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光中之
浅谈余光中的乡愁情节
浅谈余光中的乡愁情节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于南京。
抗战时期在四川读中学,后来在金陵大学与厦门大学就学,1952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
1959年获爱奥华大学硕士。
曾任台湾师范大学与政治大学外文系教授、系主任。
并以富尔布莱特访问教授身份,在美国讲学四年。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迄今,在高雄市中山大学外文系任教,并担任文学院长6年。
余光中作品多产,风格多变,近年在大陆各地出版的诗选、散文选、评论选、翻译等书,近20种。
他的《乡愁》一诗传遍华人世界,他如《乡愁四韵》与《民歌》等,亦颇流行。
散文如《听听那冷雨》与《我的四个假想敌》等亦屡入选集,并收进两岸的教科书中。
余光中的翻译以诗歌为主,也包括小说与传记;所译王尔德喜剧《不可儿戏》、《温夫人的扇子》、《理想丈夫》均曾在台、港上演。
余氏所得奖项,包括各种文学奖的诗歌奖、金鼎奖的歌词奖与主编奖、时报新诗奖、吴三连散文奖、吴鲁芹散文奖、联合报年度最佳书奖(1994、1996、1998、2000);大陆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余光中诗选);香港的年度十大好书、霍英东成就奖、2003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那场政治变动,给去台湾的大陆人带来了无限的惆怅和伤痛,同时也给去台的那些“政治难民”造就了长期而浓烈的乡愁情结,尤其是那些知识分子。
但不同的人又有着不同的感触,如白先勇这样的旧贵族的乡愁情结,虽与余光中有着相同的教育背景(都是台湾大学外文系的校友,又都是美国爱荷华大学的艺术硕士),但二者的乡愁情结就有着明显的差异。
白先勇乃大陆旧贵族(国民党桂系首领白崇禧之子),那场政治变动给他的家族带来了直接而惨痛的伤害(去台后母亲很快病逝,父亲政治上的失意造成精神失常)整个家族完全衰败。
所以他的乡愁情结,更多的表现为对往昔大陆生活的追忆。
如其著名的杰作《台北人》,全都是诉说来台的“政治难民”的生活和命运。
自然之韵读余光中的韵律
自然之韵读余光中的韵律余光中是当代中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风格而闻名。
其中,他对自然之韵的独到观察和细腻描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探讨余光中作品中的韵律之美,并呈现他对自然之韵的精彩描绘。
首先,余光中的作品中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自然之韵。
他善于用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比喻来描绘大自然的美妙景象。
例如,在他的一篇散文中,他写道:“春风拂面,细雨蒙蒙,花开如海,满园的桃花丛中,仿佛有无数的精灵在翩翩起舞。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桃花丛中,感受到春风和花海的美妙。
其次,余光中的作品还展现了自然之韵所带来的宁静和和谐。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并通过自然元素的描绘来传递一种平和的心境。
例如,在他的一首诗中,他写道:“深夜的湖面,宁静如镜,星光璀璨,映照出一片宁静祥和的画面。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湖水的宁静和星空的闪耀,唤起内心深处的宁静感。
此外,余光中的作品中还融入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之韵的表现,鼓励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并珍惜自然资源。
例如,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他呼吁人们保护环境,提倡低碳生活,并以自然之景对比现代社会的浮华,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总之,余光中的作品中展现了自然之韵的美妙和韵律。
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和谐,进而引发内心深处的思考和共鸣。
他的作品给人以启迪,激发我们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相信在未来的创作中,余光中会继续带给我们更多关于自然之韵的精彩作品。
这就是我为你写的关于“自然之韵读余光中的韵律”的文章,希望你满意。
浅析余光中诗美创造论
艺术融合 , 对诗歌修 辞进行创 新。可 以这么说 , 在现代 诗歌
余光 中先生在 台湾 、 陆 、 港 、 门和整个华语 文坛 大 香 澳
都有众多的读者, 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作家。余光中先生的散 文、 诗歌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其 中 , 的诗歌 美创造无论是 他
在理论上 或创作上 都是 对现代诗 的独特认识 和见解 。余光
海峡 , 暗指 了乡愁是两岸分离所造成的。我们可 以看到诗人 分别用 四个意象来表达乡愁 , 中包括对 思念的愁苦 、 其 对家 乡的怀念 。余光 中先生在诗 中的意象充分表 达了盼望海峡
两岸统一的愿望 。另外 , 我们可以看到乡愁 四韵 由四节及 四 个 意象构成 ,整个诗 的意象 和意境使读者也开始 产生对家
诗歌语言风格蕴含着丰富而又独特 的文化 因素, 修辞美更 使 具 特色而又与众不同 。余光 中先生 的诗 以诗歌形式 和诗歌 的意象 为核心 ,主要探讨 了以诗歌 的音 乐性促进 中西 方的
Ab t a t Asa f mo sc n e oa y p e n c oa aw sr c a u o t mp rr o t d s h lri T i - a n
浅 析余 光 中诗 美创 造 论
司 娟
( 商丘 职 业技 术 学院 河 南 ・ 商丘
中 图分 类 号 : 0 . 1 72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460 ) 7 1 0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0 )0 0 5 — 2 17 — 84 2 1 2 — 0 7 0 统, 注重对 西方文学 之长的吸纳 , 还注重发扬 我们 中国文学 的优 势 , 强
发展史上余光 中先生的诗歌是现代诗歌的一 面旗帜 。“ 我便 坦然 睡去 , 睡整张大 陆 / 听两侧 , 安魂 曲起 自长江 , 黄河 / 两 管永 生 的音乐 , 滔滔 , 朝东 / 是最纵容最 宽阔 的床 / 一 这 让 颗心满足地睡去 ,满足地想 / 从前 ,一个 中国的青 年曾经 /
对余光中的评价
对余光中的评价1. 介绍1981年,余光中以其作品《背影》一举成名,从而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作家。
余光中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余光中进行评价。
2. 作品风格2.1 真实感与写实主义余光中的作品充满了真实感和写实主义的风格。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具体的情境来刻画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背影》中的父子情感、《寒夜》中的生死离别,都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
2.2 独特的叙事手法余光中的叙事手法独特且卓有成效。
他经常运用回忆和插叙的方式,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
余光中善于在细节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作品更加丰满和生动。
2.3 充满人文关怀余光中的作品中,关怀社会和人文问题是他的写作追求之一。
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现出对生活的痛苦和无奈的思考,使读者深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3. 主题的深入探索3.1 对人性的思考余光中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心理的剖析,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试图通过作品让读者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3.2 对历史的回望余光中的作品中也经常涉及对历史的回望。
他通过回忆和描写过去的方式,再现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使读者对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余光中也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回望,来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3.3 对文学的热爱余光中对文学的热爱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经典的引用和对作家的致敬。
他通过对文学的研究和理解,赋予了自己的作品更多的深度和内涵,使作品更加丰富和有趣。
4. 影响力与地位4.1 影响力余光中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备受瞩目,被誉为当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余光中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国内外读者所熟知。
4.2 地位余光中在当代文学界的地位不可忽视。
《乡愁》作品阐释
《乡愁》作品阐释《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人们对家乡的怀念和思恋之情。
本文将从诗歌意境、形式和主题等方面对《乡愁》作品进行阐释。
诗歌意境余光中的《乡愁》通过艺术手法,将怀念和思恋家乡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开篇就描绘了“海角天涯,旧时相识”的场景,接着诗人通过描写家乡的自然风景、日常生活和物产等细节,引发了无尽的回忆和感慨;最后,“沉醉于记忆的怀抱”之中,旅途中的孤独和困苦不再重要,因为此时此刻,诗人身处在“乡愁”的怀抱之中,内心得到了最真挚的宁静和温暖。
诗歌形式诗人运用独特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将怀念家乡的情感表现得异常深刻。
其中,对比和借景是诗歌构思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元素。
比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这地,不等闲,钟鼓楼”,两个场景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换,将诗人离开家乡的心情展现得鲜活动人。
此外,诗歌中的许多形象也都是十分独特而精美的。
比如“海角天涯,旧时相识”,用诗意的“天涯海角”来描绘离别的悲伤和相逢的喜悦;“楼高莫近邻,水深总自知”中的“不近邻、自知水深”两句则巧妙地融合了基于观感和基于知觉的两种不同认识方式。
诗歌主题《乡愁》的主题核心是“乡愁”,是对家乡、亲人、朋友的一种浓浓的思念和怀念。
无论是家乡的自然环境,还是那些与自己有过交往的人和事,都已成为了内心中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
诗人感叹生命短暂,物是人非,思念故乡的情感都写进了这首诗中。
同时,诗歌本身也在无形之中表达了一种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优美描绘以及对个人存在意义与生活意义的体悟。
综上所述,《乡愁》通过细腻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人生体验,抒发了人们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怀念和思恋之情,使读者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归属感。
余光中 名句赏析
余光中的名句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文字功力与情感表达
余光中的文字功力深厚,他的名句往往简洁而富有情感,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哲理。
例如“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人生的曲折和复杂性,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文化传承与个人体验
余光中的名句中常常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例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句话借鉴了中国古代的诗词,同时融入了作者的个人体验,表达了离乡背井者的辛酸和思乡之情。
人生观与价值观
余光中的名句也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我们就像哥伦布一样远航。
但是哥伦布不就是来寻找印度的吗?”这句话揭示了人生的探索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生目标的思考和追求。
修辞手法与艺术表现
余光中的名句在修辞手法和艺术表现上也很有特色。
例如“永恒的春天在哪里?在儿童的心里。
”这句话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将永恒的春天与儿童的纯真和美好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于生命中最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视。
总之,余光中的名句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哲理,同时也蕴含着个人体验和文化传承,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字功力和情感表达。
通过深入赏析这些名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余光中的作品和他的人生哲学。
浅谈余光中诗歌成就评述
一缕春思,一缕乡愁就在不久前,余光中先生离我们远去了—-一湾浅浅海峡,是否还有那热忱又美丽的乡愁?如今你已安然睡去,睡在大陆这片宽广的怀抱,心满意足.下面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分析余光中先生在诗歌上曾带给我们的情感精华。
一、余光中诗歌中的意象1、典型的传统意象余老在《莲的联想》里用到了莲这个意象。
“是以东方甚远,东方甚近/心中有神/则莲合为座,莲叠如台/诺,叶何田田,莲何翩翩/你可能想象/美在其中,神在其上/我在其侧,我在其间,我是蜻蜓/风中有尘/火药味,需要拭泪,我的眼睛”在诗人委婉、温柔的笔调中,我们看到了一朵极为飘逸、富于灵气的“莲"在诗人看来,莲更是美、爱和神的象征物.这样,一幅东方美妙与气质的莲的形象便跃然纸上.2、特定感情的特别意象在《蛛网》这首诗里巧妙的运用蜘蛛网这个意象,“渡海来袭的暮色是一只蜘蛛/复脚暗暗地起落/平静的水面却不见行踪”渡海采袭、复脚起落、登陆、被擒等等动态,都是无声无息的,照应了暮色的暗暗行踪。
这个“蛛网”太大了,笼罩海天.诗人敏感其海天已晚,有不快之意,故有落进灰网之感.可见诗人的心情,总有大自然的景色变幻予以对应。
3、具有强烈民族情结的意象具有强烈民族情节的意象才是余老真正为我们所喜爱的一个方面,在余光中的诗中,我们常常能被那些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意象所吸引、所打动。
事实上,浓厚的中国意识与情结在全体华人心中产生强烈共鸣是其最深层的心理成因。
首先,余光中自开始新诗创作以来,一直没有舍弃过民族意识,即便是在台湾诗坛被西化得最为厉害的五、六十年代,也是如此。
首先来看《风铃》这首诗,以高塔上悬挂着的不断鸣响的风铃,象征自己那颗日夜思念祖国的心。
抒写了自己对祖国的刻骨镂心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而在风铃这个意象上,又反复运用拟声词“叮咛叮咛咛”和动词“敲叩",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感。
把诗人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二、余光中诗歌的文化内涵1、亲情感动人心余老诗里不乏感人的亲情诗,道出了所有读者的对家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回忆。
仁者好山,智者乐水——浅谈余光中作品
却 始 终 在 寻找 着 故 乡熟 悉 的 味 道 。 他 的 “ 吟” , 表 现在 行云流水的诗句 中 ,把横 跨 两 岸三地 的足迹 与祖国各地 的南 腔北调 结 合起来 , 无论是行进与九广铁路上 , 还是踟 蹰于老火车站的钟楼 , 一花一酒皆能信手拈
诵。那一声又一声的 “ 嗨哟”绵长柔情 , 正 是诗人漂泊 天涯后 的对故土的深 隋呼唤 。 若 说“ 思蜀 ” 是诗人 的 “ 小我” 情怀 , 那么 “ 念 乡”带给人的就是 庞大 的对家国的思念 之情 了。 《 乡愁 》中最耳熟 能详 的一句是 :“ 而现
一
来地吟诵 。山水之妙 , 得之心而被其寓之笔
下。
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
二 、用 回忆 寄托 相思 《 五陵少年 》中有一句气吞山河的话语
“ 我 的血 系中有 一条 黄河的直流 ” ,这 句话成为了余光 中对祖国一生眷恋 的写照 。
— —
陆在那头。 …‘ 浅浅 ” 但 又无法抵达是最为悲 凉的 , 正如汉乐府 民歌 《 悲歌 》中 “ 悲歌可 以当泣 , 远 望可以当归 ” 所表达 的愁思般 。 近 在咫尺 , 却只能远望。不论是那发 黄褪色 的 邮票 , 那字迹模糊的船票 , 那冰凉幽深 的坟 墓, 还是无法逾越的海峡 , 都寄寓了诗人 的 也是万千海外游子 的绵长乡关之思 。
味同样不显 山露水 ,“ 赤壁下 ,人 吊髯苏犹 似髯苏 吊 古, 听, 鱼龙东去 , 扰扰多少水族 ”
( 下转第 5 3页 )
0 7 4
探 索争 鸣 2 0 1 4年 3月 ( 下)
关于雾霾知多少
李琳 郝卫敏
(河南省扶沟县环保局 ,河南 扶沟 4 6 1 3 0 0)
浅析余光中的“乡愁”
浅析余光中的“乡愁”浅析余光中的“乡愁”导语:乡愁是一种情感,蕴涵着对祖国、家乡的深沉挚爱、关心的情怀,从而体现一种崇高的精神品格。
乡愁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因而,古往今来,人们基于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就成为普遍而恒久的主题。
余光中《乡愁》所抒发的不仅是个体的内在情感,更蕴涵着亿万中华儿女渴盼两岸统一,和谐团结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因而具有典型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乡愁是一种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中华儿女有着一种深沉的精神意识,这种精神意识历经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沉积,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乡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诗经》里,像这些描写乡愁的内容极为丰富,因而可以说《诗经》是乡愁的文化传统之源。
这也说明悠久的乡愁文化传统不仅源起于《诗经》,而且在那远古时代里已醞酿成熟。
及至屈原《离骚》所表现的去国怀乡的乡愁情怀,则使这种传统由民间百姓的自由抒发而发展到以文人为主导的高雅境界。
从此,乡愁成为历代文人赋咏不尽的永恒主题和深蕴内涵的文化传统。
二、乡愁是一种对故土眷恋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乡愁蕴寓着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回忆。
俗语云“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故人亲情暧,家乡井水甜。
”(周巍峙《跪拜大地》)家乡的风土人情,山山水水,甚至人生中孩提时所嬉戏、玩耍的种种情形经历,在人们的大脑里潜意识地存储着丰富的相关信息。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这些信息将会被激活而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情绪反映。
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情感思念或渲泻。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当困惑苦闷厕身于北魏阵营的陈伯之将军展阅声情并茂的家乡故友来信。
家乡那无限熟悉的万千风物历历在目。
终于,陈伯之弃暗投明,回归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梁朝。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忆江南》)“跪拜大地,跪拜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情,是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挚爱、一份纯净温馨的眷恋、一份永不褪色的回忆。
”(周巍峙《跪拜大地》)因此,乡愁的产生在于人们对故土眷恋的内在情感。
对余光中的评价
对余光中的评价余光中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学者和诗人,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歌、小说、散文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一代文化名人”。
在下面,我将就余光中的评价进行解析。
1. 余光中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作为一位重要的中国诗歌代表人物之一,余光中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情感,充满了生命的温度和复杂的内涵。
他的诗歌曾经获得过多个重要的奖项,如第五届华文诗歌奖、第六届群星诗歌奖等,均表彰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杰出才华。
2. 余光中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除了他的诗歌作品外,余光中也是一位拥有大量散文和小说作品的作家。
他在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都表现出了突出的才华,这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一位重要人物。
3. 余光中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余光中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关注着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个体的关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反思,这些都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4. 余光中的作品充满了文化特色。
余光中擅长通过作品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精髓,让人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他的小说《玉米地》就充满了浓郁的农村文化气息,让人们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5. 余光中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余光中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国家和社会的转型期进行深刻的反思,他的作品常常代表了当前时代的特征,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思想价值。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以及人们在不同情境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不同特质。
6. 余光中的作品富有启示性。
余光中的作品饱含了哲学思考和富含启发,能够从中获得对生命、爱情、人性等方面的新鲜认识和深刻感悟。
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撼动灵魂的能力,让读者对自我和世界有着更大的拓展认识。
7. 余光中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
余光中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他通过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和手法创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品位和特点。
他所创造的文学形式和风格,为中国文学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乡愁四韵余光中赏析
《乡愁四韵》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富有
民族特色的意象和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
深眷恋和热爱。
首先,诗人选取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意象——长江水、
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每一个意象都象征着祖国的某一
方面,具有深刻的含义。
其次,诗人以意境为美,注重情感与物象的结合。
每一韵
都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使诗歌更具有含蓄而深
沉的美感。
再次,诗人以结构为美,四韵之间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展现出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严谨的思维逻辑。
最后,诗人以音韵为美,每一韵的末尾都以“韵”字收尾,形成鲜明的音乐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乡愁四韵》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浓郁情感
的诗歌,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热爱,同时也唤
起了我们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分析余光中写人的艺术
分析余光中写人的艺术小说家的余光中有着独特的写人艺术,无论历史多么久远,只要他的笔一点,那些灵魂就会从历史的烟云中复活过来。
余光中不是小说家,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曾作《食花的怪客》和《焚鹤人》两篇,向小说投石问路,但他自己认为散文不像散文,小说不像小说,身份非常可疑。
但是余光中认为:任何文体,皆因新作品的不断出现和新手法的不断试验,而不断修正其定义,初无一成不变的条文可循。
的确,余光中的很多作品都打破了文类之间的藩篱,尤其是他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点也不比小说家笔下的人物逊色。
余光中笔下的人物如果按时代划分,大约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历史人物;另一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如果按其身份,可能难以划分,因为不仅有诗人、作家、画家,还有摄影家,更有与历史密切相关的人物。
在《左手的谬斯》中,就有一半的篇幅为作者心仪的人物塑像。
其中有诗人、作家,还有画家。
其实,余光中写人的篇什并不限于《左手的谬斯》一集,其他如《望乡的牧神》《隔水呼渡》及《记忆像铁轨一样长》《青铜一梦》等集子中均有人物形象。
余光中笔下的大多数人物都是出现在他的游记中,尤其是历史人物。
这也是余光中写人,尤其是历史人物的特点之一。
因为游记不仅要展现山川风物、关梁厄塞,更应该涉及其地理、文化、历史的变迁。
历史其实就是人物的活动史,当人物的活动已经成为历史,人物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了,他需要作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唤醒历史的记忆,而且作者游历的地方往往又都与这些人物关系紧密。
所以他的游记除了描绘途中所见之美景,更旁及所历之关梁厄塞、风土人情、有关的历史人物。
这就使他的游记无论是凭吊古迹,还是吟赏烟霞,都兼具感性和知性之美,内容丰厚,蕴藉深沉。
收入《青青边愁》中的《不朽,是一堆顽石?》作于1976年10月,是作者参观了西敏寺之后的一篇追记。
这是一座帝王与布衣、俗众与僧侣,同一拱巍巍的屋顶下的古寺,但作者却将笔墨挥洒在诗人之苑。
文中提及的诗人有四十多位,但为了表达不朽之主题,文章对主次和疏密做了极好的处理。
余光中《乡愁》的哲学美浅析
余光中《乡愁》的哲学美浅析余光中《乡愁》的哲学美浅析余光中《乡愁》所抒发的不仅是个体的内在情感,更蕴涵着亿万中华儿女渴盼两岸统一,和谐团结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先生的这首《乡愁》寄寓了诗人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绵长的乡思,我们在感受它情深意切、幽远深邃的内涵之美和低回掩抑、如怨如诉的音韵之美的同时,也深深的被其中哲学之美所感动。
有联系才有绵绵不断的思念从纵向看,作者用乡愁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四个阶段,紧密的联系起来,表达远方游子一生不尽的思念。
从横向看,作者用邮票将这头儿时的我和那头的母亲相连;用船票将这头成年的我和那头的新娘相连;用坟墓将外头的我和里头的母亲相连;用海峡将这头的我和那头的大陆相连。
这种联系是无法割裂的,正如诗人所说“纵向的历史感,横向的地域感,纵横相交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种联系将诗人个人的悲欢离合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情真意切令人感同身受。
有发展才有轰然而汇的情感升华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移,来组织全文的。
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人生的四个阶段,“我”在变化,在发展,从小时候的“我”到现在的“我”,星转斗移物是人非,“我”已从那个依恋母亲的小孩子成长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了。
现在的“我”已不是原来的“我”。
诗的情节也随个人的经历发展而发展,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是的一张船票,甚至中年时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相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犹如百川奔向东海,犹如千峰朝向泰山,正是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加撩人愁思。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随着人生的发展而发展,作者的爱也随诗的升华而升华,由最普通、最朴实的对母亲的爱,升华为对伟大祖国的爱。
浅析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
浅析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浅析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江南”是一个内涵无比丰富的能指。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浅析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欢迎大家阅读!一、《春天,遂想起》中的“江南”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江南,作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堂,是美丽浪漫的代名词。
1962年4月29日,33岁的诗人余光中写下了思念“江南”的诗《春天,遂想起》,表达了自称“江南人”的他对江南最痴心最虔诚的怀念和向往。
从这首史无前例地先后21次使用了“江南”一词的诗歌的表层意蕴来看,“江南”的内涵从四个层面得以表达。
于回忆中重绘江南图景之余,诗作于每一情感段落都穿插描写彼时诗人和江南之间不可逾越的空间距离,在表达对江南的不可遏抑的思念的同时,增强了由于空间距离的存在所造成的情感上的张力,并以括号加注表达出独特的话语内涵:(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江南、(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江南、(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江南,意在反复强调台湾和江南故乡之间可以计数但却难以逾越的空间和政治距离,从而也将以上四层关于“江南”的意蕴进行了有效地区分和提升,形成了诗作无论是文字、情感,还是哲理上,无论是空间、时间,还是文化上的多层立体结构框架。
首先,跨越地理空间的情感意蕴。
这是一个立足于台北的江南人对一弯海峡之隔的魂牵梦萦的江南故土的呼唤和告白;其次,跨越历史时间的文化意蕴。
这首诗里不仅包含着古与今的时间关联,也叙写着一个个体从少年到暮年、从此岸到彼岸的生命历程;再次,跨越生死的哲理意蕴。
清明虽然隔开了生者与死者,造成生者和死者无法穿越的距离,但清明的存在既寄托了生者对死者无尽的眷恋,也传递了一切生者对于死亡的无限悲悯情怀。
二、地理“江南”那么,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到底在哪里呢?《春天,遂想起》中提到的令诗人魂牵梦萦的那些“江南”,有的在四川成都,有的在湖南长沙,有的在浙江杭州,也有的无处可考。
其实,令人无比向往的“江南”,从来就不是指某一个固定的地方。
浅析余光中诗歌中的乡愁
但独写 乡愁 , 千百年来古 已有 之 , 游子之情 , 众生 皆备 , 这 不是 余光 中要做 的事情 , 于是当我们还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这份忧伤怅
惘 的牵 挂 中时 , 诗人抽 身而 出 , 大胆 发 问隔岸 的相思深 情 , 情深 几
片段 , 加上 书本上读到有关中增乡愁的赏心乐事 , 一一 组合起来 , 交织成为一个复杂多样 化 的形象。” [ 3 l
的新 的压力 ,他 们不再 苦于情 感
的孤 立 无 助 ,存 在 意 义 的 哲 学 追
湾, 国外势力 的深入 与干 涉 , 台湾 自身的优势 和发展 ,政 治 的复 杂
文 化 的美 学憧 憬 。 关键 词 : 游子相思 寻 根 归 宿 现代文明 精 神 价值
2 0 世纪五六十 年代 , 余 光 中的代 表怀乡作《 乡愁 》 传诸 四海 , 家
喻户晓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 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訇: 亲在那 头, , 长 大后, 乡愁 是一张 窄窄的船票/ 我在 这头/ 新娘 在那头I I 后来啊, 乡愁 是一方矮矮 的坟墓, 我在外 头坶 亲在里头I I 而现 在/ 乡愁是一 湾浅浅 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1 ] 整首诗歌在时 间的渐进推移 中, 用 平静 的叙述语 调 , 向读 者展示 了“ 我” 数十载 的生活 , 从幼时 的无 知 到如今年华 老去 , 一切早 已物是人 非 , 然 而作者将这些 几经情感 波 折的经历隐在 了简洁 明白的叙述语言 中, 没有直抒 胸臆 时情 感的奔 放却 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 它对祖 国两 岸分 离的思考 以及 年华逝 去亲人不再 的深切感受力植 入 了读者 的思绪 。其实 在诗人创作 初
梦幻之境解读余光中的幻境之美
梦幻之境解读余光中的幻境之美梦幻之境,是人们常常向往却又很难触及的境界。
在文学艺术中,通过描绘梦幻之境,作家们常常能够展现出独特的想象力和表达技巧。
余光中作为中国台湾的作家,他笔下的幻境之美,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丰富多样的梦幻世界。
首先,余光中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创造了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幻境之美。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如“花瓶般净透的月光”、“红彤彤的腮红,画在白妆的粉底上”等,为读者展现出一个色彩明快、光影交错的梦幻世界。
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余光中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光与影的梦幻之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俗的美丽。
其次,余光中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幻觉和夸张手法,加深了梦幻之境的表达效果。
他通过描述一些不常见的景象和现象,如“天河里飘浮着金黄的花瓣”、“湖里的莲花开满了泻火的扇子”等,使读者产生一种超出现实的错觉。
这些夸张的描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想象力,也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迥异于常人经验的幻境之美。
此外,余光中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一些神秘和超自然的元素,给梦幻之境增添了更多的神奇色彩。
他用繁复的语言和意象来描写这些元素,如“繁星是夜空的褶皱”、“飞舞的彩色碎片……在空中写下字迹,但无人能读得懂”等,这些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恍惚和神秘感。
这种超自然元素的引入,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使幻境之美更加耐人寻味。
最后,余光中的作品中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错综复杂的叙述,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梦幻之境。
他常常将过去与现实、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通过时空的错置和叠加,展现出一个纷繁复杂而又错综有致的世界。
比如他写道:“我身临一个群星闪烁的夜空,同时也触摸着一颗素以为心”。
这种时空的错综复杂,使作品更为有趣,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和韵味。
在余光中的作品中,梦幻之境是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文学风格的体现。
通过细腻描写、幻觉与夸张、神秘和超自然的元素的融入,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错综复杂的叙述,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幻境之美。
余光中的散文赏析
余光中的散文赏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余光中的散文赏析
目录
余光中的散文赏析
余光中的散文赏析
人物介绍 散文节选 我的赏析
余光中,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祖籍福建泉州永春。文学大师梁实秋曾 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他的代表作有《乡愁》《白玉苦 瓜》《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像敌》等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 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
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 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 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 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憎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 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 推心折骨的电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 喊谁
余光中的散文赏析
文章紧扣一个雨字,说雨可看、可嗅、可 舔、可听。他写江南的雨, 写台湾的雨,写美国的雨,写四川的雨雨缠缠绵绵如梦境,凄凄切切 如情思。于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如雨般飘飘摇摇弥漫在字里行间。 他笔下的雨太美了,让我身临其境,仿佛我自己就置身于江南三,四 月的雨季。我很喜欢那种雨的意境那种雨的感觉。他的文章在写雨, 但又不只是写雨
5
-
XXX
感谢各位观看
xxxxxxxxx
演讲人:XXX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浅析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
浅析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春天,遂想起》中的“江南”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江南,作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堂,是美丽浪漫的代名词。
1962年4月29日,33岁的诗人余光中写下了思念“江南”的诗《春天,遂想起》,表达了自称“江南人”的他对江南最痴心最虔诚的怀念和向往。
从这首史无前例地先后21次使用了“江南”一词的诗歌的表层意蕴来看,“江南”的内涵从四个层面得以表达。
于回忆中重绘江南图景之余,诗作于每一情感段落都穿插描写彼时诗人和江南之间不可逾越的空间距离,在表达对江南的不可遏抑的思念的同时,增强了由于空间距离的存在所造成的情感上的张力,并以括号加注表达出独特的话语内涵:(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江南、(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江南、(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江南,意在反复强调台湾和江南故乡之间可以计数但却难以逾越的空间和政治距离,从而也将以上四层关于“江南”的意蕴进行了有效地区分和提升,形成了诗作无论是文字、情感,还是哲理上,无论是空间、时间,还是文化上的多层立体结构框架。
首先,跨越地理空间的情感意蕴。
这是一个立足于台北的江南人对一弯海峡之隔的魂牵梦萦的江南故土的呼唤和告白;其次,跨越历史时间的文化意蕴。
这首诗里不仅包含着古与今的时间关联,也叙写着一个个体从少年到暮年、从此岸到彼岸的生命历程;再次,跨越生死的哲理意蕴。
清明虽然隔开了生者与死者,造成生者和死者无法穿越的距离,但清明的存在既寄托了生者对死者无尽的眷恋,也传递了一切生者对于死亡的无限悲悯情怀。
二、地理“江南”那么,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到底在哪里呢?《春天,遂想起》中提到的令诗人魂牵梦萦的那些“江南”,有的在四川成都,有的在湖南长沙,有的在浙江杭州,也有的无处可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小传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著有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称自己是文学上的“多妻主义者”,他说写诗、写散文、写评论、翻译是他生命的四度空间,而这条线是用华文穿起的。
余光中近年来已被台湾艺文界尊称为“诗翁”,他创作的诗歌超过一千余首。
但提起余光中,许多人都会立刻联想到他的名篇《乡愁》。
的确,在诗人超过一个甲子的创作生涯中,最流行,最多人懂,传遍华人世界的作品是《乡愁》,人们甚至因而称余光中为“乡愁诗人”已谱成20多种歌曲《乡愁》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诗人说,至今他的所有诗作中,最流行的始终是这首。
1992年余光中首次到大陆,有人告诉他,199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有人唱谱成曲的《乡愁》,之后这首诗又收入中国的教科书,余光中说,这些年,有不同作曲者将《乡愁》谱成20多种歌曲。
余光中说:“其实我写过很多关于乡愁题材的诗,《乡愁》只是其中一首,它之所以这么流行,那么受读者喜爱,除了许多读者有情感上的认同,还因为这首诗的诗歌语言单纯,顺口记,只要背一段,四段都能背,而且这首诗也很容易谱曲。
”诗人说,《乡愁》应该是写于1971年,那时候,海峡两岸尚未开放,两岸人民不相往来,当时台湾人想要回大陆探亲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而且那时大陆又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大家都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到中国去,他是在十分绝望的情况下写了《乡愁》这首诗。
余光中说,对他而言,乡愁并不仅是地理的,也是文化的,历史的。
他一生诗作中亲情、爱情、友情、怀古等各种感情都写过,一些咏古今人物的作品为数也很多,甚至同样的人物题咏再三者也不少,例如屈原写了6篇、李白写了4篇、苏轼和甘地各写3篇。
“四度空间”以华文联系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创作,也写评论,仅在台湾出版的著作就有约50种。
写作之外,余光中也从事翻译,在翻译上亦有建树,最广为人知,影响最明显的译作是美国传记小说家伊尔文·史东(IrvingStone)原著的《梵高传》。
此外,余光中早年即将王尔德戏剧引介给华文读者,翻译过的王尔德戏剧包括《不可儿戏》、《温夫人的扇子》、《理想的丈夫》等,这些译作目前仍然是市面上王尔德戏剧中文版较重要的版本。
余光中既称自己是文学上的“多妻主义者”,又说写诗、写散文、写评论、翻译是他生命的四度空间。
说到这些年悠游“四度空间”的感受,余光中说,不论是写诗、散文、评论或是翻译都是由华文这条线穿起。
他以华文写诗、散文和评论,将英文翻译成华文,这些全基于对华文的热爱。
他说,“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好处是,不想写诗的时候可以写散文;从事翻译的好处是,不想创作的时候,可以随时提笔翻译。
持续创作至今许多作家到了晚年都已停笔或是减少创作,但年过80的余光中,创作不但持续至今,而且源源不断。
新加坡青年书局两个月前出版的《余光中选集》就收录了他写于60岁至80岁的新诗、散文和评论。
余光中曾说:“我这一生,自从写诗以来,只要一连三月无诗,就自觉已非诗人。
”去年,台湾文艺界为余光中举办八十大寿贺寿会,九歌出版社还特意为他出版三本新书,分别为新诗集《藕神》、近十年的文学评论选集《举杯向天笑》以及翻译王尔德的剧本《不要紧的女人》,从三方面展现他近年的创作成果。
余光中的第一本诗集为《舟子的悲歌》,新诗集《藕神》则是他的第十九本诗集。
余光中说,新诗集取名《藕神》是为了纪念词人李清照。
余光中说,他一向来很喜欢李清照的作品,而山东大明湖畔李清照的纪念祠便取名藕神祠。
《藕神》在题材上以咏人为主,书中的六七十首诗,除了以李清照入诗,还写屈原、杜甫、仇英、傅抱石、王攀元、刘国松、董阳孜、江碧波、杨惠姗、王侠军、唯弦、李元洛、杜十三、林彧、萧邦等。
评论选集《举杯向天笑》则取自李白的“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
刚刚过去的暑假,诗人还一口气翻译了英国诗人济慈两首长达千余行的长诗,其中一首叙事诗长700多行,另一首长400余行。
太太是读者与旅伴余光中与太太范我存是文坛中著名的恩爱夫妻,夫妻俩经常携手出席各种文化活动,在余光中的作品中,也常会读出范我存的影子。
在余光中心里,范我存既是妻子,也是个能够谈诗论艺,相濡以沫的知音。
诗人说,他与范我存有许多共同的兴趣,第一次读到英文原著的《梵高传》即是太太的藏书。
翻译这本传记时,他将译文写出来再进行修改,再将初稿给当时的女友范我存看,范我存则一个字一个字的加以抄正。
这数十年来,范我存一直还是余光中的第一个读者。
余光中说,他们夫妇还有个共同爱好是旅游,到了国外旅行时经常租车自助旅游。
他说:”我们到欧洲时,就是租了车,买一张地图,由我开车,太太看地图,就这样一路自助游山玩水。
”写于1992年底的《风筝怨》即是余光中写给太太范我存的诗作,当时诗人先在英国巡回演讲、朗诵,继而去香港担任新亚书院访问学人,一连在外两个月,非常想家,于是写此诗寄给太太,把自己比喻为一只风筝……《风筝怨》只因有你在地上牵线才能放我到天外飘浮这样的一念相牵,鸟所不见……沿着袅长的北纬或东经彼端的一提一引,即便是最轻都会传到脆薄的游魂云上孤飞的冷梦,何时醒呢?风太劲了,这颗紧绷的心正在倒数着归期,只等你在千里外收线,一寸一分。
余光中简介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21岁时离开祖国大陆到台湾,64岁重回时,已“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在台湾、美国、香港等大专院校任教。
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
其中6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在台湾余光中从青涩的讲师变成沧桑的老教授;从投稿的新秀变成写序的老前辈。
在他近900首诗歌,百万字的散文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思想透彻的智者,一个作为果敢的勇者。
虽然少年起便经受动荡,而个性却日趋温和厚道,老得漂亮。
已出版诗集有20种;散文集10余种;另有评论集及翻译集,共约50种。
代表诗作有《乡愁》、《等你在雨中》等。
出版诗集有《舟子的悲歌》、《五陵少年》等。
散文集有《望乡的牧神》、《听听那冷雨》等。
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上》等。
光中痴情:与表妹“才子佳人”记者:才子佳人总多情,听说您与夫人范我存是表兄妹?余光中:我在南京读小学的时候,寒暑假常随母亲回外婆家。
外婆家是画一般的江南水乡。
母亲那一辈男多女少,因此我的舅舅、舅母甚多,表兄弟、表姐妹更是多得数不清。
1956年,我与自幼青梅竹马的表妹范我存结婚了,她原是一位幼稚园老师。
余先生有4个女儿,珊珊、幼珊、佩珊和季珊。
他还曾为4个女儿烦恼过,并写了一篇趣闻《我的四个假想敌》,描述女大不中留的趣事。
散文《鬼雨》里,则写了一个夭折的男婴,是余先生的亲身经历。
虽然余光中是一个对表妹范我存特别痴情专一的人,在艺术上却又是一个“多妻主义者”。
他大胆地说,诗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评论和翻译则是外遇。
他又这样形容,祖国大陆是我的母亲,宝岛台湾是我的妻子,香港是我的情人,欧洲是外遇,美国是弃妇。
光中才情:20分钟写出《乡愁》记者:我们都想知道,《乡愁》是怎样写出来的?余光中: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居住在台北的厦门街,那时,离开祖国大陆足有20年了,我不由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
当时,饱满的情绪如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一首小诗《乡愁》在20分钟内就这样出来了。
据说有一位语文老师在讲《乡愁》时是这样说的: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诵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
由于一个时期受到摇滚乐的影响,余先生的诗较注重节奏,也因此容易被作曲家们看重。
给《乡愁》谱曲的音乐家不下半打,罗大佑初出道的《乡愁四韵》亦是余先生的作品。
央视还曾商量将他的诗作《乡愁》谱曲后作为电视系列片《闽南名流世家》的主题曲,这部电视片讲述的是郑成功后人在海峡两岸生活的情况……而最让余先生感动的则是,80多岁的王洛宾谱曲后曾自己边舞边唱……“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余先生唏嘘不止。
记者:“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
这句话出自于您,现在常被引用来鼓励后生,您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何建议?余:诗、散文、评论、翻译,一向是我心灵的“四度空间”。
我写诗,写散文或搞翻译用了不少文言。
文言用得好,可以使白话文多样化,如同平面中出现了浮雕,引我们产生美妙的回味,有一种追忆、回忆的情感。
要注意多读古、诗、词、曲。
有人说都什么时代了,你还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道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
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
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
《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
这就是民族的遗产。
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
记者:你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那片无穷无尽的后土,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它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它做九州,英雄落难称它为江湖……您是否和金庸一样,有武侠情缘呢?余:写诗不能忘民族情。
浅析余光中之《我的四个假想敌》描述女大不中留的趣事。
余光中先生有五个心爱的女人,一个是他的太太,另外四个就是让他害怕给“敌人”“掳掠”而去的正青春年少的女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