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

合集下载

成年人发展心理学:人的心理和行为如何随着年龄变化

成年人发展心理学:人的心理和行为如何随着年龄变化

成年人发展心理学:人的心理和行为如何随着年龄变化导言:- 成年人发展心理学是研究成年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如何随着年龄变化的学科。

- 本文将探讨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并逐步解析其中的原因。

一、早期成年期(18-25岁):- 这个阶段是从青春期过渡到成年期的关键时期,个体经历着身份建立和独立性的成长。

- 社交发展:- 寻求独立和自我认同。

- 建立稳定且亲密的关系。

- 心理发展:- 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

- 接受责任并承担后果。

- 行为特点:- 对决策常常感到困惑。

- 过渡性的实验性行为,探索自我边界。

- 经历情感的高峰与低谷。

二、中期成年期(26-50岁):- 这一阶段是成熟期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

- 社交发展:- 多重身份的承担,例如家庭、工作、社交圈等。

- 维持和培养社交关系。

- 心理发展:- 确立自我身份和价值观。

- 多任务管理能力的发展。

- 行为特点:- 为了事业和家庭责任而努力工作。

- 寻求稳定和安全感。

- 维持社交关系并养成相应的社交技能。

三、晚期成年期(51岁以上):- 这个阶段更多关注健康、退休和对后代的支持。

- 社交发展:- 建立稳定的伴侣关系。

- 与子女和孙辈保持联系。

- 心理发展:- 对自我和过去经历的反思。

- 接受生活各个方面的限制。

- 行为特点:- 专注于身体健康和身心平衡。

- 理智思考和做决策。

- 寻求生活中的乐趣和满足感。

四、年龄与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社会和文化因素:- 不同社会和文化对成年发展的预期和期望不同。

- 个体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经历的压力和机会都不尽相同。

- 生物学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变化对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 荷尔蒙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情绪和行为上的波动。

- 个体经历和环境:- 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如教育、职业、家庭关系等,对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社交关系、经济状况和生活事件也可能对个体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成年中期心理系统特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成年中期心理系统特点

成年中期心理系统特点
与生物系统单向衰变不同,中年人的 心理能力出现一定的复杂性。中年人在知、 情、意等方面,都表现的更为成熟、稳定。
KINGSOFT
一、感知觉
1、人的心理展过程中, 感知觉出现最早,也最 先开始衰退 2、中年前期人的感觉比较灵敏 和稳定,中年后期各种感觉能 力都开始减退 3、40岁后,视敏度和视觉感 受性逐渐下降,听觉阈限也 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
能力
做好心理调适,保持良好 精神状态
影响因素
①过重的心理压 力 ②忧郁 ③愤怒 ④多疑
如何调适
①积极对待生活,适应客观 现实正确对待与处理各种矛盾
②不贪求、少忧愁,坦然自 适,知足常乐
③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增 加思想的广度,扩大视野,创 造丰富多彩的生活。
本节小结
本次课程介绍了中年期的心理发展。中年期心理发展的主 要特点是成熟与稳定,但在不同的心理过程中,发展水平差异 很大。感知觉衰退较早,记忆侧重点发生明显改变,晶体智力 继续上升,液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保持相对稳定,实用 智力不断增长,情感与意志成熟稳定。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目录
01 感知觉
02 记忆
03
思维
04 情感和意志
成年中期是指35岁-60岁,是人生发展 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人最富有生产力的时 期。在这一时期,个体生理、心理均处于比 较稳定的状态,而多重的社会角色决定了这 个时期个体有别于其他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人到中年》
早慧 VS 大器晚成
莫扎特
塞万提斯齐白石诺贝文获者6岁开始作曲 68岁完成 54岁自创独特画风平均年龄59岁
《唐吉可德》
四、情感与意志
情感——深沉而富于力 度情绪——比较稳 定意志——更为成熟

成年期心理的发展(综合)

成年期心理的发展(综合)

18
听力
–从30岁开始衰退 30岁开始衰退 – 对声音敏感性下降,尤其是对高频声,但逐 对声音敏感性下降,尤其是对高频声,
渐对各种频率的声音都是如此。 渐对各种频率的声音都是如此。男性的变化 速度是女性的两倍多。 速度是女性的两倍多。
19
味觉
–从60岁明显衰退 60岁明显衰退
– 对四种基本味道——甜、咸、酸和苦——的敏感性降低。 对四种基本味道 甜 酸和苦 的敏感性降低。 的敏感性降低
4
(一)成年前期的发展特征
4.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 金兹伯格 . 金兹伯格(Ginzberg, , 1972)提出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要经历三个阶段: 提出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要经历三个阶段: 提出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要经历三个阶段 (1)幻想阶段:10或11岁之前,个体憧憬着各种令 幻想阶段: 或 岁之前 岁之前, 幻想阶段 人瞩目的职业,而不考虑现实的可能性。 人瞩目的职业,而不考虑现实的可能性。 (2)尝试阶段:青少年期产生选择职业的倾向, 尝试阶段:青少年期产生选择职业的倾向, 尝试阶段 11—12岁,主要从兴趣、爱好出发;13—14岁,开 岁 主要从兴趣、爱好出发; 岁 始注意自己相应能力条件;15~16岁,从一些职业 始注意自己相应能力条件; ~ 岁 价值进行分析; ~ 岁 综合考虑兴趣、能力、 价值进行分析;17~18岁,综合考虑兴趣、能力、 价值观诸方面因素,做出有关职业可能性的选择。 价值观诸方面因素,做出有关职业可能性的选择。 (3)现实阶段:始于18岁,个体具体选择职业,并 现实阶段:始于 岁 个体具体选择职业, 现实阶段 在一定领域内实现自己的愿望。 在一定领域内实现自己的愿望。 5
20
触觉
–逐渐降低
– 触觉感受器的减少降低了手,尤其是手指尖的 触觉感受器的减少降低了手,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
27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要偏食,粗细搭配;避免过饱,尤其是糖类和动物脂
肪多了会使身体过胖,加重心脏的负担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按时用餐,忌暴饮暴食,蔬菜和粗粮当中含有较多的纤维素 和半纤维素,具有通便、预防痔疮及大肠癌的作用。
另外,女性更年期期间应尽量减少脂肪、胆固醇、盐和 酒等四种物质的摄入,要少吃过咸的食物,不宜吸烟、喝酒 和咖啡。
17
第二片石片上没有剑,下面写着,紫薇软剑,三十岁前用, 误伤义士不详,乃弃之深谷。软剑比平常硬剑难使,比之锐 不可当又上一层,但是一味自以为伸张正义,殊不知自己也 会有错,以致误伤义士。到这时才明白但凭一时冲动的判断 是多么不可靠。所谓不祥,是心生内疚,弃于深谷的不单是 误伤义士的软剑,还有少年人不顾一切、不可一世的锐气。
28
案例3
一向人缘很好、性格温和的刘先生最近一年好像变 了个人,脾气越来越坏,身体总是感觉疲劳,工作 时精力不集中,办事效率下降。50多岁的刘先生 开始以为自己是患了心理疾病或者精神压力过大, 没想到被专家初步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
29
二、男性更年期 男性当年龄超过四十岁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跟女性更年期
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
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著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 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 甚么要这么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 我还要回来!!".
25
具体表现: ● 30岁左右:皮肤明显出现色斑,松弛、晦暗无光,毛孔粗大、粗
糙、痤疮不断等不正常现象的女性。 ● 30-40岁之间:出现内分泌紊乱,如月经不调、乳房下垂、萎

7 成年中期心理特点

7 成年中期心理特点

成年中期心理特点1、一般指35-60岁这段时间。

范围相对,不是绝对的。

2、更年期:中年期后期,既是生理成熟期,有事经历巨大变化的转折时期,医学上称为更年期。

3、女性更年期指女性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大约发生在45-55岁之间,持续8-12年左右。

期间第二性征退化,丘脑、垂体和卵巢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亢进功能。

出现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症状。

4、男性更年期:50岁左右,睾丸萎缩,出现以性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症状。

主要有精神情绪的变化(易出现压抑);植物神经性循环机能障碍(表现心悸、恐惧不安等);疲劳;性机能降低5、影响中年健康的因素:生物因素(女从40岁,男从45岁开始各主要脏器机能出现下降趋势);社会、心理因素(生活习惯、性格类型、消极情绪体验)6、智力发展模式指智力水平岁年龄变化的轨迹,任何一种智力发展模式必须回答:智力发展是单向还是多向,单维还是多维。

7、智力发展第一种过程也叫基础过程,主要负责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组织,又叫智力技能。

第二种过程是智力技能和情景、知识相联系的应用,又叫实用智力8、影响智力活动主要因素:社会历史因素;职业;身体健康水平。

9、人格特质:奥尔波特分类人格特质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有基本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1、成年期自我发展主要几个阶段:尊奉者水平,公正水平,自主水平和整合水平。

2、成年中期生活:家庭和职业3、家庭:代际关系(与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婚姻(热烈期,矛盾期,移情期,深沉期),离婚成年晚期心理特点1、成年晚期又叫老年期,一般是指60岁到死亡这一段时间,生理而言各系统以及谷歌都趋于衰退,功能减弱2、老年心理变化观:传统心理观点把老年期看做“丧失期”,开始老化;巴尔斯特为代表的是毕生发展观,老年期心理也在发展3、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视觉退化、听力下降、味觉嗅觉和皮肤觉迟钝);记忆减退(机械识记减退、记忆广度下降、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衰退);再认能力较差;回忆力显著下降;思维的老年变化(出现于幼儿相似的自我中心);智力衰退,但并非所有智力都衰退4、晚年比较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与情感(冷落感、孤独感、疑虑感、忧虑感以及不满情绪和老朽感),情绪体验深刻而持久,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

成年中期心理特点

成年中期心理特点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成年中期个体的的心剪发展定义中年“我已步入中年。

我将中年视为一个地方,好像河流的中央,桥梁的中部,半生已过,半路已走。

人们希望我已经是盆钵皆满:财富、责任、成就、经验和智慧。

”多半人所谓的中年是什么呢?他们可能会说:40 岁左右,并向来连续到 55 岁或 60 岁,这类说法固然合理,但它却遗漏了 35—40 岁这一期间(既非青年,又非中年)且相同也未对60 —65 这一期间进行适合的说明。

我们把中年定义为30 岁至 35 岁间,结束于 60 至 65 岁这一时期。

在定义、议论中年我们所遇的困难,部分归因于中年是在20 世纪才产生的人类生命周期的新阶段。

作为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的中年能够出现,极大的依靠于两个主要的生理和社会变化的发生。

第一20 世纪人口均匀寿命有了快速增添,以致此刻每一个人都会渡过所谓的中年期,而在1900 年,人们的预期寿命仅有50 岁,好多人在今日所为的中年期或在此从前的时间里就已经死亡了。

此刻天人们开始察觉到他们正在走向衰老和死亡时,他们还有一个更长的生命预期要连续下去。

中年生活和其余发展阶段不一样之处在于,它不易受生理成熟的影响。

对人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自己的经验。

甚至能够说,个人和社会要素塑造了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

对某些人来说,中年生活波及养儿育女,同时以事业发展为中心;而对于其余人来说,它意味着组建家庭,同时推延事业的发展。

对步入中年的成年人而言,其最为典型的特点是,他们对自我看法和四周世界有了新见解,此中包含对自我的从头定义,对人生作为的崭新期望,以及在生活中追求新的知足。

第一节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与其余发展阶段对比,成年中期最大的特点是稳固与过渡并存。

一方面成年中期个体在智力、人品等多方面处于相对稳固状态,另一方面成年中期个体处于人生的中段,需要前怕狼后怕虎,要知道人生的前半段发生了什么,更要清楚确立后半段有什么目标,需要怎样去做。

所以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独到的。

【发展心理学】成年中期

【发展心理学】成年中期



根据美国的调查,大五人格中的谨慎性在成年 中期达到顶峰,宜人性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升高, 神经质随年龄增长而下降。(Lachman & Bertrand ,2001)
1、工作
2、家庭
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年期是具有最强的生产 力、成功和赢取权力的时期。这同样也是一 个职业成功不再像之前那样如此重视的时期。 类型一:一般来说,员工年龄越大,体验到 的工作满意度就越高。 类型二:工作倦怠——不满意、挫败、厌倦 (转换工作 or 固守原地) 类型三:中年失业——灾难性的经历,可能 导致悲观主义、犬儒主义、失望。
“中年发胖”是这 个问题最明显的表 现。
视力

1)大约从40岁开始,视敏度下降;
2)眼睛晶状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其弹性下降; 3)深度知觉、距离知觉和将世界知觉为三维 的能力都在下降。 中年期视力近乎一致的变化是近视力的损失, 被称作“远视眼”(presbyopia)。 适应黑暗的能力受损,中年人爬楼梯或在黑 暗的房间内行走更加困难。
如:形象化、给予注 意等记忆人格特点的变化

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1)人格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变
2)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 科斯塔和麦克雷根据自己的大五人格特质模 型,对20~90岁的114名被试进行了长达12年 的追踪,结果发现,大部分特质在12年之内 保持相对稳定,相关系数为0.68~0.85。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4版) [美]罗伯特.费尔德曼 著 苏彦捷 等译

《发展心理学》(第二版) 林崇德 主编


即中年期,一般指35~60岁这段时期。该年龄
范围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成年中期个体面临家庭、社会中的多重任务, 担任着多重角色,个体的发展受到多种变量 的共同影响,因此有关成年中期心理特点的 研究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成年中期也是目 前发展心理学中涉及最少的年龄段。

成年期心理的发展

成年期心理的发展

第九至十一章成年期心理的发展成年期是指从20岁左右直至个体衰亡的时期,又可以分为成年初期、成年中期和成年晚期。

其中,成年初期约18、19岁到35岁;成年中期约35岁到60岁;成年晚期从60岁至个体衰亡。

一、成年初期心理的发展1、成年初期的一般特征①第二次诞生;②由“疾风怒涛”到“相对平稳”;③“边缘人”地位;④人格的再构成;⑤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⑥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2、认知的发展①智力发展的高峰期,22岁—25岁。

②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25岁—45岁。

3、自我的发展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防止同一性扩散。

进入成年初期之后,发展课题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二、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中年期是从青年期到老年期的过渡期,是生理成熟的延续阶段,从旺盛期逐渐走向退化的转变期。

1、中年期的生理变化⑴身体变化:体重增加,身体发胖,头发逐渐变白并变得稀疏,面部、颈部、手臂等处的皮肤也逐渐粗糙。

各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脑和内脏器官也逐渐走向退化。

⑵更年期: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更年期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是自然的生理现象。

①女性更年期:约45岁—55岁,延续8—12年。

②男性更年期:在50岁左右。

2、中年期的心理变化⑴感知觉变化:出现最早,最先开始衰退。

⑵智力变化:①流体智力,随年龄的增长而缓慢下降;②晶体智力,随年龄的增长而继续上升。

⑶自我意识:个体前半生心理活动指向外部,指向他人;后半生的发展朝向内部。

3、中年期的发展任务①埃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②哈威格斯特:认为发展任务主要源于个人内在的变化、社会的压力以及个人的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等方面。

三、成年晚期心理的变化1、老年期的认知老化①年龄因素的促退作用;②教育因素延缓老化的作用;③从不同认知过程看年龄和教育因素的作用。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
第十章 成年中期 的心理特点
任滨海
1
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
第一节 成年中期的人生发展 (一) 四十而不惑
「四十而不惑。」 四十而不惑。」 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 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 ,「不惑」,就是不疑惑 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 引黄式三《 必先不惑, 集释》 引黄式三 论语后案》 「 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 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 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 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 。」「不惑」, 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 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 。「 则是 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 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 而不惑」。
21
22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 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 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 美国知名主持人 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 问他说 你长大后想要 林克莱特 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 当什么呀 “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 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 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 林克莱特接着问 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 如果有一天 了,你会怎么办 “ 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 然后我挂上我的 小朋友想了说 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 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 降落伞跳出去.“ 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 想看他是不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 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 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 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 接著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接著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这才使得林克 没想到 接著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 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 为 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 甚么要这么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 我还要回来!!". 我还要回来

发展心理学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

发展心理学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
按照莱文森的观点,中年的发展任务是巩固自己的兴趣、目 标和各种承诺。如果个体能够较好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即处 理好现实与可能性之间的矛盾,那么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 智慧、有见识、同情心、视野开阔等品质将会出现。
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
包头师院心理系
刘俊英
9
三、古尔德(R.Gould)阶段论(P408~409)
类型 功能良好
真实预期 与同龄人的社会比较
价值
放弃达不到的目标
归因
作出准确的归因
虚幻预期 为行为-结果评价的积极偏 差
价值 归因
贬低达不到的目标的价值 自我中心归因偏差
功能不良
自我伤害 执着于达不到的目标 作出悲观的归因 极其夸大对行为-结果 的评价 提高不可及目标的价 值 对不可控事件的自责
省性、整合性、接受不确定性。
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
包头师院心理系
刘俊英
19
(二)智慧与专长
中年智慧重心:
日常生活有关的智慧 职业发展密切的专长
1、智慧(wisdom)
智慧的内容与维度
克莱顿——三维(情感、反省过程、认知品质) 斯滕伯格——六维度(推理能力、同情、对观点与环境的
16~60岁分为七各阶段——第六、七为中年期 家人关系矛盾——和谐
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
包头师院心理系
刘俊英
10
四、哈威格斯特(R.Havighurst 1974 ) 中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的特殊时期,它不仅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而
且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最多、最大要求的时期。具体可以归为如下七 点:
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
包头师院心理系
刘俊英
28
二、成年中期人格发展的稳定与变化

第十章 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第十章 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二)家庭的生命周期
杜瓦尔德观点(1957)
二、职业
(一)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舒帕的职业发展理论 职业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体发展与贯彻其职业 自我概念的过程。
职业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在同社会的接触中所 形成的关于职业与自身关系的认识及观念。
(二)职业生涯发展的五个阶段 成长阶段(0-14岁):发展自我形象与对工作 的态度,了解工作的意义,并积累与未来工作 相关的能力。 探索阶段(15-24岁):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 特定化,并将职业期望变为事实。 建立阶段(25-44岁):统整各种信息,保持稳 定并追求上进。 维持阶段(45-59岁):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衰退与脱离阶段(60岁以上):适应退休生活, 发展新的角色或探寻合适的活动来补充退休后 的空闲,同时维持自身的能力水平。
第 章 第十章 成年中期个体的 理发展 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成年中期,也称为中年期,年龄范围从35-60岁。 成年中期个体心理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稳定与过 度并存。

第一节 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
一、埃里克森的观点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二、莱文森的观点 成人的发展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器和转折期构 成的。 稳定期与转折期的区别在于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 生活结构是指个人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综合体。
第四节 成年中期的生活
一、家庭 家庭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婚姻、 血缘或收养的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群体,是介于个 人和社会之间的基本社会单位。 家庭生命周期通常指男女双方结为夫妻组成 家庭开始,至夫妻双方死亡导致家庭解体而告终 的家庭发展过程。
(一)家庭特征
3、家庭成员的身份,除了婚姻之外,是不可选择的。 1、家庭虽然是一个社会法律层面上的组合,但更是一 个复杂的心理或情绪系统。 4、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有所变化 2、家庭成员的增加是因婚姻、生产和认养等因素,而 或转移。 成员离开在一定的代际内几乎不可能。 5、如果一个家庭既维持自身系统的生存,也能鼓励家 庭成员实现个人潜力…… 6、家庭是一个复杂的人际互动系统,会力图显示出自 己的稳定,同心协力和目标。 7、在家庭发展的过程中,会对家庭本身及其与社会环 境的பைடு நூலகம்系达成基本且持久的假设,并向其成员灌输这一 假设。

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则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经历了各种个人和社会的变化,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特点。

一、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 生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身体逐渐处于稳定状态,身体机能也达到巅峰。

这种生理变化对个体的心理状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们更加自信、积极向上。

2. 社会角色转变:成年中期是一个生活中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

个体可能会步入婚姻,担任家庭的重要责任;或者进入职场,承担起工作的压力和责任。

这些角色的转变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使其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3. 经济状况:成年中期个体通常具备更好的经济基础,这也意味着他们可以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并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经济状况的改善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的特点1. 自我认同的稳定:在成年中期,个体往往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观念,并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有了清晰的认识。

他们更加自信,并拥有对生活和自己的自主控制权。

2. 社会关系的重建:个体在成年中期和青年期相比,社交圈子可能变得更加稳定,并且注重家庭和亲密关系。

他们可能会与伴侣建立起稳定的家庭关系,或与朋友、同事形成深厚的友谊关系。

3. 增强的自我意识:成年中期个体更加关注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内心需求,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他们可能会重新评估自己的职业发展、家庭生活以及个人成就,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4. 德性发展的提升:成年中期个体具有更加成熟和明确的道德观念。

他们通常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备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这种德性发展的提升使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更加成熟和稳定。

三、成年中期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对于个人的整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只有在心理发展健康的基础上,个体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18岁到20岁的心理特点

18岁到20岁的心理特点

18岁到20岁的心理特点
18岁到20岁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是青春期的末期和成年期
的开始。

这个年龄段的人通常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1. 自我意识增强:年轻人开始更关注自己的形象、价值观和个人目标。

他们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更加敏感,并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

2. 追求独立:青春期的年轻人常常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感减弱,开始渴望自主权和自由。

他们希望能够自己做决策,独立处理问题,并寻求自己的生活方式。

3. 社交圈扩大:青年人在这个时期开始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如大学、职场或独立生活的朋友。

他们希望通过结交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并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4. 情感起起伏伏:青春期是情感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

青年人可能会体验到各种不同的情感,包括爱情、迷茫、焦虑、挣扎和烦恼。

他们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关系问题。

5. 学习和职业规划:18岁到20岁的年轻人通常是高中毕业或
大学入学的时期。

他们面临选择学习或职业发展的抉择,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制定个人目标和规划。

6. 探索性行为增加:青年人在这个时期可能会更多地进行探索,尝试新的经历和活动,以便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

他们可能会尝试新的爱好、旅行、尝试新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等。

总的来说,18岁到20岁的年轻人处于转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自我认知、独立思考和规划未来。

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对他们整个成年生活的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中期和老期的心理发展

中期和老期的心理发展

02
不要总是留恋过去
01
女性更年期的心理调适
04
情绪低落,应该坚信自己还能发挥优势,有所作为,克服“回归”心态
女性更年期的心理调适
对他人不要期望过高
如果把过多的期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一旦对方达不到要求,
就会由失望而悲伤
01
女性更年期的心理调适
02
对自己不要期望过高
03
人并不能把预想中的事情都办得很好,因此要学会屈服,
第四节 中年期的心理卫生
第一节 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身体变化
更年期
身体变化
体重增加,身体发胖,头发逐渐变白并变得稀疏, 面部、颈部、手臂等处的皮肤逐渐粗糙
各种感觉器官及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脑和内脏器官也
逐步走向退化
心理学上所说的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更年期的年龄在50岁左右。
04
否则会使自己常处在高负荷之中,致使人心力憔悴
女性更年期的心理调适
主动与人交往 交往中可以相互交换观点和想法,相互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女性更年期的心理调适
01
注重性心理健康
02
正确理解性生理变化与性心理改变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性功能
03
是人的生理本能,更年期也有性兴趣,正常的性生活是解除更年期
消除紧张不安,力求心理稳定
01
03
02
04
01
女性更年期的心理调适
02
学会控制情绪 远离引起自己不愉快的现场(转移注意力)
03
用自我暗示法制怒
04
乐意接受旁人的劝告
05
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幽默(养成乐天性格、心胸开阔)
0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年中期个体的的心理发展定义中年“我已步入中年。

我将中年视为一个地方,如同河流的中央,桥梁的中部,半生已过,半路已走。

人们期望我已是盆钵皆满:财产、责任、成就、经验和智慧。

”多数人所谓的中年是什么呢?他们可能会说:40岁左右,并一直持续到55岁或60岁,这种说法虽然合理,但它却遗漏了35—40岁这一时期(既非青年,又非中年)且同样也未对60—65这一时期进行适当的说明。

我们把中年定义为30岁至35岁间,结束于60至65岁这一时期。

在定义、讨论中年我们所遇的困难,部分归因于中年是在20世纪才产生的人类生命周期的新阶段。

作为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的中年能够出现,极大的依赖于两个主要的生理和社会变化的发生。

首先20世纪人口平均寿命有了迅速增长,以至现在每个人都会渡过所谓的中年期,而在1900年,人们的预期寿命仅有50岁,很多人在今天所为的中年期或在此之前的时间里就已经死亡了。

当今天人们开始觉察到他们正在走向衰老和死亡时,他们还有一个更长的生命预期要继续下去。

中年生活和其他发展阶段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易受生理成熟的影响。

对人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自身的经验。

甚至可以说,个人和社会因素塑造了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

对某些人来说,中年生活涉及养儿育女,同时以事业发展为中心;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它意味着组建家庭,同时推迟事业的发展。

对步入中年的成年人而言,其最为典型的特征是,他们对自我概念和周遭世界有了新看法,其中包括对自我的重新定义,对人生作为的崭新期待,以及在生活中寻求新的满足。

第一节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与其他发展阶段相比,成年中期最大的特点是稳定与过渡并存。

一方面成年中期个体在智力、人格等多方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另一方面成年中期个体处于人生的中段,需要瞻前顾后,要知道人生的前半段发生了什么,更要清晰确定后半段有什么目标,需要如何去做。

因此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独特的。

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发展任务代表性观点有如下几个:一、埃里克森的观点(一)Erikson理论中的创生对停滞(繁殖对停滞、再生力对停滞)在Erikson看来,一个人在成年中期或者为家庭、社区、工作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或者进入停滞状态。

具有创生能力的人们努力扮演好引导和鼓励下一代的角色。

通常人民通过养育子女表现出创生能力,但其他角色也可以满足这个需求。

人们可能直接和年轻个体一起工作,充当他们的导师,或者他们通过创造性、艺术性的产品输出来寻求一种长期的贡献,从而满足创造力的需求,能够体验创造力的个体,他们的关注点就会超越自身,通过其他人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

另一方面,在这个阶段缺乏心理上的成长,意味着人们开始趋于停滞。

整天关注于他们自己的行为琐事,他们只是感到为社会做了非常有限的贡献,他们的存在也没有什么价值。

一些人还在挣扎着,寻找更加充实的新职业,另一些人则开始感到挫败和厌倦。

(二)Levinson的观点——生命季节理论(seasons life)莱文森认为,成人的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构成的。

稳定期与转折期的区别就在于生活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

所谓生活结构就是个人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综合体。

根据莱文森的观点,成年中期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巩固自己的兴趣、目标及各种承诺。

Levinson对一组男性进行访谈,根据他的观点,40出头是面临转变和危机的时期。

Levinson认为从20左右开始进入进入成年早期,一直到成年中期,成年人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离开家进入成人社会。

然而在大约40到45岁的时候,人们进入了Levinson称为的中年转变(midlife transition)的阶段。

这个阶段是一个质疑的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什么有限的本质,质疑一些日常的基本假设。

他们体验了最初的衰老迹象,并对抗他们可能无法在有生之年完成所有目标这一事实。

Levinson看来,这一评估时期可能会导致“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即由于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而带来不确定和优柔寡断的阶段。

面对身体衰老的迹象,男性可能会发现即使自己最引以为豪的成就所带来的满足感也没有他们期望的多。

回顾过去,他们可能试图确定哪些地方出现了问题,同时找寻改造过去错误的方式。

因此,中年危机是一个充满质疑的痛苦和骚动的时期。

(三)哈威格斯特的观点哈威格斯特认为,成年中期发展任务主要源于个人内在的变化、社会的压力以及个人的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等方面。

成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一个特殊时期,它不仅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而且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最多、最大要求的时期。

哈威格斯特(Robert Havighurst,1972)把中年期的发展任务归纳为如下七条:1)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2)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3)承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上的变化;4)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5)帮助未成年的子女完成他们的发展任务,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6)与老年父母保持密切的适应关系;7)开展成年人的业余、休闲活动以上理论表明,中年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阶段。

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自我,求个体目标的实现;另又承担着教育子女赡养父母、照顾伴侣、完成工作等多方面的责任。

在二者压力之下不少研究者认为存在“中年危机”现象,即成年早期会经历身心疲惫,主观感受痛苦的阶段。

但实证研究表明并非所有成年中期个体都会出现这一现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成年中期的智力发展很多40多岁的人会告诉你,他们感觉自己比20年前更加心不在焉。

他们也会对自己不如年轻时那么聪明有一些忧心忡忡。

常识告诉我们,随着年龄增大,人们会失去部分头脑灵敏性。

在很多年里,当被问及智力是否在中年期下降的时候,发展学家们会提供一个明确的、不可动摇的回答。

这个回答让大多数成年人都不太乐意:智力在18岁时达到顶峰,并一直保持到25左右,然后开始逐渐下降直到生命结束。

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大量研究基础上的,横断研究清楚的显示,年长的被试在传统的智力研究中的表现比年轻被试差。

一、智力发展的模式智力发展的模式,即智力随年龄变化的轨迹。

关于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不论哪种研究所得结论比较一致,那就是随年龄增长智力水平呈单调上升趋势。

成年期智力发展趋势如何?众多研究表明:中年人的智力发展模式是晶体智力继续上升,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

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卡特尔依据智力发展与生理和文化教育的关系,把智力区分两大类: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是人们通过掌握社会文化而获得的智力。

是由经验而习得并应用于问题解决情境中的信息、技能和策略的积累,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当发展学家分析这两种智力时,他们也得到了关于智力是否岁年龄下降的新结论:既是,也不是。

流体智力确实会随着年龄下降,而晶体智力会保持稳定,而且在某种情况下确实会提高。

这一结论在西雅图追踪研究中得到证实。

(412页)卡特尔区分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分别考察其发展轨迹,有重要意义。

(二)有关成年中期智力发展模式的问题:代群效应与个体差异“群伙效应”(cohort effects)即实际经历的社会历史事件,社会历史因素对智力活动产生的影响效应。

群伙指的是同一时代出生的人,如均为1950年出生者,他们的基本背景相同或极为相似,如营养条件、受教育水平、大众媒介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生活风格的改变等。

不同群伙之间,由于所处文化背景及人生经历的差异,在智力活动上也会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别。

沙依对西雅图追踪研究的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分析比较后发现,处于同一年龄的不同群伙在基本心理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Schaie,1996)。

比方说,1910年出生的人在20岁时达到的智力水平低于1924年出生的人20岁时达到的智力水平。

也就是说被试的基本心理能力水平与其出生年份密切相关,出生越晚,基本心理能力水平就越高。

沙依认为,这是由于社会文化历史不断发展导致的结果。

人类社会总是越来越进步,人们的营养和医疗保健条件越来越好,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受大众媒介与科学技术的影响来越大,因此,人类的整体智力水平也就越来越高。

弗莱恩(Flynn,1987)比较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欧洲数个国家不同年代18岁公民的智力测验结果,发现年代越近智力水平越高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这种智力水平因时代演进而提高的幅度特别大(如有的国家的智商分数最大可提高25分),在流体智力测验上的提高幅度要大于在晶体智力测验上提高的幅度。

有意思的是,相距30年的代际间智力差异相当于相差30岁的人(如20岁和50岁)在横断研究中的智力差异。

弗莱恩的研究结果因影响了很多研究者对智力发展及智力测验的看法,故往往又被人称为弗莱恩效应(Flynn effect)。

1996年,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1928—)曾组织过专门的研讨会对此效应进行解释。

相当部分人认为应该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从文化历史变化角度去理解这种效应的产生。

因为遗传进化的效果一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体现出来,而是往往要经过许许多多的世代。

一些研究者指出,产生这种效应的文化历史因素主要体现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营养状况不断改善,童年生理疾患愈益减少,父母对个体成长越加关心,以及学校教育条件愈发优越等。

很明显,这与沙依的观点基本一致。

二、智力活动的性质智力发展模式强调智力水平的变化,也即他关心的是各种智力成分如何随年龄而变化,是一种量变;然而今年关于中年人智力活动的性质也是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话题。

大量的实验研究的理论分析中,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中年人的智力活动性质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智力活动的性质1、智力是一种心理机能,它具有适应意义Piaget指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中年人的智力水平特点是与其对环境的适应分不开的。

环境对个体有什么要求,个体相应的智力功能就得到发展。

Schaie:成人智力适应理论。

把人一生的智力划分为不同阶段:(图10-4 人类认知发展阶段)不同时期,智力活动的任务不同。

2、智力的主要成分智力的外显理论:心理测验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都是基于研究者某种智力观,通过外在刺激材料进行测量评定;它们对智力的研究更多侧重智力的量变,考察某种智力成分水平的变化未能涉及到智力活动性质的变化。

智力的内因理论:以斯滕伯格为首心理学家提出,指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保留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人类智力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

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年人智力活动所表现的方面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得人,不仅有与学术有关的能力,还有与生活、社会有关的能力,这与中年人智力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