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的途径与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的难点,最终体现为因果逻辑关系的理解或建立。
因果关系的逻辑难点,可能是一果多因、一因多果阐释分析 类的,可能是因果链条偏长、纵向深度曲折的,可能是隐性因果 关联的建立,可能是假设落脚点的确定,可能是辅助条件增设的 选择;可能是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可能是生活阅历的不足。
一句话学生理解力的不到位是这种课的最大难题。
课改名校公开课的执教者,更应该多听听其 他学校高水平课,哪怕是传统课。使课改名校走 出“校长胆子大,老师水平低”的怪圈,使中国 课改早日摆脱“农村包围城市”的尴尬。
防止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防止政绩化的推 广行为。
教学内容为公认难讲的
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容易形成以老师讲为主的情形。
知识点的难点最终转化为教学过程的难点,教学过程的难点, 自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国培班”“省培班”应将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
面: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交叉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教学示范与教学启发的联通

借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转化
所有的学员,在参加培训班前,并不是没有借鉴和 研究过技术策略,也并不是没有学习领会新理论新观念, 而是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完成这些“交叉”“结 合”“联通”“转化”,而培训课在这些方面努力才更
大赛类,抽签、限时备课、借班上课
反思:弊端和第二种情况一样,学情不熟, 容易倚重导入,重点、难点出现前意外进入讨论, 时间失衡,重点难点不突出。现场答辩现场打分, 给参赛者造成巨大的压力。
建议:①热场,但零导入,或一句话导入。②讨论, 控制在重点难点部分,其他部分不讨论,如果学生提出 生成性问题,只评价不展开。③务实,调动学生表达展 示,解决重点难点部分生成的问题。④扬长,回避自己 的弱项,用特有的魅力来感染学生,给人留下强烈印象。 ⑤课件制作,只做一两张,用来展示重难点问题(或课 堂总结)与作业,以便保证完整性和调整时间。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固定的课
反思: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却忽略谁在学的 问题,解决了预设问题,却忽略了生成问题。总 认为预设的经典材料和时尚素材,就是学生的需 求和兴趣。挤压生成空间,是这种课的最大弊端。
建议:树立“因需施教”的思想,确立预设与 生成兼顾的原则,练就特定情境下生成替代预设 的勇气。养成鼓励学生现场质疑、现场提供教学 素材的习惯。将生成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当作 最高境界的课堂教学。
外校借班上课。
反思:学情了解困难,导学无法提前,与任课老 师的教学不能衔接,本课堂遗留问题难以处理,拓展 的延伸性受到限制,可能出现重上的情况,所借学生 大都为优等生和展示欲强的学生,不能反映学生的实 际情况。
建议:树立一种观念,课堂现场了解学情是这类 课的必要环节;摆脱一种束缚,放弃现成导学案,充 分利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练就一种胆量,要有勇气 “死”在公开课中,接受学生陌生挑战。形成一种开 放课堂,允许课题、问题留下“尾巴”,允许听课的 同行和领导参与,允许同学和在场的所有听课者互动。
同课异构形式

反思:这种正常进度下的全员公开课最接近
于日常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有人为了与众
不同,刻意求新求异,过度开发老师而忽略了学
生;过度发挥优等生的能力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
建议:由单纯的研究教材教法,向与研究学 生学法结合转变。特定的班级、特定的学生,决 定了课堂的组织与内容生成。将因材施教、因需 施教,是这种课必须铭记的原则。
越成功的培训,越能使更多的学员,不断学 习,不断追问,不断超越。
交流三形式

开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教改动员
会,学术交流会。谁可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考察。长期考察—短期考察;教学考察—管
理考察;主题考察—无主题考察。谁是考察的真
正有心人?

公开课。上公开课—听公开课;汇报公开
课—示范观摩课;演示方法的公开课—体现内涵

2、至少读一本教育研究著作
——如《课程与教学论》(张华)

3、至少读一本心理学著作
——如《发展心理学与你》(英 朱丽娅·贝里曼)《心 理学与你》(英 朱丽娅·贝里曼) 《发生认识论原理》
(皮亚杰)《儿童的心理与语言》(皮亚杰)

4、至少读一本训练思维的书
——如康德哲学著作,《思维训练教程》(夏晓)
环节流程清晰稳定的课
反思:那些过分熟练的环节流程,与其说是老师

熟练地操纵着环节,还不如说是环节在操纵着老师。 在预设的环节中,老师成了课奴,学生则是课奴之课 奴。环节为贵,老师次之,学生为轻,这是课堂教学 最可怕的异化。 建议:必须明确谁为谁服务的问题,环节为老师 服务,老师为学生服务,服务关系决不能倒置。必须 摆正孰轻孰重的位置,树立“学生为贵,老师次之, 环节为轻”思想。一切教学形式教学环节都应该因学 情的不同而灵活变化,形式决不可大于内容。
的公开课。谁是真正的被服务者?
开会三部曲
会前准备。不管是否安排了发言,都要做发 言准备;熟悉或研究到会专家的思想或著作;了 解会议主题之研究现状;报到后迅速阅读大会发 言材料。
会中交流。记精髓,记疑惑,记我的思考; 提问,发言,互动;留下老师课件及联系方式。
会后总结。总结别人,总结自己;提出新思 考,放大新发现;联系老师,了解、购买老师著 作;汇报研讨,宣传介绍;完成渗透自己新思考 的文章。

对学生极具建设意义的问题或进步,要敢于花更多的时间去发掘巩固。
当然还可以大胆放弃最终的结论的环节,学生思考到哪一步就算哪一步。

这四种类型的这一顺序,恰好能看出教师的成长过程。
教研写作的基本内容
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研究: 教学内容研究(如教材解读、知识研究) 教学活动研究(如教法研究、学法研究) 教育对象研究(如学情研究、心理研究) 教师成长研究(如名师研究、培训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如改革研究、未来研究)
教法、学法,很有“彩点”的课
反思:


个性化教学方式和推广型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不
好把握。

作为课改名师,在身经百战后,还想追求自己最擅
长最独到的做法,甚至追求“仅此一例,无法复制”的
效果。这样的课无疑是最好的公开课。

然而,作为课改名校的公开课,在组织宣传上追求
典型的塑造,自然就追求较好的推广模式。
这种课,求证与建构,往往处理不好。从容组织教学者,可 能会用建构思维,来一步步让学生找到答案或结论;急于求成者, 总是用纯逻辑的求证思维,让学生明白或接受结论。
建议:
思维方式上 :

要有“先范畴分类后推理论证”的释难基本原则。

要有“归纳先、演绎后、类比补充”的释难基本思想,

要有“先建构后求证”的大众学习模式,与“求证中去建构”的精英探

让学生动起来,是课改名校制胜的唯一法宝,为了
保证学生动起来,就必须有模式与环节的硬性要求硬性
规定,由此产生的新教法新模式和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
原则严重对立。
建议: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扩大教师文化视野.
吃透教学内容,吃透学情,让学生的“动起 来,展示起来”,变为“问起来,质疑起来”。
学员对培训形式的期待
一线老师对培训的期待是什么? 除了上文所说的内容方面的需求外,
还有对培训形式的期待,希望能在培训课 中展开师生互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员能有充分的表达机 会、提问机会、探讨机会,提问能得到老 师的解答。 拒绝满堂灌。满堂灌, 只传道,不解 惑,只训不培,注重了补缺,忽略了挖潜 。
培训的最终目标
同一老师同一班级反复上同一内容
建议:应将教学不断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每一次 “重复”中,有所新发现、新收获,借此显示学无止境 的意义,同时也给听课者奉献真正的课堂新意课堂智慧。
具体做法是上“加时课”,在原本结束的基础上重 新备教、备学:
原课由老师提出预设问题,加时课则由学生提出新 问题;原课侧重学习领会,加时课就应侧重应用实践; 原课完成了本课题的核心讨论,加时课就应着力于拓展 牵引;原课完成了学生的展示,加时课应对展示进行讨 论评价;原课通过归纳思维获得某一原理,加时课就应 运用演绎思维将原理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挖掘潜力
学习潜力、创新潜力、自我超越潜力。
这些关乎到学员未来发展的潜力,单靠学员 自己难以挖掘,有的学员甚至不知道自己有什么 潜力。培训课就应有针对地研究发掘学员的潜力, 并把挖潜当作培训的唯一目标来追求。
然而,补课、补漏成了许多培训的目标,一 方面低估了老师的自学能力和自学资源,另一方 面也降低了培训的目标。
校本研修的核心任务

校本研修的核心任务是教师专业发展
和教师个人成长。着眼于培养教师。更有
益于教育的未来。
校本教研的核心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开 展和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着眼于研究教 育。更关注教育的现实。
校本研修的一般途径

读书,培训,交流,写作,是校本研修的基
本途径。

若把校本研修比作驾(乘)车前行,那么:

5、至少订阅一本教学研究杂志
——如《教育研究与实验》《现代中小学教育》《课程 教材教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小学外语教学》
培训四思考
学员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学员对培训形式的期待 培训的最终目标 培训后四种状态
学员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培训班,有别于经验交流会类和学术研讨会。经验 交流注重技术策略,学术研讨注重新发现新理论。
公开课八建议
从组织角度看公开课 ①同一老师同一班级反复上同一内容的建议
②外校借班上课的建议 ③同课异构课的建议 ④大赛类,抽签、限时备课、借班上课的建议 从课型本身来看公开课
①环节流程清晰稳定的课的建议 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固定的课的建议 ③教法、学法,很有“彩点”的课的建议 ④教学内容为公认难讲的课的建议
都能给你创造教研的机会。
教研写作的类型及要求
1.课堂实录、个案分析、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展示的独创空间大,稿子需求量大,
发表难度小。 个案分析,要么采用公开课的实录,要么采
用某次作文完成的情况。 教学设计,问题设计要分显性问题和隐性问
题,多媒体适可而止,歌曲助兴是忌讳之举, 角色表演,要有导演阐释,要忠实于原著,切 不可乱加什么时尚元素。
索模式的区分意识,

要有“由条件到结论→由结论到条件”的运算思维习惯。
具体做法是 :

可将难点分解成若干小点。

若对学生不了解,可放弃求证思维,将建构思维当作主导思维。

难点的逻辑关系不管属于那一种类型,都应该由学生自己逐步建立,
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力,成为不断提出新问题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发
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自己去弥补这种缺陷。
2.教材新解、教法总结、理论阐释。
教材新解,只有观点新颖见解独到,才有 发表的可能。
变被动开会为主动开会,变听别人布道为自 己讲经。
考察一张嘴
采他山之石 听他乡之音 问他人之路 精心打造、刻意宣传的,领会容易; 不经意的、习以为常的,发现较难; 绝技秘方、幕后发功,了解更难。 逢人便问,见信息就问,问答详细整理,是
考察的最有效方式,也为撰写考察记提供最有价 值的素材。
读书就是加油,不断补充知识和智慧的能源, 才能不断前行;
培训就是挂档,适时调整速度,完成跨越;
交流就是拼车,资源互补,节能便利,减少 拥堵,减少重复劳动;
写作就是越野,人迹罕至处,蕴藏了无限奥 秘、无限风光。
读书五个一

1、至少读一本学科研究著作
——如《意义的瞬间生成》(王一川)《对比语言学》 (许余龙)《数学模型》(姜启源)
培训后四种状态
善于学习者在借鉴,学以致用是其学习观;
善于思考者在追问,不断追问问题的原因和 影响使他们越来越具备研究素养;
善于改变者在超越,超越普通教师的身份, 自我塑造学者型老师。
不善于学习、思考和改变的学员,会渐渐回 到培训前的状态中,培训的作用类似于观看了几 节百家讲坛,只留下一点知识化的印象。
教研写作的原则

1、坚守擅长,形成系列。

2、抓住疑惑,解决难题。

3、排解困扰,率先突围。

4、参与论争,成一家之言。

5、提出首创,占领制高点。

6、瞻前预测,开先河创风气。

7、实验探索,归纳醒目,形成范畴。
只要对已有认识现成结论不满意,就能找到 教研的内容,哪怕这个不满意只是针对细枝末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