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三角形的高_图文.ppt
合集下载
1.3 第一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课件(人教A选修4-1)
6.
如图,在 Rt△ABC 中,∠BAC=90° , AD⊥BC 于 D,点 E 是 AC 的中点,ED 的延长线交 AB 的延长线于 F. AB DF 求证:AC=AF.
证明:∵E 是 Rt△ADC 斜边 AC 上的中点, ∴AE=EC=ED. ∴∠EDC=∠C=∠BDF. 又∵AD⊥BC 且∠BAC=90° , ∴∠BAD=∠C. ∴∠BAD=∠BDF. 又∠F=∠F,∴△DBF∽△ADF, DB DF ∴AD= AF. AB DB 又在 Rt△ABD 与 Rt△CBA 中,AC=AD, AB DF ∴AC= AF.
点击下图进入应用创新演练
证明:在正方形 ABCD 中, AD ∵Q 是 CD 的中点,∴QD=2. BP BC ∵PC=3,∴PC =4. CQ 又 BC=2CQ,∴ CP =2. 在△ADQ 和△QCP 中, AD QC , QD= PC ,∠C=∠D=90° ∴△ADQ∽△QCP.
[例 2]
如图,D 为△ABC 的边 AB 上一点,
证明:(1)∵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B∥CD. 又∵点 F 在 BA 的延长线上, ∴∠DCF=∠F,∠D=∠FAE. ∴△CDE∽△FAE. (2)∵E 是 AD 的中点,∴AE=DE. CD DE 由△CDE∽△FAE,得 FA =AE. ∴CD=FA. ∴AB=CD=AF.∴BF=2CD. 又∵BC=2CD,∴BC=BF.∴∠F=∠BCF.
解:∵AB∥CD, ∴△EDH∽△EAG,
△CHM∽△AGM,
△FBG∽△FCH. ∵AD∥BC, ∴△AEM∽△CFM, △AEG∽△BFG,
△EDH∽△FCH.
∴图中相似的三角形有: △AEM∽△CFM,△CHM∽△AGM, △EDH∽△EAG∽△FBG∽△FCH.
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课件)-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想一想:
已知△ABC ≌△ A′B′ C′,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
A
A′
B
AB =A′B′ ∠A =∠A′
C B′
BC =B′C′ ∠B =∠B′
C′
AC =A′C′
∠C =∠C′
思考:满足这六个条件可以保证△ABC≌△A′B′C′吗?
• 学习目标: 1.通过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三角形全等的 “边边边”条件. 2.会运用“边边边”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的 全等.
∴△AEB ≌ △ADC (SSS).
2.已知AC=FE,BC=DE,点A,D,B,F在一条直线上,
AD=FB(如图),要用“边边边”证明△ABC ≌△ FDE,
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
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 【解析】要证明△ABC ≌△FDE,还 应该有AB=FD这个条件. ∵DB是AB与DF的公共部分,且 AD=FB, ∴AD+DB=BF+DB,即AB=FD.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
“边边边”或“SSS”.
课后练习
A
1.如图,AB=AC,AE=AD,BD=CE,
求证:△AEB ≌ △ ADC.
B ED C
【证明】在△∵BADEB=和CE△,A∴DBCD中-,ED=CE-ED,即BE=CD.
AB=AC,
AE=AD,
BE=CD,
解:作图如图所示:
作法:(1)以点O为圆心,任 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 OB于点D,E; (2)以点C为圆心,OD长为半 径画弧,交OB于点F; (3)以点F为圆心,DE长为半 径画弧,与第2步中所画的弧相 交于点P ; (4)过C,P两点作直线,直线 CP即为要求作的直线.
第一学期《解直角三角形》PPT课件
探究培优
如图②,过点 B 作 BD⊥AC,交 AC 的延长线于点 D,
则 AD= 23AB=2 3,BD=12AB=2,∴CD= 5, ∴AC=AD-CD=2 3- 5,
∴S△ABC=12AC·BD=2 3- 5. 故△ABC 的面积为 2 3+ 5或 2
3- 5.
同学们下课啦
授课老师:xxx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1)AD 和 AB 的长; 解:∵D 是 BC 的中点,CD=2,∴BD=DC=2,BC=4. 在 Rt△ACB 中,tan B=ACCB=34,∴A4C=34,∴AC=3. 由勾股定理得 AD= AC2+CD2= 32+22= 13, AB= AC2+BC2= 32+42=5.
夯实基础
(2)sin ∠BAD 的值. 解:过点 D 作 DE⊥AB 于 E,∴∠C=∠DEB=90°, 又∠B=∠B,∴△DEB∽△ACB, ∴DACE=DABB,∴D3E=25,∴DE=65, 6 ∴sin ∠BAD=DADE= 513=66513.
夯实基础
【点拨】在 Rt△ABD 中,∵sin B=AADB=13,AD=1,∴AB=3. ∵BD2=AB2-AD2,∴BD= 32-12=2 2. 在 Rt△ADC 中,∵∠C=45°,∴CD=AD=1. ∴BC=BD+DC=2 2+1. ∴S△ABC=12·BC·AD=12×(2 2+1)×1=1+22 2,故选 C.
1.3.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课件(人教A选修4-1)
解:设矩形 EFGH 为加工成的矩形零件,边 FG 在 BC 上,则点 E、H 分别在 AB、AC 上,△ABC 的高 AD 与边 EH 相交于点 P,设矩形的边 EH 的长为 x mm. AP EH 因为 EH∥BC,所以△AEH∽△ABC.所以 = . AD BC 300-2x x 600 所以 = ,解得 x= (mm), 300 200 7 1 200 2x= (mm). 7 600 答:加工成的矩形零件的边长分别为 mm 和 7
返回
[悟一法]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把相似三角形的高、对应中线、
对应角似三角形的性质可 得到线段的比例,线段的平方比或角相等,有时还可用 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周长和边长.
返回
[通一类] 1.已知:△ABC与△A′B′C′中,∠C=∠C′=90°,
∠A=∠A′,BC=6,AC=8,△A′B′C′的周长
为72.求△A′B′C′各边的长. 解:∵∠C=∠C′=90° ,∠A=∠A′,
∴△ABC∽△A′B′C′. 在 Rt△ABC 中,AB= 62+82=10. ∴△ABC 的周长为 6+8+10=24. A′B′ B′C′ A′C′ 72 ∴ = = = =3. AB BC AC 24 又∵AB=10,BC=6,AC=8, ∴A′B′=30,B′C′=18,A′C′=24.
1 200 mm. 7
返回
[悟一法]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要注意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返回
[通一类]
2.如图,小明欲测量一座古塔的高度,
他站在该塔的影子上前后移动,直 到他本身影子的顶端正好与塔的影 子的顶端重叠,此时他距离该塔18 m,已知小明的身高是1.6 m,他的影长是2 m. (1)图中△ABC与△ADE是否相似?为什么? (2)求古塔的高度.
11.1全等三角形课件3[1]
BC ∠A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公共边一定为对应边。
2、如图2,已知△ABE≌△ACD,则∠ A 的对应角是 。 。 3、如图3,已知△ABC≌△ADE,则∠ 1 的对应角是 ∠ 2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公共角或对顶角一定为对应角。
4、如图4,已知△ABC≌△DEF,则BC、AC的对应边分别是 EF、DF 。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长边与长边,短边与短边分别是对 应边,大角与大角,小角与小角分别是对应角。
一个图形在位置发生变化后所得到的图形 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
一个图形经过平移、旋转、翻折后得到的图形 一定与原图形全等
§13.1
A
全等三角形
D ) (
B
CE ) (
( F )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 应顶点, 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 如上图:△ ABC全等于△DEF记作:△ ABC ≌ △DEF (注意:书写时应把对应顶点写在相对应的位置上)
A C′ C
1 E
2 D F
小 结
1、本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
全等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 等 表示方法:△ABC≌△DEF(对应点要写在对应 三 的位置上). 角 形 性质: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注意: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 应边,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
C
小试牛刀
D E
已知△ABD ≌ △EBC 且 AB=3cm,DE=2cm,求BC的长. 解:∵△ABD ≌ △EBC
沪科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精品课件 (8)
B
40°
3
60° C
60°
R
3
E
D 40° 60°
F
1、先观察,猜一猜哪两个三 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你认为需要测量各个三 角形中的哪些数据?
3、哪些条件决定了 △ABC ≌△FDE?
4、 △ABC 与△PQR有哪些 相等的条件?为什么它们不 全等?
最新初中数学精品课件设计
活动二:做一做
1、画线段AB=5cm ,再画 ∠BAP=45°,∠ABQ=60°, AP与BQ相交于点O。
M
P
A
C
A
C
O
B
N
O
B
若OA ∥ BC, OB∥AC,图中有相等的边和角 吗?为什么?
最新初中数学精品课件设计
问题2: OP是∠ MON的平分线.
(4)若AC ⊥ OP于点C交OM于A,交ON于点 B,则△ AOC ≌ △ BOC吗?为什么?
M A
P C
O
BN
最新初中数学精品课件设计
问题2:(5)若AB=AC,AD平分∠ BAC,则AD ⊥ BC吗?
A
解: △ ABC ≌ △ MNP。
∵ ∠ A= ∠ M, ∠ B= ∠ N 。
B
C
M
∠ C= 180 ° -∠ A - ∠ B,
∠ P= 180 ° -∠ M - ∠ N。 ∴ ∠ C= ∠ P 。
∵ BC=NP , ∠ B= ∠ N 。
N
P
∴ △ ABC ≌ △ MNP。
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Q P
C
2、剪下所画的△ABC与同桌 进行比较。
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三角形2.1三角形课件 湘教版
解: ∵ ∠3是△ABC的一个外角
∴∠3= ∠1+∠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 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 21
∵ ∠1=∠2
∴ ∠3= 2∠1
∴ ∠1= ∠2 = 1/2∠3=1/2×100
°
=50 °
3A
B2
1C
课堂达标
1. 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在 ABC 中, (1)若∠A=54°,∠B=27°,则∠C= 99° . (2)若∠B=∠C=30°,则∠A= 120°, ABC 为 钝角 三角形 (3)若∠A:∠B:∠C=1:2:3,则∠A= 30°,∠B= 60°,∠C = 90°.
多边形 三角形 四边形 五边形 … n 边形
内角和
180° 360° 540°
…
180°( n-2 )
做一做
在一张薄纸上任意画一个 三角形,你能设法画出它的一 个内角的平分线吗? 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B 用圆规画最简便。
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 一个三角形并剪下,将它的 一个角对折,使其两边重合。
∴∠BAF+∠CBD+∠ACE =(∠2+∠3+∠1+∠3+∠1+∠2) =2(∠1+∠2+∠3)
例4 已知:D是AB上一点,
E是AC上一点,BE、CD相交于点
F,∠A=62º,∠ACD=35º,
∠ABE=20º.
求:(1)∠BDC的度数; A
(2)∠BFD的度
数 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BDC =∠A+∠ACD
个外角.
A
E
D
F
B
C
三.三角形的分类
直角三角形
按角分
1.3 第二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课件(人教A选修4-1)
对应中线、角平分线和高,应包括一切“对应点”连接的线
段;同时也可推演到对应的内切圆、外接
CE⊥AB于E,BF⊥AC于F,若S△ABC =36 cm2,S△AEF=4 cm2,求sin A的值. [思路点拨] 由题目条件证明△AEC∽△AFB,得
AE∶AF=AC∶AB,由此推知△AEF∽△ACB,进而求
的边长.
解:设矩形 EFGH 为加工成的矩形零件,边 FG 在 BC 上, 则点 E、H 分别在 AB、AC 上,△ABC 的高 AD 与边 EH 相 交于点 P,设矩形的边 EH 的长为 x mm. 因为 EH∥BC,所以△AEH∽△ABC. AP EH 所以AD= BC . 300-2x x 所以 = , 300 200 600 解得 x= (mm), 7 1 200 2x= (mm). 7
出线段EC与AC的比值.
[解] ∵CE⊥AB 于 E,BF⊥AC 于 F, ∴∠AEC=∠AFB=90° . 又∵∠A=∠A,∴△AEC∽△AFB. AE AC ∴AF=AB. 又∵∠A=∠A,∴△AEF∽△ACB. AE 2 S△AEF 4 ∴(AC) = = . S△ACB 36 AE 2 1 ∴AC= = . 6 3 设 AE=k, 则 AC=3k, ∴EC=2 2k. EC 2 2 ∴sin A=AC= . 3
此题的解法很多,其关键是添加适当的
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题.
[解] 如图,设小张与教学楼的距离至少应有x米,才
能看到水塔.
连接FD,由题意知,点A在FD上,过F作FG⊥CD于G,
交AB于H,则四边形FEBH,四边形BCGH都是矩形. ∵AB∥CD,∴△AFH∽△DFG. ∴AH∶DG=FH∶FG. 即(20-1.6)∶(30-1.6)=x∶(x+30),
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王艳芳
F
(3) 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E
将你的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B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是
O C
D
在三角形的内部还是外部?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同一点.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
在纸上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
(1) 画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
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将你的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锐角三角形
•高在三角形内部的数量 •高之间是否相交
•高所在的直线是否相交
3 相交 相交
三条高所在直线的 交点的位置
三角形内部
•直角三角形
1 相交 相交
直角顶点
•钝角三角形
1 不相交
相交
三角形外部
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巩固
1、下列画出△ABC的高AD,正确
的是( )
A
A
DC
A
A
B DC
B
B
4.如图2所示,D,E分别是△ABC的边AC,BC的中 点,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DE是△BCD的中线 B.BD是△ABC的中线 C.AD=DC,BD=EC D.∠C的对边是DE
A
D
B
E
C
知识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呀?
1.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有关概念 及它们的画法。
2. .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几何表达及简单应用。
C
E
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 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O
三角形的高的 几何语言表达
A
B
D
C
∵AD是△ ABC的高
∴∠ BDA = ∠ CDA =90° 或 CD⊥AB (三角形高的定义)
1.3.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课件(人教A选修4-1)
返回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判定定理1:对于任意两个三角形,如果一个三角
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 三角形相似,简述为: 两角 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2)判定定理2:对于任意两个三角形,如果一个三角形的 两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 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 两边 对应成比例且 夹角 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2)△BCD∽△GBD.
[命题立意] 形的判定. 返回 本题考查平行关系的证明及相似三角
解:(1)因为D,E分别为AB,AC的 中点,所以DE∥BC.又已知CF∥AB,
故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CF
=BD=AD.而CF∥AD,连结AF,所以 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故CD=AF. 因为CF∥AB,所以BC=AF,故CD=BC. (2)因为FG∥BC,故GB=CF.
∴∠BAF=∠AED,∠C+∠D=180°.
又∵∠C=∠BFE,∠BFE+∠BFA=180°, ∴∠D=∠AFB, ∴△ABF∽EAD. (2)∵AB∥CD,BE⊥CD,
∴∠ABE=90°.
在Rt△AEB中,∠BAE=30°,AB=4,
返回
AB 4 8 ∴AE= = = 3. cos 30° 3 3 2 (3)∵△ABF∽△EAD, AB BF ∴ = , AE AD AB· AD 4×3 3 BF= = = 3. AE 8 2 3 3
返回
[例3]
[研一题] 如图,已知在△ABC中,
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CF ∥BA,BF交AD于点P,交AC于点E.
求证:BP2=PE· PF.
分析: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其应用,解答 本题需要注意AD是等腰△ABC底边上的高,所以PB= PC,从而将所求证的结论转化为PC2=PE· PF.进而可以 证明△PCE∽△PFC来解决问题. 返回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判定定理1:对于任意两个三角形,如果一个三角
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 三角形相似,简述为: 两角 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2)判定定理2:对于任意两个三角形,如果一个三角形的 两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 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 两边 对应成比例且 夹角 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2)△BCD∽△GBD.
[命题立意] 形的判定. 返回 本题考查平行关系的证明及相似三角
解:(1)因为D,E分别为AB,AC的 中点,所以DE∥BC.又已知CF∥AB,
故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CF
=BD=AD.而CF∥AD,连结AF,所以 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故CD=AF. 因为CF∥AB,所以BC=AF,故CD=BC. (2)因为FG∥BC,故GB=CF.
∴∠BAF=∠AED,∠C+∠D=180°.
又∵∠C=∠BFE,∠BFE+∠BFA=180°, ∴∠D=∠AFB, ∴△ABF∽EAD. (2)∵AB∥CD,BE⊥CD,
∴∠ABE=90°.
在Rt△AEB中,∠BAE=30°,AB=4,
返回
AB 4 8 ∴AE= = = 3. cos 30° 3 3 2 (3)∵△ABF∽△EAD, AB BF ∴ = , AE AD AB· AD 4×3 3 BF= = = 3. AE 8 2 3 3
返回
[例3]
[研一题] 如图,已知在△ABC中,
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CF ∥BA,BF交AD于点P,交AC于点E.
求证:BP2=PE· PF.
分析: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其应用,解答 本题需要注意AD是等腰△ABC底边上的高,所以PB= PC,从而将所求证的结论转化为PC2=PE· PF.进而可以 证明△PCE∽△PFC来解决问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