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

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
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

◆(2015·浙江杭州)7.随着“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A.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B.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

◆(2015·福建福州)2.“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杭州

◆(2015·广西玉林)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2015·广西桂林)5.“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11.美洲改为亚洲,华人改为唐人(2分)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唐与新罗交往频繁、玄奘西游等(答出任意两个,1分)对外交通发达,便于对外交往;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有巨大的吸引力。等等(答出任意两层意思即可,1分)

12.广州、泉州(两项正确,1分)市舶司(1分)

13.新航路的开辟(1分)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答出一层意思即可,1分)

“一带一路”关系亚非、亚欧,甚至辐射到太平洋沿岸的部分国家,最终要形成的就是跟周边国家和区域形成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会再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所以说“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发现”。(相符的一层意思即可,1分)

◆(2015·齐齐哈尔)34.梦想是最令人心动的旋律,又是最引人奋进的动力。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更崇高。行走在复兴之路上,中国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囷的明天,直挂云帆济沧海。

探究一:古代交往篇

(1)2015年,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延伸。西汉时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哪位人物?(1分)

(2)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在唐与天竺频繁交往中,最杰出的使者是哪位高僧?(1分)(3)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从1405年开始,明成祖派遣哪位人物率领船队先后七次出使西洋?(1分)

探究二:近代探索篇

(1)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强国之路的探索。以学习西方技术为内容而进行的是哪次探索活动?(1分)

(2)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20世纪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1分)

(3)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哪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分)

探究三:现代复兴篇

(1)1978年底,哪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分)(2)目前,“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己经成功实践,请写出我国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取得的重要成就一例?(1分)

(3)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的是什么理论?(1分)

感悟: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为了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应该怎样做?(1分)

【答案】

探究一:(1)张骞。(1分)(2)玄奘。(1分)(3)郑和。(1分)

探究二:(1)洋务运动。(1分)(2)封建帝制(封建君主专制)。(1分)(3)民主、科学。(答案完整方可得分)(1分)

探究三:(1)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2)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港澳回归。(答出一点即可得分)(1分)(3)邓小平理论。(1分)感悟: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贏的开放战略;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积极推进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等。(答出其中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得分)(1分)

◆(2015·广东揭阳)38.(11分)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相适应。

材料一: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南亚,并联结地中海欧洲各国的通道,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15世纪,追求财富的欧洲人梦想去东方发财,开始探寻前往东方的航路,……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三:2013年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一系列务实合作结出了早期的果实。近日,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图景和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

材料四: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请回答:

(1)现有一个旅行团希望重温丝绸之路的辉煌,依据材料一盒所学内容,作为导游的你将带领旅游团从中国的哪个城市出发?最终到达世界的哪个地区?(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新航路的开辟最重要的影响。(2分)

(3)材料三中,中国政府制定的“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应对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请指出体现这一趋势的世界经济组织。(2分)

(4)从材料四克林顿的评价我们知道,全球化对某些国家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境地的主要是哪类国家?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

(1)长安(或者西安)欧洲。

(2)使世界联成一个整体,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世界贸易组织。

(4)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较弱。

◆(2015·湖南衡阳)26.(13分)对外交往是国家实力的展示。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

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交流】

材料一: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1)两次出使西域,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是谁?(1分)

(2)丝绸之路经过的新疆地区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西汉时期加强对新疆管辖的史实。(2分)

材料二: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3)根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2分)郑和下西洋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2分)

【文化交流】

材料三:

图一鉴真坐像图二玄奘

(4)图片一中的人物主要出使哪个国家?(1分)图片二中的人物主要贡献是什么?(2分)【政治交往】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中美关系长期以来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改善两国关系,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5)中美建交是在哪一年?(1分)就如何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谈谈你的看法。(2分)【答案】

(1)人物:张骞(1 分)

(2)西汉设西域都护。(2 分)。

(3)特点:和平交往,公平交易。(2 分)

影响:扩大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南洋的开发。(2 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4)图片一中的人物出使国家:日本(1 分)图片二的人物主要贡献:西游天竺,学习佛法,写有《大唐西域记》。(2 分)

(5)时间:1979 年(1 分)

看法:加强合作与交流;求同在异;增强政治互信;促进经济合作与共赢;加强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事务合作。(2 分。答出其中一点或其他言之有理者皆可)

◆(2015·甘肃兰州)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初行”的目的是什么?(8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6分)

(3)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6分)

【答案】

(1)张骞出使西域;(4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4分)

(2)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3分)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3分)

(3)促进了西域社会的发展;(2分)丰富了中亚、西亚等地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2分)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2分)

◆(2015·山东济南)一、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决策,使丝绸之路成为热门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4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丝绸之路的起止点的名称。

A:(城市); E:(国家或地区)

【答案】A:长安 E:古罗马

材料二: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宋朝发展出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高峰。

4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原因。

【答案】

①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②经济重心的南移③北方民族侵扰路上丝绸之路。

43.《大公财经》评价说:“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国际交流的典范,成为和平跨国贸易和跨种族文化交流的代名词。”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作者的观点。(有观点,有史实)【答案】

观点:作者认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是国际交流的典范。

史实:中国的丝、绸、茶叶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西域特产大量传入中国。

◆(2015·内蒙古赤峰)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钱币和陶器。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o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在古里进行交易时,商议货价,写成合约,最后握手击掌为定,不再悔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你得出怎样的结论?(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4分)

◆(2015·黑龙江绥化)33.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旨在借用古代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的共同体。

某班学生要开展“古老的丝路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想—想】

(1)简要描述陆路“丝绸之路”的路线,并写出为之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是谁?(2分)

(2)西域主要指今天我国的新疆地区,它从何时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

【比一比】

(3)在我国远洋航行史上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你知道是哪一次吗?最远到达了哪里?(2分)(4)欧洲人开始远洋探索开始于哪一世纪?比中国晚了大约多久?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是谁?(3分)

【思一思】

(5)新疆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2分)

【答案】

(1)长安河西走廊——西亚——欧洲。(1分)张骞。(1分)

(2)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1分)

(3)郑和下西洋。(1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1分)

(4)十五世纪。(1分)大约半个多世纪。(1分)哥伦布。(1分)

(5)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言文字;与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至少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2015·江苏无锡)40.2013年9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15 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你知道开启丝绸之路的使者是谁吗?(1分)

(2)丝绸之路最早是在哪个朝代开的?(1 分)

(3)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1 分)

(4)唐朝和明朝是我国中外友好交往的重要时期,你能分别举出一例吗?(2 分)

【答案】

(1)张骞;

(2)西汉;

(3)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4)唐;鉴金东渡;明:郑和下西洋。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层原因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层原因 2016年07月04日来源:光明网作者:周国林 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受一些外来学说的影响,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信仰的国度之一,还有人据此对中国的未来作出悲观的判断。揆诸史实,说中国历史上没有西方基督教式的宗教信仰则可,断言中国古代没有自己的信仰则实在令人不敢苟同。除了宗教信仰,还有文化信仰,是对某种文化价值的体认、信奉和遵循。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仁义之道就是广大民众生活的准则,是他们生命中的信仰。 圣哲之求道 信仰是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性关怀,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活动。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征和实现自我超越,成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和最高的精神标志。商周时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天神天道信仰。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人类轴心时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立足人文价值的探索,正好具备实现思想突破、完成人类自我超越使命的历史条件。对于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信仰,他们都用一个“道”字来表达。 从《论语》一书中,可见孔子对“道”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他认为,相比于“道”,吃饭穿衣皆不必太计较,君子应该操心的是“道”的寻求与实践,这样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即便闻道后马上会死去,也在所不惜。如果“道不行”,不如“乘桴浮于海”(《公冶长》)。孔子的这种心理活动就是一种自我超越,体现了人类使现实存在状态趋向于理想的努力和冲动。 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成为君子儒,不要成为小人儒。孔子提出君子之道的内容是仁、智、勇三项,而以“仁”居首。至于仁的意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名言,人们已耳熟能详。孔子时常提到的诚信忠恕义、温良恭俭让等德目,都在“仁”的涵盖之下,并由此构成孔子之“道”:“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第3课 华夏之祖

第3课华夏之祖(初中历史七年级) 必修作业模版内容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第3课《华夏之祖》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大多数学生基础比较好, 学习积极性高,对学习历史课有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教材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用多种手段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和线索,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实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3.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教材围绕主题,通过炎黄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和尧舜禹的“禅让”三部分内容,向我们展现了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反映了黄帝、尧、舜、禹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黄帝及其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走向终结,掌握原始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 能力目标:掌握教材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从炎黄战蚩尤到禹建立夏),初步认识原始社会发展全貌(华夏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进进程),了解涿鹿之战的意义和有关“人文初祖”黄帝传说的依据,认识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通过本课的学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5.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黄帝--人文初祖。 教学难点:尧舜禹“禅让”的含义。 6、教学方法:(1)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地图册,使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2)对于“涿鹿之战”,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征战的部落双方、过程、结果做出解答、在此基础上,得出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3)通过图示法,表现尧舜禹“禅让”的实质及原始社会的瓦解过程。

诚信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

诚信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保险从产生那一天起就和信用密不可分,保险公司卖的不是实物型产品而是信用和承诺,没有信用便没有一切。因此,诚信文化应是保险行业最根本的行业文化。保险行业要坚持诚信服务,把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促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而我们太平洋保险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诚信天下,稳健一生,追求卓越。 诚信文化:诚信立业,合规经营,用心承诺,用爱负责。古往今来,“诚信”便是英雄们惺惺相惜,成就大业的根本,无论儒法,还是老庄。“诚信”,“诚”总是作为君子最重要的美德出现的,古书上处处写着君王以诚治国,诸侯以诚得士的故事。信陵君正因诚信,打动了诸葛孔明,三分天下,成就霸业。而梁山上,那些英雄好汉,一诺千金,为诚信两肋插刀的豪情,更被写进才子名著,感动着千百万读书人。 诚信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背上“诚信”,我们便会感到一种责任感,那是对自己的要求。“诚信”是一只背囊,背上它,我们便势必要面对一种可能,一种被抛弃,被欺骗,乃至被诋毁、被利用的可能。可诚信绝对会还你一份轻松,一片坦荡,一身磊落。 创新文化:持续学习,专业精进,勇于变革,锐意创新。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

得的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能仍然马不停蹄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他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认为画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说,在学习别人长处时,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创造性地运用,不断发展,这样才会赋予艺术以鲜活的生命力。 ?绩效文化:结果导向,关注过程,持续优化,责任到人。 ?和谐文化:以人为本,关爱互信,同心同德,共铸愿景。

2020春七年级新人教版历史和社会下册一课一练:8.3.1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选择题 1.下列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历史现象,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手工业逐渐兴起②早期农业出现③公有制慢慢解体,私有制出现④国家出现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2.下列出土文物中,与我国开始迈进文明时代门槛标志无关的是( ) A.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里发现的用火遗迹 B.在黄河流域发现的距今约5 000年的古城遗址 C.在长江流域一处遗址中发现的玉器 D.在辽河流域一处遗址中发现的祭坛 3.被考古界誉为“4 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是( ) A.后母戊鼎B.蛋壳黑陶杯 C.玉琮D.四羊方尊 4.下列关于在黄河流域发现距今约5 000年的古城遗址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由城墙围起来②城墙是城市的管理边界③城墙是城市的防御设施④城里分布着住宅区、手工业区、墓葬区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考古学家根据新石器遗址中发现的陶器推测,中国文字的雏形可能是( ) A.刻划符号B.图画文字

C.楔形文字D.甲骨文 6.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图能反映出在很早以前我国就已有很实用的基础设施的是( ) A B C D 7.小明去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参观,发现在同一时期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有陶器、玉器,多达180多件,有的只有一两件,甚至有的什么也没有。这些现象说明( ) ①存在明显的贫富差别②体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③公有制解体,私有制出现④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从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如图),可以发现( ) ①制陶业已达到较高水平②原始人通过歌舞来表达感情③原始人的精神家园日趋丰富④我国对龙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完整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七年级历史第3课:华夏之祖学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七年级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3课:华夏之祖学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学习目标】: 1.知道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炎黄对华夏族的形成的贡献;尧舜禹的让;夏朝的建立。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习重点】:黄帝──“人文初祖” 【学习难点】:对“禅让制”的认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阅读第12~14页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征战各部落双方、过程、结果)

2、看教材13页下面的插图,说说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3、我们为什么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二)阅读第14~16页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 1、什么是禅让制?这种制度出现在什么时期?与哪些部落联盟首领有关?这些部落联盟首领都有哪些高尚的品质? 2、用自己的话概述夏朝的建立(原因、时间、人物、意义) 二、合作探究: 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精讲点拨 1、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的。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还把其他一系列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名下,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他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3、“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其表现有两点: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被推举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

远古的文明曙光——兖州的史前文化

追溯远古时代的中国历史,人们往往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五帝都是谁,他们是神还是人,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他们应该是远古时代的氏族或部范的首领,因为对氏族和社会的某种重大贡献而被神化。例如燧人氏,是发明用火的;庖牺氏,是发明熟食的;等等,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些“皇”或“帝”,共传说中的活动地区有不少与山东南部一带有关。例如庖牺的母亲华胥是在雷泽(今菏泽)践巨人之迹而受孕,其后代在春秋时有任(今济宁)、须句(今东平)等;少昊氏则“邑于穷桑(今曲阜)以登帝位,都曲阜”;舜“耕历山(今济南)、渔雷泽、陶河滨(今定陶)、作什器于寿丘(今曲阜),就时于负夏(今兖州);又说”舜生于诸冯(今诸城)、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今河南开封)、东夷之人也“;而如前文所述,大禹治水的主要活动地区也是在黄河下游的山东一带。这些都说明,今鲁南一带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远古时代的东部民族被称为东夷人。“东夷”之称是相对于活动于中原的华夏人而言,上述的少昊、舜等应该是东夷人的首领。《说文》:“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看来,身材高大,使用弓箭狩猎作战,应该是古代东方民族的标准形象。因此有人认为是东夷人发明了弓箭,历史上最著名的神射手羿也是东夷人;还有人认为是东夷人发明了冶铁,因为铁字的古文是“金”旁加一个“夷”字。这些都说明,不仅“山

东好汉”的说法历史久远,东夷人还自古聪明智慧,有不少的发明创造。其实,东夷是很多东方部族的通称,他们对古代文明的发展各有贡献。东夷文化、华夏文化还有其他部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是处于不断的融合、碰撞和发展中的,它们都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当然,对于远古的历史传说,不同的学者们有不同解释,有一些很难在短期内取得一致。但我们如果把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结合起来综合研究,则往往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印证的,所得的结果也许更能够接近历史的真实。近几十年来,我国史前考古成果显著,已经建立起了史前各个时期的基本年代框架。山东新石器时代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的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后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文献所记载的五帝时期(约为公元前26—22世纪),其时正当山东地区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研究表明,大汶口文化及其后的龙山文化的分布区域和传说中的少昊活 动区域基本一致,因此有学者提出,大汶口文化及典型龙山文化就是少昊文化,或曰东夷文化。东夷文化的范围,包括鲁中南地区及鲁东山区,而以泰山以南的汶泗流域为其核心,因此又有学者提出了海岱文化区的概念。 兖州地处泰沂山前汶河冲积平原,是鲁西南大平原的东部边缘地带。这里土地肥沃,气侯温和,是古代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区域。目前所知的兖州境内最早的史前人类活动遗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文化”界说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文化”界说 (一)“文”的释义及扩展 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1)《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2)《礼记·乐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 (3)《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 2、“文”的多重引申义 (1)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如《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以上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二)“化”的释义及其扩展 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中文的文化 西文中的文化: 结论2:广义与狭义 (一)广义的“文化” 1、广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 2、广义文化的结构 广义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二)狭义的“文化” 1、狭义“文化”的定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2、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也属于“小文化”范围。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 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里的文化,也属于狭义文化。 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知识点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 展 班级姓名 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1、秦朝建立 时间:建立者:定都: 意义:结束了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大帝国。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设、、;地方实行。 (首创“”一词成为两千多年中国王朝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法律上:颁布大量律令 文化上:统一文字,将秦的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的重要纽带。)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统一、、。(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交通上:大修,拆除所有路障,统一。 思想上:(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3、秦朝的疆域:东到,西到,南到,北达一带。 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秦朝亡于暴政 秦朝的暴政(统治者的残暴,滥用民力;沉重的兵役、徭役;繁重的赋税;刑罚严酷;秦二世更加残暴),激起民众的反抗,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2、秦末农民起义 1)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蕲县大泽乡影响: 2)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率军入咸阳,灭亡。3、楚汉之争与汉朝建立 1)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项羽、刘邦

2)汉朝建立 时间:建立者:(汉高祖)定都:长安史称: 4、西汉初年的统治 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政策来恢复经济。 如:汉高祖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汉景帝将田 租定为三十税一,进一步减轻刑罚等。 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为西汉的全盛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1、汉武帝采取的大一统措施: 政治上:颁布“”,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建立,设立。 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盐铁官营 思想文化上:(董仲舒的建议) 大力推行(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 (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 2、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此后,西汉开始由盛而衰,外戚乘机夺取 政权。,西汉皇族,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 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秦朝与匈奴的关系:派大军北击匈奴,修建(西起,东到)。 2、汉与匈奴的关系: 1)汉初,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困。采取“和亲”政策,汉室将女子作为公主,嫁给 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赠送给匈奴大量财物。 2)汉武帝时,派、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并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3)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王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 出了重要贡献。 3、汉与西域的关系: 1)两汉时,西域是指今天甘肃、以西,也就是现在地区和更西的地区。 2)出使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虽未能完成使命,但他了解了西域各国的 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再次出 使西域。从此,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述题

( ( (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本质)是什么?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 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什么是广义的文化? 与自然相对,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 的独特生存方式,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又称“大文化”。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 (1)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 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2)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 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 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4)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 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 4、什么是狭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 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5、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那些基本内容?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 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中华民族是中国 文化的创造文体。基本内容有:一、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二、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三、 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四、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五、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六、完备深刻 的道德伦理。 6、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时期的文化?指 6 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 年)时期的中 国文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1、商周至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是怎样划分政区的? (1)商周: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 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 2)秦朝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全国。 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 行制”。(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总的来看,秦汉及魏晋南北 朝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多样化有何影响?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 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 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3、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 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地理条件过于优越。因为在本文近代文明兴起之前,中国是东亚乃 至当时全世界最强大、最富足的国家,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无求于人。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概况如何?

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华夏之祖的传说冀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八篇

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华夏之祖的传说 冀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 A、盘古开天 B、炎黄传说 C、禅让传说 D、大禹治水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2015年9月大型原创动画连续剧《黄帝史诗》在央视少儿频道首播。自上映以来,全国各地观众反映强烈,剧中提到的黄帝被尊称成为( ) A、治水英雄 B、人文初祖 C、兵家鼻祖 D、一代天骄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每年清明节,为纪念中华民族的这位人文始祖,数万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举行祭祖活动。你知道这位“人文初祖”是( ) A、尧 B、舜 C、禹 D、黄帝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我国古代有许多抗击自然灾害的英雄传说。其中,一心治水,在外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舜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文中“轩辕”指的是( )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汉武帝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说的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禹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小轩决定假期中和家人一起去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去( ) A、黄帝陵 B、大禹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 【答案】: 【解析】: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主流文化的治国理政价值观这是从政府到基层群众都关心的话题,它涉及到我们政府行为、政策导向的根据。怎么把握中国传统文化里边主流的治国理政理念? 首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是见于《管子》,中国讲的以人为本有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从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就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为本,中国早期历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为本,但从西周开始,从周公封于鲁开始,他的思想就从以神为本的文化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西周时期开始有一种思想,说神依人而行,是依靠人存在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当时有这样的观点:依靠人的祭祀,神才存在,没有人的祭祀,神就没法存在。这就是说人世是神世的根本。这种思想在西周得以发展,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特色。这就是中国人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起源。 春秋后期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绝大多数都是以人为本的。只不过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又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人世的发展、协调、整理有不同的理念,但坚持人世优先,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比如春秋的时候,有的思想家就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迩就是近的意思。孔子其实也讲了类似的话,“敬鬼神而远之”,就是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人世上。 为什么要敬鬼神?我想从孔子的角度来谈,他承认神灵的存在,但神灵对人的作用有多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通过敬神,保留人的一种敬畏感。在一个古老信仰的传承下,虽然我们今天强调人世,但依然要保留一份对更高存在的一种崇敬和神圣感。为什么中国古人在政治管理方面积累很多智慧?是因为很早中国人就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人世的管理上。 第二以德为本。这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的思想类似。如果说以人为本是跟以神为本在比较中形成的,那么价值观、价值理念一般都通过理想、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取舍和比较建立起来,一个人的价值偏好、如何选择,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以德为本的对立面就是以刑治国,强调政令、刑罚的作用,忽视道德的作用,这是孔子反对的。孔子的思想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中国古代的主流治国理政理念中,孔子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这就是以德为本。 第三是以民为本,也叫民本思想。《尚书》中已有“民为邦本”的思想,邦就是国。在《尚书》里边,应该说有不少这样的思想。到了孟子,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在一个比较中看出你的价值选择。在孟子以前虽然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君王还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可是在孟子所表达的政治里面,君为轻。不管是君王也好,还是他的王朝也好,都比不上人民重要。这样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我们中国古代主流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 最后是以合为本。以合为本的合,就是强调统一性,在国家的层面就是统一而不能分裂,它最高的表现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我们强调的价值观,讲中国人的理念,必须也有一个更高的视野。十八大报告里,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非常重要。我们

第五单元_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5.1.1 明清帝国的兴替 2.清朝(1636-1912): 5.1.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明清民族政策:明:防御政策(增修长城); 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喇嘛庙、册封达赖、班禅等); 2.明至清前期,中央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措施: ①措施: ②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奠定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设置台湾府(联系,巩固东南海防) 。

5.1.3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业①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②培育、引进、推广大量新品种(甘薯、玉米); 明至清前期,我国 农耕文明达到鼎盛手工业棉纺织业特别发达 ②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①工商业市镇兴起;②商帮形成(徽商、晋商) 商业③沿海各地海外贸易活跃 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5.2.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1.目的:维护统治,加强专制统治权威 2.措施: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 3.明清科举考试制度:八股取士 内容变化: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发挥自己见解 形式变化:答卷文体为八部分,称八股文 影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目的:为皇帝培养忠实的奴才 5.2.2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1.黄宗羲:(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2)经济上,认为工商皆本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反映人们对封建统治的反抗,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说明了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反封建思想应运而生。 3.在19世纪中期的北京,在徽、汉两个剧种的基础上形成京剧 4.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为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5.2.3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 1.明朝科学技术发展原因 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繁荣 2.明朝科学巨匠及其他们的贡献 (1)医学家:李时珍 贡献:《本草纲目;创立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等(2)农学家:徐光启 贡献:编写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他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他是引进西学第一人。和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编写《几何原本》 (3)宋应星 贡献:编著《天工开物》,一部总结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 贡献:编写了《徐霞客游记》,最早揭示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各种特征。他是世界上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 3.明清中国与西方科技差距拉大的原因: 文化专制和八股取士,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等

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

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 一、文化 1、外国学者的观点 (1)康德 1970年在其名著《判断力批判》中认为:文化乃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效的创造。 康德把道德观念看成人类文化的最高表现。这个看法曾经影响了我国学者辜鸿铭和唐君毅等(2)赫尔德 探讨了人、社会、文化的关系,认为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优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的必要条件和人们活动的重要手段。文化既促进了人也限制了人。文化和哲学的中心是人的问题。(3)歌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与思想的集体方式,即人类对自然的长期斗争的结果,此集团的的思想、感觉、行为的方式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气氛、特殊的美,即是文化。 (4)泰勒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泰勒1871年在其名著《原始文化》里对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的意义来说,乃是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或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中国学者的观点 (1)辜鸿铭:文化不是房子,不是道路,不是器具,不是制度,不是科学,不是艺术,而是人格,文化的实质就是道德。《春秋大义》 (2)唐君毅: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而为其分殊表现。《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 (3)胡适:文明是一个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4)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所能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所能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一切的共同业绩,都叫做文化。《什么是文化》 (5)梁漱溟: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式。他认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东西文化及哲学》 (6)文化涵盖了人类各民族如何进行生产,所有器具、技术及相关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教育设施乃至语言、衣食、家庭生活等。《中国文化要义》 (7)贺麟:在《文化的体与用》、《文化与人生》中指出: 文化是经过人类的精神陶铸过的自然 文化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化字含有改变的意义:文要化,要影响其他的一种东西,要感化或支配别的一种东西:譬如教育,譬如诗歌,可以使人向善,可以使人有优美的情操,这就是文化之一。 所谓文化是人文化,即是人类的精神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有可以说是文化即是理性化,就是以理性支配处理任何事、从理性中产生的,即谓之文化。文化包含三大概念:第一是真,第二是善,第三是美,即是真理化、艺术化、道德化。 (8)钱穆:文化只是人生,只是人类的生活……文化是指集体的、大群的人类生活而言。《文化学大义》 二、文化与文明 1、文化与文明的联系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表现,但非所有的文化都能结出文明之

2019年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华夏之祖的传说练习题四十五

2019年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华夏之祖的传说练习题四十五 ?第1题【单选题】 孙中山祭文:“惟我皇祖,承天御世,钟奇孕灵……翦蚩尤于涿鹿,战炎帝于阪泉。挥斥八埏,疆里万国。用是奠基中夏,绥服九州。”这里的“皇祖”是指(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炎帝和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始祖,所以中国人和海外华人。自称为( ) A、“华夏子孙” B、“伏羲子孙” C、“炎黄子孙” D、“黄帝子孙”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各个时期中,社会状况与“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情况相符合的是( ) A、原始人群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半坡原始居民时期 D、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生活的地区是(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珠江流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的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的( )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反映了( ) A、中国人想象丰富 B、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精神 D、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的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炎帝和皇帝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为( ) A、满族 B、蒙古族 C、华夏族 D、藏族 【答案】: 【解析】: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抓住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而且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要求。 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最大问题就是共同价值观的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面对国际国内条件变化造成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树立国家伦理价值共识,保障我国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共产党一直反复强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正是从战略高度提升国家伦理价值认同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更是概括了包括“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 个价值理念“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展现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前景与指向,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为人民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效的重要依据,引导

着社会的发展航向;作为明确的价值范畴,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坚持“尊道而贵德”的好传统,“道”就是世界上永恒运动着的最根本规律;而“德”则是人类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它在人生和社会中的体现。如今,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始面对新的“道”和“德”:这个“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德”,狭义说就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广义来说,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承载着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提高国家伦理认同的“铸魂工程”。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我们概括和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套习题 试题与答案

第二套习题试题 一、填空类 1.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2.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3.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4.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政策和“____”政策。 6.人类初始集团指的是____。 7.在西周宗法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政治中的____统治序列与 ____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8.“多子分继财产制”渊源于汉武帝时颁布的______。 9.秦以前的宗族属于_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则属于____宗族。 10.“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_。 11. 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导致____的习惯产生。 12. 整体型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分析型思维则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 13. 北宋哲学家是把______当作____问题进行讨论的第一人。 14. 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和___。 15.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_____思想。 16. 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17.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系统内通常会保持稳定的机制,其构成来自两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复习导学单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复习(一) 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主备张曦审核备课组 授课老师班级学生时间 【自主预学】 1.画出从夏—清朝的年代尺,并思考秦、西晋、隋、元这四个政权的共同点; 2.综观四次统一,思考历史成因共同之处及造成封建国家分裂的共同原因。 历史成因: 分裂的共同原因: 【同侪互助】 1.写出以下诗歌的朝代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④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仿照课件中的范例,举史实证明某一朝代的特点。

3.回忆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古代农作物的推广和引进 4.仿照课件图例,梳理说明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5..【商业篇】改错 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宋源为一睹风采不远千里赶来。果不其然,大街上车水马龙,穿着棉布衣裳的行人接踵而来。街道两旁,店铺相接,北街一家店铺正热售雕版印刷作品,南街正在热卖书写在竹木简上的书籍。沿街过桥,还有老婆婆用木棉纺纱车纺织,技术娴熟,引路人赞叹…… 6.根据以下三幅图片,说说我国古代商业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发展? 北宋东京都市布局元代海上丝绸之路 【当堂检测】 1.某同学在学《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是() A.东汉末年,起义不断,豪强割据 B.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C.三国的统治者都十分注意发展生产 D.西晋最后消灭蜀国,统一全国 2.下列关于南朝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①西晋后北民大量南迁②水稻是主要的作物,小麦推广到江南 ③广泛利用水力加工谷物,青瓷为当时人所青睐④冶铸技术采用灌钢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唐朝长安都市布局

《中华文明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从传统价值观中汲取营养

任何一种文明在历史长河中能发展、壮大,并且走向成熟与辉煌,都以自身的价值观作为支撑。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也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文明中的传统价值观,并不是哪一个人提出来的,而是在漫长的实践中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陈来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一书,对于我们清晰、系统地了解中华文明与传统价值观,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鉴。这本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传统价值观,讨论其哲学基础、传承与发展,关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二是国学相关问题,关涉国学概念、流变,及其近代国学研究的发展、国学名家与大师。书中收录的文章,是根据他近年来在国内外高校数次演讲报告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因此,书中的内容既有学术性,又有针对性;文辞既重准确性,也不乏通俗性。陈来在该书“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一文中认为:“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为宇宙观,这与西方近代以来的机械论的宇宙观相比,中华古代文明的哲学宇宙观是强调连续、动态、关联、关系、整体的观点,而不是孤立、实体、主客二分的自我中心的哲学。”从这种有机整体主义出发,宇宙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每一事物都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显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正是这种宇宙观的中国哲学,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之源。中华文明是在长江、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文明,这种文明在早期时,与农业生产、亲族血缘紧密相关。除了中华文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都因为宗教信仰、生态环境、战争入侵等原因而不复存在。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血脉不断?其主因,就是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的魅力。该书《中华文明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一文中,陈来简要梳理了中华文明演化脉络之后,对中华文明内在的价值发展进行了层层入理的剖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少人误以为他就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孔子本人的思想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周文明思想的继承者。陈来认为:“儒家思想的真正缔造者,是西周礼乐文化”。西周文明在经过夏、商之后的发展,形成比较稳定的精神气质,主要体现在“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和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儒家思想及其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明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夏商周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形成的精神气质。儒家所奉行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文明价值观的核心。而最能体现儒家核心价值观之要义的,简要地讲就是崇仁、尊礼。仁是自我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或对他人施以恩惠。仁的概念在孔子之前,是指对双亲的爱,但是孔子、孟子强调仁者爱人,仁渐渐变化为普遍的仁爱。仁爱的对象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乃至对自然的爱护。在陈来看来,仁的实践有其原则,就是忠恕之道。恕也就是孔子所言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原则是充分尊重对方而不会把自己的各种想法主张强加于他人。在当今时代,这已经成为全球伦理的普遍原则。在儒家眼中,道德是在人与人交往的具体行为中实现的,这些行为的共同模式则是礼。礼是相互尊重的表达,也是人际关系的人性化形式。尽管礼在文献典籍中有多种解释,而古语中的“礼尚往来”,就强调了双方交往中的某种规则和规范。中国自古都是礼仪之邦,尽管礼仪的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各不相同,可是礼的精神原是一以贯之的。陈来认为:“中华文明的礼是以敬让他人为其精神,以温良恭俭让为态度,以对行为举止的全面礼仪化修饰与约束为其目的的文明体系。”今天,礼不仅对个人修身有其意义,对社会更有提升精神文明层次的效能。而在外交关系里,“好礼”则体现了尊重其他国家和人民的行为方式。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与其他类型的文明以完全不同的形式朝前发展,并且形成各自的价值偏好。但是这种价值偏好,并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别,而与各自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关系。陈来在书中旁征博引,从中西方比较的视角进行论证之后,认为中华文明有四个方面的价值偏好: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中所强调的仁爱原则、礼教精神、责任意识、社群取向,以及对王道世界的想象与实践,贯穿于中国漫长的历史,彰显出中华文明对关联性、交互性伦理的重视,以及对多样性和谐的推崇。中华文明的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