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教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7课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材,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近代历史遗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历史素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活动主题的引入、实践活动的要求和方法、近代历史遗迹的介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历史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近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历史遗迹有一定的了解,但实践活动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充满兴趣,但可能存在对历史遗迹认识不深、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近代历史遗迹,提高历史素养。
2.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增强学生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近代历史遗迹。
2.难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法:学生实地考察历史遗迹,提高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了解附近的历史遗迹,制定考察方案,确保活动安全。
2.学生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历史遗迹背景,准备实地考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近代历史遗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附近的历史遗迹,让学生了解遗迹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信息。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遗迹进行实地考察。
教师提供考察要求和方法,引导学生关注遗迹的保护和传承。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到教室,分享实地考察心得,交流对历史遗迹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师点评,总结要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任务,让学生结合所学,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遗迹。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建议。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活动,强调历史遗迹的保护和传承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历史文化遗产。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培养理性、客观、公正的思维方式。
4.培养学生关注全球问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热爱和平、积极进取的新时代青年。
5.时事评论: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时事评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体现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感。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提交作业时,请按照题目顺序进行排列,以便教师批改。
3.作业完成后,请进行自查,确保答案正确、论述清晰。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世纪之交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国在世纪之交的机遇与挑战及外交政策调整。
2.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世界格局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历史观,培养热爱和平、尊重差异的情感态度。
(2)结合时事政治,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5.总结反馈,巩固提高: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教学评价:
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珍惜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珍惜?”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制作一个小型的粗瓷作品,体验陶瓷制作的乐趣。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学生应了解课文背后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粗瓷大碗在文中所象征的文化意义。
举例解释:
-对于课文内容理解,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把握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粗瓷大碗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家国情怀。
-在词汇与成语掌握方面,教师可通过例句、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这些词语的用法。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这节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珍惜”这个主题的思考,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各自的经历,为后续课文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粗瓷的基本概念和制作工艺兴趣浓厚,但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背后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引导和鼓励还不够。所以,我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珍惜物品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珍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有些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为此,我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我的长生果》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我的长生果》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我的长生果》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描绘了作者对长生的渴望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对学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本文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第27课,属于阅读理解课。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寓意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的词汇量和文学素养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阅读和讲解来丰富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的大意,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长生的渴望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文章的大意,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寓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语言,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录音,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听力练习。
2.准备课文翻译,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对照和讨论。
3.准备相关话题的讨论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觉得长生有什么意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的翻译,让学生对照翻译,理解课文的大意。
同时,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相关话题的讨论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第27课 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
第27课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国两制学习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教学过程】第一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背景:(1)文革结束后,党内的“左”倾错误继续存在,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未得到改善。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
A.内容: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B.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3)1978.1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1978年12月,北京。
2.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转折一:“左”倾——实事求是;(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3)组织路线:恢复民主集中制,审查历史遗留问题。
转折三:拨乱反正。
(4)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拨乱反正与法制建设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2.主要表现(1)“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都得到平反。
(2)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3)国家还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第27课《故事二则》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7课《故事二则》选自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本节课包含两个故事:《精卫填海》和《夸父追日》。内容涉及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感悟神话故事的魅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精卫填海》讲述了一位勇敢的小鸟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努力填平大海的故事;《夸父追日》则讲述了一位巨人夸父,追逐太阳,最后化身为山的故事。通过对这两个故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人物形象,感受其中蕴含的坚持、勇敢等品质。同时,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文章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神话故事的基本概念、人物形象和寓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故事中勇气、坚持和追求等品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品质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定。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我也意识到,对于难点知识,仍需要通过更多练习和讲解来巩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运用到实际中。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文化自信、提升思维品质、增强审美情趣和锻炼语言能力。《故事二则》通过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在分析故事人物形象和情节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同时,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审美价值,培养审美情趣。此外,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 巨人的花园》教案设计(共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巨人的花园》教案设计(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复述《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
•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能够懂得互助与分享的重要性。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互相帮助的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复述故事。
•难点:理解并体会互助与分享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花园或者自然景色,并谈论为什么喜欢。
2. 学习课文(1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自读课文,并找出关键词汇和句子。
3. 情节复述(15分钟)•学生围绕课文情节自由复述,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故事。
4. 小组讨论(10分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了解各自的理解。
第二课时5. 情感体验(10分钟)•通过讨论课文中人物的行为,引导学生体会互助与分享的重要性。
6. 朗读课文(10分钟)•学生依次朗读课文,并讲述自己的感受。
7. 朗读对话(10分钟)•小组内进行对话练习,表演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8. 写作活动(1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互助精神和分享意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巩固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体现出这些美好品质。
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近代历史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与影响。
2.了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近代历史遗迹。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探究近代历史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2.分析并了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近代历史遗迹。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学生所需的活动材料。
3.考察过程中所需的交通工具。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对于历史教育,导入环节十分重要。
老师可以提问:“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最初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或者让学生谈谈他们了解到的一些近代历史知识。
2. 安排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将前往参观近代历史遗迹并记录学习笔记。
老师可提供以下选项供学生们选择:1.参观某个历史博物馆。
2.考察近代历史的重要建筑物或遗址。
在选择完活动项目后,老师需对此进行安排和分工,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同时,为了便于日后学习,学生们需记录下他们的活动体验和所见所闻。
3. 开始考察在开始活动前,老师可先讲授一些近代历史知识点。
例如,清朝王朝的衰落和影响、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
在活动期间,老师可与学生互动,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近代历史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老师需要提供学生们必要的帮助,例如指路、解释遗迹的历史意义等。
4. 记录学习笔记在活动结束后,学生们需完成学习笔记。
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所见所闻,例如文字、图表、图片等方式。
在进行记录时,学生需着重记录以下内容:1.所考察的建筑物或遗址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学生当场对所看到的东西的感受和思考。
5. 结束活动活动结束后,老师需与学生们一起检查学习笔记,解答他们的问题,并对他们的笔记进行点评。
随后,可以组织学生们分享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五、教学建议•在活动前,老师需要做好周密的安排和准备,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活动信息,并确保他们了解活动安排和注意事项。
•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将学生们的学习笔记汇总,并与学生们分享其它相关知识。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7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案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们对鲁迅的爱戴,体会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2.过程与方法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等词的意思。
3.情感与价值激励学生选用“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常用词语应用写话,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和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课前预习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应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2.思考:课文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3.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了解鲁迅1.出示课件:鲁迅图像2.同学们,这就是——(生:鲁迅),板书:鲁迅先生,让我们带上“先生”二字再深情地呼唤一遍。
3.谁能根据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的资料用简洁的话介绍一下鲁迅先生。
4.看来同学们对鲁迅先生了解得还真不少,然而鲁迅先生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他的侄女周晔写了一篇纪念他的文章。
板书:我的伯父,题目叫做——(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5.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她已经称鲁迅为称“伯父”了,为什么还称他为“先生”?【利用图像、课题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了解了题意】二、检查预习,学习词语1.通过预习,你画下了哪些想积累的词语,和同桌交流一下。
【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词语的意识】2.出示生字词课件:追悼吊唁咳嗽敷药女佣水浒传殡仪馆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1)你理解哪个词的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是联系上下文还是查字典)(2)请你从以上四字词中,选一个词语应用说话。
【关注词语教学,让教学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想想:作者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课文中哪里读出来的?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四、学习第一段,体会受爱戴1.自由轻声读,圈画出鲁迅先生深受许多人爱戴的语句,从哪里看出他深受爱戴?(挽联多,花圈多,各色各样的人多)2.参考资料(课件出示以下内容),师配乐朗读:22日下午开始出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精选3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精选[第1篇]教学目标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3.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2.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悄然陨落,但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他是谁?(课件出示鲁迅先生图片)(板书:鲁迅先生)这节课,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再次走近鲁迅先生。
(板书完善课题)2.明确目标: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圈画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这节课我们除了弄懂我们不理解的问题,还要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自读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回顾方法。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
我们要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带着问题边读边圈画有用信息,并运用这些方法快速默读课文。
(2)小标题比段意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
(3)我们可以抓关键词句,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来感受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以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时,能做到有的放矢,思路清晰。
温习阅读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结合“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教师提出要求: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吧。
学习任务一: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学习任务二: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深入学习本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任务一1.(1)(出示课件7)教师提出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3.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2.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具体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到以后的习作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引入文本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
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他以一位和蔼可亲的伯父形象,成为作者笔下的主人公。
那么,让我们跟随作者周晔一同走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感知鲁迅的形象,再去交代作者与鲁迅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做好情感铺垫。
板块二自学探究,初步感知活动1小组合作,了解主要内容1.出示自学提示:(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2)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画出精彩语句,进行恰当的批注。
(3)文中为什么用了五处空行?作者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2.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活动卡。
活动2学生交流,理清课文脉络1.汇报交流。
2.关于伯父的几件事,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设计意图交流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尊重学生的独立阅读感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交流文本的过程中,及时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板块三深入探究,品析人物活动1联系课文事例,感悟鲁迅品质1.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自读学习单“主要描写方法”任务栏。
2.默读五个事例,画出描写鲁迅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想想鲁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事例一:谈《水浒传》。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试着运用它们说句子。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27课 我的“长生果” 教学设计
增强理解力构思别出心裁要写真情实感落笔与众不同借鉴模仿创造(出示课件24)师生一起总结:阅读使作者想象力丰富,而丰富的想象力能让作文新颖、别致;阅读使作者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增强,为作文能准确借鉴、模仿和创造打下基础,所以写作是离不开阅读的。
7.教师引导: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预设1: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让我们体会读书的重要性。
预设2:作者运用了恰当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如:流光溢彩,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如饥似渴,黯然伤神等等。
(设计意图:精读课文,根据问题的引导,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
最后一个环节的处理回到题目,首尾呼应,既能揭示“长生果”的特殊含义,又能为学生解决疑惑,一举两得。
)四、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1.(出示课件24)主题概括。
2.(出示课件28)课堂小结: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它就像长生果,带给我们一辈子的营养,让我们一生受用!3.(出示课件29、30)课堂演练。
4.(出示课件31)布置课后作业。
谈谈你对读书的心得与感悟。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既能梳理学生的思路,检验学生的所得,又能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提高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
本课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他的读物由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
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了想象力,锻炼了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成功的地方包括:一、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问题为引领放手让学生去自读因为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按阅读提示,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七年级上教案第27课
七年级上教案第27课:《春》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课文《春》。
1.2学习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1.3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1.2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2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春天的感受。
1.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春天景色。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春》,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梳理出课文的篇章结构。
3.合作探讨3.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精讲课文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
4.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5.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7.课后作业7.1背诵课文《春》。
7.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针对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及时批改练习题,反馈学生掌握情况,提高了教学效果。
4.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写作能力。
3.学习效果: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精选【第1篇】教学目标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3.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导语:同学们,通过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鲁迅先生。
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鲁迅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伯父。
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周晔一同走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了解更多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
2.出示课题,提出疑问。
我们先来看看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与鲁迅先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称他为“伯父”,又称他为“先生”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行解决。
(1)组内共同整理归纳难读或易读错的字、词。
◆易读错的字:殡唁囫囵镊◆需要理解的词语:追悼吊唁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碰壁呻吟饱经风霜(2)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在全班交流,教师指导理解。
2.学生通读全文后,解决出示课题时提出的问题。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你是怎么知道的?侄女。
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性。
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
(2)为什么“我”称鲁迅为“伯父”,还称为“先生”?“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亲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
这两者并列,既是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又是表达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3.理清思路,说说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段与段之间的空行。
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成了六个部分,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五件小事。
4.归纳段意后,学生用简洁的语句给划分的六个部分分别加上小标题。
(1)教师指导加小标题的方法:①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顺序,并能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本节课主要学习《一个粗瓷大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结构等内容。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顺序,并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自备《一个粗瓷大碗》的课文、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课堂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一个粗瓷大碗》优质教案2.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部分的内容。
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7课《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气象现象”,第三节“风的成因”。
详细内容为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理解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感受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是大气的运动,能够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及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难点:理解风是大气的运动,掌握风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风扇、吹风机、气球、小纸船、彩纸、指南针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气球、小纸船、彩纸、指南针。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吹风机吹动小纸船,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纸船会动?”2. 新课导入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讲解风的成因。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请描述风的成因。
解答:风是由于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导致大气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从而产生大气运动。
4. 实验演示演示气球在吹风机作用下移动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风的形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气球、小纸船、彩纸进行实验,观察并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7. 知识拓展介绍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大气温度和密度不均大气运动2. 风的影响生活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风的形成过程,并举例说明风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风是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导致大气温度和密度不均,从而产生大气运动。
例如,风可以使帆船前进,也可以使树叶飘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活动课,要求学生通过考察近代历史遗迹,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遗迹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近代历史遗迹的定义和作用,中国近代历史遗迹的分类,以及如何进行历史遗迹的考察和保护。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对近代历史遗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历史遗迹实地考察的实践经验较少,对于如何进行历史遗迹的考察和保护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历史遗迹的定义和作用,掌握中国近代历史遗迹的分类,学会如何进行历史遗迹的考察和保护。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历史,保护历史遗迹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近代历史遗迹的定义和作用,中国近代历史遗迹的分类,历史遗迹考察的基本方法。
2.难点:如何进行历史遗迹的考察和保护。
五. 教学方法1.实地考察法:学生参观历史遗迹,亲身感受历史遗迹的价值。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遗迹案例,让学生了解历史遗迹的保护意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考察,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探讨如何进行历史遗迹的考察和保护。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历史遗迹的相关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查阅历史遗迹的相关资料,了解近代历史遗迹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历史遗迹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历史遗迹?历史遗迹对于历史研究有什么重要性?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近代历史遗迹的定义和作用,中国近代历史遗迹的分类,以及历史遗迹考察的基本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每组选择一个历史遗迹进行考察。
学生需要观察和记录历史遗迹的基本情况,如建筑特点、历史背景、保护现状等。
4.巩固(10分钟)每组学生汇报自己的考察成果,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7课 郭沫若诗两首》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熟练背诵。
2、体会诗中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1、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2、发挥想象与联想,仿写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训练,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意象,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1、通过想像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有谁能讲出这个古老的爱情悲剧呢?故事中有情人被阻隔在天河两岸,难以团圆,历代文人墨客都对此发出了太多感慨和遐想。
然而在郭沫若的诗中,我们将读到关于这段传说的别样故事。
二、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郭沫若(1892——1979),我国近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一生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戏剧《屈原》、《棠棣之花》。
2、时代背景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窒息着。
诗人在苦闷中彷徨。
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浪漫气息浓郁的诗,这些诗收录在《星空》里。
三、研读《天上的街市》1、听录音朗读,注意停顿2、生自读课文,读出感情3、思考以下问题师: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生:第一节写实的,二~四节是想象。
师:诗人由远远的街灯和天上的明星依次想到什么?生:诗人想到了天上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街灯、明星—天上的美丽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4、合作、探讨:师: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生: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下第27课《校园交响诗》优秀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下第27课《校园交响诗》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运用想象,创作自己的校园交响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3.2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创作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2.1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诗歌,引导学生谈论诗歌的特点。
1.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校园生活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挑选几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指导朗读技巧。
2.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出示生字词,让学生拼读、记忆。
3.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4.课文分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5.情感体验5.1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校园中,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5.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诗人的情感。
6.创作练习6.1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校园交响诗。
6.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创作思路。
6.3学生创作自己的校园交响诗,教师巡回指导。
7.作品展示7.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朗读并分享创作心得。
7.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8.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和不足。
8.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家长签字确认已阅读课文。
2.按照课堂所学,创作一篇自己的校园交响诗。
3.预习下一课《小池》。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7课《纪昌学射》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纪昌学射》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词,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2、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寓言的寓意,体会纪昌的认真和恒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找出纪昌练习眼力的过程。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做事要有毅力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分享给大家听一听。
(亡羊补牢,守株待兔)进而引出课题《纪昌学射》。
(二)初读感知,解决生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导朗读,读出纪昌夏天和冬天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刻苦不宜的付出。
3、认识“虱子”(1)指名读,注意轻声,齐读。
(2)认识“虱”。
4、读生字(三)精读课文1、默读课文,画出纪昌是怎么学习射箭的。
2、理解句子。
第一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
”(1)练得怎么样?——从那些字词看出来的--为什么你从这个词中能感受到?(2)踏板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要选踏板(动的)——飞卫有叫他选动的东西吗?——盯动的东西累还是不动的东西累?——可见飞卫……(3)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个东西盯着,不眨眼试试。
(4)说自己的感觉。
(5)想象飞卫在练的时候会怎样?心里怎么想?1小时后呢?几小时后呢?一天下来……(板书:很累、很酸)(6)练了几天,他心里可能怎么想……,也可能怎么想……(7)练习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刻苦、勤奋或者眼酸、眼涩。
过渡:虽然练得很辛苦,但他却坚持了两年,两年以后—(8)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了不起,坚持不懈(板书:坚持不懈)(9)练习读这句话,读出他的了不起、坚持不懈。
过渡:练到这种程度,纪昌自己很满意,就去找飞卫,可是,飞卫并不满意,又让他——第二句:“他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1)怎么练的?抓住“每天”“聚精会神地盯”(2)你们知道他练习看虱子练了多久吗?(3)引导读夏天,大家都找凉快的地方乘凉去了,他却满头大汗地——冬天,寒风刺骨,他又不顾严寒——过渡:终于,经过再一次坚持不懈的努力,那只比芝麻还小的虱子大得——(4)虱子多大?车轮呢?(5)指导读3、联系生活理解过渡:纪昌又跑到飞卫那里,飞卫这才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 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学习重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学习准备】
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学习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范。
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的情感世界。
学生交流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概括。
3.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纠正读音
2.幻灯出示本课词语,学生认读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到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三、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1.默读课文,找出你最受感动的句段,多读几遍,体会人物的情感。
2.小组讨论,教师检查。
3.全班交流:可通过谈感受和朗读的方式表达出你的体会。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体会毛泽东悲痛的心情。
老师引导学生想象: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的毛泽东在想些什么?你能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什么?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
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3)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华优秀儿女的崇敬。
面对
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
①“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情感的自然流露,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而未能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我们可以看出: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就是这样的。
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带着深深的沉重语气。
②“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是怎样理解毛泽东的想法?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毛泽东想,朝鲜战争中许多志愿军都牺牲在朝鲜土地上,许许多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见面,自己又怎么能特殊呢?于是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决定。
这是伟大的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4)“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
而一旦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
这一细节进一步表现: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凡人。
(5)当毛泽东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怎样的心情?从哪里体会到的?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四、回顾全文: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
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
此时,这位年近60的老人又失去了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伤神,他泪水涟涟。
但他却毅然决定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五、作业设计
小练笔:(仿写)哀痛的一夜。
仿照本课对人物进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写一写毛主席收到电报那一夜的情景:主席想了什么、做了什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