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沉积硅藻研究方法与应用综述_王艳娜

合集下载

硅藻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硅藻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硅藻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硅藻是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常由几个或很多细胞个体连结成各式各样的群体。

其最明显的特征是细胞壁除个别种类外,均高度硅质化,形成上、下两个透明的壳,以壳环带套合形成一个硅质细胞壁。

硅藻死后,它们坚固多孔的外壳—细胞壁也不会分解,而会沉于水底,经过亿万年的积累和地质变迁成为硅藻土。

硅藻研究由原来简单的形态描述和分类发展到当今的众多领域,如在环境监测、考古、生物能源、仿生合成等方面。

关键词:硅藻;硅藻土;多孔;仿生合成硅藻是鱼、贝、虾类特别是其幼体的主要饵料,它与其他植物一起,构成海洋的初级生产力。

全球范围内估计,硅藻每年至少贡献20%的初级生产力,相当于热带雨林[1]。

海洋硅藻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快等特点,硅藻存在于生长所需的化合物稀少以致必须要再循环利用的环境中,但硅藻却极大地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2]。

硅藻还是形成海底生物性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漫长的年代,那些在海底沉积下来的以硅藻为主要成分的沉积层,逐渐形成了经济价值极高的硅藻土[3]。

硅藻是当前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丹麦、挪威等国的学者近年正加紧对硅藻的研究,美国和欧盟投入巨资开展多个单位联合的硅藻项目研究。

而目前国内对硅藻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偏重于对海洋硅藻的研究,对淡水硅藻的研究不多。

硅藻的应用除硅藻土的直接利用外,主要有水质监测、恢复古环境和气候等方面的应用。

硅藻的研究正全面展开, 现代生物科技特别是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基因和分子水平上来探讨硅藻的各种生理机制, 极大地促进了硅藻研究的发展,同时将会拓展硅藻的应用范围[4]。

1.硅藻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硅藻是植物体单细胞,或由细胞彼此连接成链状、带状、丛状、放射状的群体,富有或着生,着生种类常具胶质柄或者包被在胶质团或胶质管中。

它的细胞壁上有大量的气孔,使其兼具小质量和坚固的结构。

海洋底栖硅藻的筛选、培养和应用研究

海洋底栖硅藻的筛选、培养和应用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最普遍的一种繁殖方式。

这种分裂的结果,硅藻个体越来越小,小细胞到达一个限度后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就是复大孢子。

它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大小。

复大孢子是硅藻繁殖所特有的一种形式。

硅藻的细胞分裂和繁殖详见图1.2。

图1.2硅藻的分裂和生活史Fig.1.2Diatomdivisionandlifehistory1.1.4海洋底栖硅藻硅藻基本上是水生的,但也有人把少数湿地上生长的种类认为是陆生的。

根据水中含盐量的不同将水域环境中的硅藻划分为海水、半咸水和淡水等三大类。

根据生态类群的不同将硅藻分为浮游硅藻和底栖硅藻。

海洋硅藻的研究多侧重浮游种类,底栖种类较少。

底栖硅藻具有运动能力或固着生活、细胞壁相对较厚等特点。

底栖硅藻的种类繁多,隶属于中心纲和羽纹纲,约有1千多种。

细胞大小在几百一几微米。

海洋底栖硅藻分布较广,极大部分都是广布种,广泛分布于我国沿岸。

1.1.5海洋底栖硅藻的生长形态Kawamura(1994年)【乃帐据底栖硅藻生长方式、细胞生活方式、是否运动、附着强度等把羽纹纲的底栖硅藻生长形态分为8种类型(表1.1和图1.3)。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图2.1八种海洋底栖硅藻壳面扫描电镜照片A.H依次为:双菱缝舟藻、半裸舟形藻、盔状舟形藻、菱形藻、咖啡形双眉藻、双尖菱板藻细头变种、易变双眉藻眼状变种和小形舟形藻Fig.2.1Imagesoftheeightspeciesofbemhicdiatomsunder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p…AA-H:Rhaphone括surirella(Ehr.)Grun,ⅣseminulumGrun.,Ⅳcorymbosa(Ag.)Cleve,Nitzschiacoffeaeformis(Ag.)Kutz.,/-/.amphioxys(Ehr.)Grun.vaLleptocephalaOstrup,A.proteusvat.oculataPeragalloH.ctM.andⅣparva(Men.、Cleve-Euler。

厦门内湾沉积物中新沉积硅藻来源生物硅分离测定方法的初步研究

厦门内湾沉积物中新沉积硅藻来源生物硅分离测定方法的初步研究

样 品) 硅藻来 源 的生物 硅 比总生 物 硅能 更好 地指 示水
称 为生物蛋 白石 , 要来 源 于 硅 藻 、 主 放射 虫 、 鞭 毛藻 硅 和海 绵 骨 针 等 硅 质 生 物 , sO 以 i ・n O 的形 式 存 H 在 [ . 物硅的来 源和循 环过 程 比有机 碳 简单 , 1 生 ] 埋藏 效率 高于有机碳 , 藏 也更 稳 定 , 贮 因此 , 有机 碳 而 言 较
此基 础上 , 我们进 一 步研 究 沉积 物 中新 沉积 硅 藻来 源
生 物硅 的测 定方 法.
1 材 料
本研究 所 用 的沉 积 物样 品为 2 0 0 3年 6 采集 于 月 厦 门西海域 的表层 沉积 物柱状 样 ; SO 和硅藻 土为 纯 i2
汕 头市西 陇化工 厂生 产 的 分析 纯试 剂 ; 海绵 骨 针从产
自厦门 内湾 网 箱 养 殖 区 的 日本 矶 海 绵 ( nea 一 Reir 口
Ra c_ 提出 了一套 双 碱性 提 取 液 的方 法 单独 分 离 出 n e 6
沉 积物样 品中硅藻来 源 的生 物硅 . 因此 , 通过 不同 的提
p nc ) 自己制 备 ; oia 中 硅藻粉 由实 验室 纯种培 养 的牟 氏 角毛藻 ( h eoeo mulei 制 备 而成 , 牟 氏角 毛 C atcrs elr) 取
出 比例 约 为 5 6 . .7
关键词 : 生物硅; 新沉积硅藻; 内湾沉积物; 测定方法
中 图 分 类 号 : 9 P53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48 4 920)2 240 0 3— 7(080— 9—6 0 0
生物硅 ( ig ncSl a B i指 生 源无 定 形硅 , B o e i ic , S) i 也

海洋底栖硅藻的筛选、培养和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海洋底栖硅藻的筛选、培养和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海洋底栖硅藻的筛选、培养和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海洋是地球上最为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蕴含着许多未被发现和利用的生物资源。

海洋底栖硅藻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海底的微型藻类,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和生物活性产物,是一种具有极高潜力的生物资源。

目前,海洋底栖硅藻的筛选、培养和应用研究已经成为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利用先进的筛选、培养和应用技术,可以开发出多种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新型制剂,如生物催化剂、生物杀虫剂、海藻酸钙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将以广泛分布于海底的海洋底栖硅藻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方法,分别对其筛选、培养和应用进行研究。

1. 海洋底栖硅藻的筛选
通过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和样品采集,筛选出具有较高生物活性和生物活性产物的海洋底栖硅藻。

2. 海洋底栖硅藻的培养
利用实验室内的控制条件,进行海洋底栖硅藻的培养和繁殖。

通过对其培养液的调控和生物反应器的优化,提高海洋底栖硅藻的产量和生物活性。

3. 海洋底栖硅藻的应用研究
将海洋底栖硅藻的生物活性产物应用于生物催化剂、生物杀虫剂、海藻酸钙等方面。

通过对其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反应机理和效果进行研究,提高其应用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研究预期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海洋底栖硅藻的产生和生长机制,有效地实现其在实验室内的高效培养和产量提高。

同时,通过对其应用性能的研究,可以开发出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和新型制剂,促进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渤海西北岸曹妃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环境恢复

渤海西北岸曹妃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环境恢复

渤海西北岸曹妃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环境恢复
王艳
【期刊名称】《海洋科学进展》
【年(卷),期】2000(018)003
【摘要】通过孢粉和硅藻分析并结合沉积学以及14C测年等资料,重建了渤海湾西北岸曹妃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以及古地理等演变过程,细致刻划了渤海湾西北岸海平面变化和海陆变迁史.曹妃甸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沉积环境经历了冲积平原或滨海平原、河口或近海湖沼环境、三角洲与砂坝-泻湖沉积环境、废弃三角洲与砂坝-泻湖沉积环境等4个阶段.气候和植被在不同阶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总页数】7页(P47-53)
【作者】王艳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洋资源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
【相关文献】
1.南海17940孔晚更新世末期以来菱形海线藻及其变种的古环境研究 [J], 沙龙滨;黄玥;王蕾
2.渤海南部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及古环境分析 [J], 吕厚远
3.渤海湾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古河道分布和三角洲发育及其古环境的演变 [J], 雷雁翔;何磊;叶思源;赵俐红;袁红明;杨士雄;薜春汀;Edward ws
4.渤海湾曹妃甸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变序列 [J], 王艳
5.渤海西部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及古环境变化 [J], 李杰;李日辉;杨士雄;陈晓辉;陈珊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水利用工程设计中的海水中硅藻毒素监测与处理

海水利用工程设计中的海水中硅藻毒素监测与处理

海水利用工程设计中的海水中硅藻毒素监测与处理随着海水利用工程的兴起,海水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水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农田灌溉、城市供水以及工业用水等领域。

然而,海水中存在着一种具有潜在危害的有机物质,即硅藻毒素。

硅藻毒素是一类由海洋浮游植物——硅藻分泌的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可对人和动物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海水利用工程设计中,硅藻毒素的监测与处理显得十分重要。

针对海水利用工程中的硅藻毒素监测,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

常用的监测手段包括实时监测、采样检测以及生物传感技术等。

实时监测是一种即时获得硅藻毒素浓度信息的方法,可通过在线监测设备对硅藻毒素进行连续监测。

采样检测则是通过采集海水样品,经过分析测定硅藻毒素浓度。

生物传感技术则利用生物感受器对硅藻毒素进行监测,其优点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快速的响应速度。

在监测硅藻毒素的基础上,针对海水中的硅藻毒素进行处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硅藻毒素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以及生物处理等。

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利用高压、高温等物理手段来破坏硅藻毒素的结构,从而降低其毒性。

化学处理则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来中和硅藻毒素,使其失去毒性。

生物处理则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对硅藻毒素进行降解或吸附,从而减少硅藻毒素的存在。

除了监测与处理硅藻毒素外,海水利用工程中还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硅藻毒素的产生和扩散。

首先,合理规划海水工程的布局,避免硅藻毒素的大规模聚集和扩散。

其次,在水域整治、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加大力度,保持水域生态平衡,减少硅藻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加强硅藻毒素监测与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早获取硅藻毒素的浓度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硅藻毒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海水利用工程设计中海水中硅藻毒素的监测与处理是确保海水资源安全和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精准的监测手段,我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硅藻毒素的浓度变化,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降低硅藻毒素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附着硅藻的研究进展

附着硅藻的研究进展
第 2 6卷 第 3期 2 O 1 3年 9月
聊城 大 学 学 报 ( 自然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Li a o c h e n g Un i v e r s i l y ( Na t . S c i . )
Vo 【 . 2 6 NO . 3
环境 是 固定 的 , 且 这 种特 征性 常常使 其成 为该 种生境 的指 示生物 种类 .
按 照 附着基 质 的不 同 , 硅 藻有 附植 ( e p i p h y t i c ) 、 附石 ( e p i l i t h i c ) 、 附泥 ( e p i p e l i c ) 、 附砂 粒 ( e p i p s a mmi e )
种 ] , Ro u n d等估计 自然 界可 能存 有近 1 0 0 0属 , 超过 1 0万个 种 硅藻 ] . 生长 在水 面之 下各类 基 质表 面上 的硅 藻称 为附着 硅 藻 ( p e r i p h t i c d i a t o ms ) , 也就 是 周丛 硅 藻 ( p e r i p h y t i c d i a t o ms ) 以及底 栖硅 藻 ( b e n t h i c d i a t o ms ) . 浮 游硅藻 ( P l a n k t o n i c d i a t o ms ) 是 与之 相对 的一 种 硅 藻 , 但 他们 的 界 限和生 存环 境并 非截 然不 同 , 时而浮 游 时而 附着 . 经 观察发 现 , 对 于绝 大多数 的藻类 来说 , 它们 的生存
S e p . 2 01 3
附着硅 藻 的研 究进 展
刘 彩 刘道辰 陈诗越 姚 敏
( 聊城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 , 山东 聊城 2 5 2 0 5 9 )

微藻固定化技术及底栖硅藻固定化培养研究现状

微藻固定化技术及底栖硅藻固定化培养研究现状
在国内,目前没有专业的饵料微藻生产单位,饵 料底栖硅藻的获得靠水产养殖生产单位自己培养生 产,普遍采用的海区挂板、刮洗池底或收集海泥、
22
生命科学仪器 2007 第5卷/ 5 月刊
研究报告
擦洗大型海藻表面或粉碎大型海藻后过滤等方法获得 底栖硅藻藻种,在育苗之前使用育苗的波纹板捆绑或 聚乙烯薄膜装框后作为固定化载体,在育苗池用氢氧 化钠或漂白液消毒后进行敞开式培养,海水经沉淀后 沙滤,泼洒接种,施用硝酸钠,磷酸二氢钾,硅 酸钠,柠檬酸铁后连续充气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存在 很多弊端:藻种不纯,施肥后带有的蓝藻、绿藻等杂 藻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成为优势种群,与底栖 硅藻争夺生长资源,使底栖硅藻生长缓慢、密度低,甚 至导致底栖硅藻的培养失败。这种培养方式还容易污 染原生动物和其他危害性动物,如在四月份桡足类盛 行的时候,在一两天之内就可以将培养的底栖硅藻啃 噬成光板,若使用污染有桡足类动物的饵料底栖硅藻 投喂海参稚参会造成稚参被桡足类残食,在几天之内 整池的稚参可被残食完毕,导致育苗失败。养殖时间 长,一般为 1.5 ̄2 个月,藻种易老化,生长密度低, 一般为 3000 ̄6000/mm2[11]。
1 微藻固定化载体
固定化载体一般具有如下特点:固定化过程温 和,对细胞无损伤或损伤小;固定化载体是惰性的,对 细胞不产生毒害;载体具有一定的强度,在所使用的 物化条件下不会被破坏;固定化载体具有良好的通透 性,有利于气体、营养、代谢产物的自由扩散。固定 化方法有载体法、吸附法、包埋法、共价结合法、交 联法等。藻类固定化多用被动包埋和主动侵入吸附两 种不同的方法,常用包埋剂有聚丙烯酰胺、聚氨基甲 酸乙酯和聚乙烯醇等人工合成的包埋剂和褐藻酸盐、 琼脂、角叉菜胶和壳聚糖等天然高分子包埋剂[1]。其 中,褐藻酸盐是包埋法固定化技术中人们最普遍采用

海洋底栖硅藻细胞中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海洋底栖硅藻细胞中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海洋底栖硅藻细胞中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海洋底栖硅藻是一类采用海洋底层悬浮物为生态环境做贡献的物种,具有可靠的栖息稳定性和高生物多样性。

硅藻是海洋中最能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一类植物,对海洋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矿物元素也是硅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硅藻的生长和分布趋势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开展硅藻细胞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分析工作,可以为硅藻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从而为海洋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硅藻细胞中矿物元素含量分析主要是以分光光度计法来测定,选取与有机污染物相关的量有元素Ca2+,mg2+,Fe2+,K+,Na+,SiO2,B、C、N等作为含量的主要指标,并利用氯化铂催化来测定硅藻细胞中的矿物元素含量。

在测定过程中,首先应将硅藻细胞收集在干净的容器中,对硅藻细胞进行消毒处理,除去有机杂质,然后将硅藻细胞进行提取,使用改良Kjeldahl硝化反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分光光度计,进行矿物元素含量分析,最后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硅藻细胞中矿物元素含量分析可以采用光谱法,利用酶夹心法,分光光度计等,而这些方法都具有谱数宽度大,波长范围宽,重复性高,精度高等优点,能够准确反映硅藻细胞中矿物元素的变化。

由于硅藻细胞中的矿物元素的变化紧密关联着硅藻的生长,因此在硅藻细胞中矿物元素含量分析的基础上,可以为硅藻生长和分布趋势及其对海洋环境变化影响做出更精确的分析,从而为海洋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硅藻研究与应用展望

硅藻研究与应用展望

硅藻研究与应用展望作者:马健荣刘明徐信等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08期摘要:目前对硅藻的研究侧重于其生理及环境监测功能,硅藻基因组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硅藻研究的进展。

对硅藻细胞部分、个体、种群和群体等不同尺度的研究将深入揭示硅藻的生理、生态、起源与演化规律,从而使得硅藻在仿生合成、微型器件、气候控制、生物监测、古环境与气候、新能源和食品、生态修复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硅藻;仿生合成;生态;研究;应用中图分类号:Q949.27—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8—0052—05全球范围内估计,硅藻每年至少贡献20%的初级生产力,相当于热带雨林。

硅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全世界约有16 000多种,体长一般在1υm至200υm之间,其最明显的特征是细胞壁除个别种类外,均高度硅质化,形成上、下两个透明的壳,以壳环带套合形成一个硅质细胞壁。

硅藻是一类真核单细胞光合生物,出现在约至今2亿年前后,是经过异养鞭毛虫吞噬红色真核藻类发生次级内共生产生的低等植物类群。

近年硅藻基因组分析表明硅藻基因是由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细菌谱系组合而成的。

硅藻是当前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丹麦、挪威等国的学者近年正加紧对硅藻的研究,美国和欧盟投入巨资开展多个单位联合的硅藻项目研究。

而目前国内对硅藻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偏重于对海洋硅藻的研究,对淡水硅藻的研究不多。

硅藻的应用除硅藻土的直接利用外,主要有水质监测、恢复古环境和气候等方面的应用。

硅藻的研究正全面展开,现代生物科技特别是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基因和分子水平上来探讨硅藻的各种生理机制,极大地促进了硅藻研究的发展,同时将会拓展硅藻的应用范围。

本文分析了硅藻研究与应用现状,展望了硅藻研究与应用的前景。

1 当前硅藻的研究与应用从18世纪硅藻被发现到现在,硅藻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比较广泛。

研究由原来简单的形态描述趋广泛深入(见表1)。

海洋沉积硅藻研究进展

海洋沉积硅藻研究进展

文章 编 号 : 0 .10 2 1 ) 1 120 1 086 ( 0 1 0 - 4 - 0 0 7
硅藻是 一种 常见 的 , 具有 色 素体 的单细胞 藻类 ,
生 活着 的硅 藻 的生态 分布 与海洋 中的各 种物 化条 件 和不 同 的地 理 区域有 密 切 关 系… . 硅藻 生 物 体 死亡 后, 其硅 质遗 骸沉 积 于 海底 , 溶 解 能 力 强 , 于在 抗 易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项 目(0 7 05 国 4465)
作者简介 : 吴瑞 (94~) 女 , 16 , 博士生; — al w rik iacr E m i uuh @s .o : n n
沉 积 物和地 层 中保 存 . 因此 , 地层 中的硅 藻化 石蕴含
着 非 常丰富 的地质 时 期 的 环境 与 年 代信 息 , 是追 溯 地 质环 境变 化 的重 要 生 物 标 志. 其 是 在水 深 大 于 尤 碳 酸钙 补偿 深度 的大 洋 中 , 藻 和放 射 虫 几 乎是 唯 硅

究 初期 , 人们 主要 是定 性 地 研 究 硅 藻化 石 的分 布及 其在 时间 和空间 上 的变 化 , 而得 出相对 的古 地理 、 从 古 气候 变化 资料 . 随着计 算机 技术 的发展 , 人们 有可
能定量 地研 究 现 代 硅 藻 分 布 与 环 境 变 量 ( 温 度 、 如 盐 度 、 碱度 和营 养盐 类 ) 间 的关 系 , 将 此定 量 酸 之 并 关 系应用 于研究 沉 积 物 中 的硅 藻 化 石组 合 , 而为 从
(. 1 厦门大 学生命科 学学 院 , 福建 厦门 3 10 ;. 60 5 2 国家海洋局第 三海洋研究所 , 福建 厦门 3 10 : 60 5 3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 , . 海南 海 口 50 2 ) 7 15

南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南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南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孙美琴;蓝东兆;付萍;陈敏;叶友权【期刊名称】《应用海洋学学报》【年(卷),期】2013(032)001【摘要】通过对取自南海6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硅藻、沉积物粒度分析,查明了研究海区硅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特点,共鉴定到硅藻56属的235个种和变种、变型.种类以热带外洋种为优势,如Azpeitia nodulifer、Roperia tesselata、Azpeitia africanus、Hemidiscus cuneiformis、Nitzschia marine 等,伴有一定量的热带—亚热带近岸种和广布种如Paralia sulcata、Thalassiosira excentrica、Cyclotella stylorum、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Thalassiothrix longissoma等.总体上,南海硅藻丰度变化呈现从陆架向陆坡至海盆递增的趋势.研究海区硅藻种类组成与临近的菲律宾海域相似程度最大,其次是东海、太平洋东北部海域.对影响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南海表层沉积硅藻主要受海底地质地貌、沉积速率、水动力条件和水文气候条件等的影响较大,硅藻的分布往往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Sixty-two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diatom and grain siz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analyzed. The recent diatom fau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 and modern marine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Diatom in the surface sediment shows rich diversity. In total, 235 species belonging to 56 genera were indentified. The dominant groups are: Azpeitia nodulifer, Roperia tesselata, Azpeitia africanus, Hemidiscas cuneiformis, Nitzschia marine, Paralia sul-cata, Thalassiosira excentrica, Cyclotella stylorum, 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 Thalassiothrix longissoma, etc. The hot water species Azpeitia nodulifer is the most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diatoms reflected the difference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concentration of diatom in surface sediment varied in different area, the abundance of diatom frustule increased sharply from littoral to deep sea basin area. It showed that the variety of diatoms in this sea area is most similar to that in neighboring Philippines by contrast with the South China Sea, next come the East China Sea and northeast of the Pacific Ocean. Diatom distribution in surface sediment was influenced by submarine gemorphology, hydrodynamics, deposit speed and hydroclimate, etc. When studying paleoceanographical environments and paleoclimate variations, we need to think about all these environment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diatom. After dissolution, transfer, sediment and settlements, diatom from sediment can reflect the composition of planktonic diatom groups partially.【总页数】6页(P46-51)【作者】孙美琴;蓝东兆;付萍;陈敏;叶友权【作者单位】厦门地震勘测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地震勘测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地震勘测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13.5【相关文献】1.福建三沙湾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沈林南;吴祥恩;李超;龚凌;郝赛赛2.福建三沙湾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沈林南;吴祥恩;李超;龚凌;郝赛赛;3.南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孙美琴;蓝东兆;付萍;陈敏;叶友权;4.中国南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探讨 [J], 孙美琴;蓝东兆;王遹其;薛蕾5.南海中北部表层沉积硅藻的高分辨空间分布及其与现代环境因子的关系 [J], 李顺;张金鹏;吴聪;陈炽新;荆夏;李学杰;蔡观强;钟和贤;张江勇;李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积硅藻的物理分离方法对比

沉积硅藻的物理分离方法对比

沉积硅藻的物理分离方法对比周洋;支崇远;陈美香【摘要】@@%比较了筛网分离法和重液浮选法分离沉积硅藻的效果.结果表明,重液浮选法的硅藻提取率为98.2%,操作步骤5次以上,试验耗时96h以上,分离10g 硅藻需成本60元.62.5μm筛网分离法的硅藻提取率为88.7%,操作步骤2步,试验耗时24h,成本低.10μm筛网分离法的硅藻提取率为92.1%,操作步骤2步,试验耗时24h,成本低.【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07【总页数】2页(P340-341)【关键词】沉积硅藻;提取;重液浮选;筛网分离【作者】周洋;支崇远;陈美香【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9硅藻生长对环境因子很敏感,硅藻的属种组合可以反映其生活区域的营养变化及环境演化[1]。

硅藻分离包括化学处理和物理分离:化学处理包括去有机质和去碳酸盐,一般用HCl溶液去碳酸盐,用H2O2或H2SO4溶液去有机质[2];物理分离包括重液浮选分离和筛网过滤分离,重液浮选分离是根据物质密度不同对硅藻进行分离,须配置密度为2.4 g/mL的重液[1],筛网分离是根据物体体积不同对硅藻进行提取,需要特定孔径筛网。

硅藻的物理分离方法差异较大。

支崇远等[1-3]采用重液浮选分离杂质,李建等采用40 μm 筛网过滤结合重液浮选分离杂质[4],Gligora等在不进行物理分离的情况下,仅使用化学处理后直接对硅藻样品进行光学显微镜鉴定[5]。

本研究比较了沉积硅藻的重液浮选和筛网分离方法,以期提高硅藻分离效率和节约成本。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沉积物取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底湿泥25 μL制片观察,发现其含硅藻数148个,最短长径硅藻3 μm,最长长径硅藻197 μm。

对应分析在海洋硅藻沉积环境解释中的应用

对应分析在海洋硅藻沉积环境解释中的应用

对应分析在海洋硅藻沉积环境解释中的应用
吕厚远;蒋辉
【期刊名称】《海洋通报》
【年(卷),期】1991(010)001
【摘要】本文依据两个典型海洋沉积剖面的硅藻资料,介绍了对应分析方法在硅藻分析中的应用。

通过对应分析结果,找出不同环境下影响硅藻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画出相应的温度、盐度、水深等变化序列曲线,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总页数】6页(P39-44)
【作者】吕厚远;蒋辉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6.213
【相关文献】
1.测井曲线在沉积环境解释中的应用 [J], 张传凤;郭英海;沈玉林
2.对应分析在测井解释中的应用 [J], 吴欣松;黄述旺
3.基本地震属性在沉积环境解释中的应用研究 [J], 凌云研究组
4.人类群体遗传空间结构对应分析中的"蹄型效应"及其遗传学解释 [J], 薛付忠;王洁贞;郭亦寿;胡平
5.对应分析方法在粤西水东湾动力沉积环境分析的应用 [J], 陈子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湾表层沉积硅藻组合

渤海湾表层沉积硅藻组合

渤海湾表层沉积硅藻组合
商志文;王宏;车继英;田立柱;裴艳东;范昌福;王福;刘志广
【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卷),期】2006(26)5
【摘要】分析了渤海湾潮间带4条长度为2~3 km的测线的14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硅藻,结合前人在浅海区(低潮线以下至水深约30 m处)1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硅藻资料,发现并统计了分属于21属的46种硅藻.应用对应分析方法,将渤海湾潮间带及浅海区表层沉积硅藻初步划分为3个组合.其中,组合Ⅰ为条纹-柱状小环藻-圆筛藻组合,分布在以泥质为主的潮间带区;组合Ⅱ为双眉藻-曲壳藻组合,分布在砂质为主的潮间带区;组合Ⅲ为条纹-柱状小环藻-菱形藻-圆筛藻-具槽直链藻组合,分布在浅海区.从潮间带向浅海区,随水深的增加,呈现出条纹-柱状小环藻数量减少、具槽直链藻数量增加的趋势.
【总页数】6页(P21-26)
【关键词】表层沉积;对应分析;硅藻组合;渤海湾
【作者】商志文;王宏;车继英;田立柱;裴艳东;范昌福;王福;刘志广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6.22
【相关文献】
1.西藏湖泊表层沉积物硅藻组合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J], 胡晓兰;王彩红;任雅琴;李瑞博;张成君
2.渤海湾中北部表层沉积硅藻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J], 商志文;田立柱;王宏;李建芬
3.复州湾表层沉积硅藻的组合特征 [J], 黎伟麒方晶潘隆王福马宏伟胡克王中良;;;;
4.复州湾表层沉积硅藻的组合特征 [J], 黎伟麒;方晶;潘隆;王福;马宏伟;胡克;王中良
5.我国东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硅藻组合 [J], 陈淳;赵广涛;陈敏;兰彬斌;蓝东兆;方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硅酸体研究在我国海洋地质学中的应用

植物硅酸体研究在我国海洋地质学中的应用

植物硅酸体研究在我国海洋地质学中的应用
王永吉
【期刊名称】《海洋学报》
【年(卷),期】1998(020)001
【摘要】对海岸带、浅海、半深海现代及第四纪沉积物进行的植物硅酸体研究表明,植物硅酸体可以在恢复海洋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但可用于解决定一些哑地导中的相关问题,在时间尺度上其分辨率也是较高的。

【总页数】9页(P81-89)
【作者】王永吉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2
【相关文献】
1.植物硅酸体分析在农业考古中的应用 [J], 陈报章;刘广民;
2.植物硅酸体-气候因子转换函数及其在渭南晚冰期以来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J], 吴乃琴;吕厚远;孙湘君;郭正堂;刘嘉麒;韩家楙
3.植物硅酸体研究在黄土古气候恢复中的应用 [J], 吉利明;陈践发;赖旭龙;王杰
4.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其在第四纪地质学中的应用 [J], 吉利明;张平中
5.植物硅酸体的研究及在我国第四纪地质学中的初步应用 [J], 王永吉;吕厚远;衡平;苍树溪;冯志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硅藻量化研究的法医学探讨

硅藻量化研究的法医学探讨

硅藻量化研究的法医学探讨
刘泉;柯技;王树法
【期刊名称】《世界复合医学》
【年(卷),期】2017(003)001
【摘要】硅藻量化研究有助于提高硅藻判断生前溺死的准确性.全文通过分析了几种硅藻的常用检验方法、消化方式、富集方式的优缺点,探讨了硅藻量化的最佳检验方法和步骤;同时,还探讨了影响硅藻数量的环境因素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硅藻量化研究检验条件的优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总页数】3页(P92-94)
【作者】刘泉;柯技;王树法
【作者单位】湖北警官学院,武汉 430034;湖北三真司法鉴定中心,武汉 430034;湖北警官学院,武汉 430034;湖北三真司法鉴定中心,武汉 430034;湖北警官学院,武汉430034;湖北三真司法鉴定中心,武汉 43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杨河水域硅藻分布及其法医学应用 [J], 田露;臧士博;邱志军
2.硅藻COX-Ⅰ区种属特异性PCR用于法医学溺死诊断 [J], 邓建强;刘宝琴;龙仁;梁安文;李文慧;蔡继峰
3.硅藻量化研究的法医学探讨 [J], 刘泉;柯技;王树法;
4.硅藻检验方法及其在法医学溺死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J], 刘萌妍;赵伟;赵怡
5.484例硝酸破机法硅藻检验的法医学分析 [J], 杨钦雨;陈漫纯;赖小平;邵万浚;宁汉辉;陈锐;赵文勇;邱升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
到全面应用的成熟程度, 但还是有效地辅助了硅藻 分类。先进的计算机鉴定技术还引入了形态标准 化。如傅里叶分析方法中, 沿硅壳轮廓取若干点, 用 建立周期函数以描述轮 傅 里叶级数分解拟合形状 ,
图2 Fig. 2
硅藻计数的累计丰富度曲线
[7 ]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umbers of valves counted and diatom species recorded ( Accumulative richness curves) [7]
第 12 期
王艳娜等: 海洋沉积硅藻研究方法与应用综述 表1
1299
[28 ]
各样品含有的硅藻种类繁多, 样品间的硅藻种 类、 数量 不 尽 相 同。 需 删 除 无 统 计 意 义 的 稀 有 种 ( 相对丰度极小 ) ; 而有些相对丰度很大的优势种, 则可能掩盖其他种类的变化趋势, 需将数据进行对 数转换
[7 , 10 ]
图1 Fig. 1
海洋沉积硅藻的纯化步骤
Flow diagram for marine sedimentary diatoms’ purification and slides preparation
1298
地球科学进展
第 28 卷
[23 , 24 ]
Battarbee[21]设计了蒸发盘技术, 使硅藻均匀沉降于 盘底的盖玻片上, 得到均匀且便于统计的制片。 统 计部分硅藻就可较精确地推算出硅藻浓度 、 种类比 例, 大大节省了鉴定的时间; 但蒸发过程耗时长、 易 受扰动, 并未被广泛应用。
[7 ~ 9 ] [2 , 3 ] [4 ]
沉积硅藻的纯化方法是通过一系列实验室手段 处理样品, 去除沉积物中的其他组分, 将硅藻从沉积 物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大致分为物理和化学 2 大类。 焚烧法是常见的物理方法, 即直接取不含矿物质的 新鲜湿样置于载玻片上, 加热至灰白后, 黏合制片 ( 图 1 ) 。此法可快速去除有机质, 且能较完整地保 留硅壳
[22 ] 识别系统( 如 ADIAC 项目 ) 快速发展 , 虽然只是 在其中某些小类群 ( 科、 属级 ) 中探索尝试, 远未达
时, 可利用 Serieyssol 等 建立的累计丰富度曲线判 断必要的统计数量, 曲线达到水平恒定时表明计数 符合统计要求( 图 2 ) 。 3. 1. 2 数据表达 硅藻的总数量通常为绝对丰度, 计算公式为: 样品中硅藻壳数( 个) 绝对丰度 = 3 样品干重( g) 或体积( cm ) 群落结构的分析数据通常用各物种的相对丰度 即: 表示, 相对丰度 = 某种数量 × 100% 硅藻总量
*
[12 ] ( 5% ~ 15% ) , 通常静置 12 h 使之充分反应 。盐
0513 ; 修回日期: 20131003. 收稿日期: 201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黄海沉积物中硅、 ( 编号: 41376121 ) 资助. 甲藻百年演变特征与环境变化反演研究” ), mail: ynwang@ yic. ac. cn 作者简介: 王艳娜( 1983女, 山东德州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海洋沉积硅藻研究. E* 通讯作者: 刘东艳( 1973), mail: dyliu@ yic. ac. cn 女, 山东青岛人, 研究员, 主要从事海洋藻类生态学研究. E-
[7 ] [10 ]
硅藻的分离通常利用重液浮选法, 原理是根据 硅藻与 矿 物 质 的 比 重 不 同 将 二 者 分 离。 Battarbee 详述了从配制重液到清洗硅藻的浮选步骤 , 且 [20 ] 推荐使用聚钨酸钠配制重液。Rings 等 引入微池 等 flow Lateraltransport 分流重力场流分离 技 术 ( SplitThin,SPLITT) , 利用重力控制分离硅藻。 该方法具 无需试剂的优点, 但设备昂贵, 尚难以 有高产低耗、 推广。 2. 4 制片 纯化后的硅藻经定容、 均匀后, 可定量制成永久 性玻片。 针对硅藻在玻片上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第 28 卷 第 12 期 2013 年 12 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Vol. 28 No. 12 Dec. , 2013
2013 , 28 ( 12 ) : 1 2961 304. [ Wang Yanna,Liu Dongyan. Review of the a王艳娜, 刘东艳. 海洋沉积硅藻研究方法与应用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 J] .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13 , 28 ( 12 ) : 1 2961 304. ] 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diatoms in the marine sediments[
海洋沉积硅藻研究方法与应用综述
王艳娜
1, 2 2* , 刘东艳
*
( 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 2.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山东 摘 烟台 264003 )
要: 针对海洋沉积硅藻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 分别从沉积硅藻的纯化方法、 数据分析及其环境 学应用 3 个方面进行了概述。纯化方法主要分为 4 个步骤: 去除碳酸钙、 去除有机质、 去除矿物质 和制片, 依次介绍了各步骤中常用的处理方法和方法改进 , 分析比较了其各自的优缺点。在数据分 析方面, 为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从硅藻种类鉴定与计数、 数据表达、 误差评价 3 个方面, 详述了所需
[1 , 10 , 17 ] 。 ② 硅藻 的 统 计 数 量 为 300 ~ 600 单独计数 [10 ] 个, 种类比例已无明显变化, 符合统计要求 。 同
数据分析方法是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 运用各 种分析手段, 对获取的硅藻种类、 数量数据进行多方 面分析, 提取信息的方法。 3 . 1 统计数据获取 3. 1. 1 种类鉴定与计数 长期以来, 硅藻鉴定几乎完全依赖鉴定人员的 且耗时、 耗力。 近年来, 计算机自动 分类鉴定水平,
[1 , 7, 10 , 19 ] 。此外, 散黏土 过筛法也可帮助去除粗颗粒 ( ≥0. 5 mm) [10]。
质, 即依次加入足量的浓硫酸、 重铬酸钾 ( 至饱和 ) 及草酸, 至溶液澄清; Simonsen 只加入高锰酸钾和盐 von Stosch 则用浓硝酸和浓硫酸共同反应[15]; 而 酸, [16 ] 后者的方法中还可用重铬酸钾催化提效 。 强酸 法去除有机质效率高, 且反应平静, 不会翻腾溢出损 反应过程中残留的钙质化合物会形 失样品。然而, , 影响后期制片; 且重铬 酸 钾 反 应 后 还 会 释 放 有 毒 铬 物 质, 故多不推荐 成难以去除的石膏晶体 使用
第 12 期
王艳娜等: 海洋沉积硅藻研究方法与应用综述
1297
酸的作用不仅可以去除碳酸钙, 还可帮助去除金属 [10 ] 盐与金属氧化物 。 这一过程还有助于分离聚集 于黏土中的硅藻, 大部分硅壳能够解析并沉降下来 , [12 , 13 ] 。 有利于之后的制片过程 2. 2 法 去除有机质 强酸法和过氧化氢法是去除有机质的主要方 。Van der Werff[14] 最 早 选 用 强 酸 去 除 有 机
廓曲线
; 再如形态测量技术中, 用点距离、 矢量
等手段将硅藻生理特征点数字化, 通过数学运算区 别结构的细微变化。此法尤其利于鉴别形态相似的 种类
[25 ]

3
数据分析法
获得硅藻物种及统计数量的过程中, 仍需注意 以下问题: ①残损硅壳的计数原则。 超过一半的硅 壳记为 1 个; 中心纲物种可见中央区的残片记为 1 个; 羽纹纲物种可用中心区或端部计数 ; 休眠孢子可
2. 3
去除矿物杂质, 分离硅藻 上述 2 步反应后, 仍存留的沙砾、 黏土等杂质可
用物理手段去除。包括: 纯水冲洗样品, 待硅藻沉降 后( 3 ~ 5 h ) , 移除上层浊液, 多次重复可彻底去除悬 浮的黏土
[7 , 10 , 12 ]
。 为防止硅藻丢失, 可用显微镜检
[7 , 10 ]
以选定恰当的沉降时 查弃液中 是 否 有 硅 藻 损 失, [10 ] 间 ; 此过程中可加入增强黏土悬浮性的试剂, 如 焦磷酸钠、 氨水、 稀释的织物柔软剂、 加尔贡硬水软 化剂( 含磷酸钠和碳酸钠 ) 等, 静置一晚, 以充分分

在古生产力研究中, 硅藻丰度变化可体现硅藻 生产力情况。需要用“年龄—深度模型 ” 估算出沉 积物的累积率, 即沉积物单位时间内的堆积净厚度 [27 ] ( cm / a) , “硅藻数量( 壳数 / cm3 ) × 沉积物 再计算 , 累积率( cm / a) ” 硅藻生产力即表示为硅藻累积速 2 ( / ( cm · a ) ) [28]。 当硅藻物种间细胞差异 率 壳数 很大时, 硅藻累积速率不能很好地反映其生产力 , 还 需将硅藻累积速率再转换为硅藻生物量累积速率 , 即估算硅壳平均体积, 将各种类的硅壳数量转换为 生物体积以获取硅藻总体积, 硅藻生物量累积速率
的方法原则, 以便最大程度地消减误差。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解释了如何运用数值分析方法来提高 分析的精准度。国际上, 对沉积硅藻在反演环境演变方面的应用已经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 , 包括表 层沉积硅藻与上层水环境的关系 , 利用深层沉积硅藻重建古海洋环境 、 追踪盐度梯度以及反演水体 倡导今后应综合多学科的技术手段, 结合上层水体观测资 富营养化等。针对国内该研究的不足, 料, 以推进我国沉积硅藻定量化的研究并增强反演环境的准确性 。 关 键 词: 海洋沉积硅藻; 硅藻分离纯化; 数值方法; 海洋环境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P735 文献标志码: A 8166 ( 2013 ) 12129609 文章编号: 1001-
[10 ]
。 本文综
久玻片 去除有机质、 去 步骤 ( 图 1 ) : 去除碳酸钙等无机物、 除矿物杂质及提取硅藻制片。 2. 1 去除碳酸钙等无机物 根据样品量、 样品含钙量情况, 加入适量稀盐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