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教案
初中南京条约的教案
教案:南京条约教学目标:1. 了解南京条约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分析南京条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教学重点:1. 南京条约的背景和内容。
2. 南京条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南京条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 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哪个条约?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和地点。
2. 讲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a.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 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c.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d.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
e. 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3. 分析南京条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a.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b. 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商品大规模倾销。
c. 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提问: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南京条约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南京条约?3. 强调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深入了解南京条约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写一篇短文。
2. 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保护国家利益。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介绍南京条约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
危害: a.白银外 流,造成清政府财 政危机;b.银价上 涨,造成“银贵钱 贱 ”, 加 重 农 民 负 担;c.腐蚀统治机 构,清政府更加腐 败;d.毒害中国人 民身心健康,削弱 对学生进行远离毒 军队战斗力。…… 品的思想教育 感想: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给身体 以健康,给家庭以 幸福,给社会以安 宁,给人类以和谐。
图的能力。
(1)根本原因:打 开中国大门,开辟 海外市场 (2)导火线(直接 原因):中国政府的 禁烟运动
第一阶段
1840 年 6 月
---1841 年 5 月
攻广州、陷定海、
逼天津、道光帝将
林则徐撤职查办。
第二阶段
1841 年 6 月
---1842 年 8 月
占香港、进吴淞、
到南京、清政府被
迫签订城下之盟—
的高温来熔化鸦 片,避免污染。
不是
“虎门销烟”是鸦 片战争爆发的直接 原因。对于这一个 问题,学生容易将 它与鸦片战争爆发 的根本原因相混 淆,通过影像资料 和充分利用教材资 源,设置争议问题 以培养学生透过现 象看本质的能力, 揭示战争爆发的必 然性,让学生思辨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和偶然性的辩证关 系。
学生讨论、各抒己 见后
严厉禁烟 缉拿烟贩,将缴获 的 230 多万斤鸦片 销毁在虎门,维护 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不是 因为烧鸦片会产生 大量毒烟,造成人 们“被动吸毒”,所 以才利用生石灰与 海水化合反应产生
通过资料展示,拉 近学生与历史人物 之间的距离,培养 学习的兴趣,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
反抗外来侵略的 坚强意志。林则 徐是当之无愧的 民族英雄。罗瑞 卿大将参观虎门 时说过:“中国近 代史就是在这儿 首先开始了抵御 帝国主义的侵 略,到了虎门就 能知道什么是中 华民族精神。”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南京条约》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及中国历史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教师利用生活图片,历史视频、图片素材及情境创设引发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林则徐、三元里人民敢于抗击侵略的精神,培养爱国情感2、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鸦片战争及中英《南京条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一、导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的历史学习,将带领大家走入中国近代史——一部百年屈辱、抗争、探索的历史!那么,这段历史是如何开始的呢?投放鸦片战争相关视频、图片素材。
引入新课二、教学过程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及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原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茶叶、生丝呢绒、布匹结论: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深入思考: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恶之花恶之果恶之膏?合作探究:鸦片带来的危害(提示:国家层面,白银外流、官僚腐败、军力下降;社会层面,人民体质下降,不利于参军、劳动生产等)3.引导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怎么办?道光帝派主张禁烟的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的经过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组织学生依据下列要素讲“历史故事”。
1)时间:1840年6月2)涉及地点:定海、天津、厦门、宁波、镇江3)涉及人物:林则徐、琦善、关天培、陈化成4)起因:林则徐销烟5)经过:6)结果:大清王朝失败教师引导讨论: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的失败而告终,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你认为原因有哪些?学生合作探究后回答:①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原因);②清朝统治腐败;③中国国力衰弱;④经济落后,武器落后等。
华师大版第5册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教案1
华师大版第5册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教案1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鸦片走私的危害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结局《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战后社会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分析说明:战前中英国情的基本态势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概括阐释:《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的影响。
归纳评判:鸦片战争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林则徐等爱国将士的正义壮举,维护了民族尊严,反映了人民不畏侵略的反抗精神,值得后人尊崇。
反思鸦片战争中腐败、衰弱的清政府难以抵御工业化强国侵略的史实,理解“落后容易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
增强历史责任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使命感、人生观。
二.教学要点:重点: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对战后社会的影响。
难点:如何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学期要求:①端正思想:重视会考;②具体要求:预习:练习:笔记:参与;学习导论:第一单元:天朝危机的主要内容(组图):解说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第4课:洋务运动-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地:改革派)发起“自强”运动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学习导论:介绍鸦片(观图片)解说:鸦片,俗称大烟、烟土,来自罂粟。
罂粟,是一种一年生的栽培植物,它的花非常漂亮,用它的汁液提炼出来的东西就是鸦片。
还有海落英、吗啡等等。
鸦片在医学上是麻醉性的镇痛药。
在《圣经》和《荷马史诗》里,鸦片被描述成为“忘忧药”,上帝也使用它。
公元前两世纪的古希腊名医加仑(Galen),就记录了鸦片可以治疗的疾病:头痛、目眩、耳聋、癫痫等疾病。
鸦片会使吸食者在心理、生理上对鸦片产生很强的依赖性。
长期吸食会使体质,变得瘦弱不堪,面无血色,目光发直发呆,瞳孔缩小,失眠,对什么都无所谓。
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课题:鸦片战争探究新知(讲授新课)【教师补充】综上所述,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结合示意图在给学生梳理鸦片战争的背景,强调英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侵华战争的!多媒体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提出问题】结合教材内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请一位同学为大家展示一下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总结】在同学的展示中,我们看到了鸦片战争中中国爱国官兵和人民为了民族尊严所进行的殊死搏斗,但是由于清政府统治腐朽、经济落后,最终没能战胜使用洋枪洋炮的英国。
同时我们通过英国侵华路线也发现,英军并不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战争有更多的政治谈判的权力,以更好地打开中国市场。
【教师过渡】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三、折戟沉沙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提出问题】《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教材上对其性质的定义?接着再提出问题,丧权辱国丧失了哪些权力?展示领土主权等概念解释。
合作探究:展示《南京条约》内容及损害的权力,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完成知识连线。
完成连线后,带领学生探讨该条约每一条款对中国的影响。
自主研习: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6月。
经过: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趋天津→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攻虎门、广州→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进犯吴淞→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
民族英雄:关天培等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结果:战争最终以中国的失败结束。
学生预期回答:1842年,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领土主权等。
合作探究:开放五口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赔偿加重人民负担;协定关税的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鸦片战争学案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过后,清王朝逐渐衰退。
危机四伏,对外实行政策。
此时,欧美的国家发展迅速。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成为世界头号的资本主义强国。
为了扩大商品和产地,英国早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中国成为他的主要侵略目标。
19世纪40年代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的地位。
为了谋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
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
年6月,英军到达广州海面,封锁珠江口。
鸦片战争爆发。
年8月请政府屈辱求和,同英国签定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为通商口岸。
中国进出口货物的与英国协商。
☆列举《南京条约》的影响:2.西方学者曾认为,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人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
对英国政府来说,除了保护鸦片走私,这场战争的更深层次意图是A.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对己有利的贸易关系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C.使中国成为英国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3.从文明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
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C.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D.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备受冲击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否定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为英国的殖民侵略寻找原因借口★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对此理解比较合理的是①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②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③后一个“不公正”正是由于前一个“不公正”所引起的④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目的是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的需要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④6.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初中南京条约教案
初中南京条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 南京条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南京条约的签订背景和过程。
2. 学生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提问学生: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哪个条约?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南京条约的签订背景和过程。
a.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b. 南京条约是在江宁府静海寺和英军旗舰汗华囇号上签订的。
2. 讲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a.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 开放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
c. 赔偿英国战争赔款。
d. 割让九龙半岛和新界给英国。
3. 分析南京条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a.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失去了领土和主权,加剧了国家贫弱和人民疾苦。
c. 南京条约的签订引发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2. 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提问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南京条约?3. 强调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鼓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加深对南京条约的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南京条约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一、教学目标1、史实:战前中英基本国情虎门销烟战争的爆发和结局《南京条约》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2、史能:(1)分析说明:战前中英国情的基本态势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2)概括阐释:《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华危害。
(3)归纳评判:鸦片战争的结果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3、史识:(1)林则徐等爱国将士的正义壮举,维护了民族尊严,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侵略的反抗精神,值得后人尊崇。
(2)反思鸦片战争中腐败、衰弱的清政府难以抵御工业化强国侵略的史实,理解“落后容易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
领会爱国救国的历史责任感,进而确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使命感、人生观。
二、教学要点1、重点: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对战后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如何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
如何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史实:英法美的“修约”要求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天津条约》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2、史能:(1)归纳说明:英法美“修约”要求与两个事件同战争爆发的关系。
(2)分析论述:《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阅读理解:从图表分析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方位、面积和后果。
3、史识:(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等国为了在中国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战争,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圆明园被焚毁的悲剧见证了资本主义列强血腥掠夺的罪恶面目,也反映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3)沙俄政府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趁火打劫,大肆扩张,成为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二、教学要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华危害。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一、教学目标1、史实: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与西征天京变乱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洪仁玕与《资政新篇》湘军攻陷天京2、史能:(1)编制年表:太平天国运动的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上鸦片战争教案3篇
中国历史上鸦片战争教案3篇。
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1.归纳法。
像鸦片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
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
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清陈澧“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_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_的武器炮和火箭。
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一节鸦片战争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2.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学生看书][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八年级历史鸦片战争教案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案例 分析,使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分
析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 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历 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 豪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 和偶然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
强调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 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CHAPTER 04
教学过程
导入
01
02
03
故事导入
讲述一段与鸦片战争相关 的历史故事,引起学生的 兴趣和好奇心。
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鸦 片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 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 地感受历史。
问题导入
提出一些关于鸦片战争的 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 发他们的求知欲。
讲授新课
鸦片战争的背景
知识点掌握好
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 果等知识点掌握得较为扎实,能够 清晰地表述相关内容。
情感教育到位
通过对鸦片战争历史的讲解,学生 深刻认识到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道 理,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不足之处
课堂节奏把握不够好
课堂互动形式单一
部分时候课堂节奏稍显拖沓,导致部 分内容过于冗长,学生可能会产生疲 惫感。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是主要的互动形 式,但其他形式的互动较为缺乏,需 要进一步丰富。
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虽然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但仍有少数学生表现较为沉默,需要 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改进措施
优化课堂节奏
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精准的把握,合理安排时间 ,避免拖沓和冗长。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加强对沉默学生的关注和引导,采用多种方式激 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初中精品历史《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认识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2)运用史料对比、地图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学难点:(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复杂性;(2)引导学生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提问:“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引导学生关注《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4. 史料对比:(1)展示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地图,让学生观察中国近代史的变化;(2)对比《南京条约》与近代其他不平等条约,让学生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态度。
四、课后作业2. 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思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鸦片战争》教案及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重点: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⒈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⒉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⒊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⒈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封面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
问:请同学们看课本的封面,这是幅什么图片?答: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你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吗?答:了解。
好!那请同学们来向大家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看看哪个同学知道得更多。
答:……【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建碑,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1958年4月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碑心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身底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8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
鸦片战 争教案设计
鸦片战争教案设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和经过。
(2)理解《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2)运用地图、图表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战争的进程和相关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让学生反思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得失,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教学难点(1)分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2)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组鸦片战争时期的图片,如英国舰队、中国炮台、鸦片烟馆等,提问学生:“从这些图片中,你们能看到什么?”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鸦片战争的背景(1)英国的工业革命讲解英国在工业革命后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需求,强调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2)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介绍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分析其对中外贸易的限制以及导致中国与世界的隔绝。
(3)中英贸易逆差通过数据和图表展示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战争的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2)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
3、鸦片战争的经过(1)战争爆发讲述 1840 年 6 月,英国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
(2)战争进程利用地图展示英国军队的进攻路线,先后攻占定海、直逼天津,清政府妥协。
优秀教案第1课 鸦片战争
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教案[课标内容](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解答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增强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2)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感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以及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经过和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积累有关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逐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一种罪恶的掠夺手段,表明资本主义侵略的贪婪性和侵略性。
(2)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3)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清政府动摇不定、妥协求和,暴露了清政府统治者腐朽本质。
(4)吸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方法准备]启发、探究、综合教学,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教学设计.doc
课题:侵略战争与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设计理念:当中国从灿烂辉煌的古代走向近代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西方列强纷纷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中国,他们利用各种各样的借口,不断侵占中国领土,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从此,中国人民受尽了侵略者的侮辱和欺凌。
这是一段充满屈辱的历史,是一段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历史。
那么,要了解这款屈辱史,就要先从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开始,因此设计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课就从侵略战争的开端“鸦片战争”和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讲起。
教材分析:《侵略战争与不平等条约》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不能忘记的屈辱》第一课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在学生了解了我们祖先留下的辉煌的古代文明之后,旨在让学生知道,在步入近代的历史上,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中国历史发展脚步缓慢,遭受到外围的侮辱与欺凌,作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该了解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了解这一段屈辱史,激起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这样才能自觉地为振兴我们的民族发奋图强。
本课的设计是第一课时,近代史的开端一一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的时代背景离我们现实生活比较远,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他们具有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能够通过读相关历史文字了解,也具备一定的小组合作意识。
所以我在上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之前,让学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上网查了一些有关资料,相信这对学生理解本课知识将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同时,在授课时,我也尽量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拉近时空,为学生呈现他们能够理解的认识,从而让孩子们入情、入境,真正认识这段历史。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牢记国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让学生认识鸦片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禁毒教育。
3、体会林则徐的民族气节,激发学生对林则徐的敬佩之情。
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明白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给中华名族带来的深重危害。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之南京条约
学生回答的同时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 割地:香港岛――领土完整遭破坏 赔款:2100 万元――财政负担增加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关税协定――主权丧失 思维拓展: 鸦片战争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学生合作探究并各抒己见:略。 教师引导、归纳: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 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最主 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 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 的开端。
的销售。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设计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设疑: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 于后,亦惟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 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俞蛟:《梦厂杂着》 学生回答: 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南京条约》的内容来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培 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学会 论从史出,防止死记硬背)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之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 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教师据图讲述鸦片战争 的经过。 (设计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并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指导学生用关键词来记忆历 史知识) 学生回答《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地:香港岛 赔款:2100 万元
初中历史13课教案
初中历史13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认识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深入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的情感。
(2)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教学难点:《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参考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虎门销烟事件。
2. 提问:虎门销烟事件之后,鸦片战争爆发,那么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重点介绍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原因。
2. 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重点介绍英军的侵略行为和中国军队的抵抗。
3. 讲解鸦片战争的结果,重点介绍《南京条约》的签订。
4. 讲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条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合作探讨1. 让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情感教育1. 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的情感。
六、课堂小结1. 总结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七、课后作业1. 编写鸦片战争的历史故事。
2. 研究《南京条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鸦片战争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教学设计
上海市行知中学杨佳俊
【内容主旨】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碰撞的结果,从文明碰撞的角度去理解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从文明碰撞的角度去分析鸦片战争,并能够掌握历史影响是如何得出的。
(2)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转换,学生积极发言,突出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深刻认识西方列强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对中国带来的殖民主义灾难,并初步体会中国人民认识到落后之后的一些奋起改变。
【重点难点】
重点: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的碰撞。
难点:东西方文明碰撞带来的结果。
历史影响是如何得出的
【教学过程】
环节1:1840年,发生了一场在我们今人看来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航向的战争,我们来反思一下这场战争带给我们的东西。
设计意图:导入。
一句话概括鸦片战争,从而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到本课的内容。
环节2:出示鸦片战争整课的大纲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需要掌握哪些内容
环节3:从鸦片战争背景入手,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中国与他国的差距
设计意图:由材料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总结并完成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表
环节4:展示乾隆接见马嘎尔尼的材料,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与问题,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心态,把这种心态与之前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放在一起比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
环节5:分析中英两国对外贸易量,分析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对双方贸易的比较,解释出超入超的概念,并找出根本原因,英国通过鸦片贸易扭转逆差后,林则徐禁烟,从而继续分析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环节6:鸦片战争的过程简单带过,展示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内容
设计意图:逐条分析南京条约的条款,引导学生思考南京条约的这些条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环节7:提出问题“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展示中英双方1830年经济水平的比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并不落后的情况下,为什么会输掉鸦片战争?运用材料,分析得出在制度以及心态观念方面的落后使中国输掉了这场战争
环节8:情境设置: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国人,战争失败后你会有何反应?引导学生从百姓、官员、皇帝角度换位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换位思考,是学生先通过自己的理解,想象鸦片战争对不同阶级的影响,再展示材料,使学生重新认识当时人对鸦片战争的认识,从而是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影响与意义是如何得出的
环节9:鸦片战争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对南京条约的逐条分析,得出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的影响,贯彻论从史出的史学方针
【板书设计】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鸦片战争的爆发(1840-1842)
战争背景:
战争原因(根本、直接):
二、《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作业设计】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的沉沦还是发展?请说明理由
【资料附录】
1.亚当·斯密:“中国历来就是世界上一个顶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得最合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
可是看来她长久以来已在停滞状态。
”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
2.马克思、恩格斯: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一场殊死的搏斗中死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6页
3.史学家戴逸的观点:“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
18世纪的康雍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只有岁月推移,迷雾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
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第5页4.1792 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
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
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5.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
朕披阅表文,词意脆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
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
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
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
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6.“中国之物,番人最重者,无若茶与大黄,非此二物,则病胀满而不治。
今之
互市,乃外夷不获已于中国,非中国不获已于外夷。
”“绝茶与大黄不使出”,则可使夷人屈服。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一)
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第521页。
7.“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
——《筹办夷务始末》第2册,第830页
8.“杨侯初来,实无经济,惟知购买马桶御炮,纸扎草人,建道场,祷鬼神,然尚添造炮位、军器、木牌等事。
”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第261页
9.“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通商贸易无碍。
”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第493页10.“老百姓很少知道此事,甚至一些官员也置身事外。
”
“关于对英战争的情况,一无所知。
中国官员避免谈此事,而蒙古百姓中只流传一些关于战事的模糊传闻,他们甚至跟谁开战都不知道。
”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