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气层的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

按热力学垂直分布对大气分层(热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一,对流层(Troposphere):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附近为17-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l0-12km,高纬度为8-9km。夏季较厚,冬季较薄。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三层。在0.6~1.5km以下叫扰动层(或者叫摩擦层);2m以下叫贴地层;扰动层以上称自由大气.这里平均温度在17~-52℃.

二,平流层(Stratosphere):从对流顶层(tropopause)到约55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这里气流呈水平运动,25km以下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2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高约10~60km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因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故使这里的平流层温度升高。这里平均温度在-3℃.

三,中间层(Mesosphere):从平流顶层(stratopause)到距地面85km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这里也是电离层的底部,流星,极光都诞生在这里.这里平均温度在-93℃.四,热层:从中间顶层(mesopauce)到约600km称为热层。顶部温度可达1000k°(太阳大年可达2000k°).电离层的中上部都在这里.这里平均温度在1727℃.

五,逃逸层(Exosphere):600km以上叫逃逸层又称外大气层.它的边界可达6400km.温度可达数千k°,这里有极光,流星.

按电磁学垂直分布对大气层分层(电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一,中性层(Neutral layer):对流层,平流层里的空气分子基本没有电离,以分子状态存在,空气呈中性.二,电离层(ionosphere):在中间层,热层里,由于太阳紫外线强烈照射,气体分子中的电子挣脱了原子的束缚,形成了自由电子和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由于气体分子本身重量的不同以及受到紫外线不同强度的照射,电离层形成了四个(D,E,F1,F2)具有不同电子密度和厚度的分层,每个分层的密度都是中间大两边小。这里也是我们DXers非常关注的地方,掌握它们分布,变化的规律,才能了解无线电波在这里传输的特性.

三,磁层(Magnetosphere):在逃逸层外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地球大气物质,只分布着地球磁场和被其捕获到太阳风粒子,磁鞘(Magnetosheath)目前可以看作地球大气层的边界了,因为再向前(太阳方向)已经是太阳与星际物质的范围了.

下面是一张大气层的温度(Red)与电离度(Blue)的分布曲线图.

这张是中文的:

在太阳风作用下,地球磁场的变化,这个图对于理解太阳与电离层的关系非常重要!(下次继续谈)

大气层的构成

大气层由对流层(距地球10千米左右)、平流层(10-55千米)、中间层(55-80千米左右)、暖层(80-500千米左右)、逃逸层(500

千米以上)构成。

对流层是大气层的最底层。在这个区域内,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在11千米附近,温度下降到-55o C。在对流层,大气的活动异常激烈,不断上升、下降,甚至还会翻滚。正是由于这些不断变化着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多种多样复杂的大气变化。风、云、雨、雪、雾、露、雷、雹等,都发生在这个对流层。所以有人称这层为气象层,对流层的最上部叫对流层顶。

平流层的范围为从对流层顶向上到55千米附近在这个区域内,温度不再像对流层里那样不断下降。温度在开始阶段几乎不发生变化,然后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到平流层顶,温度可达到-3~-7o C。平流层的空气成分几乎不变,没有水汽与尘埃,经常是晴空万里,能见度很高。平流层中的臭氧比较多,在25千米高处臭氧最多,形成了所谓“臭氧层”。臭氧能强烈地吸收紫外线,它对地球上的生物非常重要。

中间层的范围为从平流层顶向上,也就是从50~80千米左右。在中间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大约在80千米左右达到最低点,约为-90o C左右。

暖层的范围从中间层向上,也就是从80~500千米左右。暖层的温度随高度迅速上升,可达到1000~2000o C。在这层,空气非常稀薄,而且还有多处气体处于高度电离状态(俗称电离层)。

500千米以上的区域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逃逸层的层顶就是地球大气层的顶。在这里地球的吸引力很小,加上空气又特别稀薄,气体分子互相碰撞的机会很小,因此空气分子像一颗颗微小的子弹高速地飞来飞去。它们一旦向地球的上方飞去,就会进入碰撞机会极小的区域,最后离开地球。

按热力学垂直分布对大气分层(热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一,对流层(Troposphere):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附近为17-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l0-12km,高纬度为8-9km。夏季较厚,冬季较薄。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三层。在0.6~1.5km以下叫扰动层(或者叫摩擦层);2m以下叫贴地层;扰动层以上称自由大气.这里平均温度在17~-52℃.二,平流层(Stratosphere):从对流顶层(tropopause)到约55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这里气流呈水平运动,25km以下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25km 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高约10~60km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因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故使这里的平流层温度升高。这里平均温度在-3℃.三,中间层(Mesosphere):从平流顶层(stratopause)到距地面85km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这里也是电离层的底部,流星,极光都诞生在这里.这里平均温度在-93℃.

四,热层:从中间顶层(mesopauce)到约600km称为热层。顶部温度可达1000k°(太阳大年可达2000k°).电离层的中上部都在这里.这里平均温度在1727℃.五,逃逸层(Exosphere):600km以上叫逃逸层又称外大气层.它的边界可达6400km.温度可达数千k°,这里有极光,流星.

按电磁学垂直分布对大气层分层(电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一,中性层(Neutral layer):对流层,平流层里的空气分子基本没有电离,以分子状态存在,空气呈中性.

二,电离层(ionosphere):在中间层,热层里,由于太阳紫外线强烈照射,气体分子中的电子挣脱了原子的束缚,形成了自由电子和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由于气体分子本身重量的不同以及受到紫外线不同强度的照射,电离层形成了四个(D,E,F1,F2)具有不同电子密度和厚度的分层,每个分层的密度都是中间大两边小。这里也是我们DXers非常关注的地方,掌握它们分布,变化的规律,才能了解无线电波在这里传输的特性.

三,磁层(Magnetosphere):在逃逸层外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地球大气物质,只分布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