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魏晋墓 葬的壁画 中及材料 中你能获 取哪些有 效信息?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 庭,天下难得之货成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 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洛阳伽蓝 记》 民族融合:(汉化与封建化) 生产方式的农耕化;都市繁华, 商业活跃;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推 行 新 制
名称 原因/目的
吏治黑暗
内容
1.俸禄有国家统一筹集,按级 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2.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 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 不得买卖
作用
吏治有所好转
俸禄 制
均田 制 三长 制 租调 制
前提:中原地区长 期战乱,政府控制 着大量无主荒地
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 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 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汉化与封建化
影响
促 进 民 族 大 融 合
经济复苏 和繁荣 政权封建 化的加速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尊儒崇经,兴办太学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鲜卑族的汉化
民族的交 流与融合
汉族吸收鲜卑文化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表现 农 业
1.荒地得到更多开垦,粮食产量提高 2.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 3.兴修水利 4.经济作物种植 5.畜牧业发展 1.民间官营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2.丝织业有较大发展 3.青瓷制造业繁荣 1.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 2.开始铸造钱币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 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 贸易往来
原因(目的)、内容、作用
——完成表格内容
二.巧计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是整个 改革的关键,也是后期 改革的前提,有利于巩 1.原因 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 行深层次的社会改革。 ⑴政治:加强对中原地区统治;鲜卑保守势力强大
⑵经济:平城僻处塞上,经济落后,无漕运 ⑶军事:北受强敌柔然威胁
2.过程
⑴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迫使贵族大臣接 受迁都决定 ⑵495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 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 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 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 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 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文明冲突:北魏崛起与统一北方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讨论: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 十六国 北魏 北周 西魏 东 隋 魏 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 汉 西晋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 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 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 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又能得出 什么认识? 鲜卑人乐俑
社会制度封建化: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顺应了 时代发展的潮流。
民族融合:汉化与封建化
从图片中两 尊佛像及材 料中你又能 得到什么认 识?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 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 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1.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 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第 三 单 元
“鲜卑”作为一个 部落集团的名称, 约始见于东汉。 “鲜卑”意为瑞祥 或神,合之为瑞兽 或神兽。
文明冲突是文明发展演进的 动力。历史上每一次文明冲突的 结果往往是形成文明共存与进一 步的融合,……文明共存是融合 各种文明不同的特质,扬弃不合 时宜的文明,形成多元化的新的 文明体系。 ——肖川
设立三长制 推行租调制
第一阶段改 革重点: 创建新制
495年北魏知识前洛阳 易 讲 改 通 改 服 汉 汉 婚 籍 装 话 姓 姻 贯
第二阶段改 革重点: 汉化政策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推行
⑴主持者:冯太后 ⑵重点: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⑶设立三长制 ⑷推行租调制
均田制是改 革的核心内容, 与其他新制度密 切配合、互相作 用,使北魏社会 稳定,经济恢复 和发展,为其他 改革的推行奠定 了基础。
蜀 吴 北方 东魏 北齐
Biblioteka Baidu
东晋

宋-齐-梁-陈
南方
第1课 文明冲突:改革迫在眉睫
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①源于东北→魏晋之际游牧→东晋建立代国 ②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北魏) ③398年,迁都平城
2.统一
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分裂局面
3.发展
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参照汉族政权统治: 实行编户、授田劝农、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兴办太学。
二、改革迫在眉睫
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 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 路,侵暴乡闾。” --《北史》 材料二: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 帝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 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 -- 《魏书》 材料三: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 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 倍于公赋矣。” --《魏 书》
冯太后(公元442-490年)
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孝文帝 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由于 她去世后为谥称“文明太皇太后”,所以 历史上又称她为“文明太后”。冯太后是 位典型的“铁碗女人”。在朝廷内部政治 斗争中,她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 地掌控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曾在献 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 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 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 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 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文明冲突:改革迫在眉睫
问题探究:孝文帝改革迫在眉睫,那改革又有哪些有 利条件呢?
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黄河流域的已有的文明基础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前期统治者(拓跋珪、拓跋焘)已在一定程度上汉化, 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实行编户、授田劝农、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兴办太学。
目的:配合均田 制的推行,强化 对地方的控制 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基层行政组织,设邻长、里 长、党长;职责:检查户口, 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取 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兵役, 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 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推行均田制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 定数量的粮食和绢帛 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现 象,减轻了农民负担;农 民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国 家财政收入大增
原因
1.政府的政策调整 2.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3.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作用
手 工 业 商 业
1.农业、商业的发展 2.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1.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2.孝文帝重视支持商 业
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民族 大融合,生 产方式的变 化,促使统 治者更加彻 底地进行改 革,从而来 适应经济转 型的需要
民族融合:汉化与封建化
说说: 鲜 拓 拔 丘 步 贺 独 贺 是 去 屈 独 你身边的同学、朋友或 卑 拔 拔 墓 六 赖 孤 葛 类 斤 突 孤 其他人的姓氏是:陆、贺、 姓 陵 孤 浑 刘、杜、高、穆、元、屈、 汉 元 长 穆 陆 贺 刘 葛 高 艾 屈 杜 艾、葛、长孙。 姓 孙
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在掌权时 期进行了前期改革;
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 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第2课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智者选择:冯太后孝文帝改革
措施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新 制 孝文帝 的改革 措 施 迁 都 移风 易俗
制定俸禄制 推行均田制
各项新制的相互关系
俸禄制—使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 政治保障。 均田制 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 租调制 俸禄制的继续推行;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 了客观条件(均田制为无地农民的生活提供 了保障,隐瞒的户口和曾流亡的农民得以安 居乐业,有利于三长制的实行)。 三长制—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三长制强 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为分田提供依据,有利 于均田制的推行,进而有利于租调制的推行)
北魏前期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 九品是按资产多少而规定赋税高低的品 级;三等是按等第将税收送到不同地区。 但实际上却无法做到,一方面由于世家 大族隐瞒大量田地和人口,造成贫富不 分;另一方面,由于官吏与地主勾结, 把负担压在广大人民身上。
思考 · 理解
材料一: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 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 材料二: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 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 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 门比屋。” 材料三:P34【学思之窗】 1.民族矛盾尖锐; 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2.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 2.阅读课本举出该问题导致后果的一个实例。
文明冲突:北魏崛起与统一北方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 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 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 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 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问题: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 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 生活方式吗?分属何种类型文 明?
自主探究:结合上述材料及教材P33-35页内容,你认为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问题及其成因?
文明冲突:改革迫在眉睫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3 4 5 民族矛盾激化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形成原因 宗主督护制 赋税制度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 落后,柔然威胁
三.移风易俗
1.措施 2.影响
移风易俗,消除了鲜卑族 与汉族的差距,鲜卑族逐渐融 入汉族,这是历史的进步而不 是倒退。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⑴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⑵争取汉族地主支持 ⑶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小结: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重 点是创建新制(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第二 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2.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成功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④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单元知识结构
北魏 建立
推动 经济 发展 阶级 与民 族矛 盾日 益尖 锐 改革 迫在 眉睫
推行 新制 迁都 洛阳
统一 黄河 流域
移风 易俗
冯太 后与 孝文 帝锐 意改 革
推动 经济 发展 推动 封建 化
推动 民族 融合
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 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 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 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 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宗主督护制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各地豪强 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 势筑坞立堡,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 生存。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的农民实际上 是坞堡主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农民,向坞堡主交纳 地租,承担劳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 为了取得各地宗主的支持,被迫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 势力和他们的政治经济权利,并任命他们为政府收纳 地方租税,征发兵役、徭役。这种宗主督护制有许多 弊端,宗主往往隐瞒户籍借此逃避赋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