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
中国第一本针麻专题刊物 《针刺麻醉》后改名《针刺研 究》,在提供国内外针麻情况 和促进推广针麻研究工作方面 作出贡献
④诱导和留针:手术前对穴位先进行一段时间刺激,称为 诱导,一般20~30分钟左右。分普遍诱导和重点诱导两种, 前者是对所有穴位按照穴位处方顺序进行普遍运针,时间 稍长;后者是对重点穴位进行运针,在术前五分钟进行。 手术过程中刺激一般须较轻;但对某些敏感部位,手术时 可加强针刺感应;某些手术刺激较轻的步骤,可暂停运针 或通电,予以静留针。例如脑外科切开脑膜后就可静留针 一段时间。
1957以前 在我国应用针灸方法消除或减轻各类疼痛已有 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 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就采用灸法治疗痛症。针灸广泛地 治疗疼痛性疾病,且用于抑制和预防某些损伤性疼痛。但 跨进外科手术室的大门,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 1958年,全国掀起了学习中医针灸的热潮。由于针灸疗法 简便有效,所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1958年西安、上 海等有关单位把针麻应用于外科手术,并且取得了成功。 从此掀起了“针麻”热潮。
我们先介绍一下针麻的优、缺点和作用、方法。
● 针刺麻醉的优点 :安全、无副反应;适用范围广; 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便于同医生配合;术中生理扰 乱较轻,术后恢复较快。
1. 使用安全,无副作用,适用范围广
因为针刺作用本身是对机体的良性调整,无不 良的副作用,因此可以避免因用药引起的医源性疾 病以及因操作失误或用药过量而导致的意外,同时 针刺对机体的整体调整功能还可提高某些手术的安 全度。
• 目前除中国外,临床仍在应用针麻的有30多个国家,从事 针麻原理研究较多的有瑞典、加拿大、日本、美国等。随 着针麻临床工作的深入,理论研究渐趋活跃: 人体痛阈的 测定,中枢神经系统的电生理研究,针刺“得气”研究, 生化指标的测定及动物模型的制作,以及针麻手术时病人 的心理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观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结果 ,也促进了针麻临床手术效果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从理论 上阐明了针刺麻醉的镇痛机理,阐明了针麻镇痛是有物质 基础的。这将对针灸学、麻醉学、手术学以及神经生理学 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第一节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研究证实,针刺是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一、疼痛(一)疼痛定义及性质疼痛(Pain)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份,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是人类所特有的。
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躯体和内脏反应,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的一起,从低等动物到人均有痛反应。
动物的疼痛就是指的痛反应,动物的痛感觉是根据比较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人类感受疼痛的主观反应推论出来的,利用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建立相应的动物疼痛模型来研究疼痛的机制和治疗疼痛的方法。
疼痛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能提供躯体受到威胁时的警报信号,使机体迅速地对伤害性刺激作出反应,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种保护功能;另一方面,剧烈的或长期的疼痛会对机体和心理造成损害,所以,疼痛又是大多数疾病最常见的或主要的症状之一,是临床的一大难题。
(二)疼痛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疼痛分类方法,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刺痛、灼痛、酸痛、胀痛、绞痛,根据疼痛发作的时程可以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根据疼痛的神经生理机制可以分为伤害性和非伤害性疼痛,根据疼痛的发生部位可以分为末梢性疼痛(浅表痛、深部痛、牵涉痛)、中枢性疼痛、精神性疼痛(无明确病变部位),根据疼痛的作用可以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根据疼痛的病因可以分为癌性痛、关节炎的疼痛等。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根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穿插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局部。
实验针灸学的根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响、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场,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假设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顿,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为可见的经脉现象。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
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到达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通常将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或强度阈值。
〔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10、牵涉痛: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症,是指内脏病变时,疼痛往往可扩散到受同一或紧邻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区,此处皮区的疼痛称为牵涉痛。
新辅修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
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第一节痛觉和痛觉测定一、疼痛的一般概念(一)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感觉是指人对疼痛的感觉。
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躯体反应和内脏反应。
(二)特点1.疼痛多为复合感觉,常伴有一种或多种感觉。
2.伴有强烈情绪色彩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如害怕、恐怖、痛苦、焦虑等。
3.心理活动会影响疼痛的强度和性质。
4.疼痛具有“经验”的属性。
5.疼痛常伴有组织损伤。
6.能引起痛觉的刺激多为伤害性刺激。
7.疼痛具有不稳定性,每个人痛阈表现为24小时变化,上午8-9点最低,下午2-3点最高。
二、分类1、刺痛(快痛、第一痛)特点:感觉清晰、尖锐、定位明确持续时间:迅发迅消情绪:弱情绪变化2、灼痛(慢痛、延缓痛、第二痛)特点:定位较差,呈烧灼感,使人不易忍受持续时间:缓慢形成,持续时间较长情绪:伴有情绪反应和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变化3、酸痛、胀痛、绞痛(内脏痛,深部组织痛)特点:定位很差伴有明显的情绪变化和内脏、躯体反应三、测定疼痛的指标和方法痛阈(痛反应阈):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耐痛阈: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一)疼痛的测定方法1 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方法1常用的致痛方法(1)热刺激法:伤害性热刺激(45℃或以上)最长用的是热辐射法和热触法。
(2)电刺激法:(3)机械刺激法(4)化学刺激法:①. 涂抹法:②. 注射法:③. K+透入法:2 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1 常用的痛刺激方法1 )热刺激:2). 冷刺激法:3)电刺激:4). 机械刺激:5). 化学刺激法:6). 缺血法:第二节疼痛产生的机制及痛觉学说一、疼痛产生的外周机制1. 伤害性感受器一疼痛产生的机制(一)疼痛产生的外周机制1. 伤害性感受器1)形态是游离的神经末梢2)分布皮肤、粘膜、胃肠道粘膜和浆膜下层、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肌腱表面和内部、深筋膜、骨膜和血管外膜等处。
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 种等,按照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则进行针 刺,在得到了麻醉的效果后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外科
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将针刺入经穴,经过一定的诱导时间,发挥针刺的 一系列调整作用,特别是镇痛作用,以适应各种手术的 麻醉技术。中国针刺麻醉始于1958年,1971年后传到国 外,已有不少国家相继使用,并获得初步成功。
能接受麻醉药物者。
③病情诊断明确、无需广泛探查者。 ④愿意接受针麻,耐痛能力较好而不肥胖者。 ⑤有接受针刺并能发挥针刺调整作用者,术前要做好针 麻效果预测。
针刺麻醉的禁忌症包括: ①凡针刺治疗中视为禁忌者。 ②惧怕针刺,术前预测针刺效果欠佳者。
③ 精神系统的某些疾病如痴呆、精神分裂症,躁狂抑
② 电针:操作方法同电针疗法。针麻一般用密波 为主,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的中等刺激强度为宜。
③ 水针:选穴方法同体针。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 冷度丁、10%葡萄糖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延胡索 注射液等。度冷丁可用生理盐水稀释。本法常和手
法运针或电针配合使用。 其他还有指压穴位麻醉,
器械压迫法麻醉,电极板麻醉等方法代替针刺。
【针刺麻醉特点】
①不用或少用麻醉药,减少或避免因麻醉药物引起的副 作用。
②使用安全,适应范围广。
③患者始终处于清醒状态。 ④术中生理干扰少。 ⑤利于术后康复。 ⑥常有针刺镇痛不全和内脏牵拉反应。
【针刺麻醉主要适应情况】 ①对麻醉药物过敏者。 ②肝、肾、肺功能不良,病情危重、休克和年迈体衰不
④诱导和留针:在手术开始前,对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 间刺激,称为诱导。诱导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左右。 可分普遍诱导和重点诱导两种,前者是对所有穴位按照
针灸麻醉的名词解释
针灸麻醉的名词解释针灸麻醉,简称针麻,是一种利用针刺和渗透手法,以达到麻醉和镇痛作用的传统治疗方法。
它源自中国古代医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针灸麻醉与传统西方医学的药物麻醉不同,它着眼于通过调节人体的自然能量,从而达到疼痛的控制和治疗效果。
针灸麻醉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调节气血流通,以及恢复人体的自我平衡。
这些穴位是身体上特定的点或区域,通过针刺可以影响对应部位的神经和生理功能。
严谨的针灸麻醉要结合详细的病情诊断和仔细的穴位选择,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针灸麻醉可以应用在多个领域,包括手术麻醉、疼痛管理、康复治疗和疾病预防等。
在手术中,针灸麻醉可以减轻术后恢复过程中的疼痛和并发症。
它通常与传统的麻醉药物联用,以提高整体的麻醉效果。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一些手术中,针灸麻醉可显著减少使用药物麻醉的剂量和麻醉相关的并发症。
在疼痛管理方面,针灸麻醉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疼痛。
例如,在肌肉骨骼疼痛中,通过刺激具有疼痛镇静作用的穴位,可以缓解疼痛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麻醉还可以用于治疗神经性疼痛,如坐骨神经痛、颈椎病等。
此外,针灸麻醉还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帮助患者戒除药物和减少药物的使用。
针灸麻醉的机制还在不断深入研究中。
在生理层面,针刺穴位可以刺激神经纤维的传导,改变痛觉通路的信号转导,从而减少疼痛的传输和感知。
此外,研究证明针灸麻醉还可以调节内源性物质,如内啡肽、血清素和多巴胺等,以增强人体的自然镇痛反应。
尽管针灸麻醉在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它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针灸麻醉的机制不够清楚,严格的科学证据尚不充分。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其有效性,但仍有人持怀疑态度。
其次,尽管针灸麻醉是一种无药物的治疗方法,但它也不是完全无风险的,在使用时应遵循正确的技术和规范操作。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对传统治疗方法的重新关注,针灸麻醉受到了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关注和接受。
许多国际组织和专业学会致力于推动针灸麻醉的发展和规范化。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针刺镇痛
2010-122010-12-23
疼痛的特点
• 机体对一定程度的疼痛通过痛感觉和痛反 应使机体作出适应性的防御反应,具有保 护作用。但过强的的疼痛可以给机体造成 一定的损害,同时不能依赖疼痛出现与否 来判断机体有无伤害和疾病; • 由于每个机体对疼痛的感受和反应个体差 异很大,因此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
2010-122010-12-23
针刺镇痛
许能贵
16
针 刺 镇 痛
•概述 •基本特点 •使用范围 •针麻效果的术前预测 •穴位刺激方法 •辅助用药与针药复合麻醉 •影响因素
概 述
针刺镇痛是经典针灸疗法最重要的功效之 一,一般来说,针灸镇痛的原理,包括了针麻 原理,但针麻原理并非针灸镇痛原理的全部。 这是因为针灸可以治疗急性发作的神经性疼痛, 也可以治疗由炎症等原因引起的慢性、持续的 疼痛,针麻作用的是手术性疼痛,手术性疼痛 可以说只属于急性疼痛的范畴。
2010-122010-12-23 针刺镇痛 许能贵 4
疼痛的几种学说
1、特异学说:疼痛的发生起自特殊的痛觉感 受器,通过感觉神经和特殊传导通路将冲 动传至特殊的中枢结构并做出反应,该学 说并不能阐明痛觉的全部机理。
2010-122010-12-23
针刺镇痛
许能贵
5
疼痛的几种学说
2、模式学说:疼痛并无特殊的感受器,而是 非特异性感受器在受到超强刺激的病理状 态下,非伤害刺激反应的总和。其结果是 向中枢发放大量冲动,这些冲动具有时间 和空间的特定构型,如果总输出超过临界 水平,即在中枢整合为疼痛。
机械机械刺激刺激温度变化和化学物质等有害刺激造温度变化和化学物质等有害刺激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成局部组织的损伤损伤的细胞释放多种损伤的细胞释放多种致痛的化学物质致痛的化学物质kk55htht缓激肽等缓激肽等20182018101099针刺镇痛针刺镇痛1313疼痛产生的机理疼痛产生的机理痛觉感受器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由初痛觉感受器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由初级传入纤维即有髓的级传入纤维即有髓的aa纤维和无髓的纤维和无髓的cc纤维纤维传至脊髓背角传至脊髓背角层释放谷氨酸和层释放谷氨酸和pp物质等神经递质激活背角投射神经元其物质等神经递质激活背角投射神经元其轴突组成的传导束将伤害性冲动传向脑干轴突组成的传导束将伤害性冲动传向脑干网状结构丘脑等部位最后投射到大脑皮网状结构丘脑等部位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针灸麻醉实例操作
针刺麻醉(下用“针麻”简称)是在经络、脏腑学说基本理论和针刺镇痛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以针刺穴位为主来防止手术伤所引起的疼痛,使患者能在神志基本清醒状况下接受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针麻是我国医务人员在20世纪50年代首倡并发展起来的重大成果,60年代中期被确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麻醉方法。
经过数十年来的研究和应用,使人们对针麻的认识日益深化。
一、作用特点(一)针刺麻醉的作用针麻的作用具有六个基本方面,即镇痛、抗内脏牵拉和痛反应、抗创伤性休克、抗感染、抗手术创伤反应、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穴位能使机体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整体而有序的功能调整过程,从而改变了原有的功能状态,提高了痛阈和耐痛阈,增强了神经、循环、消化、内分泌、微循环和免疫系统等重要生命系统的适应调节能力,使患者能在神志基本清醒的状态下,安全地接受外科手术。
(二)针刺麻醉的特点1.使用安全针刺麻醉的手段主要是针刺穴位,它对患者脏腑器官的功能无不良作用,针麻效应主要源于针刺而不是药物,所以可以避免药物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因用药过量或患者对药物过敏而发生的麻醉意外。
因而对不适宜药物麻醉的患者也可以考虑应用针麻,同时针麻手术过程中,患者始终神志清醒也增强了手术的安全性,便于观察和反映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利于手术进行在针麻手术过程中,患者始终保持清醒状态,除痛觉以外,其他感觉和运动功能基本完好,患者有可能与医务人员配合,有助于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和及时检查手术效果。
如在颅脑手术中,手术医师可询问和检查患者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及时检验手术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脑区和神经的损伤。
在全喉切除术中,患者可随时试作吞咽动作。
在斜视矫正术中,可要求患者活动眼球以观察眼位,准确地决定手术量。
在椎板切除减压术中,能准确肯定病灶部位和检查了解肢体运动功能等。
3.生理扰乱少针刺穴位对机体的各项功能有调整作用,不但对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扰乱较少,且对患者因手术创伤所致的功能紊乱还有调整作用。
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由于针麻的自身特点和个体差异,它并不能完全消除手术中的疼痛,研究表明电针对于急性痛的镇痛作用大约相当于全量麻醉药镇痛的一半,所以有研究者指出:如果仅用针麻而不配合药麻,针麻是难以真正推广的。
针刺麻醉术对于心、肺、肝、肾等功能不良,以及年老体弱、病情危重,特别是对麻醉药物过敏而不能采用药物麻醉的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术前准备
01
针刺麻醉部位的选择
02
针刺麻醉的刺激方式
03
(五)针刺麻醉方法
术前预测
试针
患者的心理诱导
1.术前准备
2.针刺麻醉部位的选择
根据针刺选择的部位的不同,针麻可分为体针麻醉、耳针麻醉、面针麻醉、鼻针麻醉、头针麻醉、手针麻醉、足针麻醉等,临床应用以体针和耳针为主,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手针式
电针式
经皮电刺激式
3.针刺麻醉的刺激方式
针药复合麻醉
针刺-硫喷妥钠复合麻醉
针刺-硬膜外复合麻醉
针刺-局部复合麻醉
针刺-气体复合麻醉
针药复合麻醉方法
针刺镇痛 与针刺麻醉
2023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一、疼痛
01
疼痛定义及性质
疼痛(Pain)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份 。
01
02
03
痛阈(pain threshold)是指引起人体知觉性痛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第四章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一节习题>第一节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和。
2。
伤害性感受器分为和,前者传导,后者传导。
3.疼痛信号在进入高位中枢以前已在受到调控,即对疼痛信息的量、性质和时速进行调节、转换和控制.4.在疼痛报告中,最常用的两个指标是、。
5.针刺穴位具有降低和提高的双重效应。
6.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7.炎症性痛是指由、或以及外科手术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炎症时所发生的疼痛,包括、、和继发痛。
8.经典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节段性调制的神经网络由初级传入和纤维、背角投射神经元(T细胞)和组成。
9.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等的治疗,针刺还可用于。
10.中医认为疼痛的机理主要是“、、。
二、选择题(一)A1型题1.针刺镇痛是指用针刺的方法对疼痛进行怎样的影响A.转移和消除 B。
减轻和去除 C. 防止和治疗D.治疗和消除 E。
麻痹和消除2。
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效应主要体现在A。
麻醉 B. 消除疼痛 C。
预防疼痛 D.治疗疼痛 E。
降低痛阈3.人类的疼痛包含下列哪种感觉A。
痛反应和痛感觉 B。
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 C.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D。
非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 E.非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4.针刺麻醉的应用中,最大的缺点是:A.诱导快,患者反应平静B。
费用昂贵C.操作繁琐D。
镇痛不全E。
针麻效果的个体差异大5。
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主要体现在A.麻醉B.消除疼痛C。
预防疼痛D.治疗疼痛E.降低痛阈4.针药复合麻醉中,针刺与麻醉药剂量的关系是A.针刺加少量麻醉药 B。
针刺加未足量麻醉药 C。
针药并重D.针刺加足量麻醉药 E.针刺加半量麻醉药(二)A2型题1。
针刺麻醉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A.镇痛 B.止痛 C.镇静 D。
麻痹 E.麻醉2。
动物的疼痛不包含A。
痛感觉 B。
痛反应 C.痛伤害 D。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复习资料绪论1.实验针灸学的定义: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
2.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针灸对机体的作用:“三个方面”: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三个特点”:整体性,双向性和良性调节。
“三大影响因素”:机体功能状态,刺激质量,穴位组选●针灸效应的机制●针灸的应用技术●实践及技能训练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第一节穴位的功能与结构1.穴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和反应病症2.穴位感受刺激的三个特点:●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症【(电针最易,毫针不易)(皮肤触觉属于快适应感受器,肌梭和关节囊属于慢适应感受器)】●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感觉阈不同【电针<手针<艾灸】3.反应病症:指脏腑病变时,常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穴位的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等形式。
4.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感觉异常:疼痛---皮肤自觉痛,穴位压痛,痛觉过敏知热感度变化---井穴或原穴,赤羽氏指数<1.5,快,实证;赤羽氏指数>1.5,慢,虚证。
实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低;虚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高。
●组织形态改变:主要表现在穴位局部皮肤色泽和形态的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电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穴位皮肤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电学特性。
热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温度要高0.5~1℃,正常人两侧同命穴温度差一般在0.5℃以内。
光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的红外辐射的强度差别较大,但频谱特性的差异却不大。
其它:pH低于6即可引起疼痛,随着pH值的下降,疼痛加重。
5.穴位病理反应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疾病新大郗穴(承扶和委中连线中点外下方5分处)压痛提示恶性肿瘤的可能。
针刺麻醉为何难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能 阻断 内脏 反射 。 。实践 表 明颈部 甲状 腺 手术 是 针 麻 最 能 成 功 的 手术 之 一 , 因为 颈 部皮 肤 的 痛 阈较 别 处高 , 对疼 痛 敏 感性 差 , 加 上颈 部 手 术无 需 肌 松 , 甚
定 的 物质基 础 , 如 内啡肽 或儿 茶 酚胺 的释放 , 但 精
3 大难 题 。
一
感、 神 门) 以及 鼻针 、 手 针都 可 能收 到 同样 的效 果 , 而
且不 一 定 要 循 经取 穴 , 即 采 用 阿 是 穴 也 行 。 还 有 人
、
三关 未过
三关 即镇痛 不全 、 肌 肉 紧 张 和 不
应用 “ 音 乐麻 醉 ” “ 气 功麻 醉 ” 似 乎 更 加神 奇 , 这使 我 联想 到 心理学 和 安慰 剂在 疼痛 治疗 中 的作用 。难 道 针刺 、 音乐 或发 功 真能起 安 慰剂 的作 用 。 ?镇 痛需 要
易成 功 , 但 别 的手 术不 成 。
我 们 曾试 用 针 麻 于 开 胸 、 开心 和开 颅手 术 , 但 因
疼 ? 因此 , 我们 不 能 忽 略安 慰 剂 或人 文 关 怀 在镇 痛 中的作 用 。针 刺麻 醉 的兴起 有 其 时 代背 景 和 力 量 , 麻 醉科 医生 术前 术 中的关 怀 、 谈话 、 试 针可 能对 镇痛
都有 安慰 剂 的功 效 。
无法 气 管 插 管 管理 呼吸 , 患者 术 前 要 练 习慢 而 深 的 呼 吸( 气功) , 但术 中缺 氧 和纵 膈摆 动 的风 险大 , 故难 以推行 。至 于 剖 宫产 用 针 麻 , 为 了 胎儿 的存 活 产妇 也能 忍痛 接受 , 但 对妊 娠 高血 压症 、 疤 痕子 宫及 产科
麻醉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
麻醉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麻醉是一种对人体进行局部或整体麻痹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疼痛治疗和复合治疗等领域。
然而,在中医治疗中,麻醉的应用与效果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探讨麻醉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以期对这一话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麻醉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麻醉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手术麻醉大多数中医手术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以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痛苦。
麻醉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受到疼痛,从而更好地完成手术操作。
2. 针刺麻醉在中医的诊疗过程中,针刺麻醉是一种常见的疗法。
通过针刺某些穴位,可以达到麻痹局部区域的效果,对患者减轻疼痛和改善症状有积极作用。
3. 局部麻醉中医中的局部麻醉主要通过外敷药物或局部治疗手段实现。
通过局部麻醉,可以减轻病患在特定区域的疼痛感,促进病情的康复。
二、麻醉在中医治疗中的效果麻醉在中医治疗中的效果随着具体应用的方式和治疗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效果:1. 缓解疼痛麻醉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特别是在手术过程中。
通过合适的麻醉技术,可以使患者在手术期间没有或较少感受到疼痛,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手术体验。
2. 改善治疗效果在一些中医治疗中,麻醉可以改善治疗效果。
例如,在一些需要刺激特定穴位的治疗中,通过采用针刺麻醉,可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3. 减轻病患痛苦麻醉在中医治疗中可以减轻病患的痛苦。
对于一些疼痛或痉挛症状明显的病患,通过麻醉可以暂时性地减轻疼痛感和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促进病情康复麻醉还可以促进病情的康复。
通过麻醉,可以使病患在治疗和恢复过程中更加舒适和放松,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并促进康复的进展。
总结起来,麻醉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是多方面的。
合理使用麻醉技术可以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治疗效果,促进病情康复。
然而,对于麻醉的具体应用方式和剂量,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在实际应用中,麻醉的使用应遵循安全和合理的原则,以确保其在中医治疗中发挥最佳的效果。
针刺镇痛与针麻镇痛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 把针刺应用 于外科 手术 的原始创 新 ,是根 据祖 国传统 经络理论 ,结合手术要求 ,按照循经取 穴 ,辨 证 运用针刺手 法进行的一种手术方式 。上世纪 7 0 年代 ,针麻 手术 种类近百种 、六 十余万例 。 目前 ,针麻依然
中 国疼 痛 医 学 杂志 C h i n e s e J o u l n a l o fP a i n Me d i c i n e 2 0 1 3 . 1 9 . r 2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9 8 5 2 . 2 0 1 3 . 0 2 . 0 0 1
要 的理论意义 和临床价值 。
・
专题论坛 ・
针刺镇痛 与针麻镇痛及其机制研究
万 有
( 北 京大学神经科 学研究所 ,教育部 / 卫生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 室 ,北京 大学基础 医学 院神经生物学 系,北京 1 0 0 1 9 1 )
针刺用于 临床各 种急慢性疼痛 的治疗 ,构成疼痛处理 的有效 措施 之一 ,在
国 内外得到广泛 的应 用 。除传统 的手针 以外 ,现代发展起来 的电针 和经 皮穴位 电刺激 f t r a n s c u t a n e o u s e l e c t r i c a l a c u p o i n t s t i m u l a t i o n , T E A S ) 在 国内外也 同样得 到
在临床 上使用 ,而且 在清醒 开颅手术 、开胸心脏手 术 、甲状腺 切除 以及肺 叶切除等手术 的研究 中,已初 步 证实其优势 。例如 :术前使用 可减轻患者焦虑程度 ,减少吸入麻醉 的用药量 ,减少术后镇痛 的用药量。 当今 的 “ 针麻 ” 已经不是上个世 纪 6 0年代 单纯地应用针刺 ,而是 针药复合麻醉—— 即针刺与小剂量麻 醉药 、镇 痛药合并应 用 ;有 时要 加上某些 针麻增效 药 ,以加强 针刺 的镇痛 效果 ,保证患者 在手术 中完全无 痛 ,以及减少术后痛 ,降低药物 和手术 创伤引起的副作用 。
第九届全国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及针刺调整效应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第九届全国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及针刺调整效应学术研讨会会
议纪要
佚名
【期刊名称】《麻醉与监护论坛》
【年(卷),期】2007(014)003
【摘要】由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分会主办,湖北省针灸学会承办、湖北中医学院、江汉大学协办,第九届全国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及针刺调整效应学术研讨会,定于2007年6月22~24口,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
这次会议是中国针灸学会今年学术交流计划中的预定内容之一。
中国针灸学会李维衡会长来电委托孙国杰副会长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总页数】1页(P1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1
【相关文献】
1.第七届全国针刺麻醉与针刺镇痛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J], 刘俊岭
2.第四届全国老年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2014CCE)暨第九届老年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会议纪要(一) [J], 谭潇;周白瑜
3.第四届全国老年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2014 CCE)暨第九届老年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会议纪要(二) [J], 谭潇;周白瑜
4.第九届全国诊断学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诊断学分会成立大会会议纪要 [J],
5.全国大学物理学术研讨会暨《大学物理》第九届编委扩大会议纪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研究证实,针刺是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一、疼痛(一)疼痛定义及性质疼痛(Pain)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份,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是人类所特有的。
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躯体和内脏反应,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的一起,从低等动物到人均有痛反应。
动物的疼痛就是指的痛反应,动物的痛感觉是根据比较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人类感受疼痛的主观反应推论出来的,利用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建立相应的动物疼痛模型来研究疼痛的机制和治疗疼痛的方法。
疼痛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能提供躯体受到威胁时的警报信号,使机体迅速地对伤害性刺激作出反应,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种保护功能;另一方面,剧烈的或长期的疼痛会对机体和心理造成损害,所以,疼痛又是大多数疾病最常见的或主要的症状之一,是临床的一大难题。
(二)疼痛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疼痛分类方法,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刺痛、灼痛、酸痛、胀痛、绞痛,根据疼痛发作的时程可以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根据疼痛的神经生理机制可以分为伤害性和非伤害性疼痛,根据疼痛的发生部位可以分为末梢性疼痛(浅表痛、深部痛、牵涉痛)、中枢性疼痛、精神性疼痛(无明确病变部位),根据疼痛的作用可以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根据疼痛的病因可以分为癌性痛、关节炎的疼痛等。
对于临床而言,病理性疼痛是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据起因的不同又可分为炎症性痛和神经病理痛,它们在躯体和内脏组织均能产生。
炎症性痛是指由创伤、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外科手术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炎症时所发生的疼痛,包括痛觉过敏、触诱发痛、自发痛和继发痛。
神经病理痛是指由创伤、感染或代谢病引起的神经损伤而造成的疼痛。
炎症性痛和神经病理痛的临床表现是相似的,但是它们的产生机制则有根本的区别。
(三)疼痛的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方法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很难从客观上去测量,临床上目前主要依靠病史、神经系统检查、疼痛的量表测评,对其进行评估。
病史采集主要分析疼痛的主诉,最关键的是疼痛的位置、剧烈程度、疼痛特点以及间歇时间,其次是疼痛加剧和缓解的因素以及疼痛发作时的周围环境。
对疼痛剧烈程度的评估有三种方法:口头描述评分法,数字分级评分法,视觉模拟评分法。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临床体征检查和神经生理学检查,临床体征检查通过特定的神经试验进行,如直腿抬高试验、跟腱反射、霍夫曼氏征等。
神经生理学检查可以通过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及光、电刺激来进行,光(热)刺激可以确定感觉的阈值、疼痛的阈值、疼痛的耐受阈值。
痛阈(pain threshold)是指引起人体知觉性痛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痛耐受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强度,痛耐受阈与痛阈的差值为痛感受性范围,这是疼痛测量和描述中常用的三个术语。
用于临床疼痛测评的量表有多种,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麦克尔疼痛问卷》(MPQ),该量表从生理及心理角度,将疼痛描述词汇分为感觉、情绪和评价三个方面,从中可得到疼痛分级指数、选择的词汇数量、目前疼痛强度三个结果,可以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和科研统计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临床应用的量表还有《简明疼痛量表》、《Westhaven-Yale多参量疼痛量表》、《多参量情感和疼痛调查(MAPS)》等。
1.动物实验研究方法动物的痛是指动物的伤害性感受(痛反应)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痛,在以往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实验痛”和“病理痛”的分歧,认为“实验痛”无法表现疼痛的基本病理。
目前,已经普遍重视建立模拟临床病人慢性或持续性疼痛的实验模型,一个较为理想的慢性疼痛模型应该满足下述基本要求:①致痛原因近似临床实际情况;②动物的疼痛行为反应以及逃避疼痛刺激的反射活动与某种或某些慢性疼痛症状相似,可以客观检测;③便于进行疼痛发生机制的分析研究;④模型制备简便,成功率高。
研究中常用的模型有以下四种:(1)慢性结扎损伤模型:该模型可以模拟临床神经病理慢性痛,出现自发痛、痛敏和痛觉异常。
制作方法是:在麻醉和消毒条件下,沿大鼠一侧后肢大腿外侧切皮,暴露坐骨神经干,用4号铬制羊肠线环绕神经干分别作3~4个轻度结扎,结扎间距约1mm,结扎强度以引起小腿轻度颤动反应为宜。
术后约2周,损伤区远端的有髓稍神经纤维几乎完全丧失,保留部分无髓稍神经纤维;损伤区近中端神经内的神经纤维几乎全部正常,位于背根结的胞体也没有死亡的证据。
动物的异常疼痛行为反应在术后5~7天开始出现,10~14天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约2个月后消失并代之以感觉迟钝。
(2)背根结慢性压迫实验模型:该模型与慢性结扎损伤模型均属神经病理慢性痛模型,与后者不同的是它在产生痛敏和痛觉异常的同时,仍保留外周神经的传入和传出功能,与临床椎间孔狭窄和椎间盘脱出等引起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的情况相似。
制作方法是:麻醉状态下暴露大鼠腰五椎体乳头突和横突,将一个直径0.6mm的探针插入腰五椎间孔约4mm,当探针触及背根节引起同侧下肢肌肉微动,抽出探针,将L型不锈钢丝(4mm长,直径0.5~0.8mm)沿探针方向插入,维持对背根结的压迫。
手术后2天即可出现自发痛和痛觉过敏。
(3)炎症痛模型:炎症痛模型有皮肤炎症痛、关节炎痛、实验性肌炎、手术创伤痛等多种,可以根据研究目的进行选择。
多关节炎痛模型与人的关节炎相似,能出现足肿、神经化学代谢和药物耐受等一系列的改变,这不是单一的慢性痛,而是一种免疫性疾病。
制作方法是:在大鼠尾部皮内注射福氏佐剂诱发慢性佐剂性关节炎,一般形成需要几个星期,疼痛可持续几个月。
福尔马林(甲醛)皮肤炎症痛模型是一种简便的与临床痛相似的模型,制作方法是:在大鼠跖部皮下注射1%~5%的福尔马林后,动物出现舔、咬注射的足和抬腿等行为反应。
这个反应有两个时相:注射后立即产生的早时相(持续5~10分钟)和注射后15~60分钟的迟时相,前者是基于化学刺激直接兴奋伤害性感受器,而后者包含组织炎症致痛机理。
(4)甩尾反射模型(实验痛):这是针灸镇痛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模型,具有简便易行,结果重复性好的特点,但其测量的是伤害性脊髓反射,很少包含脊髓上高级中枢的作用。
有热刺激、机械刺激两个制作方法,前者受动物皮肤温度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引出错误的结论,使用中应特别注意。
制作方法是:用辐射热或机械压力刺激大鼠尾部,通过测量甩尾潜伏期来检测伤害性反应的敏感度。
在动物身上进行针刺镇痛研究有许多困难,首先是如何确定动物穴位,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其次,动物实验中只能从其伤害反应来了解伤害感受的程度,要根据此资料引伸到人类的痛觉仍有一定的距离,用灵长类动物进行操作式条件反射实验,其结果比较接近于人的痛觉,但要用猴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其难度较大,唯一的出路是根据实验目的和条件,应用多种动物进行实验,将结果与临床观察互相印证,使之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
所以,掌握多种动物模型的制作及其特点,是进行针刺镇痛研究所必需的。
(四)痛觉及其调节机制疼痛一直是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者建立了多种关于其形成机制的学说。
中医理论认为疼痛可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饮、瘀血、宿食、虫积、外伤等原因引起,表现为不同部位和不同性质的疼痛。
《素问?举痛论》认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这一论述尽管以寒气为病因论述疼痛的病机,但它体现了中医对疼痛发生机理的基本观点,从而为后世“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筋脉绌急则痛”的疼痛病机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代医学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疼痛这一生命现象的产生和调节具有复杂的外周、和中枢机制。
1.痛觉的外周机制(1)损伤性刺激引起伤害性感受器兴奋: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中,感受和传递初级感觉神经元的部分,称为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
在形态学上,它们是无特化的游离神经未梢,广泛分布于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
不同组织的伤害性感受器在结构上没有明显不同,但反应特性迥异,如皮肤机械伤害性感受器仅对机械刺激发生反应,而多觉伤害性感受器则对多种不同性质的伤害性刺激(化学、机械、灼热等)均产生反应。
痛觉是由伤害性感受器的冲动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由神经损伤引起的疼痛(中枢性痛和去传入痛过敏),不依赖伤害性感受器的活动,而是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的结果。
伤害性信息由不同的外周初级传入纤维传导。
根据传入纤维的直径,一般可将伤害性感受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细的有髓鞘Aδ传入纤维传导的“Aδ伤害性感受器”,它介导刺痛(第一痛);一类是无髓鞘传入纤维传导的“C伤害性感受器”,它介导灼痛(第二痛)。
人体实验研究表明,一个感受器的单一冲动甚至低频发放并不引起痛觉,只有同时激活许多Aδ和C 伤害性感受器才能产生疼痛。
近年研究表明,在生理状态下有相当数量的C 纤维对常规的伤害性刺激不反应,但在组织炎症时,可产生强烈的持续性反应。
这类感受器被称为“寂静伤害性感受器”或“睡眠伤害性感受器”,或“机械不敏感传入”。
它们在鼠、猫和猴的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中普遍存在,占C 类传入总数的20%~50%。
这类感受器功能的系统研究是在关节炎痛的动物模型上进行的。
许多在正常情况下对弯曲关节不产生反应的传入纤维,在关节炎症时产生不断发展的持续性激烈发放,而且出现在正常状态不存在的新感受野。
在炎症前所有不反应的传入纤维,变成对各类机械性刺激敏感。
这种敏感性的变化在炎症刺激后几小时发生。
因此,这类感受器起着“炎症鉴别器”的作用。
正常不反应的传入纤维在数量上的积累,必然导致从炎症关节向脊髓的传入冲动的增加。
这些发现表明伤害性感受依赖外周组织的状态。
在健康组织中,一批稳定数量的伤害性感受器的“时间总和”,可能在构成刺激强度增强的信号编码中起主要作用。
在炎症组织中,由于寂静伤害性感受器的募集,产生更多的“空间总和”,可能参与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变化。
这一进展,对于研究针灸镇痛尤其是炎症痛的机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激活伤害性感受器的致痛物质:伤害性刺激引起初级传入去极化使感受器兴奋的过程是一个换能的过程,伤害性刺激如何引起电位变化的机制(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目前尚不清楚,换能机制可能不止一种,其中最有吸引力的假说是伤害性感受器可能有化学感受器,它能对刺激引起的致痛物质产生反应,从而引起神经冲动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