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模分布体系简单分析和位序粗略测算

合集下载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引进外资与技术
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鼓励企业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
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合作,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提升地 区国际影响力。
04
CATALOGUE
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01
生态红线保护
划定生态红线区域,严格控制开 发建设活动,确保生态系统的完 整性和稳定性。
公路交通规划
高速公路网
完善高速公路网布局, 提高区域内城市间公路 交通的通达性和便捷性

国省道改造
对国省道进行改造升级 ,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
安全性。
农村公路建设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 高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
施水平。
公路枢纽
建设现代化公路枢纽, 提升公路运输组织效率
和旅客出行体验。
水路交通规划
内河航运
已建成线路概览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 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多种 交通方式。
其中,已建成的铁路线路包括京沪高铁、沪宁 城际铁路、沪杭城际铁路等,高速公路线路包 括沪宁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等。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港口和机场也是中国 最繁忙的港口和机场之一。
02
CATALOGUE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 域规划
目录
• 长江三角洲地区概述 •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规划 •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规划 • 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01
CATALOGUE
长江三角洲地区概述
地理位置与特点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 沿江和沿杭州湾地区,是长江入海口 附近的冲积平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和人口密集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研究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研究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研究提要: 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7个年份的城市人口规模数据, 分别从城市规模等级结构、首位度、城市规模分形以及城市规模的空间演化等层面对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 初步揭示了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规模结构的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并对其空间演变特征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 城市规模结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家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特大城市之间的竞争, 而城市群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

早在上世纪70 年代,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便被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列为世界 6 大城市带之一。

近年来, 长三角的发展受到国家层面的更多关注, 多项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

为此, 有必要对长三角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做更多的研究, 以有利于正确判断其所处的发展阶段, 为合理预测长三角各城市的发展规模, 优化其空间分布, 提高竞争力提供科学的依据。

1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1.1 长江三角洲范围的界定长江三角洲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 包括1 个直辖市—上海, 3 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 12 个地级市—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 土地面积为10.96 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1% 。

2000 年“五普”数据显示, 长三角人口为8212.12 万人, 16 个城市的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2.63%。

2004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约 2.9 万亿元, 约占全国总值的21%[4]。

目前, 长三角已发展为我国经济最发达, 人口最为稠密的都市连绵区之一。

1.2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特征1982 年, 国家制定了“严格控制大城市, 适当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政策, 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由于人口迁移受到户籍制度的束缚, 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主要依赖于自然增长, 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现状

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现状

1 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现状1.1 城市等级体系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序列完善,目前已形成了5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特大城市上海,是国际性港口城市和全国性中心城市,本区城市体系的核心和经济文化中心;第二层次包括特大城市南京和杭州,这两个城市历史上曾先后为全国性政治中心,现在分别为江苏和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三层次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扬州等大中城市;第四层次为南通、镇江、湖州、嘉兴等中小城市;第五层次为其它小城市和卫星城市。

与1998年相比,2003年20-50万人口的城市减少3个(减少启东、丹阳、萧山、海门、宜兴,增加舟山和靖江),小于20万人口的城市减少2个(舟山和靖江)。

总的看,人口集聚度有所提高,尤其是舟山和靖江有质的飞跃,大部分是通过撤并扩大规模的,如萧山并入杭州等。

1.2 核心—外围结构的空间格局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是上海,以上海为中心,向外围的经济势能逐渐降低,核心—外围结构明显。

我们选择了以上海为中心分别向北、向西北、向西、向西南和向南的5个方向的剖面线,通过比较人均GDP 的空间变化(表1,图1—图5),发现自上海向长江三角洲的外围,人均 GDP随距离的增加而明显减少。

其中向西北、向西和向西南的变化呈现较连贯的渐变趋势,而向北和向南的两个方向上呈现不连贯的突变,宁波比上海下降了13200元/人,而南通比上海降低了32800元/人。

可见长江和杭州湾的空间阻隔作用是巨大的,这也说明了长江三角洲区域跨江和跨湾发展的必要性。

1.3 核心区的网络结构和对外辐射轴尚未形成大都市连绵区最大的特征是网络结构的形成。

以交通网络为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通达性仍然有待提高,还不能实现城城直接互通,大多数城市的过境流都必须穿城而过,最大交通时距超过14小时,最大空间距离662km(扬州—舟山)(表2)。

图1 上海向北剖面线人均CDP变化Fig.1 The change of GDP from Shanghai to the northern periphery环度和连通性是衡量交通体系网络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1]。

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分析作者:巴宇昊王亦彬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19期【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2000年与2010年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变化,其中包括“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分布和城市规模等级分布,并将这二年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纵向比较及原因分析。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位序—规模”;首位度;城市规模等级1.文献综述潘鑫等(2008)选取长三角城市群7个年份的城市人口规模数据从城市规模等级结构、首位度等层面出发,得出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多中心圈层集聚等三方面的特征。

程开明(2008)对长三角城市体系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体系呈现出明显的首位型分布,上海首位城市特征突出。

蒲英霞等(2009)从不同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演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该城市体系经历了首位型-位次型-首位型分布模式,城市首位度降低。

孙贵艳等(2011)应用位序-规模法则等多种定量方法,系统研究了其城镇体系发展中的规模结构及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处于缓慢分散趋势中。

2.200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2.1 “位序—规模”分布据表1,上海市非农人口数排第一位序,且远超第二位序南京,从第三位序开始,城市的非农人口数按照较平缓的梯度依次递减。

进一步对表1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制出了“2000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位序离散图”:据图1,随着城市位序的增加,非农业人口数先高速下降,继而平缓减少。

因此可以推测出城市非农业人口数与城市位序大致呈反比例关系。

据此,可以进一步建立城市非农人口数与城市位序的模型Pi=K/Ri(其中Pi为城市非农业人口数,Ri为城市位序,K为常数),并用一般形式Pi Riα=K表示,再将原指数方程简化为一次线性方程lgPi=lgK-αlgRi,并对城市的位序—规模关系进行线性回归。

通过“2000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位序离散图”推测出“位序—规模”模型,再由表2数据可得具体方程:lg(Pi)=6.55-1.24lg(Ri),转化为指数型方程Pi=3548133.89Ri-1.24,其中,常数项C和自变量lg(Ri)的P值近似为零,即成高度显著性,相关系数R=0.97,说明Pi与Ri 呈现高度相关性。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ANNUAL MARKTING REPORT中国家电营销年刊442016.2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国土面积 21.17 万平方公里,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大中小城市齐全,拥有 1 座超大城市、1 座特大城市、13 座大城市、9 座中等城市和 42 座小城市,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星罗棋布,城镇分布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 80多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4 倍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8%。

城镇间联系密切,区域一体化进程较快,省市多层级、宽领域的对话平台和协商沟通比较通畅。

长三角城市群既是中国家电的重要产业基地之一,也是最大的区域消费市场。

在家电产业方面,安徽的合肥、滁州、芜湖,浙江的嵊州、慈溪、宁波,江苏的无锡、南京、苏州等城市都在家电制造领域有突出的优势,并都具有较为专业的行业地位。

芜湖的白电产业、慈溪的净水产业、嵊州的厨电产业、无锡的燃气具产业等,打造出了众多的知名家电品牌和完善的配套产业。

上海作为消费和金融核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国家电产业的龙头中国家电营销年刊ANNUAL MARKTING REPORT45心,吸引了众多外资家电品牌的落户。

可以说,长三角城市群在中国家电产业的地位是突出而不可替代的。

在家电零售市场,商贾云集的江浙一带,历来是中国零售业最为发达的地区。

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与海外商业理念融合之后,最先落地的也大多是在长三角一带。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长三角依然引领了中国零售渠道的变革。

南京的苏宁从传统的空调批发到家电连锁卖场再到电商平台,成为家电行业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领军企业。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规模分布的比较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规模分布的比较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规模分布的比较研究罗文英;沈文伟
【期刊名称】《上海管理科学》
【年(卷),期】2014(036)006
【摘要】本文建立与城市规模、城市首位度和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相应的经济规模、经济首位度和经济规模基尼系数指标,运用2007-2012年的统计数据测算各指标值,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规模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两大结论:第一,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但城市群内出现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快于城市规模发展的高效率城市,也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
慢于城市规模发展的低效率城市,高、低效率城市正在改变城市群原来的人口与经
济规模的结构.第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人口与经济规模高度集中,尤其是最大城市上海市人口集中度严重.据此,笔者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一步城镇化的建议: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上海都市圈.
【总页数】6页(P12-17)
【作者】罗文英;沈文伟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规模分布的比较研究 [J], 罗文英;沈文伟
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特征及经济联系 [J], 刘真真;马远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及演进机理研究 [J], 霍红英;朱正平
4.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特征及经济联系 [J], 刘真真;马远
5.府际关系视角下社会智库参与城市群治理的决策问题研究——基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A组织与成渝城市群B组织的双案例比较研究 [J], 王念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1. 引言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之一,其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部分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优质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为了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布局,制定一项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规划,分析目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以促进该地区的发展。

2. 区域分析2.1 地理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和杭州湾之间,总面积约为22.2万平方公里。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湿地资源,以及肥沃的农田和河流,适宜农业和渔业发展。

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拥有多个交通枢纽,包括上海港口和苏州河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2.2 经济现状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发达的制造业、金融业和物流业。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产业结构较为完善;江苏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浙江省以小微型企业和私营企业为支柱;安徽省则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上有较大潜力。

然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较为复杂,土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3. 挑战与机遇3.1 挑战3.1.1 城市化进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然而,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存在规划缺乏与实际需要不匹配的情况,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3.1.2 土地资源短缺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张。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的利用和分配问题亟待解决,合理规划土地用途,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

3.2 机遇3.2.1 产业转型升级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的制造业基础打下了发展其他产业的基础。

可以发展高端制造业、创新型企业以及新兴产业,提升地区的竞争力和增加就业机会。

3.2.2 区域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四个省市相互之间有密切的经济联系,可以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例如,上海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与浙江省和江苏省发展制造业和创新型企业形成良好的产业链。

[转载]【中国】长三角城市群按规模划分,快看你老家是哪个等级

[转载]【中国】长三角城市群按规模划分,快看你老家是哪个等级

[转载]【中国】长三角城市群按规模划分,快看你老家是哪个
等级
原文地址:【中国】长三角城市群按规模划分,快看你老家是哪个等级
原文作者:地图看世界山寨版
X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6月3日,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规划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先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三省一市的26个城市。

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国土面积 21.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万亿元,总人口1.5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2.2%、18.5%、11.0%。

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规模等级
而在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规模等级划分方面,上海被列为唯一的超大城市,南京成为唯一的特大城市,江苏还有无锡、南通、常州、盐城、扬州、泰州被列为Ⅱ型大城市。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产业结构比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在产业结构上的 比较
• 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产业结构较为优化 • 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高端产业发展 仍有提升空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在产 业链协同上的比较
• 城市间产业链协同程度不断提高,但 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公共交通发展迅速
• 地铁、公交、轻轨等公共交通工具普 及率高 • 城市间公共交通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目标
•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提高运输效率 • 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05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经济发展比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在经济总量上的比较
• 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与美国东北部城市群、日本东京城市群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在经济发展质量上的比较
• 人均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但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策略及建议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策略
•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建议
• 完善政策体系,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
谢谢观看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04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发达地带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数量已接近北美、西欧、日本的世界级城市群,并有可能突破1亿。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构造世界级城市群条件已基本具备。

率先建设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能为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试验、积累经验,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示范。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近1/4。

改革开放后,长江三角洲多次出现大规模工业化浪潮。

首先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浦东开发后外向型经济又迅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大批转向长江三角洲,上海、苏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在中国东部“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对内、对外经济联系都十分便利。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因此能够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从而加速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城市群的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城市发展规律,在城市群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的重点区域。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doc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doc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一)行政区划和城市等级序列的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江苏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以及浙江省的东北部地区,面积99688平方公里,全部人口为7504.78万人(2000年底),人口密度为753人/平方公里。

城市群主要包括直辖市上海,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3座;地级市有苏南的常州、无锡、苏州、镇江,苏中的扬州、南通、泰州和浙江东北的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共计11座,2000年底城市人口2596.29万人。

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是在我国广东省境内,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全部人口为2306.56万人(2000年底),人口密度为553人/平方公里。

城市群主要包括副省级城市广州、深圳2座,地级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以及惠州和肇庆的部分地区共计6座,2000年底城市人口1198.27万人。

从城市等级序列上看,目前两大城市群都已形成了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县属镇和乡集镇组成的七个层次等级,各类城市数量呈现出“宝塔型”特点(见表1)。

第一层次是国际性或全国性中心城市,第二层次为副省级的区域中心城市,第三层次为人口在20-100万的中小城市,第四层次为其他小城市和卫星城市。

(二)城市群发展的轴线与经济发展腹地比较从发展轴线上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轴线是沪宁、沪杭和杭甬三条铁路。

在这三条总长不超过660公里的铁路沿线,密布着20座城市,占全区总数的37%,其中沪、宁、杭为三大节点城市。

除轴线外的次级圈层中,逐步形成上海大城市区、宁镇扬城市群、苏锡常城市群、通泰城镇群和杭州湾城市群这五个二级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发展轴是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顶点的“金三角”发展轴心,三座城市间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纽带加以联系,同时深圳和珠海又分别与香港和澳门毗邻,在这一轴心的周围,分布着该区的其他城市。

由于该区其他城市的发展历史均不长,次级城市群的发展相对较慢。

长三角

长三角

1、长三角城市群(1)总体概况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市为核心,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和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2003年9月加入)16个城市(见图3-9)。

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 15%;总人口8490. 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3%; GDP达70675.32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7.62%;人均GDP为8323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 78倍;三次产业结构为3.26: 50.88: 45.85,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水平低6. 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超过全国水平4. 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仅比全国水平高2. 75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有10个在长三角城市群,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户落户于此。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最有潜力和条件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见表3-2)。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演进发展历程长三角地区最初的中心城市并不是如今著名的国标大都市上海市。

太湖流域地区因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水路交通十分便捷,先后出现了苏州市、湖州市、扬州市和嘉兴市4个中心城市,它们的繁华中心地位维持了很久的时间。

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是在19世纪中叶后才确立的,自1842年成为开放口岸以后,它凭借优越的河口港条件,一跃成为国际大都市,长三角地区城市格局也由此开始重新塑造。

改革幵放以来,长三角地区不断推进一体化进程,长三角城市群雏形显露并不断趋于成熟,经历了四个这要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小城镇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镇上迁移,城市化进程来自于以乡村工业化为载体、农民主要参与的自下而上的参与。

二是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中小城市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小城镇仍稳步发展,中小城市分散发展,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始明显。

三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城市迅速发展阶段。

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分析报告

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分析报告

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分析报告2021年1月目录一、GDP概况:12城GDP规模呈阶梯式分布,合肥增长倍数最高. 5二、产业状况 (7)1、基本呈现“三二一”产业结构,苏锡合产业类型转变 (7)2、第二产业:规模呈头部效应,占比呈两极分化 (9)3、第三产业:上海一枝独秀,省会率先转型 (10)三、投资与消费 (11)1、杭湖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常州领跑房地产投资 (11)2、消费整体放缓,合杭复合增速高 (13)四、工业概况 (15)1、工业增加值:沪苏规模超8000亿,舟山增速显著 (15)2、工业利润:总量沪苏较高,增速升降各半 (16)五、人口与生活 (17)1、十二城人口正增长,杭州宁波增长最快 (17)2、居民生活:人均收入平稳增长,超半数城市支出增长放缓 (18)附:长三角十二城相关数据 (20)本文主要以上海都市圈内城市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以及苏浙皖三省省会南京、杭州、合肥共12城为主要研究对象,从GDP、产业结构、投资和消费等视角,观察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状况及发展趋势。

12城GDP规模呈阶梯式分布,合肥增长倍数最高。

2009年到2019年,江浙沪皖四地的GDP总量呈稳步增长态势,而在全国的GDP占比则小幅震荡。

分城市看,上海一枝独秀,2019年GDP总量达到3.82万亿元,远高于各地级市,其他城市可以分为三个梯队。

从增长倍数来看,近十年12城均实现了翻倍增长,其中合肥的增长倍数最高,高达3.48倍,无锡最低,为1.37倍。

产业发展呈现“三二一”结构,苏锡合产业类型转变。

2019年长三角地区基本呈现“三二一”产业结构。

分城市来看,有9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结构,仅有南通、嘉兴、湖州呈现“二三一”结构。

从产业类型来看,对比2014年,苏州、无锡由工服型转变为工业型城市,合肥由工业型转变为服务型城市。

杭湖嘉投资增速高,常州领跑房地产投资。

2019年12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均为正值,但地区内部均存在明显分化特征。

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2 . 2 首位 及其 余城 市人 口比例分 布 由图2 可 知 ,长 三 角城 市 群 的首 位 度为 3 . 6 7( 首 位度 = 上海 人 口/ 南 京 人 口= 9 3 8 . 2 1 / 2 5 5 . 8 6 = 3 . 6 7) , 远 高 于 其 它 城 市 之 间 的 人 口比例 。 其原 因如 下 : 1 ) 政 治 因 素 : 该 地 区 位 序 一规 模 分 布 的 上
Me t h o d:
城市
南通 扬州 湖州
l Sq u a r e  ̄
Sa mpl e _ 1 臻
2 0 0 0 年市区非农业
人 口效 ( 万 人) 4 8 6 4 4 2 4 2 3 l _ 4 7 2 9 l 】
2 0 0 0 年市区非农业
表1 2 0 0 0 年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城 市 位 序
位序 城市
上海 2 3 南京 杭州 无锡
表2 2 0 0 0 年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人 口 与 位 序 的 模 型 回 归结 果 表
0斯 静 嚣 柏 奇 f 链 Va a a b * e L O G{ P | )
为 一 次线 性方 程 l g P i = l g K —d I g R i ,并 对城 市 的位序 一 规模 关 系进
行线性 回归 。
潘鑫 等 ( 2 0 0 8)选 取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7 个年 份 的城 市人 口规模 数
据 从 城 市规 模 等 级 结 构 、首 位度 等层 面 出 发 ,得 出长 三角 地 区 以 通 过 “2 0 O 0 年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人 口位 序 离 散 图 ”推 测 出 “ 位 上 海 为 核 心 、多 中 心 圈层 集 聚等 三 方 面 的特 征 。程开 明 ( 2 0 0 8) 序 一 规 模 ”模 型 , 再 由 表 2 数据可得具体方 程:l g( Pi ) = 6 . 5 5 — 对 长 三 角 城 市 体 系 首 位 度 、 位 序一 规 模 法 则 进 行 实 证 分 析 ,发 现 1 。 2 4l g( R i ) ,转 化 为指 数 型方 程 P i = 3 5 4 8 1 3 3 . 8 9 R i 一 1 . 2 4 ,其 中 ,

长三角体系结构

长三角体系结构

基于长三角的城市布局体系结构的分析作为19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沿地区,凭借优良的区位、大量高级技术性劳动力、相当完善的工商业基础设施以及对外招商优惠政策等条件等优势条件,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合作的重要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初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当中并占据了重要位置。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增长.长三角也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和城市化最发达的地区。

根据2005年数据统计,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18.6%的国内生产总值,吸收了约占全国43.5%的外商直接投资.人均GDP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4倍。

成为中国城镇分布密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早在1976年.戈特曼就预见长三角将形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带,随着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及区域分工合作关系的建立,长三角内部16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长三角城市密集区正逐渐真正形成为一个以上海为核心的都市带,其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与区域城市未来关系的重构也成为学界关注重点。

长三角城市化发展主要特点1城市化水平高。

内部差异存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包括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80多个市、县、区,土地面积为10万km2,总人口8743万(2000年),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

2000年的“五普”数据显示。

长三角平均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63%,高于全国36.09%的平均水平,相当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城市化水平。

但从地级以上城市考察(图1).长三角内部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城市化水平超过70%的城市有上海、南京两市;城市化水平达50%一60%,具有较高城市化水平的城市有杭州,无锡,苏州,舟山,宁波,常州,台州,镇江等8市;城市化水平达40%~50%的城市有绍兴,扬州两市:城市化水平达30%~40%的城市有泰州、南通、湖州、嘉兴等4市。

总的来看,各市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

浅析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

浅析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发展最成熟的城市群,也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从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到了由集聚作用到扩散作用、职能分工越来越明确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

的下面简单分析一下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规模。

长三角城市群是由中心城市带动、不同等级城市相互依托的城市体系,而不是像国内其他很多城市群一样是简单以各级行政中心为依托的城市体系。

长三角城市体系(仅表示地级及以上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呈金字塔形梯度分布。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分布比较合理,达到了国内少有的城市群发展的较高水平阶段。

按城市人口分:超大城市:上海、南京、杭州特大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扬州、镇江、南通大城市:绍兴、嘉兴、湖州、泰州、宜兴、昆山、常熟、江阴、张家港、通州、吴江中等城市:其他区县及少部分镇小城市:部分镇按区域影响力和城市综合实力划分:核心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对长三角、华东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力):上海、南京、杭州次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较强,功能完善,在次区域内具有带动作用):苏州、宁波、无锡、常州重要城市(有一定的职能分工,对周围区域有带动作用):绍兴、嘉兴、镇江、扬州等其他城市(有较明确的职能分工,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兴、吴江等长三角一带城镇分布密集,城镇间距离很近,这一点在国内仅次于珠三角,呈现出”郊区连郊区”的形式。

长三角地区城市分布下面是长三角地区前七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上海1350南京525杭州440苏州280无锡240常州200宁波155根据“位序-规模”分布理论,P i R i a=P j R j a,故a=(lgP i-lgP j)/(lgj-lgi)计算得出:a沪宁=1.36a宁杭=0.44 a杭苏=1.57 a苏锡=0.69 a锡常=1.00 a常甬=1.65可以看出,六个值中,一个刚好为1,两个<1,三个>1,且最大仅为1.65,如此接近1的a值在国内其他城市群是很少见的,说明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是较为成熟的城市体系,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已经由量的积累发展到了质的提升的阶段。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 (1).................................................................... .. (1)Abstract ........................................................... (1)Keywords: ................................................................. . (1).................................................................... .. (2).................................................................... (2) (3)(一)研究方法 .....................................................................3(二)研究数据 ..................................................................... . (5)................................................... 6 (一)城市规模等级分析. (6)(二)城市体系首位指数分析 ................................................ 7 (三)分形理论分析 .. (8) (11)(一)要充分发挥首位城市上海在城市群中的带头作用 (11)(二)缩小高低等级城市间的规模差距 ................................11 (三)加强高低等级城市间产业、基础设施联系 (11).................................................................... (12)参考文献 ..................................................................... .. (13)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目前,我国城市群地区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群进入高速成长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分布体系的测算及分析
——基于捷夫法则
摘要:所谓城市群是城市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经济与空间的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由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所组成的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区域。

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及城市间巨大的相互作用,致使城市间的地域边界相互蔓延,形成连结成片的城市地区,即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并致力于在2018年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快速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其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乃至全球经济格局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群;长三角;位序规模分布;捷夫法则
1引言
长江三角洲是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也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2014年划入),区域面积35.4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9%。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区。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仅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比如典型的江苏乡镇企业、浙江民营企业、上海外资企业),集聚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其中城镇化尤为快速,小城镇和城市对本地区城市化率的发挥较大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正在通过经济与空间的双向运动,逐渐成长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2基本介绍
2.1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三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41个地级市。

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统计局发布了《2015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底,“三省一市”范围的长三角常住人口达到21693.49万人。

2.2 城市分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并由许多小城镇和大城市相间分布。

主要经济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温州,嘉兴,镇江,常州,湖州,绍兴,南通,连云港,舟山,扬州,台州,泰州,合肥,芜湖,马鞍山,衢州,金华,淮安,盐城,宣城等。

城镇布局主要分为三个较大的
城市群:上海城市群、南京城市群
以及杭甬城市群。

(如左图所示)
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的城市
群布局结构模式为单核结构模式,
上海是不可替代的核心。

但是长三
角正朝着多中心结构模式发展,南
京、杭州和宁波正在逐渐发展为中
心城市。

上海城市群包括了周边的苏州、
无锡、南通、嘉兴、湖州等89座城
市。

形成了“1+5”区域格局。

上海
城市群处在长江入海口处,也是连
接国际贸易和国内运输的转接点,
图 2-1
同时上海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因此上海城市群主要面向的是国际。

也是国内与国际连接的重要渠道。

其次较大的是南京城市群,以南京为中心,包括扬州、镇江、常州、泰州、马鞍山、芜湖、滁州等主要城市,主要遵循一带一轴三通道的发展模式,及沿江城市带,城市发展主轴以及向北京、合肥、上海的三条通道。

南京城市群在交通上的作用主要是借助长江的天然优势,加强了上海城市群等沿海地带与内地之间的联系。

最后一个是杭甬城市群,杭甬城市群以杭州、宁波为中心,是一个双核型的布局结构模式,拥有两个核心城市。

主要包括了温州、金华、义务、舟山、台州等城市。

杭甬城市群主要是是上海货运的分散地区,可以通过杭州湾大通道看出这一特点。

同时,在长三角与国外的连接中它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宁波是国内重要的港口城市,连接着国际上各大港口,帮助上海连接了世界各地。

3城市规模与等级
3.1我国城市规模等级分类(2014)
城市的规模和等级主要是通过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我国主要的划分等级为
表 3-1
3.2 研究方法
用来测算和分析城市规模等级分布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捷夫法则、基尼指数(G)、首位度指数(S)来反应城市的规模分布和层次差异情况,公式如下:捷夫法则:即捷夫(1949)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简单公式表达:
Pr=p1/R
其中:Pr是R位城市人口;P1最大城市人口;R是Pr城市的位序。

首位度指数(S):
其中,P1,P2, P11为从大到小排序后的城市人口规模。

首位度指数越大,首位度越大。

正常的两城市指数是2,而4城市指数与11城市指数应该是1。

基尼指数(G):
式中n 为区域城市体系中的城市总数,S 是这 n 个城市的规模总和,T 是城市体系中各城市规模之差的绝对值总和。

基尼指数能够精确地比较区域内所有城市间的规模差异,取值范围为 0—1,越接近 0,表明城市规模差异越小;越接近 1,表明城市规模差异越大,一般认为 G 在 0.6 以上表示城市规模分布极不平衡。

3.3长三角城市规模等级
综合我国城市人口规模分类标准和基于捷夫法则可以把长三角地区的大中小城市分为五个等级(如表3-2 所示)

3.4 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指数和基尼系数
2014年前长江三角城市群明确由上海、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城市(2010年前共16个城市组成),但是之后新版图边界有所变化,本文只把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相关数据见表3-3
表 3-3 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13》、《浙江统计年鉴2013》、《江苏统计年鉴2013》
表 3-4 基尼系数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13》、《浙江统计年鉴2013》、
《江苏统计年鉴2013》
3.5 数据分析
在2007-2012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首位度指标大于正常值2,并维持在高位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说明人口集中程度严重,城市规模差异明显,最大城市人口集中程度维持不变。

年份 城市人口规模基尼系数 经济规模基尼系数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0.2989 0.3072 0.3180 0.3191 0.3207 0.3217
0.4745 0.4697 0.4652 0.4557 0.4484 0.4437
城市人口规模基尼系数和经济规模系数的对比(表3-4,图3-1)显示:经济规模基尼系数大于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经济规模基尼系数呈下降趋势,城市规模基尼系数呈上升
趋势。

从图3-1上看,两者的距离在逐步缩小。

说明长三角城市群内人口与经济集中程度很高,人口的集中度在上升,经济集中度在下降,不过经济规模分布的不均衡性依然远大于人口规模分布。

图3-1城市人口规模基尼系数和经济规模系数的比较
4 结论与建议
首位度指标和基尼指数的数据揭示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的集中程度在上升,经济集中程度在下降,集中程度均偏离正常值范围,尤其是最大城市上海市的人口首位度指数居高不下。

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区域内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交织在一起,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困难加大,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这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定位和系统分工更加合理化,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
二、交重大基础设施形成有效的配套与衔接,完善要素流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

三、提升区域城市的产业水平和服务功能,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形成城市的优势和
特色
四、提高各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环境协调发展能力
5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EB/OL]./link?url=6rBx7LfIYyza0b-pX-8b96EUBolbnGPUx10 hdPR-zQsL7ye26szW12mb7UZMmhkVVQ0lrlgERHZuvKjZz3TAHq
[2] 姜磊、戈冬梅、季民河.长三角区域创新差异和位序规模体系研究
[D]./view/665dd3fd04a1b0717fd5ddb0.html?from=search
[3] 罗文英、沈文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模分布与经济规模分布的比较研究[EB/OL]./view/f641485e700abb68a982fbe3.html?from=sear ch
[4] 百度文库.长三角地区布局体系结构分析[EB/OL]. /view/d979e4196c175f0e7cd137f9.html?from=sear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