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论文知识转移绩效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知识论文知识转移绩效论文:
不信任与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关联性研究
摘要:知识转移绩效评价问题是知识管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建立知识转移绩效的评价机制,其中采用格栅获取法确定其评价指标权重。对不信任和知识转移各阶段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得出在存在不信任的条件下,知识转移会受到阻碍甚至失败。提出减少知识转移过程中不信任的建议。
关键词:不信任;知识转移绩效;评价机制;关联性
1 引言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而知识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企业最具战略性的资源,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从知识的视角来理解企业的成长方式及优势。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无数的企业和组织构成庞大的社会网络,而每个企业都处于整个社会网络中,他们只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竞争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必须不断从外界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这就是知识转移的过程。知识转移是指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组织、群体或个体之间的转移或传播,知识转移的目的是吸收新知识和有效地利用新知识。知识转移绩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外有很多有关知识转移的文献,并且取得很多理论成果,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有关知识转移绩效的研
究中信任常常被认为是知识转移成功的重要因素或者种子,国内外很多文献研究信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强调信任对知识转移的重要作用,而作为与信任相伴而生的不信任,通常被人们理解为一种不好的方向。相对而言,国内外有关不信任的研究比较少,不信任在知识转移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试图就不信任与知识转移各过程的关系做一些探索,试图找出不信任与知识转移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者提供指导参考。
2 知识转移绩效的评价机制
企业知识转移的效果如何,最终需要一个体系来进行检测,对知识转移的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改进知识转移实践。要去精确定量及评判知识转移的绩效在本质上是不可能的,但知识转移能外在地通过某些活动及能力体现出来,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考察,这种外在的表现便是企业的竞争能力,既而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基础观(Grant R M,1996;Nonaka,i./Takeuchi,H,1995)认为,企业中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中的知识是企业中的资源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Prahalad,C.K.,&Hamel,G.1990;Barney,j.1991),知识的创造和转移对于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2.1 指标体系设置
本文根据企业知识转移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在企业合作环境下知识转移绩效综合评价这个一级总指标下,提出将知识源因素、企
业内部环境因素、知识特性和企业合作双方情景为本指标体系的二级分指标并通过进一步的分解找出影响二级指标评价的三级分指标,从而构成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知识源因素的三级指标包括知识源的转移意向、知识源的转移能力、知识源的转移经验。企业内部环境因素的三级指标包括识别知识的能力、理解知识的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企业的学习意愿。知识特性因素的三级指标包括知识的内隐性、复杂性、累积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合作双方情景因素的三级指标包括文化差异、知识差异、地理位置差异、信任和不信任。
2.2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2.2.1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企业间知识转移存在显性知识转移和隐性知识转移模式,由于在不同的模式下对评价知识转移绩效的同一指标重要性判断差别会很大,所以本文在权重的确定上采用了格栅获取法。这种方法通过强调各指标在不同模式下的排序,使各权重值的确定建立在各种不同模式下判断的优序关系上,它突出了不同模式下各企业都较关心的因素,综合了群体的不同意见,较好地反映了各指标的权重,是一种集定性与定量为一体的方法。
格栅获取法是凯勒1955年提出的一个人类判断思考模型。一个格栅是由元素和属性组成,任何一个元素都可以被属性的一极或另一极描述。而一个元素的属性可以用一个线性的尺度来表达,很多情况
是通过具有1-5刻度或1-7刻度的尺度来表示的。本文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评价分为5档:不重要、一般、较重要、重要和最重要,分别对应1-5分。通过各属性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判断打分,得到完整的格栅。此二级指标主要是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元素分别对知识源因素、企业内部环境因素、知识特性和企业合作双方情景四个属性进行专家打分。
2.2.2 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对三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也采用了格栅获取法。得出三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后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组合权重:三级指标组合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相对权重。
2.3 综合评价
根据实际知识转移过程中各级指标的得分与其相对应的权重的乘积来评价知识转移的绩效。规定:“高”得100分,“中等”得85分,“初等”得70分,“低”得60分,最后按总评得分将企业间知识转移绩效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S>90,知识转移绩效很强;70<S≤90,知识转移绩效较强;60<S≤70,知识转移绩效一般;S≤60,知识转移绩效较弱。
3 不信任对知识转移各阶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对于不信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卢曼的观点可以看出,不信任是对他人伤害性行为的预期;也有观点认为,不信任则是一定社会存在条件下交往双方的利益关系的客观反映;本文认
为,不信任是基于交往双方各种利益关系,从而评价对方采取侵害行为的一种心理估计。
从不同视角出发,国内外有关知识转移过程的划分存在多种形式。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Szulans等人认为, 知识转移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实施阶段、调整阶段和整合阶段。英国学者Myrna Gilbert 等人把组织引入新知识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熟悉阶段、交流阶段、应用阶段、接受阶段、吸收阶段。Garavelli 等人把知识转移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知识从知识源向知识接受者的流动和知识接受者对转移知识的应用。基于本文研究知识转移中的不信任问题,不信任的存在必然和转移双方的相互作用有关,所以本文采取Garavelli等人的划分方法,把知识转移过程划分为:知识从知识源向知识接受者的流动和知识接受者对转移知识的应用两个阶段,从这两个阶段分别研究其与不信任的关系。
3.1 知识从知识源向知识接受者的流动阶段
3.1.1 发送知识的选取与整理
在知识转移最初,发送者要对转移的知识进行选择和整理,这直接关系到知识转移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如果发送者不信任接受者的意图,对接受者与自己的合作诚意持怀疑态度,认为对方对自己漠不关心或者企图伤害,发送者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防止企业内部知识的外漏,保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就不会把所需知识完全转移给接受者,会选择保留一部分知识,而且往往这一部分知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