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9fb62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6f.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一个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的故事,令人感恩良多。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在朗读中逐步进人情境,体会文章中的美好情韵,逐步领略到文章中的深层意味。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孤独之旅 》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孤独之旅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083e5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02.png)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与困惑,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生、社会和自我认识的深入思考。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理解人生的坎坷与挫折,培养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还需引导。
学生在生活中也许会遇到类似的孤独和困惑,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对于人生思考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培养坚定的信念,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孤独之旅。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人生感悟资料。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作者的简介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为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语气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合作探讨以下问题:a.课文讲述了作者的孤独之旅中的哪些经历?b.作者在孤独之旅中产生了哪些困惑和思考?c.作者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挫折和孤独的?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55963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f.png)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1一、导入新课老人说: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
老师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并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1、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2、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评析细节,品读“孤独”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做上批注,然后分享交流。
要求:1、按照情节的顺序,依次作答。
2、分享的`时候,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注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品读示例:(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我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我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人教版九年级上《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孤独之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d5568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63.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文章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孤独之旅》。
请大家先谈谈对“孤独”这个词的理解。
生1:孤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没有人陪伴。
生2:孤独是一种心理感受,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
师:很好,那我们来探讨一下,本文的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哪些事情,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2.自主阅读(1)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2)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孤独的?(3)文章中哪些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3.课堂讨论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1:主人公在旅途中遇到了恶劣的天气,如暴风雨、冰雹等。
生2:他还遇到了一些危险,如被狼群追赶、陷入沼泽等。
师:很好,那么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孤独的呢?生1:他并没有被孤独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断前进。
生2:他还学会了与孤独和解,把孤独当作一种成长的机会。
4.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中哪些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1:文章开头对大草原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孤独的处境。
生2:文章中对暴风雨、冰雹等恶劣天气的描绘,突显了主人公面对孤独的勇敢。
生3:文章结尾对星空的描写,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宁静和成长。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勇敢地面对孤独,不断成长。
文章通过景物描写,巧妙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孤独呢?生1: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孤独,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生2:我们要学会与孤独和解,把孤独当作一种成长的机会。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fcf97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8.png)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在体验欣赏过程中。
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读课文。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知识目标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1、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课前放歌曲:《隐形的翅膀》)谈一谈对这首歌的感受生: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风风雨雨,贵在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不经历风雨曾能见彩虹。
生:历经磨难终能成功的一生才是精彩的一生。
人生旅途并非事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尝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是在这样的锻造中丰满成熟起来的。
导入课题: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历经困难和挫折,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们还小三四岁的孩子,也经历了一场特殊的磨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主人公杜小康进行一次零距离的孤独旅行。
首先请同学们敞开知识的背包,收获旅行路上的第一笔财富。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优秀7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46fc31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1.png)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优秀7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 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及难点:1. 忠而获罪的愤慨。
2. 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教学设想:1. 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注音并简介作者1.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 )九重天( )瘴江(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①本诗作者是唐代人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②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将衰朽惜残年)。
3.背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二。
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释词: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这里是献上、呈上的意思。
贬:降职。
圣明:指天子。
惜残年:爱惜残年的生命。
蓝关:即蓝田关。
2.结构: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译诗: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三。
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522e39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5.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主题。
2.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蜕变。
3.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题。
1.2学习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独特表现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孤独之旅的思考。
1.2学生分享对孤独之旅的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交流分享。
3.合作探究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讨论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蜕变。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独特表现技巧。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4.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5.2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6.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阅读练习。
2.学生写一篇关于孤独之旅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2.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详细内容:一、课文内容解析1.《孤独之旅》讲述了主人公在孤独的旅途中,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
2.课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过程。
二、课文主题分析1.课文主题是成长与蜕变,通过主人公的孤独之旅,揭示了人在困境中成长的必要性。
2.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孤独之旅》课文(3篇)
![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孤独之旅》课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9c9f7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8b.png)
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孤独之旅》课文(3篇)推举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一一、科任教师层面1、利用年级教师会议,准时传达各级各类文件精神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思路,统一思想、统一备考策略。
2、屡次召开备课组长会议,组织催促年级集体备课活动,常常关注中考动态,讨论中考题目,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3、协调班主任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班级与班级间的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4、协作政教处、教务处做好年级科任教师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检查。
5、催促班主任以各种方式加强家、校沟通,共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6、帮助教务处做好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中考模拟考等工作并准时向教育处和校长室反应教学状况。
7、每次综合性测试后,召开一次年级教师大会,探讨中考总复习工作,小结阶段性的教育教学得与失,提出下阶段的整改规划与措施。
二、班主任层面1、帮助班主任共同处理年级(班级)日常事务,如课间操、年级各项活动,课堂、课间纪律检查,学生行为标准,违纪处理,办公室整理等。
2、协作政教处作好“班级常规评比”等工作,抓好学生的常规治理。
3、协作政教处、团委开展各项活动,如运动会、拔河、跳绳等竞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4、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总结班主任治理中优点与缺乏,布置年级的阶段工作。
5、帮助班主任抓好“问题生”的转化工作。
6、帮助班主任抓好班级安全、稳定工作。
三、学生层面1、加强行为标准(仪表、头发等)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
2、加强学生的出勤状况考核,监视学生课堂纪律、课间纪律,加强“静校”治理。
3、分批分层次召开全年段学生座谈会(共6次),向学生介绍中考动态和复习策略,准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
4、抓好“培优补差”和尖子生的拔高工作,搞好“重点生”的培育和“薄弱生”的培育。
5、加强早读和晚自习的监视,加强小题训练的开展和监视、考核工作。
6、抓好英语听力和机读卡的训练工作。
四、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1、初三年级整体较稳定,但成绩不尽人意。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回味少年时代16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回味少年时代16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1bfb5c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8.png)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体包括:
1.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孤独之旅》中的主题思想及写作手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分析《孤独之旅》中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之旅,表达对成长的艰辛和生命的可贵的思考。
六、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之旅,表达对成长的艰辛和生命的可贵的思考。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提出的观点和想法的深度及创新性,以及对《孤独之旅》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的理解。
3. 随堂测试:设计一份关于《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通过测试结果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4.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的质量,包括内容表达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回味少年时代 16 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孤独之旅》教学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孤独之旅》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08416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f.png)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孤独之旅》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探索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孤独之旅》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一次独特体验。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并通过景色的变化,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同时,文章又以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探索。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但是,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旅途中的景色描写感到枯燥,需要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发现文章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文章,理解生活的真谛,激发对人生的探索。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发现文章中的美景,理解生活的真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色,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旅行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教师的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和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如:“文章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孤独?”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你觉得旅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理解旅行的意义。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da7e6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0a.png)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孤独之旅中的成长历程。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孤独”、“成长”等。
2.分析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如《我的叔叔于勒》、《草房子》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孤独之旅》。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标注生字词、重点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孤独之旅是如何体现的?请用具体事例说明。
(2)小组分享: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4.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主题:孤独之旅中的成长历程。
(2)分析人物形象:陆鸭、翠翠、翠翠的奶奶等。
(3)讲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如文中对环境的描绘、对人物心情的衬托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了解字词含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4.课后作业的设计,既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2.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3.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
4.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孤独?旅途中的孤独又意味着什么呢?”学生甲:“孤独可能是一种独自面对困境的感觉。
孤独之旅教案最新5篇
![孤独之旅教案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c13de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6.png)
孤独之旅教案最新5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细节、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吗?当你面对父母的唠叨时,当你面对网吧门口十八岁以下禁止入内的牌子时,当你面对成堆的作业时,你是多么盼望长大!可是,在成长过程中烦恼与孤独随之而至,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就让我们从一位少年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孤独之旅》。
二、浏览课文,完成各题。
1、自学生字词,完成习题1、2题。
2、本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三、品味语言1、跳读语言描写,赏析人物。
例如:“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还是分头去找吧。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这里站着一个的杜小康。
2、文题“孤独之旅”含有何义?讨论明确:一指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二是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小结: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四、关注环境描写,拓展延伸。
齐读36段,完成以下问题。
1、此段都用到了哪些写法?(可从修辞、结构、顺序等方面分析)2、此段有何作用?3、《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布置作业小试牛刀: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试以“那次我真的很孤独……”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孤独之旅曹文轩任性、撒娇--害怕、胆怯--有责任心--坚强、收获喜悦不成熟→成熟《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二教材及学情分析(一)课文解读:《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其实是杜小康的成长之旅。
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0ffd9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f.png)
孤独之旅教案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这里是爱岗敬业的小编沉默为大家整理的6篇孤独之旅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体会在孤独中成长的感受2、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教学重点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梳理主人公孤独至长大的心理过程,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九年级语文中小说单元的出现,不啻是给紧张忙碌的初三生活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大家都爱读小说。
在第三单元里,我们领略了鲁迅先生沉郁悲凉的故乡之别,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出人意料的精妙构思,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阅读的是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作家所写的一部大家可能都没读过的长篇小说的节选《孤独之旅》。
同学们事先已经阅读了课文,也查找了资料,有没有同学来介绍一下曹文轩和他的《草房子》?(有一学生带来了《草房子》,说是她五年级时买的,给大家介绍了课文节选部分前后的情节,并用软盘作了电子板书,与我的介绍基本相同)《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它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痛苦,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另一学生打开软盘,有关于曹文轩的介绍,我补充的是他所获得的奖项,以及自己读过的他的文化散文)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同名电影19届金鸡奖较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四届铜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十四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十月》刊登过他的文化散文《银斧高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关于毛姆。
孤独之旅的教案参考7篇
![孤独之旅的教案参考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b69d8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e.png)
孤独之旅的教案参考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study summary, work plan, activity plan,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s,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孤独之旅的教案参考7篇教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案的适切性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来实现,以了解他们的反馈和需求,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孤独之旅的教案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0课《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0课《孤独之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29564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7.png)
教学过程完善: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很多文学作品,有谁记得一些关于成长的故事呢?是的,成长往往伴随着挑战和困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孤独之旅》,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在孤独中成长的。”
阅读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下节课分享阅读感悟。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
1.教学重点补充:
“同学们,你们在阅读《孤独之旅》时,有没有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到主人公特别孤独?能具体描述一下吗?”
“你们觉得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有哪些变化和成长?能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吗?”
2.教学难点补充:
“小组讨论时,请大家思考一下,课文中的‘孤独’是如何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有哪些具体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孤独?”
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引导全班同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讲解
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旨。
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7.作业布置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历程的作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0课《孤独之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并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内容和主旨,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说课稿精选5份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说课稿精选5份](https://img.taocdn.com/s3/m/a9269b2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6.png)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
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
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
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
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
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
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44549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9.png)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我在“学探议练”教学模式思想的指导下,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
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
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视频展台。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跳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思路①、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②、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导入新课,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③、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读研读,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④、联系学生自身,由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内外文学的积累赏析来品味孤独,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勇敢的面对孤独。
教学流程(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歌曲《真心英雄》,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模板5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模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870b4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1.png)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一)课文解读:《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课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学生已经积累了学习小说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文章讲述一个孩子杜小康的成长故事,主人公杜小康是和学生同龄的孩子,从内容上讲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距离,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基于此,我在这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把握成长的重点,把暴风雨中杜小康战胜孤独长大这一部分作为突破点,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由点到面,深入全文中感受人物在孤独的环境中的心路历程,最后走出文本,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生活,塑造坚强自我。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析,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法及学法】(一)教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延伸拓展法(二)学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影片导入,进入故事情境播放影片《草房子》中杜小康快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926ed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bd.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受主人公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理变化。
2.分析并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作用。
3.掌握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1.分析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2.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作用。
3.学习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感受主人公在孤独中的成长。
2.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于“孤独”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同学们思考:孤独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少年意味着什么?二、整体感知1.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指名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大意。
三、分析主人公形象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述杜小康孤独的语句,并体会其情感。
2.分析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理变化,讨论其成长过程。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2.讨论环境描写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如何表现杜小康的内心世界?二、深入分析主人公形象1.分析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成长,讨论其性格的转变。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于杜小康成长的看法。
三、学习景物描写手法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
2.讨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四、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在写作中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杜小康的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中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二、讨论成长主题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成长的理解,结合课文谈谈杜小康成长的意义。
2.讨论成长过程中如何面对孤独和挫折。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我的孤独之旅”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范楼中学丁红梅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词语,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情景导入,“孤独”之旅
同学们到了初三,都觉得自己长大了。
的确,你们的身高超过了父母、老师,但你的心理“长大”了吗?能否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寂寞,使他痛苦也令他长大。
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今天我们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任务一、朗读课文,感知“孤独”。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屏幕上显示的字词:
轩.(xuān)嬉.闹(xī)凹.地(āo)掺.杂(chān)胆怯.(qiè)撅.(juē)给.予.(jǐ yǔ)
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家道中落,随父放鸭——撑船赶鸭,初到苇荡——苇荡遇雨,经受考验——与鸭共成长(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自读课文,概括内容谈感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谈谈阅读课文后的感受,教师点评。
学生可能会有的说法:
(1)小说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2)我知道了: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胜利时,你会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3)我从课文中学到了: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催人奋进。
(4)我明白了:懂得如何面对孤独,享受孤独,你才能真正地成长。
任务二、跳读课文,理解“孤独”
1.教师: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并把文中所有的“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进入角色,充满感情地读你画出的语句。
读了之后,要把你们真实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语句并分析,教师总结:(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
(1)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这是杜小康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地,杜小康产生了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
(3)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
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对陌生环境的不适,被沉重的孤独感所替代。
他们生活贫乏、空虚,害怕孤独,可又无法逃避。
(4)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这样反而
好了。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经学会适应现实环境,面对孤独。
(5)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杜小康经过了风雨的考验,在困境中磨炼了自己,终于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教师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2.学生讨论交流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教师归纳:
学生可能有的回答:
(1)失去交流的环境。
离开学校和同学,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和人群,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3)对自然环境的恐惧。
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强大的压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
(4)对前途的恐惧。
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生活的茫然,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任务三、精读课文,感悟“孤独”
1.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语句,并用情朗读。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如芦苇荡、放鸭图、孤独的杜小康等。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1)对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
这些更增添了杜小康对家乡生活的留恋。
表现了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
(2)黄昏时的炊烟和河面的热气,单调、虚无,更增添了孤寂的感受。
(3)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这一切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而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4)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是对杜小康的考验和锻炼。
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2.学生细读全文,找出并点评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
学生可能会找到的句子: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准确、细致入微。
(2)“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芦苇荡的广阔,“绿色的浪潮”不仅写出了颜色,更充满动感与生机。
(3)“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的茂密幽深反衬出小船的孤单,使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更加真切。
(4)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堂检测、联系生活,畅谈“孤独”
教师: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同,成长的故事也就丰富多彩,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
多媒体展示:
示例1:孤独是一座没上发条的钟,孤独是一朵凌寒开放的花;孤独是面对爱人欲诉不能的无奈,孤独是面对朋友难分难舍的牵挂;孤独是满怀心事时的一声轻叹,孤独是希望渺茫时的一缕华发。
示例2:孤独是我走在繁华的大街上看着嬉闹的人群,却寻找不到一束熟悉的目光。
孤独是我坐在豪华的餐厅里品尝着美味佳肴,身边却没有人和我对饮谈笑。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摘抄文中的精彩句段,加以鉴赏,积累语言。
2.请以“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