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这个“大舞台”还给学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课堂这个“大舞台”还给学生

张国华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反对“满堂灌”,提倡启发式教学已成为当代课堂改革的特点之一。课堂一直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教育空间。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只有把课堂这个“大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当家作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尽可能让学生真正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力,让学生尽可能地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一、立足课堂,让每个学生成为研究者。

立足课堂,深入挖掘教学材料,让每个学生成为研究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

课例1:圆锥的体积计算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模型,互相倒沙子、米或水,从而得出圆锥体积和圆柱的关系。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先引导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最有可能和什么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呢?接着,组织学生讨论,这时学生已有直觉,圆锥的体积最有可能和圆柱的体积有关。然后我又向学生提供了几组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底和高都不等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和沙子、大米之类的东西,由学生自主地摆弄、操作、实验、猜测、验证、错误、

矫正……学生的研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遇到困难但又克服了,最终找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两者的本质关系。

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数学知识,更能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探索和创新能力。

二、体验生活,每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做法也是多姿多彩。但如果我们仍然把追求考试分数作为数学教育的全部,那么学生是毫无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他们感觉不到数学与他们的喜、怒、哀、乐还有关系,感觉不到数学除了会答题之外还有什么别的用处。一句话,数学虽然走进了他们的视野,但没有走进他们的心灵。如果走进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出数学、展现数学的生活底蕴和魅力,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体验就不是在做题,而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课例2:元、角、分

比如“元、角、分”的认识,对于人民币,虽然个别学生已有了一些认识,但大部分学生还很模糊,并且学生之间也有很大差异。于是,我们在课前一、两周就布置学生主动跟父母上市场买东西,观察人民币的面值情况,并试着帮父母算账。然后再找机会要求爸爸妈妈让自己有一次独立购物的经验。老师隔天就去了解他们使用人民币的情况,并给予鼓励、点拨,由于有了课前体验,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已潜伏于脑际,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已成“有源之活水”,由枯燥变生动,学生也变倾听为踊跃参与,知识获得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生成。由

此,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方式的生成,其综合实践能力等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三、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与他人交流是每个未来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合作交流学习是指学生在个体独自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的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课例3 :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一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的。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能利用旧知,自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组织学习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由学生回忆、思考,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类推出圆的面积公式是否也可以将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呢?通过

设疑,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各小组经过初步考虑,对问题进行逐个分解,首先提出了三个需解决的子问题。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转化?解决化曲为直的问题。第二个难题是转化成哪个平面图形?第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圆和转化成平面图形

有什么关系?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各小组就着手展开了第二次讨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动手动脑,参与面广。通过剪剪拼拼,有的拼出了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有的拼出了近似于三角形的图

形……有的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形或三角形。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有机会提出问题,并通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形成了技能,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学生各个方面的数学素质均得到了提高。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会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巡视、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在更多的时间关注优等生和学困生,力图让每一位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倡导质疑,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数学课堂应倡导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寻根问底,发表不同见解,提出独创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定势,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充分挖掘学习的潜力和动力,唤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倡学生置疑问难,还能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使他们真正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课例4:有趣的拼搭

在“有趣的拼搭”的实践活动中,课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讲各种形体的特征,而是让学生用积木堆一堆,再滚一滚。在堆一堆,滚一滚的游戏中,让学生体验平面和曲面的区别,突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不同形体的物体的一些本质属性。活动中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手中的正方体模型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的,而书上正方体图形

的侧面为什么看上去是斜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富于思考的体验。还有一个学生说:圆柱体实物可以滚动,而长方体实物不能滚动……这不正是学生对具体事物进一步探索的个性体验的结果吗?

接下来,又是一系列的游戏活动——摸一摸、数一数、搭一搭、猜一猜,无一不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当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学会方法,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教学活动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当家人。只有给学生相当的自由、充分解放个性,才能营造一个宽松文明的氛围;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完满、充盈地展开,做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让学生真正地把握人生、创造人生、达到全面发展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