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财政困难的原因

合集下载

县城的财政困难成因解析

县城的财政困难成因解析

县城的财政困难成因解析一、宁波市南三县财政发展现状奉化、宁海、象山地处宁波市南部沿海(下称南三县),现有土地面积4305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6%,现有人口159.0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南三县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591075万元,到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8725元,年均递增3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651元。

在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财政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收支规模明显扩大。

从收入方面看,南三县财政总收入从1993年的42331万元增长到1996年的68759万元,平均每年增长17.6%,财政实力有T 较大的增强。

从支出方面看,南三县的财政总支出从1993年的33112万元扩大到1996年的54589万元,年均增长17.7%,绝对额增加21487万元。

应该说,南三县近年来财政发展还是比较快的,财政收支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但财政困难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而且与市域范围内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时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迅速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尽管全大市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南三县1996年比1993年下滑幅度达30.2%,比全市下滑幅度高出22.9个百分点,(二)时政收支规模占全市的份颇呈逐年下降趋势,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北三县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与全市所占份额相比较:1996年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比1993年下降了4.6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占全市比重比1993年下降了6.4个百分点。

同北三县相比较,1996年南三县财政收入规模仅为北三县的41.25%,财政支出规模仅为北三县的58.3%,比1993年分别下降了17.5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

(三)县乡级财政困难状况继续加剧,县级财政今年可能不同程度地出现赤字,乡镇财政赤字面和赤字数领将进一步扩大。

奉化市与宁海县19%年已发生赤字,赤字金额分别为240万元和151万元。

缓解县级财政困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缓解县级财政困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缓解县级财政困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1. 引言1.1 县级财政困境现状县级财政困境是指县级政府面临的财政收入不足、支出过大、债务压力加剧等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县级财政存在着严重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县级财政收入来源单一。

大部分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转移支付和地方税收,而这两者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容易出现波动性较大的情况,导致县级财政收入不稳定。

县级财政支出压力增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县级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事务支出,如教育、医疗、环保等,但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导致财政支出难以满足需求。

县级政府举债规模扩大。

为弥补财政收入不足和支出过大的缺口,许多县级政府通过举债来进行财政补充,但长期以来由于债务管理不当,导致债务规模越来越大,财政风险不断上升。

县级财政困境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缓解和改善。

1.2 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县域经济是地方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县级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不仅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县域经济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状况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繁荣和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对整体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的发展还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加强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缓解县级财政困境的必要性缓解县级财政困境的必要性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县级财政作为地方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长期稳定运行和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当前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当前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当前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县乡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县域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整个国家财政收支具有举足轻重的。

县乡财政能否走出困境,关系到国家财政的振兴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关系到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关系到小康能否如期实现。

因此,直面县乡财政难题,积极探讨解决对策,促进财政工作良性发展刻不容缓。

一、县乡财政困难现状(一)县乡经济总量小。

许多县乡经济缺少充满活力的、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民营经济比重低,经济增长缓慢,经济总量小。

区域经济结构还未从根本上得到合理调整,主要依赖农业经济的县域二元结构尚未改变,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缺少支柱产业,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慢。

近年来,我县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先后培育了食用菌、电线电缆、板材加工等支柱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由1996年的58.3% 、20.7% 、21.0% 调整为31.8% 、41.7%、26.5,但仍然没有改变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财政总体实力弱。

一是财政收入总量小。

县乡经济总量小从根本上决定了财政收入总量必然小,同时由于经济效益低下,增长速度慢,使财政收入增长空间狭窄,人均水平低。

特别是随着农业税税率降点政策的落实,近年内县级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不会有大的增长。

二是从财政收入结构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县乡财政收入结构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大,来自工业及第三产业的比重小,来自的税收过低,而其他收入所占的比重过大,财政收入的质量不高。

如我县2003年的县级地方财政收入中,来自农业四税的收入占61%,来自企业的收入占28%,其他收入仅占11%.(三)政策性减收明显。

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的一些减免税政策,对县级财政产生了很大影响。

主要有2004年起省财政对体制下划的省级收入以2003年为基数全额上解,同时对工商税中的主要税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税按照超收部分的20%划为省级收入;提高国税起征点;取消降低烟叶特产税外的农业特产税;推进税费改革等,使县级财政直接、间接获取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性资金大为减少。

关于县级财政困境出路的对策思考

关于县级财政困境出路的对策思考

关于县级财政困境出路的对策思考对于县级财政的困难问题,试图按现象-原因-解决的逻辑顺序,层层推进,由表及里的阐释县级财政困难的原因,并通过框架外和框架内的解决方案分解,给出短期和长期的政策路径。

标签:县级财政;财政收支困难1 县级财政的地位和作用“郡县治,天下治”,县级政府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和最稳定的政府级次,它在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县级财政作为具有财政运行能力的最低的政府级次,综合反映了各种的收支矛盾、体制矛盾、条块矛盾和经济运行问题,有地方财政运行的“晴雨表”之称。

2 当前县级财政所遭遇的风险和困难然而,现实情况是,县级财政危机重重,具体表现在:(1)收支失衡,财政收支缺口大。

收入方面,县域经济主要是由乡镇企业所代表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所组成。

但进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广大乡镇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的劣势愈发显现,在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夹击下竞争乏力,效益低下;农业经济自身固有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只能在一个低水平。

县级财政财源受到限制,收入水平较低。

支出方面,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贯穿着“资金向上流动,事权向下流动”的宗旨,因此,县级财政承担了太多诸如医疗保健支出、兴修水利支出、公路建设支出之类本该由中央或省级财政负担的财政支出。

收入与支出的不对等导致财政收支缺口越来越大。

(2)债务缠身,风险不可回避。

《预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不列赤字,但事实上地方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欠债多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2030个县域单位中,共有赤字县706个,财政补贴县914个,两者合计1620个,占总数的近八成。

此外一些县虽然账面上没有赤字,却存在着巨大的隐性赤字(以当年应付未付的各种支出拖欠,或以负债、寅吃卯粮等形式存在的赤字)。

(3)机构运转艰难。

“建设”资金“吃饭”用。

大多数地区的财力只够发工资和维持一般运转,县级财政停留在“吃饭”水平上,公共事业建设资金甚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县财政存在的问题

县财政存在的问题

县财政存在的问题一、财政收入不稳定在现今县级财政中,财政收入的不稳定性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波动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导致县级财政收入难以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一些县级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产业和资源型产业,其税收基础较为薄弱,也会造成财政收入不稳定。

二、财政支出过于倾斜在县级财政支出中,往往存在过度倾斜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支出占据了较大比例,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则相对投入不足。

这种支出结构的失衡可能会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预算管理不规范县级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化问题。

首先,在预算编制中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定额拨款和项目审批中可能存在着主观与随意。

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资金申请审批过程繁琐、监督不力等问题。

这些都会导致财政资源的浪费和利用效率的降低。

四、债务风险隐患一些县级财政面临着债务风险的隐患。

在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以及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中,可能出现了过度负债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如果经济增速放缓或税收收入下降,就容易造成债务无法偿还的风险。

五、财政监管不到位在县级财政管理中,监管机制不完善也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监管力度不够强大、内部控制机制松散等问题都可能导致财政资源的滥用和挥霍。

此外,在反腐败工作方面,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吃拿卡要等违规行为,也对县级财政产生了一定影响。

六、创新能力不足县级财政应积极推动改革和创新发展,但很多地方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缺乏前瞻性战略规划和科学决策,以及对新技术和新业态的适应能力不足,都制约了县级财政的发展和改革步伐。

这样就会导致财政效益的提升缓慢,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在解决财政收入不稳定问题上,县级财政部门可以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支持,推动经济发展多元化,以增加税收来源。

此外,在税收征收环节要加强监管力度,防止偷漏税行为的存在。

最新 县域财政监督的困难及建议-精品

最新 县域财政监督的困难及建议-精品

县域财政监督的困难及建议一、目前县级财政监督存在的难点及问题(一)思想认识还不到位财政监督工作是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建立覆盖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为完善财政管理、深化财政改革提出政策建议,为严格预算分配、保障政策执行、加强增收节支、维护财经秩序发挥重要作用的一项工作。

但目前县级财政监督的精力,大部分放在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检查任务、实施本年度计划检查的内容和迎接省、市临时安排的专项检查工作上。

(二)机制建设还不健全县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脱节的现象比较突出,财政监督往往在财政管理后期才介入,对财政管理前期筹备、中期执行的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使财政监督参与财政预算管理和执行的监督力度不够。

对财政监督缺乏长远打算,工作模式和方法单一的结果就是使财政监督陷入被动境地。

(三)监督手段比较落后随着各行各业电算化系统的覆盖面逐渐扩大,相比之下财政监督检查的信息化水平偏低。

一方面是对不同系列的财务操作平台比较陌生,检查中仍以翻阅纸质账、簿为主,经常出现科目打印不全和缺张少页的情况,影响检查质量和检查准确性;另一方面是缺乏专用的财政监督软件,财政监督效率亟待提高。

(四)监督队伍还需加强一方面是人员配备不够,以某县为例,编委定编人数为七人,实际在岗人员只有四人,其中两名还是不在编的上挂学习人员,人员问题直接影响了监督工作的开展。

年初,财政监督局在制定全年检查计划时,已经将检查计划排的满满的,这其中有本单位牵头的专项检查,还有配合其它业务股室联合实施的检查计划,人手不足问题显得很突出。

另一方面是培训机制不完善,县级财政监督干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不一。

(五)横向协调机制不畅财政监督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

一方面是各业务机构在履行相应监督职责时,专职监督机构在整个监督工作中的牵头和协调作用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与审计、纪检监察、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

二、加强县级财政监督的对策(一)牢固树立大监督的思想克服为检查而检查、为应付监督而监督的小地域思维,建立纵观大局、服务大局、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财政监督格局。

县级财政困境及解困对策

县级财政困境及解困对策

式还包括公司回购、管理层收购以及产业并购等等。被投 公司与投资者应提前协商,规划合适的退出方式和时间 节点,既保护双方的权利,又降低公司经营风险,促进公 司长远发展。
4.寻求第三方中介机构帮助 私募股权融资的关键在于双方对信息全面客观的掌 握、分析与共享,中介机构可以为双方搭建一座桥梁,通 畅沟通渠道,改善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力促成双方 交易,既降低投资者寻找项目所需的成本,也能降低募资 公司的交易成本。此外,中介机构拥有经验丰富的专家, 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的融资方案、股权架 构等咨询服务,降低公司股权融资风险。随着国内中小企 业融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服务于私募股权融资市场的中 介服务机构逐步兴起,专业能力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越来 越多的募资公司也开始寻求中介机构的介入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东,陈瑞玲.中小企业私募股权融资的对策探讨[J].浙江 金融,2010,(3).
[2]何飞.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会计师, 2013,(9).
[3]魏宇静,谷秀娟.中小企业引进创业投资的融资策略研究 [J].改革探索,2015,(1).
(作者单位:广州逗号智能零售有限公司)
县级财政困境及解困对策
袁春波
摘要:财政水平———从国家层面来说,是提升国家实力与国际上经济沟通的能力体现。县级财政的发展状态则体 现了该地区 GDP 水平,其重要性在于体现社会底层人民水平。县级政府在财政管理制度上的老旧化,使很多县级人民政 府在财政上陷入困境。本文从分析原因入手,旨在寻求解困对策。
2.上级政府国家财政专项资金过剩 当前,以法制为指引,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在国家财 政资金的使用上,监督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对于某一待定 项目的国家财政资金只可以专项专用,这显然是一柄双 刃剑,虽然在严格监控操作人员方面成效显著,但结果是 由于各类专项资金所占百分比太多,所致财政资金运行

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及对策一、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1.体制性问题:县级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成因是体制性问题。

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设计上存在一些缺陷,县级财政在收入和支出方面都受到限制。

一方面,县级财政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收入,但这种支付方式不灵活,往往不足以满足县级财政的需求。

另一方面,县级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对其他项目的支出较为有限,导致县级财政无法有效投资和创收,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难。

2.经济发展不平衡:县级财政困难的另一个成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县级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相对较低。

这些地方面临的财政困难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上。

3.财政管理水平不到位:县级财政困难的另一个成因是财政管理水平不到位。

一些县级地区在财政管理上存在问题,包括财政预算管理、资金流转管理、项目审批管理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也增加了县级财政的困难。

二、对策1.财政体制:财政体制是解决县级财政困难的关键。

首先,加大对县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

同时,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和结构,确保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其次,加大对县级财政自主权的赋予,允许县级财政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财政收入和支出。

2.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是改善县级财政困难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增加经济增长点,扩大财政收入。

同时,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3.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是解决县级财政困难的关键。

加强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改善资金流转管理,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和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加强项目审批管理,确保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避免出现决策失误。

4.探索多元化财政筹资模式:县级财政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财政筹资模式,通过发行地方债券、吸引外资等方式来增加财政收入。

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11 经济发展滞后 , . 财政收入增 长缓慢
县级财政 困难 求有法 定的增长 比例 , 致使 县财政缺 口越来越 大。三是
的根本原 因是 经济发 展滞后 。具体讲 , 一是 自然条件差 , 差, 工业 经济基础薄弱 , 民营企业发展 缓慢 , 约 了第二 制 产业 的发展 ; 三是交通不 发达 , 信息不 灵通 , 小城 镇建设
互动远未形成 , 财政的公共职能 和反作用 于经济 的职能 远不能得 到满 足 。如何破 解县 乡财 政走 出困境 这一 难 1 县级财政 支 出管理软化 , . 4 财力缺 口越 来越 大 一是
机构臃 肿 、 财政供养人员快速增加 。 尽管严格控制编制 , 专毕业生就业 、 复退 军人安置等政 策性增加人 员将继续 加 大县 区财力 缺 口的重要因素 。 如近年来 的几次调整工 资; 育、 教 科技 、 林业 、 水利 、 合治理 、 综 信访 、 宣传 等都 要
1 县 乡财 力增 长缺 乏稳定 来源 . 3 一是财 力增 长受制
业产 业化进 程 , 提高县 域产 业集 聚度 , 引导农 民向非农
产业 和城镇转移 。四是 实施 工业强 县战略 , 突出工业在
约。分税制 后 , 值税 收人 大头上 划 中央 , 增 返还 比例较 县域 经济 中的 主体地位 , 以信息 化带动 工业 化 , 以工业
题, 不仅是摆在 我们 财政工作者 面前的一项 紧迫工作 任 进行 了机构改革 , 县 乡机构人 员很难 裁减 , 但 而且 大 中 务, 更是一项重要 的政 治任务 。因为县乡财政 能否走 出
关系到国家财 政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
1 县级 财政 困难的成 因
困境 ,既关系到全县经 济跨 越式发展 能否如期 实现 , 又 存 在。二是 中央不 断出台的一些政 策性增支 因素 , 也是

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划 分下 级政 府 财权 。 因此 , 许 多 问 题 也 由该 体 制 引 起 。 第一 , 较 多 的上级 集 中 , 共 享税 涵 盖 的范 围扩大 , 并 无 固 定 收入 向县 级 提 供 , 同时 , 上 级 财 政 由要 提 取 下 级 财 政 的 增 量 收 入 。第 二 , 责任 下推 , 支 出 下 移 。虽 然 调 整
归 属却 没有 被 有效 的解 决 , 特 别 在 县 乡 财 政 需 求 和 事 足 轻 重 和 影 响 全 局 作 用 的 兴 县 项 目 。 提高第 二产 业在 权 的差 异性 , 出 现 承 担 的 支 出责 任 与 所 拥 有 财 力 间 的 国 内生 产 总 值 中 的 比重 。 立 足 县 乡 实 际 情 况 , 引进企 差异 , 上 级 责 任 交 由县 乡 政 府 负 责 , 比如在 社会 保 障 、 业 人驻 , 结 合 地 区区位 与资 源优 势 , 大力 吸 引人才 、 技
弄虚 作假 先征 后返 、 税收 优惠 政策 的违 法 出台 、 买 连片 构建 , 调 整农 业结 构 缓慢 , 无 中重 点农 业 巨头 。 第 转 、 拉 税 情 况 常 见 。从 当 前 县 乡 财 政 支 出 与 规 模 程 度 二, 大 型 工 业 落 户 困难 , 较 多的为 高能耗 、 高污染 企业 , 税、 确保 工 资性 支 出 、 正常运 转 县乡机 构 , 并 无 较 大 收益 小 。 新 上企 业 、 改制 企业 改革 步伐 迟缓 , 还没 有见 分 析 , 苦 难 。 但 由于 粗 放 的 预 算 管 理 造 成 职 员 难 以 按 时领受 到成 效 。 最 后 是 第 三 产 业 服 务 行 业 还 处 于 零 发 展 的 阶 段, 不 能 为经 济发 展提 供配 套 的服务 。

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及对策作者:暂无来源:《经营者》 2017年第6期摘要县级财政是国家财政的基础,其能否走出困境,关系到国家财政的振兴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一些县,特别是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县级财政运行出现了较大困难。

本文分析了县级财政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其成因,并提出了解决县级财政困难的六个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级财政困难成因对策建议一、当前县级财政面临的主要困难(一)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金融风险加大县级财政负债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向外国政府和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借款,主要用于造林、卫生接防和改水等项目,还款能力低;二是国债转贷金还款债务和专项资金配套所形成的债务;三是财政周转金还款债务和预算调度资金欠款;四是基层金融治理整顿过程中所发生的清兑债务,包括兑付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兑付供销合作社社员股金和兑付城市信用社存款等。

县级政府的债务大多是向银行举债的,银行的钱除了自身资金外,主要是企业、居民的存款。

如此下去,不仅县级政府的财政不堪重负,十分危险,而且可能形成银行呆账、坏账,对这种潜在金融风险必须特别予以高度重视。

(二)县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刚性支出无法保障从县级财政收入状况来看,除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基础和沿海地区,我国多数县内的工业企业数量少,企业活力不够,效益不佳,大面积亏损,导致工商税收大幅度下滑,县级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地方税收收入和行政规费收入,财政收入来源少而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高质量的财源,财政收入增长缓慢。

目前,在县级收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却在逐年增加,财政担负支出责任无限扩大。

主要表现在财政承担的法定支出负担在加重,各项法定支出都要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这种支出的定比增长与县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常常形成巨大的反差。

(三)县级财政多维持在“吃饭”的水平上,用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等“办事”的财力非常有限,欠账很多一是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和投入欠账较多,二是发展城乡文化事业投入偏少,三是支农支出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四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欠账过多。

县级财政运行难点情况汇报

县级财政运行难点情况汇报

县级财政运行难点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县财政运行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财政收入不稳定。

由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税收和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和资源型产业,受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较大,导致财政收入难以稳定增长。

其次,财政支出压力较大。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加,财政支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环保治理等方面,而财政收入增速跟不上支出增速,导致财政支出压力较大。

再次,财政体制改革任务繁重。

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县也面临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任务,包括预算管理、财政监督、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这对县级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最后,财政风险防范工作亟待加强。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包括债务风险、资金使用风险、财政资产安全风险等,需要加强风险防范和管控工作。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加强财政收入稳定性。

通过拓展税收渠道,优化税收结构,积极开展减税降费政策,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财政支出合理、有效。

三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步伐。

积极响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政策,加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财政监督等方面的改革工作,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财政风险防范工作。

建立健全财政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债务风险、资金使用风险、财政资产安全风险等方面的监测和防范,确保财政安全稳定。

综上所述,我县财政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容忽视,但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克服这些困难,通过不懈努力,推动我县财政工作迈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自18年国家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的县级财政经济实力已得到了明显好转,社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县市由于体制的原因,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因此,笔者就当前XX县财政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并对如何走出困境提出建议及对策。

一、制约财政发展的主要因素(一)财政总体实力弱。

由于现行财政体制存在财力层层向上集中的机制,地方税收体系不完善,地方税中缺乏稳定且有规模的税种,税收管理权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增减财政收入的自*很小,县级财政的总体实力较弱,可用财力较少,形成了相对数大、绝对数小的状况。

18年XX县共实现财政总收入281869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61018万元,而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06357万元,形成了典型的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作贡献的不良局面;人均财力十分有限,仅为635.6元。

加之近年来支柱财源转移,后续财源不济,乡镇财政自给力差,全县21个乡镇没有一个能自给。

(二)财政增收乏力。

全县财源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来自“两烟”的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左右,但由于“两烟”受上级政策调控因素的影响,自我发展空间有限;采矿业大部分还处于原矿和初级产品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担起经济发展的重任。

县内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农产品自给率高,农产品转化附加值小,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还未形成财源“气候”,而且受国家政策影响明显,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逐年下降。

第三产业刚起步,产生的税额有限,由于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招商引资难度大,真正能在近期增加财政收入的项目不多,从全县整体来看,没有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支撑财政收入;加之由于受电力体制改革、驰宏公司核算地搬迁、以礼河电厂受库容等因素的影响,财政增收十分困难。

(三)收入质量不高。

从税源结构上看,非税收入绝对数过大,比重过高,达17.5%。

县财政困难的成因和对策

县财政困难的成因和对策

县财政困难的成因和对策一、成因分析1.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发展不稳定导致县财政收入减少。

由于经济形势不佳,企业利润下降,税收收入减少,使县财政收入面临较大压力。

2.资源匮乏:部分县地理位置偏远,资源有限,缺乏有效的经济支撑。

由于资源匮乏,县财政无法依靠资源开发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3.重资产投入:部分县政府过于注重重资产投资,造成财政负担过重。

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使得财政资源投入过多,导致财政负担加重。

4.不合理的财政支出:部分县政府对财政支出管理不严,存在浪费和不合理的支出现象。

财政支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导致财政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5.财政体制不完善:部分县财政体制存在问题,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的匹配度不高。

县财政部门职责不明确,财政资源分配不公平,导致财政困难的出现。

二、对策建议针对县财政困难的成因,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解决问题: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和监督,避免浪费和不合理支出。

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提高采购效率,节约财政资金。

4.建立健全财政体制:完善县财政体制,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明确财政部门的职责,优化财政资源的配置和分配机制,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

5.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县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监督。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透明度,确保财政资源的合理和有效使用。

6.深化创新:推动财政体制,加强财政分权,提升县财政自主权。

鼓励县政府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资源,减轻财政压力。

7.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财政支持力度,提供适当的财政补助,帮助县财政渡过困难时期。

总之,解决县财政困难需要全面分析其成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只有通过积极的和创新,优化财政收入和支出,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完善财政体制,才能有效解决县财政困难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国县乡财政困难问题探究

我国县乡财政困难问题探究

我国县乡财政困难问题探究摘要:本文首先展示了我国县乡财政存在的财政收入来源有限、管理体制不合理、缺乏有效管理、防范债务风险能力不强、财政干部队伍不适应现代财政制度改革和财政管理的要求等现状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县乡财政财政管理体制解决措施一、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现实状况(一)地方财政收入来源有限一般情况下,上级省市在制定指标来进行目标责任考核时,通常无法全面地考虑到下级辖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一般是已前期发展情况为基数,规定一个增长率作为下属辖区的收入任务目标,然后一级级向下传递,进而使得地方财政收入的基数逐年提高。

下属辖区在执行上述任务目标时,因为纳税主体的来源是有限的,无法实现税务增收,引起税务增收任务无处征收,无法落实的情况。

因此,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税务收入任务,下属辖区只能够通过向违规组织一次性征收非税收入的方式形成虚列收入,如此往复,经年累月,下属辖区形成了收入基数不断增长,任务目标年年增长的恶性棘轮效应。

并且在财政部门进行上下级结算额时候,表面上看去财力充足,实际在剔除掉与虚列收入相关的虚列支出后,却形成了巨大的收支缺口,从而使得一些列支的预算无法正常实现,进而严重影响了下属辖区经济稳定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不够合理首先,分税制并不能够实现按照各个级别的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基本职能来进行整体的谋划和财力分配;其次,分税制的行政管理通常是“下管一集”,下级政府体制的确定以及下级政府财政权利的划分都是由上一级政府来确定的。

由此也会引起许多的体制问题。

一是,上级较为集中,共享税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无法源源不断地向县级提供固定收入,与此同时,上级政府需要从下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量中提取收入。

二是,责任下推,支出下移。

尽管当前的财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调整与改革,但是,存在于政府之间的事权归属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在存在县乡财政需求与事权的差异性的基础上,产生了政府所承担的支出责任与其所拥有的财力间的差异,例如社会保障以及农业与教育等方面的责任上级交友县乡政府负责。

我国乡县财政困难及对策研究

我国乡县财政困难及对策研究

我国乡县财政困难及对策研究摘要:近几年,我国的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乡县财政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乡县的财政困难问题,乡县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乡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因此,面对目前我国乡县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产生这些困难的原因以及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对策,帮助乡县财政摆脱困境刻不容缓。

关键词:乡县财政困难;原因;解决对策一我国乡县财政困难现状(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县共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更是农民增加收入的必要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的总量不足,就以我的家乡祁阳县为例,大部分的老人居住在农村,以前农村的耕地还有人耕种,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大都在外打拼,而老人也可安心颐养天年,农村的耕地基本荒废,有效的耕地越来越少,且农村的通话,通电,通车等基础设施状况也堪忧;农村基础设施结构失衡,农村的基础设施基本都比较低档,高档的软件设施很少,而远一些村落几乎不通车;农村基础设施老化严重,中小学都是小而破旧,且数量也少,大部分的农业基础设施是上世纪60和70年代所建,大多都十分陈旧,有的甚至已经失去利用价值,而近年来开垦的农田基本无人耕种,并且没有田间配套设施,基础设施的老化问题比较严重。

(二)乡县经济总量小。

县乡经济总量小。

目前许多县乡经济缺少充满活力的、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民营经济比重低,经济增长缓慢,经济总量小。

区域经济结构还未从根本上得到合理调整,主要依赖农业经济的县域二元结构尚未改变,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缺少工业支柱产业,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慢。

随着我国的发展,社会医保和农村补贴的范围逐渐扩大,带给全国各地乡县政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由于各种社保以及乡县各机关单位人员的工资都纳入到乡县财政支出当中,这属于必要的支出,这使得政府在降低成本这方面变得非常困难,虽然各地政府想尽办法节约开支,根本问题未得到解决,效果并不理想。

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问题愈加突出,影响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农民群众的利益,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本文试探探究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以及可行的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建议。

一、财政困难的原因1. 经济基础薄弱我国县乡经济不发达,基础薄弱,创造财政收入的条件较差。

县乡政府财政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运转,但由于经济基础不够强大,本地的财政收入和税收都很有限,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2. 财政分配不均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财政分配不均。

一些财政资源被分配到了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得不到应有的分配,造成了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

同时,一些地方在财政分配上也存在不公平的情况,使得一些地方的财政收入远远不如其他地方。

3. 人口老龄化近来我国的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县乡政府也需承担更多的养老和医疗开支,造成了更大的财政压力。

4. 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加大随着县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也越来越高。

这些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建设、教育、安全、环境卫生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然而县乡政府的收入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的投入,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提升。

二、对策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是我国财政发展的基础,财政体制的改革可以促进财政内部资源的再配置和收入的增加。

可以通过扩大财政统筹和财政转移支付范围,提高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出。

同时加快推动税制和税收政策的改革,鼓励促进农村居民增收。

制定现代财政管理制度,完善县乡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效益。

2. 推动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优化财政资源的分配。

我们可以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相互支持,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建立城乡一体化盘活资产的机制,提高利用农村地区的资产收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财政困难映射出现行财政体制存在内在缺陷
如果说县财政普遍困难是“果”,那么,财政体制的缺陷则是“因”。

反思现行财政体制,至少有以下缺陷:
一是财政体制的要素组合处于不确定性状态,尤其是省以下。

财政体制涉及方方面面,但归结起来,主要是三要素:事权、财权、财力,各种不同类型的体制都是这三要素不同的组合而形成的。

所谓事权,简单地说是指一级政府在公共事务和服务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

财权是指一级政府为满足一定的支出需求而筹集财政收入的权力(要注意的是,这是指单一制下的财权,与联邦制下的财权有质的不同),包括税权和费权,形成自筹的财力。

在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下,财权主要与税种划分相关。

财力则是指一级政府可支配的财政收入,包括自筹的和上级转移的。

一般而言,事权、财权、财力三要素达到匹配,才能使一级政府运转正常。

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匹配方式是不同的。

相对于事权,财权和财力都是手段,是为履行特定事权服务的。

但这两个手段之间无必然的连带关系,是彼此独立的,财权与财力之间无匹配关系。

一般地讲,只要财力、或者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即可,不要求三要素一一匹配。

但在现行体制中,事权、财权与财力这体制三要素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具有双重不确定性:其一是各个体制要素不确定,即有什么样的事权、多大财权和多少财力都不确定;其二是体制三要素在各级政府如何组合不确定。

表面看来,各级政府都有一定的事权、财权和财力,但在时间维度上是不断变化的,无法预期。

而无论是哪一个体制要素变化,最终的结果都会体现在减收和增支两个方面。

例如调整工资,全国性的政策一出台,哪怕是迈出一小步,但对县财政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

全国约有4000万财政供养人口,而其中约有74%是由县一级来负担的。

对已经纳入城市体系的县级市和区来说,其负担能力相对较强,而对尚处于农村状态的县而言,几乎无负担能力。

加上各个部门经常出台各种各样的“达标”任务,使事权总是处于不断扩增的状态,使县财政的支出压力也随之不断增长。

尽管有些政策的出
台配套了相应的转移支付措施,如工资性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等,但并非足额,县财政总是要承担一定的比例。

这使县财政受到减收和增支的双重挤压而陷入困境。

照理说,事权变化,财权或财力要相应调整。

或者相反,财权和财力变化了,事权应相应调整。

可在现实生活中,事权多掌握在各个部门,财权和财力主要在财政部门,在部门林立,且其权力运作约束不严的情况下,事权、财权和财力三个体制要素在改革中要实现动态的匹配是非常困难的,现实的情况是经常处于不匹配的状态。

由于各个体制要素及其组合极其不确定,纵向财政不平衡就成为一种常态。

而且这种不确定性程度,随着政府层级的降低而递增,在县级的不确定性程度要远远大于省一级。

这就是说,层级越低,事权、财权与财力及其组合的不确定性程度就越大,到了基层,也就达到了最大。

如县财政,既要受中央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制约,也要受市一级、省一级的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影响,多重影响叠加到县财政,其不确定性也就达到了顶峰。

俗话说,“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无论上面那一根“线”稍微动一动,那下面就是“大动”,事权、财权或财力都会受到大影响,增支或者减收。

在这种情况下,以农业为财源基础的县财政也就变得十分脆弱,上级部门的一根稻草也可以使之压得趴下。

二是在省以下实行了扭曲的分税制。

应该说,1994年推行分税制改革是一大进步,改变了地方财政包干制带来的区域封锁和市场分割,有利于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形成。

这主要是改变了按照企业行政隶属关系来划分各级财政收支范围,从而有助于全国经济的一体化。

但我们却误读了西方国家的分税制,把“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变成为中国分税制的基本原则,并套到每一个政府层级。

这是强调各级财政自治的一种理念,从而扭曲了分税制,实质上仍回到了过去的“自求平衡”,各级政府各过各的日子。

其实,即使在西方国家,省以下各级政府都没有做到“自求平衡”,都离不开转移支付。

由于理论上的误导,在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改革过程中,强调省以
下层层要“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要求每一级政府都有自己的财源、财权,认为只有这样分税制才是完整的。

后来县财政的普遍困难,与此有极大的关系。

其道理十分简单。

因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与中国区域发展条件存在巨大差异和差距的现实相悖。

对于那些以农业为财源基础的县来说,即使赋予其一定的财权,那不过是“画饼充饥”,税源单薄,无法组织到与事权相匹配的财力。

尤其是对那些发展条件不好,或者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地方,更是如此。

在这种原则下,只能是两种结局:要么造成许多县有财权而无财力,当地财政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发不出工资;要么是为了财力而进行掠夺性开发和破坏性发展,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在现实中,这两种结局同时都出现了。

现在全国都在学“浙江经验”,推行省直管县。

其实,浙江的真正经验不是省直管县,而是打一开始,就从本省实际出发,省以下财政体制没有照搬分税制。

现在,不少省份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改变了以前机械地套用分税制的做法,而是采用了更适合本地实际的省以下体制。

现实,修正了理论,准确地说,是修正了误导实践的理论。

但在实践中要全面矫正扭曲的分税制带来的后果,则还需时日。

进一步考虑到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国土空间开发分为四类: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不言而喻,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加快推进。

这就要尽快改变“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观念,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来推进省以下体制改革。

三是辖区财政责任的缺失。

这与前一个问题有密切的关联。

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思维逻辑,每一级政府都应该是各过各的日子,自求平衡,追求各级财政自治这样一种理想状态。

如此一来,每一级政府就都要有自己的财源、税源、财权,以与其事权相匹配。

这使每一级政府都把焦点对准了本级财政,而不是辖区财政,导致各级政府的辖区财政责任缺失,尤其是省级政府。

这种重视本级财政,而轻视辖区财政的格局,使较低层级的政府财政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在现行政治框架下,上级控制下级,下级服从上级。

延伸到财权划分上,层级高的政府
占有优势,而层级低的政府处于劣势。

上级政府出于本级财政利益的考虑,自然会把较大税种、有增长潜力的税种划归本级政府,而把小税种或增长潜力不大的税种划归下一级政府。

这样一来,基层政府剩下的就只有“骨头”了。

“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哭爹喊娘,乡级财政没爹没娘”。

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形象地反映了这种状况。

财权上移,这本身不是错,尤其是区域发展差距较为悬殊的情况下,更是有必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平衡各地的公共服务水平。

但有一个前提条件:上级政府重视辖区财政,也就是一级政府必须对所辖区域的财政负有纵向平衡和横向平衡的责任。

例如,省级政府,对于省、市、县、乡之间的纵向财政平衡和各个地市州之间的横向财政平衡负有明确的责任;到市一级也应是如此。

只有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财权上移的同时,财力才会下移,基层财政才不会“哭爹喊娘”。

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省市的辖区财政责任缺失。

县乡财政困难,许多县、乡陷入困境,甚至一度有上千个县发不出工资。

这种情况不是突然产生的,省市政府不知情吗?不大可能。

完全没有财政能力吗?似乎也不是。

那为什么直到社会关注、总理多次批示、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并给予财政激励的时候,各省市才动真格的呢?在中国的公共治理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一些问题早已存在且相当严重,明明是政府的辖区责任,但往往要等到总书记、总理作了批示,地方政府才会去重视、并着手解决。

这只能是说明,省以下体制缺乏明晰的辖区责任,尤其是财政责任。

照理说,一级政府应当是既强调本级财政,又重视辖区财政,也就是既要本级财政平衡,也要实现辖区内的纵向和横向财政平衡,二者不可偏废。

尤其是在当上下级财政利益出现矛盾而又缺乏第三者来当裁判的情况下,这种“双重财政平衡”责任就更加重要。

但我们的分税制理论却对此视而不见,而是用传统的“分灶吃饭”思维生吞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分税制,结果变成了一个扭曲的而不是中国化了的分税制。

当问题变得相当严重的时候,我们没有反思分税制推行中的误区,而是把目光再次投向了西方,通过减少政府层级来解决问题。

可以这样说,如果省市政府的辖区财政责任依旧缺失,政府层级无论扁平到什么程度,都将是无效的。

只要是依旧只看重本级财政,以本级财政为中心,哪怕是简化到只有两级政府,
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将是“涛声依旧”。

即使在中央政府的督促下,一时得以缓解,在辖区财政责任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以前,也会再次反弹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共性问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仅仅依靠中央政府来行使纵向和横向财政平衡的责任是远远不够的。

由中央政府直接去解决县乡财政困难,这表明我国的省以下体制出现了严重的功能性障碍,长期这样下去,其后果不只是行政效率的低下,而是会导致进一步的集权和公共治理的复归。

作为大国,省一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的一个省相当于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的规模(人口、面积),应当在法律上赋予其明晰的辖区财政平衡责任。

对于这一条,至少应当写入《预算法》,以改变省级政府仅强调本级财政平衡的传统观念和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