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鲁教版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三知识构建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

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

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

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

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

二、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①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 1月0℃等温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南方与北方

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

水田与旱地

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

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

“中部崛起”的范围:中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

东北老工业基地)

1、区位优势

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水路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

⑤市场广阔⑥科技力量雄厚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⑧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

1、衰落原因

①工业结构单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⑤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⑥资源枯竭、地价上涨

2、整治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③环境整治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

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人类中心论)

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地伙伴论)

出现时

产生背景(原因)核心思想产生结果

观点一:地

理环境决

定论

人类社

会初期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

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也很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

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

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

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

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只能被动地

适应环境

观点二:人

类中心论

农业社

会、工

业社会

早期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

力不断提高

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

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

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

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

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

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地关系对立

观点三:人

地伙伴论

后工业

化时期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

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

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

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

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

关系

谋求人地关系协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3.可持续发展图示: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

2.持续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3. 共同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4.阶段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

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

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历程

1.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协调问题。

2.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

4.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由概念走向行动,是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

5.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审议通过《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措施。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走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资源短缺(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

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