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实验报告
基于CNN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
基于CNN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一、绪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人脸识别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图像中的人脸信息进行检测、提取、匹配等处理,以实现对个体身份的自动识别。
在安全防范、金融支付、智能家居等领域,人脸识别技术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人脸识别算法,在实践中表现出了很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因此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二、卷积神经网络简介CNN是一种经典的深度学习模型,也是目前计算机视觉领域最为常用的模型之一。
CNN包含的核心组件是卷积层、池化层和全连接层。
在应用中,CNN将输入图像经过多层卷积运算、非线性激活函数和池化操作,然后再通过多层全连接层进行分类或回归处理,从而得到最终的输出。
三、基于CNN的人脸检测算法人脸检测是人脸识别的前置技术,其主要任务是在一张图像中精确地找到所有的人脸位置和大小。
基于CNN的人脸检测算法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1、基于区域提议的检测算法:该方法先通过候选框生成算法,在图像中提取出可能包含人脸的区域,然后对每个候选框进行分类和回归操作,最终生成人脸位置和大小的精确结果。
其中,R-CNN、Fast R-CNN和Faster R-CNN属于经典的基于区域提议的人脸检测算法。
2、单阶段检测算法:该方法在输入图像上直接进行检测,不需要生成候选框,具有检测速度快的优点。
其中,YOLO和SSD是最典型的单阶段检测算法。
这些算法在人脸检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很高的检测准确率和速度。
四、基于CNN的人脸识别算法在基于CNN的人脸识别算法中,主要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如何从输入的人脸图像中提取出判别信息,这通常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来实现;其次是如何将提取的信息进行相似度比较和分类处理,多数算法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或softmax分类器实现。
在考察基于CNN的人脸识别算法中,需要关注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1、识别准确率:该指标是衡量算法性能的重要指标,即算法在大规模人脸数据集上的准确率。
使用神经网络算法实现人脸识别技术
使用神经网络算法实现人脸识别技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脸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人脸门禁、身份证认证、支付授权等。
这些应用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带来无限便利。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神经网络算法实现人脸识别技术。
一、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摄像头采集人的面部图像,然后将图像进行分析,提取人脸特征,最后对其进行比对识别。
通常人脸识别技术分为三个阶段:人脸检测、人脸对齐和人脸识别。
人脸检测:其主要目的是从一张图片中找到所有的人脸区域并标注出来,通常采用分类器实现。
常见的分类器有Haar分类器、HOG分类器、深度学习分类器等。
其中,深度学习分类器具有更高的检测精度和识别率。
人脸对齐: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所有的人脸都具有标准的位置、大小、朝向和光照等特征。
人脸识别:根据对齐后的人脸图像提取特征,并将其与事先存储的特征比对,从而实现人脸识别。
二、神经网络算法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神经网络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人工智能方法,其模拟了人类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信息传递。
神经网络算法因其能够对数据进行非线性映射和高维特征提取而在人脸识别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神经网络算法的核心是深度学习,其中卷积神经网络(CNN)是应用最为广泛的。
CNN由多个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等组成,可以有效地提取图像特征。
当然,在使用CNN之前,需要先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特征选择,以增强算法的准确性。
三、神经网络算法在人脸识别中的优势相比于其他的人脸识别算法,神经网络算法具有以下优势:1. 可以自动提取图像特征,无需人工干预和设计特征;2. 对图像变形和光照变化的适应性较强;3. 模型的可扩展性非常好,可以扩展到海量数据的处理;4. 算法的预测速度很快,可以实时进行识别。
四、神经网络算法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案例目前,神经网络算法在人脸识别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Face++、DeepFace、FaceNet等开发的人脸识别系统,都使用了深度学习算法。
利用神经网络进行人脸识别技术研究
利用神经网络进行人脸识别技术研究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开始崭露头角,人脸识别技术应运而生。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以数字图像的处理和模式识别为基础的高科技技术,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例如安防监控、门禁管理、身份认证等。
其中,利用神经网络进行的人脸识别技术更是成为当前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神经网络及其应用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其拥有自我训练的能力,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并进行预测。
近年来,神经网络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了许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人脸识别技术中,神经网络常被用来构建特征提取模型和分类模型。
特征提取模型的目的是提取人脸图像中的关键特征,例如面部特征、眼睛、嘴巴等。
分类模型的目的是将提取的特征归类为某个人,从而实现人脸识别的功能。
三、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这里我们将介绍其中几种重要的技术。
1、卷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特殊的神经网络,其能够有效地提取图像特征。
在人脸识别中,卷积神经网络可以用于对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从而得到更好的分类结果。
2、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对神经网络模型的高度抽象和优化,通过构建深层次的网络结构进行特征提取。
在人脸识别中,深度学习能够更加准确地提取人脸图像中的特征,从而得到更好的分类结果。
3、多模态融合多模态融合是指利用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分类。
在人脸识别中,可以利用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分类,从而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四、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在近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其研究已经深入到特征提取、分类模型和多模态融合等不同方面。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前景也将逐渐扩展到更多的领域,例如智能家居、自动售货机、自助服务等。
总的来说,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安全性和隐私的保护。
我们可以期待这项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基于机器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实验报告
基于机器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实验报告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社会的背景下,人脸识别技术逐渐成为了一种广泛应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本实验旨在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探索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性能评估,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理解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2. 了解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3. 实验评估人脸识别算法的性能,并比较不同算法的优缺点。
三、实验方法本次实验采用以下步骤进行: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为了构建一个可靠的人脸识别模型,我们首先需要收集一定数量的人脸图像数据。
通过采用公开数据集或自行采集图像,并进行预处理操作如灰度化、归一化等,以减少噪声对模型的影响。
2. 特征提取与降维在完成数据预处理后,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从人脸图像中提取重要的特征信息,并进行降维处理。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等。
3. 模型训练与优化选择合适的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等,并利用提取得到的特征进行模型的训练与优化。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参数以及采用交叉验证等方法进行模型的评估和调整。
4. 人脸识别性能评估通过使用测试数据集对训练得到的模型进行性能评估。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XXX数据集进行人脸识别实验。
首先,我们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包括图像灰度化和归一化等操作。
然后,我们采用PCA方法对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降维,选取了前150个主成分。
接着,我们选用了SVM算法对降维后的数据进行训练和优化,调整了模型的超参数。
经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在测试集上,我们的人脸识别模型达到了97%的准确率。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与其他算法的性能比较,发现XXX算法在准确率上明显优于其他算法。
综合考虑计算速度和准确率等指标,我们认为XXX算法在人脸识别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性能和实用性。
人脸识别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安防、支付、门禁等领域。
为了提高学生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我们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人脸识别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了解人脸识别的基本原理、常用算法,并能够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二、实训内容1. 人脸识别技术概述首先,我们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包括人脸识别的发展历程、基本分类以及应用领域。
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包括人脸检测、人脸特征提取和人脸比对三个环节。
2. 人脸检测人脸检测是人脸识别的基础,其目的是从图像中定位人脸的位置。
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基于Haar特征的Adaboost算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人脸检测。
通过实验,掌握了使用OpenCV库进行人脸检测的方法。
3. 人脸特征提取人脸特征提取是将人脸图像转化为可以用于识别的特征向量。
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基于局部二值模式(LBP)特征、局部二值模式直方图(LBPH)特征以及深度学习(如VGGFace)提取人脸特征的方法。
通过实验,掌握了不同特征提取方法的应用。
4. 人脸比对人脸比对是将待识别的人脸与数据库中的人脸进行相似度比较,从而实现人脸识别。
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基于距离度量(如欧氏距离、余弦相似度)的人脸比对方法。
通过实验,掌握了OpenCV库中的人脸比对函数的使用。
5. 人脸识别项目实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我们选择了一个人脸识别门禁系统项目进行实战。
在项目中,我们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采集人脸图像数据:从网上下载公开的人脸数据集,并进行预处理,如归一化、裁剪等。
(2)训练人脸识别模型:使用训练集数据训练人脸识别模型,包括人脸检测、特征提取和人脸比对。
(3)测试模型性能:使用测试集数据评估人脸识别模型的准确率、召回率等指标。
(4)构建门禁系统:使用训练好的模型构建门禁系统,实现人脸识别、权限控制等功能。
【毕业论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
2.1 生物识别技术 .................................................................................................... 7
2.1.1 生物识别的定义 .....................................................................................................7 2.1.2 生物识别技术 ........................................................................................................7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人脸识别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人脸识别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人脸识别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各种场景。
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人脸识别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提高。
其中,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人脸识别技术成为了当前最主流的技术之一。
1. 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神经网络是由一系列数学和统计模型组成的,用于通过数据学习和模拟一些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神经网络由于其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特别适用于图像、语音、自然语言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
在人脸识别方面,神经网络被应用于多个领域。
目前最为流行的应用是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人脸识别技术。
CNN 是一种特殊的神经网络结构,由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等构成,可以有效地提取图像特征。
2. 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在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中,首先需要通过大量的人脸数据训练模型,模型一般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在训练中,深度学习模型会学习到人脸中各种特征,如脸部轮廓、眼、鼻、嘴等局部特征。
在训练后,深度学习模型可以通过输入一张人脸图像来输出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这个向量被称为“人脸特征向量”。
在实际应用中,输入一张需要验证的人脸图像,系统将抽取该图像的特征,与已有的特征向量进行比对。
一般采用欧氏距离或者余弦相似度等算法进行相似度计算,从而判断输入人脸图像是否在已有记录中。
若匹配,系统将返回匹配的人脸信息;否则,系统将提示人脸无法通过验证。
3. 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的优势相比传统的人脸识别技术,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高准确性。
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大量数据的训练,可以提供高准确率的匹配结果。
(2)高鲁棒性。
神经网络对图像的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能够有效地应对光照、角度、姿态等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3)高效性。
相比传统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的处理速度更快。
4. 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面临的挑战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虽然在匹配准确性、鲁棒性和处理速度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但它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挑战。
专业项目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2. 掌握机器学习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3. 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人脸识别系统。
4. 评估系统的人脸识别性能。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Python3. 开发工具:PyCharm4. 库:OpenCV、dlib、numpy、scikit-learn三、实验原理人脸识别技术是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提取人脸图像的特征,将这些特征与已知的人脸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实现人脸识别。
1. 人脸检测:首先,需要从图像中检测出人脸的位置,常用的方法有基于Haar特征的级联分类器、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等。
2. 特征提取:检测到人脸后,提取人脸的特征,常用的方法有LBP(局部二值模式)、HOG(方向梯度直方图)等。
3. 特征匹配:将提取的特征与已知的人脸特征进行匹配,常用的方法有基于KNN (K最近邻)的分类器、基于神经网络的特征分类器等。
四、实验步骤1. 数据准备:收集人脸图像数据,包括正面、侧面、不同光照条件、不同表情的人脸图像。
2. 人脸检测:使用OpenCV库中的Haar特征级联分类器进行人脸检测。
3. 特征提取:使用dlib库中的LBP特征提取方法提取人脸图像的特征。
4. 特征匹配:使用scikit-learn库中的KNN分类器进行特征匹配。
5. 系统实现:使用Python编写程序,实现人脸识别系统。
6. 系统测试:使用测试数据对系统进行测试,评估系统的人脸识别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人脸检测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Haar特征级联分类器能够较好地检测出人脸,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误检或漏检。
2. 特征提取结果:使用LBP特征提取方法提取人脸图像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LBP特征能够较好地描述人脸图像。
3. 特征匹配结果:使用KNN分类器进行特征匹配,实验结果表明KNN分类器能够较好地识别出人脸。
人脸识别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脸识别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2. 掌握人脸识别算法的实现和应用。
3. 分析不同人脸识别算法的性能和优缺点。
4. 评估人脸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效果。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Ubuntu 18.042. 编程语言:Python3. 开发工具:PyCharm/VS Code4. 库:OpenCV、dlib、TensorFlow、Keras等5. 硬件要求:CPU:Intel Core i5以上;内存:8GB以上三、实验内容1. 人脸检测2. 特征提取3. 人脸识别4. 性能评估四、实验步骤1. 人脸检测- 使用OpenCV或dlib库实现人脸检测功能。
- 预处理输入图像,如灰度化、缩放、裁剪等。
- 运用人脸检测算法(如Haar cascades、SSD、MTCNN等)进行人脸定位。
- 输出检测到的人脸位置信息。
2. 特征提取- 使用深度学习或传统方法提取人脸特征。
- 深度学习方法: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人脸特征,如VGG、ResNet 等。
- 传统方法:使用LBP、HOG、PCA等算法提取人脸特征。
- 将提取到的特征进行归一化处理。
3. 人脸识别- 使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人脸识别。
- 将提取到的人脸特征与数据库中的特征进行比对。
- 根据比对结果判断是否为同一个人。
4. 性能评估- 使用测试集评估人脸识别算法的性能。
- 计算识别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指标。
- 分析不同算法的性能和优缺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人脸检测- 比较不同人脸检测算法的检测速度和准确率。
- 分析算法在不同光照、姿态、表情等条件下的表现。
2. 特征提取- 比较不同特征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
- 分析特征提取对识别性能的影响。
3. 人脸识别- 计算识别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指标。
- 分析不同算法的识别性能。
1. 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人脸识别技术实验报告
人脸识别技术实验报告引言:“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对人脸图像进行训练和识别的方法,能够对个体进行辨识和认证。
”这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定义,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安全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
本文通过实验探讨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实现和效果,并提出了对该技术的展望。
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评估人脸识别技术在身份认证领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探索人脸识别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情况,以及其在安全系统中的潜力。
2. 实验过程2.1 数据收集与准备我们使用了一个开源的人脸识别数据集作为实验数据。
该数据集包括不同角度、不同表情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1000张人脸图像。
在实验之前,我们对这些图像进行了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调整大小和裁剪等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2 特征提取和模型训练接下来,我们使用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模型,即卷积神经网络(CNN)来提取人脸图像的特征。
通过对输入图像进行卷积、池化和全连接操作,我们得到了一个具有较低维度的特征向量。
然后,我们使用提取的特征向量训练了一个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
通过对训练集中的特征向量进行训练和优化,我们得到了一个能够准确分类不同个体的模型。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将训练好的模型应用于测试集的人脸图像上,并评估了模型的识别准确率。
实验结果显示,人脸识别技术在不同条件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准确率可达90%以上。
同时,我们对实验数据中的异常情况进行了评估,例如光照不足、面部遮挡和表情变化等。
结果表明,人脸识别技术在应对这些异常情况时仍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准确性。
3. 实验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人脸识别技术在身份认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凭借其快速、准确和非接触的特点,该技术可应用于各种场景,如企业门禁、手机解锁和自助服务等。
在这些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可以提供更为便捷和安全的身份验证方式。
其次,人脸识别技术在不同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神经网络算法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分析
神经网络算法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成熟。
其中,神经网络算法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了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神经网络算法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以及其优势。
一、神经网络算法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神经网络是一种类似人脑的计算机算法,适用于处理复杂、非线性的数据集。
在人脸识别中,神经网络算法可以通过训练数据来学习特征,并通过学习实现对人脸的自动识别。
具体来说,神经网络算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人脸识别:1. 数据准备:首先需要收集足够的人脸图像数据,并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如灰度化、归一化等操作。
2. 特征提取:对预处理后的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以便神经网络进行学习。
在人脸识别中,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PCA、LBP 等。
3. 训练神经网络:根据提取出的特征进行神经网络的训练,以便神经网络可以正确识别人脸。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人脸图像数据和标签数据。
4. 测试模型: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可以用来测试新的人脸图像,以确定其是否为已知人脸的一部分。
二、神经网络算法在人脸识别中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人脸识别方法,神经网络算法在人脸识别中具有以下优势:1. 对于复杂和非线性问题具有出色的解决能力。
人脸识别是一项复杂而非线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很多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神经网络算法可以通过学习自适应特征来处理这些变量。
2. 神经网络可以自适应地学习新的样本数据。
这意味着神经网络算法不需要重新训练模型即可识别新的人脸数据。
3. 神经网络可以识别多个人脸图像,并确定它们是否为同一人。
这可以使人脸识别系统更加准确和可靠。
4. 神经网络算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
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人脸识别中,神经网络算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识别精度。
三、神经网络算法在人脸识别中的局限性尽管神经网络算法在人脸识别中具有许多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1. 对于嘴巴被遮挡、眼睛被遮挡以及佩戴口罩等情况,神经网络算法的识别精度较低。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手机解锁、门禁系统、安全检测还是社交娱乐等领域,都需要依赖人脸识别算法。
而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比传统算法更为高效、更为准确,被广泛应用于人脸识别领域。
一、深度神经网络深度神经网络是一种类似于人类大脑结构的网络模型,可以模拟人脑对事物的分析与判断,从而实现计算机对数据的深度学习与处理。
深度神经网络的优点在于能够自动学习,并通过多层次的神经元来实现对数据的分类和识别。
二、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通过多层次的神经元来识别人脸特征,并将识别出的特征存储在数据库中,以后再次识别时,就可以将其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特征进行比对,从而实现人脸的识别。
这种算法的核心是人脸特征的提取和分类。
在人脸特征提取方面,深度神经网络的多层次神经元对人脸的纹理、轮廓等特征进行提取。
在分类方面,深度神经网络通过不断训练模型,从而提高识别率。
总体来说,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有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采集:从不同角度、不同灯光条件下拍摄人脸的照片,并记录每张照片的人脸特征。
2、人脸检测: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将照片中的人脸框出来,并对每个人脸进行处理。
3、特征提取:将每个人脸的特征进行提取,并将其保存到数据库中。
这一步需要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的多层次神经元实现。
4、识别比对:当需要识别一张照片的人脸时,从照片中提取特征,并将其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特征进行比对。
如果相似度达到一定的阈值,就可以认为是同一人。
三、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的应用1、门禁系统: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可以实现门禁系统的自动识别。
只要录入系统中的人的面部特征,当这些人进入门禁系统的时候,系统就可以自动识别他们,省去了其他门禁系统需要刷卡、输入密码等操作。
2、社交娱乐:很多社交娱乐应用已经开始利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例如照片标记、人脸美颜等。
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实验报告
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实验报告别一、 实验要求采用三层前馈BP 神经网络实现标准人脸YALE 数据库的识别。
二、BP 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学习算法实验中建议采用如下最简单的三层BP 神经网络,输入层为],,,[21n x x x X =,有n 个神经元节点,输出层具有m 个神经元,网络输出为],,,[21m y y y Y =,隐含层具有k 个神经元,采用BP 学习算法训练神经网络。
BP 神经网络的结构BP 网络在本质上是一种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它能够学习大量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而不需要任何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精确的数学表达式,只要用已知的模式对BP 网络加以训练,网络就具有输入输出对之间的映射能力。
BP 网络执行的是有教师训练,其样本集是由形如(输入向量,期望输出向量)的向量对构成的。
在开始训练前,所有的权值和阈值都应该用一些不同的小随机数进行初始化。
BP 算法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1) 向前传播阶段①从样本集中取一个样本(X p ,Y p ),将X p 输入网络,其中X p 为输入向量,Y p 为期望输出向量。
②计算相应的实际输出O p 。
在此阶段,信息从输入层经过逐级的变换,传送到输出层。
这个过程也是网络在完成训练后正常运行时执行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网络执行的是下列运算: (1)(2)()21(...((())...))n p n p O F F F X W W W =(2) 向后传播阶段①计算实际输出O p 与相应的理想输出Y p 的差; ②按极小化误差的方法调整权矩阵。
这两个阶段的工作一般应受到精度要求的控制,定义211()2mp pj pj j E y o ==-∑ (1)作为网络关于第p 个样本的误差测度(误差函数)。
而将网络关于整个样本集的误差测度定义为p E E =∑ (2)如前所述,将此阶段称为向后传播阶段,也称之为误差传播阶段。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文所使用的BP 网络的训练过程,首先假设输入层、中间层和输出层的单元数分别是N 、L 和M 。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研究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研究第一节:引言人脸识别算法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特别是在社会安全、银行安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人脸识别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经常带来挑战。
在传统的人脸识别算法(如PCA)中,特征提取和分类是分别完成的。
但是,这种方法的识别准确性受到了许多限制,例如光照、角度、遮挡等。
因此,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将其应用于人脸识别领域,便使得这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深度学习的特征提取和分类是整体完成的,这将人脸识别的准确性、鲁棒性、鲁棒性和效率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本文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展示该算法在面部识别领域的优越性,并说明了其还存在的挑战和应用前景。
第二节: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2.1 基本原理深度神经网络包含多层神经元,而这些层是彼此连接的。
其中,第一层是输入层,最后一层是分类层。
隐藏层则用来抽取数据的低阶和高阶特征。
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是当前人脸识别算法中最常用的两种深度神经网络。
其中,卷积神经网络(CNN)是一种基于权值共享和池化的模型,主要应用于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和人脸识别领域。
CNN主要是从整个图像中提取出多尺度的特征,从而可以避免一些遮挡或者变形情况的出现,其结构如图1所示。
循环神经网络(RNN)则是一种序列模型,用于处理时序数据,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和文本生成等领域。
RNN的隐藏层状态由当前输入和上一时刻的隐藏状态共同决定,其结构如图2所示。
2.2 分类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主要采用三种分类方法:支持向量机(SVM)、softmax分类器和深度度量学习。
支持向量机(SVM)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分类算法,通过找到一个最优的超平面,将不同的数据分离成不同的类别。
SVM主要训练两个参数,一个是超平面的法向量,一个是偏置项。
然后使用测试样本与训练样本比较,判断其所属的类别。
SVM主要通过Kernel Function将数据投影到高维空间,解决低维数据线性不可分的问题。
人脸识别训练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作为生物识别领域的重要分支,已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智能门禁、手机解锁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对人脸图像的自动识别与分类,并验证所采用算法的有效性。
二、实验目的1. 熟悉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2. 掌握人脸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的方法。
3. 评估不同人脸识别算法的性能,并选择最优算法。
4. 实现人脸识别系统的搭建和测试。
三、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Python3. 依赖库:OpenCV、dlib、scikit-learn4. 数据集:LFW(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人脸数据集四、实验步骤1. 数据集准备从LFW数据集中选取一定数量的人脸图像,并将其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其中,训练集用于训练人脸识别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性能。
2. 人脸图像预处理对人脸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人脸检测、图像归一化、特征点定位等步骤。
具体操作如下:- 使用OpenCV库中的Haar特征分类器进行人脸检测,提取人脸图像。
- 将检测到的人脸图像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图像尺寸统一。
- 使用dlib库进行特征点定位,提取人脸关键点信息。
3. 特征提取采用多种特征提取方法,包括HOG(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s)、LBP(Local Binary Patterns)、Eigenfaces等。
将提取到的特征向量存储到训练集中。
4. 分类器选择与训练选择支持向量机(SVM)作为分类器,利用训练集对SVM进行训练。
通过调整参数,优化模型性能。
5. 模型评估使用测试集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计算识别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指标。
6.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不同特征提取方法和分类器的性能,找出最优方案。
五、实验结果1. 特征提取方法比较通过对比HOG、LBP和Eigenfaces三种特征提取方法的性能,发现HOG和LBP在人脸识别任务中表现较好。
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研究
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研究人脸识别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在人脸识别任务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传统的CNN在人脸识别任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光照、表情、姿态等因素的敏感度较高。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对CNN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算法。
一种常用的改进算法是使用深度残差网络(Residual Network, ResNet)。
ResNet主要通过使用残差模块来增加网络的深度,从而提高了网络的性能。
在人脸识别任务中,有研究者将ResNet应用于人脸特征提取的过程中。
通过增加网络的深度,ResNet可以更好地学习到人脸的特征,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率。
另一种改进算法是使用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
注意力机制能够帮助网络集中注意力于对人脸识别任务更重要的区域或特征。
有研究者提出了自适应特征选择的注意力机制,通过学习到的注意力权重,网络可以自动选择对人脸识别任务更重要的特征。
这样可以降低网络对噪声或干扰的敏感性,提高人脸识别的鲁棒性。
一些研究者还尝试在传统的CNN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辅助类别信息或相似性约束信息,来改善人脸识别的性能。
通过引入身份分类的辅助标签,可以帮助网络学习到更鲁棒的人脸特征。
相似性约束信息可以通过引入三元组损失函数来实现,该函数鼓励网络将同一个人的人脸特征拉近,不同人的人脸特征推开。
这样可以使得网络在人脸识别任务中更好地区分不同的人。
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研究主要集中在深度残差网络、注意力机制、辅助类别信息和相似性约束信息等方面。
通过这些改进算法的应用,可以提高人脸识别任务的准确率和鲁棒性。
未来,可以继续研究如何进一步改进卷积神经网络,以在人脸识别任务中取得更好的性能。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检测与识别系统设计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检测与识别系统设计I. 引言人脸检测与识别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人脸检测与识别系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文将介绍基于CNN的人脸检测与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II. 人脸检测算法及其特点1. 传统人脸检测算法传统的人脸检测算法主要是利用Haar-like特征和Cascade分类器来实现。
这种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检测效果,但是需要预先手工提取Haar-like特征,且对于图片大小和人脸位置的变化较为敏感。
2. 基于CNN的人脸检测算法与传统的人脸检测算法不同,基于CNN的人脸检测算法不需要预处理图片特征,在训练时可以自动学习图片的特征,从而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
经常使用的CNN模型有Faster R-CNN、SSD 等。
III. 人脸识别算法及其特点1. 传统人脸识别算法传统的人脸识别算法主要是利用特征提取和分类器来实现。
例如,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提取人脸特征,和k-nearest neighbors分类器进行分类。
2. 基于CNN的人脸识别算法基于CNN的人脸识别算法主要是利用CNN进行特征提取,并将特征向量送入分类器进行识别。
在CNN特征提取的过程中,需要对CNN模型进行训练,以自动提取人脸图片的特征。
IV. 基于CNN的人脸检测与识别系统设计1. 系统架构基于CNN的人脸检测与识别系统整体分为三个模块:人脸检测模块、人脸对齐模块和人脸识别模块。
其中,人脸检测模块利用CNN进行人脸检测,找到输入图像中的人脸框;人脸对齐模块将人脸框进行对齐,使得不同人脸图像的特征更加容易提取;人脸识别模块利用CNN进行特征提取,并将特征向量送入分类器进行识别。
2. 数据集在训练过程中需要使用人脸图片数据集进行训练,常用的数据集有LFW(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CASIA-WebFace等。
人脸情感识别实验报告
一、引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逐渐成为生物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众多人脸识别技术中,人脸情感识别因其独特的应用价值而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验证人脸情感识别技术的可行性,并对不同算法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
二、实验背景与目标1. 实验背景人脸情感识别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识别和分析,从而判断出人的情感状态。
该技术在公共安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实验目标(1)验证人脸情感识别技术的可行性;(2)比较不同算法在人脸情感识别任务中的性能;(3)分析影响人脸情感识别性能的因素。
三、实验方法与数据1.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情感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原始图像进行灰度化、缩放、裁剪等操作;(2)特征提取: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人脸图像的特征;(3)情感分类:将提取到的特征输入到情感分类器中进行情感识别。
2. 数据集本实验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数据集,包括:(1)FER2013:包含7种情感类别,共28,709张人脸图像;(2)CK+:包含7种情感类别,共48,042张人脸图像;(3)AFEW:包含7种情感类别,共4,735张人脸图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在上述数据集上对多种算法进行实验,得到以下结果:(1)基于CNN的人脸情感识别方法在三个数据集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性能;(2)不同算法在三个数据集上的性能有所差异,其中基于ResNet的模型在CK+数据集上取得了最佳性能;(3)随着数据集规模的增大,模型的性能逐渐提高。
2. 分析(1)数据集的影响:数据集规模越大,模型的性能越好,说明人脸情感识别技术对数据量的依赖性较高;(2)算法的影响:不同算法在人脸情感识别任务中的性能存在差异,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表现较好;(3)预处理的影响: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可以降低计算复杂度,提高模型的识别精度。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对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匹配,从而实现自动识别身份的技术。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人脸识别技术在准确率和鲁棒性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两个核心任务:人脸检测和人脸识别。
人脸检测是指在一张图像中找出所有人脸的位置和大小,而人脸识别则是将检测到的人脸与已知的人脸进行比对,从而确定身份。
首先,人脸检测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前置任务。
它的目标是在图像中找出所有人脸的位置和大小。
常用的方法有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的人脸检测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检测。
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需要手动设计特征和分类器,效果较差。
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则能够自动提取高级特征,并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分类。
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包括YOLO(You Only Look Once)和SSD(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等。
其次,人脸识别是在人脸检测的基础上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特征提取和匹配。
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能够自动学习特征的神经网络模型,特别适合用于人脸识别。
常用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有VGGNet、ResNet和Inception等。
这些模型通过多层卷积和池化运算,将人脸图像转化为高维特征向量,再通过计算欧氏距离或余弦相似度等度量方法,与已知的人脸特征进行比对来判断身份。
同时,为了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率,研究者还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法。
例如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可以通过在图像上进行随机变换来增加训练样本的多样性,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此外,损失函数的选择也对模型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常用的损失函数包括三元组损失(Triplet Loss)和中心损失(Center Loss)。
三元组损失通过最小化同一人脸的特征与不同人脸特征的距离,使得同一人脸特征向量相似度增大,不同人脸特征向量相似度减小;中心损失则通过最小化同一类别人脸特征的距离,使得同一类别人脸特征向量更加紧凑,不同类别人脸特征向量更加分散。
《2024年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综述》范文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已成为众多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
其重要性在于它为各种应用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身份验证和识别方式。
而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方法更是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包括其发展历程、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深度学习与人脸识别的关系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其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使得其在人脸识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构建深度神经网络,可以自动学习和提取人脸图像中的特征信息,从而实现对人脸的准确识别。
深度学习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现状(一)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方法卷积神经网络(CNN)是深度学习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网络结构,其在人脸识别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基于CNN的人脸识别方法通常包括人脸检测、特征提取和分类三个阶段。
通过训练大量的数据,CNN可以自动学习和提取人脸图像中的特征信息,并利用这些特征进行人脸的识别和分类。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人脸识别方法多模态人脸识别方法是指利用多种生物特征信息(如人脸、指纹、声音等)进行身份验证的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人脸识别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该方法通过将多种生物特征信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特征向量,从而实现对身份的准确验证。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动态人脸识别方法动态人脸识别是指通过视频序列进行人脸识别的技术。
基于深度学习的动态人脸识别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视频中的人脸图像,并实现动态的实时跟踪和识别。
该方法通过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视频中的人脸图像进行动态的特征提取和跟踪,从而实现准确的人脸识别。
四、研究挑战与未来展望虽然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方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如何在复杂的场景下进行准确的身份验证和识别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实验报告别一、 实验要求采用三层前馈BP 神经网络实现标准人脸YALE 数据库的识别。
二、BP 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学习算法实验中建议采用如下最简单的三层BP 神经网络,输入层为],,,[21n x x x X =,有n 个神经元节点,输出层具有m 个神经元,网络输出为],,,[21m y y y Y =,隐含层具有k 个神经元,采用BP 学习算法训练神经网络。
BP 神经网络的结构BP 网络在本质上是一种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它能够学习大量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而不需要任何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精确的数学表达式,只要用已知的模式对BP 网络加以训练,网络就具有输入输出对之间的映射能力。
BP 网络执行的是有教师训练,其样本集是由形如(输入向量,期望输出向量)的向量对构成的。
在开始训练前,所有的权值和阈值都应该用一些不同的小随机数进行初始化。
BP 算法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1) 向前传播阶段①从样本集中取一个样本(X p ,Y p ),将X p 输入网络,其中X p 为输入向量,Y p 为期望输出向量。
②计算相应的实际输出O p 。
在此阶段,信息从输入层经过逐级的变换,传送到输出层。
这个过程也是网络在完成训练后正常运行时执行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网络执行的是下列运算: (1)(2)()21(...((())...))n p n p O F F F X W W W =(2) 向后传播阶段①计算实际输出O p 与相应的理想输出Y p 的差; ②按极小化误差的方法调整权矩阵。
这两个阶段的工作一般应受到精度要求的控制,定义211()2mp pj pj j E y o ==-∑ (1)作为网络关于第p 个样本的误差测度(误差函数)。
而将网络关于整个样本集的误差测度定义为p E E =∑ (2)如前所述,将此阶段称为向后传播阶段,也称之为误差传播阶段。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文所使用的BP 网络的训练过程,首先假设输入层、中间层和输出层的单元数分别是N 、L 和M 。
X=(x 0,x 1,…,x N-1)是加到网络的输入矢量,H=(h 0,h 1,…,h L-1)是中间层输出矢量,Y=(y 0,y 1,…,y M-1)是网络的实际输出矢量,并且用D=(d 0,d 1,…,d M-1)来表示训练组中各模式的目标输出矢量。
输出单元i 到隐单元j 的权值是V ij ,而隐单元j 到输出单元k 的权值是W jk 。
另外用θk 和Φj 来分别表示输出单元和隐单元的阈值。
于是,中间层各单元的输出为:10()N j ij i j i h f V x φ-==+∑ (3)而输出层各单元的输出是:10()L k jk j k j y f W h θ-==+∑ (4)其中f(*)是激励函数,采用S 型函数:1()1xf x e-=+ (5) 在上述条件下,网络的训练过程如下:(1) 选定训练集。
由相应的训练策略选择样本图像作为训练集。
(2) 初始化各权值V ij ,W jk 和阈值Φj ,θk ,将其设置为接近于0的随机值,并初始化精度控制参数ε和学习率α。
(3) 从训练集中取一个输入向量X 加到网络,并给定它的目标输出向量D 。
(4) 利用式(7)计算出一个中间层输出H ,再用式(8)计算出网络的实际输出Y 。
(5) 将输出矢量中的元素y k 与目标矢量中的元素d k 进行比较,计算出M 个输出误差项:()(1)k k k k k d y y y δ=--对中间层的隐单元也计算出L 个误差项:1*0(1)M Jj j k jk k h h W δδ-==-∑(6) 依次计算出各权值和阈值的调整量:()(/(1))*((1)1)**jk jk k j W n L W n h αδ∆=+∆-+ (6)*()(/(1))*((1)1)**ij ij j iV n N V n x αδ∆=+∆-+ (7) ()(/(1))*((1)1)*k k k n L n θαθδ∆=+∆-+ (8)*()(/(1))*((1)1)*j j jn L n φαφδ∆=+∆-+ (9) (7) 调整权值和阈值:(1)()()jk jk jk W n W n W n +=+∆,(1)()()ij ij ij V n V n V n +=+∆(1)()()k k k n n n θθθ+=+∆,(1)()()j j n n n φφφ+=+∆(8) 当k 每经历1至M 后,判断指标是否满足精度要求:E ≤ε,其中E 是总误差函数,且1201()2M k k k E d y -==-∑。
如果不满足,就返回(3),继续迭代。
如果满足,就进入下一步。
(9) 训练结束,将权值和阈值保存在文件中。
这时可以认为各个权值已经达到稳定,分类器形成。
再一次进行训练时,直接从文件导出权值和阈值进行训练,不需要进行初始化。
BP 算法流程图YALE 数据库是由耶鲁大学计算视觉与扼制中心创立,包括15位志愿者,每个人有11张不同姿势、光照和表情的图片,共计165张图片,图片均为80*100像素的BMP 格式图像。
我们将整个数据库分为两个部分,每个人的前5幅图片作为网络的训练使用,后6副图片作为测试使用。
测试样例:三、实验结果四、源代码:function main()%%clcclear all;%close all;load('date1_5.mat','feature');warning off allSamNum=35; %输入样本数量TestSamNum=35; %测试样本数量ForcastSamNum=20; %预测样本数量HiddenUnitNum=8; %中间层隐节点数量取8InDim=40; %网络输入维度OutDim=4; %网络输出维度%%inputp=[];t=[];pnew=[];for i=1:55if(mod(i,11)<=7&&mod(i,11)>0)p=[p;feature(i,:)];elsepnew=[pnew;feature(i,:)];endendp=p';pnew=pnew';%%outputs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s2=[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s3=[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s4=[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t=[s1;s2;s3;s4];size(t) %%4*35 输出size(p) %%40*35 输入[SamIn,minp,maxp,tn,mint,maxt]=premnmx(p,t); %原始样本对(输入和输出)初始化rand('state',sum(100*clock)) %依据系统时钟种子产生随机数SamOut=tn;TestSamIn=SamIn; %这里取输入样本与测试样本相同因为样本容量偏少TestSamOut=SamOut; %也取输出样本与测试样本相同MaxEpochs=50000; %最多训练次数为50000lr=0.035; %学习速率为0.035E0=0.65*10^(-3); %目标误差为0.65*10^(-3)W1=0.5*rand(HiddenUnitNum,InDim)-0.2; %初始化输入层与隐含层之间的权值B1=0.5*rand(HiddenUnitNum,1)-0.2; %初始化输入层与隐含层之间的阈值W2=0.5*rand(OutDim,HiddenUnitNum)-0.2; %初始化输出层与隐含层之间的权值B2=0.5*rand(OutDim,1)-0.2; %初始化输出层与隐含层之间的阈值ErrHistory=[]; %给中间变量预先占据内存for i=1:MaxEpochs% HiddenOut=logsig(W1*SamIn+repmat(B1,1,SamNum)); % 隐含层网络输出HiddenOut=1./(1+exp(-(W1*SamIn+repmat(B1,1,SamNum)))); % 隐含层网络输出NetworkOut=W2*HiddenOut+repmat(B2,1,SamNum); % 输出层网络输出Error=SamOut-NetworkOut; % 实际输出与网络输出之差SSE=sumsqr(Error) ; %能量函数(误差平方和)ErrHistory=[ErrHistory SSE];if SSE<E0,break, end% 调整权值(阈值)Delta2=Error;Delta1=W2'*Delta2.*HiddenOut.*(1-HiddenOut);dW2=Delta2*HiddenOut';dB2=Delta2*ones(SamNum,1);dW1=Delta1*SamIn';dB1=Delta1*ones(SamNum,1);%对输出层与隐含层之间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修正W2=W2+lr*dW2;B2=B2+lr*dB2;%对输入层与隐含层之间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修正W1=W1+lr*dW1;B1=B1+lr*dB1;endHiddenOut=1./(1+exp(-((W1*SamIn+repmat(B1,1,TestSamNum))))); % 隐含层输出最终结果NetworkOut=W2*HiddenOut+repmat(B2,1,TestSamNum); % 输出层输出最终结果a=postmnmx(NetworkOut,mint,maxt); % 还原网络输出层的结果%%% 利用训练好的网络进行预测pnewn=tramnmx(pnew,minp,maxp); %归一化;HiddenOut=1./(1+exp(-(W1*pnewn+repmat(B1,1,ForcastSamNum))));anewn=W2*HiddenOut+repmat(B2,1,ForcastSamNum); % 输出层输出预测结果%把网络预测得到的数据还原为原始的数量级;anew=postmnmx(anewn,mint,maxt);answer=zeros(1,size(anew,2));d=1;for j=1:20for i=4:-1:1answer(j)=answer(j)+anew(i,j)*d;d=d*2;endd=1;endanswer=answer+0.5;answer=floor(answer)function [feature] = read_can_use()clc,clear;%%for i=1:5for jj=1:11%%s1='YALE\subject0';s2=int2str(i);s22='_';s222=int2str(jj);s3='.bmp';str=strcat(s1,s2);str=strcat(str,s22);str=strcat(str,s222);str=strcat(str,s3);a2=imread(str);M=double(a2);%%num=1;for j=1:10for k=1:4x=i;%将图片的灰度矩阵划分成32块小矩阵temp_num1=size(M,1)./10;%100*80temp_num2=size(M,2)./4;temp=M((j-1)*temp_num1+1:j*temp_num1,(k-1)*temp_num2+1:k*temp_num2);%对每个小矩阵进行SVD变换[u,temp1,v]=svd(temp);%提取最大的SVD系数作为特征值temp2=temp1(num,num);%得到所有图片的特征矩阵feature((x-1)*11+jj,(j-1)*4+k)=temp2;endendendendsave('date1_5','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