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1
2018届哲学第二轮专题二认识论(1)
![2018届哲学第二轮专题二认识论(1)](https://img.taocdn.com/s3/m/a2d374e5910ef12d2af9e769.png)
演绎思维模型
(1)演绎思维是从普遍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 (2)答题时的结论不能超出普遍的范围; (3)答案应呈现出层层递进的逻辑过程。
A
B
C
(普遍性) (特殊性) ( 具体事物)
演绎分析范式1实例——15年全国卷Ⅰ第39(2)
大前提——认识论的观点 小前提—— ①认识的概念: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影响认识的因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 制约。 具体结论—— ①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 在差异; ②记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 俗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综合考查认识论知识 [预测题型:主观题] 1.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成熟的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 总结和升华:十五大,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建设目标;十六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十七大,提 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宪治国”“建设社会
►命题规律一及对策: 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 2014江苏37 2013 年,以“╳╳宝 ”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目前, 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一般为5.0%,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 ,活 期存款利率为0.35% 。巨大的利差让网民用鼠标投票,开始了银行存款的 “搬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 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 (1)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鲜花和掌声 ”、“审视和质疑 ”并存的原因。 (4 分)
2.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 )(2015· 海南高考,17③) 提示 直接经验不一定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3.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 ) (2015· 安徽高考,10C)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6407d07964bcf84b9d57b28.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2008-12-01 17:30:46)转载▼。
一、基本观点(一)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⑴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⑵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⑴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⑵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高中哲学认识论1
![高中哲学认识论1](https://img.taocdn.com/s3/m/3de5b51a227916888486d745.png)
十六、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十七、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论-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共28张PPT)
![认识论-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6c1e78fb90d6c85ed3ac68a.png)
√
(2017·北京文综·T28)太空科技助力“健康中国”。“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揭示人体干
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医学科技的探索不局限于地球表面,也能在太空
中开展,这表明 ( )
A.人类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
原理:(1)区别: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谬误则是 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联系 :①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 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历史条件、不切实际运用于另一条 件,真理就变成谬误。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接下来,我国围绕开展空间实验室任务和空间站建设工作,将继续进行
一系列试验与技术验证。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D.认识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2018年高考海南卷政治2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
一方面,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面人人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绝对的。 另一方面,真 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时,原来属于真理性的认识有可能成 为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
(3)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①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表现在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认 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从形式上说是主观的,是主体对客观对 象的正确反映,它以观念的形式存在。 ②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 本要求。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06e1d9f12d2af90342e6d5.png)
认识论知识点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注意: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认识是否正确,关键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还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都是正确的认识。
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错误的认识。
3从认识的目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注意: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无论正确的感性认识,还是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都有指导作用,后者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大。
2.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把现象看作入门的向导。
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②认真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不能以对现象的认识代替对本质的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在:第一,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
第二,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具体表现在: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第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的认识,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
注意:现象有真象与假象。
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是真相,假象是以否定方式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高中政治-认识论练习1
![高中政治-认识论练习1](https://img.taocdn.com/s3/m/8a0703df9e3143323968939a.png)
认识论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2009年9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铁路、民航、交通、旅游等部门要制定和完善针对人员密集流动情况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各部门协调应对。
这体现认识论的道理有A.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 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关注民生2.2010年2月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冥王星最新照片,哈勃望远镜观测到冥王星在变红。
这一事实说明A.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的能力,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A.真理的具体性B.真理的相对性C.真理的条件性D.真理的客观性4.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
这体现了()A.意识活动的直接现实性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C.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D.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5.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 B.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发展的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上述古语主要强调了A.科学理论的重要性 B.实践的重要性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D.真理是客观的7.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8.2010年4月6日,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马克思认识论1
![马克思认识论1](https://img.taocdn.com/s3/m/55e9bd59312b3169a451a443.png)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摘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认识的辩证运动;科学地逻辑思维方法。
在认识论发展史中,马克思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科学成果,科学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统一的问题,把实践概念引入认识论,并将其当作全部认识论的基础。
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沿着马克思开创的这个方向对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不仅强调实践者在认识论中的重要性,而且对实践的内涵、过程、规律、机制、环节以及其与认识的其他过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下面我就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相关问题做简要概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内核,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建立了自己的认识论大厦,尤其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使他的认识论更具有科学性、革命性、能动性。
思维和存在、精神、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是认识论的出发点,围绕着这个问题,出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论争。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为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反之,唯心主义则主张意思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要正确解决认识问题,首先要兼职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认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索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坚持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这同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也密切相关。
一切唯物主义者都主张世界的可知性,反对不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但是,由于世界观上的对立,唯心主义可知论同唯物主义可知论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与可知论对立的是不可知论,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林谟可康德,不可知论的基本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唯物主义,站在反映论的立场上,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原则上的批判,但是旧唯物主义对不可知论的批判是不彻底的,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地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真正驳倒了不可知论。
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就在于:第一,只有事件才能使我们的感性认识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
第五讲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
![第五讲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https://img.taocdn.com/s3/m/fadb74fc6294dd88d0d26b25.png)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 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 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 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 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二)认识的本质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 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另一条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 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 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 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 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 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 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 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 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 是前进上升。
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 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 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人的认识 能力、思维能力的这种至上和非至上、 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作为认 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 的对立统一。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 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 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 性的统一。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 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3.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由于真理和谬误决 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 是对立的。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 又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 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 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 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 误,谬误变成真理。
认识论题库及解答1
![认识论题库及解答1](https://img.taocdn.com/s3/m/389730207375a417866f8faa.png)
认识论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群众的观点2.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是()A具有思维能力的人B能够适应环境的人C具有创新能力的人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3. 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
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A自然性B社会性C实践性D主观性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A认识与实践的过程B认识与实践的结果C对实践结果的反馈D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5.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主观和客观关系6.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人与物的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7.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A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B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C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8.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强调的是()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感性认识的作用D理性认识的作用11.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它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性12.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A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B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A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C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1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运动C实践D世界16. 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动物、植物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与此概念相对应,这表明()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转化C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工具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17. “熟知不等于真知”这句谚语表明()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质的区别18.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实践B从实践到认识C从经验到理论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9.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表明了非理性因素的()A指导作用B动力作用C诱导作用D激发作用20.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A事物本身的复杂性B认识本身的复杂性C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D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21. “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
认识论 答案 1
![认识论 答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e4d420ce89eb172dec63b70d.png)
认识论答案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分于所有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就是实践。
实践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之所以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选项A和选项D中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基本特征,选项C辩证的观点是整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均不合题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
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认识的中介构成的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
在认识活动中,这三大要素缺了任何一个都不能实现现实的认识活动。
但是这三大要素各自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认识的主体是首要的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没有主体的能动活动,就不可能使客观存在的对象进入主体活动的范围并成为认识的客体,同样没有主体的能动活动也就不能创造出认识的工具和手段。
这样排除ACD三个干扰项,只有选项B才是符合题意的。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就是社会在实践上有理论的需求,时代呼唤新的理论出现,这时人们的焦点就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因此,研究它的人多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深化了,说明实践是人类深化认识的巨大动力,所以选项D正确。
选项A说的是认识的来源问题,而题干强调的是认识的发展问题。
选项B认为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固然正确,但这道题的题干要求把事例上升到认识论的原理角度,所以此选项与题意不符。
选项C是脱离实际的说法,是错误选项。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
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修饰成分:“先导”一词只是表明认识对实践能动的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03e0d96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f.png)
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对于同一个东西,如果它是对的,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如果它未来可能错,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对立统一关系
方法论
只看到绝对真理:教条主义 只看到相对真理:诡辩论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有明确的界限
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多维性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
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 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知识性认识,评价性认识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价值评价
特点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点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对象:事物外部形态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形式:感觉,直觉,表象
对象:事物内部联系
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假说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 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 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作用
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 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认识论(1)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认识论(1)](https://img.taocdn.com/s3/m/423a2256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1f.png)
1 两条根本对⽴的认识路线。
两条根本对⽴的认识路线:⼀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主义认识路线,即唯⼼论的先验论。
2 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论的先验论(唯⼼主义认识论)的对⽴。
(1)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
(2)唯⼼主义先验论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的认识是先于本质,先于经验,先于实践的,否认⼈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切唯⼼主义在认识论上都是先验论。
3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机械反映论)的区别。
(1)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两种反映论⼜有根本不同。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次完成的。
(3)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命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
(1)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认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反对⼀切不可知论。
(2)不可知论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否定⼈类有认识世界的能⼒。
不可知论的着名代表是休谟和康德。
休谟认为,⼈只知道⾃⼰的感觉,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是不能回答的。
康德认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休谟割裂了感觉和客观事物的联系;康德割裂了本质与现象的联系。
4 认识的本质。
什么是认识论认识论的简介
![什么是认识论认识论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4b2f8d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f.png)
什么是认识论认识论的简介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那么你对认识论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认识论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认识论的介绍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某些学者认为认识论与知识论是同一事物)。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
不可知论否认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
亦称知识论。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等等。
在哲学史上人们曾用不同的术语表述认识论。
I.康德曾用gnoselogy这个词表述;德语中的认识论一词是Erkenntnis Theorie,曾由康德主义者K.L.莱因霍尔德在他的《人类想象力新论》(1789)和《哲学认识的基础》(1791)中使用过;1862年E.泽勒在他的《论认识论的任务和意义》一书中采用了这个术语,以后它便流行开了。
英语中的 theory of knowledge一词,是德语Erkenntnis Theorie一词的英译;epistemology一词则是由苏格兰哲学家J.F.费利尔在《形而上学原理》(1854)一书中首先使用的,他把哲学区分为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部分。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
从孔子到孙中山,都十分重视知行问题的探讨,提出许多深刻的思想。
中国古代先贤在研究知行关系时,有的强调知先行后,认为行就是知,知就是行,展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行的意义,提出了带有唯心论色彩的以知为基础的知行统一论;有的强调“行”对于“知”的重要性,认为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提出了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论。
认识论专练1
![认识论专练1](https://img.taocdn.com/s3/m/b202af8371fe910ef12df86e.png)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认识论 社会历史观 价值 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的发展。 的发展。 ③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坚持解放思想,实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坚持解放思想, 事求是,与时俱进。 事求是,与时俱进。 ④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四、(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要求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是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是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坚持了一切从实 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②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思 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重视正确思想的指导。 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重视正确思想的指导。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 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说明了上述观点。 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说明了上述观点。③物质运动是有 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 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义和谐社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这是按规律办事 的具体体现。 的具体体现。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构建社会主义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和谐社会源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和谐社会源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了上述道 理。 ②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 导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导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重要思想是科学理论, 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指导作 体现了上述道理。 用,体现了上述道理。 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③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 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认识论1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认识论1](https://img.taocdn.com/s3/m/cc9982fc6f1aff00bed51eb6.png)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认识论1[原理内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错误倾向]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把领袖人物的观点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用大多数人的意见,以“是否有用”等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原理内容]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②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
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
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又要坚持运用这一观点,去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当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建设活动。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社会性、能动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
[应用举例]材料一: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是现实的工具,实践的结果,不论成功与失败,都是既成事实。
材料二;人们建房以前就有了房屋设计,拟定了施工的方案,预见到施工的结果,并在施工过程中,修改设计方案,积累经验,提高认识。
材料三:鲁滨逊飘流孤岛得以生存的故事,即使是真实的,鲁滨逊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赖于人类供给他的科学知识、技能、工具的结果。
认识论(哲学分支学科)
![认识论(哲学分支学科)](https://img.taocdn.com/s3/m/19e5eaf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d.png)
认识论(哲学分支学科)西方古代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认识论问题,形成了最基本的自然哲学认识论和唯理主义认识论。
自然哲学认识论主要是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原子论的先驱恩培多克勒用'流溢说'来解释认识,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断发出一种流溢物,它进入人的感官孔道而引起感觉。
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在'流溢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由客观事物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这是对反映论原则的一种朴素表述。
德谟克利特把认识分为'暗昧的认识'和'真理性的认识',认为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能认识原子与虚空,是真理性的认识。
此外,还有许多自然哲学家认为人的知识是灵魂对世界现象的感知。
唯理论者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
他把世界分为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
他认为,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意见'的对象,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
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以前,就已经认识理念,当灵魂投入到肉体以后把它们忘记了,认识就是把忘记了的理念知识回忆起来。
尽管感觉可以刺激灵魂,使它对理念知识进行回忆,但知识不是从感觉中来的,感觉只不过使灵魂回想起已经知道的东西。
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回忆说。
和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他把灵魂比作蜡块,认为感觉就是外在事物在蜡块上留下的痕迹。
与此相联系,他认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进一步肯定了认识的客观性。
但是,亚里士多德割裂事物的形式和质料,认为感觉只是感受事物的形式,而不是感受它们的物质基质。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由感觉产生记忆,多次回忆一件事情产生一种经验能力。
认识论
![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740f0fae009581b6bd9eb1d.png)
认识论认识论包括:一观、一论、一方法一观(真理观):六个原理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2、真理的具体性3、真理与谬误4、真理的检验标准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6、真理和价值一论(认识论):六个原理7、主体与客体8、实践和认识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0、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1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2、认识和时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方法:辩证思维真理观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最根本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2)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做客观实在。
(4)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5)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6)我们要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
2、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它有两层含义:(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承认了客观真理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无条件性)(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着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无限性)3、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它有两层含义:(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人类的认识会受到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只能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因而是有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和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什么是实践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 的过程。 的过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莫泊桑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 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 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恩格斯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唯心主义先验论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 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 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 来的。 来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 在现实世界之外, 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 经验、超越时空、 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 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 理念世界; 认识理念世界的; 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 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 人的心灵之中的, 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 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王阳明格竹子
王阳明格竹图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西红柿,狼桃的故事 西红柿,
黄鼠狼给鸡拜年
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
宋代已经有先进的科学思想, 宋代已经有先进的科学思想,为什么 没有形成近代科学? 没有形成近代科学? —— 李约瑟难题
中国哲学缺重实践的理性主义, 中国哲学缺重实践的理性主义, 而缺乏纯理论追求的传统。 而缺乏纯理论追求的传统。 知:道德意识 行:道德践履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 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柴门霍夫 物质工具 语言工具
观念工具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 人的认识能力。 人的认识能力。
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坐标——沈括 沈括
“知之非艰,行之惟难”——《尚书·非命》 知之非艰,行之惟难”——《尚书·非命》 程朱理学——“知先行后” 程朱理学——“知先行后” 王阳明——“知行合一” 王阳明——“知行合一” 孙中山——“知先行后” 孙中山——“知先行后” 毛泽东——“实践论” 毛泽东——“实践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物——感觉 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反映。
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列宁 列宁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 回答 旧唯物主义: 主体——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机械反映论 (主体——客体) 德谟克里特: 德谟克里特:影像说 洛 克:白板说 缺陷: 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发展的过程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德谟克里特
康德
不可知论对认识的回答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 不可知论:
不能最终被我们认识的理论。 不能最终被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 同特点是否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同特点是否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 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可靠性。这种观 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并为信仰主义保留了 地盘。 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 学。 恩格斯: 恩格斯:对怀疑论和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
荀子
唯物主义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 本不隐藏自己的 大书, 大书,只要我们 去读它, 去读它,我们就 可以认识它。 可以认识它。
费尔巴哈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论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感觉——物( 否认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感觉——物 否认反映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感觉 唯物主义反映论:物——感觉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不 可 知 论 认 识 论 可 知 论 反 映 论 先 验 论
动反映 能动反映
—— 主 认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庄子
休谟的“不可知论” 休谟的“不可知论”
休谟认为, 英国哲学家大卫 · 休谟认为, 感觉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东西, 感觉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东西,他 同时认为没有理由断定感觉是对 外界物质对象的反映。他说: 外界物质对象的反映。他说:人 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别的东西, 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只 有感觉, 有感觉,而且人心也不能经验到 这些感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 这些感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 外界物是否存在? 此,外界物是否存在?外界物又 是怎样的? 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都是不 知道的。 知道的。
能动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主体—实践—客体) 主体—实践—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意识反映客体,是积极的、能动的、 意识反映客体,是积极的、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 反映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结论: 结论:
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区别于唯心主义)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区别于唯心主义)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
可知论对认识的回答
•
可知论: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 认识的理论。 认识的理论。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 部世界的反映, 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达到同它所反 映的对象相符合。 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存 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 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 倾向是唯物主义。 倾向是唯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 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面对外国人,尊重是赢得的, 面对外国人,尊重是赢得的, 不是强求来的。 不是强求来的。——芮成钢 芮成钢 “我不知道星巴克是否有在 印度的泰姬陵, 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凡尔 赛,英国的白金汉宫开分店 的计划, 的计划,但是请星巴克先把 在中国故宫里的店撤掉” 在中国故宫里的店撤掉” ——芮成钢 芮成钢
陆游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秋花不比春花落,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 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 西风昨夜过 园林, 园林,吹落 黄花满地金
落英唯有黄州菊, 落英唯有黄州菊,博得荆公服子瞻
苏轼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 源和流的关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庄子
文
的 识 能 能 创造
反映
与 可 胸 有 成 竹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活动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 认识活动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 还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 还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 整合、建构和虚拟。 整合、建构和虚拟。 一、请从下列的一些词语中自选某些 词语写一段话:年龄、 爱情、 词语写一段话:年龄、钱、爱情、追 满足、世界、欲望、 求、满足、世界、欲望、成功 请用赞美、他人、 二、请用赞美、他人、知道三个词语 写个故事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而是“ 知之 ” ,而是“求之而后 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 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非天性也, “ 非天性也,积靡使然 凡以知,人之性也; 也”;“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星巴克总裁兼CEO, 吉姆当诺 Jim Donald) 星巴克总裁兼
5、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 于实践客体, 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 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 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芮成钢CTV-2主持人 芮成钢 主持人
2002年应中欧国际商学院和欧盟宝马基金会 年应中欧国际商学院和欧盟宝马基金会 的邀请,在首届中欧杰出青年论坛上, 的邀请,在首届中欧杰出青年论坛上,他再 度被评选为“中欧杰出青年” 度被评选为“中欧杰出青年”。 世界500强的全球主席和总裁中有 强的全球主席和总裁中有300多位接 世界 强的全球主席和总裁中有 多位接 受过他的采访。 受过他的采访。 经济半小时》《中国经济信息联播》 》《中国经济信息联播 《经济半小时》《中国经济信息联播》主播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 生的, 内正反省”的结果, 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 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仁、义 、礼、智 , 非由外我也, 非由外我也,我固 有之也” 有之也”。——孟 孟 子
大学毕业面临选择 他的未来出现了四个岔路, 他的未来出现了四个岔路, 一是去中国银行做行长的外事秘书; 一是去中国银行做行长的外事秘书; 二是去外交部当外交官; 二是去外交部当外交官; 三是出国留学;芮成钢手里已经握着英美 三是出国留学; 两国名牌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两国名牌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还有最后一条路是去中央电视台正在筹建 的英语频道做记者。 的英语频道做记者。 加利说: 加利说:安理会有第六个常任理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