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蕴含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美”蕴含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上

发表时间:2013-09-04T08:29:37.0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8月总第92期供稿作者:李彦华

[导读]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萃,丰富的内涵中美的光华在绽放,在流淌,萦绕盘桓沉淀下人生的哲理,昭示着生命的意义。

——《观书有感》教学感悟

李彦华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杨庄小学266700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萃,丰富的内涵中美的光华在绽放,在流淌,萦绕盘桓沉淀下人生的哲理,昭示着生命的意义。一首古诗就是一泓“美”的清泉,给老师给学生送来美的享受。那么,怎么利用课堂这个广阔的舞台,引导学生去感悟古诗中蕴含的美呢?我在教授《观书有感》的过程中,隐隐有点感觉,拿来交流,以求指正促进,有所提高。

一、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想让学生感受理解美,要注意创设与古诗内容有关的情境。

1.富于艺术性的课堂开场情境,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授课之初,培养良好的审美心境至关重要。它是学生进入古诗意境,实现正确审美的契机。在本课中,我以谈话的方式设置导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询问学生读过哪些书,再问读书有什么收获。在亲切自然中消除学生紧张情绪,调动学生日常的审美经验,为诗句的审美感悟做铺垫。此外,这一导语设计切合本诗“不断读书,方才增长智慧”的主题,为主旨的最终揭示做了伏笔。

2.课堂中运用辅助手段创设情境,利于学生审美感知的形成。课堂中我不失时机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突出强调引领学生感悟诗文内容。例如对水“清”这一内容的感悟。我利用媒体展示了日出日落水中的倒影,由朝霞到落日余晖让学生感受晨昏变化中池塘水的清澈;通过春日绿柳的婀娜、夏日黑云翻墨的诡谲、秋日的归雁写就的“人”字诗行、冬日雪花飘落中鹊戏梅枝的美,让学生看,让学生想,利用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感受诗句的魅力。

这样,运用情境的创设引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来得真切自然,对古诗的理解易于到位。

二、多种形式美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古典诗词格律严格、节奏感强,声律上又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让理解在诗词节奏的音乐美中慢条斯理地进行,轻重徐缓丝丝入扣,并结合吟诵的一些基本知识来熏陶教育,很有韵味。本课中我也注意了这一点,如“师指名读,正音并指点节奏;适时范读,强调语气及停顿;师生分解接读。”“师据学生获得的清的印象,让学生带着喜爱之情融进诗句中再行朗读。”“师引分析全诗:1、2句写景,3句疑问,4句找出答案。应带什么感情读呢?引生融情再读”等多处朗读。此外,我还加入了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应该说营造的氛围已经很有美感。这样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依照节奏,读得很有美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音乐美,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在美中陶冶沉醉,理解古诗心语。

三、巧妙引导,让学生感受古诗用词之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含蓄生动,概括凝练。以极少的字句表达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和丰富的感情。本诗中的一“半”一“方”,描摹出形状和大小;一“开”,引入比喻还加了动感,“清”得新奇。下文一个“徘徊”,以动写“清”神来之笔。短短两句,作者用词的巧妙就让我们深有感悟。后两句中一个“活”字,真把水写活了。仿佛让人看到流淌着的潺潺清流,让人看到注入池塘后形成的那湾清泉。而“活”字所带有的动感,会让我们产生许许多多富有韵味的美的联想,一字开阔处一个美的天地,给读者一个活泼清新的世界。教学中抓住这些重点字,深挖开去,学生的思维努力有方向,有着力的支点,理解也就更为深入、扎实。

四、对诗歌的审美,要注意营造课堂的一个认知高潮

授课在循序渐进中进行,这其中应该是向着目标的一个层层深入,最终到达课堂所需要达到的一个高度,来完成授课的任务,实现审美的目标。在本诗中,“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的道理,是在活水不断流进的现象中得到揭示的。那么课堂设计者在前面先做足了“势”,极力渲染水之“清”,后悬疑引导,“谁让它这么清?”随之揭示“活水”,再联系题目中“观书”二字,层层深入逐步推进,借诗句内容和题目的“不协调”发问点拨,让道理由“水清”到“读书”对照迁移,对比深化,以物喻理昭然揭示,主题得以明确,让学生恍然有所悟,就像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增添些曲折回环陡然而见的美。

五、对诗歌的审美,在拓展延伸中留下回味

每看名师的课堂,总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总想再一次去聆听,在聆听中欣赏、享受。那课堂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往往在课的结束留有余味,让读者去思索,去感悟这一堂课的主旨。好像叶君健笔下梅兰芳大师的表演,演出结束了大家还沉浸在剧情中,好久才想起雷鸣般的掌声。但这功夫,真不是等闲可作的事!但在审美教育上,我们终究要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尽所能地锤炼自己,不是大河湖海,做条溪流也不枉为人师一回。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作者应该在拓展延伸上有对审美效果的进一步深化。诗歌教学在高潮之后,我推出了对朱熹这一人物的介绍——一个博学大家,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儒家学说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都有所建树。而也许正是因为他如同“活水清塘”一般不断的学习努力,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作者本身,就是诗中道理的一个践行者,一个体现者。这样的结束解说,依然和诗的主题相契合,增加了学生对诗词作者的了解,平添了学习的情趣。

一堂课就是一篇作文,美不美受我们个人能力所限。但设计中让“美”贯穿其中,有一个扣紧主题的导入,有一个揭示主题的高潮,有一个巩固延伸让课堂留些韵味的结尾,我想一堂课就有了进一步锤炼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