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的诊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痛症的诊治
双脚是支撑人体全部重量的器官,有资料显示,每一只脚平均每天要承受大约100吨的压力,因此出现的问题也很多。

根据美国足科医师协会(APMA)统计,人的脚有300多种疾病,大约4/5的人都会在一生中患上这样或者那样的脚部疾病。

对于脚部疾病,很多人认为它们是小毛病,但这种想法实在该改一改。

因为脚部的疾病,治疗不及时会导致下肢承重力线的改变,从而造成踝关节、膝关节的不平均受力,加重膝、踝关节的慢性损伤。

长期下肢负重力线的改变,还会导致髋关节、腰部的代偿性损伤,引起腰部及髋部退行慢性病变,使患者出现长期的慢性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

时间一长,还会引起骨质增生。

你了解跟痛症吗?
跟痛症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站立工作者、运动员及中老年患者。

病征为发病缓慢,多无明显急性外伤史,以足跟部疼痛为主,晨起时明显,稍活动后疼痛可以缓解,症状时轻时重。

病因
足底跖腱膜炎是跟痛症最常见的原因,占全部跟痛症患者的80%。

足底跖腱膜炎发病最常见的原因是足底腱膜及其跟骨结节附着点生物力学机制异常和跖腱膜的退变。

肥胖、不良的工作习惯和年龄增长引起的跖腱膜退变,以及足跟着地时的高张力刺激机制是诱发足底腱膜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跖腱膜承受了超过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时,这种反复的牵拉应力在跖腱膜的起点造成轻微的撕裂、囊腔状的退行性改变,在跖腱膜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炎症。

解剖学特征
跖腱膜后端较窄,当人长期站立和行走,使弓弦似的跖腱膜长期处于绷紧状态,长此以往就产生了劳损性病变,常发生在跖腱膜的跟骨附着区。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体征是跟骨结节内下侧疼痛和局限性压痛,足跟可有轻微肿胀及发红,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在早晨起来或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站立式疼痛明显,这种疼痛在稍微活动后减轻,但时间一长后又会加重。

疼痛呈放射性。

影像学检查
X线片往往表现为跟骨骨刺,但此现象的确切意义尚不能肯定,因为跟骨骨刺亦常见于无症状健康个体。

X线片也可以排除跟骨应力性骨折及其他罕见的骨本身病变。

核磁共振(MRI)可清晰显示足底跖腱膜,如果+足底跖腱膜的止点增厚超过5mm则提示足底跖腱膜炎。

鉴别诊断
跗骨窦综合征。

跟骨内侧神经卡压、足底外侧神经第一分支卡压。

糖尿病足、深部脓肿。

跟骨应力性骨折。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90%):
1、牵张训练。

包括跟腱牵张训练和足底腱膜牵张训练。

2、足部矫形器和夜间夹板的应用。

原理是将踝关节保持在中立位至略背屈位置,防止晚上足底跖腱膜的挛缩,在晨起时可以防止过度拉伸跖腱膜所产生的疼痛,尤其适用于晨起走路疼痛的患者。

3、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

建议短期应用治疗,长期应用可诱发胃炎、胃溃疡、肾病、返流性食管炎。

4、注射治疗。

主要使用皮质类固醇,如曲安奈德+利多卡因。

5、体外冲击波疗法。

并发症是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疼痛、局部肿胀或瘀斑、麻木。

手术治疗(10%):
适应征:半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

首选足底腱膜松解术,如有神经压迫症状,应同时切开行神经腱膜松解与跟骨骨刺切除术。

手术切口位于足底内侧弓,通过皮下组织加深切口,直至看见足底跖腱膜,分离出跖腱膜边缘和趾伸肌腱,切断内侧腱膜。

除此之外还有跟骨钻孔减压术、微创内镜手术等。

中医辨证
劳损瘀血型:症见足跟部疼痛剧烈,活动时尤为明显,行走困难,局部压痛,可出现轻微肿胀。

风寒湿痹型: 症见足跟部疼痛,局部有轻度肿胀、压痛、劳累,受寒后加重,昼轻夜重,喜揉按,得热则减。

肝肾亏虚型:症见疼痛较轻,多为双侧足跟部酸痛,局部一般无明显压痛,行走加重,休息后减轻,伴有腰部酸痛、畏寒肢冷等症状。

中药治疗
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穹、人参、甘草、芍药、熟地黄各6g。

劳损瘀血型加丹参、红花、当归各10g,与黄酒20ml同煎。

风寒湿痹型加木瓜、海风藤各10g,加白酒20ml同煎。

肝肾亏虚型加丹参、鸡血藤10g,与食醋20ml 同煎。

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小结
足底跖腱膜炎治疗方法众多,虽然手术有时是必须的,但保守治疗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关爱老人呵护关节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老年期的典型特征就是“老”,即老化、衰老。

指老年人全身各器官、细胞功能和组织结构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

(一)体表外形改变--须发变白,脱落稀疏;皮肤变薄,皮下脂肪减少;结缔组织弹性减低导致皮肤出现皱纹;牙龈组织萎缩,牙齿松动脱落;骨骼肌萎缩,骨钙丧失或骨质增生,关节活动不灵;身高随增龄而降低(身高在35岁以后每10年降低1cm)。

(二)器官功能下降--各种脏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如视力和听力的下降;心脏搏出量可减少40%~50%;肺活量减少50%~60%;肾脏清除功能减少40%~50%;脑组织萎缩,胃酸分泌量下降等。

由此,导致老年人器官储备能力减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各种慢性退行性疾病。

(三)机体调节控制作用降低--老年人动作和学习速度减慢,操作能力和反应速度均降低,加之记忆力和认知功能的减弱和人格改变,常常出现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