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对话教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理念下对话教学的研究
摘要:对话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成状态,它不仅是口语的交汇,更是情感的交流;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更是教学的原则。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话教学正在成为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对话教学理论依据背景途径
一、对话教学理论依据
德国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志。”国内著名学者钟启泉对克林伯格的话这样解释:“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对话原理。”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教学对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说:“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一种交往、互动,是精神领域的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它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合作的伙伴。语文教学的对话状态主要由人本对话、师生对话与自我对话构成。要使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就要激活学生,激活教材,激活教师。
二、语文对话教学提出的背景
1、课程改革的需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突出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授受型教学范式向现代的对话教学范式的转变,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一定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改变传统教学的需要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讲授型为主,学生处于静听的地位,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是旁观者,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师生双方都缺乏兴趣与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忽略了学生的教育与发展,忽略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学习,忽视了学生鲜活的经验体验和实际问题情境解决的综和与创新,其负面影响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时代日益明显。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完美和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教师们在课堂上已基本摒弃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又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这也说明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得到必然结果。
三、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有效途径
(一)用心体验,构建基础
教育家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教学对话的前提就是学生充分的阅读,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在课堂上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师生共同对话的基础。最终,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对话中学习、积累语言,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这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必由之路。
(二)有效对话,开拓空间
1、有效对话和过去的谈话截然不同,它是教师进行合理引导的工具,是引发下一个讨论的契机。它包含学生、教师自我内心的对话。它是自我知识构建的过程,也是自我再创新的过程,更是形成能力的必要前提。因此,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就要充分地给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并不是看似热闹的交流,就一定是非常有效的“对话”。
2、积极钻研教材,开拓对话空间。在尊重学生主体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只有很好的把握了教材,才能实现课堂上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有效的“对话”。
首先,向生活要空间。有些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置之度外的,教学前有意地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从而在实际观察中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给“对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空间。同时在教学时,充
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对合作的理解加以引申和例证。这样使文本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成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
其次,向教材要空间。教师的着力点应放在疏通学生与教材“对话”的渠道上。让学生直接面对教材,充分感知。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教材意义发生碰撞。也就是说,教材给对话提供了凭据和依托。教师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引爆点”,组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借以形成独特的体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就应该善于从无疑处质疑,引发学生再次品读文本的兴趣,开发学生广阔的思维对话空间。
(三)赏识学生,提升品位
教师应用赏识的心,找寻“对话”中的闪光点,引发新的遐想。
也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心态才得以开放,主体性得以凸现,创造性得以释放,对话教学才会得到有效结果。
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真正的对话情境教学还没有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朝着对话教学的目标,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摘自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