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拟行路难课件31张
![拟行路难课件31张](https://img.taocdn.com/s3/m/f4f2050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68.png)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藉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滕王阁序》
比较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七、八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 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 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 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 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 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抗争。
第七、八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八句表达的则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 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较阅读可比较同,也可以比较易。但应该以求 异为主。
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 实现。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 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 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 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 宕多姿。
李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 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 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 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 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 调。
踯躅zhíz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理解诗意
➢将水倾倒于平地,它们就向四面八方分流。 ➢人生下来命就是即定的,怎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边饮酒边吟唱《行路难》,歌 声却因悲从酒中来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 又止,犹豫再三还是不再多说什么。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藉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滕王阁序》
比较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七、八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 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 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 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 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 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抗争。
第七、八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八句表达的则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 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较阅读可比较同,也可以比较易。但应该以求 异为主。
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 实现。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 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 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 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 宕多姿。
李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 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 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 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 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 调。
踯躅zhíz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理解诗意
➢将水倾倒于平地,它们就向四面八方分流。 ➢人生下来命就是即定的,怎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边饮酒边吟唱《行路难》,歌 声却因悲从酒中来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 又止,犹豫再三还是不再多说什么。
上课《拟行路难》教学课件共26张PPT(共26张PPT)
![上课《拟行路难》教学课件共26张PPT(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c9c17d0f8c75fbfc77db2ba.png)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 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 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 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有一种抗争的意味。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 ”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 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 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 敢言。
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 ,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 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 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思考作业
行路难 初中学过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论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是 “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只看你的 家庭出身,不看你的才情和品德,即使你 才华横溢,只要你出身低贱,你就不可能 做到高官。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 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 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 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明豪情 酣畅淋漓
+ 展自信
背诵本诗和李白的《行路难》
愁的直接原因怀才不遇,根 源是门第低贱。诗人将其归结 为什么?
对于这种命运,诗人的态度是怎 样的?
认命、抗命、认命
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 ”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 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 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 敢言。
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 ,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 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 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思考作业
行路难 初中学过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论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是 “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只看你的 家庭出身,不看你的才情和品德,即使你 才华横溢,只要你出身低贱,你就不可能 做到高官。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 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 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 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明豪情 酣畅淋漓
+ 展自信
背诵本诗和李白的《行路难》
愁的直接原因怀才不遇,根 源是门第低贱。诗人将其归结 为什么?
对于这种命运,诗人的态度是怎 样的?
认命、抗命、认命
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拟行路难》正式课件(共23张PPT)
![《拟行路难》正式课件(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193316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f2.png)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难” 鲍照家世贫贱,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的象征意味?
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的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8、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 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 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逐层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平静恬淡——开始 自我宽慰——发展 借酒浇愁——转折 倾泻悲愤——高潮
感情线索:
认命——不认命——认命
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的象征意味?
4、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
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 起的作用?
——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 苦乐 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 涵着不平之气。
5、前两句作者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 ·宋 鲍照
• 拟行路难(其四)
知人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家
世贫贱,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
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
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 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 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 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 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豪放,奇矫 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 对唐代诗人 李白等很有影响。
拟行路难优质课PPT课件
![拟行路难优质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8ffc8548d7c1c709a145cb.png)
第36页/共38页
检测与反馈
下列有关《拟行路难》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表现了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 ,流露出了他的无比巨大的愤懑与不平。
B 、开头写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动,其实表现了 作者认同人的贵贱是由家民门第所决定的。
C 、 " 举杯断绝歌路难 " 中的 " 断绝 " 往往被后人 理解是指歌断绝。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 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 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 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 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 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 了。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第3页/共38页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 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 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 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 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 首。
第27页/共38页
知人论世 两首诗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鲍照《拟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
读意象
愁
愁、失意
读诗中的诗 满腹愁绪,无处宣泄 满腹愁绪,但潇洒
人
自如,乐观积极
读现实中 的诗人
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
读时代
魏晋的门阀制度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
压制了人才
繁盛让人充满希望
第28页/共38页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第16页/共38页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 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检测与反馈
下列有关《拟行路难》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表现了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 ,流露出了他的无比巨大的愤懑与不平。
B 、开头写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动,其实表现了 作者认同人的贵贱是由家民门第所决定的。
C 、 " 举杯断绝歌路难 " 中的 " 断绝 " 往往被后人 理解是指歌断绝。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 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 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 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 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 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 了。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第3页/共38页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 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 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 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 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 首。
第27页/共38页
知人论世 两首诗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鲍照《拟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
读意象
愁
愁、失意
读诗中的诗 满腹愁绪,无处宣泄 满腹愁绪,但潇洒
人
自如,乐观积极
读现实中 的诗人
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
读时代
魏晋的门阀制度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
压制了人才
繁盛让人充满希望
第28页/共38页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第16页/共38页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 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776a265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9.png)
不同点: 从情感看,李诗是高昂向上的,鲍诗却
忍气吞声,徘徊辗转,愁情无以释怀。 鲍照的诗歌,有对命运的抗争,但也是
无力的表达,最后“吞声踯躅不敢言”流露 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而李诗虽有表达壮 志难酬的苦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 帆济沧海”,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 观的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凸现出诗 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 “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 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 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 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 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 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 法?
第三句中“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
知作者
行路难 X I N G L U N A N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 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元嘉期间被宋文帝刘义 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任临海王刘子顼 的前军参车、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 后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 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注意 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他长于乐府诗,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 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华,却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几任小官,正如 诗评家钟嵘所叹:“才秀人微,故湮没当代!” •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入仕实行门阀制度(即以门 第出身地位为唯一选拔标准),阻塞了天下寒士 的进仕之路,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愤难 抑。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合作研讨:
1.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PPT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29e44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4.png)
•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翻译
•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 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 “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 踯躅(z • 自宽:自我宽慰。 •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
的歌唱。 • 断绝:停止。▲
四、看字词
•全诗诗眼:愁
五、看意象 •水 ,人生 ,酒
六、看手法
• 本诗主要运用的手法有:比兴,对比
七、本诗的感情基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种愤懑无奈不会随着诗人 的自我宽慰而消失,而是会郁结于心,越发沉重。真正认命,诗人便 不会写诗排遣愁绪,真正认命,诗人便不会“岂无感”,真正认命, 便不会“吞声踯躅”。
探究任务三:诗人真的认命吗?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人不是不想反抗命运,而是无法反抗命运。他一个默默无闻 的小角色对抗庞大的世家,就如蚍蜉撼树,以卵击石。这是面对世 事的无力,面对现实的无奈,是个人无法改变世界丑恶的渺小无助, 卑微弱小。
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听说反贼已经杀到城下,镇定自若, 命令婢女抬着自己的轿子,在家门外自己亲自用刀杀掉几个贼 兵,后被俘。
时代背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架空皇权,门阀制度让上层 贵族垄断了权利,取仕上呈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大批身怀大才的寒士却只能居于末尾,碌 碌一生,表达怀才不遇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拟行路难》ppt优秀课件
![《拟行路难》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8e24b0284ac850ad02425f.png)
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 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 沉的象征意味?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 志难酬。
三、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 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抒悲愤
怀才不遇 李白 壮志难酬
抒悲愤 +
明豪情 +
展自信
深受乐府影响,语 言清新质朴,气势 连贯,笔力酣畅淋 漓
▪ 诗以 “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 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 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 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 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 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 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
▪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 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 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 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 中求得解脱。
▪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 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 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 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 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 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 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 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课件(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1dabf4da216147916112846.png)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拟行路难》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拟行路难》课件(共24张PPT)
第八句写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 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 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 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 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 参军集》传世。
鲍照的诗歌创作
•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 皆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 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 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这组诗 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 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 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鲍照擅 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 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课堂导入
悲歌一曲诉愁肠
拟
南 朝
行 路
·
宋难
鲍 照
( 其
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内容。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 手法的运用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知人论世
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 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 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 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 一个特色。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拟行路难》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拟行路难》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拟行路难》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拟行路难》课件(共24张PPT)
第八句写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 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 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 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 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 参军集》传世。
鲍照的诗歌创作
•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 皆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 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 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这组诗 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 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 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鲍照擅 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 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课堂导入
悲歌一曲诉愁肠
拟
南 朝
行 路
·
宋难
鲍 照
( 其
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内容。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 手法的运用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知人论世
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 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 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 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 一个特色。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拟行路难》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拟行路难》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拟行路难》课件(共24张PPT)
《拟行路难(其四)》优选ppt课件
![《拟行路难(其四)》优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119c2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d.png)
拓展:
• 鲍照——南朝刘宋社会动荡—怀才不遇—无奈 • 李白——盛唐———————怀才不遇—乐观
Hale Waihona Puke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 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 “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 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 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 4、赏析技巧
︱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领悟诗歌主旨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
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愁闷之情。
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怀才不遇,悲怆难抑,
苦闷异常的发愁者形象。
行路难 李白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明确:酒
歌
抓关键词体会全文作者的感情
• 命—劝慰----叹---愁 • 酒---排遣--- 消---愁 前三句自我克制的
痛苦 寒士不平的悲愤
• 歌---倾泻----断----愁 • 感---不敢----言----愁 最后一句无力抗争
无奈 乱世不保的忧患
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 认命——不认命——认命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获奖 ppt课件
![《拟行路难》获奖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23eff8a21614791611280d.png)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 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 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他们 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 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森严的 等级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 淫逸之徒,这就为门阀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种子。 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 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 度,科举的兴起,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
1、 知人:鲍照努力抗争,积极进 取,争取机会;一生仕途坎坷,多 做小官,怀才不遇。
2、 论世:门第决定人生走向,门 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诗人从哪些方面写“愁”的?
从日常坐卧不宁的叹息写愁, 通过酌酒消愁,用悲歌为断愁, 心里的郁闷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 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吞声踯躅不敢言!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 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 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 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 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 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 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答案: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从第二个反问 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 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 的。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全诗通过刻划诗人满怀郁结, 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 而又悲怆难抑的自我形象,抒发 了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怀才不遇 的悲愤之情,表达了对当时门阀 制度的不满和愤慨。
《拟行路难》ppt课件(12页)
![《拟行路难》ppt课件(12页)](https://img.taocdn.com/s3/m/459ec367763231126edb11ba.png)
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
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
拟行路难 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
“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是千古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一个
鲍照 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
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 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大有 作为的!
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四、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有怎样 的遭遇。
鲍照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
面上任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四、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作者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
悲怆的情态。
鲍照 酌酒原为排遣忧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激起愁海狂澜,诗人趁着 酒意击节高歌,唱起悲怆的《行路难》,将一 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何等悲怆。读者 从这举杯驱愁而放声悲哭的情节中,可以想见 其悲愁沉郁。
四、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文采闻
名于世。年轻时候就树立远大政治抱负,但出
身寒门庶族。
鲍照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时期,实行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
寒士的仕途,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升任
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
四、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第七句对前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
第1单元《拟行路难》ppt课件完美版
![第1单元《拟行路难》ppt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6b27ff1b2f60ddccda38a0aa.png)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眼
品——品文析句,领悟主旨
这首诗哪些地方表现了“愁”?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清 沈德潜《古诗源》
命
从诗句中看,是什么导致了作者 的“愁”?
这命又什么? 门第决定命运
探究主旨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这种命有 怎样的看法?
作者也认为非常不公,但是无力 改变,只能发出悲愤的控诉。
后人评述
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若决江河, 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说说你对鲍照的认识 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 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 有,后太白往往效之。” (沈德潜《古诗 源》) “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钟嵘 《诗品》)
以意逆志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尽管心很累 很疲倦 我却没有理由后退 或滞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 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有所感事, 结在深深肠。 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 一 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与善人 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半生 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风吹不倒有根的 树我能承受多少磨难,就可以问老天要多少人生。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 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 好。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一辈子,不说后悔,不诉离伤。上帝作证,我是真的想忘记,但上帝也知道,我是真的忘不了 如果其中一半是 百分百的话那就不是选择了而是正确答案了,一半一半,选哪一半都很困难,所以这才是选择。跟着你,在哪里,做什么,都好。眠。我倾尽一生,囚你无期。择 一人深爱,等一人终老。痴一人情深,留一世繁华。断一根琴弦,歌一曲离别。我背弃一切,共度朝夕。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路过的已经路过,留下的且当珍惜 我相信,真正在乎我的人是不会被别人抢走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我还是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穿过夏天的木 栅栏和冬天的风雪之后,你终会抵达!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每个清晨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提醒我,若不学会遗忘,就背负绝望。 那一 年夏天的雨,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给我美丽的晴空,我们都有小小的伤口,把年轻的爱缝缝又补补,我会一直站在你左右,陪你到最后的最后。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这样 的结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那样的奋不顾身。 黄昏是一天最美丽的时刻,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在一盏灯光下,得到永远的归宿。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 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想念是人最无奈的时候唯一能做的事情。你受的苦,会照亮你的路。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 如这山间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如奔赴古城道路上阳光一般的人,温暖而不炙热,覆盖我所有肌肤。由起点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很简单。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贯彻未来,数遍生命的公路牌。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说并用程这为再年余�
拟行路难课件
![拟行路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111a62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0.png)
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
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
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
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
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
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
愁的沉郁了。
6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
4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 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 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 定的。
5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什么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
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
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
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
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
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
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
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
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
1
❖ 士、中书舍人之类 的官。但在门阀制 度森严的社会里, 他始终是“下僚”, 不能有所作为,为 此,胸中郁结着愤 愤不平之气。后因 宫廷内部斗争,死 于乱兵之中。
2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
❖ 生平
❖ 鲍照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文人 中成就最高的,与颜延之、谢 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本 籍东海(东海治所在今山东省 临沂市郯城县,但鲍照家乡在 现在的江苏连云港市);一说 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 东海鲍氏的祖籍。鲍照家世寒 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 晖,也善文学。他的青少年时 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 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 十六年(439年),鲍照26岁, 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 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 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 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 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 “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 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 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 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
《拟行路难》PPT优质课件
![《拟行路难》PPT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42933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7.png)
•
诉
•
愁
•
肠
对比阅读
《行路难》
•
李白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两诗的相同点
•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 愤不平的感情。 • 从语言风格来讲,都得力于汉乐府的 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 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 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
谢谢收看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 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 致用
拟行路难·其四
作者:鲍照
•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 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 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 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 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 ,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总结:
• 初读诗文,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 命”的现实。细品之下,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 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 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 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 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 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 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 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 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 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 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 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 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 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诗歌创作
▪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 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 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 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 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 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 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 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 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一)鲍照的生平
▪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 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 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 有很大不同。
▪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 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 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 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 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 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拟行路难
鲍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 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二)鲍照的人生道路
▪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 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 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 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 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 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 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 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 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 不入。
▪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 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 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 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 中求得解脱。
▪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 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 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 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 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 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 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 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理?
▪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 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 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 “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 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 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 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 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 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 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 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 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 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 理?
▪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 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 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 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 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 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 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 理。
补充时代背景。
▪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 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 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 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 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 多说什么.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 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 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 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 的控诉。
▪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 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 说人生苦乐 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 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 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 上还比较平稳。
诗眼? 情感线索? 感情基调?
1、本诗的关键词(诗眼)
“愁”
感情线索:
认命 —— 不认命 —— 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志
本诗的感情基调
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整体感知
▪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 有十八首,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 《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 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 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鲍照的诗歌创作
▪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 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 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 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 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 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 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 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 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一)鲍照的生平
▪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 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 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 有很大不同。
▪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 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 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 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 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 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拟行路难
鲍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 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二)鲍照的人生道路
▪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 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 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 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 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 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 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 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 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 不入。
▪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 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 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 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 中求得解脱。
▪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 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 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 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 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 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 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 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理?
▪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 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 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 “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 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 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 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 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 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 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 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 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 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 理?
▪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 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 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 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 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 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 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 理。
补充时代背景。
▪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 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 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 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 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 多说什么.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 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 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 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 的控诉。
▪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 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 说人生苦乐 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 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 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 上还比较平稳。
诗眼? 情感线索? 感情基调?
1、本诗的关键词(诗眼)
“愁”
感情线索:
认命 —— 不认命 —— 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志
本诗的感情基调
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整体感知
▪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 有十八首,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 《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 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 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