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知道哪些史书典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一体”
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
原因:包 容性
• 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个性表现
*各地方文化长期相互交流、
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 趋融合 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 族文化从不同层次、方面、角度反映着中华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共同创造 文化的多样性。
二十四史又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 总称。 这套史书,总共3249卷,约有 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 《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 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 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可以 说是我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 大史”。《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 它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它不仅记载了 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 各方面的事迹,而且还曲折地反映了社会 的阶级斗争和人民的一部分真实生活情况; 有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材料,更是触目 皆是。
滇黔文化
地处内陆的滇黔文化 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 征。历史上,西南地 区属于边界,因交通 不便,与内地来往不 甚密切。加之云贵高 原地势险要,多民族 交错杂居,因而滇黔 文化含有特定的多样 民族个性。 滇黔文化受自然条件 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 件影响较大。
温馨提示:
• 分析差异原因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看到: 尽管有差异,却能和谐共处 于中华文化之中。这一方面说明不同区 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 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 特色。另一方面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 性 ——也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史记 (汉· 司马迁) – 汉书 (汉· 班固) – 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 裴注三国志 (晋· 陈寿) – 晋书 (唐· 房玄龄等) – 宋书 (南朝梁· 沈约) – 南齐书 (南朝梁· 萧子显) – 梁书 (唐· 姚思廉) – 陈书 (唐· 姚思廉) – 魏书 (北齐· 魏收) – 北齐书(唐· 李百药) – 周书 (唐· 令狐德棻等) – 隋书 (唐· 魏徵等) – – – – – – – – – – – 南史 (唐· 李延寿) 北史 (唐· 李延寿) 旧唐书 (后晋· 刘昫等) 新唐书 (宋· 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 (宋· 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 (宋· 欧阳修) 宋史 (元· 脱脱等) 辽史 (元· 脱脱等) 金史 (元· 脱脱等) 元史 (明· 宋濂等) 明史 (清· 张廷玉等)
重点知识解析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衰落 (内因和外因)
(2) ①清朝统治者极力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 齐暗”,死气沉沉。 ②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 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③清朝统治者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 ④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逐渐消失。 ⑤西学大量传入中国,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展,冲击中 国传统思想文化。 (3) 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 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 利于国家发展。
重点知识解析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实现民族复兴(总结教训)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马克思主 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 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加大对外文化交流(总结经验)
坚持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原则加 大对外文化交流,吸取外来文化合理的部分, 重点知识解析 振兴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博大精深
你都知道哪些史书典籍?
• • • • • • • • •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博大精深
• 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区域特征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原因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 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 持着各自的特色。
重点知识解析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共性。 文化的力量深深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熔铸在中华民族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 的生命力、创造 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 力和凝聚力之中 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 凝聚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 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点知识解析
• • • • • • •
第一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十四史
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这一 特点在发展文化交流中有何重要性? 包容性的含义、意义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 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怎么样)
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重点知识解析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衰落 (内因和外因)
书中p65活动框问题
(1) ①在政治上: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 建主义 ②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 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③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 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 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 学的基础。 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 民掠夺,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 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共同 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重点知识解析
教学思路
教师可以提供教学案例
从《诗经》、先秦散文、汉 赋、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直至现代文学艺 术。展现了我国文学发展 的历程和博大精深。
教学思路
• “当中国人以拥有小说的时候,我 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
—— 歌德 中国诗词可以“比较欧罗巴文学 里最好的杰作”。
教学思路
吴越文化
地处江南的吴越文化是 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 然条件影响较大。 那里河网纵横,吴越文 化自然与水有密切关系。 如行云流水般的丝竹之 声,清秀柔润的江南文 学和山水画,小巧精致、 无水不成园的江南园林, 饮酒品茗的嗜好及对紫 砂壶的讲究等,无一不 与水结缘。 水为江南带来了优雅的 文化内涵。
•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 唐朝的适用法律
佛教东传
• 佛教大概在西汉 末年东汉初期传 入中国,数百年 后和儒家和道家 思想完成了三教 合一的奇特景观。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 2007年12月18日晚,以汉字“人” 为核心创意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 博会吉祥物“海宝”正式揭晓。 • 根据中国政府的申博承诺,2010 年上海世博会将邀请200个国家和 国际组织参展,成为国际参展者最 多的一届世博会。 • 2007年3月22日,中国政府向 全世界发出由温家宝总理签署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式邀请函, 上海世博会国际招展工作全面启动, 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反应积极。截 止2007年3月6日,已有105个国家 和14个国际组织正式确认接受邀 请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
关注地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特色
多一双发现的眼睛
教学思路
你能从中华文化包容性这个角度对奥运 精神和中华文化结合做一个说明吗?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
北京2008奥运火炬接 力以“和谐之旅”为 主题、以“点燃激情, 传递梦想”为口号, 将在世界五大洲广泛 展开。
2008年3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出席“中日青 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活动。这是胡锦涛在中国人民大学 世纪馆兴致勃勃地参加中日两国青少年书法交流活动。 胡主席说:“今天,看到中日青少年用书法表达了对两国人 民世代友好的企盼,我感到十分欣慰。”接着,胡锦涛拿 过一枝毛笔,蘸上浓墨,欣然写下10个大字――“举青春 之力 谋世代友好”。胡锦涛主席对两国青少年、对中日世 代友好的殷殷之情,使在场的人们深受感染。
• 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 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区域特征 •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民族特征 • 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博大精深
• 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其它还有很多,如:思想、教育、 宗教、天文地理、民俗风情、衣食住 行等)
重点知识解析
——黑格尔
教学思路
创设对比情境,在具体活动中得到 体验,求得发展
• 中国的民歌文化十分丰富,并有明显的地域差 异。形成了不同风格或特色的民歌文化区 。 以北方为例,北方多草原山林,气候寒冷,生 活条件低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同严酷的大 自然作艰苦斗争。这种艰苦造就了人们勤劳节 俭、质朴豪爽的气质,反映在民歌的风格上形 成了以北方号子为代表的“粗犷刚劲风格”, 表现出一种整齐划一、雄健磊落、慷慨激昂而 又悲壮的格调;同时也洋溢着开拓进取、积极 向上的乐观精神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