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地震勘探,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个让我们了解地球“脾气”的办法。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有时候静悄悄的,有时候突然发脾气,吓得我们一跳。
地震勘探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提前摸清这小家伙的脾气,让我们不至于在关键时刻被吓到。
你可能会想,怎么搞呢?其实就是借助一些物理原理。
比如说,地球内部的结构就像一块大蛋糕,各种层次和口味都有。
当地震发生时,能量会在地球内部传播,就像把蛋糕切了一刀,瞬间产生的震动波就像蛋糕屑一样,往四面八方飞散。
咱们的科学家就利用这些震动波,像侦探一样,去追踪它们,分析它们的特征,最后绘制出一幅地球内部的“画像”。
勘探过程中,有个工具叫地震仪,听起来挺神秘,其实就是一个能够捕捉到微小震动的机器。
它就像一个超级敏感的耳朵,随时准备记录下地球的“低语”。
地震仪能把地震波转换成电信号,然后传输到计算机里,经过处理后,就能显示出波的特征。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大屏幕上出现各种波形图,像极了音乐的音符。
没错,这就是地球在“唱歌”,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听懂它的歌声。
还有一点很重要,数据解释也不容小觑。
这就像是看一幅画,你得先搞清楚每个颜色和线条代表的是什么。
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找出波的传播速度、频率和振幅等参数,再结合地质资料,像拼图一样,把整个地壳的构造拼凑出来。
这一步可不是简单的事情,简直就像是“打地鼠”,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漏掉关键的信息。
有些地方,地震波传播得快,有些地方传播得慢,这背后其实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差异。
有些地方是岩石,有些地方是水,有些地方可能还藏着油气,这些都能通过波的特性来判断。
科学家们就像开了个“寻宝”游戏,越深入,就越能发现宝藏。
想想看,谁不想知道自己脚下藏着什么呢?不过,地震勘探也不是总能一帆风顺。
偶尔会碰到“误报”,这就像你听到远处的雷声,以为要下雨,结果只是一场虚惊。
科学家们需要反复验证和校正数据,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地震资料解释
2 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
波形显示 变面积显示 变密度显示 波形+变面积显示 波形+变密度显示
2020/5/7
27
2 地震剖面
20波20形/5显/7 示
变面积显示
变2变8密密度度显显示示
1 地震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2020/5/7
波形+变面积显示
29
2 地震剖面
2020/5/7
因而,它们的叠加结果——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子波组, 其波组特征(相位个数,哪个相位最强等),也一定具 有某些相对稳定的性质。
这就是地震记录面貌形成的过程。
2020/5/7
15
1 地震记录的形成
地震道f(t)是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即:
f (t) s(t) n(t)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纵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2020/5沿/7任意方向切出的垂直剖面
52
2020年5月7日10时
53
27分
2020年5月7日10时
干扰波由非激发干扰n0(t),噪音背景n1(t)及规则干扰 N(t)叠加而成,即:
n(t) n0 (t) n1(t) N (t)
规则干扰分两类:
一类与地质结构有关,称第一类规则干扰N1(t),包括多次波, 反射-折射波,转换波,断面波,绕射波,伴随波,折射波,瑞雷
波,勒夫波,斯通利波等,这类波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转换为有
同相轴:一串套得很好的波峰(谷) 相位:通常用波峰(谷)的数量来描述 复波(波组):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往往
是一组相邻反射波叠加形成的。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
2020/5/7
25
2 地震剖面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一、引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探测地下构造、岩性、矿床和地下水等物质的一种探测技术。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和地震预测等领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处理流程、数据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包括数据备份、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数据解释三个过程。
1.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复制备份存档,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解释使用。
2.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导入、数据剪辑、数据切割、数据去反演等步骤。
其中:数据导入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剪辑是将不相关的数据删除,只留下与勘探目的有关的数据,以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
数据切割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采集的地震信号数据分为多个时间窗口,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去反演是去除地面反射波和地下因受到地面影响而引起的表面波、散射波等干扰信号,强调地下直达波的信号,提高勘探的分辨率。
3.数据校正数据校正是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以便对数据进行精细的解释。
其中:时差校正是将不同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进行时差校正,以将所有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时限一致。
幅值校正是将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幅值校正,以消除由于不同检波器灵敏度的差异引起的幅度变化,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补偿校正是针对地下介质的补偿,以消除由于介质特性所引起的干扰信号,提高数据解释的精度。
四、数据处理方法1.频率域反演法频率域反演法是一种频率域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显示地下介质的频率特征。
通过对勘探目标的频率响应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地下介质的速度、厚度、密度,以及存在于介质中的岩性、构造等信息。
2.三维成像法三维成像法是一种立体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地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三维勘探图像,以方便勘探人员对地下构造、岩性和矿藏等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和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06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面临诸多挑战,如复杂地 质构造、低信噪比、多解性等。
对策
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高分辨率成像、多分 量地震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提高资料解 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革新
发展方向
未来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 叉融合,加强地球物理、地质学、计算机科 学等多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地震勘探资料解 释技术的发展。
总结词
数据整理是预处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检查数据完整性,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并对 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格式转换则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详细描述
在进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确保数据完整、准确。这一步骤包括 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对缺失值和异常值进行处理。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特性,将数据分类并排序,以便
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领域,为地 质学家和工程师提供重要的地质资料,帮助确定地下资源的 分布和储量。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意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将地震波测量数据转化为地质信 息的关键环节,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核心。
解释结果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 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矿产资源开发、油气田勘探、
通过对比不同地震记录的层位信息,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
详细描述
层位对比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时差信息,对不同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和 对比,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为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勘探提供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各种属性,如振幅、频率、相位等,推断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征。
更好地进行后续分析。同时,为了便于处理和分析,需要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南
北
西
东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Ⅴ
Ⅲ
Ⅳ
Ⅰ
Ⅱ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讲义1-2
(3)重点对比标准层。对某条测线而言,可能有几个反射层, 应重点对比标准层,所谓标准层是指具有较强振幅、同相轴连续 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目的反射层。它往往是主要的地 层或岩性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为 生、储油层。对选出的对比层位,可由浅至深依次编号。层位代 号通常表示为“Tx”形式,字母“T”代表反射波,下标“x”代表 具体层位编号,可随意用数字或字母表示,如:T1、T2、T3…。
(2)断面波往往与下降盘的反射波斜交,发生干涉 现象,在断点还伴有绕射波,构成了反射连绕射,绕射 连断面波,断面波又连绕射波的波动图象。
当向斜的曲率半径<<h时,则向斜几何形态变成一个小凹 陷。此时,凹陷二侧的自激自收射线都向凹陷中心聚焦,产生地 下聚焦效率( Buried focus effect),形成所谓的回转波。回转 波的同相轴形态是一个以凹陷中心为顶部的似背斜同相轴,它同 凹陷的 形态正好相反。
从能量的角度来说,射线都向凹陷中心聚焦,故回转波具有 较强的能量。
1、均匀介质情况
x H H H H H1 l
h
H
1
H
2
2 l
hx H h
(三)时间剖面的偏移校正
2、连续介质情况
x R0 H l
R0 1 sh V0 t0 2l
h
R0
1
H
2
2 l
H R0 R01 Z0 Z01
hx R0 Z0 h
四、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征
从地震勘探角度来说其几何形态均为凸曲界面。当曲界面的 曲率半径大于埋藏深度 h时,形似背斜构造,反之,若<h,则 似小凸起。
叠加时间剖面是自激自收成像剖面,对于大曲率半径的平缓 背斜构造:同相轴形态比实际背斜构造形态略偏宽,基本上保持 一致。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syt 5481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syt 5481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SYT 5481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震公共服务规程中的一个技术规程,主要涉及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相关技术要求和规范。
这个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目的和基本原则:说明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并提供决策和预测依据。
同时规定了解释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严谨性、客观性和可靠性等。
2. 解释工作质量管理:规定了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中的质量管理要求,包括人员要求、设备要求、过程控制等,旨在保证解释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介绍了常用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包括数据预处理、速度模型建立、时距转换、反演等技术,以及常见的解释方法,如结构解释、层析成像、属性解释等。
4. 解释结果的评价标准:规定了解释结果的评价标准,包括数据的拟合程度、解释的合理性、统计学检验等,以确保解释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5. 解释报告的编写和提交:规定了解释报告的编写和提交要求,包括报告的结构、内容、格式等,以便于决策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了解勘探资料解释的结果和
建议。
SYT 5481技术规程的实施可以提高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工作。
该技术规程适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内部的地震勘探工作,对于其他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单位也可以作为参考。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特征,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物性参数,为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是指对采集到的地震勘探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获得有关地下构造和岩性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方法和技术。
一、地震波模型地震波模型是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基础。
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可以用波动方程来描述,常见的有弹性波动方程和声波动方程。
在解释地震勘探数据时,需要建立适当的地震波模型,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反演方法,以获得最佳的地下结构和岩性信息。
二、地震波反演地震波反演是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核心过程,通过反演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和速度信息,可以间接推断地下结构和物性参数。
地震波反演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全波形反演、双参数反演和叠前深度偏移等。
不同的反演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地质情况,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地震数据处理在进行地震勘探数据解释之前,需要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
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噪声去除、数据校正和数据叠加等。
数据处理的目的是提高数据的质量和信噪比,减少干扰因素对解释结果的影响。
四、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剖面是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主要图像表达形式。
通过对地震剖面的解释,可以分析地下结构和岩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进行地震剖面解释时,需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地震波的振幅、频率、走时等信息,并结合地质背景知识进行判断和推断。
五、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地震勘探数据解释还需要进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
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是指将地震勘探数据与其他地质数据进行对比和综合,以验证解释结果的可靠性。
常见的地震资料综合分析方法有地层对比、地球物理解释和地质模型构建等。
六、解释结果评价和应用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可靠的解释结果,并提供给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的决策依据。
在解释结果评价和应用方面,需要考虑解释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靠性,并结合具体应用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价。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完整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完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1围本标准规定了陆上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2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Y/T5481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 5933-2000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SY/T 5934-2000地震勘探构造成果钻井符合性检验SY/T 5938-2000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3基础工作3.1收集的基础资料所收集的各项基础资料应该是正式成果,如果是中间成果则只能作参考,应用时要注明。
3.1.1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a)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放射性等资料;b)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c)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d)必要时应收集表层及静校正资料;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e)地震测线位置图、测量成果、交点桩号、井位坐标及井轨迹资料等;f)地震测井、VSP 资料及其它各种速度资料;g)用于解释的地震剖面、特殊处理剖面、处理流程及参数等;h)卫星照片资料及遥感资料;i)前人研究成果、报告、图件等;j)使用解释系统解释,应收集二维地震资料的纯波磁带、成果磁带及剖面上 CMP 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
3.1.2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除收集 3.1.1 中规定的 b、d、f、g、i 等项外,还需收集:a)三维偏移的纯波磁带及成果磁带;b)三维工区测线坐标数据、带有方里网(或坐标)的CMP 面元分布图、井位坐标和井轨迹资料;c)CMP 面元覆盖次数图;d)必要的三维数据体的时间切片;e)合同规定所显示的任意方向剖面及连井剖面;f)按项目需要收集处理后提供的表层静校正数据平面图及高程、低降速带等实际资料;g)三维工区的特殊处理资料。
地震勘探解释重点
地震勘探解释重点(四)提高分辨率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野外采集参数:2采用反褶积或反演方法:3子波整形:保持子波的振幅谱不变,只改变子波的相位谱,使非零相位子波转化为零相位子波。
4偏移归位:主要提高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
5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改进观测方法:1井间地震:可避开地表的影响、与被观测界面的距离小,因而分辨率高。
井间地震与地面地震的联合使用,可解决反演中的多解性问题。
2 VSP技术:在油藏工程中VSP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层位标定的基本方法1)平均速度标定法2)VSP资料标定法3)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法子波提取方法主要有三种:a) 直接确定法。
用地面接收器和其他方法测量子波。
b) 完全统计法。
只用地震数据确定子波。
这种方法很难准确地确定子波的相位谱。
c) 测井曲线法.沉积过路:海平面相对静止时期,形成沉积物的进积作用,在沉积基准面附近,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即形成沉积过路。
整合面:(1)海泛面:海(湖)平面的突发性的迅速上升,会使岸线迅速后退,在广大地区形成细粒沉积,即形成海泛面,海泛面是一个稳定的分布广泛的波阻抗面。
(2)沉积速率剧变面: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具有显著变化,如三角州前缘。
形成下超面(3)沉积饥饿面:在海平面相对上升达到最高水位时期,形成密集段,并有沉积速率的横向变化,形成视削截和下超面。
分布广泛。
平整整一界面:指本身光滑连续,其上下的同相轴均与其平行或大致平行即具有平整整一接触关系的地震反射界面。
其振幅、频率横向上一般较稳定。
地震剖面上所能观察到的平整整一界面如沉积间歇面、海进面等。
不平整整一界面:指有局部起伏或下切,但其上下的同相轴与总的产状趋势一致。
其振幅、频率横向上变化较大。
不平整整一界面有两种成因,一种是没有达到准平原化的平行不整合面。
另一种是水下侵蚀面,如海底峡谷面,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反射界面,一种是振幅很强且横向上很稳定(连续界面),另一种是振幅相对较弱,横向上不连续(断续界面)。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二、 构造解释的一般流程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
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 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 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
将经过处理的地震语言变成地质语言。得 到的时间剖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地质构 造特征,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运用地震波理 论进行对比分析,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将时 间剖面变成深度剖面,绘制空间地层构造图。
地震语言--时间剖面
地质语言---地质剖面图
地质语言---地质构,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 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 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和范围,这种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连续性
四、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1)连续追踪标准层或强波的同相轴
什么是地震反射标准层:
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
T06
T1 T1' T2
(1)反射标志层能反映 盆地内构造 —— 地层 格架 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 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 分界面,如主要沉积间断 面、不整合界面或基底面 作为标准层,以便全盆地 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 的统一解释。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 杂体的正确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 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 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 质条件有关。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 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 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 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以同一界 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的波形基本 相似,包括:主周期、相位数、振 幅包络形状等,如左图。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一、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
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对比原则(或识别标志):
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 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 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 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 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 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 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
二、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1.选择对比层位
选择与地质构造有关、规律性较强的反射波进行对比:
①选基干剖面;基干剖面包括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构成了基干
剖面网,其要求:全区剖面中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且层次齐全、 可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在工区内分布均匀、可控制 全区;此外,最好是过井剖面; ② 选择对比层位;在各基干剖面上都能出现的特征明显的反射 波作为主要对比层位。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 的形状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 峰,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 邻梯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 期。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 “亮点”。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监测地下的地震波传播情况,可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并加以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是指对地震勘探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揭示地下地质结构、油气资源潜力、地震活动等信息。
一、地震勘探数据概述地震勘探数据是通过在地表或井口发射人工地震波并记录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以获取地下结构和特征的一种手段。
地震勘探数据通常包括地震道集、剖面图、地震剖面和速度模型等。
二、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是将原始地震数据进行去噪、时距转换、成像等一系列处理步骤的过程。
首先,需要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时域和频域滤波,以去除来自仪器、环境和地下杂乱的噪声信号。
然后,对地震道集进行叠加处理,以增强地震信号的强度和有效地震反射的分辨率。
最后,通过速度模型的建立和匹配,对地震道集进行成像和解释,得出地下地质结构和特征。
三、地震勘探数据解释方法1.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剖面解释是指通过对地震道集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资源潜力的方法。
地震剖面解释需要结合速度模型、反射系数和地震波传播规律等因素,进行地层定位、反射解释和结构分析等工作。
2.地震偏移解释地震偏移解释是一种高级处理技术,通过对地震道集进行时距转换和折射成像,可以提高地层的分辨率和垂向分辨能力。
地震偏移解释在确定细节构造、油气藏位置和密度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3.速度建模和反演速度建模和反演是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通过使用地震数据和地层解释结果,建立准确的速度模型,并进行速度反演,可以提高地震数据解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应用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在油气勘探开发、地质灾害评估、地下水资源调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可以帮助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大小和分布;在地质灾害评估中,可以预测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滑坡等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在地下水资源调查中,可以判断地下水层的厚度、埋深和含水层的连通性。
03-地震勘资料处理与解释_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四、特殊地质现象的解释
1.不整合面 不整合面(如图2-2-9所示)是地壳升降运动引起 的沉积间断。它与油气聚集有着密切关系,例如不整合 遮挡圈闭就是一种地层圈闭油气藏。不整合分为平行不 整合与角度不整合两种:(1)平行不整合其特点是: 上、下构造层之间存在侵蚀面,但产状一致,这种不整合 不易识别。但是由于不整合面受长期风化剥蚀而凹凸不 平,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往往产生一些弯曲界面反射波或 绕射波。又因不整合面上下波阻抗差较大,产生的反射 波振幅较强。这些特点可用来识别平行不整合。(2)角 度不整合表现为两组或两组以上视速度有明显差异的反 射波同时存在。这些波沿水平方向逐渐靠拢合并。不整 合面以下的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以上的反射波相 位代替,以致形成不整合面下的地层尖灭。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时差变化规律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 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 3.重点对比标准层。 4.相位对比。 5.波组和波系对比。 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在正交测线的交 点处,同一反射波的t0 时间应相等)。 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8.研究特殊波。 9.剖面间的对比。
第三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第一节 时间剖面的对比 第二节 时间剖面的地质解释 第三节 地震资料的三维解释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主要包括三大环节,即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数字处理和资料解释。地震资料的野外 采集和室内处理涉及到基础资料的操作,而地震资料解释就是 把这些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 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 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很显然, 这种转化和转化的质量是每个解释人员的能力、想象力的综合 表现,最终的成果体现在地质解释的合理性上。
QSH 0186.3-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ICS 73.020E 11Q/SH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3部分:资料解释Specifications for quality control of seismic dataPart 3:Data interpretation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Q/SH 0186.3—2008目 次前言 (Ⅲ)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控制流程 (2)5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分级 (2)6 基础工作 (4)7 地震构造解释 (5)8 地震层序解释 (7)9 地震岩性解释(非构造圈闭解释) (8)10 地震储层预测 (9)11 综合解释 (10)12 成果报告与资料归档 (10)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检查表 (11)IQ/SH 0186.3—2008 IIQ/SH 0186.3—2008前 言Q/SH 0186《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采集施工;—— 第2部分:数据处理;—— 第3部分:资料解释。
本部分为Q/SH 0186的第3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查忠圻、闫昭岷、李维然、宋传春、董宁、贾友珠、周小鹰。
IIIQ/SH 0186.3—2008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3部分:资料解释1 范围Q/SH 0186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的主要过程和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和检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Q/SH 018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1
地震勘探原理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1、地震记录形成的物理过程 2、地震记录形成的褶积模型 3、识别各种波的标志 4、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主要特点 5、特殊波的存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6、绕射波 7、断棱绕射波
时距曲线、特点、叠加效果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平叠加剖面上的绕射波
20
2、垂向分辨能力是指地震记录沿地层垂直方
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3、横向分辨能力是指地震记录横向上所能分
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大小。
4、为何存在分辨能力问题
地震子波存在一定的延续时间,地震记录是 子波的复合体。
21
在地震记录上,每个波峰或波谷必定是多本界面的反 射子波联合作用的结果,决不代表某一个界面。
幅的一半。
11
多次叠加剖面上,反射波与绕射波的切点就 是断点的位置,形成“层断波不断,绕射连 反射”的现象。 多次叠加剖面上,多出现绕射的正半支,负 半支被干涉而几乎抵消掉了。 长反射段为“一个主体,两个尾巴”,主体 为反射波,尾巴为绕射波正半支。
12
长 反 射 段 的 广 义 绕 射 叠 加 结 果
绕射波的强度与反射段的长度a成正比。 短反射段反射波在中央有一个能量相对集中段, 因此根据振幅特征不易确定断点。
9
短 反 射 段 的 广 义 绕 射 叠 加 结 果
10
③满足
a2 1
H 2
关系的反射段称为长反射段。
长反射段的终断点产生左右两支相位相差
180°的绕射波,断点的振幅为正常反射振
16
叠加剖面
偏移剖面
17
叠加剖面
偏移剖面
18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第1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第2节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第3节 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 第4节 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的确定 第5节 地震剖面的偏移 第6节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19
第三节 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
一、分辨能力
5
反射 波可 以看 作绕 射波 的集 合
6
3、绕射波是最基本的,反射波只是反射界 面上所有小面元产生绕射波的集合,这种绕
射称为广义绕射。
地面接收到的波动的能量并不只来自反射界面的某 一点,而是来自界面上的所有点。
4、几何地震学和物理地震学并不矛盾,应 用范围取决于勘探目标的大小与地震波波长 间的关系。
3
四、物理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和广义绕射
物理地震学: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包括几何地震 学和波动地震学。介于两者之间的即为物理地震 学。它是波动地震学中波动方程Kirchhoff积分解 的一个特殊形式——衍射积分公式的应用。
1、物理地震学认为:地震波是一个波动,不能 简单地把它视为沿射线传播。
震源发出的波传到界面之后,界面上各
22
分辨率问题是地震勘探最为核心的问题
解释人员应该对所使用地震资料能分辨多大的 地质体,多厚的地层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解释 精度,避免解释假象。
23
二、垂向分辨能力
假设地震波长为,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 度上是n个视周期。 子波延续时间:
Δt = nT = n/V 反射波垂直旅行时差:
Δ = 2Δh/V
27
2、垂向分辨能力的极限
(1) Rayleigh(瑞利)准则:
两个子波的到达时差大于或等于子波的半个视
周期时,这两个子波可分辨,即≥T/2
半周期:子波主极值与相邻异号次极值的时间。
由 Δ≥T/2
T 2
即: 2Δh/V ≥T/2
则: Δh ≥ / 4
一个反射波垂向分辨力的极限:
4 28
点以新的二次震源向各个方向发出球面波
4
2、物理地震学对反射波的形成的解释:
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 到达反射界面S,S可视为由许多小面积元ΔS组 成,当ΔS的大小线度接近地震波波长时,每个 这样的小面积元都可视为一个绕射体。根据惠更 斯原理,把每个小面积元看作一个新的点震源, 从新震源发出的一系列球面子波向四面八方传播。 对地面上某个接收点P来说,它所接收到的“反 射波”就是来自S面上的每个小面积元产生的绕 射波在P点叠加的结果。
1、分辨力的定义
分辨能力(resolving power)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 体的能力。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
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 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 时间间隔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分辨力(resolution) :物探中定义时间间隔dt 的 倒数为分辨力,或称分辨率。
13
④除去无限延伸、反射系数不变的平面,任 何地下反射体都能够产生绕射波。
只要反射界面发生突变,在一定条件下就会 产生绕射。 构造越复杂,埋藏越深,绕射现象越严重。
14
15
五、地震绕射波的识别和利用
1、绕射波的识别主要利用其运动学和动力学 特征来进行识别。 2、绕射波的利用
利用绕射波识别断层,为确定断点提供有利 条件。 古潜山顶面绕射波发育 在侵入体边沿或礁体边沿,绕射波大量出现。
8
6、物理地震学,绕射波与反射波的关系:
①几何的点和线是不能产生绕射波的。一个绕 射单元必须与地震波长相当或更大一些才能产 生可观测的具有一定能量的绕射波。
②短反射段(反射段长度2a,地震波波长λ, 反射界面埋深H三者之间满足 1 a2 1 的反
10 H 2
射段称为短反射段)的反射波相当于点绕射。
7
5、几何地震学和物理地震学主要差别:
几何地震学只研究运动学问题,它不能保留波 的动力学特点,对复杂地质构造产生的复杂的 波场就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 物理地震学处理地震波波场时,同时研究运动 学和动力学问题,既考虑了波的传播时间,又 考虑了波的强度,因此有可能对复杂的地质体 产生的波场作出正确的解释。
△h V
24
1、垂向分辨能力
激发
接收
t
t
t
反射
能分辨
不能分辨
25
可分辨地层:
Δ >Δt
即: 2Δh/V > n /V 则: Δh > n/ 2 = nV/2f
垂向分辨能力主要取 决于地震子波的波长 (频率)、延续时间 的周期数和波速。
26
关于分辨率的极限
地震记录上各个子波彼此重叠,影响分辨率; 在能分辨的条件小,并不一定要两个子波彼 此没有重叠,在有重叠的情况下,有时还是 可以分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