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成长小说研究_王国琼
觉醒与融合——论二战后美国黑人成长小说主题的变迁
![觉醒与融合——论二战后美国黑人成长小说主题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6904d186c175f0e7cd13722.png)
2012年第06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6,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82期)Total No .282收稿日期:2012—01—19作者简介:宋金花(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张华(1979—),女,山东即墨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项目简介: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二战后美国成长小说的多元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554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觉醒与融合———论二战后美国黑人成长小说主题的变迁宋金花1,张华2(1、2.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摘要:美国黑人成长小说是以叙述黑人主人公成长历程为主题的小说,是美国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结合二战后的时代背景,以典型美国黑人成长小说为例,分析了这一时期美国黑人成长小说的主题由抗议到觉醒与融合的变迁过程,认为这一过程正反映了处于边缘的少数族裔文学逐渐与美国主流文学相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黑人文学;成长小说;主题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6—0109—03一、成长小说及美国黑人成长小说成长小说作为人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有力的切入点,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19世纪时经英国传入美国,直到20世纪40年代,成长小说这一术语才作为一种新的体裁在美国文学批评中出现。
莫迪凯·马科斯(Mordecai Marcus )在《什么是成长小说》(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 ?)一文中认为: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而有之;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美国非洲裔成长小说的女性失语现象研究
![美国非洲裔成长小说的女性失语现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8b24556de80d4d8d05a4f32.png)
美国非洲裔成长小说的女性失语现象研究作者:计艳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8期摘要:美国非洲裔成长小说一直以来都是评论界的焦点,面对长期的种族歧视和白色文化的漂白,美国非洲裔儿童的成长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引起了广大黑人作家和读者的关注,翻开任何一部美国非洲裔作家的作品,读者都不难发现美国非洲裔儿童在成长中所不得不面对的失语问题,这个问题在非洲裔的女性身上体现的更名明显。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非洲裔成长小说中女性失语的现象。
关键词:美国非洲裔;成长小说;失语现象作者简介:计艳辉,女(1977—),吉林伊通人,满族,长春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01一、引言十六世纪,第一批非洲黑人被运到美洲,从此以后,被运到美洲的黑人奴隶就被剥夺了与其非洲祖先的一切联系。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非人待遇。
美国黑人奴隶的遭遇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几百年的非人待遇已经使得广大黑人的心灵千疮百孔,无法愈合。
面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排挤,扭曲,广大黑人同胞想要融进主流文化的努力也如东流之江水,成为泡影。
在美国黑人成长的过程当中,他们都被剥夺了发言的权利。
本文则对美国非洲裔成长小说中的女性失语现象进行研究。
失语症,医学上指借助词语进行理解和表达语言符号意义的功能丧失(失语症)或言语困难。
失语症是指由于神经中枢病损导致抽象信号思维障碍,而丧失口语、文字的表达和领悟能力的临床症候群。
文化上,失语则指少数族裔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中丧失言说的权利。
这种失语的现象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宠儿》,玛雅·安吉罗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波·马歇尔的《棕色姑娘,棕色砖房》小说中都有体现。
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里,塑造了一个长相丑陋,不被父母疼爱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国,佩科拉从日常生活中直观地感觉到社会对她的冷落、厌恶和否定,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偏爱肤色浅一点的孩子而厌恶她,佩科拉在周围厌恶声中渐渐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她没人可以诉说,只能在幻境中祈祷上帝给她一双蓝蓝的眼睛。
从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看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
![从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看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92b135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c.png)
三、《复活》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进一步深化了他的女权主义思想。在这部作品中, 托尔斯泰通过描绘玛丝洛娃这个形象,表达了他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玛丝洛娃 是一个美丽善良、勤劳坚强的女性,她曾经被迫卖淫谋生。然而,在聂赫留朵夫 的帮助下,玛丝洛娃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托尔斯泰通过玛丝洛娃的经历,表达了他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他认为女性 应该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权利,社会应该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他 也强调了男性对女性的责任和义务,认为男性应该尊重女性、关爱女性并保护女 性免受伤害。
从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看美国 黑人文学的发展
目录
01
一、美国黑人文学批 评理论的诞生——从 边缘走向中心
二、20世纪中叶的转
02 折点——身份认同与 抗争
三、20世纪后期至
03 今——多元化与全球 视野
04 四、未来展望——持 续发展和全球影响
05 参考内容
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是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从其诞生到 发展壮大,走过了一条独特而又循序渐进的道路。本次演示将以美国黑人文学批 评理论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通过对其在各阶段的特征阐述,来探究其在 加深人们对边缘话语和少数族裔话语的理解与认识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所 发挥的积极作用。
感谢观看
二、不同类型影视作品对于中国 当代文学的影响
1、电影改编
电影改编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学改编形式。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经典 之作都曾被改编成电影。例如,《活着》、《霸王别姬》等电影作品,它们在忠 实于原著的基础上,通过电影语言展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使观众深刻体会到了 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一、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的诞 生——从边缘走向中心
20世纪美国非裔成长小说研究
![20世纪美国非裔成长小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eae2d5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0.png)
20世纪美国非裔成长小说研究在非裔美国文学中,“成长”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
本论文参照西方成长小说理论,以《土生子》、《看不见的人》、《所罗门之歌》三部小说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二战前后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作品中三位主人公成长模式、成长困境、成长内涵、成长意义的分析,梳理了20世纪非裔美国成长小说的三种成长类型: “黑人”的成长——“以暴抗暴”式的失败成长;“新黑人”的成长——迷惘式成长;“人”的成长——回归性的成长,探讨20世纪非裔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演变,以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美国非裔文学的发展。
本论文在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细分为五章。
绪论部分主要对成长小说进行界定,考察其西方文化传统,并大概介绍了20世纪非裔美国成长小说的脉络,为下文的具体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至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以三部代表作品为例,勾勒出20世纪非裔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以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为例,从成长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以及人生困境,总结出“黑人”的成长特点: 主人公在反抗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却缺乏成长的力量和动力,最终成长失败。
第三章以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为例,从成长主人公“美国梦”的幻灭和对身份的追寻揭示精神成长的过程。
通过与“黑人”的成长相比较,总结出“新黑人”的成长特点: 主人公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更进一步,但仍未找到出路,成长在路上。
第四章以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为例,通过与“新黑人”的成长比较,从成长主人公的逃离和寻根、成长过程中启蒙者的帮助和主人公内在精神世界的转变,揭示出“人”的成长特点: 主人公在价值观转变后对世界持有更广博的看法,从黑人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在引路人的帮助下,最终完成成长。
结尾部分通过三部作品的整体把握,总结三种成长类型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揭示了20世纪非裔成长小说的独特性。
《棕色姑娘,棕色砖房》的意象解读
![《棕色姑娘,棕色砖房》的意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5e9e07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b.png)
棕色姑娘,棕色砖房》(BrownGirl,Brownstones)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波·马歇尔(PauleMarshall)第一部长篇小说。
当时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评论界很少有人去关注边缘社会年轻人的成长问题。
《棕色姑娘,棕色砖房》引起美国评论界的关注,是在1981年女权出版社再版了这部小说之后。
从此社会各界对这本小说的反响大大超过了前20年。
波·马歇尔在小说中以自己生活经历为基础,讲述了一位有着非洲黑人血统的巴巴多斯女孩一赛丽娜·博依斯(SelinaBoyce),从童年(十岁)到成人的心路历程。
作者以黑人与白人两种文化的冲突为背景,讲述赛丽娜的成长故事。
小说力图塑造一种全新的、积极向上的黑人女性形象。
在小说中,我们不仅看到黑人女孩赛丽娜成长过程中的迷茫、痛苦、无奈和激愤,还能从字里行间读到她对未来生活的期冀。
作者让读者在赛丽娜代表的年轻一代身上,看到黑人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和努力。
《棕色姑娘,棕色砖房》拓宽了黑人文学的主题和视野。
可以说,它是一本描写黑人女性成长的力作,它给美国文学增添了一个弱小民族的声音,它代表了边缘人对美国文化进行的颠覆和反叛。
本文将探讨小说是如何运用成长小说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展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根据成长小说的共性特征来分析这些特征在小说《棕色姑娘,棕色砖房》中的体现,界定《棕色姑娘,棕色砖房》的文学属性,指出此小说是成长小说的典范。
并探讨波·马歇尔如何利用成长小说这一艺术形式再现边缘黑人女性成长的特殊性。
本论文分为五部分:导言。
本章简要介绍作者的家庭背景、生平、文学生涯,小说《棕色姑娘,棕色砖房》的背景、文学属性以及研究现状。
第一章:成长小说,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本章主要通过追溯成长小说的传统,分析归纳这种文学体裁的普遍特征。
第二章:《棕色姑娘,棕色砖房》,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本章探讨小说《棕色姑娘,棕色砖房》是如何从主题上和形式上体现成长小说的普遍特征。
研究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参考书——评吉尔亚德、沃迪的《美国黑人文学》
![研究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参考书——评吉尔亚德、沃迪的《美国黑人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dad4c902bed5b9f3f90f1cd5.png)
第三,对于作品的选取不拘一格,题材与体式多样化,全面展示了黑人文学的独特性。 在传统的文学史教材中,往往只“精选”所谓的名家名篇供学生阅读、分析,而《美国黑人文 学》选取的作家多达150余位、作品236篇,这还不包括作者在“延伸阅读(Further Read—
UniVers毋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Her
mainly‰uses
on
British and
Americ卸poet-
ry.Email:c舾676@sina.com
随着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民族平等
的黑色权利运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反映这一美国现实的美国黑人文学,也随之进入美国
c口n
Ame砌n厅“£em£u陀),是一部关于美国黑人文学的大学教材,可以说它是迄今为止有关美
国黑人文学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部教材。由吉尔亚德与沃迪合著的这部高校文科教材《美 国黑人文学》,囊括了美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知名与不知名的黑人作家的不同体裁作品,包括 小说、诗歌、戏剧、演讲、歌词等等,以及关于这些作家的介绍和名篇的选读章节。此书已经 成为美国高校黑人文学教学的“百科全书”,为进一步研究美国黑人文学提供了详实的背景
三个世纪,主题涉及12种不同类型,但实际上贯穿始终关注的却是同一个内容:作为少数民
族的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生活和地位。所以,美国黑人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关于美国黑人 争取民族自由与平等的政治史。 第四,“百科全书”式的附录。本书的三个附录尤其值得推崇,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便 于读者迅速查到相关信息。第一个附录“美国黑人文学年表”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凡是关于 黑人文学史或政治史上的“第一”,无论是人物还是政治、历史事件,读者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线索。第二个附录列出了本书的所有参考书目,详细介绍了教材中引用的所有作品的出处, 以方便读者追查进一步的信息。第三个附录是“索引”,简要注明了作品引用的页码,也能
黑人形象在美国文学中的嬗变
![黑人形象在美国文学中的嬗变](https://img.taocdn.com/s3/m/d2c1f42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5.png)
黑人形象在美国文学中的嬗变
王艳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2)009
【摘要】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其文化产业也异常发达,有资料显示,其文化产业占 CDP 总值的20%左右,而其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首位。
这一经济与文化领域中的巨头,其文学作品中不容或缺的人物形象中永远不缺黑人,作为美国文学中重要的形象代表,黑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蕴十分深远。
对此,本文从影响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嬗变的原因入手,了解人本主义及美学创作思维下黑人形象嬗变的发展,以此来认知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嬗变。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王艳
【作者单位】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 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从《日常家用》中梅格的性格变化透视美国黑人文学思想的嬗变 [J], 王辰玲
2.美国文学中黑人女性形象的嬗变 [J], 汪凡凡
3.黑人·新黑人·人——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的人性嬗变 [J], 梁所丰
4.我有一个梦想——浅析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嬗变历程 [J], 吴亚军
5.殉难、复仇、融合——试评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嬗变 [J], 宫玉波;梁亚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与传统成长小说的对比研究
![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与传统成长小说的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8f2c297d5bbfd0a7956738d.png)
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与传统成长小说的对比研究作者:董小萌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08期【摘要】关注和反应青少年的成长教育问题是美国文学中常见的主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文学评论界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美国成长小说,并且界定概念、立作著书。
“成长小说”这一概念是由德语中的Bildungsroman(教育小说)衍生出的,之后被广泛应用在文学评论上。
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是在传统成长小说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创作方法、意识形态、结构安排等方面都更加成熟。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亚裔、非裔成长小说与传统成长小说的差别,来展现二战之后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在思想表达和艺术手法方面的发展与创新,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文学批评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传统成长小说联系与区别美国经济、政治、生活等方面在二战结束之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二战也影响了美国文学的发展,所以文学界将二战结束作为现当代文学的分界线。
二战之后,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主流文化运动热烈地展开,美国边缘化政策失效,多元文化主义促进了美国主流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例如亚裔、非裔、犹太裔、印第安裔等美国少数族裔文学打破桎梏,走向大众,备受关注。
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是在传统成长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创作的,在意识形态、表现形式、人物刻画、作品深度、艺术肌理等方面更加成熟。
一、作品文化气质的对比1.当代美国非裔成长小说:反抗——迷惘——正常成长美国非裔成长小说在二战之后发展迅速,成绩斐然,其发展过程可以分成两个时期,一是“反抗迷惘期”,二是“正常成长期”。
(1)在迷惘和反抗中曲折前进的传统非裔成长小说。
杜波伊斯在1911年创作的《寻求银羊毛》被称为“美国黑人文学中第一部成长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亚伯拉罕*林肯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之后的半个世纪,小说刻画了一个在《解放宣言》颁布之后依然过着饱受歧视和压迫生活的黑人形象。
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及评论研究
![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及评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87f3100e2bd960590c677c5.png)
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及评论研究/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英语论文英美文学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及评论研究前言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主要是在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中逐渐发展生成,这种文学主义打破了美国黑人女性无法参与文学及文学创作的传统,为美国女性文学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以黑人女性作家和黑人女性意识为文学的根本,将黑人女性作为文学的主要内容,对黑人女性的发展进行展望,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文学发展观念及文学发展视角,已经成为世界文学文化中的瑰宝。
1.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 1.1文学诞生之自我画像17世纪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是将非洲的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和当前的女性状况为蓝本,对非洲女性被贩卖、被奴役的状况进行“复述”。
这种“复述”只具有初步的文学主义灵魂,但整体上较为空洞,不能真正称得上是文学作品。
该时期的初级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是通过歌谣、圣歌等对黑人群体的内心状况进行剖析,达到对黑人群体的鼓舞和安抚。
18世纪40年代,美国黑人女性口头文学逐渐向书面文学转变,逐渐形成基本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体系。
该时期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是以诗歌和女奴的自述体小说为基础,对女奴的形象和地位进行纠正。
该时期的代表作为露西·特力的《监狱斗争》。
《监狱斗争》主要描述了印第安人对白人居住地袭击的场面,这部作品开启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的新纪元,成为最早收录到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诗歌作品。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与传统成长小说比较研究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与传统成长小说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2559b9c680203d8ce2f24c2.png)
被认 为是 “ 美 国黑人文学 中第一部 成长小说 ” 的杜 波依 斯的 《 寻求银羊 毛》 ( 1 9 1 1 年) ,描写了在 《 解放黑奴 宣言》 颁 布的近半个世纪后 ,美 国黑人依 然过着饱 受歧视 和压 迫 的 生 活。同一 时期 的詹姆斯 ・ 约翰 逊创作 了 《 一个原黑人 的 自 传》( 1 9 1 2年) ,刻画了一个一生都在
1 .当 代 美 国 非 裔 成 长 小 说 :反 抗 —— 迷 惘 — — 回 归 性 成 长 在 “ 二 战 ” 后 蓬 勃 发 展 的 美 国少 数 族 裔 成 长 小 说 中 ,非 裔 文 学 的发 展 最 为迅 猛 ,成 绩 也 最 为 突 出 。 与 传 统 非 裔 成 长 小 说 相 比 ,当代 非裔 成 长 小 说 在 曲折 中不 断 成 长 。 ( 1 ) 传 统 非 裔 成 长 小 说 :在 迷 惘 和 反抗 中摸 索 前 进
美的 历程 Q 】 _ 5 ! j 堕 … …… ……
当代 美 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 与传统成长小说 比较研 究
夏 宗 凤
在 美 国 文学 中 ,关 注 和 反 映 青 少 年 的成 长 是 由来 已 久 的 个传统和主题 。2 0世纪四五十年代 .美 国文学评 论界开始
一
系统研究美 国成 长小说 ,追根溯 源 ,界 定概 念 ,著 书立 作。 成 长小说这一术语 出现在美 国文学 批评 中, “ 之 后它 常被作 为德语 ‘ B i l d u n g s r o m a n ’( 教育小说 )的英语近义词 ,用 于文 学评论” 。 … 文 学 界 通 常 把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的 结 束 作 为 现 当代 文学的分界 。 “ 二 战”后 ,美 国经 济 、政治 、生 活等方 面都 发 生 了 巨 大 的 变 化 ,这也 影 响 了美 国成 长 小 说 的 创 作 和 研 究 . 其 中一 个 重要 体 现就 是 少 数 族 裔 成 长 小 说 呈 现 出前 所 未 有 的 发展和繁荣 。“ 二战 ”后 ,特别是 2 0世 纪 6 0年代 ,民权运 动 、女权运动 、反主流文化运 动轰轰烈烈 地开展起 来 ,多元 文化主义触 动了美 国主流文化 的根 基 。 “ 二 战” 前美 国对其 他民族 进行 边缘 化的策略也不再行之有效 。包括非裔 、亚裔 、 犹太裔 、印第安裔 、西语 裔文学等 在 内的美 国少数族裔 文学 冲破藩 篱 ,拥有 了更 多的读者 .倍 受关 注。对 比当代美 国少 数族裔成长小说 与传 统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可 以发现 . “ 二战” 之后 ,美 国少数族裔成 长小说一方 面继承 了传统成 长小 说 的 艺术创作经验 。同时在涵盖 主题 、意识形态 、人 物认知 的作 品文化气质和包 括叙事方 法 、结构安排 、人 物刻画在 内的作 品艺术 肌理 两大方 面都更加成熟 ,更具多样性。 本 文将 借 助 文 本 分 析 ,以 美 国 非 裔 、亚 裔 和 犹 太 裔 成 长 小说 为代表从作 品文化气 质和艺术 肌理两方 面 比较研究 当代 美 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与传 统少数族裔 成长小说 ,展现 “ 二 战”后 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 对传统成 长小说 的扬 弃 。探寻 其 在思 想表 达和艺术手法上 的创新 。
成长的艰难——美国非洲裔作家成长小说中儿童成长的现实
![成长的艰难——美国非洲裔作家成长小说中儿童成长的现实](https://img.taocdn.com/s3/m/e1ba652a2f60ddccda38a0f1.png)
家庭 生 活仍有 一定 的影 响 。不 稳定 的工作 和 收人是
导致 家庭 解体 的重要 原 因 。
斯 ・ 克 的小 说 《 沃 紫颜 色 》 , 丽 和 她 的 弟 弟 、 里 西 妹 妹 也没有 父 亲 ( 然 他们 有 个 继 父 , 他 强 奸 了西 虽 但 丽, 使她 先后 生下 两个 孩 子 ) 。在 这 些小 说 里 , 亲 父
有 很大 的不稳 定性 , 在奴 隶制下 , 黑人 家庭 往往 缺乏 在 法律 制约下 的婚 姻 观 , 人 奴隶 的婚 姻 有很 大 的 黑 随意性 。在黑 人家庭 中 , 黑人男 性也 可 以随意卖 掉 ,
竟然被生父强奸并产下一名死婴 ; 秀拉》 , 《 里 秀拉 的母 亲和舅 舅是被 秀拉 的姥 姥 一 人 养 大 的 , 秀拉 而 本人也不知道 自己的父亲是谁 ; 所罗 门之歌》 《 中,
第2 2卷
第 1 期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V0 J 2 No. l2 1
21 02年 1 月
J OURN AL OF CHAN GCHUN UN VE I Y I RS T
Jn 02 a .2 1
成 长 的 艰 难
美 国非洲 裔 作 家成 长 小说 中儿 童成 长 的现 实
不 幸 的童年 ; 拉尔 夫 ・ 里森 3岁 时丧父 , 埃 母亲靠 给
人 当佣人 把他 养 大 ; 利 克 斯 ・ 艾 哈利 从 小 是 由祖 母 养 大 ; 内斯 特 ・ 欧 盖恩斯 从小 失去 父亲 , 南母 亲和姨 母 养大 。作 为这些 作 家 的共 同点 , 活 中父 亲 角色 生
都 不完整 : 最蓝 的眼睛 》 , 科拉 虽 然有 父 母 , 《 里 佩 但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成长主题探讨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成长主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66eeea8e2af90242a995e581.png)
124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成长主题探讨张贵芳 江西警察学院摘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国的一位黑人女作家,曾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发表过许多本小说,并且都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许多读者都喜欢上了这位女作家的作品,这是因为她的小说有着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形式与内容。
更重要的是,她的许多本小说都具有非常深厚的民族意义以及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托尼•莫里森的诸多作品中,关于黑人成长主题的表达尤其深刻的表现出了其作品的民族性以及历史性。
她作品中的成长主题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成为了美国乃至世界关注的重点。
此篇文章主要借助《最蓝的眼睛》、《秀拉》以及《所罗门之歌》这三篇小说来对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成长主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黑人;成长主题众所周知,成长是人类历史上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主题。
从古至今,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凭借其特有的文学形式,在西方文学艺术的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样也是读者们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
托尼•莫里桑的早期作品大多与成长主题有关,她想从对黑人成长问题的探索入手,以此来探索出黑人民族的发展道路。
最后探讨出来的结论为:黑人民族不仅要保护、坚持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更要以虚心的态度学习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对其他文化采取完全对立的态度,应该做到与其他文化共同进步。
一、对成长进行最初的思考《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这部小说充分的体现了莫里森对于成长这一话题的最根本思考。
这部小说通过对黑人小女孩佩科拉人生经历的描写,真实反映出黑人儿童在种族歧视下的艰难成长。
通过分析:黑人成长的艰难主要来自种族歧视,白人欺压以及歧视严重阻碍了黑人儿童的健康成长。
此篇小说主要是对一位黑人女孩的悲惨生活进行描述:黑人小孩佩科拉生长在一个非常不快乐的家庭当中,她的父母每天争吵,哥哥也因此而离家出走,在学校备受同学欺负,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她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强奸后,不仅没有人来照顾她反而冷眼相观,黑暗的社会最终使她疯掉了。
主流文学的消解与颠覆——论二战后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的冒现与繁荣
![主流文学的消解与颠覆——论二战后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的冒现与繁荣](https://img.taocdn.com/s3/m/f3998c9c6bec0975f465e2e0.png)
温 (a e Bl i) 向苍天呼吁》 G e n Jm s a wn 的《 d ( oTl Io lt teMona ,15 ) , h uti 9 3 』讲述 一 名 1 n 4岁敏 感 内 向的
男孩 约翰 ・ 兰姆 斯 , 格 憎恨 继父 的专横 , 自己生 日 在 那天 与继父 发生 激烈 争吵 , 然后 到教 堂参加祈 祷 , 好
斗争后 , 于 战胜 了心 中的迷惘 , 终 在家 人 的陪伴下 安
宁地 回家 。这部 小说 突 出黑 人生 活 中宗教 的拯救 力
纪2 0年代 , 人 作 家 掀 起 一 场 哈 莱 姆 文 艺 复 兴 运 黑
量 和宗教 给 予 黑 人 的 生存 勇 气 。从 另 一 个 角 度 来 看 , 部小 说也 揭露 了牧 师 的 虚伪 和专 横 。欧 文 ・ 这 豪 评 论说 , ] 没有 哪 一部 美 国小 说 如 此 生 动地 揭 示
美 国 成 长 小说 发 展 史上 占有 举 足 轻 重 的 地 位 。
关键词 : 成长小说 ; 少数族裔 ; 冒现 ; 荣 繁
中 图 分 类 号 : 1 .7 I 2 04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1 9—30 (0 2 0 0 1 0 0 9 7 2 1 )3— 3 8— 3
作 品 成 了成 长小 说批 评 的典 型代 表 , 主题 、 构 、 在 结
wn 和拉 尔 夫 ・ 里 森 为 代 表 的黑 人 作 家 摆 脱 了 i) 埃 4 0年代 “ 议 小 说 ” 抗 的模 式 , 多地 突 出友 谊 、 情 更 亲 和宗教 赋予 黑人 生活 的信心 和勇气 。詹 姆斯 ・ 鲍德
动, 长期遭受歧视 的美国黑人开始讲述他们 自己的 故事 , 书写他们的经历和生活。二战后 , 在民权运动 和女权运动的影响下 , 美国黑人文学再次出现高潮 , பைடு நூலகம்以理查德 ・ 赖特 ( i a i t为代表的一些作 Rc r Wrh) hd g
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小说研究
![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小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06fda3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a.png)
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小说研究
高兰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术版》
【年(卷),期】2012(028)002
【摘要】本文从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小说发展的整体概貌、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美国黑人女性小说对美国当代主流文学的影响四个不同的层面对20世纪的美国黑人女性小说进行梳理和研究。
【总页数】2页(P125-126)
【作者】高兰
【作者单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探究 [J], 唐俊芳
2.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与现状 [J], 王军
3.20世纪后期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的生态书写——以沃克和莫里森为例 [J], 万丽丽
4.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研究 [J], 凌春风; 胡文思
5.论20世纪以来美国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福利困境 [J], 丁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十年以来美国黑人文学及文学研究的回顾
![三十年以来美国黑人文学及文学研究的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cdc9f7e7998fcc22bcd10dfd.png)
中心 成为有关 该领域的重要会议 、 讲座 和研讨 会 的召开地 , 并促进着该领域 的发展 。总而言之 , 宾夕法尼亚大学一直是
推进 黑人文 学学 术研 究 的制度 化 和规范 化 的最 重要 的力
量。
Ke y wo r d s B l a c k l i t e r a t u r e ; Af r i c a n Ame r i c a n l i t e r a t u r e ; p o p u l 多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完成 学业做着准备 ,除了有 赫尔曼 ・ 比福斯在其师 资队伍 中, 宾
夕法尼亚 大学 也是鲜有的几个能够供 学生研究美 国黑 人诗
歌 的场所 。更 值得一提 的是 , 从1 9 7 4年尊敬 的评论 家休斯
顿・ 贝克任教宾夕法尼亚 大学 开始 , 其黑人文学及 文化研究
B l a c k l i t e r a t u r e ; B l a c k wo me n ’ S w r i t i n g
宾夕法尼亚大学对 于美 国非裔文学研究 的发展发挥着
重要作用 , 除了培养出一些著名作家 , 如约翰 ・ 埃德加 ・ 威德 曼、 大卫 ・ 布 兰得利 、 劳伦 ・ 凯利 和诗人伊 丽莎 白 ・ 亚 历 山大 外, 学校也培育 出一批文学评论家 , 如迈克 尔 - 奥 克伍 德 、 林
登・ 巴雷特 、 尼克尔 ・ 金、 金姆 ・ 豪尔 、 詹妮弗 ・ 迪维 亚 ・ 布 洛迪
a r t i c l e e x p l o r e s a n u m b e r o f ma j o r t r e n d s t h a t h a v e i n l f u e n c e d t h e
托尼·莫里森小说成长主题研究
![托尼·莫里森小说成长主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312b98910ef12d2bf9e71f.png)
托尼·莫里森小说成长主题研究作为一个几乎贯穿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命题,成长主题反映青少年摆脱童年的天真,走向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的成长经历,被西方学者们反复地阐释和探讨着。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创作,不仅勇于探索新的小说内容和形式,而且其作品深深地植根于美国黑人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之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性、民族性的特征。
她早期连续出版的三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无一例外,都是以表现黑人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为主题的。
作为一个学者型作家,莫里森将黑人青少年个体的成长经历寓于整个黑人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斗争历程之中,使得其小说中的成长主题更加深刻。
本文将以莫里森早期的这三部小说为文本,探讨莫里森对黑人青少年在种族压迫的困境中,如何争取独立与自由并最终走向成熟的思考,以及由此所隐喻的整个黑人民族在美国社会中的文化身份的建构问题。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成长主题在莫里森小说中所具有的特殊的隐喻性以及国内外对莫里森小说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以莫里森成名作《最蓝的眼睛》为文本。
我们将探讨在白人主流价值观念的冲击下,美国黑人社会中形成的扭曲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仅以肤色和金钱等具有白人特性的象征物,来衡量黑人个体价值,它给黑人儿童的成长造成了悲剧。
第三章以小说《秀拉》为例,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向我们揭示了,一些黑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已经初步觉醒,但他们虽然已经意识到不能以白人的价值观念左右自己的思想,却又将自己与黑人同胞割裂开来,这最终使他们的成长走向失败。
第四章,以《所罗门之歌》为文本,首先探讨主人公奶娃成长在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阶层的家人和朋友中,所形成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以及其次,通过奶娃对自己家族百年的历史的探访,阐明黑人青少年只有融入整个美国黑人民族的文化之中,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第五章,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和总结,揭示三部小说在内容方面的相互继承的关系,得出黑人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发展的结论。
新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中青少年成长主题研究
![新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中青少年成长主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1e3c507f01dc281e53af094.png)
新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中青少年成长主题研究作者:张龙艳来源:《参花·下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以新现实主义理论为基础,首先从这两部作品中青少年成长主题入手,采用平行研究方法,分析两部小说中两个主人公在成长方面的不同及其原因。
然而,两部成长小说在青少年成长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而这些相似之处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新世纪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中青少年成长的一些特点:第一,少数族裔身份诉求;第二,黑人青少年成长也是新世纪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一个重要的特征或元素;第三,通过事实与虚构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少数族裔青少年新现实主义成长小说自20世紀70年代开始,在美国,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衰退,现实主义开始复苏,最后形成了新的现实主义,即新现实主义。
从此美国作家开始从后现代主义的文字游戏转入到现实主义对人和人的生存的关注。
与此同时,在美国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和多民族主义的推动之下,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之下,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成长小说家,为美国成长小说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进入新世纪,美国少数族裔的成长小说在继承了当代成长小说特点的同时,又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特点。
本文以《拯救骨头》和《圆屋》为例,应用平行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对两部小说中青少年成长主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预测或提出新世纪美国少数族裔青少年成长小说中成长主题的特征。
一、《拯救骨头》与《圆屋》中主人公成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布拉德伯里认为,“……美国少数族裔小说中表现出的生存危机感、荒谬和虚无主义其实就是新现实主义的一种表现……”(Bradbury,1988:1137)。
作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在杰斯敏·沃德的小说《拯救骨头》和路易斯·厄德里克的《圆屋》中,同样体现了作为少数族裔青少年的生存危机、困惑和迷茫。
因此,在这种压力驱使下,他们失去了童真,提前步入了成年。
首先,艾斯怀孕并决定生下孩子。
美国黑人文学研究
![美国黑人文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376d3a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e.png)
美国黑人文学研究第一章:引言自奴隶制度学者威尔逊.摩西进行第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黑人文学调查以来,美国黑人文学一直是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20世纪初,由于美国黑人逐渐获得文化赋权和自由,他们的文学作品也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识别与认同。
1987年,正是出版了所谓黑人文学名著《被驱逐的人们》,开启了对于黑人文学正式的研究之旅。
本文将介绍美国黑人文学的研究进展、特点和意义,以及不同的研究角度。
第二章:美国黑人文学起源与发展在美国各地的大多数黑人作家,他们对非裔美国文化传统的精神是产生深刻影响的。
大多数黑人文学作品的主题都关乎非裔美国人的种族身份和尊严,揭露着非裔美国人长期以来承受的屈辱、不公和种族歧视。
1850年代后,随着奴隶制度的废除,美国的奴隶经历了长期的自由漂泊,生活历程也加入了黑人的苦难,在这期间,黑人运动成为了黑人民族精神的代表。
黑人形态文化表演也成为了重要的文化元素,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示了非裔美国文化。
此外,一些有意参与政治运动的年轻黑人开始探索文化形式的边界,并创作了创造性的文本。
第三章:美国黑人文学的特点美国黑人文学的文化作品具有以下特点:(1)反映种族主义问题纵观美国黑人文学作品的发展史,反映种族主义问题一直是其最重要的主题。
作品通过多种形式反映了种族隔离、歧视、剥削等问题,如琳达.布伦特的《黑色皮肤,白色面具》(1952)就是一部对种族问题的深切思考。
(2)文化特异性美国黑人文学具有突出的文化特异性。
非裔美国人的文化传统、宗教习俗和人生经验等方面均反映在作品中,在创作中强调个体主义、性别、身份认同等。
(3)口头传承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美国黑人文学倡导口头传统,通过口传方式使文化活动得以继承。
民间小说、传说、谣言和奇闻异事都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而通过翻译和文学改编的方式,这些作品被硬化为国家层面的反种族歧视和正义主义的文本,形成了长久的文化影响。
第四章:美国黑人文学研究的意义美国黑人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其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非裔美国人的群体经验和文化特异性,而且也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意义。
美国黑人妇女的教育问题——从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殿堂》说起
![美国黑人妇女的教育问题——从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殿堂》说起](https://img.taocdn.com/s3/m/1feb215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85.png)
美国黑人妇女的教育问题——从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殿
堂》说起
王成宇
【期刊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7)005
【摘要】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其长篇小说《殿堂》中塑造了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知识女性形象,虚拟出现实社会不可能存在的黑人女性的殿堂.美国黑人妇女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和白人,甚至和黑人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其原因主要有四:奴隶制规定了女性奴隶的工具属性,种族主义歧视,性别主义歧视,黑人女性麻木灵魂的自我放逐.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王成宇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4;I106
【相关文献】
1.上帝是个黑女人——从《紫色》看艾丽丝·沃克的黑人妇女主义宗教观 [J], 王琼
2.“女性主义”行动策略下的黑人女性主体性建构——解读艾丽丝·沃克的三部长篇小说 [J], 李韶丽
3.黑人妇女的创造性与自我解放——解读艾丽丝·沃克《紫色》中黑人女性的生存
之道 [J], 冯海云
4.评艾丽丝·沃克的前期长篇小说创作--兼及当代美国黑人女性写作 [J], 尚玉峰
5.艾丽丝·沃克笔下的路西法效应
——以《我亲人的殿堂》为例 [J], 郭晓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成长小说研究王国琼一、引言在璀璨的美国文学史上,反映青少年成长主题的小说即成长小说,一直以来就有着特殊地位,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完全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或者类型。
所谓成长小说,就是以探讨人物成长过程或成长经历为主题的小说,通常是通过对一个或几个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叙述,揭示其心理变化和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励志性质,其核心界定在于指出主人公从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状态逐渐进入有知状态。
美国成长小说的繁荣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较为年轻的国度,美国一直崇尚青年文化,把青少年视为国家的未来,对其成长问题极为重视,因此诞生了以赫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1891)、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为首的成长小说作家以及他们脍炙人口的作品《白鲸》(Moby Dick,1851)、《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1876)等。
在这些前辈的引领下,伴随着民权运动爆发带来的族裔地位提升,族裔成长小说也快速发展起来。
在族裔成长小说创作中,又以黑人文学的成就最为突出,这也是美国多元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主要采取历史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成长小说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兴起、繁盛进行梳理式研究。
二、成长小说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兴起美国黑人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实际上是美国黑人争取权利和自我拯救意识觉醒的结果,因此可以说,黑人文学的出现是黑人群体不断成长的一个意识形态反映。
美国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依斯(Du Bois,1868—1963)早在1903年就通过作品《黑人的灵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说:“美国黑人的历史是抗争的历史。
”总的来说,美国黑人渴望获得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地位,渴望把他双重的自我融入更好更真的自我,不愿失去真正的自我。
在“白色至上主义”的洪流之中,他们不想漂白他们的皮肤和灵魂,希望既是一个黑人,同时又是一个美国人。
这种类似的言论激发了黑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开始关注黑人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问题。
在20世纪20年代终于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哈勒姆文艺复兴运动”:美国黑人开始用手中的笔抒写自己的成长经历与生活体验。
从此世人开始领略黑人作家兰斯顿·休斯、琼·图默、佐拉·尼尔·赫斯顿等人的诗歌与小说,从而聆听了黑人文学关于成长问题的最初声音。
但是这种出现在政治性更强的运动中的文学作品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直到1940年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1908—1960)出版了小说《土生子》(Native Son),黑人文学作品才产生了冲击性影响,因为它不仅给黑人敲响了警钟,而且震撼了平静的白人世界。
小说通过讲述年轻强壮有力的主人公比格的故事,一方面,突出了黑人的暴力抗争,并为其提供了支撑和辩护;另一方面,使黑人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争取自由和权利还有其他更好的途径,因而该小说对于广大黑人青年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正是赖特《土生子》的出现,美国黑人文学才从真正意义上诞生了,同时美国黑人成长小说才真正出现了。
如果说赖特是以“抗议”的形式创作成长小说的,那么后来的以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和拉尔夫·沃尔多·埃里森(Ralph Wal-do Ellison,1913—1994)为代表的黑人作家则以更温情的形式创作,把对青年成长主题的抒写放置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下。
比如鲍德温的小说就从家庭关系、朋友相处与宗教感化的角度刻画青年的成长经历。
在其代表作《向苍天呼吁》(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1953)中,作者通过对约翰成长故事的描述,传递了黑人青年在困境中如何依靠家庭关爱和朋友支持的主题。
另一部小说《假如比尔街会说话》(If Beale Street Could Speak,1974)则通过一个女孩蒂什的故事表达了在成长过程中不管经历何种坎坷,爱才是战胜一切的精神支柱,启迪了许多黑人青年。
20世纪50年代最著名的黑人成长小说莫过于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1952),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辗转美国大地中经历了从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到自我清醒以及从受人使唤到自我独立的成长过程,这对于处在困惑中的黑人青年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以上作家的出现以及相关作品的流行尽管受到时空限制,传播范围不是很广,也没有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2013%短篇小说完全认可与嘉奖,但是毕竟是美国成长小说的兴起阶段,这为后来黑人文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成长小说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繁盛伴随着族裔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加上前期黑人文学的基础,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成长小说迎来了一个高潮阶段,不仅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而且逐渐获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可。
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由两大黑人领袖马尔科姆·X和小马丁·路德·金领导掀起的民族权力运动,正是这些振奋人心的民权运动解放了黑人的思想,彻底激发了黑人自救与自主发展的意识,从那时起,黑人开始深刻意识到青少年教育问题和成长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并全方位地把这种意识体现在小说创作中。
20世纪60年代作为繁盛时期的第一个阶段就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如戈顿·帕克的《知识之树》(1963)、罗莎·盖伊的《我窗上的鸟儿》(1966)、克里斯汀·亨特的《上帝保佑孩子》(1967)、巴里·贝克汉姆的《我心爱的妈妈》(1969)、路易斯·梅里威瑟的《爹爹是个彩票赌博兜揽员》(1970)、阿尔·杨的《蛇》(1970)等,这些关于成长主题的小说都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基本反映了哈勒姆、堪萨斯、底特律、缅因地区黑人的成长经历。
这些作品揭示了黑人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问题和尴尬的困惑,同时也指出了困惑之中黑人青年如何摆脱困境、走向成熟的心理历程。
20世纪70年代则是美国黑人成长小说的大丰收时期,该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
莫里森作为新时期黑人文学的旗手,不仅继承了拉尔夫·埃利森和詹姆斯·鲍德温等前辈的黑人文学传统,而且积极吸纳了厄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等优秀白人作家的精华,因而她的作品更具有包容性。
70年代她创作了《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等几部小说,这些作品几乎都成了美国黑人文学的经典,对于美国黑人青年的成长具有隐喻指导意义,尤其是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黑人青年,促使他们从旧梦中惊醒。
该小说在关注非裔群体在美国生存困境的同时,通过佩科拉的故事格外关注了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以及透射的母爱思想,尤其是扭曲的成长经历和母女关系震惊了世人。
20世纪80年代以后,托妮·莫里森继续活跃在美国文坛,相继创作了《柏油孩子》(1981)、《宝贝儿》(1988)、《爵士乐》(1992)、《天堂》(1998)、《爱》(2003)等多部作品,一如既往地关注黑人青年的成长问题,而且取得了黑人作家至今难以企及的成就: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且以黑人女性作家的身份获得,可见其伟大之处,这也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一个高峰。
除了托妮·莫里森的创作之外,80年代以后又涌现出其他优秀的黑人作家关注黑人的成长问题,比如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
其代表作《紫色》(1982)是一部杰出的黑人成长小说,小说描述了一位受旧思想束缚的黑人妇女的转变和成长过程,充分展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的政治状况和生活境遇,以及对这种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善自我及完美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对黑人青年尤其是黑人青年女性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与引导。
四、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史基本就是一部黑人成长小说的发展史,它既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也使我们对美国的黑人发展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验证了“文学反映现实”的规律。
青年永远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在美国黑人文学创作中青年成长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主题,我们只有期待在新的时期会有更多上佳作品出现。
[参考文献][1]买琳燕.走近“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概念初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0(04).[2][澳]克莱尔·布拉福德.后殖民成长小说:本土主体与身份构建[J].外国文学研究,2007,29(06).[3]杨洪涛.从美国黑人文学看主流文化霸权下的美国黑人生存状态[J].成功(教育版),2012(04).[4]黄晖.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2002(03).[5]梁所丰.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的人性变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6(01).[6]王军.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与现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06).[7]王守仁,吴新云.白人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心灵———评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03).[8]刘文,唐旭.“成长小说”:传统与影响[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03).[9]孙胜忠.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3(03).[作者简介]王国琼(1973—),女,四川南充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教学及文学。
短篇小说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