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 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 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 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 中求得解脱。
▪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 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 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 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 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 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 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 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 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 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 “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 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 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 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 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 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 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 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 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 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 理?
▪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 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 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 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 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 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 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 理。
(二)鲍照的人生道路
▪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 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 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 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 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 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 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 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 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 不入。
拟行路难
鲍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 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一)鲍照的生平
▪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 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 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 有很大不同。
▪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 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 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 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 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 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 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 多说什么.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 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 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 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 的控诉。
▪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 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 说人生苦乐 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 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 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 上还比较平稳。
▪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 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 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 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诗歌创作
▪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 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 容丰富,题材多样,Hale Waihona Puke Baidu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 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 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 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 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 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 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诗眼? 情感线索? 感情基调?
1、本诗的关键词(诗眼)
“愁”
感情线索:
认命 —— 不认命 —— 认命



抨击
悲愤
无奈

本诗的感情基调
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整体感知
▪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 有十八首,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 《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 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 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补充时代背景。
▪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 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 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 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