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痢疾(已完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肠中气机壅阻,气滞血瘀,与肠 中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本病。
三、病因病机小结
1、基本病机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 脂络受伤而成痢。 2、病位及涉及脏腑: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 ,可 涉及肾。 3、病性:痢疾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本病初期多实证
1.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 一、定义
【概述】
• 定义: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 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是夏秋季常见的肠 道 传染病。 • 特点:1、季节性——夏秋季 2、传染性——肠道传染(粪口),或疫疠 患者接处史。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和临床表现: 1.《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 2.《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有赤白痢、脓血痢、休息痢、蛊注痢等二十一 候。 3.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 痢疾 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 (二)病因病机: 1.《内经》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2.《丹溪心法·痢病》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出:“时疫 作 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认为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 (三)临床治疗:

日久
年老体弱
腹痛绵绵,痛而喜按
便后不减,坠 胀甚

2.识寒热偏重
大便形状 热痢 脓血,色鲜 红,甚至紫 黑,浓厚黏 稠腥臭 腹痛 里急后重 兼症 口渴喜冷,口臭,小 便黄或短赤,舌红苔 黄腻,脉滑数
腹痛剧烈, 明显 拒按
寒痢
赤白清稀, 白多赤少, 清淡无臭
隐痛喜按, 不明显, 喜温 有坠胀感
面白肢冷形寒,舌淡 苔白,脉沉

4.代 表 方: 芍药汤加减
• 1.症
状: 主症: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 烈,后重感特著; 兼症: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 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 欲绝。 • 2.证机概要: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 3.治 法: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 4.代 表 方: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急性细菌性痢疾血常规检查可 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血常规可 见轻度贫血。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可见大量脓细胞和 红细胞,并有巨噬 细胞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便培养出致病菌是确诊的关键。 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有阿 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荧光抗体 染色法可提供快速诊断。



义: 本方有燥湿运脾作用,可用于治疗寒湿内盛白多赤少之下痢。
常 用 药: 藿香——芳香化湿 苍术、半夏、厚朴——运脾燥湿 炮姜、桂枝——温中散寒 陈皮、大枣、甘草——行气散满,健脾和中 木香、枳实——理气导滞 加 减: 痢下白中兼赤者——加当归、芍药调营和血; 脾虚纳呆者——加白术、神曲健脾开胃; 寒积内停,腹痛,痢下滞而不爽——加大黄、槟榔,配炮姜、 肉桂,温通导滞; 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祛暑散寒, 化湿止痢。
(五)虚寒痢
• 1.症
(六)休息痢
状 : 主症: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发时大便次 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 兼症: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腹胀 食少,倦怠嗜卧; 舌脉: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 2.证机概要: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 3.治 法 :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 4.代 表 方: 连理汤加减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必要时可行X线钡剂,结肠 镜检查,有助于溃疡性结 肠炎,放射性肠炎的诊断, 亦可排除直肠肿瘤等似痢 非痢的病证。
【辨证论治 】
• 一、辨证要点
1.辨久暴,察虚实主次 发病情况 实 初起 年龄体质 年轻体壮 腹痛性质 腹痛胀满;痛而拒按 里急后重 便后暂时减轻
阴虚痢
2.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 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 日久因脾胃虚寒,化源 不足,累及肾阳 关门不固,下痢滑脱不禁,腰酸腹冷,表现虚寒征象
虚寒痢
3.痢疾失治,迁延日久
正虚邪恋 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
休息痢
四、病势
至于痢疾的预后与转归,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等情况判 断。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 汁,下痢纯血或如屋漏者重。同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病 情轻重,判断病者预后,特别注意观察其邪毒炽盛情况,胃气 有无衰败,阴津是否涸竭,阳气虚脱与否。一般来说,能食者 轻,不能食者重。因本病虽在肠,但肠与胃密切相连,如湿 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病伤正,胃虚气逆,噤口不食, 表现人口即吐,则称之为噤口痢,实属危象。下痢兼见发热不 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或虽见下痢次数减 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 人营血,邪陷心肝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 证。
(四)阴虚痢
• 1.症 状:
主症: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 或 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 兼症: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 舌脉: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 2. 证机概要: 阴虚湿热,肠络受损
• 3. 治
法:
• 4. 代 表方: 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 1.症
1.外感时邪 2.饮食不节(洁)
【病因病机 】
二、病机
疫毒之邪 内侵胃肠 发病骤急 疫毒痢;
外感时邪
湿热之邪 湿郁热蒸 肠胃气机阻滞 湿热痢; 夏暑感寒伤湿 寒湿伤中 胃肠不和 气血壅滞 寒湿痢
嗜食肥甘厚味 食积 误食馊腐不洁之食物 酿生湿热 夏月恣食生冷瓜果 损伤脾胃,中阳受困
饮食不节(洁)
寒湿




义: 前方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后方能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并有调气和 血导滞作用,两方合用对疫毒深重,壮热口渴,腹痛,里急后重,下痢 鲜紫脓血者有良效。 常 用 药: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清热化湿,凉血解毒 金银花、地榆、牡丹皮——清热凉血 芍药、甘草——调营和血 木香、槟榔——调气导滞 加 减: 热毒秽浊壅塞肠道——加大黄、枳实、芒硝通腑泄浊; 热毒深入营血痉厥,神昏高热——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以清营凉 血开窍; 热极风动,痉厥抽搐者——加羚羊角、钩藤、石决明以熄风镇痉; 暴痢致脱——急服独参汤或参附汤,加用参麦注射液等以益气固脱

泻 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 血 伤败,病在下焦”。当然,泻、痢两病在一定 条件 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 后 转泻。 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 为 病情减轻。
正如《景岳全书》所说: “泻浅而痢深,

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热证多见,宜 清热化湿解毒,久痢虚证、寒证,应以补虚 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治 疗上有清肠、化湿、解毒、调气、和血、温 中、收涩、理脾等。

对迁延不愈之久痢,因病情复杂,正气 已虚,而余邪积滞又未尽,若单纯补涩,则 积滞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此 时治宜兼顾,于补益之中,佐以清肠导下祛 积,扶正祛邪,权衡运用。
• 方
义: 本方具有调气行血,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赤多白 少,肛门灼热之下痢。
• 常 用 药: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 芍药、当归、甘草——行血和营,以治脓血 木香、槟榔、大黄——行气导滞,以除后重 金银花——清热解毒 少佐肉桂——辛温通结 • 加 减:热重于湿者——配白头翁、秦皮、黄柏清热解毒 瘀热较重——加地榆、丹皮、苦参凉血行瘀 湿重于热——去当归,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等健脾燥湿 饮食积滞——加莱菔子、神曲、山楂等消食化滞 食积化热——可加用枳实导滞丸行气导滞,泻热止痢,乃通因 通用法。 初起,若兼见表证——可用解表法,用荆防败毒散,解表举陷, 逆流挽舟; 如表邪未解,里热已盛——用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
(二)疫毒痢
(三)寒湿痢
• 1.症 状: 主症: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 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 ; 兼症: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 舌脉: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 2.证机概要: 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 3.治
法: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 4.代 表 方: 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3.诱因:多有饮食不洁史,或疫疠患者接触史。 4.发病时间: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5.实验室粪便检查对本病诊断确立,非常重要。主要是大便涂片镜检和
细菌培养等项目。
二、病证鉴别

痢疾与泄泻
不同点 共同点 病因病机 大便性状 里急后重 明显
痢疾
泄泻
多发于夏秋季 节,由外感时 邪内伤饮食而 发病,病位在 胃肠,主症以 大便次数增多 为特点。
湿热、疫毒、饮食 大便次数虽多而 壅滞于肠中,与气 量少,排赤白脓 血相搏,肠道传化 血便 失司,脂膜血络受 伤,腐败化为脓血
湿邪内伤,脾虚湿 盛,运化失职,湿 浊内生,混杂合污 而下
大便溏薄,粪便 清稀,或如水, 或完谷不化,而 无赤白脓血便, 腹痛多伴肠鸣
少有
三、相关检查
• • • •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二、治疗原则
• 治法总结:清肠、化湿、解毒、调气、和血、温中、收涩、 理脾等。
三、证治分类
(一)湿热痢
• 1.症 状: 主症: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 血,黏稠如胶冻; 兼症: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舌脉:舌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 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
3.治 法: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3.辨伤气、伤血
伤气: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
伤血: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
• 痢疾的治疗,应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
1.治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 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2.兼症: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 药消除积滞。刘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 用气药。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 3.禁忌:对于古今医家提出的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 攻伐,忌分利小便等,均可供临床用药之时,结合具体病情,参考 借鉴。
1. 张仲景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2.《丹溪心法·痢病》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 1.以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 • 2.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 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辨证处理。
三、范围
• 痢疾的病因有外感时邪疫毒和饮食不节两方面, 病机主要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 受 伤而成痢。 • 一、病因
疫毒痢
2.疫毒上冲于胃,使胃气逆而不降;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 3.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下痢赤白,肛门灼热
噤口痢 湿热痢
4.寒湿阴邪,内困脾土,脾失健运,邪留肠中,气机阻滞,下痢白多赤少
寒湿痢
• 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
1.疫毒热盛伤津 湿热内郁不清,日久则伤阴、伤气 素体阴虚感邪 阴虚痢者

Leabharlann Baidu
【诊查要点 】 • 一、诊断依据
1.主症: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 2.兼症: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
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凶险,以儿童多见, 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出现之前,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 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 严重。

• 方
义: 前方坚阴清热,后方寒热并用,有坚阴养血、清热化湿作用,两方合 用,可增强坚阴清热之效,坚阴养血而不腻滞,清热化湿而不伤阴,适用 于湿热日久伤阴之证。 • 常 用 药: 黄连、黄芩、阿胶——清热坚阴止痢 芍药、甘草、当归——养血和营,缓急止痛 少佐干姜——以制芩、连苦寒太过 生地榆——凉血止血而除痢 • 加 减: 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可加沙参、石斛以养阴生津; 如痢下血多者——可加丹皮、旱莲草以凉血止血; 若湿热未清,有口苦、肛门灼热者——可加白头翁、秦皮清解湿热。
状 : 主症: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 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 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 兼症: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 酸软;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 2.证机概要: 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 • 3.治 法: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 4.代 表 方: 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