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看其改革的积极性,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的表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史实。
从整体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实分析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培养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手段,孝文帝为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重点难点
重点: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自主预习课前准备
情景引入精彩导言
【激情文字式】
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消失在历史的尘雾中?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是历史功臣还是千古罪人?
【复习回顾式】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
在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在制度创建、迁都、汉化等方面采取了重要的举措。
那么,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效果如何?如何正确看待孝文帝改革呢?
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探究目标】了解孝文帝改革以后北方农业生产恢复的情况。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下列材料摘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
”
……
请思考:
(1)《齐民要术》是总结公元6世纪以前北方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的书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生产的情况?
(2)孝文帝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本题以《齐民要术》为着眼点设计题目,以此为依托,紧扣孝文帝改革,分析其影响,根据教材即可得出答案。
【结论与评定】
(1)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2)均田制、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等。
⊙探究点二繁盛的洛阳
【探究目标】了解孝文帝迁都后洛阳的经济繁荣情况。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
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应有尽有。
全城十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
城南有“四夷馆”,专供外来商人居住。
馆舍房子整齐,路旁栽种着青槐绿柳。
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与王侯相比。
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请思考:
(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问题?
(2)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
【过程与方法】
第一问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即可分析出答案。
第二问主要从商业发展去分析,在入主中原之前,鲜卑族没有商品经济,以物换物;迁都洛阳后,商业繁荣,许多官宦开始经商。
【结论与评定】
(1)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商业的繁华。
(2)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深入人心;鲜卑族逐渐汉化。
⊙探究点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探究目标】了解孝文帝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对民族融合的促进情况。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下图是北魏时期的画像砖《汉人胡食图》
请思考
(1)从该图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该图反映了一种什么历史趋势?
(3)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这一趋势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本题主要从改革对民族融合的影响方面设计题目,《汉人胡食图》反映的现象是胡汉差异逐渐消失,民族融合的加强。
【结论与评定】
(1)北魏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接近、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2)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
(3)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改籍贯等措施。
典例鉴赏课堂精炼
典例鉴赏
例题: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及其本人的认识。
【解析讲评】
解析:本题属于观点题目,正确评价孝文帝改革,从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其影响。
答案: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课堂精炼
1、(2007.广州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 B )
A 长期分裂
B 民族融合
C 统一北方
D 阶级矛盾
解析:北魏统一后,出现了民族融合,它推动了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又促进了民族融合,B
2、(2008连云港检测)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D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答案为D
3、(2007.银川模拟)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 C )
A 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 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 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
D 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解析:根据阅读材料可以看出,是描写洛阳的繁华景象,迁都洛阳后,经济的发展情况。
C 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B)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解析:内迁各民族从游牧到农耕,接受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封建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答案为B
回顾总结知识结构
【问题总结式】
孝文帝改革为什么能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
孝文帝改革对黄流流域的民族融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
【网络结构式】
1、农业发展的表现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2、孝文帝发展农业的措施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二、繁盛的洛阳
1、民族融合的原因
三、北方各族大融合2、民族融合的表现
3、民族融合的影响
课后训练迁移应用
重难点演练
1、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C)
A、提供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少数民族侵扰
2、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和过程,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实际上是(D)
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
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D)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国家军事力量④
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C )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无论从服装上还是从风度上,诗歌反映了(C)
A 汉族年轻女子
B 鲜卑族年轻女子
C 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影响
D 鲜卑文化受汉族文化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是汉家女子的鲜卑服饰,答案为C
拓展与创新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
……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麻田20亩,不宜种桑的地方,丁男受麻田10亩,妇女5亩。
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
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
所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作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作一次的加两倍。
……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
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不听避劳就逸。
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相付。
卖者坐(处罚)如律。
------摘自《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把北魏的均田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不得摘抄原句)
(2)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
(3)指出北魏均田制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能否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说明立论的依据。
答案:(1)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受田;农民、奴婢、官吏均受田;耕牛受田;因轮耕而加倍受田;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随力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
(2)鲜卑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获得大量
露田的使用权、桑田(麻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加速封建化进程。
(3)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无地少地的农民可按劳动力的多少得到土地,北魏政权以法律
形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占有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评价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从材料中提取答案;第二问中的均田制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第三问结合史料评价观点。
相关链接备课参考
新课程教材链接
人教版:
●教材的标题是“促进民族大融合”。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生
产发展的表现和发展的条件;增加了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发展成就;洛阳商业的繁盛,以学思之窗的形式增加了洛阳商业发展的史实。
●增加政权封建化的加速这一内容,介绍了孝文帝推进封建化的具体措施,采取汉族地主
的统治制度,使鲜卑族迅速地向封建化过渡。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从目的、方式、影响等方面讲述了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情况。
●教材增加了相关的图片材料,如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龙门的
魏碑书法作品,鲜卑人乐俑,汉人胡食画像砖等。
岳麓版
●岳麓版教材简明扼要地概括说明了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现实链接: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各族人民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鲜卑族和鲜卑族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得到永生。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各民族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来推动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
资料链接:
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从公元317年起,到公元581年止,匈奴、羯、氐、羌、卢水胡、鲜卑人先后入主中原,有两个半世纪以上,至隋文帝杨坚即位,黄河流域的统治权才又重新回到汉族地主的手中。
当拓跋部进兵中原的时候,鲜卑族的人口本不多,它的社会发展的阶段也较落后,因此,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权起见,无论对镇压内部反抗还是彼此攻战,都不得不依靠汉族地主和强迫汉族农民来供他们奴役。
起初,鲜卑的统治阶级还警惕着,它将政权的主要部分和军事的主要力量都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政权方面,所谓“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大酋;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魏灭·目录叙》)。
军队中,起初由鲜卑族人构成全部军队,汉族农民只是“服勤农桑,以供军国”,即使以后驱蹙汉族农民作战,也只充步兵,骑兵均由鲜卑人来担任,鲜卑人构成当时军队中的基本力量。
随着他们封建化程度的加深,鲜卑族内部急遽的分化,大部分鲜卑人都沦落到被封建隶属的人群里去了。
宇文泰筹组府兵,兵农的身份固然有所提高,但是终究不能挽回这一颓势。
这样,军事力量不得不依靠汉族农民来补充,从北周武帝宇文邕起,府兵在均田的基础上大大地发展起来,这一事实也反映了这时汉族农民已经构成为府兵中的主要力量了。
另一方面,汉族地主在政权中的势力,也必然会随着鲜卑族封建化加深而更加重要起来。
这样,久而久之,鲜卑族的统治权,逐渐从鲜卑贵族的手里移转到汉族地主的手里,而鲜卑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又加速了这一过程。
隋文帝的代周,就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
隋文帝以汉族地主的身份重新取得北朝的皇帝地位,隋王朝的统一南北,这些事业的完成,都是在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十六国时代起,匈奴、羯、氐、羌、卢水胡各族,以及最后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这些政权崩溃后,各族人民并没有迁回到他们自己的原居住地去,他们留在中原,和汉族杂居,并和汉族人民一道与北方的各族统治者进行顽强的斗争,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和汉族融合在一起了。
无论在经济生活方面、文化语言方面、风俗习惯方面,他们已完全和汉族一样了。
后来的历史学家也只有从他们后裔的姓氏(如匈奴的呼延氏,羌的夫蒙氏,鲜卑的元氏、长孙氏、独孤氏诸姓)和郡望上(如代人、河南洛阳人、京兆长安人之类),来考知他们族姓之所自出了。
到了隋唐时代,匈奴、羯、、氐、羌、丁零、乌桓、鲜卑等族诸名称,终于成为历史上的名词,在当时再也没有他们的活动可以记录下来了,也就是说,经过十六国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时他们已经完全融合在作为统一国家中主体部族的汉部族里了。
这一民族大融合,经历了长期的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
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融合
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备选习题
1、孝文帝为进一步推进改革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D )
A、统一北方
B、实行均田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解析:迁都洛阳是孝文帝亲政后采取的首要措施。
2、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 B )
A、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
B、鲜卑族逐渐灭亡
C、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
D、服饰礼仪互相吸收
解析:根据题意,选项B不符合题目要求。
3、孝文帝改革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其中“塞下”应是(A)
A、洛阳
B、长安
C、平城
D、建康
解析:材料描写的是洛阳商业繁华的景象。
4、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C )
A、各民族间的战争
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
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民族之间的交流是民族融合的最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