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https://img.taocdn.com/s3/m/8c92b65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8.png)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内科疾病的诊治方案及病因病机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有着丰富的病名名解,这些名解的背后蕴含着对疾病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逐一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学病名名解,以增进对中医内科学的了解。
一、暑湿伤脾暑湿伤脾是一种以潮热、口渴、纳差等为特征的疾病。
其中,暑湿指的是由外界暑湿邪气侵袭人体,影响脾脏功能的不良情况。
伤脾主要指的是暑湿邪气对脾脏产生的损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若受暑湿困扰,脾脏功能受损,就会出现潮热、口渴等症状。
二、肺燥咳嗽肺燥咳嗽是指由肺部干燥引起的咳嗽症状。
肺为人体的呼吸之源,肺气的升降宣发决定着呼吸的畅顺与否。
若肺部失于润泽,就会导致肺气失宣,形成肺燥,从而引发咳嗽。
中医认为,肺燥咳嗽多见于秋冬季节,与干燥环境、饮食无节制等因素有关。
三、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一种以肝气郁结和脾虚为主要病机的疾病。
肝为人体功能最强大的脏腑之一,具有疏泄、调畅的作用,而脾则主要负责运化水谷精微。
当肝气郁结、失于调畅时,就会影响脾脏的功能,引发脾虚,进而出现胸闷、疏泄不畅、食欲减退等症状。
四、心火亢盛心火亢盛是指由心火上升过多或失于控制所引起的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心火代表了心脏活动的力量与热量,它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平衡稳定。
当心火过旺时,就会出现心慌、口苦等症状。
心火亢盛通常与情绪波动、饮食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肾虚阳亢肾虚阳亢是一种以肾虚和阳气亢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肾为先天之本,司藏精气,主生长发育、滋阴养血等功能。
当肾气不足时,就会导致阳气无所依附,出现阳亢症状,包括烦躁不安、盗汗等。
肾虚阳亢通常与年龄增长、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
六、脾虚湿阻脾虚湿阻是一种由脾虚和湿邪滞阻所引起的疾病。
脾主运化水湿,同时也是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
当脾脏功能不健全时,容易引发湿邪滞阻,导致胃脘胀满、厌食等症状。
脾虚湿阻通常与饮食习惯不当、生活节奏紊乱等因素有关。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详细)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b16fdbd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b.png)
脾气虚弱
补中益气,健脾升阳
补中益气汤
寒热错杂
温中补虚,清热燥湿
乌梅丸
瘀血内阻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膈下逐瘀汤
3.8泄泻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暴泻
寒湿内盛
散寒化湿
藿香正气散
湿热伤中
清热利湿
葛根芩连汤
食滞肠胃
消食导滞
保和丸
久泻
脾胃虚弱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参苓白朮散
肾阳虚衰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四神丸
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
黄芪建中汤
黄疸消退后
气滞血瘀
活血化瘀,疏肝理气
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湿热留恋
清热利湿
茵陈四苓散
肝脾不调
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柴胡疏肝散、归芍六君子汤
4.3积聚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积证
气滞血瘀
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瘀血内结
祛瘀软坚,扶正健脾
膈下逐瘀汤
正虚瘀结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八珍汤合化积丸
聚证
肝气郁结
少腹逐瘀汤
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
3.7痢疾-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赤重者用血药,白重者重用气药。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湿热痢
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芍药汤
疫毒痢
清热凉血解毒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寒湿痢
温化寒湿
胃苓汤
阴虚痢
养阴清肠
驻车丸
虚寒痢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
发作期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中医内科 考博真题名解
![中医内科 考博真题名解](https://img.taocdn.com/s3/m/a188e89d8762caaedd33d419.png)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不寐 多寐 痴呆
癫狂
痫病 胃痛 嘈杂 痞满 呕吐 呃逆 嗳 败呃
噎嗝
反胃 腹痛 痢疾 逆流 挽舟 虚坐 努责 噤口痢 泄泻 治泻 九法 霍乱
长,甚则一厥不醒而亡。 由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心神不安,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以经常 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 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失眠、不得卧、目不瞑) 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证。 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致的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 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常见的精神失常疾病,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 少动或静而多喜为特征,多由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所致;狂证以精神亢奋,狂躁刚暴, 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多由痰火壅盛,迷乱心窍所致。 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元神失控所致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疾患,以突然 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强直抽搐,或口中怪叫,移 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痫证、癫痫、羊痫风) 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胃脘痛) 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可单独出 现,又常与胃痛、吞酸并见。 由于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职,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以自觉胀满, 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特征。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的病证,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 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吐多兼见。 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的病证。(哕) 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常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故 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息”。 呃逆之证见于重病后期,正气甚虚,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不进,脉沉细伏者, 多属于胃气将绝,元气将脱的危候,极易生变。 由于食道干涩或食管狭窄导致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而复出的疾患。噎 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噎可单独出现,但多为膈的 前驱表现。 因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饮食入胃,宿留不化,逆而向上,终至尽吐而出,表现 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特征的病证。(胃反) 胃脘以下,趾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 调及素体阳虚等使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或脏腑经脉失养导致。 由于邪蕴肠腑,气血凝滞,大肠脂膜血络损伤,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 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肠澼) 对外感挟湿陷里而成之痢疾,治以人参败毒散类方,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邪解 而里滞亦除,即前人所谓从表陷者仍当由里出表,如逆水挽舟上行之意。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9733c5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65.png)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1.感冒是指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表卫失和,肺卫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2.咳嗽是指由外感或内伤等多种因素导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多由宿痰伏肺,遇诱因引发,以致痰阻气逆,痰气相击。
4.喘证是指由于外感六淫,内伤诸因,致肺气升降出纳失常,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导致肺气长期壅滞,肺叶持久胀满,不能蔹降的一种病症。
6.肺痈是指由于风寒毒邪壅肺,热壅血淤,血败肉腐,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
7.心悸是指由于气血阴阳亏虚,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导致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8.胸痹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9.不寐是由于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10.眩晕是因清窍失养而引起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11.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语为主症的病症。
12.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13.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外邪犯胃、素体脾虚等因素导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出现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14.泄泻是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致脾胃受损,水湿困脾,传导失司。
水湿清浊不分,临床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中医诊断名解
![中医诊断名解](https://img.taocdn.com/s3/m/405623d5b14e852458fb5780.png)
B薄厥:由愤怒而致气血并逆使人昏厥者。
C肠辟:指痢疾。
肠中积滞,排出时辟辟有声,故名。
肠风: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鲜。
D癫狂:指精神错乱,神志失常的一类病症。
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者为癫;喧扰不宁,妄行骂,躁动多怒者为狂。
灯笼病:是“身外凉”,“心里热”之病,常示内有瘀血。
大瘕滞:大瘕滞多指痢疾而言,部分指似痢只滞泻。
F伏饮:饮邪潜伏于胸膈,反复发作。
相当于哮证。
肺胀: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
风痱:指手足痿废不用,又称“痱”,“痱风”,“中风痱”。
肺热叶焦:指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
G骨蒸:形容发热如从骨髓蒸发而出。
J呷咳:指哮证。
从其发病时咳嗽气急痰鸣,呷呀有声得名。
≤证治准绳·喘门≥:“呷者口开,呀者口闭,乃开口闭口尽有起声。
”噤口痢:指痢疾伴有不能食,或呕不止者。
急黄:指黄疸湿热疫毒深重,疸色如金,病情急重者。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病证。
瘕聚:只腹内结块聚散无常,质地柔软,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洁净府:“净府”指膀胱,即利小便之意。
近血:大便下血,出血部位接近肛门,表现为先血后便,血色鲜红。
K开鬼门:“鬼门”指汗孔,即发汗之意。
L劳淋:淋证日久不愈,遇劳即发者。
历节风:风寒湿邪,侵入经脉,流注关节所致。
症见关节肿胀,游走不定,疼痛剧烈,不能屈伸。
M梅核气:郁证之一,指咽中如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病证,多由肝郁气滞痰凝导致。
N逆流挽舟法:痢疾见有寒热表证,治用解表达邪之法,通过疏解表邪,使由表而入里的风寒暑湿只邪再从表出,犹如逆水中挽船上行,代表方为荆防败毒散,葛根芩连汤。
脑风:因风邪入脑所致,见项背怯寒,脑户极寒,痛不可忍者。
虐母:指虐久而在胁下结有口块者。
P脾约:便秘的一种。
由胃热过盛,脾阴不足,胃强脾弱,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液干燥所致大便干燥,便秘不下的病征。
中医内科学(11版)病名鉴别对比
![中医内科学(11版)病名鉴别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2a47f34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6.png)
中医内科学(11版)病名鉴别对比1.风温发热急骤,寒战高热,汗出后热虽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人里的证候。
感冒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症状轻。
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
2.鼻渊多流浊涕腥臭,眉额骨处胀痛、压痛明显,一般无恶寒发热,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痊愈。
感冒多流清涕,无腥臭异味,头痛范围不限于前额或眉骨处,寒热表证明显,急性发作,感冒治愈后鼻涕症状消失1.肺痨肺痨因感染痨虫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症,而咳嗽以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不伴有咯血、消瘦等。
2.肺胀肺胀多见于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的老年人,以咳嗽、咳痰、喘息气促、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晦暗为特征,或见唇舌发绀,颜面四肢浮肿,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久不愈。
咳嗽则不同年龄均可罹患,症状以咳嗽、咳痰为主,病程可长可短。
咳嗽日久可发展为肺胀。
1.喘证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喘指气息言,以呼吸气促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证是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支饮支饮为饮留胸膈,以咳嗽和气喘为主。
虽然也可表现痰鸣,但病情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多由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气短与喘证同为呼吸异常的疾病。
但喘证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短气亦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
1.风温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极为类似,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
此外,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邪在气分而解,病情向愈,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应考虑肺痈的可能。
2.痰热蓮肺证肺系其他疾患表现痰热蕴肺,热伤血络证候时,亦可见发热、咳嗽、胸痛、咳痰带血等症状,但一般痰热蕴肺证为气分邪热动血伤络,病情较轻;肺痈则为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病情较重。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a6d1a0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b.png)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常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紧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
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重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出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本领等为紧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
(癫)以精神抑郁,神色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斥责,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临床紧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
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气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紧要表现的病症。
中医内科学名解
![中医内科学名解](https://img.taocdn.com/s3/m/49901c10fad6195f312ba676.png)
1.发热: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导致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2.疼痛:致痛物质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痛苦的表情与机体的防御反应。
3.呼吸困难: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
即使症状又是体征。
4.咯血:喉及喉部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由口腔排出的表现。
5.呕血: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导致急性消化道出血,血液经由口腔呕出。
6.黄疸:是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加,导致巩膜、黏膜、皮肤呈现黄色。
7.意识障碍:因颅脑疾病或严重全身性疾病损伤大脑皮层及皮下脑干网状系统,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来自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的应答能力减退或消失。
8.症状:患者主观感到的异常或不适感觉或病态改变。
9.体征: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
10、尿路刺激症:尿路刺激症包括尿频、尿急、尿痛。
尿频指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明显增加。
尿急指一有尿意即要排尿,不能控制。
尿痛指排尿时膀胱区及尿道受刺激产生疼痛或烧灼感。
11、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干细胞和/或造血微环境损伤性血液病。
12、水肿:细胞间液体积聚而发生的局部或全身性肿胀现象。
13、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逐渐加快加深,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暂停数秒之后,又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呼吸呈潮水涨落样。
14、甲亢危象:甲状腺毒症病情的极度增重并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合并症。
15、短暂脑缺血发作:指伴有局灶症状的短暂的脑血液循环障碍。
16、门脉高压症:指由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17、白血病:指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18、COPD:中文称呼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19、主诉:病人自述自己的症状或(和)体征、性质,以及持续时间等内容。
中内名解
![中内名解](https://img.taocdn.com/s3/m/3f2306432e3f5727a5e96221.png)
名词解释:
1、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发时喉间哮鸣有声,胸闷,呼吸急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
2、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严重时喘促持续不解,甚则发为喘脱。
3、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临床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4、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5、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生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眼歪斜及半生不遂等症状。
中风急性期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
6、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
分别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因积与聚关系密切,故两者往往一并论述。
7、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临床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表现的一类病证。
8、消渴:是以口干多饮,多食,多尿,或伴体重减轻甚至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名解
![名解](https://img.taocdn.com/s3/m/8c51f5d428ea81c758f578d3.png)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病机、体质不同,症候不同,治法也不同。
疢难:指疾病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刚痉: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至角弓反张,发热恶寒,无汗为主症的疾病。
柔痉: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至角弓反张,发热汗出不恶寒为主症。
百合病:热病之后,或情志不遂引起心肺阴虚内热所致,临床表现为神志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异常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狐惑病:由于湿热虫毒所致,临床以目赤、咽喉以及前后二阴蚀烂甚至酿脓为特征、伴神志恍惚、狐疑惑乱等症的一种疾病。
阴阳毒:由于感受疫毒所致,临床以发斑,咽喉痛为特征的急性疾病。
百脉一宗:百脉谓之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疟母:指疟病久而不愈而正气日衰所致疟邪与痰血结与胁下而形成痞块的一种病症。
历节病:以肝肾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以遍身历节疼痛,不可屈伸,甚至肿大变形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瘾疹:俗称风疹团,指皮肤痒疹呈斑片状,时隐时现,事发时止的一种疾病。
血痹:由于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所致,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虚劳:由于劳伤所致的五脏气血阴阳虚损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
干血:由于虚劳日久不愈,使经络的营养和气血运行都受到影响,因而产生瘀血内停,日久而成“干血”快药:指作用峻猛的一类攻下药肺胀:有两种含义。
一指病名,是以咳嗽气喘,胸膈满闷为主症的咳嗽上气病。
二指病机,概括为肺气胀满。
即因素有饮邪,又外邪束表,内外合邪,邪实气闭所致。
奔豚气:是一种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发作性疾病。
其气攻冲,如豚之奔状,发作后即如常人,故名甘澜水:又名劳水,千里水。
即将水反复扬之,然后取用之水。
其气味质清而甘平,有补脾益肾之功寒疝:《说文》:“疝,腹痛也”,寒疝是一种阴寒内盛的急性腹中疼痛病,与后世所说的疝气不同。
由于内外寒邪俱盛,寒邪与阳气搏结所致,以发作性绕脐痛,肢冷汗出,脉沉紧为其典型证候。
中医内科病名
![中医内科病名](https://img.taocdn.com/s3/m/25f2f682e53a580216fcfef6.png)
23癃闭
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膀胱,肺脾肾肝。辨别虚实。
膀胱湿热八正散/肺热壅盛清肺饮/肝郁气滞沉香散/浊瘀阻塞代抵当丸/脾气不升补中益气汤/肾阳衰济生肾气丸
24阳痿
气血阴阳亏虚,阴络失常或肝郁湿阻,经络失畅宗筋不用。肝肾心脾。辨别虚实。
肠道功能绦乱,通降失常,传导失职。肠胃。辨别热、气、虚、冷。
热秘麻仁子丸/气秘六磨汤/冷秘湿脾汤合半硫丸/气虚黄芪汤/血虚润肠丸/阴虚增液汤/阳虚冷秘齐川煎
16胁痛
肝气郁滞,络脉失和。肝胆,脾胃肾。辨别虚实,辨气滞、血瘀、湿热。
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肝络失养一贯煎
8不寐
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心,肝脾肾;辨虚实;
肝火扰心龙胆泻肝/痰热内扰黄连温胆汤/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不交六味地黄/心胆气虚安神定志
9痫病
脏腑失调,顽痰闭阻心窍,气机逆乱,肝风内动,蒙蔽清窍。五脏关联,主心肝。辨病情轻重;
风痰闭阻定痫丸/痰火扰神龙胆涤痰汤/瘀阻脑络通窍活血汤/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亏虚左归合天王补心丹
紫斑:血热妄行十灰散/阴虚火旺茜根散/气不摄血归脾汤
27消渴
内热为主,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肺,胃肾龙以肾。辨别上中下消,辨标本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肺热津伤消渴方/胃热积盛玉女煎/气阴气虚七味白术散/肾阴亏虚六味地黄/阴阳两虚肾气丸
28内伤
发热
实证气血湿郁结,壅遏化热;虚证气血阴阳亏虚,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辨别虚实
(2)屈曲型骨折:跌倒时,腕关节呈掌屈位,手背先着地,
固定方法简答题?
(1)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置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
中内病名
![中内病名](https://img.taocdn.com/s3/m/7f89f6cd26fff705cc170ac2.png)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引起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特征。
咳嗽: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咳吐痰液的一种病证,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哮鸣有声,胸闷,呼吸急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严重时喘促持续不解,甚则发为喘脱。
肺痨: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其他名字:尸疰、劳疰、虫疰、毒疰、传尸、骨蒸、劳嗽、急痨等。
肺胀: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头痛:是指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其他名称:首风、脑风。
眩晕:眩晕(眩冒):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其他名称:卒中、仆击、大厥、薄厥。
痴呆:是一种以记忆和认知功能进行性损害为特征性的疾病。
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重者表现为终日不语,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行为失常。
癫狂:癫狂是精神失常的疾病,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惊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人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
临床上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相互转化,故并称痫病: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疾病,发时精神恍惚,甚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常伴疲乏无力等症状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f8cdae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16.png)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1.气鼓: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鼓”。
2.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3.厥证:是以蓦地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紧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4.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同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5.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气不能平卧。
6.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气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7.肾着:既是寒湿腰痛,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
8.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青白,脉络显露为特征。
9.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孱弱无力,不能随便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11.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
12.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猛烈而长期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青白等症状。
13.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4.急黄: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猝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等危重证,称为急黄。
15.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16.喘证: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17.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紧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18.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588485fd1f34693dbef3e59.png)
類証鑑別厥证与中风厥证与痫证呕吐与反胃呕吐与噎膈呕吐与呃逆噎膈与反胃噎膈与梅核气胃痛与胃痞胃痛与真心痛胃痛与胁痛胃痛与腹痛泄泻与痢疾梅核气与喉痹梅核气与噎嗝脏躁与癫证眩晕与中风眩晕与厥证眩晕与痫证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头痛与类中风头痛与真头痛中风与厥证中风与痫证中风与口僻中风与痉病简答题1.厥证的发生主要涉及哪些脏腑?A.厥证发生主要涉及到的脏腑是肝、心、脾、胃。
B.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心藏神,主神志;脾主升,胃主降,均属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
C.若气机逆乱,神明被蔽或清阳不升,神明失养均可引发厥证。
2.血厥实证临床有哪些特点?与气厥实证有何不同?A.血厥实证多见于平素肝阳偏亢之人,由于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升,闭阻清窍所致。
B.故临床除了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脉沉弦等气厥实证的表现外,尚可见面赤唇紫、舌红等血菀于上之血厥实证的特有表现。
3.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A.因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
B.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于上,均可发生呕吐。
C.呕吐实证多由外邪和饮食所伤,邪气犯胃,浊气上逆致呕吐;D.虚证多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所致,脾胃虚寒,脾气不得升,胃气不得降而呕吐;胃喜润恶燥,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则呕吐。
E.由此可见,呕吐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4.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A.一般来讲,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B.呕吐黄水苦水者,多由胆热犯胃;C.呕吐酸水绿水者,多由肝热犯胃;D.呕吐浊痰涎沫者,多由痰饮中阻;E.呕吐清水者,多由脾胃虚寒;F.泛吐少量黏沫者,多为胃阴不足。
5.试述噎膈辨治中气郁、痰阻、血瘀的主次辨证。
噎膈兼有标实之证虽以气结、血瘀、痰阻三者为主,但有主次之别:A.若气结为主者,多为梗塞不舒,胸膈痞胀,嗳气则舒;B.血瘀为主者,常见胸膈疼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C.痰阻者,则见泛吐痰涎胸膈满闷。
D.本虚以阴津枯槁为主,症见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红干裂少津。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https://img.taocdn.com/s3/m/7a8f8c8daf1ffc4fff47ac9b.png)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肺失宣肃,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咳嗽是由外感、饮食、情志、他病等原因引起肺失宣降,以气逆作声,咯吐痰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3、哮病是宿痰伏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引起痰气交阻,肺失宣降而形成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因六淫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病因,导致肺失宣降,肾失摄纳,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6、肺癌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长期损伤,导致正气亏虚,邪毒乘虚侵入,或痰瘀内生,搏结于肺,而形成肺部积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症,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
7、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8、胸痹主要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
9、心悸主要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的一种病证。
10、自汗、盗汗是由于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11、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口淡纳呆、苔腻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12、呕吐是指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中的食物、痰涎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类病证。
中医疾病名词解释
![中医疾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8215823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47.png)
中医疾病名词解释内、儿科病症:一、时病:1、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
病因是由于脾胃湿邪内蕴、肠胃失调,胆液外溢而引起。
临床上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
详见“阴黄”、“阳黄”条。
2、黄汗语出《金匮要略》。
以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故名。
症见口渴发热,胸部满闷,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等。
病因是由于风、水、湿、热交蒸所致。
湿热伤及血分时,又可并发疮疡。
3、飧泄本病是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
临床表现有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肠鸣腹痛,脉弦缓等。
4、食疟因饮食停滞,再感受外邪而诱发的一种疟疾。
其特点为寒热交作,寒已复热,热已复寒,并伴有嗳气、纳呆、食则吐逆、腹胀脘闷等症。
5、食泻因伤食而致泻,故名。
临床表现为吞酸嗳臭,恶闻食气,胸脘痞闷,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苔腻。
是由于饮食不节,伤于肠胃、脾失健运所致。
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素问•痹论》)6、风秘是因风邪而出现大便秘结症状。
患者多伴有眩晕、腹胀等兼症。
可见于风热感冒,大肠燥结;或见于中风病人肠胃积热等。
7、风痧又称“风疹”。
是小儿常见病。
因感染风热时邪,郁于肺卫而发于肌肤的病症。
临床表现:发疹前无明显症状,发疹时一般伴有轻微的咳嗽,皮疹多在二十四小时内全身出齐,有痒感,二、三天便消退。
疹消退后皮肤无脱屑和斑烦。
8、风痢因内伏风邪,伤于脾胃所致。
有先泻后痢,肠鸣腹痛,或纯下鲜血而有后重感,脉沉细而弦等症。
9、风疟因夏季阴暑内伏,复感风邪而发的一种疟疾。
临床表现有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头疼、发热时自汗出、脉弦数等症。
10、风热感冒本病由于感受风热邪气而发病。
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微恶风寒、自汗、鼻塞无涕、咽喉焮痛、咳嗽、痰稠黄、口渴、舌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等。
11、风温感受春季风温病邪而发生的一类急性热病。
叶天士《温热论》:「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本病初起,邪在肺卫,主要症状有发热、口渴、自汗、恶寒、咳嗽、头痛等。
在病势发展过程中,有时能出现神昏,谵语等“逆传心包”的证候及发斑等症。
中医内科学病名解释及病证歌诀【全】
![中医内科学病名解释及病证歌诀【全】](https://img.taocdn.com/s3/m/f7ebc14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c.png)
中医内科学病名解释及病证歌诀【全】↓【一】肺系病症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功能失调,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症状的常见外感病症。
【歌诀:感冒风寒用荆防,风热葱桔银翘安。
暑湿新香气参苏,阴虚加减葳蕤汤。
平素易感玉屏风,阳虚再麻血物葱。
】咳嗽: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以咳嗽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歌诀:咳嗽七证需分明,风寒三拗止嗽平。
风热犯肺桑菊饮,风燥桑杏杏苏灵。
痰湿二平三子养,痰热清金化痰轻。
肝火加泻黛蛤散,肺阴沙参麦冬宁。
】哮病:哮病是因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伏痰,以致痰阻气逆,痰气搏击,壅塞气道,肺失宣降。
临床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者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歌诀:冷哮射干小青龙,热哮定喘越半功。
寒包热哮青龙石,风痰哮证三子从。
虚哮平喘固本用,喘脱回阳生脉逢。
缓解脾虚六君子,肺肾生地金六中。
】喘证:喘证是指由外感或内伤,导致肺气升降出纳失常,以呼吸困难、气息迫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歌诀:喘证风寒麻黄盖,表寒肺热麻石赛。
痰热郁肺桑白下,痰浊阻肺二三裁。
肺气郁痹五磨饮,肺虚生脉补肺衰。
肾虚金肾参蛤散,喘脱参附锡蛤来。
】肺痈:肺痈是因感受外邪或痰热素盛,导致热毒壅盛,热壅血瘀,血败肉腐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病症,属于内痈之一。
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浓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歌诀:肺痈初期银翘散,成痈苇茎如解还。
溃脓加味桔梗白,恢复沙清桔杏安。
】肺痨:肺痨是因正气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
【歌诀:肺痨肺阴用月华,虚火百固秦鳖加。
气阴保真或参白,阴阳补天大造茶。
】肺胀: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以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气短喘促,咳嗽,痰多,甚则面色晦暗,唇甲发绀,脘腹胀满,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肺系疾病。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c3f289b8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4.png)
中医内科病症表一、感冒-解表达邪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证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宣肺散邪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
有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为六淫犯肺;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宿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2.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2)肾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指由于正气内虚,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https://img.taocdn.com/s3/m/1e24245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6.png)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广泛的疾病类型。
在中医内科学中,疾病通常以特定的名称来描述,这些名称通常包含了疾病的特征和病理表现。
下面是一些常见病名的名解,介绍了其含义和相关特点。
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喉咙痛和发热等。
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导致人体气血不畅所致。
2. 肺炎:肺炎是一种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
中医认为肺炎是寒邪或湿邪侵袭肺脏所致,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和呼吸困难等。
3.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血压长期超过正常范围。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肝火上炎或肾阴虚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和失眠等。
4. 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因为心火内盛、痰浊阻滞所致,主要症状包括胸闷、胸痛、气短和心律不齐等。
5.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浓度持续升高。
中医认为糖尿病由于脾气虚弱或肾阳虚损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多尿、口干、口渴和体重减轻等。
6. 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胃黏膜损害的疾病,通常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引起。
中医认为胃溃疡是由于肝郁脾虚、痰湿壅滞所致,主要症状包括腹痛、上腹部不适和恶心呕吐等。
7. 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呼吸系统。
中医认为肺结核是由于外邪侵袭、肺气壅滞所致,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乏力和体重下降等。
8.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种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气虚或湿邪阻滞所致。
以上仅是中医内科学中部分疾病的病名解释,每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都有所不同。
中医内科学强调的是调理阴阳平衡,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与西医药物治疗不同,中医常采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db3b8ada45177232e60a258.png)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肺失宣肃,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
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咳嗽是由外感、饮食、情志、他病等原因引起肺失宣降,以气逆作声,咯吐痰液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病症。
3、哮病是宿痰伏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引起痰气交阻,肺失宣降而形成
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因六淫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病因,导致肺失宣降,肾失摄纳,
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6、肺癌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长期损伤,导致正气亏虚,邪毒乘虚侵入,或痰瘀
内生,搏结于肺,而形成肺部积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症,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
7、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8、胸痹主要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
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
9、心悸主要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
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的一种病证。
10、自汗、盗汗是由于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
失常的病证。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11、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口淡纳呆、苔腻
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12、呕吐是指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中的食物、痰涎
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类病证。
13、噎嗝是由于饮食情志,房劳年老等因素导致食管阻隔不通,以吞咽食物时哽噎不顺,甚
则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14、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由于外感、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胃气阻滞不通,临证见心窝
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或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的一种病证。
15、泄泻是因感受外邪、饮食七情及脏腑亏虚等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下渗,而出现以粪
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并多伴有排便次数增多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16、痢疾是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而导致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导失司,脂络受损,
肉败血腐,出现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17、腹痛主要由外感、饮食、情志、瘀血等因素引起的气机阻滞不通,以胃脘以下、耻骨毛
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或伴有呕吐、便秘等症的一种病证。
18、便秘是因情志、饮食、劳损等因素造成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秘结不通,排
便时间或间隔时间延长,或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经常便而不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
种病证。
19、胁痛主要由情志、外伤、饮食或久病等因素引起肝络不通或不荣,临证见一侧或两侧胁
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20、黄疸是因感受时邪疫毒、饮食所伤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导致湿热停留中焦,土壅木郁,
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下渗膀胱,而出现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证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1、积聚是指因情志、饮食所伤,感受寒湿。
以及他病久延导致气滞、痰阻、血瘀而形成以
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22、鼓胀主要因情志、劳欲、酒食不节、水毒感染、他病失治等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
气、血、水内停而成,临证以腹部胀大,甚则腹壁青筋显露,脐心突起,面色苍黄或黧黑为特征。
23、血证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久病或热病后导致火热熏灼、迫血
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及瘀血阻络,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于肌肤所形成的非生理性出血性疾患,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病证。
24、淋证主要由于下阴不洁,感受外邪,情志变化,疲劳等因素造成的小便频急、淋漓不尽、
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25、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溢
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26、癃闭是由于湿热蕴结、肺热气壅、脾气不升、肾元亏虚等导致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引起
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27、阳痿是指青壮年男子,由于虚损、惊恐或湿热等原因引起阴茎痿弱不举,或临房举而不
坚的病证。
28、腰痛是由外感、损伤、肾虚等因素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或腰脊当中疼痛为主要症状
的一类病证,病常兼有背、腿、胁、腹、膝等部位疼痛。
雷头风: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是为雷头风。
洁净腑:净腑指的是膀胱,洁净腑也就是利小便。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症。
29、消渴是由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致使机体阴津亏虚,燥热偏胜
出现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30、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肢
体筋骨、关节、肌肉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31、痿证是指脏腑内伤,肢体筋脉失养,而致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或伴有肌
肉萎缩的一类病证。
32、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等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
结颈前,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33、不寐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34、郁证是以情志不舒为基本病因,导致气机郁滞,而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
胁肋胀满,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35、眩晕是由阴虚风动、痰浊及瘀血的呢过引起的清窍失养、脑髓不充,临证以头晕、眼花
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36、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起的头部经脉绌急及失养,清窍不利,临证以头部自
觉疼痛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若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37、中风是由于外感、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临证以猝
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38、耳鸣、耳聋是由于年老体虚、情志失调、饮食劳倦、风邪外乘等导致耳窍闭塞,而引起
的以听觉异常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其以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声或如潮声,声响或细或暴,妨碍听觉的称为耳鸣;听力减弱,妨碍交谈,甚至听觉丧失,不闻外声者称为耳聋。
39、痫证俗称“羊痫风”,是一种由于七情失调,饮食不节,脑部受损,遗传等因素造成脏
腑失调,气机逆乱,痰浊阻滞,风阳内动,风痰蒙蔽心窍,流窜经络所致的发作性神志一场,临证见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的一种病证。
40、癫狂癫和狂都是一种阴禀赋不足,或情志所伤,或脑部受损引起,痰气郁结,或痰火
上扰,蒙蔽心神而致精神失常的疾病。
41、痴呆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精气亏虚,或情志失调、外伤、中毒等导致髓减脑消,
神机失用,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
42、颤证亦称振掉、颤振、震颤,主要由体虚久病,情志过极,饮食劳倦等,导致经脉失养,
肝风内动,而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43、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所导致的发热。
44、虚劳亦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脏腑衰退、气血阴阳虚耗为主要病机,五脏虚候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