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指导制度与西方国家判例制度的区别
浅谈对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完善的建议
浅谈对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完善的建议作者:刘越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第07期【摘要】由于我国指导性案例制度的相关内容过于模糊、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定位不明,以及受我国的成文法传统思维的影响,导致指导性案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应当明确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定位,建立健全指导性案例救济机制和备案机制,以充分发挥案例指导制度对于统一司法裁判标准的功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关键词】指导性案例制度;指导性案例;效力;救济机制;备案机制一、明确指导性案例的效力才能够使得指导性案例制度得以在司法实践中落实,我国的指导性案例制度与西方判例制度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法律效力不甚明确,使得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对指导性案例的适用常常无所适从,导致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与制度设立的目标相距甚远。
笔者认为,应以“必须适用+排除适用的条件”模式来规范指导性案例的效力。
(一)赋予指导性案例刚性适用的效力首先,指导性案例应当参照,应当赋予其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类似的法律效力,参照意味着法官要参考相关指导性案例中的裁判方法、裁判的尺度、裁判的要旨,如果法官违反了指导性案例中的裁判要旨和裁判精神而没有说明任何充分的理由的,应当对该法官进行追责。
这样指导性案例应当参照的效力才能在司法审判中真正得以体现。
其次,应当允许把指导性案例作为起诉、辩护的依据与理由。
它所蕴含的同类案件中的行为准则,并不是个案的私人准则,而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共行为准则。
当事人有权根据指导性案例的裁判规则来期待自己的合法权益。
利用指导性案例作为起诉和辩护的理由,这是属于当事人的一种合理的权利。
这样才能更加提升指导性案例的实用性。
(二)规定排除适用指导性案例的具体条件赋予指导性案例刚性适用的效力,并不意味着指导性案例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绝对适用。
某个具体的指导性案例,它所涵盖的往往只是一个类型的案件,而在这个类型的案件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涌现出不同的情况,如果过渡追求“同案同判”而不论情况之特殊与否,极有可能伤及个案正义。
【说刑品案】案例指导制度若干重大疑难争议问题研究(上)
【说刑品案】案例指导制度若干重大疑难争议问题研究(上)【按语】今日推送的是,笔者九年前与胡云腾大法官合著的关于案例指导制度的文章,首发于《法学研究》。
该文在对国内学界围绕案例指导制度产生的重大争议和分歧作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主张。
用大法官的话,该文基本奠定了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正式推行案例指导制度、出台规范文件《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框架。
如今已近十年过去,关于案例指导的理论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制度也在向前探索和完善。
但曾经的历史仍值得铭记,因为它是我们砥砺前行至今的起点!案例指导制度若干重大疑难争议问题研究作者|胡云腾于同志(最高人民法院)来源|《法学研究》2008年第6期出品|“说刑品案”公号内容提要: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是当前人民法院着力推进的司法改革,为推动这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合理地进行制度架构,需要对诸如案例指导制度的价值与作用、案例指导制度与西方国家判例法的区别、指导性案例与立法及司法解释的关系、指导性案例的指导效力及指导方式、发布主体、选择标准、公法性指导性案例与私法性指导性案例的区分、指导性案例的发布程序、编纂、废止与规避以及案例指导制度的配套机制等重大疑难争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统一认识。
关键词:案例指导制度指导性案例制度建构引言我国自清末法律改革以后,法律制度广受德日法律模式的影响,继而新中国成立以后,法律制度又深受苏联法律模式的影响,故而成为以成文法为主的国家。
但从传统上看,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案例或判例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弥补立法不足,帮助司法官员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维护法制统一方面的重要作用。
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世卿世禄”的宗法贵族政体和“议事以制”的判例传统。
[1]其后,这种判例传统虽几经兴衰,却始终对我国法律实践发挥着潜在的影响力。
从汉代的“春秋决狱”和司法官吏总结的大量“决事比”,到宋代的“编例”活动及明清时期的“律例并存”,再到北洋政府时期的大理院为各级法院审案所创制的“先例”,南京国民党政府明确将“例”作为法律的重要渊源,可以说,“例以辅律”构成了中华法系的独特风貌。
论中国案例指导制度与英美判例法比较
论中国的案例指导制度与英美判例法比较内容摘要:指导性案例制度,其所体现的统一司法尺度,规范法律用的价值,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和大陆法系的判例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仍然有明显的区别。
我国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本着既借鉴两大法系经验,又尊重本国司法实际的精神来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以使我国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善,推进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关键词:判例法普通法中国案例指导制度一.中国的案例指导制度1.案例指导制度含义案例指导制度,是指司法机关为了正确适用法律、保障司法权的统一行使,通过遴选、发布案例的方式指导司法的工作机制。
实行案例指导制度,可以节省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避免同案不同判现象,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水平和司法能力,遏制司法腐败。
2.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以案例来指导执法办案,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司法机关一直坚持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改革开放之初,最高人民法院就开始发布具有司法解释性质的破坏军婚的案例,开启了用案例解释法律的尝试。
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开始刊登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
这一做法,标志着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制度的实际诞生。
不仅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和公安部门也积极运用典型案例指导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是公开介绍我国审判工作和司法制度的官方文献,由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主办,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公布司法解释、司法文件、裁判文书、典型案例以及其他司法信息资料的法定官方刊物。
《公报》于1985年创刊,其主要内容包括重要法律、司法解释、司法文件、任免事项、文献、裁判文书选登和案例等。
其中,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编辑部1995年6月3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全集》出版说明中对公报公布的案例做出如下介绍:“《公报》发布的案例……从众多案件中精选出来的,每个案例都有详细的事实,判决理由和结果,蕴含了深刻的法律意义。
它具有典型性、真实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特点。
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解读
法学精粹13Legal Information // 2009.2■ 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测谎结论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能否作为证据,在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存有争论。
测谎结论可以用来说明测谎对象在回答相关试题之时有无说谎行为,从而确定测谎对象是否涉嫌犯罪;其先前所作口供是否真实,从而起到排除无辜或者认定犯罪嫌疑人,明确办案方向的作用。
现行立法框架下不可采用测谎结论作为证据。
1、严格适用有关司法解释的明确规定,禁止测谎结论作为证据使用。
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中明确指出:“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
”2、严厉禁止测谎之后的刑讯逼供。
测谎结论为侦查机关提供了办案的线索,加强了办案人员对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确信,为了进一步收集到证据,办案人员往往就将犯罪嫌疑人作为了证据的来源和办案的突破口。
在不具备法定的充足证据情况下,基于严厉打击犯罪的需要,侦查人员往往不情愿放弃侦查,而从犯罪嫌疑人口中得知案情和证据可谓是最为快捷和有效的破案方式。
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这样一种逻辑思维:认为有犯罪嫌疑→测谎→确信有犯罪嫌疑→刑讯逼供→得到证明犯罪的证据。
3、严格适用强制措施,单凭测谎不能采取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法对于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都有具体规定,有关机关在适用时应当严格依法办案,尤其是应当严格执行逮捕的法定条件。
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
”可见,进行逮捕前提条件之一必须是已经有一定的证据可以证明有犯罪事实,仅仅通过测谎得知有犯罪嫌疑而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之下,是不能适用逮捕措施的。
目前的法律和先前的案例之禁止和否定并不能阻挡将来测谎结论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实践中测谎结论的广泛运用对法律规定和先前判例的挑战和突破,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司法走在了立法之前。
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
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篇一:莆田市地震局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莆田市地震局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第一条为规范地震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地震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指导和规范地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促进地震行政执法公平、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工作的意见》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案例指导,是指市地震局对全市典型地震行政执法案件,进行收集、分类,对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进行整理、总结,形成地震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作为本系统今后一定时间对同类违法行为进行行政执法的参考。
第三条地震行政执法指导案例的报送、甄选、编撰、发布应当遵守本制度。
第四条地震行政执法指导案例选择标准:(一)具有普遍意义的;(二)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在本地区影响较大的;(四)容易发生执法偏差的;(五)案情复杂的;(六)当事人的违法违纪行为应当给予处分的;(七)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八)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较好的。
地震行政执法指导案例不选择适用简易程序实施的行政执法行为。
第五条市地震局所属的执法机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 1 -各县、区地震办应当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年度的地震行政执法案卷,按照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不同地震违法行为的案卷进行分类,根据本制度规定的案例选择标准进行选择。
市地震局将对报送的案件进行论证、甄选,经分类后存入电子档案库,在市地震局网站上予以公布,为本市开展地震行政执法工作提供咨询参照。
第六条编撰地震行政执法指导案例,应当以行政执法文书为根据,不得变动行政执法文书的实质性内容。
第七条地震行政执法指导案例评审内容包括:(一)是否符合本制度规定的格式;(二)报送的地震行政执法案卷是否真实、完整;(三)是否与地震行政执法案卷中认定的事实、理由相一致。
第八条地震行政执法指导案例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首部。
最高院详解案例指导制度:参照执行不具约束力
最高院详解案例指导制度:参照执行不具约束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年2月2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在回答记者关于英美国家的判例法与我国《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的要完善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的区别时表示,指导性案例就是要参照执行,要求下级法院在审判类似案例时“应当参照”,并没有说它具有约束力。
陶凯元介绍说,中国是成文法国家,英美是判例法国家,为什么有案例指导制度这样的说法。
不论是西方的判例法国家还是中国这样的成文法国家,其实对判例或者是案例的编撰都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整个案例或者是判例的汇总、编撰、发布对于司法裁判和法学教育,因为有很多是学法律的,要在学校里学案例,不仅仅学理论。
案例对司法的裁判、对法学的教育,甚至是国家的立法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我国的叫法和西方国家不太一样,他们叫判例,我们叫案例,这一字之差表明两者是不一样的。
判例是约束力,有一个判例以后后面的案子就要跟着它做,不能不一样,但是我们叫案例,而且叫指导性案例。
指导性案例就是要参照执行,区别在这里。
从2010年11月份,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正式建立起规范化的案例指导制度。
在案例指导制度里最有价值的就是,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
从2010年11月开始,一共发布了92个指导性案例。
数量并不太多,因为很慎重,每一个案例都要通过审委会讨论,都要反复讨论,确定这个案子是有指导性案例的,才能发布,所以到现在发布了92个。
这种指导性案例要求下级法院在审判类似案例时“应当参照”,并没有说它具有约束力。
在知识产权这一块以外,除了刚才介绍的20个指导案例以外,还建立了多样化案例指导制度。
在每年426宣传周开始以后都会有一场新闻发布会。
在这样的发布会上,每年都会公布知识产权十大案件和五十件典型案例。
我国案例指导制度英美法系判例法区别论文
简析我国案例指导制度与英美法系判例法的区别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1摘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立。
作为体系的一部分,随着最高人民法院《二五纲要》正式提出建立的案例指导制度相关构建也在学术界的研究中兴起。
案例指导制度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制度的相同和区别是研究中的关键点。
本文通过案例指导制度和判例法概念的比较,简析两大制度之间的本质区别。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案例指导制度判例法拘束力一、案例指导制度的提出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已经顺利落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已经由立法领域为重点转向了司法领域。
但是我国是一个具有成文法传统的国家,制定法是我国主要的法律渊源,制定法在运行中具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的“同案不同判”现象,一方面有悖于法治形式正义的要求,另一方面客观上损害了司法权威。
比较普遍的“同案不同判”现象出现无疑也说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
报告中指出,“外国法律体系中有的法律,但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我们不搞;外国法律体系中没有的法律,但我国现实生活需要的,我们及时制定。
中国作为传统的成文法国家,虽然案例一直在审判实践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但案例指导制度这一概念却是最近几年才正式被提出并逐步受到立法和司法机关的重视。
最高人民法院在2005年发布的《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中第一次提出:“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重视指导性案例在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指导下级法院审判工作、丰富和发展法学理论等方面的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关于案例指导制度的规范性文件,规定指导性案例的编选标准、编选程序、发布方式、指导规则等。
”这是最高人民法院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
二、案例指导制度的概念所谓案例指导制度,指的是在地方各级法院审判完毕的案件中以一定的标准进行筛选然后按照一定的程序上报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审核通过后,由其公布为指导性案例,将对各级人民法院以后的审判工作进行指导的一种制度。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2010年7月30日高检发研字[201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已经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2010年7月2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充分发挥指导性案例的作用,规范检察机关案例指导工作,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检察机关建立案例指导制度应当立足于检察实践,通过选编检察机关办理的在认定事实、证据采信、适用法律和规范裁量权等方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案例,为全国检察机关依法办理案件提供指导和参考,促进法律的统一公正实施。
第三条指导性案例是指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过程中办理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案例,主要包括:(一)职务犯罪立案与不立案案件;(二)批准(决定)逮捕与不批准(决定)逮捕、起诉与不起诉案件;(三)刑事、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四)国家赔偿案件;(五)涉检申诉案件;(六)其他新型、疑难和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
第四条最高人民检察院设立案例指导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性案例的审查、编选和发布等工作。
案例指导工作委员会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领导、业务部门负责人和有关法学专家组成。
第五条最高人民检察院案例指导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机构设在法律政策研究室,负责案例指导工作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统一受理选送、推荐和征集的案例,报请案例指导工作委员会审查决定等工作。
第六条最高人民检察院各业务部门对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案件,认为符合指导性案例条件的,可以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案例指导工作委员会选送。
省级人民检察院对本院办结的以及下级人民检察院选送的案件进行审查,认为可以作为指导性案例的,经审查后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案例指导工作委员会选送。
第七条最高人民检察院案例指导工作委员会可以向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征集有关案例。
浅析“案例指导制度”——从《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谈
2006.11法制与社会浅析“案例指导制度”——从《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谈□孙丽娟胡爱菊(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中的“案例指导制度”。
从案例指导制度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的差异谈起,依次论述了我国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几点现实需要,如:弥补成文法的局限性、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等,最后对一些具体制度的构思如发布主体、程序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使大家对这一制度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案例指导制度英美法判例制度中图分类号:D9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060-02最高人民法院在继1999年制定并发布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后,又在2005年10月26日,公布了《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下面简称《二五改革纲要》),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任务,进一步深化人民法院各项改革,实现公平和正义。
《二五改革纲要》是最高人民法院经过3年多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的一个涉及8个方面、50项改革措施的综合性改革文件。
可以说每一项改革措施都有值得探讨的理论价值,都会对今后几年的司法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鉴于篇幅和个人能力的限制,本文只讨论其中的一项改革措施——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
《二五改革纲要》中与该制度有关的完整文字表述是:“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重视指导性案例在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指导下级法院审判工作、丰富和发展法学理论等方面的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关于案例指导制度的规范性文件,规定指导性案例的编选标准、编选程序、发布方式、指导规则等。
”一、什么是案例指导制度?它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有什么异同?所谓案例指导制度,就是选择典型的案例判决作为判例,为法官审理案件提供借鉴和指导,今后凡有类似事实的案件,可参照相关判例进行判决,以达到同样的案情有同样的处理结果,从而提升法院司法的统一性,确保审判的公正与效率。
美国判例制度与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适用比较研究
美国判例制度与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适用比较研究摘要英美法系,又称判例法系,在司法审判中,英美国家多采用遵循先例制度;中国是兼采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一直以成文法,制定法适用于司法审判,在其他大陆法系的国家,他们基本上是成文法,但不乏存在判例制度。
在审判中,完全依成文法有时会存在滞后性,导致僵化运用。
因此,我们在吸取借鉴了英美判例审判的经验,创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导性案例。
但是我们对于指导性案例的使用仍存在很多问题,我国法官习惯了依法判案,不适应从案例中找判案依据,也没有使用案例的成熟的经验,因此,指导性案例适用在我国艰难行进,而美国的判例制度已经发展成熟,我们通过对比中国的案例指导制度与美国的判例制度,分析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内涵及效力,功能定位,适用规则等,为我国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指导性案例判例制度效力比较适用研究大陆法系是产生于欧洲大陆,由罗马法演化而来,又称罗马法系,其特征主要是以成文法为主,制定法典。
中国便是采用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特色,将法律编纂成典,其编纂体例也是沿用德意志式,但在随着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趋于融合的趋势下,中国也认识到法典的不足,推出了案例指导制度。
而英美法系则是由英国法演化而来,他与大陆法系相反,主要以判例为主,没有成文的法典。
英美法系的判例制度是沿袭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固有的习惯法和对法律中的案例的适用规则,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定下来该制度。
在16世纪时,英国殖民主义盛行,其殖民地广布,其中美国也是其中之一,自美国1776年宣布独立之后,其依旧沿袭的是英国法的判例制度,对于判例的适用技术较为完善完善。
美国是英美法系国家之一,他以判例法为主,对于法官判案多用于先例,而中国在法官判案上以成文法为主,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适用成文法来应对变化多样的案件情况,有时存在很大的滞后性,法律适用与裁判不统一,因此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国于2022年确立了案例指导制度,并于2022年开始推出了指导性案例,以此来实施指导性案例的效用,期望实现同案同判,能够达到最大公平。
遵循先例与案例指导制度的比较研究
遵循先例与案例指导制度的比较研究遵循先例(Precedent)和案例指导制度(Case Guidance)是司法实践中常用的两种解释法。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制度的异同点,并以最近在国际刑事法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朝鲜逃亡女性案”为例进行分析。
先例制度是英美法系最为普遍的制度,它要求法官遵循历史判例去解释法律。
在实践中,裁判人员应当根据先前的类似案例来做出判断,如果这一案件与之前的案件有相似的情况,那么就应当采取相似的法律适用结果。
这种制度有助于提升司法公正和保持法律的连续性。
与先例制度不同,案例指导制度是在大陆法系中常见的解释法。
案例指导是指当权力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参考前一判例,以此作为指导来制订决策。
由于案例指导不限制后续案件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给予更大的裁量权。
以“朝鲜逃亡女性案”为例,这一案件涉及一名朝鲜女性在中国国内被抓捕后被遣返回朝鲜,进而遭受残忍的虐待和迫害。
被遣返到朝鲜后,这名女性在狱中接受了多次酷刑,她最终在狱中去世。
这样的情况在国际刑法上被认定为严重的人权侵犯。
但是,因为朝鲜和中国均未加入国际刑事法院,因此这名女性的律师非常难以通过司法途径获得正义。
在这种情况下,先例法在解决这种国际刑事案件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
而且,在像这样的案例中,根据先例法律来做出裁决可能会因为缺乏现有法律规定而缺乏有效性。
相反,案例指导即使缺少法律法规的规定,例如朝鲜逃亡女性案中的遣返行为,它也可以指导当局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前后案例、设定合适的标准,并因此做出正义的决定。
总之,尽管先例和案例指导制度各具优劣点,但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法律解释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在大多数情况下,司法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并灵活应用这些制度者以确保司法公正和人权。
此外,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是,先例和案例指导制度并非是彼此独立的选择。
相反,他们可以结合使用以实现最好的效果。
特别是在涉及到国际刑事案件时,法官应该尝试综合运用这两种制度以确保司法公正。
“判例”与“例”视角下的案例指导制度
“判例”与“例”视角下的案例指导制度【摘要】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最高法、最高检各自颁布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
文中通过对英美法系“判例法”和中国古代“例”的介绍,将现代法治精神与中国经验结合起来,初步探讨建立我国特色的案例指导制度需要的借鉴与指引。
【关键词】判例;例;案例指导案例指导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成文法规范自身存在的抽象性,只是运用抽象概念、定义的方式进行规定,由此导致不同司法机关、甚至同一司法机关在处理情节相似案件时,定义理解的不同,而会做出不同的处理结果。
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才将眼界投向了判例法和案例指导制度。
一、判例法的借鉴在我国现代法治的建设过程中,制度的构建成为法律学者及实践者首先关注的切入点。
同样,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同案不同判”的困境,实现法治的公平,在学者主导的理论研讨中,英美法系判例法成为评判的对象。
判例法是指在英美法系国家,按照“遵循先例”的原则,上级法院和最高法院的判决对以后的审判具有约束力,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法律体系。
在学者更多的关注判例法所具有的价值及功能时,很少有人从我国司法实践对嫁接这种制度需要的土壤、技术进行分析。
这里有必要对英美法系“遵循先例”的技术方法——“区别技术”进行一下介绍。
英美法系的基本理论是区别判决中的“判决理由”和“附带意见”,只有判决理由才能作为判决规范得到遵守。
要找到判决理由又需对案件进行比较。
这个过程是一个特殊的逻辑思维,在幅员辽阔、地域差别明显、文化氛围有别的我国,让一名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业务素质并不高的法律工作者具有这样的思考方法,具有一定难度。
所以,无论学者怎样倡导判例法,这种制度在当前的我国很难完全复制。
但对其我们可以进行借鉴。
从现在已经走向实践的两高案例指导制度来看,当前还不存在判例法内在的“区分先例”的内容。
判例法除了体现其特殊的发展轨迹及西方特有的思维方式外,其所具有通行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各国在现代法治的建设上仍然认为实行判例法的英美法系国家是法治国家的代表?那就是判例法赋予了司法者主观能动性——符合法律发展规律的司法者的解释,这才是我们通过判例法需要借鉴的内容。
案例指导制度与西方国家判例制度的区别
关键词: 案例指导制度;指导性案例;司法改革内容提要: 探索建立刑事司法案例指导制度,是当前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必要性、功能和价值、效力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与司法解释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与英美等国的判例制度的区别等,是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
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对我国刑事司法中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具体内容、案例选择标准、选择范围、确认程序、发布主体和方式、编纂、清理、废止等进行了系统的构想,以期为构建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四、我国案例指导制度与西方国家判例制度的区别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判例法制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我国现在也不存在移植判例法制度的条件。
(一)案例指导制度与判例制度的区别“判例”、“判例法”、“判例制度”、“先例制度”等等,是西方学术研究和法律实践通常使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其背后是特定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传统。
在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是以法律渊源的地位而存在的,故而被称为“判例法”,是一种创制、借鉴以及遵循先例的一整套的法律制度或者法律体系,其根本原则是遵循先例,要求法院审理案件时,必须将先前的特别是上级法院的判例作为审理和裁决的法律依据。
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遵循先例,但是,按照英美法学家的说法,“先例”的约束力来自于实质推理的正确性和说服力, [1]并基于审级的分工而得到维持。
在大陆法系国家,“判例”虽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但被推定具有约束力或者具有事实上的约束力。
一般来说,下级法院都遵从上级法院的判例,否则,下级法院作出的判决就必然在上级审时被撤销。
可见,遵循先例或受先例拘束与指导,并不是某些国家特有的法律现象。
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判例制度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欲建立的案例指导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判例制度仍然存在本质区别,主要是:第一,创立规则与解释规则的区别。
我国实行案例指导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在保持我国目前的法的正式渊源体系的前提下,完善法律适用。
最高的法律效力案例
最高的法律效力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指导性案例,是指裁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并符合以下条件的案例:(一)社会广泛关注的;(二)法律规定比较原则的;(三)具有典型性的;(四)疑难复杂或者新类型的;(五)其他具有指导作用的案例。
各级法院要将指导性和典型案例真正学起来、用起来,切实有效发挥好其指导、示范、引领作用。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集中发布行政协议典型案例。
案例共十件,涉及行政协议的履行、变更、解除、无效等法律适用问题。
案例一经发布,在各级法院和社会各界引起很大反响。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无论是指导性案例还是典型性案例,在发布频率和数量上都有所提升,取得了显著效果,成为各级法院办案尤其是办理类似案件的重要参考和提质增效的助推器。
笔者认为,各级法院要将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真正学起来、用起来,切实有效发挥好其指导、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发挥好案例作用,要有强烈的案例意识。
案例指导和以案释法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
发布案例,就是把党中央的要求、法律的规定、政策的导向,通过更加鲜活的形式展示出来,传导给全社会。
这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新的更高需求的重要举措,无疑也是把政治和业务融为一体,增强“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
因此,各级法院要有强烈的案例意识,注重案例的挖掘、学习和应用。
二是充分发挥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在把握法律政策界限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由于各种原因,各级法院办案人员对法律政策的领会理解层次不同,经常在具体办案中因法律政策适用问题会出现分歧意见。
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从全国法院的具体办案中产生,且得到了专家论证和权威认证,对司法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办理,尤其是对一些新类型案件和疑难、复杂案件的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政策界定等提出了样板。
因此,用好指导性案例,能有效化解司法办案中的分歧意见,也能用指导性案例本身蕴含的法治精神、思维、方式,提升法律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把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构建中国案例指导运行机制的几个问题
不能独 立地行 使审判权 、对案 件进行 自由裁量 ,也无法 提 具有可 以指导实践 的优秀判例 。
( )诉 讼 模 式 的 障碍 四
( )法官素质的障碍 二 案例 指导制度建立 的首要前提 条件是要 求具有高质 量
的 判 决 , 这 对 法 官 的 素 质 提 f 了较 高 的 要 求 。 有 良好 职 业 f J
.
,
,
广 东机 电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法 学 副教 授 律 师 主 要 从 事行 政 法 学研 究
, 。 ,
。
公 安 法 治 研 究 SDNBSUTN删 TYPLEl^L UOUICl D C Y
本法 律 ;全 国人 民代表 大会常务 委员会 制定和修 改除应 当 由全 国人 民代 表大会 制定 的法 律以外 的其他法律 ;在 全国 人 民代表大会 闭会期 间 ,对全 国人 民代 表大会制 定 的法 律 进行 部分补充 和修改 ,但是不 得同 该法 律的基本 原则相 抵 触 ;法律解 释权属 于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 会 。国家
建立案例指导制度与其实行的诉 讼模式是密切相关的。
英美 法系 国家资 产阶级 民主革命胜 利后 ,实行 当事 人 主义 刑事诉讼 ,也 叫辩论 主义诉讼 。在 当事 人主义诉讼 模 式 中 ,程序结 构是 一种类似 等腰三 角形 的结 构 ,控辩 双方 与审 判者均保 持 同等的司法距 离 ,共 同主导诉 讼进程 。法
行政 机关 、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 都 由人 民代表大 会产生 ,
对 它负责 ,受 它监督 ,处于从 属地位 。所 以,审判机构 只 能适 用和执行 由全 国人 大及其 常委会制 定的法律 ,不能 由 法 院变相地行 使立法权 ,侵蚀 全国人大 及其常 委会 的立 法
浅析指导性案例与司法解释的不同
浅析指导性案例与司法解释的不同作者:王牧阳来源:《卷宗》2018年第09期摘要:案例指导制度是最高法院进行的一项司法改革制度,案例指导制度区别于司法解释,亦不同于国外判例,只有正确区分指导性案例与司法解释的不同,才能使其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各自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指导性案例;司法解释;法律适用在我国,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较为相似的作用,比如两者都可以弥补制定法的一些不足。
但是不能因为两者在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得出案例指导制度是司法解释的新形式这一结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一、指导性案例与司法解释的创制主体不同2010年最高院发布的《规定》第一条明确规定:“对全国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指导性案例,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并统一发布。
”此项规定明确了最高院是确定并发布指导性案例的唯一主体。
但发布主体不同于创制主体,《规定》第四条和第五条以及《实施细则》的第四条和第五条明确了指导性案例的“发现”主体是非常广泛的,但发现之后需要向各级人民法院申请或者是向案例指导办公室提出建议,在一开始进行建议,经历层层筛选以及最后被最高法院审委会确定,这些过程都没有脱离我国的法院系统,并且推荐的案例都是各级法院审判的实际案例。
因此,指导性案例的创制主体是我国的各级人民法院,确定主体是最高法院审委会,发布主体仅仅是最高院。
根据上文阐述,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均享有司法解释权,即司法解释的主体不仅包括最高人民法院,而且还包括最高人民检察院。
虽然在司法解释起草的过程中,最高法和最高检需要深入下级机关调研并征求意见,使下级机关的观点有机会被司法解释所吸收,但下级机关的法律观点能否为司法解释所吸收或者上升为司法解释是被动的。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指导性案例的确认和发布主体都是最高院,但创制主体除了最高院还包括各级人民法院。
但司法解释的创制主体仅仅是最高法和最高检,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无法成为司法解释的创制主体。
遵循先例与案例指导制度的比较研究
遵循先例与案例指导制度的比较研究遵循先例和案例指导制度是法律实践中重要的指导方式。
在美国和英国等许多国家,这两种方式都是法官决策的基础,但是它们的优缺点存在一些不同。
先例是指先前的判决判例,它也被称为“常规法”。
这种方式强调先前的判决应该被后续案件所遵循,以此保持判决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先例的好处是可以保持司法体系的稳定性,监督和指导法官的决策,使司法决策更加可预测和合理。
然而,先例也存在限制和困境,它只能通过历史案例为决策提供引导,并不能真正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变革。
有时追随缺陷或者不合理的先例可能会导致不公正的判决。
与之相比,案例指导制度是一种更加灵活且开放性的指导方式,它强调法官可以更多注重现实与公正。
案例指导制度的好处是其源于真实的案例而非单一先例,能够更好地反映公民利益和现实需求,避免受到旧有立场的束缚。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缺点。
案例指导制度缺乏统一性,没有明确的标准判例可供追随,可能会导致司法决策和判决不稳定,造成司法不公。
以下是三个案例来说明先例与案例指导制度的比较研究:案例一:美国合众国诉维统案该案是美国最高法院就与在线新闻出版有关的第一个案例,该案是一个关于愿意订购商信息的内容提供者是否有权拒绝向订购者提供信息的争议。
最高法院通过对先例的权衡与质疑,最终认为案例指导制度是一种更适合新兴领域发展的法律指导方式。
案例指导制度符合先例的功能,可以体现其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同时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这种指导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式的在线新闻和新兴领域的法律问题,保证案例和先例的判决更加公正和合理。
案例二:英国Eaton v. The Liverpool Corporation案该案是一个关于赔偿民事事故的案例,涉及到英国法律中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这两个关键词。
英国法院的判决认为,先例对于规范司法决策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工具,但是在特定情况下案例更具意义。
这是因为先例往往不能反映新的变革和社会发展,并且有时不能真正适用于特定的情况。
案例指导制度与西方国家判例制度的区别
案例指导制度与西方国家判例制度的区别关键词: 案例指导制度;指导性案例;司法改革内容提要: 探索建立刑事司法案例指导制度,是当前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必要性、功能和价值、效力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与司法解释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与英美等国的判例制度的区别等,是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
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对我国刑事司法中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具体内容、案例选择标准、选择范围、确认程序、发布主体和方式、编纂、清理、废止等进行了系统的构想,以期为构建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四、我国案例指导制度与西方国家判例制度的区别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判例法制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我国现在也不存在移植判例法制度的条件。
(一)案例指导制度与判例制度的区别“判例”、“判例法”、“判例制度”、“先例制度”等等,是西方学术研究和法律实践通常使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其背后是特定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传统。
在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是以法律渊源的地位而存在的,故而被称为“判例法”,是一种创制、借鉴以及遵循先例的一整套的法律制度或者法律体系,其根本原则是遵循先例,要求法院审理案件时,必须将先前的特别是上级法院的判例作为审理和裁决的法律依据。
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遵循先例,但是,按照英美法学家的说法,“先例”的约束力来自于实质推理的正确性和说服力, [1]并基于审级的分工而得到维持。
在大陆法系国家,“判例”虽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但被推定具有约束力或者具有事实上的约束力。
一般来说,下级法院都遵从上级法院的判例,否则,下级法院作出的判决就必然在上级审时被撤销。
可见,遵循先例或受先例拘束与指导,并不是某些国家特有的法律现象。
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判例制度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欲建立的案例指导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判例制度仍然存在本质区别,主要是:第一,创立规则与解释规则的区别。
我国实行案例指导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在保持我国目前的法的正式渊源体系的前提下,完善法律适用。
比较法视野下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论案例指导制度和司法判例制度
法学研究法制博览2019年05月(下)比较法视野下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论案例指导制度和司法判例制度曹可河海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完善,案例指导制度作为指导我国司法实践的方法之一,为司法实践提供裁决理由的指引,提高了司法审判的效率,但仍存在着较大的不足。
比较法视野下的案例指导制度和司法判例制度,通过二者的对比和分析,能更直观的看到二者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加深对案例指导制度的认识。
关键词:案例指导制度;司法判例制度;对比中图分类号:D9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5-0105-02作者简介:曹可(1998-),山东临沂人,河海大学,本科在读。
2010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出台了《关于案例指导制度的规定》,这一《规定》为我国的司法实践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标志着我国又一中国特色的判例制度———案例指导制度的建立①。
从建立至今,案例指导制度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今天笔者将案例指导制度和司法判例制度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更直观的看到二者的优势和不足,加深对案例指导制度的学习。
本文将主要从人民法院的视角来展开讨论。
一、定义在我国,案例指导制度是指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将通过司法实践所收集的、可作为研究对象的案例,由低级向高级层层递交,并最终上报到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各审判业务单位向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推荐,经过分析、遴选、汇总、整理等步骤,最终确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从而出台用以指导我国的司法工作,为法官判案提供借鉴之处的具体案例制度。
简言之,案例指导制度就是由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组织、分析、遴选、汇总等程序将既成且特定生效的判决确立为“纵向的先例”的一种制度。
我国虽不适用判例法,但并不否认典型案例的参考作用②。
判例制度是指各级法院在审判案件时,选择典型、制作良好的案例判决和裁定作为判例,为法官审案提供参考,且在适用法律以及裁量幅度上可以参照相关判例进行的制度。
两大法系的判例制度
两大法系的判例制度一、简介判例制度是指使用过去的案例来解释和引导对未来案件做出判决的一种法律体系。
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两大主要的法律体系,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这两个法系在判例制度上有着显著的区别,本文将对两大法系的判例制度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二、大陆法系的判例制度大陆法系也被称为欧洲大陆法系,是起源于欧洲大陆的一种法律体系。
该法系以法典式法律文本为主要依据,法律规则的确立和判案依据主要依赖于立法机关的制定和颁布。
在大陆法系中,判例制度并不是主要的判案依据,因为法官更多的是依赖法典的明文规定和法律解释来做出判决。
判例在大陆法系中的作用主要是作为法律规则的解释和辅助,并不具有法律强制力。
尽管如此,在法律界和学术界,对于先例法的研究和借鉴仍然被广泛重视。
三、英美法系的判例制度英美法系也被称为普通法系,起源于英格兰,并在英帝国扩张期间传播到其他英语国家。
与大陆法系不同,英美法系的判例制度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在英美法系中,案例通过法官的判决来建立先例法,也即所谓的判例。
这些判例具有法律效力,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依据,被其他法官在类似案件中进行借鉴和判决。
英美法系的判例制度强调案例法和案例的权威性,也因此在实践中对于判例法的分类、解释和遵循有着严格的要求。
四、两大法系判例制度的比较1. 法律文本与法官判决的权威性大陆法系主要依靠法典式的法律文本来解决争议和做出判决,因此法律文本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法官对于法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是其主要任务,而判例在大陆法系中并不具备法律强制力。
相比之下,英美法系强调先例法和法官判决的权威性。
在英美法系中,判例成为法律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官的判决对于后续案件的判决具有更高的约束力和影响力。
2. 判例的适用范围和效力在大陆法系中,判例主要起到解释和辅助法律规则的作用,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
所以,先例法对于大陆法系来说相对较为灵活,法官可以根据具体案情来做出独立的判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案例指导制度;指导性案例;司法改革内容提要:探索建立刑事司法案例指导制度,是当前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必要性、功能和价值、效力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与司法解释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与英美等国的判例制度的区别等,是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
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对我国刑事司法中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具体内容、案例选择标准、选择范围、确认程序、发布主体和方式、编纂、清理、废止等进行了系统的构想,以期为构建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四、我国案例指导制度与西方国家判例制度的区别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判例法制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我国现在也不存在移植判例法制度的条件。
(一)案例指导制度与判例制度的区别“判例”、“判例法”、“判例制度”、“先例制度”等等,是西方学术研究和法律实践通常使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其背后是特定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传统。
在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是以法律渊源的地位而存在的,故而被称为“判例法”,是一种创制、借鉴以及遵循先例的一整套的法律制度或者法律体系,其根本原则是遵循先例,要求法院审理案件时,必须将先前的特别是上级法院的判例作为审理和裁决的法律依据。
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遵循先例,但是,按照英美法学家的说法,“先例”的约束力来自于实质推理的正确性和说服力,[1]并基于审级的分工而得到维持。
在大陆法系国家,“判例”虽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但被推定具有约束力或者具有事实上的约束力。
一般来说,下级法院都遵从上级法院的判例,否则,下级法院作出的判决就必然在上级审时被撤销。
可见,遵循先例或受先例拘束与指导,并不是某些国家特有的法律现象。
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判例制度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欲建立的案例指导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判例制度仍然存在本质区别,主要是:第一,创立规则与解释规则的区别。
我国实行案例指导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在保持我国目前的法的正式渊源体系的前提下,完善法律适用。
是以成文法为主,结合司法解释,以案例指导为辅,在不影响成文法作为正式法律渊源的前提下,借鉴判例法的一些具体做法,发挥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对法律规则的准确理解和适用进行指导,以弥补成文法之不足,而不是一种新的“造法”制度,不涉及改造既有的法律体制和司法体制,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法律适用活动和制度。
因此,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不等同于“判例制度”、“先例制度”,而是将单个的“案例”通过一定的程序确认和发布后,使其上升到对执法办案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层面,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起到随机的“参考”作用。
但是,参考与指导的区别仅仅限于用语上的不同,并不表明这二者在效力层级上有实质的区别。
一些学者对我国实行案例指导制度深感忧虑,认为是填补法律漏洞的“司法立法”、“法官造法”,是对立法权的僭越。
实际上,在我国,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也只是对理解和适用有关法律进行比较原则的解释,虽然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并不具有创设法律规则的地位和作用。
至于具体案件,如果最高司法机关按照制定司法解释的程序作出批复,则属于司法解释性质;如果仅仅作为指导性案例予以发布,则仅有指导、参考作用,并不具有法律和司法解释的强制约束力。
第二,积极指导与自发约束的区别。
我国司法机关的案例指导制度是最高司法机关主导、根据规定的程序筛选、报送、审查、发布的一种制度,是对典型案例指导作用的积极挖掘和主导确立,是一种主动的司法行为。
此外,指导性案例的办理者与发布者不一定同一,甚至在大多数时候不是同一的。
西方国家的判例则是法官具体承办的案件由于在解决某一类案件、处理某个法律关系上具有创制规则的先例作用,根据遵循先例的原则自动自发地发挥作用的,不存在独立的确认和发布程序,案件的裁判者也不负有整理和发布案例的义务,其先例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其他法官和律师。
第三,有无司法管理功能的区别。
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是一种司法管理制度的创新。
指导性案例在诉讼外程序中自下而上报送然后又自上而下发布,其中反映了最高司法机关对办理某类案件的意见和政策倾向,因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宏观业务指导功能,发布指导性案例也就成为司法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西方国家的判例制度下,先例形成于诉讼程序之中,不存在最高司法机关主动发现典型案例并发布的机制,因此,其作用发挥是随机的,不具有司法管理的意向和功能。
(二)我国移植西方国家的判例法制度不具有可行性在研究和探索建立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过程中,也有的学者提出,我国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判例法制度,建立我国的判例法制度。
其主要理由是从分析判例的优点入手的。
但我国的法律制度、文化传统并未提供判例法制度存在的空间。
第一,判例法制度不适合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
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国家立法权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虽然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司法机关进行司法解释,但司法解释不能等同于法律,它只是在司法机关具体办案的过程中具有拘束力。
若实行判例法制度,则意味着司法机关创造的判例法也约束国家权力机关,不符合我国宪法规定,是对宪法体制的破坏。
判例法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原理是密切联系的,表现为权力之间的制约。
判例法制度赋予了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实行的是“法官造法”,法官成为立法的主体,对其他机关立法权具有制约职能。
这种分权制衡的体制与我国的政体模式明显不符,故判例法的实行在我国缺乏其基本的政治基础,无法套用。
第二,判例法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考察判例法制度的发展过程可见,英美等国实行判例法制度并不是在成文法和判例法之间进行比较后的理性选择,而是在法院先于议会诞生,立法机构缺位而导致的缺乏成文法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无可奈何的做法。
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法院所制定的判例法弥补了制定法的空缺,强化了司法造法的强势地位。
尽管如此,判例法仍然存在无法克服的弊端。
弊端之一是判例数量众多,卷帙浩繁。
如美国至今至少有三四百万件判例,单单这一点就导致了查阅上的严重困难。
英国的判例数则比美国还要多。
[2]弊端之二是众多判例之间相互抵牾和矛盾,难以选择。
实际上,遵循先例常常指在相互竞争的先例中做出一个以政策为根据的选择,或对一个先例的范围做一个受政策影响的解释。
“全景的判例法上散落着前后不一致的先例,当下的法官可以从中挑拣和选择,如果需要,一个曾经死亡的但没有给过一个像样葬礼的先例会重生。
”[3]弊端之三是具有很强的迟滞性和保守性。
判例法强调案件的判决保持与历史陈案的一致。
在美国法律体系中的大多数普通法部门中,判例由最高(或高等)法院判决这个条件本身并不足以构成先例。
只要某个判例中的实质推理存在疑问,它就必须经历一段评估考察期,而后才能被视为确定的、有效的法律。
[4]这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蒸馏过程,不如成文法有利于法律的变革,易适应时代的要求。
西方法学家认为:遵循先例原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拒绝纠正错误,而在科学研究中,人们会认为这种姿态非常奇怪。
[5]我国当前社会各方面变化迅即而深刻,如果实行判例法制度,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无法与成文法的体制和传统相协调。
因此,我们建立案例指导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总结和推广司法经验、弥补成文法的不足,而不是要实行判例制度。
第三,判例法国家的遵循先例原则在日渐弱化,法律改革主要取向成文法化。
20世纪上半叶,遵循先例原则“严格观”盛行于英国,认为所有法院都有义务遵循自己先前作出的判决,下级法院也有义务遵循上级法院的判决。
直至20世纪流行于英国并目前盛行于美国的“宽松观”则认为,终审法院不受遵循自己先前的判决的约束。
[6]事实上,判例法带来的不确定性已经严重地损害了国家法律适用的公正性。
为了弥补判例法的局限性,英美等国越来越多地采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法律改革。
第四,我国不仅具有悠久的成文法传统,而且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我们的司法工作面临的问题是执法不统一而不是无法可依。
此外,我国最高司法机关通过履行司法解释职能,制订了一大批司法解释,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司法工作的需要。
据初步统计,建国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共制发司法解释文件近900件,对于保证检察机关严格、正确、统一执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释数量更多,涉及范围更广。
(三)正确把握案例指导制度与司法解释的关系指导性案例与司法解释的关系十分密切。
从过去的经验看,有一些司法解释是以发布典型案例的形式出现的,还有一些司法解释本身就是对个案请示进行的答复,从外观上确实难以与指导性案例区分。
一种观点认为,指导性案例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而且单个的案例一般也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不能将其视为司法解释的一种形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指导性案例本身就是对法律条文所作的生动、直观的解释,是一种司法解释方式。
其实,二者的区别主要是效力上的。
按照司法解释工作程序审议并以最高司法机关正式文件发布的典型案例属于司法解释,具有法律约束力;按照案例指导制度筛选、报送并确认和发布的案例是指导性案例,具有参考、指导作用。
有学者提出,最高司法机关应该更加重视个案批复工作,并将目前司法解释中的“批复”附上生效法律文书,没有必要另外增加案例指导制度。
笔者认为,案例指导制度与案件批复不能相互代替。
案件批复作为司法解释的一种形式,其制定程序较为严格,是对具体案件的最终处理作出决定。
这就决定了案件批复在数量上受到严格限制,指导范围十分有限。
而指导性案例是最高司法机关对自身或者下级司法机关已经办理终结的案件,认为具有指导价值,按照规定的程序予以公布。
要正确处理指导性案例与司法解释的关系,应当在继续加强司法解释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指导性案例的参考、指导作用,为在司法工作中统一法律适用提供生动、准确、具体的指导;要将指导性案例作为司法解释的重要来源,注意从指导性案例中发现执法中的普遍性或者倾向性问题,及时总结、提炼,条件成熟时上升为司法解释,形成规范意义上的法律适用规则。
对下级司法机关请示的案件,认为具有典型意义但制发司法解释条件不成熟,也不宜直接作出答复的,可以对案件的继续办理进行具体指导后,将其作为指导性案例予以发布。
因此,案例指导制度不应当取代司法解释,只能是司法解释的有益补充,最高司法机关在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同时,仍然应当积极开展司法解释工作,不断提高司法解释的质量,增强司法解释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科学性。
总之,司法机关案例指导制度是在深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司法经验,顺应世界两大法系逐渐融合发展大趋势,深刻把握我国司法工作规律和总结司法管理经验基础上,在坚持我国固有的立法体制、司法体制以及法律传统的前提下,以正确理解和适用成文法、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司法公正为目的,充分发挥案例的客观指导作用的制度创新,是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