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论文标准格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农业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民的心理特征分析
姓名学号09156001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中国·合肥
二o一三年五月
摘要
在西部大开过程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经济水平、生活状况、社会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城乡的差距也在不断地拉大。

农民的传统心理和现代心理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他们的心理开始表现出很多杂糅交错的特征。

这些心理特征的变化或轻或重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冲击着西部地区的传统小农经济和小农意识,再加上各种因素纵横交错,它们诱导着农民的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一切的变化发展都深深的影响着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

对当前的整个西部农村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农民心理特征
目录
一:引言 (4)
1项目的研究意义 (4)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5)
二: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民心理特征 (6)
1农民心理中传统与现代并存 (6)
2市场意识与小农经济并存 (6)
3开放开发的意识与保守的思想并存 (7)
4苛求平等的信念与服从意识并存 (7)
5自我觉醒与身份焦虑并存 (7)
6科技兴农意识与迷信意识并存 (8)
三: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民心理特征成因分析 (8)
1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村市场经济与小农经济并存的必然 (8)
2 西部大开发的过程是传统观念受到极大冲击的过程 (8)
3 西部地区一些乡镇党委政府在基层建设中迷失、腐化 (8)
4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9)
5 西部地区农民自身素质和地理条件的影响 (9)
四:促进西部地区农民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9)
1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10)
2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0)
3加强西部地区农民的思想教育,树立新观念 (11)
4增加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 (11)
五:小结 (11)
六:参考文献: (12)
英文题目 (13)
英文摘要 (13)
英文关键词 (13)
致谢 (13)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民的心理特征分析
09应用心理冯玉山
一:引言
1项目的研究意义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即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

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的因素。

近13年里国家不断深化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建设新农村政策,在此过程中农民的生活水平,经济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农民的心理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人们对这一切的变化的意见和判断并不一致。

总体而言人们表现为对其的心理问题。

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的特征具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形成一个人脾气暴躁、性格外向,其含义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看到这个人的一些行为表现,才产生这样的评价,所以,心理特征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个性心理特征在个性结构中并非孤立存在,它受到个性倾向性的制约。

例如,能力和性格是在动机、理想等推动作用下形成、稳定或者再变化,也需要依赖于动机和理想等动力机制才表现出来。

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使个体表现出时间上和情景中的中一贯性,体现个体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农业产业化以来,由于社会文化大变迁的冲击,农民心理及意识观念总体上表现出了“较现代”的倾向,但同时农民的人格现状复杂多变,心理长期处于失衡、失范和失控的矛盾状态之中。

因此我做了这次尝试性研究,做这样一个尝试性研究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我一直以来的一种对农村的感知,同时也来自于我对农村变化的亲身感受和观察。

我的家乡被誉为“中国飞天故乡”从这个名字上不难看出它是一个被国家政策影响改变较大的地方,所以农民的心态也就有了充分的表象。

我从小生于农村,可以说见证了这座地处西北贫困地区小镇的落后、发展与繁荣。

特别是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农业产业化浪潮席卷这里的时候,作为小镇的居民,我又一次经历了这个乡土社会旧貌换新颜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还远没有结束,正在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地激烈进行着。

可是伴随这个过程的动荡与变迁对这个小社会以及它的居民们却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影响!而且它自身仍然在高速变化和发展着。

所以,我是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开始了一次“发现”的旅行。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罗吉斯在《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写道:“对农民缺乏了解造成了许多发展规划的失败,规划者把失败的原因归为农民的不合作,他们对农民很失望……尽管从概念上我们很容易区分农民,但我们缺乏对农民整体的、科学的、可靠的理解。

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研究农民”【1】。

农民心理,即农民群众的认知、情感、思维,及其在农村社会、农业经济活动中的表象。

它既不同予一般心理学研究人类一般的心理,又不同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人的心理。

它探索农民个体心理与农民社会存在的关系,也探索农民心理奥秘,寻求指导农民心理的渠道,防止不良社会影响,提高科技推广的效能,提高对“三农”(即农村、农业、农民)的领导艺术,达到农村精神文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思想提高的目的。

农民心理现象是农村、农业的客观现实的反映。

在广大农
村人与人之间不仅存在着农民的个体差异,而且每一个农民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也存在着差异。

在农村社会中,农民阶层内,有的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甚至成为人杰;有的却终身碌碌无为,甚至镣铐加身;还有的由于内心感情脆弱,经受不起强烈的感情冲击而产生“变态心理”【2】。

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是渐进式改革,虽然今日中国农民的生活在很多方面捆在市场上而不是土地上,但是要实现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却非一日之功,这就决定了农民心理对于市场经济改革的适应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其中对市场经济伦理的认同和认知的程度反映了农民对市场经济适应性高低,据2006年1月至2月间,南开大学课题组组织了一次以农民认知现状为主题,涉及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民的问卷调查显示:认同度最高的是“互相尊重”,以下依次为“诚实”、“守信用”、“平等相待”和“自信”,占比分别为89.9%、83.5%、82.9%、82.9%、77.2%。

这些数据反映出农民与人交往时最看重的是“互相尊重”和“诚实”,绝大多数农民仍然保持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值得肯定,但这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信用经济新伦理还有距离,同时也反映出农民总体的市场经济生活参与程度还较低,市场经济信用意识的树立还需要随着生产、生活参与程度的提高而深化。

所以吴志明研究认为,当前部分农民心态是畸形的,它突出表现为:政治态度上的冷漠心理;经济意识上的守旧心理;行为规范上的逆反心理;道德法制上的淡薄心理;生活方式上的迷信心理【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化改革就必须研究农民心态,只有从农民的所想所要出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正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把握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在经历这一
变化之后的社会心态。

从总体来看,当前农民的心态基本上是良性的。

当然,心态是复杂的,西部地区农民的心态也有自己的变化发展特征。

二: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民心理特征
1农民心理中传统与现代并存
当前西部地区农民的完整心理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现实世界里呈现出来的心理;另一部分是潜藏于心灵深处的一种传统的意识,它往往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获得一种历史的心理。

这两种心理或隐或显地对西部地区的农民心理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具体表现为农民心理中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糅杂并存、砥砺交错。

西部地区农民在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的过程中,在思维、认知、情感方面发生变化,带有部分市场经济文化的特点。

但是他们由于当地历史文化的影响又具有传统农民的心理特质,体现出了二重性:封闭保守意识和开放进取意识、平均主义和竞争心态、轻利与求利心态、知足常乐心态与创新意识、对乡土的眷恋心理与流动欲望等。

这种存在状态实际上是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农民心理二重性。

它也是西部地区农民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最基本的心理特征。

2市场意识与小农经济并存
随着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西部地区的农业从以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市场经济转化,一部分农民群众的思想也逐渐从长期自给自足是封闭的小农经济思想和生产模式中走出来,一大批以市场为需求、以效益为追求的“专业户”、“农民企业家”、“打工族”不断涌现。

然而,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小农经济思想在现代农民中并没有完全清除。

西部
地区贫困农村受农耕文化禁锢时间久、程度深,不少农民习惯了这种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土地有严重的依赖意识,安于现状、小富即安,而对科技知识、对商品经济的渴望淡薄,不愿接受新鲜事物,这与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大相径庭的。

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但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地区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小农经济的意识也在农民心中发生改变,这样一来西部地区农民就开始逐步适应市场经济。

因此,从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来看农民能够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开放开发的意识与保守的思想并存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村出现了“打工经济”和“凤还巢”现象。

从大众传媒中看到外面的世界,从先走出“山门”的民工身上感受到的明显变化,大部分农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农民逐步从过去安于现状的惰性和因循守旧的惯性中醒来,他们不再像过去一样接受农村贫穷落后的现实,外出“淘金”闯天下的意识不断增强。

当然,这种闯荡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同时,一些早年出去务工的“打工仔”“打工妹”通过打工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带着资金技术和思想观念投入到新一轮的西部地区开发中来。

但是,从整体看来,西部地区农民的开放开发的意识还是有限的。

他们中的大多数尽管有着改变传统观念的强烈愿望,但新的路该怎么走、靠什么走,他们完全不知到从何了解,因此他们更多地是停留在一种想象性的模糊意识当中,既定的古老的观念和秩序难以超越。

这种传统保守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束缚,又形成了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

4苛求平等的信念与服从意识并存。

随着西部地区农村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全民普法教育的深入,特别是农民文化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农民群众对某些政策的弊端,对部分基层干部不得体的言行不再
一味地忍让、盲从。

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稳步推进和政务、村务公开的制度化,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不再像过去那样神秘化,国家干部身份也不再像过去一样耀眼,过去那种等级尊卑意识在农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农民心中日渐淡化,群众上访、民告官时有发生,以致于许多农村干部都头痛,称如今的农民不好管。

但是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信息获取渠道各不相同,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导致产生不同的意识;同时,受西部地区长期沿习的历史习惯、地方风俗相互融汇,相互交错的影响,也会更多的西部地区农民群众产生一味的言听计从。

再加上西部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知识水平低经济落后,就产生了农民不敢去表达自己心声的心理。

5自我觉醒与身份焦虑并存
在西部大开发中随着西部地区经济条件的改善,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见识的增长,极大地增强了农民的自信心,促使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抱负,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好,让自己的社会地位更高而努力地拼搏。

然而,尽管农民自身意识逐渐的觉醒,但是农民还是处于社会的最低层。

对于那些千方百计进程务工的农民来说,他们自从选择了这条路开始他们就注定了要被那些所谓的城里人白眼相待冷嘲热讽。

农民渴望在城市里有所作为,但是他们却没法像城里人那样被信任,被尊敬,被平等对待。

他们无法满足自己的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他们长期游走城市和乡村之间,这种错位的的身份长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阻碍他们的健康发展。

6科技兴农意识与迷信意识并存
在西部大开发中,触角延伸的科普网络宣传和无数科技致富的典型引领,使大多数西部地区的农民群众能够自觉相信科学,抵制迷信,科学技术在农民致富中的贡献率日渐提高。

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和地方文化上的特征促使迷信不能被彻底的
抵制。

早期的西部地区多为自然力量的崇拜,同时伴有对社会力量的迷信。

这两种崇拜形式相辅相成,彼此互动,交相呈现。

农民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拜,渗透了对于社会力量的崇拜形式;而对于社会力量的崇拜,亦经常具备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内涵。

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拜,随着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科学的进步而逐步改变形式,甚至被淡化;但对于社会权力的崇拜,却没有随着西部大开发中科学推广而淡出、消失,它反而有做大、被强化、崇奉到神圣的程度,其功能、其影响,大大超过了农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所以农民在不能用科学得到解答时往往会选择迷信。

三: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民心理特征成因分析
1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村市场经济与小农经济并存的必然。

西部地区农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对外开放程度不较低,再加上几千年来小农经济思想在西部地区农村根深蒂固。

尽管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市场经济不断涌入,但是小农经济还是不能被驱除,最后两者相互渗透揉杂,这样农民就在这两种经济模式的作用下产生了市场意识和小农意识这两种心理特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科学理念也能充分的说明西部地区农民在西部大开发中产生的这种心理特征。

2 西部大开发的过程是传统观念受到极大冲击的过程。

随着西部地区农村改革开放,农民传统的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所以就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化观念的冲突。

在这场几乎说是革命的西部大开发浪潮中,西部地区农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人性的解放和社会的变迁,其中很多的新兴的人性的元素得到了解放和推广,农民开始有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自信心也空前的增强。

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还是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农民心理,这样一来自身的局限性和时尚的城市生活显
得格格不入,农民的心理也就陷入了巨大的矛盾当中,心理的压抑和不适也就不言自明了。

3 西部地区一些乡镇党委政府在基层建设中迷失、腐化。

早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尤其是近年来乡镇党委和政府出现了片面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绩观念错位和迷失现象,他们忽视了农村的最基层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建设,从而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和失调,思想政治工作腐化;对农民意识形态产生了错误的引导和真确引导力不足。

他们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中央监管力度不足的原因的影响,从而对农民失之以放,致使一些好的思想意识得不到弘扬和宣传,错误观念泛滥。

同时部分政府官员腐朽不堪使农民失去了对政府的信赖,农民心理也就产生了错误的观念和逆反的情绪。

4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部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农业仍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大部分城区是建立了工业化的生产的模式。

农业与工业相比较,农业具有较难适应市场原理的许多特性,使得生产要素并不青睐农业,从而导致农村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上城乡之间因人口流动受到严格约束而出现了一种分割状态。

这种二元城乡结构和二元城乡经济体制使得城乡差距加大,农民被歧视,农民的弱势地位加重。

这种弱势地位长期得不到改善,从而激起农民的不满情绪,激发了他们对社会的逆反心理。

5 西部地区农民自身素质和地理条件的影响。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由于农民自身文化习得、信息获取渠道各不相同,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从而产生农民不同的心理特征;由于西部地区地理位
置偏远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人口比较稀少。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习得长久而健全,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都很有限,认识事物比较的片面丶肤浅,阻碍了他们对现代科技的吸纳和对新观念的接受,这样大大的限制了农民心理素质和观念的发展。

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扭曲了农民的现代心理。

四:促进西部地区农民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形成这些心理特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现代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导致的。

为了促进西部地区农民心理健康稳定的发展,并使其获得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良好心理素质,我们就需要在经济、教育、文化、制度和打破城乡二次元结构等方面下功夫,建立一套适合西部地区农民心理健康发展的体系。

1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在西部大开发中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升,但是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还有很多的不理性的因素。

所以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调整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分配的重心、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来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不断地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政府要根据西部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和致贫返贫因素采取不同扶贫政策。

当前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化、现代化也在不断地推进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努力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打破分割城乡的二元体制,将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整体推进。

所以我们要了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落户问题、搞好城镇规划、加强土地管理、防止城区过度扩张和浪费资源、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保
护农民合法权益等。

2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逐步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现阶段的西部农民需要的社会化服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而且又是十分迫切的。

我们现行的服务体系与农村的快速发展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同时也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现实反差。

对于现在的西部农村而言基层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化服务主体规模层次较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费投入与保障严重不足,这些都是西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严重的问题。

要加强西部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就要坚持完善市级、提高县级、加强乡镇级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健全队伍,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还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基础上,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要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尽早实现县乡联网,并逐步联网到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便更好地为农户生产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指导农民尽量做到“以需定产”。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公益性事业,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的推广机构经费要纳入财政全额预算,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各级财政部门投资应重点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信息工程、农民教育培训等方面倾斜,提高保障。

3加强西部地区农民的思想教育,引导其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

西部地区农民的思想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薄弱的环节,不管从政府的投入还
是重视程度来看都没有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西部地区市场经济的深化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趋势,所以加强西部农民的西乡教育,引导其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也就成为重中之重。

首先,当地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弥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困难的状况,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局面,推进城乡平衡稳定的发展。

其次,要大力推广科普知识,逐步的驱除农民心中的迷信思想。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所以开展农民思想教育就要很严肃认真,并且要形式多样,要用一种农民很容易接受的形式去传播和推广,新型从而培养出有文化有素质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市场经济化公民。

4增加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依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变村容村貌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同时为了实现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现代化素质要从娃娃抓起,夯实9年义务教育基础。

要加快“两免一补”实施步伐,确保农村适龄青少年儿童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在农民教育中适量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帮助农民掌握将来城镇化所需需要的第二、三产业和农业实用技能。

从而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