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儒学的和善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儒学的和善意蕴
摘要:儒家和善思想源远流长。宋明诸子上承孔孟,兼采佛道,创立理学思想,建立了以本体论、人性论、工夫论、伦理政治理想诸说为核心的规模宏大的思想体系,将儒家和善思想之意蕴发扬光大。宋明诸儒以形而上的本体作为宇宙和社会和善的根本保障,以人性和工夫的和善推动内圣的实现,进而以伦理政治的和善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目的。
关键词:宋明儒学;和善
作者简介:陈代湘,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湘潭411105)
周接兵,湘潭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湖南湘潭411105)
儒家和善思想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孔子删述六经,创立儒家道统,其说以“仁”为核心,以“正名”、“安百姓”“中庸”诸说为辅,推崇仁爱和谐;孟子揭性善、倡仁政,辅之以天命心性之说,构成一气度恢弘之思想体系,儒家和善之意蕴乃确然挺立。及宋明诸子兴起,创立理学思想,建立了以本体论、人性论、工夫论、伦理政治理想诸说为核心的规模宏大的思想体系,将儒家和善思想之意蕴发扬光大。宋明诸儒以形而上的本体作为宇宙和社会和善的根本保障,以人
性和工夫的和善推动内圣的实现,进而以伦理政治的和善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目的。研究宋明诸儒所构建的以“本体―人性―工夫―伦理政治”为逻辑结构的博大精深的和善论思想体系,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可为我们今天的和善文化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系。
一、本体之和善
宋儒之前,儒家罕言天命本体,或语焉不详。孔子论仁论义,但于六合之外,则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孔子之后儒家历代思想家言仁义礼智,纲常名教虽详,但何以必须如此,则缺少一本体保障,宋儒深知先儒之弊,于是援释道入儒,建立一本体,作为天地万物、物理人伦之善的最高保证。
周敦颐本《易》、《庸》之说,援道入儒,创立太极图,作为天地万物之生成图式,也是世道人伦的最终依据。周敦颐《太极图说》曰: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构成一幅美妙和谐的宇宙生成图。太极静善,感而遂动,乃分善恶,而太极本
体未尝不全善。圣人秉太极之全善,故有中正仁义之性,中就是中和,正就是善,合而言之,就是和善之性。圣人如果以这种中正仁义之性与太极合道,将天道之阴阳,地道之柔刚,人道之仁义统一到太极之中,就能达到“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的天人合一的和善境界。这样,太极图不仅是对宇宙生成的和谐描绘,更是从本然之全体上为儒家伦理道德之和善建立一个哲学本体
依据。
张载拒斥佛道虚无之说,立“气”为实有之本体,倡“太虚即气”之说。在他看来,天地万物生成的来源是由气之聚散决定,气聚而为万物,万物散而为太虚,气聚散于太虚,其性则为“太和”、“?s?”,他说: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s?、相荡、胜负、屈伸之始。{1}
太和即阴阳二气未分的虚空和气,其性质纯一无缺,至善无杂,既和且善,故为和善。而所谓“?s?”乃是阴阳已分之后,二气互动,表现出升降浮沉,相磨相荡的状态,拥有动静屈伸终始的能力,万物因之而滋生,善恶因之而分野。二气相感,于是生万物之万殊,万殊不同类,而且杂有善恶,于是相斗,相斗不能长久,必然归于和解,他说: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2}
矛盾之二气之所以最终“和而解”是因为气有聚散,气既然聚为万殊,必将又散为太虚。换言之,万物由和善的太虚太和之气而生,形成善恶混杂的大千世界,但终究又会回归到太虚和善之气。这是对儒家“和为贵”思想的最恰当的注解。张载又由太虚之气进而推导出性命人伦之理,他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3}
天道心性,源于虚空之气,它的至善之性,也由太虚纯然之气来保障。又气生万物,不能没有秩序,“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小大、高下相并而相形焉,是谓天秩。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4}“天序”、“天秩”就是太虚和善之气所保障的宇宙的秩序。宇宙万物既然有序而生,人伦物理也应当和谐有序。圣人应当体察此意,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和善胸襟。为建立合符太虚,合符天秩天序的伦理政治秩序而努力。
二程则自家体贴出“天理”,赋之以形而上之性,作为天地万物的最高根据。在二程那里,理为实有,是万物所以然和必然之则,其性质是至善的。万物皆有所以然和必然之则,此为“分殊”,而分殊又指向于和统一于至善之“天理”,此即“理一分殊”。二程的“理一分殊”既是宇宙法则,又道出了人伦道德的宇宙自然依据,特别是解释了道德秩序及
其理想的形而上根据问题,为人伦日用的趋善性奠定了形而上天道之依据。
陆王销理入心,以“本心”,“良知”为最高本体,心具万理,心包宇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5}。此心此理,我所固有,非由外铄。
此吾之本心也。所谓安宅、正路者,此也;所谓广居、正位、大道者,此也。古人自得之,故有其实。{6} 心既然为安宅、正路、正位、大道,又包含仁义礼智四端,具有能知善恶,能辨是非的认知体认能力,亦即具有善的本性,无需外铄。因此通过发明本心的工夫,就可以实现个人人格的完善,若人人都能发明本心,则可以实现人际的和善和天人之际的和善。
王阳明立“良知”为本体,具有与“天理”等同的地位,也是至善的。同时也具有知善知恶的认识体认功能。他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7}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8} 良知乃是一种先验的道德意识观念,它为人人所具有,充塞宇宙间,而且亘古不变。它不仅是人的本质本性、道德本原和标准,而且是宇宙的本体;它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也在于为伦理道德提供形上本体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