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灵山岭头节
广西钦州家乡的风俗3段作文
广西钦州家乡的风俗3段作文我的家乡钦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美丽海滨城市。
这里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而丰富的风俗文化,它们如同色彩斑斓的拼图,拼凑出了家乡的独特魅力。
说起钦州的风俗,首先得聊聊那热闹非凡的“岭头节”。
每年农历八月到十月,各个村落就像被点燃的篝火,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岭头节”可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聚会,它更像是一场全村出动的盛大狂欢。
记得有一年,我跟着父母回到老家村子里过岭头节。
刚进村口,就能感受到那不一样的氛围。
村口的大榕树下,搭起了一个临时的舞台,几个年轻人正忙着调试音响设备。
沿着村里的小路走进去,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挂着红灯笼,那红色的光芒在傍晚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温暖。
一路上,不时能听到从远处传来的欢笑声和鞭炮声,让人心里痒痒的,迫不及待想要加入这场狂欢。
我们来到亲戚家,还没进门,就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味。
走进厨房一看,哇!灶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有金黄酥脆的炸鸡翅,香气扑鼻的白切鸡,还有那油亮油亮的红烧肉。
亲戚们忙得不亦乐乎,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快来尝尝刚出锅的粽子,这可是专门为岭头节准备的!”表嫂热情地招呼着我。
我接过粽子,剥开粽叶,咬上一口,那软糯的糯米和香甜的馅料在嘴里散开,让人回味无穷。
夜幕降临,村里的空地上燃起了篝火。
人们围坐在篝火旁,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欣赏着精彩的表演。
舞台上,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跳着欢快的舞蹈。
他们的动作整齐有力,脸上的表情生动活泼,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接着,一位老者走上舞台,唱起了古老的歌谣。
他的声音低沉而悠扬,仿佛在诉说着村子的历史和故事。
在这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除了岭头节,钦州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唱采茶戏。
这可是老人们的最爱。
每到闲暇时光,村里的戏班子就会搭起舞台,为大家表演采茶戏。
有一次,我跟着奶奶去看戏。
舞台上,演员们扮相精美,唱腔婉转。
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充满了韵味。
钦州岭头节
钦州岭头节(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那丽镇)11汉本一班黄明丽 1101105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当地人们称为岭头。
岭头节又称“跳岭头”,“跳大排”“跳大庙”等,因多在野外的岭坡上进行而得名,一般在农历的八到十月间(多为中秋节八月十五左右)举行,是人民用以祈求丰收、人畜平安和祛邪纳吉的聚祭祀、舞蹈、戏剧于一体的传统民俗。
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
甚至有的人家把这个节日过得比春节还要隆重。
一年中人们会举行两次祭拜活动,在春季的祭拜称之为春社,春社一般比价简单。
只是祭拜社王(土地神)以祈求丰收。
秋季的祭拜称之为秋社。
秋社就是我们所说的岭头。
在岭头到来之前,当地人们每家交点份子钱给操办的组织者,这些组织者当地人们称他们为“甲头”,甲头是轮流当的,今年是这几户人家负责,那么下一年就要交到下几户人家手里。
甲头就负责把人们的钱收集起来,然后去买牲口(一般是猪),宰了后拿去祭拜社王(土地神),感谢土地神的眷顾,让庄稼丰收。
用来祭拜的祭品称为社肉。
祭拜之后由甲头把社肉分成等分,分回到每家每户手中。
因为人多,所以每家能分到社肉最多就是一两斤左右,但是只要是交了钱的都会有社肉,不会少了谁家的。
人们把分到的社肉和葱一起煮来吃,一般不放别的调料,听大人说,社肉是带有社王灵气的,放配料会掩盖社肉的灵气。
吃了社肉可以让小孩聪明伶俐,乖巧懂事,老人吃了身体健康,脱灾脱难。
到了岭头当天,每家每户都会为晚上准备丰盛的晚宴。
在晚上还没到来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就是表演傩戏,表演傩戏时由村民们扮演的傩神要戴上各具象征意义的面具,服装等。
面具是木雕的,既有宗教人物,如开山、钟馗等,也有世俗人物,如傩公、傩婆等。
在傩戏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
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广西岭头节作文
广西岭头节作文在广西的众多独特节日里,岭头节可是相当有看头的,就像一场超级有趣的民俗大派对。
岭头节的时候,整个村子都像是被注入了超强活力剂,变得热闹非凡。
那气氛啊,就像锅里烧开的热水,咕噜咕噜直冒泡。
先说说这节日里的祭祀仪式吧。
大人们可认真了,他们把各种祭品摆得整整齐齐,有水果、糕点,还有香喷喷的饭菜。
那些祭品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感觉都像是在对祖先说:“快来享用呀!”主持祭祀的老人嘴里念念有词,虽然我听不太懂那些古老的话语,但从那庄重的神情就知道,这是在和祖先沟通,祈求平安幸福呢。
这时候,我们小孩子也不敢调皮捣蛋,都乖乖地站在一旁,不过眼睛可没闲着,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到了晚上,那可就是岭头节的高潮部分啦!最精彩的要数那跳岭头的表演了。
表演者们都穿着花花绿绿、带有神秘图案的衣服,脸上画着奇特的妆容,乍一看还真有点像从神话故事里走出来的人物呢。
他们在空地上又唱又跳,那动作有时候像威风凛凛的老虎在山林间踱步,有时候又像灵活的猴子在树上蹿来蹿去。
锣鼓声敲得震天响,就像是给表演打着超级带劲的节拍器。
我和小伙伴们挤在人群里,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了什么精彩瞬间。
有时候人群太过拥挤,我们就像小泥鳅一样在大人的腿间钻来钻去,只为了找个好位置看表演。
而且啊,岭头节期间,家家户户都敞开大门,欢迎亲朋好友来做客。
这时候,家里的厨房就像一个热闹的小战场,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就像是战斗的号角。
大人们忙着做菜,那香味飘得满屋子都是,馋得我们这些小馋猫直流口水。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美味的饭菜,一边谈论着岭头节的趣事,欢声笑语不断。
岭头节就像是一条长长的纽带,把村子里的人紧紧地连在一起,也把古老的传统和现代的生活连接起来。
每过一次岭头节,我就对自己家乡的文化多了一份热爱,这个节日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广西的土地上闪闪发光。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之跳岭头论文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论文题目:跳岭头之傩舞文化姓名:王淼文班级:09级(1)班指导老师:蓝学会学号:20094106139中国民间美术跳岭头之傩舞文化论文摘要:“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岭头调”、“跳鬼僮”,是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形式的带面具舞蹈,是一种驱瘟逐疫,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目的的祭祀仪式。
关键词:跳岭头、傩戏、岭头节。
历史介绍柯琳在《傩文化刍论》中介绍,傩可能产生在夏代中期,到商(殷)代已有定形。
西周文献记载亦已有“天子傩”的说法,可见孔子时,国有“天子傩”(即国傩),百姓有“乡傩”(即乡人傩),“傩”已有一定的体制。
据民国三年《灵山县志》卷二十二《风俗志》记载:“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编,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
”这说明灵山县的“跳岭头”与古代的乡傩有血亲关系。
这种带有古傩特征的“跳岭头”习俗,其最早文献见于明嘉靖《钦州志·风俗》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
”;清嘉庆《灵山县志》载:“八、九月各乡村多延师巫鬼童于社坛前赛社,谓之还年例,又谓之跳岭头”。
男女聚观,唱歌互答,因而淫乐,遂假夫妇,父母兄弟恬不为怪。
”据灵山县秦屋山村老艺人黄业高、秦宾缘介绍,该村自秦允函、黄志能立庙、立社起,就开始在村场跳岭头了。
据秦家族谱,秦允函距今已有十七代,如按每代二十年推算,秦屋山村的“跳岭头”至少有三百四十年。
风俗简介在广西南部地区的钦州、灵山、浦北一带,每年的农历八、九月份,大部分村庄以氏族为单位,陆续过“岭头节”。
“岭头节”,部分地区又称“吃庙”,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
“岭头节”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跳岭头”,是一种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因其多在村边缓坡岭头上举行,故称为“跳岭头”。
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
跳岭头
跳岭头四帅造型一、跳岭头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跳岭头是钦州市浦北县、灵山县和钦北区壮汉民族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民间有“岭头大过年”的俗语。
跳岭头主要分布在浦北县南到安石、大成、张黄,西到北通、白石水,北到小江、三合、福旺等流行客家话的乡镇村屯。
据统计,目前全县拥有跳岭头班子19个,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传统节目近百个。
此外,灵山县、钦南区、钦北区的壮族和汉族村寨也有跳岭头文化分布。
浦北县是跳岭头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
浦北县濒临北部湾黄金海岸,位于广西南部六万山余脉,属钦州市管辖,东接博白,南连合浦,西邻灵山,北与贵港市、玉林市、横县毗邻。
县城距北海、钦州两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均为120公里,距黎(塘)湛(江)铁路石南站80公里,距广西首府南宁市209公里。
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517平方公里,辖16个镇,县人民政府驻小江镇,总人口80万人。
浦北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l一23℃,无霜期350天,年平均降雨量1 600毫米,适宜亚热带作物和经济林果的生长,是中国著名的水果之乡、香蕉之乡,全县种植的水果多达20个品种。
三师照二、跳岭头的历史渊源从明朝嘉靖《钦州志》(1534年)卷一《风俗志》“八月中秋假名祭报,扮鬼神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的记载看,钦州跳岭头流传至今至少有了四五百年的历史。
跳岭头习俗与当地的巫觋事鬼和古代的傩俗有关。
清朝道光年间《钦州志》:“延巫者著花衣裙,戴鬼脸壳击两头鼓,狂欢跳跃于神前,村男妇于坛戏歌,互相唱和,名日跳岭头,日不如此不丰稔。
”民国三年《灵山县志》:“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编,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
”钦州市久隆乡跳岭头老艺人罗菜春(1904—1985)回忆,年幼时曾听村中父老说:“傩就是跳岭头,跳岭头就是傩。
”“跳岭头”传承了古代傩戏的许多特征,演出时头戴面具,身着玄衣朱棠,手持大刀、长剑、利斧、摇铃等器,以方言演唱,这就要首先提“跳岭头”用到的工具。
民间民俗
(三)从现有节目和表演形式分析,跳岭头大致 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 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娱神。从《三师舞》、 《四师舞》、《五雷舞》中看到古代越人崇拜天、 地、水、雷的痕迹。 第二阶段,经过长期的发展,歌舞性和娱乐性增 强了,出现了“男女聚观,唱歌互答,因而淫乐, 遂假夫妻,父母兄弟恬不为怪”的盛况。 第三阶段,约在明清之间,这是跳岭头大转变时 期,从媚神、娱神为主的祭祀性舞蹈演变为带着一 定祭祀内容的以娱人为主的风俗舞蹈。
民间民俗“跳岭头”
——广西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之一
• 目录 –总体概括 –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风俗简介 –历史介绍 –主要内容 –主要特征 –文化价值
一、总体概括: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 “傩 舞”、“颂鼓”、“跳鬼僮” ,约形成于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商周时期,它是一 种以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形式出现的祭祀活动,是 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带面具舞蹈。经过几千年的流 传,它已经成为华夏民族普遍的仪俗。当代学者 称之为“傩文化”。
二、跳岭头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一)跳岭头是钦州市浦北县、灵山县 钦北区壮汉民族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民 有“岭头大过年”的俗语。据统计,目前全 县 有跳岭头班子19个,风格各异、丰富多彩, 传统节目近百个。此外,灵山县、钦南区、 钦北区的壮族和汉族村寨也有跳岭头文化分 布。
(二)浦北县是跳岭头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浦北
(三) “岭头节”,部分地区又称 “吃庙”,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 各村每年都在农历八至十月这段时间 内举行一次,历次遵循,已成惯例, 故又称“还年例”。
四、历史介绍 :
(一)从明朝嘉靖《钦州志》(1534 年)卷一《风俗志》“八月中秋假名祭报, 扮鬼神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的 记载看,钦州跳岭头流传至今至少有 了四五百年的历史。
灵山领头节最新版
灵城镇(三海镇)新圩镇新棠梨:八月初十到十二秧地塘:八月十五竹根坪、秧地塘:八月十六关塘村:八月十二细王坡:九月初五灵城白水:八月十二 新圩街:九月初六至初八新圩日后的黄膳村:八月十三沙路村:九月初十同古村:八月十四 大里村:九月初十那银村:八月十四漂塘村:九月十二谭礼村:八月十五 平塘村:九月十二英爪村:八月十五坡心塘村:九月十二谭礼村:八月十五 蒙塘村:九月十三十里大路底:八月十五渌二村:九月十三白木村:八月十五和十月十五 渌一村:九月十四六岸村:八月十六六燕村:九月十四白木村:八月十六 双角岭:九月十四旺圩村:八月十七急水:九月十四鸟观塘:九月初四 苟美坪:九月十四十里犁头田:九月初六夏村:九月十六十里水尾洞:九月初八 洲塘村一队:九月十六那银罗练:九月初九白坭岭:九月十六三 多 村:九月初十 邓家塘坡:九月十六李子局:九月初十官屯村:九月十五,十月十六(吃两只)三角洞村:九月十五 容家村:九月十四,十五,十六,十前进龙教:九月十五独领:九月十五十里沙帽岭:九月十五十里白云塘:九月十五和十八、明塘:九月十六石龙村:九月十八 新村东乡:八月十二格木:九月十八府灵大村:八月十三山镜局:九月十八 桂山:八月十三头步江:九月十八佛子街:八月十五十里村九月十八 流屋埠九月十八六槐村:八月十五长岗岭九月十八灵东:八月十五新塘半涨:八月十五大芦村:八月十八檀圩镇那隆镇黄岭:八月十二中安央地坡新村:八月十一关塘:八月十三水充村:八月十四牛路:八月十四金岗领:八月十五牛路村一至五队:八月十四新田石灰窑:八月十五东岸:八月十五茶子村二队:八月十七忘古岭吃:八月十五灵二大队八月十八佛子塘村:八月十五路司村:九月十五竹根塘:八月十六塘表村:十月十六宁屋村:八月十六长尾岭:八月十七武利镇桂岭:八月十八大沙村坪三队:八月初一桥子村:八月十八大沙大路村:八月初二永盛塘村:八月十八鱼良:八月初九大垌田黄京:八月十八潘屋:八月初十桥梓塘村:八月二十四大沙村刀背水队:八月十一塘根:九月十二明山村:八月十二大水垌冯屋村:九月十二竹坡村:八月十三村心上村:九月十三桥山村:八月十四茶亭:九月十四朱理村:八月十五红泥岭:九月十五武利街:八月十五、十六桂塘村:九月十五大沙村:八月十六大水垌旱麓等村:九月十六大沙村全部莫姓人:八月十六茶亭深田派一队二队三队:十月十五安金村:八月十七陆屋镇新亮:八月十七料度村:八月十二旱糖村:八月二十一企石村:十月十四汉塘村委:八月二十一沙胜村:十月十四竹子角村八月二十一帽岭村:十月十四高李村:九月初十广江村:十月十五沙田村、帽岭塘、大坡坪一队、二队九月十四细江村:十月十六莲塘村:十月十七伯劳镇文利镇黎头、滩底:八月初四平心板凳村:八月初二升平街:八月初六伯劳村:八月十一栅散村:八月初七新禾垌:八月十一谷埠街:八月初八坡尾村:八月十一地古湖:八月初九贝冲村:八月十一南城石龟头:八月十一六角垌:八月十一大碑:八月十二新复塘:八月十一馹面:八月十三菜根村:八月十一旱冲口、马草麓:八月十四灵糖村:八月十五大山、大坪:八月十五那春村:八月十七东冲村八:八月十五木棉村:八月十七黄善洞村:八月十六宦楼冲旧坪:八月十七灵一大队 八月十六白石村:八月十九灵二大队 八月十八伯劳街:八月二十二马糖江村:八月十九淡屋村:八月二十三碑塘村、山口垌村:国庆日,即十月一日丰塘镇平岭村:四月十八辣了村:六月六茶油村:九月九礼回村:九月九根坪、秧地塘:八月十六日后的第二天十月十六(吃两只)十五,十六,十七、二队九月十四。
广西钦州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广西钦州的丧葬习俗有哪些广西钦州的丧葬习俗有哪些人固有一死,而葬礼是我们跟逝去的人最后的道别,所以很多地方的习俗都对它很重视,那么广西钦州的丧葬习俗有哪些呢?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广西钦州的丧葬习俗旧时钦州丧葬礼俗,大致为:1、病人弥留之际,家属到场送终;2、人死后,即为死者理发(或梳头)、更衣,派人或发电函将死讯告知亲友,请僧道做“斋”,家人披麻戴孝。
后由亲人捧死者头脚将尸体入棺。
3、出丧;4、死后第七日起至四十九日止,每隔七天一祭,俗称“做七”;死后百日祭坟;至周年,再设祭,称“做周年”或“脱服”。
50年代起,逐步用追悼会代替吊孝;用遗像代替灵牌;用花圈挽轴代替焚香摆供;用戴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
70年代开始推行火葬;但在乡村中,由于各种原因,大都仍用土葬。
丧葬礼仪中的迷信活动则有所革除。
广西钦州婚嫁习俗旧时,本市婚嫁礼俗繁琐。
从“提婚说亲”到“三朝回门”,一般有七道排场:1.男方托媒向女方提婚;2.女方父母托人探听男方家庭,认为门当户对,便用庚帖将女儿生辰告知男方;3.男方请算命先生“合肖”,占卜吉凶,如男女年庚八字无“冲克”,男方即遣媒议聘;4.男方择吉日,将议定聘金和新郎生辰的庚帖放入小匣子内,连同财礼、点品由媒人护送至女家。
女家收下聘金、财礼、点品和男庚帖后,原匣内放入女庚帖,连同回送的衣着、喜果,由媒人带转,俗称“定亲”;5.成亲之日,男女双方各自设宴请客。
男方发花轿至女家,新娘开容(又称“开颜”,即用线将脸上汗毛捻去),梳妆,拜别,红巾蒙面上轿;6.轿至男家,新郎出,向花轿三揖,谓“拜轿神”。
伴娘搀出新娘,依次唱拜天地、祖宗、父母后,新人对拜。
拜毕,新郎引新娘进入新房;7.第三日,与亲族分辈依次礼见后,新郎新娘双双去岳家,俗称“三朝回门”。
至此,旧式嫁娶礼仪才告结束。
贫穷人家婚嫁礼仪大同小异,限于条件,仪式、酒席从简。
解放后,旧的婚嫁习俗逐渐革除,向文明、简朴方向发展。
集体婚礼、新婚茶话会、旅行结婚逐渐增多。
钦州壮族与汉族跳岭头仪式比较研究
Songs Bimonthly
钦州壮族与汉族跳岭头仪式比较研究
●卢 纯
[摘 要]钦州部分地区壮族和汉族一直有过岭头节的习俗,在每年农历八九月都会有街社、村寨请师 公举办一场跳岭头仪式。跳岭头仪式的目的在于祈福和驱鬼(邪),仪式程序、表演、动作都围 绕着这一核心展开,主要展示了当地壮族与汉族对“人 - 鬼 - 神”的信仰观念。在钦州地区, 随着壮族与汉族交往日益密切,跳岭头已经成为当地汉族与壮族文化信仰认同的一种表现, 形成了一种地域性的文化信仰习俗。
[关键词]跳岭头;壮族;汉族;信仰认同;比较研究
钦州地处中国中西南沿海,位于广西南部, 先秦时期属于百越之地。秦朝统一岭南地区设立 郡县后,开始有中原人南迁,并与当地越人杂居。 历 史 上 ,钦 州 的 壮 族 和 汉 族 一 直 有 交 往 ,“ 它(钦 州)是 中 原 汉 族 人 民 南 迁‘ 与 越 杂 处 ’,促 进 岭 南 的开发和壮汉民族的融合及文化交融的一个缩 影。”①至今钦州部分壮族和汉族地区仍然保留着 过岭头节的习俗,每年农历八九月都会有街社、 村寨请师公举办一场祈福驱邪的仪式,由于仪式 中有许多跳舞娱神的内容,并且多在村边岭地的 庙坛边举行,所以当地人常称为跳岭头、岭头节、 跳庙,还因为仪式的目的是进行每年的祈福还 愿 ,且“ 历 代 遵 循 ,已 成 惯 例 ”②,故 也 有 人 称 为 还 年例、大排年例。本文通过壮族与汉族跳岭头仪 式 的 比 较 分 析 ,探 讨 钦 州 壮 族 、汉 族 在 族 际 交 往 过程中所体现的地域信仰认同。
三位岭头队员一起唱《领头灯筵科》中的“灯头请 圣文”,内容主要是通过开灯引路,把众神请到上 坛前,集福灯筵。跳灯请神仪式则是两位师公主 持,爱上坛前进行跳灯表演,目的是供神茶果,请 神领灯、护灯。
钦州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钦州民俗文化调研报告“镪咚镪、咚镪咚镪、咚咚隆咚镪……”当天晚上,一阵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从大片村的一处山岭上传来,循声而去,几名身着精致彩色古装的壮族男性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执刀、斧、戟、剑、棍、锄、铲之类的农具兵器,闻鼓起舞。
只见舞蹈动作朴素刚劲,时而快跳,舞姿独特,腾挪跳跃,诙谐有趣,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
“跳岭头的习俗据说有几百年历史了,尽管我们村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一,但从每年农历八月中旬到月底,各村都有吃岭头,跳岭头的习俗。
”村民吴坤章告诉记者,跳岭头祈求五谷丰登和风调雨顺的仪式,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
“‘跳岭头’又称岭头节,部分地区又称‘吃庙’,是每年的农历八月份到十一月份在某州的钦北、钦南、灵山和浦北等地的壮、汉两族民间一种古老的习俗,是一种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因其多在村边坡岭头上举行,故称为‘跳岭头’,某州跳岭头的仪式有,出(跳)三师、出(跳)四师、三元相(夫)、跳五雷等。
”某某镇大片村委会原支书吴金章介绍,在今后还将借助岭头节这一传统节日,吸引更多的市民游客,来宣传和推广大片村的金花茶、土猪、土鸡、清水鱼等特色产业。
据悉,某州“跳岭头”于2006年被确认为第一批某某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于2014年底被确认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据明朝嘉靖《钦州志》(1534年)卷一《风俗志》记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扮鬼神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流传至今至少有了四五百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以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形式出现在乡间村落之间的集体祭祀活动,地点一般在村边的山坡上,故称为“跳岭头”。
“跳岭头”是脱胎于傩巫文化的产物,是戴面具舞蹈表演的融宗教性、戏剧性于一体的前戏剧形态。
盛行于北部湾地区的“跳岭头”,为了驱邪祈福,从最初的宗教酬神祭仪逐渐演变到今天富有娱乐性的地域文化活动。
本土传统文化与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究
本土传统文化与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究作者:劳展琛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11期摘要:为更好地发挥本土传统文化的优势,丰富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尝试分析本土传统文化与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深度融合的作用,努力探寻一种更加切实有效的把本土传统文化与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深度融合的德育工作实践途径。
本土传统文化与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让教师能够多一些思考角度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和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充分营造了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农村中学;本土传统文化;德育工作;融合中图分類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157当前,随着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新课程改革的有序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日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而德育工作的开展,目的是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让学生充分发展。
为把本土传统文化与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相融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行为,从而形成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巧妙地将本土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融合。
这样也才能真正把中学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一、本土传统文化与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深度融合的必要性1.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了“根基”。
学校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学校德育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是每所学校、每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而结合本地传统文化优势,开展德育工作,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民俗“跳岭头”傩舞的艺术特征
传统民俗“跳岭头”傩舞的艺术特征作者:张佳美陈彦霏来源:《牡丹》2019年第18期“跳岭头”是广西灵山一带人民以驱邪纳吉、庆丰保安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民间祭祀性表演活动。
艺术特征包括服饰及傩面具、傩舞身体维度、傩歌鼓点与唱格、傩戏构成及文化内涵,折射出灵山人民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神人以和的精神文化内涵。
仪式中隐含着丰富的文化要素,生动地展现了民间信仰,具有跃动不息的生命力。
本文立足田野调查,对“跳岭头”傩舞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核和艺术价值。
一、“跳岭头”之渊源源远流长的傩文化是“跳岭头”的发端,是一种以戴面具消灾纳吉的形式出现的巫术祭祀活动,在传承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傩仪、傩歌、傩戏等一系列文化艺术现象。
“跳岭头”傩文化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它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和衍化,形成和保留着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风俗和习惯。
柯琳在《傩文化刍议》中介绍,“傩产生在夏代中期,到商(殷)代已有定形,蕴含着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文化信息”。
南北朝战乱,北人“衣冠南渡”,移至赣、闽、粤等地,称客家人,在桂南以“蛙式跳”迁移,布局呈“满天星斗”,分布于灵山各区位。
“跳岭头”为民俗祭祀活动,属于客家乡傩,袭自商周,贯穿客家整个历史,体现人对天、地、人的认知,由傩舞、傩仪、唱格、戏剧四部分组成,表演方式庄重、诙谐,其特征娛人娱神,在历史的传承发展中,逐渐从傩到戏、从祭祀性巫术仪式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带有戏剧表演的民俗歌舞活动。
每年农历八至十月,桂南地区的壮族、汉族有着过“岭头节”的习俗。
“跳岭头”是这个节日里最具民族特色而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集歌舞戏于一体,表演观赏性较强,当地有“岭头大过节”的习俗,它在钦州灵山一带久演不衰,流传至今。
傩舞是在举行“跳岭头”祭祀仪式时戴着面具跳的一种舞蹈。
它源于原始巫舞,“古傩就有无仪不起舞,无舞不成仪”,《论语》中也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阶”的记载。
“跳岭头”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中国哲学阴阳五行学说为先导,以巫术礼仪为手段,认为跳傩既能禳灾祈福,又能表达人们追求美满幸福生活的意愿。
家乡独具特点的民风民俗 灵山的 作文
家乡独具特点的民风民俗灵山的作文在广西南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灵山。
这是我的家乡,一个充满独特魅力和浓郁民俗风情的地方。
说起灵山的民风民俗,那可真是丰富多彩,让人眼花缭乱。
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得数每年农历八月十八的“岭头节”。
岭头节那几天,整个灵山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村里的男女老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在外打拼的游子们,也会在这个时候纷纷赶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共同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
记得有一年的岭头节,我跟着父母回到了乡下的老家。
刚进村口,就听到了阵阵欢快的锣鼓声。
只见一支长长的队伍正朝着我们走来,队伍的最前面是几个穿着鲜艳服装的鼓手,他们用力地敲打着锣鼓,那声音震耳欲聋,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着节日的到来。
后面跟着的是一群舞者,他们手持彩旗,翩翩起舞,动作优美而又整齐。
再往后看,还有一些人抬着神像,神情庄重而又虔诚。
我们跟着队伍来到了村里的广场上,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
广场的四周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小吃的,有卖玩具的,还有卖手工艺品的。
我拉着父母的手,在人群中穿梭,一会儿尝尝这个,一会儿玩玩那个,开心得不得了。
不一会儿,表演开始了。
首先登场的是舞狮表演,两只威风凛凛的狮子在舞台上跳跃、翻滚,动作灵活多变,引得观众们阵阵喝彩。
接下来是戏曲表演,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唱着悠扬的曲调,虽然我不太听得懂他们在唱什么,但那优美的旋律和精彩的表演还是让我陶醉其中。
表演结束后,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聚餐时间了。
村里的人们在广场上摆起了长长的宴席,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有香喷喷的白切鸡,有鲜嫩多汁的扣肉,还有清甜可口的炒时蔬。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聊着家长里短,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广场上。
我最喜欢的还是宴席上的那道白切鸡。
鸡肉煮得恰到好处,皮黄肉白,鲜嫩爽滑。
配上特制的酱料,那味道简直绝了。
我一口气吃了好几块,直到肚子撑得圆滚滚的才罢休。
吃完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但村里的热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更加热闹了。
龙门岭头节简介
龙门岭头节简介
龙门岭头节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庆祝。
这个节日起源于壮族祭祀的活动,主要是为了祈求丰收和祭祖。
这个节日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壮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龙门岭头节期间,人们会穿着传统服装,进行各种活动,如舞狮、舞龙、唱山歌等等。
其中最有名的活动是“打炮”。
这个活动是指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在龙门岭头上点燃炮竹,制造出震天的声响,以求驱邪避灾。
除了打炮之外,龙门岭头节还有其他许多有趣的活动。
例如,人们会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比赛,如摔跤、斗鸡等等。
此外,还有很多美食可以品尝,如糕点、米酒等等。
龙门岭头节是壮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重要旅游活动。
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来到右江区参加这个节日,体验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宗教祭祀节日领头节
宗教祭祀节日领头节宗教祭祀节日领头节领头节是桂西南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又称“跳岭头”。
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
现已由原来的宗教酬神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宗教祭祀节日领头节,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记载据民国三年《灵山县志》卷二十二《风俗志》记载:“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编,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
”这说明“跳岭头”与古代的乡傩有血亲关系。
这种带有古傩特征的“跳岭头”习俗,其最早文献见于明嘉靖版《钦州志》卷一《风俗》中:“八月中秋,假名祭报。
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
男女聚观,唱歌互答,因而淫乐,遂假夫妇,父母兄弟恬不为怪。
”今已由原来的宗教酬神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举办时间“岭头节”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即农历八月,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
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每条村固定在农历的某天举行,比如有一村在八月十三举行,而邻村有的在八月十二,八月十五的……一般每条村每年只有一个领头节,但有些村一年有两个。
届时,各村屯竭塘捕鱼,家家户户宰鸭设筵,祭祖敬神。
祭祀过程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
它的特点是歌时不舞,舞时不歌。
各村每年都在农历八至十月这段时间内举行一次,历次遵循,已成惯例,故又称“还年例”。
表演内容傩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表演内容大致有“设坛”、“开坛”、“跳日午”、“跳三师”、“扯大红”、“跳四师”、“跳忠相”、“灭妖精”等戏段组成,通常取材于汉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戏曲故事。
以颂鼓、铜锣为主要打击乐器,节奏明快有力,起伏跳跃,富于艺术性。
钦州各乡镇现都保留有多个傩班和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近百个传统节目。
傩戏有四人、八人、十二人三种。
表演者身着古装,头戴帽子,脸挂面具,手执刀、斧、戟、剑、棍、锄、铲之类的农具兵器。
戏中人物栩栩传神,表演时而诙谐有趣,围观的人群经常会因为表演者口语化的幽默说词而暴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时而神秘诡异,整个山坡充满了阴森森的气氛,不由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
广西灵山领头节作文
广西灵山领头节作文吃庙在灵山又称“吃岭头”,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
灵山各地都有农历八、九月吃“岭头节”的习俗,特别是在中秋节前后几天,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好不热闹。
据记载,“跳岭头”又叫“傩舞”、“跳鬼僮”,约形成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商周时期,是古代农村为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而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因其多在村边缓坡岭头上举行,其中的一项重要仪式是类似于舞蹈的祭祀活动,故称为“跳岭头”。
随着时代的进步,跳岭头活动转移到庙等公共场所开展,加上活动期间少不了吃喝,民间俗称“吃庙”。
随车来到了这里,恰逢是该村“吃岭头”的日子,只见街上水果、香烛、菜等节日用品满目琳琅,人群熙熙攘攘,个个忙着“抢”买东西,人人脸上喜气洋洋,整个集市充满节日的喜庆。
“今晚一定要到啊”兴致勃勃的先生一边打电话一边对我们说:“每年我们家‘吃岭头’,来的都是些亲朋好友,我们这里基本每个村‘吃岭头’的日期都不同,从初八一直到十九基本每天都有人‘吃岭头’,由于朋友多,这段时间基本每天都得去‘吃节’”。
像先生这个情况在这里很平常,看着买菜的人个个都是用车拉的,基本都准备的好几座的菜。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手里有了余钱,对亲友往来沟通聚会越来越重视,“吃岭头”成了亲朋好友叙旧的舞台,人们会趁这个机会话家常、增友情、谈生意等等。
吃庙可以增进亲情,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吃庙是结交朋友的平台,来者为客,之前不管相识与否,却一定把酒言欢;千百年来农村吃庙更是形成了一种互相谦让的默契,邻近村子吃庙的日子相互错开,既能够相互拜访、又不出现相互争客的现象,实现共赢。
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吃庙之俗已在灵山人心中根深蒂固,成了灵山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节。
灵山岭头节作文
灵山岭头节作文
在我国的南方有一座美丽的小城,那里四季如春,风景迷人,它就是岭南四大名城之一的广州。
说起广州,大家一定会想起那
繁华热闹的北京路、上下九、北京路步行街等等。
但我最喜欢的
地方却是灵山岭,因为那里不仅景色优美,而且还有一个有趣的“岭头节”。
在那一天,我们全家一起去爬灵山岭。
到了山顶,我放眼望去,整个城市尽收眼底,看着这座城市在我的脚下延伸开去。
远
处传来几声鸟叫,不时还有一群鸟儿从天空中掠过。
远处有一座桥,桥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我看见不远处有许多人正在卖各
种东西:有香甜可口的月饼、有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各式各样
的气球……真热闹啊!
到了中午我们准备吃午饭了。
爸爸妈妈准备了各种美味佳肴:有清蒸鱼、牛肉丸、虾饺……可我最喜欢吃的还是爸爸妈妈亲手
做的香煎河粉。
我先把河粉放进大碗里,加入佐料搅拌均匀后开
始煎起来。
只见爸爸妈妈把火调小了一点,然后用铲子在锅里铲
来铲去,不一会儿就煎好了一大碗河粉。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灵山“领头”节
我来自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灵山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它不是什么发达的城市,农业占了它经济发展的大部分,但生活在这里的大部分人们每天都很勤勤恳恳劳作,过着很淳朴的生活。
在灵山,最大的民俗节日是“领头节”。
这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户户都参与庆祝。
“岭头节”有庆祝农业丰收之意,已存在的历史很悠久。
领头节的时间一般从农历八月初二开始至十月二十日,长达两个余月,每个村过节的时间不同。
但节日当天,主人都会用佳肴来款待八方宾客,不管什么亲朋友好友都受欢迎。
而他们通常会带上一箱水果送给主人,以表示对主人热情招待的感谢。
一般人们都会认为,宾客的人来得越多,主人就越显面子,所以,只要有一个人认识主人,都会邀请自己的朋友一块去,而不管你认不认识主人,都可以跟着你的朋友一起赴宴。
宴会的排场都很大,多的百来桌,少的三五桌,每一桌菜肴都会很丰富,鸡鸭鱼牛等样样必备,就连过年都要逊色一截。
主人忙上跑下,应付亲朋好友,根本没有时间去认识“新朋友”。
所以,来客不用考虑不认识主人的尴尬场面出现,既然去了,没有人会问你是谁,来自何方,你只管放心开怀,有酒喝酒,有菜夹菜,大家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佳节,气氛越是热闹就表示越吉利。
过领头节不仅仅只是吃一顿大餐罢了,必不可少的关键节目是“跳岭头”。
以前,“跳岭头”多在八月中秋这天上演,随着时代变迁,上演时间则从每一年的农历八月初二开始至十月二十日,长达两个余月。
“跳岭头”表演一般从头天下午开始,到次日上午结束。
各村都有固定的活动日期,演出地点一般在村边的山坡上,故称“跳岭头”;开戏之前,都要到庙里拜祭,在这里,又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有些村庄祭完庙后就直接在庙前空地表演,故又称“跳庙”。
每年持续时间约两个月,是一年中时间跨度最大的节日,所以乡间称之为“岭头节”。
轮到“跳岭头”的村子,家家户户杀猪宰牛,大宴宾客,俗称“吃庙”,据说,谁家邀请到的宾客最多,谁家当年就最有运气。
表演傩舞的山坡上,村民摆卖饮食、丰货等,场面异常热闹。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跳鬼僮”,它由“设坛”、“开坛”、“跳日午”、“跳三师”、“扯大红”、“跳四师”、“跳忠相”、“灭妖精”等戏段组成,以豆鼓为主要打击乐器,流传于桂西南壮、汉族杂居的钦州、灵山、浦北等地。
它是钦州最古老的
一种祭祀带面具舞蹈。
民众用之祈求风调雨顺,年景丰收。
据明嘉靖《钦州志·风俗》记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
”清嘉庆版《灵山县志》记载:“八、九月各乡村多延师巫鬼童于社坛前赛社,谓之还年例,又谓之‘跳岭头’。
其装演则如黄金四目,执戈扬盾之制,先于社前跳跃以遍,始入室驱邪疫瘴疠,亦乡傩之遗意也。
”傩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表演内容大致有“设坛”、“开坛”、“跳日午”、“跳三师”、“扯大红”、“跳四师”、“跳忠相”、“灭妖精”等戏段组成,通常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戏曲故事。
以颂鼓、铜锣为主要打击乐器,节奏明快有力,起伏跳跃,富于艺术性。
钦州各乡镇现都保留有多个傩班和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近百个传统节目。
傩戏有四人、八人、十二人三种。
表演者身着古装,头戴帽子,脸挂面具,手执刀、斧、戟、剑、棍、锄、铲之类的农具兵器。
戏中人物栩栩传神,表演时而诙谐有趣,围观的人群经常会因为表演者口语化的幽默说词而暴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时而神秘诡异,整个山坡充满了阴森森的气氛,不由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
表演傩戏时由村民们扮演的傩神要戴上各具象征意义的面具,面具是木雕的,既有宗教人物,如开山、钟馗等,也有世俗人物,如傩公、傩婆等。
在傩戏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
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骠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从傩戏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
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
骠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傩戏是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之一,被称之为中国戏剧和舞蹈艺术的活化石。
傩戏,由古代民族社会图腾崇拜发展而来,源自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盛行的一种“驱鬼逐疫”为目的的祭祀仪式。
而这种傩戏沿袭了商代傩舞的基本特征,成为桂西南地区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
从现在还跳的几个舞蹈的特征动作---击掌转身装山字头等舞姿看来,它与广西壮族花山壁画中的“乐舞”相同。
据1983年中国舞蹈研究所的人员到钦州对该舞蹈进行录象时说:“这种舞蹈传说产生于尧舜时,现在全国已经不多见”。
农历八月十八日(9月17日),广西钦州灵山县大芦村迎来一年一度的“岭头节”。
当地人有“岭头大过年”的说法,届时,当地村民家家户户竭塘捕鱼,宰鸭设筵,祭祖敬神,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同时祈求来年好顺景。
延续千年的传统民俗“跳岭头”,是
灵山县大芦村“岭头节”中的重头戏,盖因其在山间岭头表演而得名。
据村民介绍,今年表演“跳岭头”的是世代相传的“老师班”。
表演者将头戴面具,身着戏服,拍击长鼓,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期间还穿插有武术及民间魔术表演。
村中跳岭头的“老师班" 一般由二三十个民间艺人组成。
现经过不断的继承、创新、发展,渐己成为当地的…种艺术表演形式。
表演时间从农历八月十八日(9月17日)上午延续到农历十九日(9月18日)早晨。
当地官员介绍说,民俗舞蹈“跳岭头”传说产生于尧舜时,现在全国已不多见。
灵山县的“跳岭头”在2007年被确定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岭头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灵山县一直希望能够组建一支岭头节艺术表演团队,融入当地农业生态旅游长廊中。
大芦村正在大力发展民俗风情、生态、“三古”旅游。
深入挖掘、研究傩文化,同时注意保存傩文化的原生态,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也是保护历史文化的需要。
愿傩这朵瑰丽的文化奇葩灿烂绽放、永续传承。
如果你对傩文化感兴趣,如果你想切身体验一下“岭头节”的欢乐气氛,在此我代表灵山县全体人民欢迎您到我们可爱的家乡来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