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说课一等奖说课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等奖篇一:最新初中数学说课比赛评课一等奖手稿初中数学说课比赛评课稿评《圆周角》说课尊敬的评委、老师:圆周角》说课尊敬的评委、老师》进行点评,我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价。
纵观本节说课,可用“准确”、“巧妙”、“严谨”、“新颖”八个字加以概括。
严老师把“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掌握圆周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圆周角的性质解决问题”作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对教材的准确把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来实现情感目标。
把“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论”作为教学重点,把“发现并分类证明圆周角定理”作为教学难点,表述准确,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重难点处理恰当。
本节课三维目标紧扣新课标,全面具体,既注重过程的落实与方法的培养,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目标定位准确。
1、重视问题情境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严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足球射门活动为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情境创设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激情的兴奋剂。
课题导入自然流畅,生动有趣,情境的创设真实可信,无雕琢之痕。
最后环节通过回归生活实践,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再次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首尾照应,让人感受到教学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2、重视学生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严老师围绕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设计了学生动手实践——大胆猜想——验证归纳——巩固应用的教学过程。
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的过程,是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也是学生体会知识运用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证明圆周角定理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分三种情况对圆心与圆周角的位置关系加以讨论,全面而具体,做到不重不漏,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同底数幂的乘法--说课稿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同底数幂的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幂的运算法则之一。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以及应用。
在教材中,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在授课前,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幂的基本概念和幂的除法运算,但对于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重点解释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掌握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对于这两个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丰富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动画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幂的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详细解释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和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
3.练习: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4.拓展:介绍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和练习。
5.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等奖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今天我要为大家展示的是我的初中数学说课稿《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开始之前,请允许我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够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对数学的热爱。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解法以及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解法(包括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商品打折、房屋租赁等,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我将分三个部分进行讲解:(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形式和解题步骤;(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详细讲解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的应用,通过例题进行演示;(3)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通过练习题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并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同时,通过实物模型、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以评估他们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情况。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截一个几何体--说课稿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截一个几何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截一个几何体》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几何体的三视图》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平面去截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方法,并能够画出被截几何体的三视图。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他们对新事物充满热情,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冲动和盲目性。
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性质。
然而,由于初中生对几何体的认知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平面去截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方法,并能够画出被截几何体的三视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用平面去截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方法,以及被截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画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建立空间想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联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等奖尊敬的评委、教师们:大家好!我是XX中学的XX老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获得的初中数学说课稿一等奖的心得体会。
本次说课的主题是“解方程初探”,接下来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分享给大家。
一、说课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1.让学生了解方程是什么,并能正确理解解方程的概念和方法。
2.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解方程进行实际问题求解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方程解的概念,并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课内容1.知识讲解阶段(1)引入新知识的方式十分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运用一张趣味图片,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方程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激发他们探索解方程的欲望。
(2)接下来,我将利用PPT展示解方程的定义和解法,让学生了解方程的基本性质和解方程的常用方法。
我将通过实例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问题解决阶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方程的概念和解题过程,我将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方程求解。
我会将问题分为不同难度等级,根据学生的能力给予适当的指导。
3.问题提出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用方程进行求解。
这将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性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相互帮助,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索能力。
四、板书设计1.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2.方程的定义和解法3.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4.开放性问题的解法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讨论情况,以及小组演示和个人展示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等奖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此为大家说课,课题是初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在数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物理、化学、经济等多个学科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图像和性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学会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并能根据图像描述其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图像特征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图像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并能够将这些性质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
比如,我会问学生:“如果你们要设计一个抛物线形状的拱桥,你们会如何确定它的最高点和宽度?”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二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接下来,我会详细介绍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y = ax^2 + bx + c,并解释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通过代入不同的值来观察二次函数图像的变化,从而理解系数a、b、c对图像的影响。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不同二次函数图像,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如开口方向、顶点位置、对称轴等。
同时,我会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二次函数的性质。
(三)巩固练习在学生对二次函数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并根据图像回答问题。
这些练习题既包括基础题,也包括一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题目。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等奖(精选5篇)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等奖(精选5篇)学校数学说课稿一等奖【篇1】初二数学分式基本性质说课稿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把握分式有意义,值为0的条件。
由于它是在同学学习了分数、整式及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又一代数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学校所学分数的延长和扩展,而学好本节课,为今后连续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学问作好铺垫,特殊是对“分式有无意义的争论”为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作了铺垫。
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精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同学进展的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力求精确。
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3个方面:(1)学问与技能目标:让同学经受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从而了解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进一步培育同学代数表达力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以及创新力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受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同学获得胜利的阅历,体验数学活动布满探究和制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培育同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分式概念是《分式》这一章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因此我把理解分式的概念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又由于学校同学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这样的障碍:不擅长概括数学材料、缺乏对字母及其他数学符号用于运算的力量,所以判定分式有意义、分式的值为0时的条件,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而部分同学简单忽视分式的.分母值不能为0这个条件,因此我认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是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分母值不能为0的理解。
一、教法学法分析1、学情分析由于我校八班级同学,基础比较扎实,学习力量较强。
通过学校分数的学习,同学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分数的相关学问。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最短路径--说课稿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最短路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最短路径》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最短路径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图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图的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最短路径的概念,掌握最短路径的求解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复杂的最短路径问题,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最短路径的概念,掌握最短路径的求解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最短路径的概念,最短路径的求解方法。
2.教学难点:对于复杂的最短路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找到解决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最短路径问题。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动画、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最短路径的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最短路径的求解方法。
3.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讲解: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总结,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
5.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最短路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最短路径问题1.定义:从图中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的最短路径。
2.求解方法:a.迪杰斯特拉算法b.贝尔曼-福特算法c.动态规划法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等;二是课后作业,包括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幂的乘方--点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幂的乘方–点一. 教材分析教材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主要工具。
在《幂的乘方》这一节中,教材通过引入“点”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幂的乘方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幂的乘方定义、幂的乘方规律、幂的乘方应用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方、幂的定义等基础知识,但对幂的乘方规律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引导、探究、实践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幂的乘方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幂的乘方定义和规律,能够运用幂的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幂的乘方定义和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2.教学难点:幂的乘方规律的发现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软件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点”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发现幂的乘方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巩固新知:通过例题讲解、练习题训练,让学生掌握幂的乘方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应用:让学生运用幂的乘方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幂的乘方规律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幂的乘方规律。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幂的乘方规律: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中学数学万能一等奖说课稿
中学数学万能一等奖说课稿《中学数学万能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中学数学万能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___________。
首先,介绍下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____________》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___册(__)第___章第____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因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占据_______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2、能力训练目标:3、创新素质目标:4、个性品质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突出重点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突破难点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优秀数学一等奖说课稿3篇
1、优秀数学一等奖说课稿教材分析:《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素材。
学生的空间观念要在他们自己的观察、试验、操作等“做数学”的体验活动中才能不断生成和发展,因而要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既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又为学习其他图形奠定基础。
学法指导: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其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体验镜子内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所发生的变化,逐步探究出镜面对称的特征,经历和体验由问题到假设再到验证的数学过程与方法。
体验成功的感觉。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照镜子,但是对于里面的数学知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发现,这些知识虽然来源于孩子的生活经验,但是又远远的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学习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再放手让学生拿镜子去照身边的物体,然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镜子中的数学知识,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发现,留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法设计: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因此,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等活动,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2.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实现自主探究,发展学生思维。
新教材赋予教师充分的创造空间,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开放性因素,创设有价值、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学习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玩中学,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对镜面对称知识的建立,并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3.注重合作的实效性,关注学生情感,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
每位学生都能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发表个人看法。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从数据看旅游--说课稿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从数据看旅游–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数据看旅游》这一节课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中的第12章《统计与概率》。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从而得出有用的信息。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利用图表来描述数据的方法,提高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对数据的敏感度较高,同时也已经学习过一些统计的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但是,学生对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如何利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并从中得出有用的信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深入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1.让学生掌握利用图表来描述数据的方法,提高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2.通过分析旅游数据,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通过对旅游数据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旅游业的现状,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图表来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其中,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图表来描述数据,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旅游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据的敏感度。
2.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旅游数据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旅游业的现状,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深入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幂的乘方--说课稿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幂的乘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工具,对于初中数学教材,我选择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本节课的内容是幂的乘方,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平方根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幂的乘方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部分。
因此,我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有理数的乘方、平方根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幂的乘方与有理数的乘方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幂的乘方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幂的乘方的定义,掌握幂的乘方的运算规律,并能运用幂的乘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幂的乘方的运算规律,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幂的乘方与有理数的乘方的区别。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讲授法、引导法、实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式,理解幂的乘方的定义和运算规律。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幂的乘方的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幂的乘方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有理数的乘方,引导学生回顾平方根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解新课:讲解幂的乘方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规律。
3.巩固新课: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幂的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幂的乘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幂的乘方的运算规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师在课堂上传达知识的重要工具,我的板书设计如下:1.幂的乘方的定义2.幂的乘方的运算规律3.幂的乘方与有理数的乘方的区别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幂的乘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湖北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说课)一等奖说课稿
3.1.2 点、线、面、体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二)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运用和延续,它为后面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几何证明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简单的证明方法。
本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探究角的平分线的画法;第二课时主要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应用。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它不仅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了怎样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本节的难点是对角平分线性质和判定的准确理解。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并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经历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探索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过程分析EA EA OAAEAEAEP B四教法、学法分析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情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搭建平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将采用动手操作、观察、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五评价分析在探究活动中,我将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并适时地给予鼓励,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从而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另一方面,在练习、变式、拓展等活动中积极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从而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六设计说明(1)问题在生活中产生。
整堂课,我创设问题情景使生活问题数学化,多次建立数学模型,这样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景中去发现问题。
(2)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折纸、画图、证明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做数学、用数学的价值。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图形的旋转--点评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图形的旋转–点评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几何变换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旋转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图形的旋转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旋转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教学难点:图形旋转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图形旋转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旋转一个水杯,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图形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图形旋转的本质。
3.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图形旋转的应用方法。
4.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提高:引导学生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图形旋转的理解。
中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3篇
1、中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授课内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推导。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比数列是数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了它及其通项公式,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前n项和的推导以及应用,从而极大提高学生利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节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对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处理:结合教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将《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安排了2节课时。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根据目前高一学生的状况,发现虽然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但由于老师的讲解过多,导致学生丢失了很多重要的知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施趣味教学,我利用一个初中自然学科中的“细胞分裂”的问题以及课本第109页的一个典故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
之后,再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
由此,我对教材的引入、例题、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解决的办法是:归纳类比。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我把这节课的难点定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
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如下四个方面:(一)知识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其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目标: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培养积极动脑,明辨是非的学习作风,掌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及互助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等比、等差的相似美及结构美。
初中数学获奖说课稿
初中数学获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来说课的内容是初中数学,主要围绕三角形这一主题展开。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一、课程导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三角形无处不在。
从金字塔到桥梁,从建筑结构到服装设计,三角形的应用广泛而重要。
那么,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是一种具有三条边的几何形状,具有稳定性、平衡性和优美的对称性。
在数学领域,三角形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定理,这些知识对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二、新课导入首先,我们要掌握的是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任意一条边都可以与对面的角构成一个小的三角形。
例如,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对应的边是最长的边。
此外,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这些都是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内容。
其次,我们来讲讲三角形的内角和。
大家可能已经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
但是,你知道是如何证明这个定理的吗?通过作辅助线,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角,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知识讲解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三角形的全等条件。
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
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我们需要满足SSS、SAS或ASA条件。
这些条件是什么意思呢?SSS意味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相等,那么它们全等;SAS意味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对应的夹角相等,那么它们全等;ASA意味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对应的边相等,那么它们全等。
四、例题讲解为了加深大家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理解,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假设我们有两个三角形,它们的边长分别为a=3, b=4, c=5,且角度A=角度B=90度。
我们需要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根据SAS条件,我们可以得出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五、课堂练习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请大家做几道课堂练习题。
在你们的课本第78页,有这样一道题目:求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请大家尝试用多种方法证明这个定理,比如作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等等。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绝对值--说课稿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绝对值–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绝对值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绝对值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绝对值的含义,并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绝对值的应用。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主要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绝对值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应用还不是很熟练。
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绝对值的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理解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绝对值的运用方法;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在于绝对值的性质及其应用。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绝对值的含义和掌握其应用是一个挑战。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绝对值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
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通过实践和思考掌握绝对值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出绝对值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含义。
3.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绝对值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绝对值的应用。
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绝对值的重要性和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1.定义:数轴上某个数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2 点、线、面、体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二)
湖北省襄樊市第三十二中学李捷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运用和延续,它为后面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简单的证明方法。
本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探究角的平分线的画法;第二课时主要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应用。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它不仅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了怎样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本节的难点是对角平分线性质和判定的准确理解。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并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经历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探索过程,发展应用
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情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搭建平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将采用动手操作、观察、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四、过程分析
环
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导入课题问题:
在S区有一个贸易市场P,它建在公路与铁路
所成角的平分线上,要从P建两条路,一条到公路
上,一条到铁路上,怎样修建路最短?这两条路有什
么关系?画出来看一看。
让学生动手画最短的路
线,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点到
直线的距离,从而第一次建立
数学模型;然后通过动手测量,
使学生初步感受角的平分线的
性质,由此让学生感知数学与
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动[活动一] 折一折
问题:
1、你能否通过折叠的方式将∠AOB平分呢?
2、你能否进行第二次折叠,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
(使第一条折痕为斜边)呢?
3、将折叠的图形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
折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这一结论,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证明吗?
已知:OP是∠AOB的平分线,PE⊥OA
于E,PF⊥OB于F
求证:PE=PF
证明:由学生完成
在折纸活动中,重点关注:
学生能否折出以第一条折痕为
斜边的直角三角形;而在证明
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结合
图形分析猜想的已知、求证。
在得出性质之后,用符号语言
加以表示。
知识的这种呈现过程是为
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猜想、
验证等活动中经历角平分线的
性质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会
S
公路
铁路
P
F
E
O B
A
P
┌
探究新知[活动二] 想一想
思考:
如图,要在S区建一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
铁路的距离相等,离公路与铁路交叉处500米,
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
(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
比例尺为1:20000)
问题:
如图,若点P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点P
在∠AOB的平分线上吗?
已知:PE⊥OA于E,PF⊥OB于F,
且PE=PF。
在这个活动的基础上,提
出另外一个问题“若去掉离公
路与铁路交叉处500米这个条
件,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能
建多少个呢?”
此活动的第一个问题是通
过在实际问题中让学生画角平
分线来确定集贸市场的位置,
而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感
受角平分线由点动成线的形成
过程。
从而第二次建立数学模
型,为探究角平分线的判定作
了铺垫。
得到这个猜想后,同前面
性质的证明一样重点引导学生
S
公路
铁路
F
E
O B
A
P
┌
F
E
O B
A
P
┌
求证:点P 在∠AOB 的平分线上 证明:由学生完成
判定: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练习(二) 判断:
1、如图,若PE=PF ,则OP 是∠AOB 的平分线。
( )
2、如图,若PE ⊥OA 于E ,PF ⊥OB 于F ,则OP
是∠AOB 的平分线。
( )
3、已知Q 到OA 的距离等于3cm, 且Q 到OB 距离等于3cm ,则Q 在∠AOB 的平分线上( )
结合图形写出猜想的已知、求证,让学生独立完成证明,从而得出判定: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第二组判断题是在第一组判断题的图形上,将条件进行改变,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角平分线的判定,同时感受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图5
F
E
O
B
A
P ┌
图4
F
E
O
B
A
P
拓展探究
培养能力[活动四]练一练
1 拓展:如图:若要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两
条公路和一条铁路的距离都相等,请问集贸市场应
建于何处?
2 课外探究:如图:已知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都是
相同的正方形,∠AOB画在方格纸上,OP是∠AOB
的平分线。
若将一个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OP
上任意一点,并使两直角边与角的两边相交。
请问
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交点的距离有怎样的关
系?请说明理由。
在活动三的基础上,我把
问题进一步开放。
通过例题和
变式的学习,学生不难发现还
有另外三个满足条件的点。
此
题既是对活动三的延伸,又是
对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
合运用,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
发散性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构造全等三角形的过程
中,我将重点关注寻找同角的
余角相等这一条件。
此题重在体现由课内向课
外的延伸,它将三角板放入坐
标纸网格中,既体现了知识呈
现形式的多样性,又把几何知
识和代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
公路
铁路
公路
A P
五评价分析
在探究活动中,我将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并适时地给予鼓励,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从而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另一方面,在练习、变式、拓展等活动中积极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从而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六设计说明
(1)问题在生活中产生。
整堂课,我创设问题情景使生活问题数学化,多次建立数学模型,这样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景中去发现问题。
(2)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折纸、画图、证明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做数学、用数学的价值。
这些设计就是为了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