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研究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研究总结
两年来,本着从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为着眼点,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获取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一些体会。
教师日常教学行为是一种包涵教师全面素养的品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及良好的人格,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是各方面素质过硬的教育者,同时更应该是一个心理启蒙师。教师的日常一举一动,尤其是教师在实施教育中的教学行为,跟我们一般人的行为是大大不同的,因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影响群体的意识与群体的情绪,而我们一般人的行为可能影响不是很大,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保证学生个体心理品质各方面都得到全面提高,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个体心理抗压能力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学生养成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从而找回群体的自信,找回社会的尊严。教师的心理引导,良好的教学行为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具备了比较良好的教学行为的必要主观条件后,就可以更加有效地促使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生活和学习独立性强,人格意志过硬的人;一个有着较强心理素质的人;一个能够很快适应社会发展的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去跟进去指导学生呢?
首先,课程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我们教师应该首先是个心理品质良好的教师,能够妥善处理学生的一些日常心理问题。如开学之初,我的班上就有多个问题学生。包括班长,一个小女孩,开学一段时间我观察了很久才选出了她,结果半学期不到她就向我提出不当班干了,开始时令我十分苦恼,后来我找她谈话还有通过同学的了解,知道了她是因为不自信所以不当班长了,再后来我就试着做了几次思想工
作,结果都不是很好,她就是一根筋,“倔强”得很。之后我知道,像她这样的学生要做思想工作还真不能急,于是我就在课上有意无意间透露心理与德育教育,我在上《爬天都峰》一课时就强调说,人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样看待困难,是被困难吓倒吗?不是的应该是学会解决困难,一步步来……在我们班有些同学就是这样,遇到困难就逃避就退宿,怎么能做事呢?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这样我一边说一边看她,于是她有意识的明白了什么一样不敢看我。两个星期后,她又说她想继续当班长了。这样以后的教学中我有意结合生活实例来进行授课,尤其是加强心理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的意识和坚强的意志,结果问题学生减少了。其次,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向更具发展性和个体适应性的方向发展。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依照学生发展呈正态分布的理论展开的。面向绝大多数学生是其基本定位,而且教师的教学行为局限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态度、能力的培养和直接经验的积累和主体意识的培养。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行为是片面的、非人本的,它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地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要自觉进行课程设计,尤其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在选择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尊重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比如在上《《我不能失信》这一课时,我就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充当里面的人物进行模拟对话,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及感情,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使他们在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并让学生进行表演,从学生的表演中,引导学生思考: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她父母是怎么劝说的?她又是怎么说的?然后再针对“庆龄这样做对不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辩论,又给学生创设
情境:“如果你是宋庆龄,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学生在思维火花不断的碰撞中感悟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教学,我有两点思考:一是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二是关于教学过程中角色定位的思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对课堂上的“另类”声音不粗暴对待,通过反复品读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既使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明晰道理,又给了全体学生一个展示与锻炼的机会,效果较好。从而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做人要诚实守信。
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更具创新性和反思性。我们知道,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那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的。只有善于在工作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我们看到,有许多教师在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时,都缺乏创新性和反思意识。同一个学校的教师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有的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得快一些,好一些,这样他(她)所教出来的学生就会“懂事”得多,这些学生因为有了自信,有了积极的健康的心理品质,所以能在以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很快的适应社会,发现自己的价值;而有的教师则转变得慢一些,差一些,他(她)所教出来的学生当然心理素质就差甚至于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说明教师的主观教学行为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起关键性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就成为每位教师的必修课。因此,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具备这些主观条件,使我们尽早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尽快适应新课程实施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理论上讲,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特定的教学方式,其教学行为都会或明或暗地受到其人格修养的支配和指导,教师具有怎样的品质,就会产生怎样的教学行为,怎样的教学行为就会培养怎样的学生。假使我们教师具有鲜明、
独特而又合理的德育意识,心理品质足够硬,就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品质,促进学生心理更好地发展。教师要树立起鲜明的是非对错的观念,为达到与学生心理沟通的目的而不断地调整教育教学行为使之更加具体化,不断地对预设的方式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在与学生“谈心”为中心的牵引下,与学生一起分析、查找问题的原因,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更具民主性与对话性。在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教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可能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来。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而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时,要进一步探讨、延伸和拓展教育的内容。教师的教学行为要随着学生的心理变化而发生变化,教师要借助各种课程资源和媒介,以课堂为平台来达到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相互交往的目的。我们知道,“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所以这种平等的氛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学生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诲。因此,要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教师就要和学生相互尊重和信任,从而创造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民主场所。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里,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一起成长的过程。我们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充分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为学生创造民主的交流知识的平台,让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师生良好的关系,促进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健康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