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PPT课件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331fe86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8.png)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1. 引言1.1 什么是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是指在应用型高等学校开展的一种全员教育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识教育注重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包括科学、人文、社会、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能够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团队合作能力,使得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未来的挑战。
1.2 通识教育在应用型高校的意义通识教育在应用型高校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全人发展。
通识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在多个领域都能有所涉猎,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更广阔的思路和更深入的思考。
最重要的是,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通识教育在应用型高校中的意义不可忽视,是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的重要保障。
2. 正文2.1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将通识教育融入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体系中,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这种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强调全人教育,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边界,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c465201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a.png)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它强调学生要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开展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出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它强调学生要具备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实践性课程、实验实训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社会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
它强调学生要具备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通过学习工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工程管理课程,让学生学习工程实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工程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工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工程素养。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f0cf1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d.png)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学科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应运而生。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这种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狭隘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中,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需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学校应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如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让学生能够实践所学,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可以设置创新课程,开展科研实践,组织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也应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创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学校可以开展团队项目实践,设立团队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自己的机会。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学科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素质。
实践中,学校需要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开展科研实践和组织学术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团队项目实践和团队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这些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简介通识教育.ppt
![简介通识教育.ppt](https://img.taocdn.com/s3/m/d322b1dc856a561252d36f3f.png)
高等教育目标的层次或类型
1. 掌握一项专门技艺和基本文化知识,毕业后能够 找到对口工作,并胜任本职工作。
2. 精通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毕业后能够在本专业领域或相近专业领域开展工作, 并能够对本专业知识有所发展。
3. 在精通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理解人类各 种知识类型的本质及其探究方法与模式,养成批判 性思维习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潜力。毕业后能 够创造新职业、新专业,引领社会发展。
15.4 52.9 54.1 62.5 18.8
69.2 47.1 42.4 37.5 56.3
正在 改革
台湾大学
40(课时)
必需完成的通识教育的课时数(熊明艳,2007)
自然科学 总课时 清华(文) 清华(理) 160 560 (%) 17 42 社会科学 总课时 224 224 (%) 24 17 人文科学[学科] 总课时 544 544 (%) 59 41
必需完成的通识教育课程门数*
自然科学+数学(%) 人文素质**(%)
哈佛 MIT
加州理工学院
伯克利
杜克(南方哈佛、三一学院、神学 院) *写作等除外(刘拓、陈秀平、李平康,2004) **包括社会科学 75(冯增俊,2004) 25 香港中大 东京大学 北京大学 33 25(课时) 67(楼程富,2002)
但“名著”包括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
赫钦斯:今天有意义的知识没有超过 古人,哲学与人文没有超过亚里士多德。 科学呢?“如果我们阅读牛顿的《自然哲 学的数学原理》我们就会看到一位活生生 的天才,就会了解这本书所展现出来的那 种前所未有的简朴和优雅,还可以了解近 代科学的基础。……[近代]哲学起始于迪卡 尔和洛克;心理学起始于冯特和詹姆士; 自然科学发端于19世纪的一些伟大的实 验。” ——《美国高等教育》(中译本)ຫໍສະໝຸດ 5.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时期
夯实通识教育基础ppt课件
![夯实通识教育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4b4f07580216fc710afd0d.png)
模块 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课程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经济与法律 性与健康
负责人 彭崇胜 王先林
陈斌
4 社会科学
社会精神医学
徐一峰
5 社会科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刘书俊
6 数学或逻
数学与科技进步
沈灏
辑
7 科学技术
材料美学
窦红静
8 科学技术 9 科学技术
工程心理学 能源与环境
傅山 罗永浩
10 科学技术
夯实通识教育基础 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
能力
目录
一 通识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的理念与背景 二 通识教育与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 三 经验与规划
一、通识教育与创新从创O业C融W合到的理念与 背景M:OOCs
亘古不变的使命
120年薪火相传,交大因图强而生、因变革而兴、因人才而 盛,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为国图强的创业能力, 一直渗透在每个交大人的血脉里。
文本解读、语境分析、意义阐释、风格赏析、谱
系定位
目的:突出理解经典的学思发育出发点,激发其
问题意识,探讨其讨论问题的门径和进路,赏析
3
其意义
以问题为中心的法律思维
4 避免经典阅读的误区
• 法律真实、价值理性、程序正义 • 目的:训练学生掌握法律思维的基
本方法,了解如何从法律的视野观 察、分析、综合以及处理现代社会 所面临的问题
学生了解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探索生命,为生命科学通识教育提供
综维合平,台着。力201提4年升该实成果践获创国新家级能教力学。成果一等奖。
二、通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夯实第
一课堂
(三)学科交叉课程:
开阔学术视野,掌握跨学科的思维方法,拓展
深圳大学建筑课件通识教育课程PPT
![深圳大学建筑课件通识教育课程PPT](https://img.taocdn.com/s3/m/ad5a4b0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1.png)
建筑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建筑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需求。探讨建筑与 社会、文化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建筑的价值和作用。
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建筑行业正不断发展演变,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建筑的未来发展趋 势,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建筑趋势,并为自己的发展做好准备。
深圳大学建筑课件通识教 育课程PPT
深圳大学建筑课件通识教育课程PPT,为您提供关于建筑学的精彩介绍。通过 本课程,您将深入了解建筑的意义、发展历程以及设计原则与方法。让我们 一起探索建筑学的魅力吧!
建筑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建筑课程是探索建筑学的窗口,让学生了解建筑在塑造城市与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建筑课程,学 生将培养审美能力、空间思维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筑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建筑学涵盖了建筑的各个方面,包括结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材料、构造、空间布局等。学习 建筑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建筑的本质,并为未来的设计工 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筑史及其发展
建筑史是了解建筑发展历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建筑史,我们可以了解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建筑技术的演变,以及建筑与社会、文化之间的 关系。
建筑结构与构造
建筑结构和构造是建筑物的骨架和支撑系统,它们决定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 功能性。学习建筑结构和构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建筑物是如何抵御自然力 和承载荷载的。
建筑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建筑设计是将创意和功能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建筑作品。学习建 筑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自 己的设计提供指导。
建筑风格与艺术形式
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呈现了建筑的独特魅力,代表了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特点。 学习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建筑作品。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c4362f5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e.png)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是指在应用型高校中进行的一种全员通识教育模式。
它的理念是以应用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它不再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通过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具体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强调跨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应用型高校中,通识教育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培养,而是跨学科的交叉与综合。
通过开设多学科的综合课程和项目,并引入跨学科的研究和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综合能力。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较快地适应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
通过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在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施:构建多元化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开设多个学科领域的通识课程,融入实践活动和项目,让学生能够学习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注重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
通过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促进跨学科的交叉与综合。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课件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8475a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a.png)
学习成绩分析
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成绩,评估教学 效果和学习效果。
同行评价与督导评价
邀请同行专家和教学督导对课程进行评价, 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04
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应用
通识教育在大学中的应用
大学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和 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02
03
04
人文社会科学
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 学、经济学等领域,注重人文
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自然科学与技术
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地理学等学科,强调科学技术
的创新与应用。
数学基础
包括基础数学、统计学等内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
解决能力。
跨学科整合
通过主题式、项目式学习等方 式,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培
明确教育理念
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宣传和培训,明确其理念和目 标,提高教学质量。
THANK YOU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完成项目,培养其 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
翻转课堂法
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件内容,课堂上进 行讨论和答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和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方式
考试评价
通过书面考试检测学生 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和应用能力。
作业评价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 生按时提交,根据完成
情况进行评价。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ppt课件
目录
• 通识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 • 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 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与评价 • 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应用 • 性
通识教育的定义
综合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 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全面发展的 人才。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d15cbc2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c3.png)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提供全面的素质支持。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
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不仅需要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广泛的跨学科知识,以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具备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还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除了理论学习,学生还需要参与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实施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导师和引导者,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还应当充分理解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项目,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需要与现实需求相结合。
学校应当密切关注社会和行业的需求,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使其更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与实际项目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是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中,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核心目标。
通过扩大知识广度和深度,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以及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更加具备竞争力和适应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校与社会的密切合作。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fa941f9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2.png)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一、理念1.1 培养综合素质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通过不同学科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促进专业与通识的融合另一个重要的理念是促进专业与通识的融合。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专业与通识教育常常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但在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
通过专业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也能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1.3 融合社会需求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还包括融合社会需求。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实践2.1 创新课程设置为了落实通识教育的理念,应用型高校积极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被边缘化,但在应用型高校中,通识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一些通识教育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情、世情与军情概论、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算法设计与分析等,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也能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2.2 强化课程质量在实践中,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注重强化课程质量。
不单单是课程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此,学校加大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的投入,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的通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提高他们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教学水平,使课程真正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3 结合实践教学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还注重结合实践教学。
通识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99d0922c0b4c2e3f572763ec.png)
# 精义论者认为,在人类不断变迁的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有一套永恒不变 的核心价值。通识教育课程应以思考这 些问题为中心而设计。
2.均衡论
# 格莱(Willian Chandler Bagley) # 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 # 博耶(Ernest Boyer) # 开普兰(Martin Kaplan) # 莱文(Arthru Levine)。
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概括:
# 通过提供一种共同而又广泛的教育,提 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其个性自由、 全面的发展,使之成为合格的公民。 1.提高文化素养 2.促进个性发展 3.培养合格公民
三、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
1.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
文理学院: (1)阅读及写作 (2)数量推理 (3)外国语文
(4)七科广度要求 在下述每个领域中,至少选修一门课程: 物理学;生物学;文学艺术;历史研究; 哲学及价值;国际研究;社会及行为科 学 2.史丹福大学 # 史丹福大学明确地以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作为大学部的教育目标
# 史丹福采取学季制,要得到学士学位, 必须修毕180个学分。其中,除了主修学 系要求的专业学分以及个人自由选修的 课程之外,还包含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 满足 写作要求 均匀要求 语言要求
(4)美国大学之通识教育,一般而言,均 特重人文社会课程;但近年来,亦逐渐 在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课程之间力求其 均衡发展 (5)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之讲授,较为 活泼,科技类通识课程多有实验课,较 易引起学生兴趣
(二)日本大学通识教育
(1)以类科领域取代科目名称为规范共同 课程之依据,避免意识形态的争议 (2)重视外国语之教学(多数包含两种外 国语,应修学分占大学应修总学分的十 分性 # 系统性 # 深刻性
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课件
![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ea17bdb0717fd5360cdc35.png)
通识核心课程在复旦改革探索与具体实践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t Fudan: Design Features & Concrete Measures任军锋复旦大学一、复旦通识核心课程:背景、理念、框架1、新世纪中国大学教育面临的危机“苏联模式”的弊端对“研究型大学”的诸多误解本科教育沦为大学教育神经的最末梢教学与科研出现结构性断裂2、复旦的探索实践(2005— )2005年9月,复旦学院成立2006年9月,首批50门通识核心课程(六模)开设2007年,通识教育大讨论,《复旦通识教育评论》创刊2013年至今,通识核心课程2.0版3、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狐狸(Know less about more)vs.刺猬(Know more about less)道德的(moral)vs.智力的(intellectual)4、通识教育的“核心”在哪里?通识教育的“核心”五大书院(第二课堂)核心课程(第一课堂)即“七大模块”l模块I、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l模块II、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l模块III、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l模块IV、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l模块V、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l模块VI、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l 模块VII、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二、教学实践案例《西学经典:论美国的民主》(属模块II)《西学经典:战争志》(属模块III)1、读一部书,但并不局限于一本书核心文本:以“点”带“面”2、通识核心课,不是通俗概论课学生选课与课选学生:建立以经典文本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的“双向”过程讲授深入浅出:不低估学生,不迁就学生,不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3、核心课程的六个环节助教遴选授课方式核心文本考核方式教学大纲研修小组环节(一)、核心文本修昔底德:《论美国的民主》 (974页)托克维尔:《伯罗奔尼撒战争史》(721页)考虑要素:①、篇幅;②、可读性;③、可延展性作为进入某一精神世界或学术思想传统的合适入口序 言:通过阅读,洞察这个时代前半程(文本研读):每周一卷共八卷后半程(主题研修):每周一组共七组助教对教学内容和相关要求有足够的体认教师对助教的学术能力和工作态度有较为充分的掌握教师与助教建立具有高度信任感的学术共同体助教环节(四)、授课方式:头脑风暴向心力与离心力进入文本与走出文本原则讲法顺着讲而非逆着讲问题式而非议题式诊断式而非药方式雅典政治史:从城邦到帝国(前478-431)斯巴达:一个城邦的传奇陆战:战略/战术/教训帝国兴衰启示录(I):战时雅典财政海战:战略/战术/教训“背面战场”:城邦党祸帝国兴衰启示录(II):亚西比得与雅典帝国的命运美利坚联邦-共和国奴隶制与共和国妇女与共和国宗教与民主社会的两种形态托克维尔在法国托克维尔在美国托克维尔与中国横向放大纵向延伸环节(六)、考核方式口头报告:10%研修小组:20%千字作文(一篇,手写):20%学终(闭卷)考试:50%附Ⅰ:研修小组、课堂展示附Ⅱ:千字作文附Ⅲ:考试题例(阅读能力/提问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悲剧诗人修昔底德……前410年,雅典寡头政治被推翻,民主政治恢复,设立法庭审判“四百人”,安替芬做了如下最为精彩的答辩:“……” 雅典帝国兴衰启示录雅典与斯巴达城邦品性对观亚西比德本纪1、通识教育不仅是新世纪中国大学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中华文教精神实现根本性变革的开端2、通识核心课程的重心不应是介绍性的“概论课程”,不是专业课程的通俗版,不是情怀式的“营养学分”,而是具有相当学术含量且对学生的平均智力构成足够的挑战的课程3、通识核心课程依托于专业教育,但必须有意识地克服专业教育本身的局限,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以及教学方法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几点思考:多谢关注!欢迎指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
文理学院: (1)阅读及写作 (2)数量推理 (3)外国语文
(4)七科广度要求
在下述每个领域中,至少选修一门课程: 物理学;生物学;文学艺术;历史研究; 哲学及价值;国际研究;社会及行为科 学
2.史丹福大学
# 史丹福大学明确地以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作为大学部的教育目标
(5)让学生体验具想像力的文学及艺术是 终生的快乐之源,包括形式及语言之乐
综上:
(1)美国大学之通识教育,起于传统的大 学教育之理想,并弥补高中教育之不足
(2)美国大学推动通识教育之方式,较为 多元,但主要方式有二:核心课程;平 均选修方式
(3)美国大学推动通识教育,均设立专责 单位负责课程之规划及考核等业务
7确的选择
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概括:
# 通过提供一种共同而又广泛的教育,提 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其个性自由、 全面的发展,使之成为合格的公民。
1.提高文化素养 2.促进个性发展 3.培养合格公民
三、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
特点
# 广阔性 # 基础性 # 系统性 # 深刻性
(二)目标
6个主要目标:
1.发展以伦理原则为基础的行为规范,以 调节人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
2.培养积极参与解决自己的社团、国家和 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有知 识、负责任的公民
3.认识世界上各不同民族间的互相依赖关 系以及自己对培育国际理解与和平的责 任
法国大学:
(1)在态度、人格和方法论方面的训练 (2)数理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经济和人文科学 (4)其他: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外语
(三)我国面临的严峻现实
二、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一)内涵
# 大学通识教育是在西欧国家“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亦称“博雅教 育”、“文雅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 来的
# 史丹福采取学季制,要得到学士学位, 必须修毕180个学分。其中,除了主修学 系要求的专业学分以及个人自由选修的 课程之外,还包含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 满足
写作要求
均匀要求
语言要求
(1)文化、观念及价值 (2)世界文化 (3)美国文化(以上为“文化核心课程”) (4)数理科学 (5)自然科学 (6)科技及应用科学(以上为“科学核心课
4.理解自己的自然环境中的一般现象,用 科学的思维习惯考察个人和公共的问题
5.理解别人的思想,有效地表达自 己的 思想
6.掌握批判性思想和建设性思维的技能和 习惯
台湾学者认为的目标:
1.培养学生基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基本沟通、 思考、批判的能力,以及进一步研究学问所需 的各种基本能力
2.培养学生对各种主要知识领域的认识与了解 3.培养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启发人文素养,提
(2)重视外国语之教学(多数包含两种外 国语,应修学分占大学应修总学分的十 分之一强)
(3)逐渐重视一般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连贯 性
(4)重视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主性,提供 各科目任课教师、授课主要内容、成绩 考查方式等充分之信息,供学生选课之 参考
# 至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的《哈佛报 告》之后,“自由教育”已逐渐被理解 为“普通教育”或“通识教育”的同义 语
台湾著名学者黄俊杰教授
# 通识教育“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 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 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
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 的教育,包括基础性知识的传授,公民 意识的陶冶,健全人格的熏陶以及一些 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 要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 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以使得受教育 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 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自由教 育的思想
# 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其含义发生 变化。教会提出七艺教育
#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教 会束缚、解放人性,教育目标被重新认 为是谋求个人身心的自由发展
# 工业革命以后,自由教育又有许多不同 的解释和新内容。认为受过这种教育的 人应具备大自然的各种基本规律的知识, 其智力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工作
高个人的生活品质,并对人生意义及价值有完 整的概念 4.培养对社会的关怀,使学生成为积极参与并 解决社会问题的现代公民
5.培养具有世界观的公民,不仅了解自己所生 存的社会,更要对其他文化包容和探索,并了 解自身与他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
6.让学生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文明,并进而 鉴往知来,为未来21世纪预做准备,学习各种 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4)美国大学之通识教育,一般而言,均 特重人文社会课程;但近年来,亦逐渐 在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课程之间力求其 均衡发展
(5)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之讲授,较为 活泼,科技类通识课程多有实验课,较 易引起学生兴趣
(二)日本大学通识教育
(1)以类科领域取代科目名称为规范共同 课程之依据,避免意识形态的争议
程”)
(7)文学及美术 (8)哲学、社会及宗教思想 (9)社会及行为科学
“文化、观念及价值”领域(CIV)
(1)提供学生共同的智性测验 (2)让学生接触那些由于其表达的观念、
表达方式及其影响而具有知性、重要性 的著作 (3)培养学生对于观念及价值进行批判性 审视的能力,以求理解自己并理解他人
(4)使学生能有更高的技巧,去理解、分 析作品,去推论、论辩(支持或反对) 某种解释,去表达(说或写)他们的理 解及解释,并且使他们能在人文学、科 学、工程方面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一)科学技术的挑战
1.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了知识总量的 急剧增长。高等教育不仅要给大学生传 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 的能力,以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与这 种知识的激增和更新的形势相适应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生产技术更新的周 期迅速缩短,使人们的职业结构和技能 结构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这就要求高 等教育必须对大学生授以文、理、工等 多种学科的广博知识,使他们具有宽厚 的基础和扎实的功力,具有以不变应万 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