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_张澍军
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之我见——对某些“实践→主体性”模式的当代反思

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之我见——对某些“实践→主体
性”模式的当代反思
竭长光;张澍军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5
【摘要】历史性原则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根本原则。
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应遵循这一原则。
笔者认为,某些"实践→主体性"模式对主体性问题的理解似有偏离这一原则之嫌。
【总页数】4页(P99-102)
【关键词】实践;主体性;历史性
【作者】竭长光;张澍军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及其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从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解读谈起 [J], 陈蓓洁
2.哲学的主体性追问及其时代意义——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性问题[J], 李广昌
3.价值主体: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的根本旨趣——读贺来教授《“主体性”
的当代哲学视域》 [J], 马新宇
4.何种主体性,如何叙述--对奈格里“马克思主体性问题”的反思 [J], 徐丹
5.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J], 赵凯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为什么说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我国宪法法律的不断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以形成,都是我 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听取 人民意见、反映人民愿望、汲取人民智 慧的结果。比如,历时 13 年形成的《物 权法》,在起草过程中就先后召开了上 百次座谈会和若干次论证会,直接听取 全国人大代表、社会各界人士、专家学 者意见;同时,《物权法》草案还向社会 全文公布,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各 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从 酝酿到颁布实施历时 20 年,同样广泛 听取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都是充 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依法治国主体和 力量源泉作用的生动体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是 由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 最早提出来的。众所周知,封建主义 法律是公开维护等级与特权的,它不 仅给予地主官僚阶级可以依据土地多 少、官职大小、爵位高低等而享有不同 的封建特权,而且使地主官僚阶级和 封建帝王的皇亲国戚超脱于法律的约 束之外,而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 的君主更是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资
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一规定阐明了我国的政体,同时阐 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当 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在 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同中国共产 党在依法治国中的领导地位一样,都 是由我国宪法确定的,并且是内在统 一的;党是依法治国的领导主体、责任 主体、推进主体,人民是依法治国的力 量主体、监督主体、受益主体。因此,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同坚持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地位一样,都是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我们反复 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反复强调依法治国,就是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 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 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 进行的根本原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者:杨明来源:《唯实》2016年第06期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六条原则。
其中第一条原则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这里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鲜明的发展思想。
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1月23日下午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路线和根本宗旨,又突出问题导向,对坚持这一发展思想做出了周密部署,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与魂。
体现了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和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路线。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历史活动的理论立场根本一致。
在看待社会历史活动尤其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与唯心史观相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诉诸从事社会生产的广大人民群众,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活动及愿望体现了历史主流,预示着社会发展方向。
唯物史观确认,人民是社会历史活动的真正主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作者:佘立柱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5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执政理念,党的十九大将其确定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
2018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的座谈交流会上,栗战书委员长将其作为人大工作的核心要义。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在岗敬业,担当履职,清正廉洁,用自己的努力扎实推进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深刻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是一以贯之的最基本的经验,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以人民为中心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我们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正是靠着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从此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动力源泉。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支援国家各项建设,“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中国成为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强大根基。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民幸福是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至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始终如一的施政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架起了民生领域的“四梁八柱”,突破了许多以前没有突破的关口,解决了许多以前没有解决的难题,不断丰富了“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治国理政实践,人民群众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位置,时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依靠人民推动历史 前进,创造伟大的中国历史。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
已到了社会利益格局调整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以人民为中心 就要处理好人民群众共同利益与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尤其要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 关注困难群体。“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
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 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
各个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惠民工程不断地实施, 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
精准扶贫脱贫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保障网也越来越完善,人民 最急迫的实际问题。”办好顺应民意,为民解忧,惠及民生的
[ 关键词 ] 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对策 [ 中图分类号 ]D61 [ 文献标识码 ]A
纵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人民”的次数多达 203 次, 成大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加
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大民生投入,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1 践 行 以 人 民 为 中 心 的 发 展 思 想, 努 力 保 障 和 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这个词提及二百多次,字里 行间,饱含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 民为中心”的赤子情怀,牢记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性使命, 这也是十九大报告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树立以 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内涵如下。 2.1 始终为人民谋利益
社会发展以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存在,脱贫攻坚任务也非 想什么关心什么,我们的民生工作就抓什么,干什么,做好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多维解读

十九大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传统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肇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的朝代里虽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
《尚书•五子之歌》记载:大禹的孙子太康无道,被有穷、后羿抓起来废了。
太康的五个弟弟作《五子之歌》述大禹之训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这是文字记载中首次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夏商继亡,西周汲取前两朝政治教训,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孔子则继承周公保民、惠民的思想,提出“庶民”“富民”“教民”的主张。
孟子更是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至理名言。
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的著名论断。
除了儒家墨家也提倡“兼相爱,交相利”的爱民思想。
此后民本思想继续传承和发展。
汉朝董仲舒提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
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指出君和民的关系好比“心”和“体”的关系一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多维解读*荣玉巧1.2(1.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2.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庆)摘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是对“为人民服务”和“以人为本”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与法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与法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设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而法治建设则是保障人民民主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设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特点和发展路径,以及如何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
一、人民民主的基本内涵与特点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和灵魂。
它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广泛参与的原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人民民主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有权利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通过选举和被选举的方式,直接参与政治权力的运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其次,人民民主强调了人民的广泛参与和多元化表达。
人民的民主权利不仅仅通过选举体现,还包括民主监督、集会结社、提案建言等多种形式。
人民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为国家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最后,人民民主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人民民主不仅要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还要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致力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足、幸福。
二、法治建设的关键路径和基本原则法治建设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注重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体系建设,推动全面依法治国。
首先,法治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其次,法治建设要坚持以宪法为核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根据和准绳。
法治建设要从宪法的制定、解释和实施上着手,加强宪法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对宪法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再次,法治建设要加强法律体系的建设。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摘要: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贯通起来,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关键词:人民民主全过程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要求。
这一重要论断生动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质和优势,是总结我们党百年来为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懈奋斗的宝贵经验,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不断深化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一书中就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赋予了人民主体地位以深刻的理论内涵,阐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的时代内涵,论述了党的领导是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强调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遵循。
以人民为中心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核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的核心要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应然延伸,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等议题或范围的全覆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国家决策的参与者,确保国家政策制度更加符合人民意愿,是全过程民主的魅力所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意蕴

主体 地位 ,尊重 人 民首 创精神 ” ,[ ” 显 示 出我们 党 一直 以
来具 有 尊重 人 民主体 地位 的优 良传 统 。从 党 的十 七大 提 出的 ‘ ‘ 尊 重 人 民主体 地位 ,发挥 人 民首 创精 神 ” ,[ Z 3 到党
到群 众 中去 ”的群 众路 线 到建 党 9 0 周年 胡锦 涛 要 求 “ 每
一
个 共 产党 员都要 把 人 民放 在心 中最高 位 置 ,尊 重人 民
出现 了专 用 于表 达人 的 能动 创造 性 的 主体性 范 畴 。主体 和 主体 性 问题 也 是 马克 思主 义 哲学 的核 心 问题 之一 ,但 是 ,马克 思 主义 哲学 的 主体 性理 论 是建 立在 唯 物史 观基 础 上 的 。因 此 ,从 唯 物 史观 角度 分 析 ,人 民就 是人 民群 众 ,主体 就是 强调 人 民主体利 益 , “ 坚持 人 民主体地 位 ”
、
提出 “ 坚持 人 民主体地 位” 理论 的背 景分 析
党 的十 八大 提 出 的 “ 坚持 人 民主 体地 位 ”理论 并 不
是凭 空 产 生 的 ,而 是 有深 刻 的历 史根 源 和社 会 因 素 ,是
随着 历 史发 展 、人 民实践 活动 的不 断深入 ,以及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不 断发 展 、 人 民群 众的 整体 力量不 断 彰 显总 结而 来 的。
国特 色社会 主 义新胜 利 的必 然要 求。
一
八 大 ,对 我们 在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 义道 路 上取 得 的一 系列 实践成 就 和 理论 成 果进 行 了系 统深 入 的梳 理 与 阐述 ,并
提 出到 2 0 2 0 年全 面 建 成 小康 社 会 ,从 2 0 1 2 年 到2 0 1 7 年,
十七大之后的依法治国方略

2008年1月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a n.,2008第16卷第1期Joum al of Sh an×i Pol ice A c a d e m y V01.16N o.1【警察行政管理】十七大之后的依法治国方略口李川,王景山(1.山东警察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 00)摘要: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其主要目的是规范国家的运作。
可以称之为依公法治国。
“依公法治国”促进了我国的法治建设,但是“依公法治国”对民生的忽视已经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民生问题,明确了要深入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因此依法治国在我国应逐步向民生转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关键词:十七大;依法治国;依公法治国;民生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85X(2008)01—0027—03自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
”的基本方略,九届人大把这一方略确立为宪法原则,党的十比如,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的保六大又进一步将依法治国方略纳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护。
以“合法”限制民事权益的保护范围,而立法又是国家的的总体目标之中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特权,因此国家权力优先于个人权利是“依公法治国”的主要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表现在法学特色。
上就是公民的权利意识迅速提升。
党的十七大对这种变化依法治国的提出实际是总结了文革后规范国家权力运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提出了深入发展依法治国的基本方行的经验,并为进一步规范国家权力的规范运转提出了目标略。
【11本文因而首先研究依法治国方略在我国的表现,进而和方向。
H o并且,这个方略的实施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1 指出为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在十七大方针的指引下,依法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身就证明了国际上已经对治国方略应如何深入发展。
浅谈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浅谈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作者:郭晓鹭来源:《新一代》2019年第14期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极端重要性。
我们实施的依法治国是人民的依法治国,我们要建立的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法治的人民性和社会主义方向。
关键词:党;依法治国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就要把党治理好,只有这样党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中国古话有言:“治国者先受制于法”“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等,强调的正是“欲肃民风先正官风”的道理。
如果执政党连自己的党规党纪都守不住、执行不下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就是一句空话。
只有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才能让全社会获得尊法、守法、用法的标杆,激发起对法治的信心和对法律权威的认同。
有人认为,强调党的领导就不可能使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这种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推进依法治国也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两者相辅相成,是根本一致、内在统一的:一是性质上根本一致。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宪法规定,我国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就决定了我国法治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在现阶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综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综述作者:李春梅徐苗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9年第13期【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群众史观的本质遵循,是统领“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明确发展目标、获取发展动力、实现发展价值的重要保证。
目前,学术界基于不同角度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条件、科学内涵、时代价值、践行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成果。
然而,研究中也存在基础性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逻辑建构研究薄弱、切入点不具体等问题,仍需拓展视野,对其发展路径、逻辑建构等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9)13-0004-04科学的发展思想是明确发展目标、获取发展动力及实现发展价值的重要保证。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已近四载,学术界对其给予了广泛关注和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少颇有价值的观点,有效拓展和加深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为学者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条件研究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郑重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来,针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阐述了颇多新思路、新论断、新路径,内容具体而丰富,内涵深刻而耐人寻味,在全社会引起了较大反响,激起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
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条件这一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主客观条件的交互影响进行探索。
一是“三重逻辑”说。
内蒙古大学陈智(2018)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成“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鲜明的实践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蕴含与历史贡献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蕴含与历史贡献作者:罗会德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04期〔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它立足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着力回答了发展的根本问题,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崇高的人民性和伟大的实践性。
这一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提供推动世界发展的智慧和方案具有重大贡献。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理论蕴含;基本特征;历史贡献〔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4-0003-05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这一重要思想是我国从发展中大国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关键时刻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理论升华,具有深刻的理论蕴含和伟大的历史贡献。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蕴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 〕。
这就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內涵,回答了发展的根本问题。
这一基本内涵的核心就是坚持人民至上,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意蕴。
(一)目的论:发展为了人民任何发展观都有明确的目的。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地提出了“发展为了人民”,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又赋予了为人民服务新的时代内涵。
第一,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 〕,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3 〕,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发挥制度优势 推进人大工作

上海人大2020年第11期发挥制度优势推进人大工作文/沙海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近年来,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对比。
特别是这次新冠病毒疫情之下,中国人本导向的制度“韧性”与西方资本导向的制度“任性”,高下立判、一目了然。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与“资本至上”“个人至上”形成了强烈反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世界上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推崇。
我认为这种制度优势有以下四个特点: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的本质和核心在于人民性(一)人民性(人民当家做主)是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民意基础。
我们之所以能够以举国之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奇迹、不断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中国制度保证了集中代表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从而从根本上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汇聚民智、集聚力量。
而人民性(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最高实现形式、主要制度载体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人民性是十八大以来全党历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
回顾近年来,中央在全党连续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等,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人民性。
(三)人民性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四)人民性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
深刻体会“人民”二字的分量

深刻体会“人民”二字的分量作者:顾玉平张翔来源:《群众》2020年第17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立足“两个大局”、推进“两个革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民至上、人民幸福的认识,进一步谋划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蓝图。
可以说,“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其理论基点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一脉相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重点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持人民立场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人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化作自己的实际行动,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重大使命。
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是治国理政的实践先导。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对主要矛盾的判断严格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认定的人民立场法则,即矛盾主体是人民而不是少数人或者少数利益集团。
唯物史观从生产方式出发,落脚点是绝大多数人的解放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宗旨是为全体人民谋幸福,不仅在物质财富上要共同富裕,在精神财富上也要共同富裕。
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深刻地蕴涵了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立场和情怀,解决这一矛盾的一切工作和方法都必须围绕人民这个中心展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作者: 何海根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北京100091
出版物刊名: 科学社会主义
页码: 19-2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十八届四中全会;人民;人民主体地位;依法治国
摘要:人民是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词,受政治形势变化影响,这一概念在新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改革开放以前强调其阶级性特征,之后越来越强调其法律意义。
人民的内涵发生变化,人民主体地位的表现形式也随之改变,这充分体现在新中国法治进程的四个历史时期之中。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所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只有充分发挥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我们国家向着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日报/2013年/3月/19日/第008版
学习实践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张澍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始至终贯穿了“以人民为本”的精神和底蕴,创新性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社会建设发展成就成果应由人民共享等重要思想观点,具有深刻的唯物史观价值。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依靠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依然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力量源泉。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并将这一思想观点视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第一个“基本要求”和“共同信念”。
这就启示我们:第一,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地位。
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首要内涵。
人民群众历来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但是,只有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才能够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真正上升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
这就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呈现方式明晰化、具体化。
第二,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曾经说过,无产阶级解放乃至人类解放实际是将“无产阶级的原则”“提升为社会的原则”。
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才能实现人的解放,而这个解放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质是按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通过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等实现的。
唯有这样,才能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遵循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第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积极投身于国家和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是中国人民自己解放自己、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增强自身福祉、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活动。
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而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题中应有之意。
保障和改善民生及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
十八大报告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这些思想观点的阐释,深刻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本原理,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
一是社会建设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唯物史观原则。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历代先贤曾有过“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呼喊,也曾提出过公正、平等、兼爱之类的口号,其中都隐涵着社会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的思想。
但是,由于阶级剥削和压迫制度的存在,这样的理想性追求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人民翻身解放,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为社会建设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创造了基本条件。
十八大报告中多处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强调改革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无疑闪耀着唯物史观的光辉。
二是保障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进人的发展的唯物史观思想。
人的发展问题,是唯
物史观探索的永恒课题。
《共产党宣言》曾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视为共产党人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在当代中国,保障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为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创造重要前提;不仅强化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而且为人的“能力体系”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不仅能够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而且能够激发人的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