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公平问题探讨的批判性反思_从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谈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领域公平问题探讨的批判性反思

———从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谈起

钟景迅

要:本文应用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中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去反思和点评美英等西方学者和中国大陆学

者对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进展,并进而指出,除了在宏观分配层面揭示高等教育被殖民化的现实之外,美英等西方学者的研究已开始从更深层次的微观的关系层面揭示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这种旨在促进社会弱势群体的解放的研究是高等教育探讨公平问题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大陆相关研究有待加强和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哈贝马斯;批判性反思

2009年第5期

高教探索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收稿日期:2009-05-19

作者简介:钟景迅,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行政学系博士资格候选人。

在高等教育领域,公平问题的探讨始终是教育社会学学者们最为关注的研究问题之一。在美英学界,许多学者对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种族(民族)和性别的学生是否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存在着差异展开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中国大陆,也有许多学者开展了同类研究。

公平问题的探讨事关一种批判思维的运用:在揭露、描述存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平问题时,归纳和总结此种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和症结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这种归纳和总结中最为关键的是,需要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平问题展开深层次的彻底反思,即是要明晰和认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已有的和应有的知识论和本体论的基础和假设,这也是相关研究无法回避和必须厘清的问题。在本文,笔者将运用目前在西方学界较有影响的德国著名学者哈贝马斯(J ürgen Habermas )的批判理论,去全面反思、评价高等教育领域有关公平问题的探讨。本文的一个主要思路是先总结英美学界相关研究的趋势和特点,继而指出中国大陆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寄希望这种对比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国内的研究所存在的有待完善的地方。

一、从知识论到本体论———Habermas 的批判理论简介

J ürgen Habermas 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Frank -furtschool )第二代学者中的佼佼者,他的批判理论

和学说在西方学界有广泛的影响。Habermas 的批判

理论,首先源自于他对人类知识的分类。在《知识和人类的旨趣》一书中,Habermas 把人类过往的知识分成三类,即是实证分析科学(empirical-analyti -

cal sciences )、历史诠释科学(historical-hermeneutic science )和批判社会科学(critical social science )。

在Habermas 看来,实证分析科学,即自然科学,所处理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假设认知现实是客观的,是可以通过人们的观察和实验而被认识的。这种科学所奉行的研究方法常常是依靠观察和实验,控制观察的初始条件,从而测量在这种条件下出现的操作成果。[1]历史诠释科学,也即人文科学,其研究对象不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世界,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而建构出来的社会现实,这种科学所要采取的方法就是要历史地去理解和呈现那些蕴含在历史文本(text )中的意义。

[2]

批判社会

科学,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这些研究主要是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和对心理进行分析,此类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深刻的自我反思使主体从被依附的对象中脱离出来,从而使得个人超越对现实的依赖。[3]

不同的知识其背后拥有的旨趣(interest )是不一样的,这也是Habermas 认识论的核心内容。

60··

Habermas认为,实证分析科学背后是一种技术认知的旨趣(technical cognitive interest),目的在于对客观化过程加以技术控制(control);历史诠释科学背后则是一种实践认知的旨趣(practical cognitive in-terest),这源自以语言作为媒介的人类社会的交往,其追求的是一种彼此理解的共识;而批判社会科学背后是一种解放认知(emancipatory cognitive inter-est),其目的在于对自由的追求。[4]

Habermas的批判理论,其批判起点就是以上认识论的观点。Habermas认为,不同的认识旨趣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现实。目的在于技术控制的旨趣,代表的是一种以技术-科学为追求的实证主义的价值取向,这种旨趣最终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中三种操控系统(steering system),其中就包括这种实证主义应用在人类生产领域中而发展出来的“金钱操控系统”(money steering system)、应用在公共和国家事务而发展出来的“权力操控系统”(power steering sys-tem)。[5]而表现为历史诠释知识的实践认知旨趣,会发展成为生活世界(lifeworld)。按照Habermas的解释,生活世界是一种以文化传递和语言交流为媒介的领域[6],而生活世界又可以分为私人领域(private sphere)和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所谓公共领域是在近代西欧逐渐形成并制度化了的公众议论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不同的人可以就许多公共议题进行理性和批判的争辩,并可就此达成共识。[7]据此,现代社会结构被Habermas一分为二,一边是物质生产的系统,包括金钱操控的经济系统和权力操控的行政系统;另一边则是和系统相对应的生活世界,包括了私人领域和公众领域两个部分。系统和生活世界在运作媒介,或者说在各自运行的理性原则上截然不同:前者所奉行的是一种工具理性原则,以金钱和权力进行操控;而后者则奉行一种沟通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原则,力求在一种无限制、联合的语言交往和争辩中达成相互理解的共识。[8]

正是在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基础上,Habermas从批判的社会科学出发,开始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权力实体化、受意识形态冻结的关系和扭曲的现实展开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权力和意识形态进入了社会的沟通结构,造成系统和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的严重分化(uncoupling)。具体来说就是,系统的逻辑对生活世界进行了侵略和殖民(colonizing)。[9]

Habermas指出,随着现代社会进化得越来越复杂,生活世界和系统逐渐分化并最终脱节,金钱和权力取代了沟通交往行动,成为了统治生活世界的核心。在经济和市场中横行的金钱对生活世界的入侵产生了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行为;而行政系统的权力的入侵则导致了生活世界中合法性的丧失(legit-imacy),伦理规范和道德开始在期间被边缘化。[10]现代社会的危机由此可见一斑。

Habermas以上有关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批判理论是精辟而又深刻的,他所描述的危机在当代社会各个领域均有表现,在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二、金钱和权力对高等教育的侵蚀——

—一种分配层面的观察视角

如果我们视乎学校教育应在操控系统的社会领域,工具理性是其运作原则,那么学校教育就被当成了是一种可以进行技术控制的客观实体。但实际上,问题远不止这么简单,正如曾荣光教授所指出的一样,学校教育应该是一种社会建构现象的本质并蕴含着特殊的意义,如果只是把它当成客观存在而又价值中立的现实,则是完全忽视了学校教育本身的文化-历史的特殊性。另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具有一种社会批判科学的取向:学生不再是来学校进行加工的材料,他们更应被视为是一种潜能,正等待释放及超越的潜能。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高等教育理应坐落于公共领域范畴。高等教育不应该是一种可以技术控制的客观实体,它理应具有一种文化-历史特性的意义,也是一个人类追求解放和自由的场域。但是事实上,作为公共领域的一个有机组成,高等教育却越来越受到了来自操控系统的金钱和权力等的入侵。在美英两国,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均反映了这一点。

回顾美英两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过去几十年间,对于高等教育机会分配公平与否一直是研究的焦点。这类研究所反映的不同的学生在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分配上存在着差别的现实,正是金钱和权力入侵高等教育的表现。

许多美国学者指出,不同的种族、社会阶级的学生在获得高等教育机会上存在着很大差别。例如黑人和白人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1990年时,黑人的高等教育入学比例是33%,到2000年这一比例为39%;而白人的同年数据分别是40%和44%,黑人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始终比白人群体低。[11]即使进入到21世纪,黑人仍然未能和白人群体一样在高

6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