底蕴极深的城市。

常州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这里有着美丽的水乡风光,著名的古运河穿城而过,给人一种宁静和悠闲的感觉。

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多闻名于世的名胜古迹,如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被誉为“石头艺术的精华”。

此外,还有清代乾隆皇帝曾赞誉为“天下第一泉”、号称“千泉之城”的天目湖,它的湖光山色与文化底蕴相得益彰。

在文化方面,常州也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传统艺术。

常州的梅花文化历史悠久,以其古朴雅致的风格闻名于世。

梅花是常州市的市花,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常州还是中国木雕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木雕艺术独特精湛,常州木雕被誉为“东方之花”。

除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外,常州还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城市。

近年来,常州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常州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方便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汽车、电子、机械、化工等行业在常州都有着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常州还是一座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

这里拥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培养各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江苏科技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深造。

总之,常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

它的美丽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丰富,常州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常州历史概况

常州历史概况

常州历史概况【历史背景】延陵,作为常州历史上的第一个名称,具有永久的纪念意义。

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其弟季札于延陵,从此常州就有了第一个地名。

以延陵命名,是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的。

【发展】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

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建邑立邦,始称延陵。

别名龙城,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

秦置县。

西晋以后。

向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陵、尝州、武进等。

“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8县。

清末,城内尚有一府(常州府)两县(武进、阳湖)治所。

1912年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

解放初,常州专署辖常州市和无锡、江阴、武进、宜兴、溧阳、金坛6县;1953年1月常州市定为省辖市,当年3月共辖6区;1958年7月,镇江专区迁往常州,改称常州专区,常州属之。

【文化特色】常州,别称“龙城”。

自西晋起,常州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

这里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

“常州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和“孟河医派”饮誉全国。

民间工艺:根雕、金坛刻纸、木梳、乱针绣、汉画砖刻屏、留青竹刻风土民俗:女回娘家"歇六月"立夏时节尝三鲜二月十二"花朝节"二月初二"龙抬头"冬至大如年"岁朝春"与"踏双忙""送灶"与"接灶""三尸神"与掸檐尘"马和尚过江"与"惊蛰闻雷米似泥"。

第一讲:常州历史沿革

第一讲:常州历史沿革

第一讲:常州历史沿革【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了解常州从远古到现代的历史沿革,从而对常州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章节包括常州的远古文明、人类文明史、文字记载史、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四部分,重点讲述常州的建置沿革及辖地变化。

【拓展延伸】通过本章节学习后,在身边寻找常州古地名的痕迹。

【新课导学】古城常州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齐梁故里,底蕴深厚,拥有6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32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以及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

远古文明中华曙猿1995年5月,经过十余年中外科学家联合考察和严密论证,在溧阳市上黄镇夏林村水母山上发现的距今大约4500万年的大量古动物化石证明,人类的发祥地在中国。

上黄在远古时期是森林茂密、草丰鱼肥的古动物乐园,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灵长类动物的摇篮。

这些古动物化石,是新生代中始新世中期动物遗骸,目前已经发现63种、分11个目的哺乳动物。

其中有在我国首次发现的高级灵长类动物的祖先——中华曙猿,这种重量仅约130克、似猴似猫的小东西,正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高级灵长类的共同祖先,生长年代比北非的发现要早800到1000万年。

这一举世震惊的划时代发现证明:高级灵长类的祖先起源于亚洲而不是非洲。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先生评价这一发现时说:“上黄动物群,特别是高级灵长类(化石)祖先的发现,其意义可与周口店北京人的发现媲美。

是我国20世纪古生物学上又一极为重要的发现。

”目前,中华曙猿的发现地上黄水母山已被列为重点保护遗迹,一个以人类起源为主题的地质公园规划业已出台,届时将生动再现远古人类在这里的生命景象。

人类文明史常州戚墅堰区的圩墩新石器遗址于1960年发现,经南京博物院复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距今6000余年,有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叠压地层。

圩墩新石器遗址出土的文物天宁区青龙镇潘家塘、奚蒋塘、刘家村一带的潘家塘聚落遗址于1976年发现,距今5500多年,下层属于马家浜文化时期,浅层属于崧泽文化时期。

江苏常州的由来

江苏常州的由来

江苏常州的由来数据内容仅供参考学习江苏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东濒太湖,南与安徽交界,北襟长江。

常州在先秦地理著作《禹贡》中为扬州之域。

商末,周太公长子太伯奔吴,设都城于梅里,自号“勾吴”,常州时属勾吴古国。

迄至春秋,常州始有见于史籍的名称——延陵。

那么,延陵缘何得名?一说源于“绵延的丘陵”。

常州域郊虽属水乡平野,但南、西、北三面,小丘相连,故名。

一说源于季札受封于此而得名。

《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子使札来聘。

吴称其子何也?善使延陵季子,故进之也。

”有人以此为据,认为地以人名。

但细味这句话,地因人而名的理由似不充分。

而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

”似乎季札获封前,此地已名延陵。

因延陵之名历史久远,究竟先有延陵,还是因季札封于此后得名延陵,已不可考。

但有一点是明白的,常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大约就始于季札封于延陵之后。

季札是吴太伯之后,吴王寿梦的第四子,自幼聪明能干,父王及兄长都想让位于他,而他固辞不受,并愿弃室而耕。

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封季札于延陵,称延陵季子。

他讲仁德,保名声,司马迁称他是“仁心,慕义无穷”、“闳览博物”的君子。

常州民间至今还流传“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春联以对其表示敬意和怀念。

战国时期,延陵先后属越和楚。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嬴政并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始置延陵县,属会稽郡。

延陵之名沿用了三百多年。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改为毗陵,“毗”意为相连,与“延”义相近。

仍属会稽郡。

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权,他望文生义,大改地名,反其道而行之,改毗陵为毗坛。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改为毗陵。

三国时,置毗陵典农校尉,治所在毗陵。

西晋太康二年(281)省毗陵典农校尉,置毗陵郡,此为毗陵设郡之始,属扬州。

西晋永嘉五年(311),因将毗陵郡封给东海王越的世子毗为食邑,为避其讳,改毗陵为晋陵,仍属扬州。

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

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

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发布时间:2011-05-09 来源:虞建安臧秀娟对于常州的历史,《常州市志?总述》记述:“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春秋时代命名‘延陵’以来,已有2500多年历史,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

但常州自古被认为是吴文化的一部分,从泰伯奔吴计起,吴文化的历史当有3000多年。

同为吴文化一部分的无锡,在《无锡市志?序》中便记有:“自商末泰伯定居梅里、开发江南起,无锡的文明史已有3000多年”。

那么常州的历史究竟有多长时间呢?《常州市志?总述》的描述是否矛盾或者错误呢?要解释这一疑问,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常州是不是吴文化的一部分,是否应该以泰伯奔吴为常州历史的起源。

其次,“泰伯奔吴”与“延陵封邑”的标准是否存在矛盾。

一、吴文化与常州吴文化,即吴地区域文化,泛指吴地自有人类至今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创造。

吴地区域范围,一般指长江三角洲地带,形象地说,即以太湖为躯体,上海、南京作首尾,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为节肢的一个区域。

一般认为,吴文化的中心区域是指紧靠太湖的苏锡常地区(即苏南)。

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证据证明,常州历来便是吴文化的中心区域,是泰伯属地。

早期吴地文化的考古遗存。

吴文化源远流长。

考古发掘证实,约1万年前,太湖东山的三山岛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这是太湖流域吴地文化核心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的遗存。

在旧石器文化时期,吴地及其周边地区已经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区域,人类活动范围大致分布在苏皖浙丘陵山区及长江两岸。

距今1万年后-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类活动由丘陵山区转向河谷、湖地等低地平原、沼泽地区,开始稳定的聚落定居生活。

常州圩墩、武进青龙的潘家塘等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具有新石器文化特征,距今约6000年,大概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

良渚文化以太湖为中心,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从出土文物分析,良渚文化墓葬地点以武进最多,出土的琮璧(古代祭祀天地的礼器)数目以寺墩为最突出,且琢磨精致。

常州渊源历史

常州渊源历史

常州渊源历史第一篇:常州渊源历史常州文脉被现代行政区域划分的支离破碎月华如水,夜色阑珊。

今晚的月色真美。

这个时候,正好在读张戬炜的《旧时月色》,一看书的名字,就生出几跟欢喜。

在常州住了数十年的我,自认对常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很多常州的风物,在我的少年时代,就已经变成历史,进了档案馆,进了人们那封存的记忆,对我而言,那只是人们偶尔口头上谈及的断片,对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没有感性认识的我,想要捕捉那一点点残存的常州文脉,怕是力不从心的。

近年来,本地报纸上多了对老常州的记忆,那些属于那个时代的回忆,现在出现在我们这些读者的眼前。

不过,那多是个人的感怀,而能一气呵成,同时又娓娓道来叙述旧常州府的往事,这样的文章和书,还是很少。

那些或者已经在史书里,或者尚在那些老人们的心里的往事,需要钩沉,而张兄就做了件大好事,他把这些碎珠串起来,如同在历史的天空下闪烁出灿烂光芒的常州府文化。

现在的常州,仅占了旧常州府1/5的地方,即武进这一块,而其他几个旧的属县,现在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都和常州脱离了,而武进的西来桥,马山等乡镇,现在也没了,常州被割头断足,地脉断了,文脉也为之一蹶不振。

有回看到某个帖子,大意说是旧常州府的文脉大部分被无锡继承了,理由是无锡现在管辖三个旧属常州府的县市,时空变幻,人物更迭,风流不再,只留下荒草野蔓,给人以黍离之感,幸而有张兄重拾府城旧家山河,于文化常州的残垣断壁间,支撑起一片新的天地,也可以说是承继了原常州府的荣光,风云咸淡,星聚星散,此地留下的风流,尚不至被雨打风吹去。

但是影像只是在纸面上记载了那当时的宇宙,而现实中,作为危房处理掉的常州特色住宅,甚至是名人故居,寺庙,那些传承着,曾经传承着常州的人文历史的载体,都在现代化的口号中灰飞烟灭,后人如果没有前人的指引,哪会知道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厚重的历史?旧时的月色值得我们想念,但那只是梦,而张兄的这本书,作为文史小品也好,作为旧闻轶事也好,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品味那与城市共呼吸的感觉。

常州市

常州市
2022年,常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2%。分行业看,工业投资增长8.7%,服务业投资下降2.6%。分 主体看,国有投资增长20.8%,民营投资增长0.7%,外商港澳台投资下降15.2%。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 9.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高技术投资增长6.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9.5%,高技术投资占全部投 资 比 重 由 上 年 2 1 . 8 % 提 升 至 2 2 . 7 % 。 全 年 房 地 产 开 发 投 资 下 降 11 . 6 % , 其 中 住 宅 投 资 下 降 1 9 . 5 % 。 商 品 房 新 开 工 面积762.4万平方米,下降31.9%;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527.1万平方米,下降37.4%。全市商品房销售备案面积 510.5万平方米,下降50.0%;其中住宅销售备案面积291.4万平方米,下降57......
பைடு நூலகம்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3月,常州市下辖5个区,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龙城大道1280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水文
常 州 市 位 于 东 经 11 9 ° 0 8 ' — 1 2 0 ° 1 2 ’ , 北 纬 3 1 ° 0 9 ' — 3 2 ° 0 4 ’ 之 间 , 地 处 江 苏 省 南 部 、 长 三 角 腹 地 , 东 与 无 锡市相邻,西与南京市、镇江市接壤,南与无锡市、安徽省宣城市交界,与上海市、南京市两大都市等距相望 。 总面积438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36.18万公顷、水域面积7.33万公顷 。
常州市金属矿产:铁、锰、铜、金。非金属矿产:岩盐、石灰石、方解石、膨润土、陶土、玄武石、石英砂 岩、砖瓦粘土、矿泉水。矿产地:计35处。其中,大型矿床3个;中型矿床6个;小型矿床26个。金坛盐矿储量 163亿吨;溧阳方解石储量2700万吨,居全省首位。

常州历史文化

常州历史文化

常州历史文化
渊源流长,自常州人文始祖季札分封延陵(常州古称)至今,已经是有了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历史上有龙城别称),同时又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经济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

常州市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区,全市土地面积4375平方公里。

常州古称延陵、毗陵、兰陵,隋文帝时定名为常州。

自西晋起,常州始终是郡治和府治所在地,向有三吴重镇,八邑之都之誉。

常州的手工艺品宫梳名篦驰名中外,早在20世纪初,就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另外,始建于唐朝永徽年间(650-655)的天宁寺;唐昭宗年间(889-904)的红梅阁;以明嘉靖年间著名的抗倭英雄和文学家唐荆川先生读书处的名称命名的陈渡草堂,以及我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淹城。

无不蕴涵着常州浓厚的文化色彩。

的发展,到常州解放前,大致可粗略地分为四个时期,即:文化肇兴时期(从古吴文化至南北朝);文化发展时期(从隋唐至明代);文化鼎盛时期(贯穿整个清代);文化延续时期(从清末至民国)。

古吴文化,大致可从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殷商末年算起。

到了隋唐至明代时期常州出了五位状元,加上清代的
四位,常州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九位状元,另外,自红梅公园内的文笔塔建成以后,常州先后出现了15位皇帝,1333名进士,因而文笔塔便成了常州人心目中的笔魂,每次上京赶考前必登塔祈祷,这也体现出常州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在文化教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常州介绍PPT(常州简介经典版)

常州介绍PPT(常州简介经典版)

3、旅游景点
嬉戏谷
距太湖畔约1公里,距常州市区近40公里,是 大型动漫游戏主题乐园,既有适合不同年龄层 的游乐设施,也有售卖动漫周边产品的淘宝大 街,可以边玩边逛边买,夏季还会开放完美水 世界与夜公园,是亲子游胜地。
3、旅游景点
天目湖山水园
溧阳市南8公里处,天目湖的北岸,是整个天 目湖的核心景区。 四面群山枕水,湖中岛屿散落,水质很好,坐 游船欣赏碧波荡漾的天目湖,宛如进入仙境。
常州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毗陵。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改置毗陵郡。自此, 常州历朝均为郡、州、路、府治所,曾有过延陵、 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 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 。
2
城市概况
2、城市概况
常州城市概况
别 名:毗陵、武进、中吴、龙城; 下辖地区: 5个区、1个县级市; 面 积: 4375平方千米; 人 口: 472.9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 7050.3亿元
2、城市概况
常州
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网平原,位于江苏 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北携长江,南衔太 湖,东望东海,与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邻。
3
旅游景点
3、旅游景点
红梅公园
常州城内最大的公园,拥有大片湖面,绿化很 好,在这里处处可见园林景致,当地人常来散 步,每到冬末春初绽放的红梅也很出名。
常州萝卜干
黄里有红,咸中微甜,香脆不辣,十分可口。
天目湖砂锅鱼头
吃天目湖砂锅鱼头很讲究,鱼太大太小都不好, 选鱼头三斤左右的活鲢鱼为妙,这样才肉质肥 嫩,而且必须用宜兴砂锅,以天目湖水为汤底。
谢谢大家
3、旅游景点
天宁寺
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佛教音乐梵呗的发源地 之一,现在是常州最大的寺庙,以“殿大、佛 大、钟大、鼓大、宝鼎大”为特点,仅说大雄 宝殿就有十层楼那么高。

常州发展史总结汇报

常州发展史总结汇报

常州发展史总结汇报常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

下面是对常州发展史的一个1000字的总结汇报:常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早期的历史中,常州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州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在古代,常州是吴国的一部分,也是吴越文化的核心地区。

在东晋时期,常州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和港口,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隋唐时期,常州成为了江南的首府之一,同样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特别是在宋代,常州逐渐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被誉为“东南小苏州”,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入近代,常州的发展受到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19世纪中叶,常州成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重要战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在这一时期,常州的人民表现出坚韧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逐渐恢复了城市的繁荣。

20世纪初,常州成为了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工业城市。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常州的工业发展进一步加速。

特别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常州成为了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基地,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常州还在机械制造、化工、电子等行业有着显著的发展。

近年来,常州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常州成功地实现了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变。

特别是在IT和生物医药行业,常州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基地之一。

此外,常州还加大了对教育、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投资,推动了城市的综合发展。

最近,常州还积极参与了“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合作。

通过对常州发展史的总结,可以看出常州在过去的几百年中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革,但始终保持了一个坚韧的精神和奋斗的意志。

今天的常州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富有活力和创新的精神。

相信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常州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作为常州人,应该知晓的常州历史变迁

作为常州人,应该知晓的常州历史变迁

作为常州人,应该知晓的常州历史变迁春秋,从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常州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的近畿。

也有资料表明,常州原是吴国都。

史载伍子胥为吴王阖闾建新都城,名为“阖闾城”,此城的遗址在常州武进区雪堰镇。

常州历史上使用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等名称,并有一别称龙城。

延陵常州建邑于春秋时期,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因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不愿继承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江阴申港西)。

吴王余祭遂就地册封季札,命名为延陵,这是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也是常州建邑之年。

当时的延陵邑作为季札的采邑,具体区域很大,大约涵盖今常州、无锡、武进、江阴、丹阳一带。

毗陵常州周围多丘陵,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设为县治。

三国时,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成为二级行政区域,管理毗陵县(现武进县、无锡县)、武进县(现丹徒县)、云阳县(现丹阳县)的农事,进行屯田垦殖。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晋朝将毗陵升格为郡,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

毗坛两汉之间,王莽当政的“新潮”时,常州曾改称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

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

晋陵西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常州成为东海王的封地。

为避东海王世子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

兰陵西晋永嘉之乱(公元307年),原晋朝的士族豪门纷纷南迁,来到常州占地聚居。

其时常州地区侨郡甚多,晋陵境内设有琅琊郡、东海郡、兰陵郡、东莞郡等,直至南朝末期(约公元589年)方先后废止。

其中侨郡兰陵郡兰陵县后来出了南朝二代萧姓皇帝,晋陵一度改称“兰陵”。

为了与山东的兰陵相区别,将常州称为“南兰陵”。

常州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皇帝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废郡治,以州统县。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将原设于常熟县的常州府,移至常州。

常州地名与重大历史事件【精品文档-doc】

常州地名与重大历史事件【精品文档-doc】

常州地名与重大历史事件延陵路是现今常州最宽阔、最通畅的东西干线。

它的命名是1987年通过有奖征名活动而择定的。

延陵,作为常历史上的第一个名称,具有永久的纪念意义。

那是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其弟季札于延陵,从此常州就有了第一个地名。

以延陵命名,是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的。

王守沿、临川里、古村三处地名,都来源于常州人民英勇的抗元史实。

南宋德 元年(1275年),元兵大举南侵,元军统帅左丞相伯颜率20万兵丁围攻常州,而守城的只有2万多没有作战经验的义军和数千宋军。

这座被伯颜讥称为"纸城"的孤城人民,忍饥挨饿,浴血奋战,坚守达半年之久,终因寡不敌众,粮尽城破。

守军大部战死。

都统王安节在战斗中阵亡于西水关附近,遗体埋葬于此,时人哀亡,名其地名为王守沿,以示纪念。

后来,他的四世孙王伯 (明正统年间举人)与弟来常守墓,住县衙前,死后附葬在王安节墓旁。

因王安节、王伯 均为江西临川人,故后人将王伯 与其弟住处称为临川里。

古村又名十八家村,元军攻破常州城后,愤恨常州人民宁死不屈,坚持抗元斗争,使元军三易主帅、遭受重大损伤,元军因此烧杀抢掠,屠杀人民。

据传,全城仅有7人逃出,幸免于死,后这些幸存者聚居于此,仅18户,故称十八家村,又名古村,意为劫后仅存之古老村庄。

后来,民族英雄文天祥战败,被押送北上,途经常州时,作《常州》诗,有"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壮甚睢阳守,冤哉马邑屠"之句,他在这首诗的序中说:"常州古睢阳都也,北兵愤其坚守,杀戳无遗种,死者皆忠义之鬼,哀哉!"表达了他对常州人民的崇敬和对元兵屠城暴行的义愤。

西瀛里之名,缘于明代大将汤和驻兵于此,称为西营。

后因经常失火,认为"营"字头上有两把火。

故改"营"为"瀛",瀛字旁有水以克火之意。

常州的坊名与科举中国历史上推行的科举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取人才、举贤任能,巩固统治起过很大作用。

沧海桑田的见证者常州的历史变迁

沧海桑田的见证者常州的历史变迁

沧海桑田的见证者常州的历史变迁沧海桑田的见证者——常州的历史变迁常州,位于江苏省中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自古以来,它就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常州见证了无数次沧海桑田的变迁,凝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常州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当时,这片土地上已经有人类的痕迹。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常州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的一处繁荣之地。

公元前333年,常州成为吴国的一部分,开始了长期的发展。

常州曾是南京的下辖县,唐朝时又曾经是苏州府的下辖县。

直到元代,常州才独立成为一座州城,迈入了历史的新纪元。

这个时期,常州成为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对周边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

明代,常州进一步发展繁荣。

清朝时期,常州成为江苏八大经济重镇之一,经济水平和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名人,他们的作品影响了整个江南地区。

尤为著名的是文学家纳兰性德、书法家徐渭等。

然而,近现代的常州经历了许多历史的变迁和战争的磨难。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许多外国势力涌入常州,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随后,太平天国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战乱让常州一再遭受破坏,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过解放战争,常州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1949年10月19日,常州解放,成为江苏省省辖市。

新中国成立后,常州人民抓住时机,积极开展重建工作,使城市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常州逐渐崭露头角。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常州开始引进外资,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至今,常州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拥有了很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常州的历史遗迹得到了妥善地保护和传承。

古城墙、古街巷、古建筑等都保存完好,成为人们观赏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同时,常州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使常州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

常州历史文化介绍课件

常州历史文化介绍课件

详细描述
常州园林是中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一,其特点是小中见大、布局精巧、意境深远 。常州著名的园林有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等,这些园林以水景为主,辅以假山 、花木和亭台,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氛围。
常州自然风光
总结词
山水相依,景色秀美
详细描述
常州的自然风光秀美,山水相依,给人以宁静之美。常州著名的自然景观有天目湖、太湖和西太湖等,这些地方 不仅有清澈的湖水、连绵的山峦和茂密的森林,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
常州历史文化介绍
目录Biblioteka • 常州历史概述 • 常州文化特色 • 常州古迹与旅游景点 • 常州现代发展与城市风貌 • 常州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常州历史概述
常州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
常州为吴国领土,后越国攻占。
战国时期
楚国灭越,常州属楚国。
秦汉时期
秦统一中国,常州属会稽郡。汉代设毗陵县,常 州属之。
常州历史沿革
常州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规划理念
常州的城市规划注重生态 优先、以人为本,强调城 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常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提升城市的交通、环 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品 质。
城市景观建设
常州注重城市景观建设, 通过绿化、美化、亮化等 措施,打造具有特色的城 市风貌。
常州教育科技发展
大群众喜爱。
常州工艺美术
常州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精 湛。其中,常州梳篦、常州刺绣 、常州剪纸等工艺品以其独特的 风格和精湛的技艺享誉海内外。
常州地方风俗
常州传统节日
常州民间音乐
常州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 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 的习俗和活动,如舞龙舞狮、赛龙舟 、赏月等。

常州历史文化介绍

常州历史文化介绍
常州历史 文化介绍
常州历史概况
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 化古城,底蕴深厚。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 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别名龙城,系春秋时期吴 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代置县。城名多 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 陵、尝州、武进等。“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 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 、清称“府”,均有辖县。1953年1月常州市定 为省辖市。
常州历史文化遗产——淹城
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心城区湖塘镇大坝 行政村,占地一千亩,考古确认为春秋时期所筑。淹城古称 “奄”国,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余年的历史,学界 较权威的说法为古奄国是由山东曲阜一支殷商后裔来此建立, 后水源充分,地方县志改为“淹” 。
淹城是我国目前春秋晚期城池遗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 座古城遗址。从里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 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这种筑城形制在中国的城 市建筑史上,可谓举世无双、绝无仅有。因为当时的城,大 多为一城一河,少数是两城一河或两城两河,而三城三河, 在国内仅此一家。பைடு நூலகம்城,呈方形,周长500米;内城,呈方 形,周长1500米;外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2500米。 另外,淹城外城河的外侧还有一道外城廓,周长3500米。 淹城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
常州西瀛门城墙
西瀛门明城墙景色
常州梳篦
梳篦,又称栉,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是 江苏省常州市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古 代汉族妇女常把精美的蓖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汉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 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 兽骨等。 制篦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始祖是陈七子,常 州篦梳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 1600多年的历史。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 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篦箕和木梳从原料 到成品,分别需经过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 常州梳篦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单位为常州梳篦厂。

常州历史研究报告500字

常州历史研究报告500字

常州历史研究报告500字
常州位于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本报告将从常州的早期历史、文化传承以及对现代社会的贡献等方面进行研究。

常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被称为晋阳城。

在五代十国时期,常州成为吴越国的重要城市。

在宋代,常州发展成为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成为了苏州和扬州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

明清时期,常州成为江苏的重要军事和政治中心。

在抗日战争期间,常州成为中国抗日的重要据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常州的文化传承也十分丰富。

常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常州的文化受到了南京、苏州和上海等地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常州文化。

常州以文人墨客闻名,有许多历史名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

常州的庙宇和园林也是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如天目山和洪家园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常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常州还对现代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常州是其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常州投资环境优越,得到了众多企业家和投资者的青睐。

常州的经济腾飞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丰富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同时,常州还在科技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并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常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对现代社会的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常州的
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常州的优秀文化,为常州的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

常州历史

常州历史

常州历史沿革延陵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

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

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毗陵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

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

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

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

晋陵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年)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

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

常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

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

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武进市晋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阳)、丹徒东部地区置武进县。

嗣后各朝时有置废分合,改称过兰陵、永定,并入过曲阿、晋陵,析置过阳湖。

1912年,民国成立,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

常州市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乡分别建立常州市和武进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的历史地理沿革
人文学院历史0811 0820501114 周婷
[摘要]:从周朝开始,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变化,常州这块土地的名字从延陵邑开始不断变迁,直到建国之后确定为常州;它的境域也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改变。

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经历了各朝各代文化雅客的不断书写,最后写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遗迹。

[关键字]:常州;沿革;历史地理
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

早在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此地就建邑立邦,始称延陵。

此后,常州地名几经改变,境域也产生了较大的变迁,原辖境域今有划入他市县者,本属他境者,今又划归市辖。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上海、省会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
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毗陵。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改置毗陵郡。

自此,常州历朝均为郡、州、路、府治所,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

于1949年设市。

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以及两个新区,新北高新区和武进高新区。

常州,周称延陵邑,秦置延陵县,汉为毗陵郡,晋改晋陵郡,隋曰常州,历来为府治所在。

在东晋以及南朝时期常州分别置南兰陵郡、南东莞郡、南东海郡、南琅琊等郡,留下当时中原移民于此的历史痕迹。

元称常州路,明初为常春府,不久复称常州府。

为避明光宗朱常洛讳,常州府一度改为尝州府。

至清常州府乃领武进、阳湖、无锡、金匮、江阴、宜兴、荆溪、靖江八县。

民国时期废常州府存武进县,1949 年共和国成立,常州为江苏省辖市。

常州地名的历史沿革大概课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延陵。

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

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
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

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第二阶段:毗陵。

到西汉高祖时期,延陵改为毗陵。

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

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

第三阶段:晋陵。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年)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

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

第四阶段:常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

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

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第五阶段:武进。

晋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阳)、丹徒东部地区置武进县。

嗣后各朝时有置废分合,改称过兰陵、永定,并入过曲阿、晋陵,析置过阳湖。

1912年,民国成立,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

第六阶段: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乡分别建立常州市和武进县。

1953年,常州市为省辖市。

1958年8月,镇江专区改名为常州专区,专区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

原由省直辖的常州、镇江2市划归常州专区领导。

1959年9月,常州专区改名镇江专区,专区由常州市迁驻镇江市。

1962年,常州市复改为省辖市。

1983年3月,原镇江地区被撤销,其所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划入常州市管辖。

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立溧阳市、金坛市、武进市,仍由常州市管辖。

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

随着时间的推
移,一些发生在常州历史上的、曾经轰动一时的事件,除了在一些历史史料典籍中有所记载、或在民间口头传承外,作为最具有直接纪念意义的,最能直接地保存和反映常州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的,能流传至今的、最直观的,就是常州的地名。

而常州的地名从延陵、毗陵、晋陵演变到武进,最后确定常州这一地名,是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变和地理区域的改革而随之变化,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变迁,是研究常州历史地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除了可以从常州地名的演变和境域的变化来研究本地的历史地理沿革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该地所特有的文化遗产来感受当地的文化。

武进县南湖塘镇西三公里处的淹城是江南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垣遗址。

我们首先从古代文献中寻找淹城的出处:《极目江苏》一书中印入此古城的鸟瞰照片。

三层土城,植被葱笼,有似翡翠盘中安放着三支玉镯。

淹城的最早历史文字记载是东汉袁康《越绝书—吴地传》:“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

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

”北宋《太平寰宇记》云:“常州府春秋时为吴国内地。

”《史记》云:“吴公子季扎所据,是为延陵之邑。

”吴为越所灭复属越,到战国时越为楚所灭复属楚,故《越绝书》谓之“淹君城”。

清代《读史方舆纪要》云:“淹城,在(常州)府东南二十里,其城三重,壕垫深宽,周广十五里。

”除此之外,常武地区的一些地方志亦有零星的记载,如宋《咸淳毗陵志》云:“淹城在阳湖延政乡”等。

其次,我们从淹城的三城三河形制来进一步了解此地。

淹城被里外三道河流围环。

从里向外,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

这种建筑形制,在我国的古城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大部分古城池都一城一河,少数是两城一河或两城两河。

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正好和《孟子》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记载相吻。

可以说,淹城体现的是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块土地上已经了有了人类文明的踪迹。

而能体现常州悠久历史的另一个重要文化遗产当属茅山了。

茅山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

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茅山道教源远流长,相传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时代人展上公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今茅山玉晨村);先秦时,有燕
国人郭四朝修炼于玉晨观;秦时,李明真人修炼于古炼丹院(今乾元观);东晋时期,茅山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炼,并著书立说;东晋兴宁二年(364年),杨羲、许谧、许制作了《上清大洞真经》,在茅山创立了别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隐居茅山40余年,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传承者。

茅山因山区地势险要,西邻南京,北濒长江,东至淞沪,南下浙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8年6月,陈毅、粟裕、张鼎丞率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一、二支队和先遣支队进入茅山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茅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传承了吴文化的精华。

从淹城遗址和茅山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常州这块土地的历史沿革。

我们不仅可以从一个地方的地名和境域的变化来知晓该地历史地理的沿革,同样的我们可以从该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来明晰它的变化。

从周朝开始,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变化,常州这块土地的名字从延陵邑开始不断变迁,直到建国之后确定为常州;它的境域也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改变。

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经历了各朝各代文化雅客的不断书写,最后写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遗迹。

参考文献:
[1]常州市志[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葛剑雄.谈常州历史文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6):83- 84.
[3]虞建安臧秀娟.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J].江苏地方志,2008(5):51-53
[4]范炎培.常州地名语源探析[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10(3):54-58
[5]谢忱.三国时期的常州[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7):69-72
[6]徐恭时.常州史料小考[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2):22-25
[7]常州地方志办公室.试论常州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和缘由[J].江南论坛,2001(6):44-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