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简介(初高中)九年级下册一单元
![朦胧诗简介(初高中)九年级下册一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ad940e1208a1284ac950431c.png)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情形、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 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创作提供了新鲜的 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 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 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朦胧诗
Vera
“ 浅 浅 体 ” 诗 歌 引 爆 舆 论
有倾情力捧者说:“她的诗体现了原创性,写出了诗本身,读出来了禅 意和灵动素朴。”,“那是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琐事的提炼,对 生命的理解”,“遵循了自己阅读经验,职业特征和家学底子,在诗 中有一种原创性,是中国诗歌史上独一份的与众不同。”,“特别有 意思”……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对于朦胧诗的理解
![对于朦胧诗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949b5eb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e.png)
对于朦胧诗的理解
朦胧诗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朦胧派的诗歌形式,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感情深沉,以及追求诗歌的朦胧美感。
下面是对朦胧诗的理解: 正文:
朦胧诗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的文化环境比较压抑,诗歌界出现了一股追求自由、解放和探索的精神,朦胧诗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它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感情深沉,以及追求诗歌的朦胧美感。
在朦胧诗中,诗人往往使用比较抽象的词汇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通过省略主语、重复主语、省略语法等手段,制造出一种诗意的朦胧感。
同时,诗人也往往会运用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朦胧诗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如顾城、北岛、海子、舒婷、李金发等。
这些诗人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顾城的诗歌,他的诗歌语言简单明了,充满了童真和浪漫,经常运用意象和比喻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拓展:
除了中国,朦胧诗也影响了国外的诗歌界,如美国的意象派诗歌、日本的轻诗歌等。
朦胧诗的特点是追求诗歌的朦胧美感,通过语言和意象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诗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诗歌审美,推动了诗歌的发展和进步。
朦胧诗的出现,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状,它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朦胧诗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当代的诗歌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蒙古语朦胧诗的发展历程
![蒙古语朦胧诗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81314d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f.png)
蒙古语朦胧诗的发展历程
蒙古语朦胧诗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内蒙古地区兴起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也被称为"内蒙古民族诗派"。
它以其深邃、隐晦、富有哲理的表现方式,成为了蒙古族诗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朦胧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85-1989年):这一阶段是朦胧诗发展的起点,最早的朦胧诗作品开始在文坛上出现。
这些作品以表达内蒙古地区蒙古族诗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困惑和思考为特点,语言上具有朦胧、混沌的风格。
2. 高潮阶段(1990-1992年):在这一阶段,朦胧诗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诗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表达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拷问。
这些作品充满了哲学意味,语言上更加富有隐晦和抽象的表现手法。
3. 深化阶段(1993-1995年):在这一阶段,朦胧诗逐渐走向成熟。
诗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艺术性,不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上的探索。
作品的语言更加清晰,意象更加精准,表达风格上也更加多样化。
4. 转型阶段(1996年至今):进入21世纪后,朦胧诗逐渐走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不同的诗人在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和突破,同时也与其他文学流派进行了交叉和融合。
朦胧诗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到国内外文坛。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f7132cb011ca300a6c390e3.png)
弃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蚁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代表人物的写作特点
舒婷诗中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温情和友 谊的呼唤。
北岛诗中的觉醒者对旧世界的决绝反叛。 顾城对个人梦境的执拗守护。 江河、杨炼将自我与民族历史融为一体的
英雄冲动,经思想界的发掘与阐释,与新 的时代构成了热烈而暧昧的历史想象关系。
朦胧诗的经典语句
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 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朦胧诗人的今天
如今,朦胧诗人各自东西,北岛仍然是重 量级的,却主要改写随笔;顾城惨死异国 他乡;杨炼还在到处漂泊,诗作却已很难 引起兴奋;江河隐姓埋名,离群寡居,与 外界很少来往;只有舒婷一人功成名就, 在诗坛的影响力却与日俱下。其他当时活 跃的朦胧诗人,如今更是不见踪影…
朦胧诗的精神内涵
朦胧诗的名词解释
![朦胧诗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ad5473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e.png)
朦胧诗的名词解释
朦胧诗是一种源于中国朦胧派诗歌运动的诗歌形式和风格,反对了当时流行于80年代后期的诗歌现代主义,倡导了更加贴近自然、更加感性、更加富有诗意的表达,注重对生活中细节的捕捉和对情感体验的独特见解,语言简洁明快,形式灵活多变,常常使用意象和隐喻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朦胧诗运动始于1966年,由一些年轻的诗人如顾城、北岛等人发起,他们认为现代主义过于抽象和理论化,而试图寻找新的诗歌方法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舒婷、李金发、陆寻等。
尽管朦胧诗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批评,但至今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欣赏,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朦胧诗欣赏》课件
![《朦胧诗欣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efefb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f.png)
详细描述
朦胧诗常常以自然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感悟,表达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向往和追求。
爱情的描绘
总结词
对爱情的描绘常常充满着浪漫和激情,同时 也透露出对爱情的无奈和痛苦。
详细描述
朦胧诗中的爱情主题常常以浓烈的情感和富 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既展现了爱情的浪漫 和激情,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奈和痛苦。
特点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强调主观情绪的抒发和内心世界的探索,不拘泥于现 实生活中的物象,追求表达的模糊与隐约。
朦胧诗的历史背景
起源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 社会经历巨大变革,文革结束后,人 们开始反思和审视历史与现实,朦胧 诗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发展
朦胧诗从地下诗歌、地下文学群体的 形式出现,逐渐发展成为一股文学潮 流,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和艺术追 求。
总结词
北岛是朦胧诗派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深沉、内敛、富有 哲理而著称。
详细描述
北岛的诗歌常常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他的作品如 《回答》、《一切》等,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反映 了那个时代的困惑和思考。
舒婷及其作品
总结词
舒婷是朦胧诗派中的女性代表, 她的作品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选取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 景物、事物和人物,通过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意象的叠加
将多个意象相互叠加,形 成多层次的意象组合,增 强诗歌的视觉和感官效果 。
意象的变形
通过对自然景物、事物和 人物的变形,赋予其更深 的象征意义,使诗歌更具 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言的创新
语言的陌生化
05
朦胧诗的影响与评价
对当代诗歌的影响
朦胧诗派介绍
![朦胧诗派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7cf008fbceb19e8b8f6ba27.png)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 只想你
在一个地铁车站
庞 德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代表诗人 —顾城
顾城简介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 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 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 童话般的少年生活。顾城被舒婷称为“童话诗 人”,他诗歌的魅力是来自那种童话般的迹近 “纯洁”的幻想。 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 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 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 种文字。
朦胧诗派
诗派简介
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的诗派,作为一 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 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 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 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 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 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 城等人。
海子的创作特点:
1、独特的想象力 2、元素性的意象:麦子、河流、太阳、村庄 3、语言的创造力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63148fb700abb68a982fb3e.png)
朦胧诗简介1980年《诗刊》上一篇文题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评论,在当时引发了一场较大的诗歌争论。
如今狭义的来看,这篇文章的唯一价值是其题目使当时登跃诗坛的青年诗人的作品得到了一个相当恰当的命名。
“朦胧诗”一词的不胫而走,被看作汉语诗歌的重要分水岭。
下面就这一重要的分水岭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朦胧诗总论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它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还有“今天派”“新潮派”之称。
然而谈到诗,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代表人物,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
其中对我们大学生来说,知道的最多的要数北岛、顾城和舒婷。
二、朦胧诗的产生背景:经过文革十年浩劫,一些上进的知识青年面对理想破灭的迷茫现实,既有信念失衡、欲超越现实而无法超越的无奈,又有干预社会的激情,所以迫于心理的需要,便采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思路、感觉方式和传达技巧来作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的情感。
他们大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苦闷与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未来的热切希望,就这样,“朦胧诗”作为众多的文学青年心中的感情的载体“迎运而生”。
三、朦胧诗的独有特点:在艺术方面,“朦胧诗”从自我心灵出发,诗作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内容含蓄,隽永,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运用象征、隐喻、暗示、通感等诗歌艺术技巧,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
从内容上看,“朦胧诗”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而且所创作的诗作呈现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忧伤而不悲观、真挚而又沉郁,既有苦难中对理想的追寻,又有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强烈的个人理性精神都通过诗歌表达了出来。
朦胧诗知识集萃
![朦胧诗知识集萃](https://img.taocdn.com/s3/m/948e3988f111f18583d05af3.png)
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感觉顾城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
九年级语文下册-朦胧诗简介
![九年级语文下册-朦胧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656f89c0b4e767f5acfcea3.png)
朦胧诗简介朦胧诗的含义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朦胧诗的思想内容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
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
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
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
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4.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
朦胧诗派及代表诗人简介
![朦胧诗派及代表诗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9e3ec7df46527d3240ce01d.png)
朦胧诗派及代表诗人简介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8]北岛原名赵振开,笔名有“艾珊”、“石默”等。
原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
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1979年在《诗刊》发表《回答》,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从此成为当时最有影响,也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诗人之一。
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朦胧诗最引人瞩目的时期,也是北岛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这时期的创作,最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被看作是这一诗歌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当时最有争议的诗人。
80年代初,他的创作有过一个时期的中断,这与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有关,也与他自己的创作由于观念的变化而方法也有所调整有关。
出版有诗集《北岛诗选》(1986)、《五人诗选》(1986)等。
其中,《北岛诗选》获得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
80年代末以后,他一直生活在欧美,并继续编辑文学刊物《今天》,90年代后,在欧美流浪,现居美国。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福建泉州石码镇,长于厦门市鼓浪屿。
1966年(14岁),因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现而受到批评。
1969年(17岁)初中未毕业即下乡,到闽西北山区的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的福建诗人蔡其矫的指导,其诗也在知青中流传。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441c301b52acfc789ebc98d.png)
朦胧诗简介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艨胧祷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宜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扇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的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
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度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江河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
![朦胧诗](https://img.taocdn.com/s3/m/85c445dfa58da0116c1749f4.png)
谢谢 观看
我 我 不 相
纵 告 使 诉 你 你 脚 信 下 天 有 是 一 蓝 那 千 的 就 名 , 把 挑 我 我 战 不 算 者 相 作 , 信 第 雷 一 的 千 回 零 声 一 , 名 不 相 信 ! 我 界 世 , 吧
为 我 了 来 在 到 审 在 这 判 那 个 前 镀 世 , 金 界 宣 上 为 读 , 什 -那 只 些 带 被 着 判 纸 决 、 的 绳 声 索 音 和 。 身 影 , ? 竞 ? 相 凌 帆 冰 千 是 里 都 -海 处 死 到 --么 么 什 为 , , 的 天 了 了 现 去 发 过 角 纪 望 川 , 好 冰 吧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批年轻诗人开始崛起于诗坛, 给诗苑带来了一股新异的诗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 他们中的主要代表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梁小斌等。 这批年轻诗人所引发的新诗潮之所以在7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诗坛上, 是由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
朦胧诗的繁荣:
在“朦胧诗”的论争中,“朦胧诗”影响迅速扩大, 并确立了它在中国当代诗歌转折期的地位。 诗歌革新者努力的基本点包括:推动当代诗歌打破自我封闭, 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 坚持诗的写作,放置在对个体的生存价值的确认的基础之上; 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 激活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试验等等。
看 卑 鄙 是 卑 鄙 者 的 高 通 尚 行 是 空 证 高 中 , 尚 , 者 飘 的 满 墓 了 志 死 铭 者 , 弯 曲 的 倒 影 。
回 答
北 岛
舒婷:舒婷的诗情感丰富细腻,而又始终有一种清纯明净的
气息。 她的诗其实并不怎么复杂, 只不过执着于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而采用了多种隐曲的修辞手 法, 正因为此,她的诗在当时却具有打开人们心灵窗户的功效, 并且在艺术上显示了与正统诗歌截然不同的形式。 这些显然是因为当时的意识形态背景过于封闭压抑而反衬出它 的革命性。 舒婷可能是最早正视个人内心情感的女性诗人, 她的诗中总是隐约呈现着一种不可知而又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 而一种女性的哀愁带着祈祷穿越于其中, 最终获得无可奈何的解脱,这可能就是舒婷的诗最具魅力之处。 她的代表作如《致橡树》、《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就表现了 这种特点。
著名朦胧诗
![著名朦胧诗](https://img.taocdn.com/s3/m/1344aaa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2.png)
著名朦胧诗一、原文:《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二、衍生注释:1.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里的“卑鄙者的通行证”意思是在某些环境下,卑鄙的人凭借着自己的卑鄙手段却能通行无阻;“高尚者的墓志铭”则表示高尚的人往往只能以自己的高尚品质被铭记,而遭受很多不公平的待遇。
2. “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含盐量极高,在这里代表着一种看似没有生机、充满矛盾的恶劣环境。
3. “象形文字”:古埃及、中国等古老文明曾使用,这里代指古老的传统文化,一种承载历史与智慧的东西,象征着一种希望和传承的力量。
三、赏析:1. 主题- 这首诗揭示了文革之后人们思想的转变与对现实社会深刻的反思。
它表达了对那个时代混乱价值观的批判,对虚伪、黑暗、荒谬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以及在这种黑暗现实面前诗人坚定的反抗态度。
2. 情感- 诗中充满了愤懑与抗争的情绪。
从开头对卑鄙者和高尚者生存境遇的不平之感,到后面“我不相信”的呐喊,都体现出诗人对那个错乱世界的愤怒,同时又有一种坚定的自我革新、引导社会走向正确方向的信念。
例如“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这几句将怀疑与反抗的情感推向高潮。
3. 表现手法- 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对比。
朦胧诗
![朦胧诗](https://img.taocdn.com/s3/m/858ce563783e0912a2162aa9.png)
一:定义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二:简介: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三:代表人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食指《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北岛《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朦胧诗名词解释
![朦胧诗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587280a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8.png)
朦胧诗名词解释朦胧诗是一种现代主义诗歌流派,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主要在上世纪50年代在中国发展起来。
朦胧诗以模糊、模糊和矛盾的形象和语言特征而闻名,它试图探索现代人类存在的种种痛苦和困境,并通过模糊和矛盾的手法表现出来。
这种诗歌形式旨在挑战传统诗歌的规范和传统的意识形态,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复杂性。
朦胧诗的核心思想体现了现代主义诗歌的特征,其中包括对传统结构和规则的拒绝,并通过非线性结构、非传统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朦胧诗通常使用含糊不清的、模糊的和矛盾的形象和语言,以探索人类存在的种种痛苦和困境。
它试图通过表现模糊和矛盾来代表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混乱。
通过使用模糊和矛盾的手法,朦胧诗将诗歌与现实世界的感觉和体验相互关联。
朦胧诗的形式通常是自由的,不受格律、韵律和规则的限制。
它常常使用象征、隐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人往往通过使用意义模糊的词语和短语来强调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朦胧诗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诗歌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辟了新的创作领域。
它与其他现代主义流派一起,为后来的现代诗歌和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对于推动文学创新和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朦胧诗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些人认为它的意义模糊和语言的混乱使诗歌变得晦涩难懂,缺乏表达清晰的逻辑和思想。
同时,朦胧诗也被批评为流于形式主义和自我陶醉,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和现实性。
尽管有争议,朦胧诗作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重要流派,对于推动文学创作的多样化和创新有着持久的影响。
它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类存在的痛苦和困境,通过模糊和矛盾的手法展现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混乱。
朦胧诗的实践和探索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朦胧诗
![朦胧诗](https://img.taocdn.com/s3/m/e0c4ac0b79563c1ec5da7185.png)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4。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思想内容
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4f21ca17375a417876f8f54.png)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其特点是:
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
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
他们是一群在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朦胧诗派资料
![朦胧诗派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fed12d80508763231121275.png)
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派”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派”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派”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诗刊》朦胧诗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
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食指诗人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
高中毕业。
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幕,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两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
1969年赴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1971年应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
职业作家。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诗集《相信未来》(1988)、《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1993)、《诗探索金库·食指卷》(1998),诗歌《鱼儿三部曲》(1967)、《海洋三部曲》(1964)、《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968)、《人生舞台》(1989)、《疯狗》(1978)、《热爱生命》(1979)、《我的心》(1982)、《落叶与大地的对话》(1985-1986)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朦胧诗简介朦胧诗及其叙述“那一切已离我们远去:感伤的思考,痛苦的期待,还有一双双歪斜却依然有力的足印。
我们面对着一个退潮之后的沙岸,唯有未及冲刷的沉积物、杂生的海草、以及破损的的贝壳,说明昔日的喧哗留下的怅惘”。
然而,我们对朦胧诗的记忆并未消失,朦胧诗,无疑成为诗歌历史上一个永远的话题。
一、朦胧诗的“朦胧”引起的论争及其意义一个诗人或一个诗派的诗是否朦胧,在今天都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是否能够读懂或是否能够完全理解和明白这些诗的全部含义,在今天也不会再有人去批判。
但是,在20多年前,这不仅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严重的必须进行批判的政治问题,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1、最初引起的注意。
朦胧诗的“朦胧”问题引起社会的注意,是顾城在于个非正式刊物上发表的几首小诗。
苜先,在诗歌中毫无顾及地袒露心胸,流露出来的悲观的人生观;作毫无遮拦的“内心独白”;其次,“这一类新人新作”,是“个人主义的呻吟,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五四’时代要求个性解放的回声”。
“看不懂”是“两代人”之间的距离,主要是感情倾向上的问题,而不是由于“朦胧”而“看不懂”的问题。
这种诗歌环境中的人们在读到朦胧诗时有何感受,他们除了惊讶,也就只有感叹“看不懂”了。
在那个年代,朦胧就意味着“现代”,“现代”就意味着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就意味着颓废,颓废也就意味着反动。
2、“三个崛起”。
从80年开始掀起高潮一直到85年之后逐渐平息,有三篇为朦胧诗助威的著名文章:一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二是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三是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文学史以后把它们并称为“三个崛起”。
3、论争的结果。
首先,人们不但发现朦胧诗对封建思想和国民性的批判,正是“五四”新文学未完成的主题,它在启蒙主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探索的创新精神两个方面,实现了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对接,其次,通过这场论争,朦胧诗由原来的自发的分散的探索性艺术创作,演变成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第三,伴随着轰轰烈烈的论争,朦胧诗不断涌现出来的创新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对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影响,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
二、朦胧诗的文学史叙述1、《新时期文学六年》对朦胧诗的肯定。
最先在文学史中为朦胧诗开设“专章”的是《新时期文学六年(1976.10—1982.9)》在这部最先对“文革”后的文学现象进行集中描述的专著中,对朦胧诗的整体成就作出了大胆的肯定:“我们还高兴地看到一批青年诗人,在劫后的废墟上起步,以对时代生活的灵敏感应和对新诗艺术的大胆探索,迅速成长为新诗的年轻梯队。
他们的思想交织着欢乐与愤懑、昂扬与沉郁、豪放与悲愁,情感丰富、复杂,而艺术上的自由竞争与刻意探索,使他们显然高出50年代起步的前辈当初的艺术水平。
”2、“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在一九八○年,“朦胧诗派”就在文坛以一个诗歌派别的面目出现并获得命名。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一批诗人既包括早期“知青”诗人如食指、芒克、多多、北岛等人的创作,也包括舒婷、顾城、杨炼、江河等人。
从70年代起,这一批年轻诗人先后发表了大量新风格的诗。
3、创作主题第一,新诗潮诗人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纳入到了五四以来的人本主义文学传统中去,把新诗潮看作是对五四人本主义文学传统的承接和延续,在诗歌中表现人的生存价值和自由精神;第二,新诗潮诗人已不再满足于对文化遗产的纵的继承,他们更注重于对世界先进文化的横的借鉴,同时也开始了对几千年来文学传统的反思。
4、舒婷的艺术特征。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在70年代末认识了北岛等人,成为《今天》的撰稿者之一。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在“新诗潮”有争议的诗人中,舒婷的诗在思想艺术上的创新显得较为不足,但是她却因此拥有最多的读者,最先得到“主流诗界”的有限度承认,也最先获得出版诗集的机遇。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舒婷的诗得到了“清新的艺术之风”的美誉。
舒婷诗歌最明显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二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
舒婷的诗不但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而且还代表着当代中国诗歌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
赏析《致橡树》和《会唱歌的鸢尾花》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5、顾城的诗。
在朦胧诗派中,顾城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关于朦胧诗看不懂而引起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顾城。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
12岁时辍学放猪。
“文革”中开始写作。
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街道做木工。
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
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
1980年初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人学而语系研究员。
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
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寓所辞世。
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缄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
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全编》。
顾城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在经历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永她寻找光明”(《一代人》)的诗百场时候,很快放弃了对光明的寻找,“我把希望,融进花香/黑夜像山谷/白昼像峰巅/睡吧!合上眼睛/世界就与我无关”(《生命幻想曲》),以逃避的态度而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去创造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美好幻境。
赏析《一代人》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学生分析《生命幻想曲》。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陵——长满淡淡的茸毛我让他们挨的很近让它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我还想画下未来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但知道她很美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画下许多因为爱她而熄灭的心画下婚礼画下一个个早上醒来的节日——上面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插图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从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1981年3月三、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朦胧诗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诗歌流派,始终是不稳定的。
1984年,朦胧诗作为一个诗歌艺术的探索运动已经解体,也有人把1986年10月由《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共同举办的“1996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看作是由“朦胧诗”过渡到“新生代”的标志。
朦胧诗的真正变异和发展,应该是在受朦胧是影响的“新生代”的诗人崛起之后,“新生代”又称“后新诗潮”,是一个极其庞杂的诗人群体,他们中有的人称为“后朦胧”、“第三代”等等。
“后朦胧”诗人主要以海子、王家新、驼一禾、西川等为主。
“第三代”诗人主要指韩东、于坚、翟永明等。
1、“后朦胧”诗群。
“后朦胧”主要指在朦胧诗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校园诗人”,他们也像朦胧诗人一样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但他们更强调体现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更注重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的价值和诗歌的终极意义,其作品比朦胧诗更丰厚深邃,也比朦胧诗更艰深晦涩。
他们不同于更年轻的“第三代”诗人,大多游离于各种社团和流派之外,坚持“个人化写作”、“边缘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强调文学创作的“专业性”、“人文性”和“独立性”。
海子与他的诗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个北京中国政法人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1989年3月26H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
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他凭着辉煌的才干、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平调的生活环境些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200首抒情短诗,曾和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
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屉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
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C种诗歌选集,但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
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海子,是一个诗歌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人生的悲观主义者,在他的身上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急剧变革和中西方文化激烈冲撞中无处依傍的精神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