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临池学书典故
王羲之临池学书典故【成语故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让儿子王献之从小学习练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王献之写“大”字让父亲检查,父亲在字上加上一点成为“太”,他跑去问母亲,母亲告诉他只有一点才是真功夫。
于是王献之守在家里18个大水缸边练习写字。
【出处】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
临池学书,水为之黑。
《后汉书·张芝传》【解释】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
指刻苦练习书法。
【用法】作谓语;指刻苦学习书法【成语示列】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明·张岱《家传》王羲之临池学书王羲之幼年学书的时候,非常羡慕东汉书法家张芝。
张芝,字伯英,他的书法也是非常有名的。
据说张芝学习书法的时候经常在衣帛上写字,然后再把衣帛放在染缸里染上色,做衣服用。
张芝还经常到水池边上去写字,用池水磨墨涮笔,结果池水都被染成黑色。
由于他这样用功,所以字写得非常好,特别是草书更为出名。
当时的人称他为“草圣”。
王羲之决心学习张芝的精神,并认为:只要自己肯于刻苦努力,就一定可以赶上或者超过张芝。
王羲之不仅学习张芝的精神,而且还学习张芝写字的方法。
他也像张芝那样,经常到水池边上学习写字。
王羲之家乡临川城下有一条河,靠河的边上有一块地方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这就是他经常学习写字的地方。
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就带上纸笔砚墨来到这里学习写字,用池里的水磨墨,用池子里的水涮笔,每当他的黑黑的墨笔投入池水的时候,水里立刻出现一片黑云似的水墨。
这样,天长日久,池水也就渐渐变黑了。
随着池水的一天天变黑,王羲之的字也一天天的长进了。
不久,他写的字就超过了当时的书法家庾翼。
有一次,他用草书给庾翼的哥哥庾亮写了一封信,庾翼看到以后大为叹服。
他说王羲之的字“真可以与张芝的媲美了!”王羲之终于成为当时的著名书法家。
王献之的小故事
王献之的小故事王献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献之的小故事吧。
王献之,字子瞻,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他的父亲王羲之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对他的艺术修养和技巧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故事一:王献之的书法才华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观摩父亲的书法作品,并且勤奋地练习。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出类拔萃的水平,被誉为“天才少年”。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创新和独特的风格,被人们称为“王氏之风”。
小故事二:王献之与王羲之的比赛王献之的书法才华逐渐为人所知,他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羲之决定进行一场书法比赛,看看谁的书法更加出色。
比赛当天,两人在一间大厅里摆下纸墨,开始了激烈的较量。
王羲之先开始写字,他的字体端庄大气,笔画流畅有力,展现出了他的成熟和稳重。
接着轮到了王献之,他的字体则充满了青春和朝气,笔画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灵动感。
两人的作品都各有千秋,无法分出胜负。
小故事三:王献之的名言除了书法才华,王献之还以他的智慧和机智而闻名。
他经常在书法作品的旁边写下一些名言警句,让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名言是:“书法如人生,须有自己的风格。
”这句话表达了王献之对于艺术追求的态度,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不应该盲目追随他人。
小故事四:王献之的传世之作王献之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兰亭集序》。
这是一篇以兰亭为背景的序文,王献之用他独特的笔法和艺术表达了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
这篇作品至今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小故事五:王献之的影响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新和独特的风格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世,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王献之练字一点像羲之的名人故事
王献之练字一点像羲之的名人故事王献之,生于公元344年,卒于386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的父亲,就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母亲郗氏,是太尉郗鉴的女儿。
王献之初以才封主簿、秘书郎,后为卫将*,长史,拜建威将*、吴兴太守,至中书令。
死后,追赠侍中、光禄大夫、太宰,谥日宪。
王献之出身于诗书墨香之家,三四岁时,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赋,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聪敏,父母很是喜欢。
由于父亲王羲之是东晋很有名气的大书法家,他常以此引以为豪。
每当父亲伏案挥笔写字时,他都要站在旁边看。
不久,他便看出了点门道,还常常对父亲的字评头论足,如哪一撇有劲、哪一点恰到好处等等。
天长日久,他渐渐对书法也产生了兴趣,但怕别人讥笑,常常私下里模仿父亲写字。
有一天,他正在自己的房间关门偷练,忽然听到嘭嘭的敲门声,急忙将笔墨纸砚藏起,又将书本拿出放在桌子上,摆出一副读书的架式后,才去开门。
待他开门一看,原来是父亲来检查他的功课的。
可是,当他将父亲让到屋内,将书本递给父亲,准备接受检查的时候,父亲却笑着把书本放到桌子上,对他说:“别给我打马虎眼了,快拿出你写的字来吧!”王献之瞪着小眼睛说:“我并没写字呀!”父亲见他不认账,起身在他的床下翻了出来说:“这是什么?”王献之傻了眼,只好红着脸说:“并非我要欺骗父亲,实因我刚刚学写字,不像样子,怕别人说我好高鹜远,才私下练习,待练好了,再让您看也不迟!”王羲之把儿子写的字放在桌子上一看,见已有模样,有的字还写得相当不错,于是高兴地说:“不要说了,这是父亲的过错,没有主动教你。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有成绩了。
不过,你未经指点,就能写成这个样子,也真难能可贵了!”从此,王献之就正式跟着父亲学写字了。
有了父亲的指点,他的字进步很快。
于是,王献之“一点知不足”的故事便发生了。
有一天,王羲之来到儿子的书房,见献之正专心致志地练字,没有发现他,就悄手蹑脚地来到儿子身后,突然伸过手去,用力去拔献之手中握着的笔,竟没有拔动。
【名人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王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指出字写下得极好了。
一天,他回去反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习三年就这么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道:“离着呢!”王献之又反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
王献之着急着质问:“那究竟多少年就可以练习不好字呢?”又问道:“爸爸,大家都说道您的字写下得不好,那存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一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坚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将进人眼目呢,于是他追到窗前,对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道:“你呀,读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存有骨架子,就可以站稳脚跟腿呢!”王献之听到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定决心必须显点本领给父母看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
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
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
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
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
无人知晓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王献之的书法小存有虽说。
后来终于沦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合称,并说“二王”。
王献之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
王献之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哎呀,这字怎么这么难写呀!”我愁眉苦脸地看着眼前的宣纸,上面的字歪歪扭扭,一点儿也不好看。
这是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书桌上。
妈妈在一旁看着我练字,脸上露出一丝焦急的神色。
“宝贝呀,你可得好好练呀,你看看人家王献之,那书法多厉害呀!”妈妈语重心长地说。
“王献之是谁呀?”我好奇地问。
“王献之呀,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书法家呢!他小时候练字可刻苦啦,据说呀,他用完了十八缸水才把字练得那么好呢!”妈妈绘声绘色地讲着。
“哇,十八缸水呀!那得是多少呀!”我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
“是呀,所以说有志者事竟成呀,只要你有决心,也能把字写好的。
”妈妈鼓励地看着我。
我心里暗暗想:哼,我就不信我写不好字!从今天开始,我也要像王献之一样努力练字!于是,我每天都花很多时间来练字。
有时候,我写得手都酸了,真想放弃,但一想到王献之的故事,我就咬咬牙坚持下去。
有一天,我正在练字,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吵闹声。
我跑出去一看,原来是小伙伴们在外面玩耍呢。
他们看到我,就喊我一起去玩。
“快来呀,一起玩捉迷藏呀!”小伙伴们兴奋地喊着。
我心里痒痒的,好想和他们一起玩呀,可是我又想到自己还没有练好字呢。
“哎呀,你们玩吧,我还要练字呢。
”我故作坚定地说。
“哎呀,练什么字呀,先玩一会儿嘛!”小伙伴们不依不饶。
“不行不行,我要像王献之一样努力,等我把字练好了再和你们玩。
”我倔强地说。
小伙伴们无奈地摇摇头,跑去玩了。
我回到书桌前,继续认真地练字。
就这样,日复一日,我的字慢慢变得好看起来。
妈妈看到我的进步,开心地笑了。
我终于明白了,只要有志向,有决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王献之能做到,我也能做到!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呀!。
三字经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善画画。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王羲之,字子虔,号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被后人尊为"王献之"。
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被后人传颂不衰,被誉为书法史上的泰斗,对后世的书法影响深远。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是一段传世佳话。
据传记载,王羲之小时候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在家中练字,刻苦钻研,不断追求书法艺术的完美。
据说,王羲之在练字的时候,会选择在清晨或黄昏的时候,因为这两个时段的光线最为柔和,有利于观察字迹的线条和笔墨的浓淡。
王羲之练字的时候,总是非常认真地端坐在案前,手握毛笔,笔墨纸砚摆放整齐,一丝不苟。
他会先准备好毛笔和墨汁,然后用毛笔轻轻在宣纸上写下一行行的字,每一个笔画都是精雕细琢,每一个字都是用心书写。
他用毛笔挥洒出的每一个笔画,都是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
据传闻,有一次王羲之在练字时,墨汁用完了,他便用清水代替墨汁,继续练习书法。
在他的笔下,清水也能写出流畅舒展的字迹,这样的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也成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精神的象征。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书法的楷模。
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对艺术的不懈探索,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当时就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追求卓越,为艺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追求卓越的执着追求,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王献之,字子建,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行草之祖”。
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在家中的墙壁上乱涂乱画,为此还受到了家人的责备。
然而,他对书法的热爱并没有因此而减退,反而更加坚定。
在王献之的家乡,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郭璞。
王献之常常前去拜访郭璞,向他请教书法技艺。
郭璞看出了王献之的才华和努力,便决定传授他一些书法的基本技巧。
王献之对待书法的态度非常认真,每天都会花上数个小时练习书法,不断地揣摩书法的精髓。
经过数年的刻苦练习,王献之的书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地广受好评,还得到了当时的皇帝赞赏。
皇帝特地召见王献之,赐予他御笔,并邀请他为皇室撰写书法作品。
王献之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仍然保持着对书法的执着追求。
他常常到山水之间,观察自然界的山水风景,从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界的美妙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
他相信,只有不断地观察、思考,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后来,王献之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的练字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人们常常说起王献之,都会提到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刻苦练习。
王献之的练字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中,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正如王献之一样,只有在不断地观察、思考和练习中,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行家里手。
王献之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高度,才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愿我们都能像王献之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王献之练字》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王献之练字》是教科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语⽂第六单元的⼀篇主体课⽂,课⽂讲述了王献之戒骄戒傲,认真、刻苦练字的故事。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王献之练字》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王献之练字》原⽂ 王献之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
他从⼩就跟⽗亲练字。
献之很聪明,⼋九岁就写得⼀⼿好字,常常受到⼈们的夸奖,他渐渐⾃满起来了。
有⼀天,献之独⾃在书房⾥练字,模仿⽗亲的笔法接连写了⼗⼏个“⼤”字。
他选了⼀个字送给⽗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称赞。
谁知,王羲之看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提起笔随⼿加了⼀点⼉,“⼤”字变成了“太”字。
献之⼜兴冲冲地把“太”字送给母亲看,母亲指着“太”字的⼀点⼉说:“就这⼀点⼉写得好,很像你⽗亲写的。
” 献之听了,顿时满脸通红,⼗分惭愧。
他想,⽗亲真了不起,随⼿点了⼀点⼉,就写得那么好。
他⼜回到⽗亲的书房,问道:“别⼈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好,您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哈哈⼤笑起来,他抚摩着献之的头说:“秘诀?有。
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花园去看看吧!” 第⼆天清晨,献之来到⼩花园,见⽗亲已坐在⽯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了。
王羲之见⼉⼦来了,指着园⾥的18⼝⼤⽔缸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缸⾥⾯。
你把这18⼝⼤⽔缸⾥⾯的⽔写完就知道了。
” 从此,献之学着⽗亲的样⼉,每天早早起来写字,⽇复⼀⽇,年复⼀年,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
后来,他也成了⼤书法家。
【篇⼆】⼩学三年级语⽂《王献之练字》教案 【教材简析】 《王献之练字》是教科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语⽂第六单元的⼀篇主体课⽂,课⽂讲述了王献之改变⾃我,脚踏实地获取成功的故事。
通过故事的阅读、引导学⽣懂得只有通过勤学苦练、坚持不懈才能成才的道理。
课⽂结构清晰,布局严谨;简洁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是⼀篇极富教育意义的故事。
【教学⽬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
知道王羲之和王献之⽗⼦俩是我国古代⼤书法家。
刻苦练字成语故事
THANKS
成语故事பைடு நூலகம்
墨汁当蒜泥
王羲之正在专心练字,书童送来了 他最爱吃的馍馍和蒜泥,他却只顾写字。夫 人郗氏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把墨汁当蒜泥, 用馍馍蘸着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郗氏 哈哈大笑,可是羲之还是没 有“醒”来,一面濡毫运笔, 一面还连声夸赞郗氏做的蒜泥 味道可口。
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 木匠拿去雕刻。木匠在雕刻时发现王羲之写的字竟然已经深入木头达 三分,赞叹道:“右军(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
虞世南是唐代书法家。他从小跟智永和尚练字着了迷。 每晚躺在被窝里还常常琢磨一些字的写法、气势、结 构, 一边想,一边 用手指在被面 上“写”。日子久 了,竟把被面 给练 划字 破“ 了写 。” 破 被 面
唐代怀素家贫买不 起纸笔,他便种下 三万株芭蕉,采芭 蕉叶练字。老叶摘 完了,新叶还小, 舍不得采摘,干脆 就在嫩叶上悬臂练 字。就这样,怀素 终于成为“草书天 下称独步”的一代 大书法家。
芭蕉叶 上练出 的狂草
沙地上练出来的书法家
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 秀发,清劲妩媚。 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 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 地上练字。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很 有成就。 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 中年以后渐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 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不从心也不得不停 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 写字,可以伴我消受时日且不倦怠。
入木三分
献之学字
王献之从小就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他天天写,天天练,觉得自己 写得挺不错。但当他写完后拿去给父亲看时,父亲却总是摇头。有 一天,王献之写完“大”字,父亲又摇着头说:“这个字写得上紧 下松。”说着,提起笔在“大”字下边加了一个点,成为“太”
王献之练字的名人故事通用一篇
王献之练字的名人故事通用一篇王献之练字的名人故事 1王献之练字的名人故事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专心练字,父亲在他身后看了很长时间,他一点都没有察觉。
王羲之悄悄伸过手去,猛地抓住了他的笔端,紧接着用力向上一提。
王献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写字上,根本就没有想到父亲会来抓他的笔。
让王羲之高兴的是,笔并没有从他的手中抽出。
他看到儿子写字时全神贯注,旁若无人,笔握得牢,手下有劲,认为他一定能够练出一手好字。
为这事,他欣喜地夸奖了儿子。
王献之的字有了长进,就有些飘飘然了。
一天,他写了很多字,其中一个“太”字漏掉了下边的那个“点”,他放下笔走出书房干别的事去了。
父亲来到儿子的书案,照例要看一看他写的字,当他看见了这个疏漏,就顺手提笔将这一“点”补上去了。
不一会儿王献之回到书案,拿着这些字请他的母亲来评价。
母亲看了一会儿,慢慢地说道:“你的字写得还可以,但还透着稚嫩,只有这一‘点’,倒像是你父亲写的。
”说完以后,她的手指落在了那个“太”字的下边。
王献之仔细地比较了一下,果然不同!他突然想起这一“点”当初忘了写上去。
他猜想是父亲给他补上的,脸马上就红了。
找到差距后,他打消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从此以后练字就更加刻苦了。
为了激励王献之持之以恒,王羲之指着放在院中的十八口大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大缸里的水写完,你的字也就练得差不多了。
”王献之遵从父亲的嘱咐,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写干了十八缸水,终于攀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
王献之作品王献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不仅和自己的父亲一起被后世之人称为“二王”,而且和另外两个书画家张芝和钟繇四人一起被为“书中四贤”。
他最出名的.书法字体一个是行书和草书,但是在其他字体上的功底也十分深厚。
他的书法风格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书法风格。
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秋帖》、《洛神赋十三行》等。
作者介绍王献之(344~388,一说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学书法的故事非常有名,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献之是东晋另一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王献之从小就特别喜欢书法,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书法。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认真的练字,王羲之走了过来,伸手抽去王献之手里的笔,但是由于王献之将笔握的很牢,王羲之最后没能成功。
于是王羲之就夸奖王献之,说他握笔姿势不错,王献之心里很是得意。
后来王羲之的一位朋友也夸了王献之,于是他就更得意了。
有一天,王献之问妈妈:“我只要三年就能赶上爸爸了吧。
”妈妈摇摇头。
“那五年总行了吧?”妈妈还是摇了摇头。
妈妈就对王献之说:“只要你练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你的字就能练的跟你父亲一样了。
”王献之虽然心里有些不服,但还是认真的练了几年。
几年过去了,王献之把一堆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王羲之看,想让父亲表扬他。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王羲之一张纸一张纸的翻过,就在一张“大”的面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还随手在下面加了一点。
王献之心里还是不服气,就将字拿给妈妈看。
妈妈看过后,就指着“大”字下面的一点说,“你练了三缸水,就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
”妈妈还鼓励王献之不要放弃,只要功夫深,一定就能成功的。
王献之最终练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终于与父亲并称为“二王”,成为大家公认的书法家。
王献之的妻子在王献之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两位妻子,分别是:他的表姐,也是东晋重臣郗昙的女儿郗道茂和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三女,新安愍公主司马道福。
先来看郗道茂。
此女长得十分标致,是一个十足的美人,而且个性又文静温雅,才情兼备,是一个颇具生活情趣的女子。
因为她是王献之的表姐,因此他们从小便相互结识,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对彼此都十分爱慕和欣赏。
于是在长大之后,两家人就给他们举办了婚事,这里要指出的是,古代近亲结婚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因此不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两个。
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
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王羲之,字子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被誉为“书圣”,被后人尊称为“王献之”。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影响深远,他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而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更是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据传说,王羲之小时候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在家中的墨池旁边练习书法。
墨池是古代用来沉淀墨汁的容器,王羲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他的书法练习之路。
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墨池旁苦练书法的情景。
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在练字的过程中非常用心,他常常一字一顿地练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笔画的细节。
他用心地揣摩每一个字的意境,努力使每一个字都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在墨池旁,王羲之不断地推敲字的结构、笔画的力度,不断地反复修改,直到他满意为止。
他用心地揣摩每一个字的意境,努力使每一个字都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他的毅力和执着感动了许多人,也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用心,才能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王羲之在墨池旁苦练书法,正是因为他用心,才能创造出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作品。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只有踏踏实实地用心去做一件事,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王羲之在墨池旁苦练书法,是因为他知道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深刻地影响着后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用心,才能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这些道理,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愿我们都能像王羲之一样,用心地去做一件事,不断地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民间教育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教育故事《王献之练字》
民间教育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教育故事《王献之练字》在古代,有一个叫王献之的书法家,他年轻的时候,不太爱练字,总觉得自己天生就能写得好。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自己的字虽然勉强看得过去,但还远没有达到大师的水平。
于是,他决定从头开始,重新练习。
接下来,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他的一次练字过程中。
故事发生在王献之年轻时的一个春天,那时候他住在东晋的都城建康(今天的南京)。
他家里条件不错,父亲是王羲之,号称“书圣”,是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
可以说,王献之从小便生活在书法的熏陶中,大家都以为他将来会继承父亲的事业,写出一手和父亲一样的字。
但王献之不这么想,他觉得,写字这事儿没那么难,自己只要随便写写,肯定能超过父亲。
而实际上,他的字并不好看,经常被父亲提醒,指出字形的歪斜,笔画的粗细不均,根本达不到父亲的标准。
有一次,王献之坐在庭院里,正拿起笔在纸上随意写了几行字。
他写着写着,忽然看到父亲王羲之站在他旁边,眼神似乎不太高兴。
父亲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默默地坐到一旁的石凳上,拿起一支毛笔,开始写字。
那天的风有点大,王羲之的笔走得有点快,但每一笔每一划,依然显得极为沉稳、流畅,就像他在水面上画过一样,丝毫没有犹豫或拖泥带水。
看着父亲的字,王献之心里突然有种莫名的压力——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并没有真正下功夫去练习,字只是写得快,而并不精。
第二天,王献之决定开始“挑战”自己的字。
他早早起来,拿着毛笔对着空白的纸开始练习,每写一笔,他都会仔细观察,看哪一笔不顺,哪一笔太粗,哪一笔太细,然后想办法改正。
刚开始,他写得非常慢,笔画也不那么流畅,甚至有些字写得像乱七八糟的图形,感觉写字变成了一件很艰难的事。
有一次,他在院子里写字,外面阳光明媚,树影斑驳,他把自己锁在一个小房间里,不让外面打扰。
一个下午,他不停地练习、修改,每当发现一个问题,便自觉地改正,渐渐地,字形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线条越来越流畅。
这个过程中,他还会自己琢磨,思考如何通过调整握笔的角度、用力的轻重来影响字的形态。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献之简介王献之,生于公元344年,字子敬,小名为官奴,祖籍为琅琊临沂即现今山东临沂,出生于会稽山阴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他是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父亲更是如雷贯•中文名王献之•别名王子敬,大令•国籍/朝代东晋•职业书法家,诗人,画家•民族汉族•出生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谥号宪•尊号小圣•出生日期公元344年•逝世日期公元386年•信仰五斗米道•主要成就擅书法多体,与其父并称“二王”•代表作品鸭头丸帖,淳化阁帖,中秋帖•家庭成员王羲之,郗道茂,司马道福,王神爱王献之,生于公元344年,字子敬,小名为官奴,祖籍为琅琊临沂即现今山东临沂,出生于会稽山阴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他是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父亲更是如雷贯耳,是有“书圣“之称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
同时也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婿。
曾经官至中书令,为了和他的族弟王珉区别开来,人们又称呼他为“大令”。
因为突出的艺术成就,他和自己的父亲并称为”二王“,他们父子两人又和张芝、钟繇一起被称为”书中四贤”。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王献之自小就富有盛名,容貌出众,豁达不羁,虽然终日待在家里,但是言行举止自有一股超凡的气质。
他曾经和自己的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当时的名士谢安。
两位兄长所谈论的大多是世俗之事,只有他只是随便说了句问候的话。
在他们走后,客人问谢安觉得哪个比较出众。
谢安说是年龄小的那个。
客人问原因,谢安说道,但凡是杰出的人才,话都不会很多。
因为只有他话很少,所有我知道他绝对不是一个平凡之人。
王献之确实是一个非一般的人才。
他的书法跟他的父亲一样冠绝天下,但是跟他的父亲又有所不同。
他最擅长的应该是行书和草书,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也很深的功底。
而且他并不是局限于学一种风格,而是在采纳了各个书法大家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终于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有名的一位大家。
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王献之练字的故事讲的是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的父亲很喜欢他。
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很小就学着父亲的样子坚持天天写字。
可是有一天王献之觉得自己练得很不错了,于是就有点儿飘飘然了。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专心练字,父亲在他身后看了很长时间,他一点都没有察觉。
王羲之悄悄伸过手去,猛地抓住了他的笔端,紧接着用力向上一提。
王献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写字上,根本就没有想到父亲会来抓他的笔。
让王羲之高兴的是,笔并没有从他的手中抽出。
他看到儿子写字时全神贯注,旁若无人,笔握得牢,手下有劲,认为他一定能够练出一手好字。
为这事,他欣喜地夸奖了儿子。
王献之的字有了长进,就有些飘飘然了。
一天,他写了很多字,其中一个“太”字漏掉了下边的那个“点”,他放下笔走出书房干别的事去了。
父亲来到儿子的书案,照例要看一看他写的字,当他看见了这个疏漏,就顺手提笔将这一“点”补上去了。
不一会儿王献之回到书案,拿着这些字请他的母亲来评价。
母亲看了一会儿,慢慢地说道:“你的字写得还可以,但还透着稚嫩,只有这一‘点’,倒像是你父亲写的。
”说完以后,她的手指落在了那个“太”字的下边。
王献之仔细地比较了一下,果然不同!他突然想起这一“点”当初忘了写上去。
他猜想是父亲给他补上的,脸马上就红了。
找到差距后,他打消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从此以后练字就更加刻苦了。
为了激励王献之持之以恒,王羲之指着放在院中的十八口大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大缸里的水写完,你的字也就练得差不多了。
”王献之遵从父亲的嘱咐,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写干了十八缸水,终于攀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点评王献之练字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是来之不易的,任何伟大的成功都不可能唾手可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勤奋能使人成为幸运的宠儿,上帝对勤奋给予一切。
我们要成为一个勤奋的小小少年哦!。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献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学书法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
王献之自幼酷爱书法,勤奋好学,对书法艺术有着极高的追求和热爱。
他不仅精通隶、楷、草、行等多种书体,而且在书法创作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才华,被誉为“书圣”。
王献之在学书法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艰辛与坎坷。
据传,他曾在家乡饱受贫困之苦,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书法的追求,反而更加努力地钻研书法艺术。
他常常借鉴前人的优秀作品,反复揣摩,不断练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曾说,“书法之道,须得心无旁骛,笔意专一,方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
王献之的学书法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创作《兰亭序》的传奇经历。
相传王献之在东晋时期,应邀前往会稽山游玩,与一众文人雅士饮酒赋诗。
当时,王献之在酒宴上挥毫泼墨,倾心挥毫,一气呵成,写就了《兰亭序》。
这幅作品以其流畅婉转、气韵生动、笔力遒劲、构图恢宏等特点,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绝世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对书法的执着与热爱。
他常常凌晨起床,专心致志地钻研书法艺术,不畏艰辛,不断追求卓越。
他曾说,“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需要终身不懈地去追求和钻研。
”正是这种执着与热爱,才使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的艺术历程,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志在四方,心系天下”的人生信念,他的学书法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艺术作品。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正如王献之所说,“书法之道,须得心无旁骛,笔意专一”,我们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或者专业时,都需要专心致志,不断钻研,方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一颗执着的心,不畏艰辛,不怕失败,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王献之练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练书法的故事(一)》
小朋友们,今天给你们讲一个王献之练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呀,是个特别喜欢书法的小朋友。
他的爸爸王羲之,书法可厉害啦!
王献之从小就看着爸爸写字,心里可羡慕了,也想写出漂亮的字来。
他每天都很努力地练习。
有一次,他写了好多好多的字,觉得自己写得很不错了,就拿去给爸爸看。
爸爸看了看,什么也没说,只是在他写的一个“大”字下面点了一个点。
王献之不明白,就又拿着去给妈妈看。
妈妈看了一会儿说:“这一点像你爸爸写的。
”王献之听了,心里有点难过,但是他没有放弃。
他更加努力地练习,不管是夏天热得满头大汗,还是冬天冻得手都僵了,他都一直坚持着。
就这样,王献之的书法越来越好了,最后也成了一位大书法家。
《王献之练书法的故事(二)》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王献之吗?他练书法可有毅力啦!
王献之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跟着爸爸王羲之学写字。
有一天,他认认真真地写了一幅字,觉得自己写得特别好,心里可美啦。
他兴冲冲地拿给爸爸看,爸爸看了看,没说话,只是在一个字上点了一点。
王献之不明白,就去找妈妈。
妈妈仔细看了看说:“这整篇字呀,就这一点有你爸爸的样子。
”王献之听了,心里有点失落。
可是他没有灰心哟!他每天早早起来就开始练字,一直练到天黑。
夏天的时候,太阳火辣辣的,王献之热得满脸通红,汗水不停地流,他还是不停地写。
冬天,天气特别冷,他的手都快冻僵了,还是不肯放下笔。
慢慢地,王献之的字越写越好,终于也像他爸爸一样,成为了有名的书法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专心练字,父亲在他身后看了很长时间,他一点都没有察觉。
王羲之悄悄伸过手去,猛地抓住了他的笔端,紧接着用力向上一提。
王献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写字上,根本就没有想到父亲会来抓他的笔。
让王羲之高兴的是,笔并没有从他的手中抽出。
他看到儿子写字时全神贯注,旁若无人,笔握得牢,手下有劲,认为他一定能够练出一手好字。
为这事,他欣喜地夸奖了儿子。
王献之的字有了长进,就有些飘飘然了。
一天,他写了很多字,其中一个“太”字漏掉了下边的那个“点”,他放下笔走出书房干别的事去了。
父亲来到儿子的书案,照例要看一看他写的字,当他看见了这个疏漏,就顺手提笔将这一“点”补上去了。
不一会儿王献之回到书案,拿着这些字请他的母亲来评价。
母亲看了一会儿,慢慢地说道:“你的字写得还可以,但还透着稚嫩,只有这一‘点’,倒像是你父亲写的。
”
说完以后,她的手指落在了那个“太”字的下边。
王献之仔细地比较了一下,果然不同!他突然想起这一“点”当初忘了写上去。
他猜想是父亲给他补上的,脸马上就红了。
找到差距后,他打消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从此以后练字就更加刻苦了。
为了激励王献之持之以恒,王羲之指着放在院中的十八口大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大缸里的水写完,你的字也就练得差不多了。
”
王献之遵从父亲的嘱咐,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写干了十八缸水,终于攀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
------------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是来之不易的,
任何伟大的成功都不可能唾手可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勤奋能使人成为幸运的宠儿,上帝对勤奋给予一切。
我们要成为一个勤奋的小小少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